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25-2026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真题精编重组(含解析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2025-2026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真题精编重组(含解析答案)

资源简介

上海市期中真题精编重组卷-2025-2026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16分)
1.(2025·嘉定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蒙古包(méng) 稍微(shāo) 笨拙(zhuō) 浑浊(zhuó)
B.喜鹊(què) 羞耻(xiū) 晋察冀(jì) 政府(zhèng)
C.单薄(bó) 衣襟(jīng) 粉身碎骨(shēn) 诞生(shēng)
D.栏杆(lán) 苔藓(xiān) 破绽(zhàn) 湛蓝(zhàn)
2.(2025·嘉定区)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瑰宝 技高一愁 雄辨 无精打采
B.严然 斩钉截铁 朦胧 奋不顾身
C.苍穹 形影不离 拔涉 笑逐颜开
D.晶莹 虎视眈眈 羞涩 专心致志
3.(2025·嘉定区)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B.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C.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D.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4.(2025·嘉定区)下列成语的用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红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歼灭了敌人的残余部队。
B.晚秋的野地一片寂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的镜子。
C.大家的心里沉甸甸的,如千钧一发,喘不过气来。
D.几次考试的失败让我的希望化为乌有。
5.(2025·普陀区)下列填入括号中的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
qí( )岖
A.奇 B.崎 C.歧 D.岐
6.(2025·普陀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衣襟(jīn) 单薄(báo) 花蕾(lěi) 叱咤(zhà)风云
B.屹立(yì) 瞻仰(zhān) 笨拙(zhuó) 沧海一粟(sù)
C.鏖(áo)战 矗立(chù) 山坳(ào) 虎视眈眈(dān)
D.蜷曲(juǎn) 迥然(jiǒng) 肃穆(mù) 排山倒(dǎo)海
7.(2025·普陀区)下列语句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样美丽的草原,怎能不让人陶醉呢?(反问)
B.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比喻)
C.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如同一条鞭子,抽我的腿。(拟人)
D.蓝鸟飞来飞去,衔回树枝,衔回草叶,衔回羽毛,筑它的巢。(排比)
8.(2025·普陀区)下列填入句中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 )丁香空结雨中愁”。
A.”“ B.” ,“ C.”、“ D.”;“
二、填空题(10分)
9.(2025·浦东新区)默写与运用
(1)茅檐长扫净无苔,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2)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沙》(其一))
(3) ,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
(4) ,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5)夏日,小语同学游西湖,看到浓密的乌云奔来,滂沱的暴雨倾泻而下,想起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中的两句诗,这两句诗是:“ , 。”
10.(2025·闵行区)阅读下面选段,说出选段中的A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A的房间里堆满了木头箱子和一些我看不懂的书,到处散落着装有各色液体的瓶子,还有一些铜丝、铁块和铅条。他从早到晚就站在那儿忙着熔化铅条、焊接铜丝什么的,或在小天平上称东西,也不知道嘴里在咕哝什么,有时烧伤了手指就吹几下,跌跌撞撞地走向挂在墙上的图表,擦擦眼镜,凑近了细看,那粉笔似的白灰鼻子都快要撞到墙了。

三、现代文阅读
(2025·浦东新区)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翻越大雪山
①1935年,红一方面军渡过大渡河,乘胜向北进发,到达了四川西部边境的宝兴县。这里是雪山地带的起点,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夹金山,挡住了红军的去路。
②夹金山海拔四千多米,山上白雪皑皑,终年不化。那里没有人烟,山上空气稀薄,人走到上面,呼吸十分困难;那里天气变幻莫测:一会儿下大雪,一会儿下冰雹,一会儿又是狂风暴雨。那呼啸着的狂风,会把人从山顶________(卷,投)到山脚。
③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走了八个月了。衣服破了,草鞋烂了,脚底打满了老趼,既没有棉衣、棉鞋,也没有绒帽、手套,碰到这样奇寒的雪山,能走过去吗?
