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回忆了作者幼时在百草园的快乐时光及在三味书屋读书学习的往事。既展现了“小鲁迅”童年的快乐,又体现了“大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起止句明晰,结构层次分明。语句朴实生动、简洁凝练,节奏明快,充满童趣;多处语句字面句意矛盾,意蕴丰富。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文中在百草园中的玩乐及三味书屋中的玩乐内容比较感兴趣,也容易产生共鸣,难点是感知作者精准的语言表达力,理解作者看似矛盾实则意蕴丰富的句子,辨析文章的主旨。
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依据本单元要求,结合学情及本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学习可设计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训练默读速度;圈画文章的起止句,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第二,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百草园”部分,从字里行间体会“小鲁迅”的快乐。
第三,阅读“三味书屋”部分,辨析“小鲁迅”的乐与“苦”,理解“大鲁迅”的批判精神。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圈画起止句,整体把握内容。
2.聚焦“百草园”,精读品析,体会“小鲁迅”的快乐。
3.走进“规矩屋”,思考辨析,理解“大鲁迅”的批判。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简介作者
1.填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2.鲁迅简介:见课下注释
补充介绍: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文风:冷峻锐利、深沉凝练、反讽幽默
鲁迅地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化战士”)
3.这样一个冷峻的、伟大的“战士”,他的童年是怎样的呢?引入课题。
二、计时默读,整体把握
1.学生计时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要求:不指读、不回读,不停读,一气读完。
(2)标准用时:3分钟
(3)文章主要回忆了作者幼时在百草园的快乐时光及在三味书屋读书学习的往事。
2.浏览课文,解决生字新词。(见课后词语)
重点字词:拗,ǎo,物理上的弯曲;ào,事理上的不顺;niù,性格上的固执
宵:专指夜晚。元宵;宵夜,通宵达旦。
霄:指天空或云气。九霄;云霄;凌霄之志。
3.速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句,并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两个地方在作者心中的印象。
预设:
百草园:
领起句:第1段;(情感词:“乐园”)
终止句:第9段最后一句。(过渡段)(反复;强调依依不舍;德语:亲昵,幽默)
三味书屋:
领起句:第10段;(地理位置)
终止句:结尾段最后一句。(遗憾)
百草园印象:乐园
三味书屋印象:规矩多
三、聚焦“百草园”,体会快乐
(一)学生自由阅读第1-8段,概括作者所写的事件,并分析其“乐”的具体表现?
预设:
在百草园嬉戏玩乐——乐在“自由趣”
在百草园听故事—--—乐在“神秘美”
在百草园捉鸟雀—--—乐在“收获丰”
(二)聚焦第2段,体会“自由趣”。
1.朗读第2段,结合内容用句式“从 到 ”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
我发现“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从简略叙述到详细描绘,全方位体现了“小鲁迅”在百草园中的快乐。
我发现第二段第一句话的写作顺序是从植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到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也是从低到高。
我发现第二段第一句话的写作角度是从视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到听觉(鸣蝉);也是从静态到动态。
我发现第二段“单是”后面的内容写作顺序是从动物(油蛉、蟋蟀、蜈蚣)到植物(何首乌藤、木莲、覆盆子),也是从动态到静态。
我发现第二段“单是”后面的内容写作角度是从听觉(油蛉、蟋蟀、蜈蚣)到视觉(何首乌藤、木莲)再到味觉(覆盆子),从孩子的角度写出了百草园的趣味。
我发现第二段第一句话的描写用词从形容词(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到动词(吟、伏、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百草园的生机勃勃。
我发现第二段“单是”后面的内容从翻蜈蚣、按斑蝥到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展现了“小鲁迅”在百草园的活动丰富,情趣盎然。
我发现第二段的内容从春天(桑葚、菜花)到夏天(蝉鸣),又到秋天(蟋蟀),最后到冬天(捕鸟)。一年四季,乐趣无穷。
2.学生自由朗读第2段,背诵第2段。
3.仿照第2段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抓住校园的景物,写一句话。
(三)阅读第3-6段,体会“神秘美”
1.学生组合朗读第3-6段,其他同学听读,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内容。
预设:
老和尚发现读书人遇到美女蛇,帮他治死美女蛇的故事。
2.这个故事表面和百草园关系不是很大,能否删除?
预设:
不能,“美女蛇”的故事是长妈妈告诉“小鲁迅”的,也是一个美好的回忆。故事发生在百草园内,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感”,更值得作者反复回味。
(四)阅读第7-8段,体会“收获丰”
1.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圈画捉鸟的动词,体会其妙处。
呈现: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预设:
运用“扫”“支”“撒”“系”“牵”“拉”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形象地描述了捕鸟的过程,展现了“小鲁迅”活动的丰富与快乐。
2.百草园是这样的让人快乐,可终究还是要离开。请学生齐声朗读第9段,读出“小鲁迅”的依依不舍之情。
质疑:“大鲁迅”真的不知道家人为什么送他去书塾吗?他连用三个“也许是因为”,想表达什么?
预设:表达他对百草园的留恋。
四、走进“规矩屋”,理解主旨
1.学生自由阅读第10-23段,简要概述“小鲁迅”在三味书屋所做的事情?并尝试分类。
预设:
童趣:折蜡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描绣像……
规矩:拜孔子;拜先生;读书;不能随意提问;犯错罚跪……
2.关于本文的主旨,有以下几个观点,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结合课文简要说明理由。
(1)本文回忆了“小鲁迅”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及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2)本文回忆了“小鲁迅”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及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预设:
第二种;“大鲁迅”批判的应是封建教育制度,而不是私塾教育,更不是他的老师。
3.文中的寿镜吾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先生?“大鲁迅”如何评价他?
预设:
寿镜吾先生:“和蔼”;“严厉”;热衷读书;遵守规矩(只读书;不能提问);
教学严谨而不失宽厚;宽容学生,不乏人情味(戒尺、罚跪不常用)
评价:“我对他很恭敬”;他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他对“我”“后来却好起来”(加书量,加对课)
补充资料:
鲁迅先生敬重的三位老师:
寿镜吾——严谨的启蒙恩师
章太炎——精神与革命的导师
藤野严九郎——无私的异国恩师
4.“小鲁迅”从寿镜吾老先生身上学到了什么?
预设:
扎实的知识(加书量,加对课);
感受到读书的魅力(与于漪老师雷同)
总结: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五、走出文本,反观自我
1.“大鲁迅”认为自己幼时在三味书屋读书是枯燥无味的生活。作为学生的你,是怎样评价自己的读书生活的?
预设:
与鲁迅先生不一样:我们的读书生活是丰富多彩,生机盎然的。我们不仅可以提问,而且提倡不懂就问;我们读书不仅解读文意,还要融入自己的思考,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我们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锻炼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
2.“大鲁迅”多年以后写文回忆自己的老师,作为学生的你,怎么对待你的老师?
六、作业布置:
1.仿照第2段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描写校园的一处景物,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不少于200字。
2.阅读《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思考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