14《搭船的鸟》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搭船的鸟》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三上14《搭船的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巩固“搭、翠、嘴”等生字的认读与书写,理解“沙拉沙拉、衔着、敏捷”等词语的意思。
2. 深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能说出作者通过听、看等方式观察到的事物及其特点(如翠鸟的外形、捕鱼动作)。
3. 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听声音、看外形、看动作等)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尝试描述其特点,感受细致观察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作者的观察方法(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结合思考),理解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事物特点。
2. 难点:将观察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准确描述观察到的事物及其特点。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插图、观察方法总结、观察实践视频等)。
2. 学生准备语文书、学练手册。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回顾
1. 谈话导入:通过对比“十多年前的老师”与“现在的老师”,引导学生关注观察的重要性,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2. 复习课题:齐读课题《搭船的鸟》,通过强调信息(“做什么的鸟?”)加深对课题的理解,明确本节课主题——“跟着作者学观察”。
(二)初读梳理,感知观察对象
1.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上节课内容,思考“作者留心观察到了哪些事物”。
2. 交流分享:引导学生说出作者观察到的事物(雨、翠鸟、船夫),并明确重点观察对象是翠鸟,及其外形和动作。
3. 小结:强调“留心观察是做生活的有心人”,为后续学习观察方法铺垫。
(三)精读探究,学习观察方法
1. 观察“雨”:
聚焦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雨的词句(“沙拉沙拉的响”),体会作者用耳朵听声音的观察方法,感受雨的轻柔。
2. 观察翠鸟的外形:
(1)默读第二自然段,圈出描写翠鸟外形的部位(羽毛、翅膀、嘴)及对应的颜色(翠绿、蓝色、红色)。
(2)朗读体会: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者“从整体到部分、抓颜色特点”的观察顺序,如“彩色的小鸟→翠绿的羽毛→蓝色的翅膀→红色的长嘴”。
(3)迁移练习:观察“锦鸡”的图片,模仿作者的方法,描述其外形特点(部位+颜色)。
3. 观察翠鸟的捕鱼动作:
(1)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圈出描写翠鸟动作的动词(冲、飞、衔、站、吞),并找出表示时间短的词语(一下子、没一会儿、一口)。
(2)对比体会:通过替换“冲”字(如换成“飞”“跳”),感受“冲”更能体现翠鸟的速度快、力量大,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实践运用:完成学练手册中“填写动词”的练习,巩固对动作描写的理解。
(四)总结方法,实践观察
1. 梳理方法: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用耳朵听(声音)、用眼睛看(外形、动作、时间变化)、结合思考(产生疑问),并拓展其他观察方式(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用手摸)。
2. 观察实践:
(1)播放生活场景视频(如包含水牛、白鹭、鸭子等事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观察。
(2)小组交流:借助学练手册,与同桌分享观察到的事物及其特点(如“白鹭的雪白羽毛、长长的脖子”“鸭子的叫声”)。
(3)全班分享:邀请学生展示观察成果,鼓励从不同角度(声音、外形、动作)描述,体会观察的多样性。
(五)课堂总结与作业
1. 总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观察方法,强调“细致观察能发现生活的美好”。
2. 作业:
(1)选择生活中的一种事物(如小动物、植物),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观察方法,填写“观察实践记录表”(记录观察到的特点、使用的观察方式)。
(2)用几句话描述观察到的事物,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听、看、想等多感官观察,引导学生学习《搭船的鸟》中作者的描写方法。课堂上,学生能积极找出雨的声音、翠鸟的外形与动作细节,动词替换练习有效提升了用词准确性。但在迁移观察环节,部分学生描述不够具体,今后可增加实物观察与小组互评,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