④为了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共同北上抗日,纵有千难万险,也得翻过山去!
⑤12月上午9点钟,红军指战员每人拿着一根拐棍出发了。长长的队伍迤逦而行。一到山脚下,气温骤然降低,脚下的路冻得硬邦邦的,木棍戳在地上发出“咯咯”的响声。大家爬到山腰,举目一望,只见四周全是白茫茫的,到处都是雪,雪,雪。这里的地形十分险峻。雪山的左面是深厚松软的雪岩,右边是陡峭的雪壁,中间是硬滑的积雪,一不小心就会滑下雪岩,摔下雪壁。一路上,先头班用刺刀挖成一个个脚窝,后面的人手拉着手,踏着这些脚窝,小心地前进。雪坡高高低低,随处都有一些雪坑。一不小心,踩滑了脚,就摔进雪坑里。要是有谁摔下去了,周围的人就立刻把木棍伸过去,把绑腿撂下去,帮助战友爬上来。被救出来的人,拍拍身上的雪块,系好鞋带,又归队继续前进。
⑥山上云雾缭绕,山风卷着雪花迎面扑来,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战士们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颤,有的包着被子,有的裹着毯子,有的披着老羊皮,可都不顶用。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人们头昏脑涨,呼吸困难。体弱的人,走一步站一会,踹一阵。这时候,谁要是停步坐下来歇歇,就会再也起不来了。因此,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互相搀扶着,艰难地一步一步地前进。
⑦在中央纵队的行列中,一位名叫江良兰的战士突然倒下了。同志们赶紧上前扶起他,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大家含着热泪,在冰雪上刨了个坑,安放下战友的遗体,用雪埋起来。
⑧一位连指导员,左手拉着一个小战士,右手扶着一个患病的战士,三个人在风雪中顽强地前进。因为风雪太大,连饿带冻,那个有病的战士迈不开步子,渐渐地连站也站不住了。指导员搀扶着他,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快到山顶的时候,一阵猛烈的风雪迎面扑来,那个有病的战士一个踉跄,一头栽倒在雪地上。指导员和小战士赶紧把他扶起来,发现他脸色苍白,呼吸急促。他望着指导员和小战士说:“指导员,你们走吧,不要管我了!”指导员连忙说:“不,不管怎样,我们也要一起翻过雪山。”
⑨那个战士两眼噙着热泪,摇摇头吃力地说:“你们快走吧。这里不能久待呀,要不然……”话未说完就昏迷过去了。
⑩指导员望着茫茫无际的白雪,心想: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背着他走,即使是一寸一寸地往前挪,也要挪过山去。指导员脱下自己仅有的一件夹衣,披在已经昏迷的战友身上。然后把他背起来,带着小战士,继续向上爬去……
人们经过异常艰难的攀登,终于爬到了山顶。这时候天气突然转晴,强烈的阳光照射在晶莹的白雪上,特别耀眼。战士们举目远眺,只见千里冰雪,银装素裹;再低头俯视,山下的队伍,像一条灰色长龙,在雪海里游动,蜿蜒而上。
当天晚上,红一方面军的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翻越了大雪山,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两支部队的战士欢呼着,跳跃着,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1.第②段中横线上应选填的词是 ,理由是 。(2分)
12.第③段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2分)
A.写出了红军战士行军时间长、路途艰苦。
B.写出了红军战士生活艰苦,但积极乐观。
C.缺衣少穿与奇寒的雪山形成鲜明的对比。
D.承接上一段,充分表现了红军坚强意志。
13.(1)红军战士翻越大雪山遇到“重重困难”,主要有:缺衣少穿、 、 等等,战士们能够战胜困难,翻越大雪山的原因是 、 。(3分)
(2)第⑦段和第⑨段中加点词“热泪”,其原因各不相同,第⑦段“热泪”原因是战士们被江良兰牺牲精神感动,第⑨段“热泪”原因是 。(2分)
14.第 段内容,可以用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两句诗来表达,请写出来。(4分)
(2025·嘉定区)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安门前看升旗(节选)
①北京来得多了,故宫、西山去过,八达岭上过,早已没有当年的兴致。忽然想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可不可以去看看呢?
②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起个大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独自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升起,该是怎样的心情!把这念头在旅馆里一说,居然立即有众多的呼应者,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③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多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料等我们赶到,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④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是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有个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⑤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在国歌声里徐徐上升,红旗愈升愈高了。
⑥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然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刚才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创业的艰辛?
⑦国歌令我又激动起来,久已沉寂的心里起了波涛,仰望直上蓝天的红旗,让人觉得自豪,更让人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能依然这么淡漠吗?
⑧国旗班的战士远去了,消失在金水桥那边的红墙里,人群却久久不散,像是还沉浸在国歌的旋律里。升旗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
1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换种说法,保持句意不变。(2分)
1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3分)
17.文中出现“未曾料到”和“未料”的情景各指什么?“又令我吃惊”的原因是什么?(3分)
18.下列选项对第②③④自然段中加点字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自然段中的“居然”一词写出了“我”对呼应者多的出乎意料。
B.第③自然段中的“竟”字写出了人们观看升旗的热情高,来得早。
C.第③自然段中的“竟”字写出了“我”的出乎意料和吃惊。
D.第④自然段中的“躁动、直跳、竟然”写出了观看升旗时的乱、秩序差,体现了人们的素质差。
19.短文在描写升旗场面时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在下列句子后填上“点”或“面”。 (5分)
(1)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
(2)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
(3)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
四、基础知识综合
(2025·宝山区)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多篇选文:比如《竹节人》这一童年的游戏,让我们痴迷;《宇宙生命之谜》探寻生命的由来,使我们好奇;《故宫博物院》宏伟的建筑,让我们________。这些选文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启发我们【甲】人类文明的创造,【乙】宇宙生命的奥秘,进而【丙】对自然、对人生的新认识。
20.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2分)
A.痴迷(zhī) “痴”解释为:愚笨
B.痴迷(chī) “痴”解释为:精神失常
C.痴迷(zhī) “痴”解释为:发呆
D.痴迷(chī) “痴”解释为:极度迷恋
21.在上文“……宏伟的建筑,让我们_______”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2分)
A.叹为观止 B.不屑一顾 C.拍案叫绝 D.惨不忍睹
22.结合语境,在【甲】【乙】【丙】三处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2分)
A.【甲】探寻【乙】产生【丙】认识 B.【甲】认识【乙】探寻【丙】产生
C.【甲】产生【乙】探寻【丙】认识 D.【甲】产生【乙】认识【丙】探寻
五、文言文阅读
(2025·浦东新区)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6—10题
【甲】
①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乙】
管鲍之交
②(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丙】
③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②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注】①贾:做生意,经商。②多:称赞。
23.关于朋友的称呼,有很多,比如,刎颈之交、忘年之交、莫逆之交、布衣之交,请按照这种结构也写两个关于朋友的称呼,它们分别是 、 。(2分)
24.下列文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2分)
A.友直 直:正直。
B.鲍叔终善遇之 善:友好。
C.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事:从事。
D.常为名大夫 名:有名。
25.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语段中画线句子。(6分)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26.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鲍叔已经帮助管仲进步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
B.鲍叔已经荐举管仲之后,甘心为管仲做事。
C.鲍叔已经帮助管仲之后,甘心为管仲做事。
D.鲍叔已经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
27.【乙】语段中“常欺鲍叔”在【丙】语段中具体表现为 (用文中的话回答),由此可以看出鲍叔是个 的人。(2分)
28.根据【乙】【丙】语段的故事,联系【甲】语段,按照下列句式,写出朋友间情谊的作用。(1分)
朋友间的情谊在于
朋友间的情谊在于
六、书面表达(30分)
29.(2025·浦东新区)诗歌朗诵会、班会、军训、文艺演出、参观科技馆、学校运动会……校内外活动丰富多彩,总有一次活动吸引你,令你觉得有趣,请选择其中一次有趣的活动写下来,要有活动场面描写、人物描写,还要有自己的体会,请以《一次有趣的活动》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字数在500字以上。(2)文中避免出现个人相关信息,不要抄袭。
试卷第8页,共8页
《上海市期中真题精编重组卷-2025-2026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D D C B C C A
1.B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读音。
A.蒙古包(méng)——měng;
C.衣襟(jīng)——jīn;
D.苔藓(xiān)——xiǎn;
故选B。
2.D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字形易错字。
A.技高一愁——技高一筹,雄辨——雄辩;
B.严然——俨然;
C.拔涉——跋涉;
故选D。
3.D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的辨析,结合选项的内容进行辨析即可。
A项: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
B项: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把两株紫色的花比作印象派的画。
C项: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把小小的花苞比作衣襟上的盘花扣。
D项: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把小鸟当成人来写。
4.C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
C.千钧一发:比喻情况万分危急。而句中是说大家心情沉重,并非处于危急情况,使用不恰当。
故选C。
5.B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岖:①形容山路高低不平。②比喻经历艰难曲折。
奇: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出人意料的;令人难测的;惊异,引以为奇。
崎:倾斜,不平坦。
歧:岔(道);大路分出的(路);不相同,不一致。
岐:岐山,山名,又地名,在陕西。
崎岖: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有时也比喻人生艰难。
故选B。
6.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A.单薄(báo)——(bó);
B.笨拙(zhuó)——(zhuō);
D.蜷曲(juǎn)——(quán)。
故选C。
7.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
C.这句话使用了“如同”,将铃声比作鞭子在抽打,这是一种比喻(明喻)。但选项中标注为“拟人”,拟人是指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行为或情感(如“铃声在催促我”),而这里没有赋予铃声人的特征。因此,修辞手法判断错误,应是比喻而非拟人。
故选C。
8.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的掌握。
“芭蕉不展丁香结”和“丁香空结雨中愁”中间是表示并列关系,在双引号之间不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语句为: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故选A。
9.
花木成畦手自栽
浪淘风簸自天涯
千里莺啼绿映红
旧时茅店社林边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和理解。
(1)书写时注意“栽”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淘”“簸”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莺”的正确写法。
(4)书写时注意“茅”的正确写法。
(5)“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意为: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迅速蔓延,但还没完全遮住远处的山峦,大雨像白色的珍珠一样跳动着,纷纷砸进小船里。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出夏日西湖上骤雨突至的壮观景象,既有对自然力量的惊叹,也流露出对大自然瞬息万变之美的热爱与喜悦。
10. 好事情 沉默寡言、知识渊博、热爱科学、内心友善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的理解。
根据“A的房间里堆满了木头箱子和一些我看不懂的书,到处散落着装有各色液体的瓶子,还有一些铜丝、铁块和铅条”等内容可知,A是好事情。“好事情”是阿廖沙童年时期认识的第一个知识分子朋友,是一位房客,性格沉默寡言,知识渊博,超脱世俗。因为人们叫他吃饭、喝茶他总喜欢说“好事情”,这成了他的口头禅,所以大家就叫他这个名字了。 从这个文段中可知,“好事情”身上有着一种专注的品质,很喜欢看书,知识渊博。他热爱科学,有着对知识的渴望,他的房间里有各种各样的书,还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他一心一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也许是药剂师,也许是“科学家”,因为他整天都在屋子里做一些小实验。正因为他的执着和专,沉默寡言,虽然他内心友善,但周围的人们不是很喜欢他。
11. 卷 “卷”字更能体现出狂风的猛烈和强大的力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狂风能将人从山顶裹挟着、席卷着带到山脚的情景,突出了山上狂风的凶猛可怕。 12.C 13. 天气恶劣 地形险峻 坚定的革命信念 战友间的互助 被指导员和小战士不离不弃的战友深情所感动 1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导语】巍巍夹金山,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上的壮烈诗篇。1935年6月,一支衣衫单薄、饥寒交迫的队伍,以钢铁般的意志挑战了这座“鸟儿飞不过,凡人不敢攀”的雪山。他们面对的是刺骨的寒风、稀薄的空气、险峻的地形,更有战友一个个倒下却无人放弃的悲壮历程。是什么支撑他们翻越这座“死亡之山”?是坚定的革命信仰,是舍生忘死的战友情,更是为北上抗日、拯救民族危亡的赤诚之心。让我们重回那段风雪征程,感受那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11.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卷:常表示“裹挟、席卷”,带有动态的、强大的力量感,能体现出事物被强大力量带动、裹挟着移动的状态。
投:更偏向“投掷、扔”,力量感相对单一。
文中第②段“那呼啸着的狂风”由此可知,描述的是“呼啸着的狂风”,狂风具有猛烈、持续、范围广的特点。“把人从山顶……到山脚”需要体现出狂风像“席卷物体”一样,将人裹挟着、持续地从山顶带到山脚的过程。用“卷”:能精准表现出狂风的强大力量,仿佛人是被狂风“裹挟着、席卷着”从山顶到山脚,生动还原了狂风的凶猛与可怕,符合“天气变幻莫测、狂风呼啸”的语境。
故选“卷”,因为“卷”更能生动形象地突出狂风的威力,与语境的匹配度更高。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第③段提到“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走了八个月了。衣服破了,草鞋烂了,脚底打满了老趼,既没有棉衣、棉鞋,也没有绒帽、手套,碰到这样奇寒的雪山,能走过去吗?”,核心信息是红军长期行军后,衣物、装备极度匮乏,又面临奇寒雪山的挑战。
A.“行军时间长、路途艰苦”只是部分内容,未突出“缺衣少穿”与“奇寒雪山”的矛盾,表述不全面。
B.段落中没有体现“积极乐观”的情感,属于无中生有。
C.“缺衣少穿”(既没有棉衣、棉鞋等)与“奇寒的雪山”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红军面临的巨大困难,该选项符合段落核心表意。
D.第③段主要是展现困难,而非直接“表现红军坚强意志”,“承接上一段”也不准确(第②段侧重写雪山的恶劣环境,第③段侧重写红军自身的匮乏条件)。
故选C。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从第②段“那里没有人烟,山上空气稀薄,人走到上面,呼吸十分困难;那里天气变幻莫测:一会儿下大雪,一会儿下冰雹,一会儿又是狂风暴雨。那呼啸着的狂风,会把人从山顶卷到山脚”可知,翻山时天气恶劣。从第⑤段“这里的地形十分险峻。雪山的左面是深厚松软的雪岩,右边是陡峭的雪壁,中间是硬滑的积雪,一不小心就会滑下雪岩,摔下雪壁。一路上,先头班用刺刀挖成一个个脚窝,后面的人手拉着手,踏着这些脚窝,小心地前进。雪坡高高低低,随处都有一些雪坑”可知,雪山地形险峻。故翻山时的困难有:天气恶劣、地形险峻。
从第④段“为了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共同北上抗日,纵有千难万险,也得翻过山去”得出,这是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可总结为:坚定的革命信念。从第⑤段“要是有谁摔下去了,周围的人就立刻把木棍伸过去,把绑腿撂下去,帮助战友爬上来”;第⑧-⑩段 “一位连指导员,左手拉着一个小战士,右手扶着一个患病的战士,三个人在风雪中顽强的前进……指导员脱下自己仅有的一件夹衣,披在已经昏迷的战友身上。然后把他背起来,带着小战士,继续向上爬去”等内容得出,战友间的相互帮助是战胜困难的重要力量。可总结为:战友间的互助。故战士们能够战胜困难,翻越雪山的原因有:坚定的革命信念、战友间的互助。
(2)从第⑧段“他望着指导员和小战士说:‘指导员,你们走吧,不要管我了!’指导员连忙说:‘不,不管怎样,我们也要一起翻过雪山。’”第⑨段“那个战士两眼噙着热泪,摇摇头吃力地说:‘你们快走吧。这里不能久待呀,要不然……’话未说完就昏迷过去了”可知,患病的战士在生死关头仍劝战友“快走”,指导员坚持“一起翻过雪山”,展现了深厚的战友情。患病战士被指导员和小战士不离不弃的战友深情所感动,所以眼里噙着热泪。
14.本题考查古诗积累及应用。
第 段写红军战士历经艰难攀登到山顶,看到壮丽雪景,以及山下队伍蜿蜒前进的景象;第 段写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战士们欢呼拥抱。整体体现出红军战胜雪山困难、最终胜利会师的情景。《七律 长征》出自《毛泽东诗词集》 ,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其中“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意思是: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这里的“岷山”虽不是夹金山,但都体现了红军翻越雪山后的喜悦与胜利豪情,与第 段红军翻越夹金山后会师的喜悦场景高度契合。故此处填写: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5.面对升旗,人人为之感动。 16.“我”和众多呼应者在秋日清晨去天安门看升旗,被升旗场景深深感动,内心生出自豪感与责任感。 17.未曾料到:指“我”提议去看升旗,居然有众多呼应者。
未料:指原以为广场上人不多,赶到时早来的竟有千人之众。
“又令我吃惊”的原因是看升旗的人数之多超出了“我”的预想。 18.D 19. 面 面 点
【导语】《天安门前看升旗》以细腻笔触,从起意看升旗,到现场人多的意外,再到国旗班英姿与升旗场景,生动展现升旗过程。通过对人群和自身感受的描写,传递出人们对国旗的崇敬与爱国情,文字富有感染力,易引发读者共鸣。
15.本题考查句式转换。
原句“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是反问句,反问句改陈述句,要去掉“有谁不”,把问号改为句号,所以答案是:面对升旗,人人为之感动。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文章围绕“我”想去天安门看升旗展开,讲述了“我”和呼应响应者在秋日清晨去天安门看升旗,看到国旗班战士英武矫健,国旗升起时众人深受感动,以及升旗后自己的自豪与责任感等,所以概括为:“我”和众多响应者在秋日清晨去天安门看升旗,被升旗场景感动,内心生出自豪与责任感。
17.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未曾料到”的情景:“我”只是在旅馆里随口一提去看天安门升旗的念头,没想到立刻就有很多人表示响应。所以答案是:指“我”提议去看升旗,居然有众多呼应者;
“未料”的情景:“我们” 去看升旗的那天是普通秋日,本以为这么早到天安门广场,人不会太多,结果等“我们”赶到时,发现早来的人竟然有一千之多。所以答案是: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结果赶到时早来的竟有千人之众。
“又令我吃惊”的原因:“我”没预料到在一个普通的日子,会有如此多的人早早来到天安门广场等待看升旗,人们对看升旗这件事的热情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所以答案是:广场上看升旗的人数量之多,超出了“我”的预想。
18.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A.居然:表示出乎预料,体现“我”对有很多人呼应去看升旗的意外,理解正确。
B.“竟”字突出人们来看升旗来得早、热情高,理解正确。
C.“竟”字体现“我”看到很多人早来的吃惊,理解正确。
D.“躁动、直跳、竟然”是表现人们想看升旗的急切心情,并非体现秩序差、素质差,理解错误。
故选D。
19.本题考查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1)“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句子描写的是“人群”这一整体的躁动状态,未聚焦某一个具体的人,属于对群体场景的概括,因此是“面”。
(2)“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写的是整个国旗班方阵,是“面”描写。
(3)“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刻画的是几位老者的神态,是“点”描写。
20.D 21.A 22.B
【解析】20.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与字义。
“痴迷”: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的意思。其中“痴”的意思是:极度迷恋,读音为“chī”。
故选D。
21.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句子想要表达的是《故宫博物院》里宏伟的建筑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应是正面的、带有赞叹性质的。
A.“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故宫宏伟的建筑十分精美壮观,足以让我们发出这样的赞叹,符合语境。
B.“不屑一顾”表示极端轻视,看不起。故宫建筑是伟大的文化遗产,人们不会轻视它,不符合语境。
C.“拍案叫绝”通常用于对诗文、言论、表演等的赞赏,用在形容建筑上不太恰当。
D.“惨不忍睹”形容极其悲惨,故宫建筑是宏伟美好的,和“惨”无关,不符合语境。
故选A。
22.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运用。
探寻:指探求、寻找。
产生:由已有事物中生出新的事物;出现。
认识: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结合句子语境,对于“人类文明的创造”,我们首先是去“认识”它;对于“宇宙生命的奥秘”,需要去“探寻”;通过认识文明创造、探寻生命奥秘,进而“产生”对自然、人生的新认识。这样的逻辑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所以【甲】填“认识”,【乙】填“探寻”,【丙】填“产生”。
故选B。
23. 莫逆之交 君子之交 24.C 25. 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 管仲已经被任用,在齐国执政。 26.D 27. 分财利多自与 知人善任、宽容大度 28. 知人善任,助力彼此成就 真诚相待,彼此理解包容
【导语】这段文本通过《论语》的"益者三友"理论(甲文)与管鲍之交的典故(乙、丙文),构建了关于友谊的完整论述框架。甲文提出理想友谊的标准——正直、诚信、博学;乙、丙文则以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为例,生动展现了"友谅"(理解包容)和"友直"(正直荐才)的实践形态。两相结合,既阐释了儒家交友观的理论内涵,又通过历史故事赋予其血肉,形成"理论-例证"的互补结构,凸显了真诚友谊对个人成长与社会成就的双重价值。
23.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题目要求按照“……之交”的结构写关于朋友的称呼,需调动积累的文化常识。可从常见的交友称谓中选取,如“金兰之交”(出自《周易》,指情谊契合的朋友)、“忘形之交”(指不拘形迹的知心朋友)等。
2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C. 鲍叔事齐公子小白: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事:侍奉。错误。
故选C。
2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出自【甲】段。“直”指正直,“谅”指诚信,“多闻”指见闻广博,“益”指有益。译文: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出自【乙】段。“既”指已经,“用”指被任用,“任政于齐”是状语后置,即“于齐任政”。译文:管仲已经被任用,在齐国执政。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理解【丙】段画线句需抓住重点字词,再匹配选项。原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中,“进”指荐举,“以身下之”指甘心位居管仲之下。 选项D的解释与之完全契合。
故选D。
2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第一空需在【丙】段中找对应【乙】段“常欺鲍叔”的语句;第二空需分析鲍叔的形象。第一空:【乙】段“常欺鲍叔”在【丙】段的具体表现为“分财利多自与”(出自【丙】段),意思是: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第二空:从鲍叔明知管仲“分财利多自与”却不认为他贪,还举荐他并甘居其下,可看出鲍叔是知人善任、宽容大度的人。
2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甲】段对益友的阐述和【乙】【丙】段管鲍之交的故事,提炼朋友情谊的作用。从【甲】段“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和【乙】【丙】段鲍叔举荐管仲助其施展才能,可得出:朋友间的情谊在于知人善任,助力彼此成就(如鲍叔举荐管仲,让其在齐执政称霸)。从【甲】段益友的价值和管鲍间的信任包容,可得出:朋友间的情谊在于真诚相待,彼此理解包容(如鲍叔理解管仲的贫困,包容他的行为)。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和善内心奸诈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论语》)
【乙】管鲍之交 (管仲)年轻的时候,常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管仲家境贫困,常常占鲍叔牙的便宜,鲍叔牙始终好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做了齐桓公以后,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举荐管仲。管仲已经被任用,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于统一,这都是管仲的谋略。
【丙】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常常多给自己一些,鲍叔牙不认为我贪婪,知道我家里贫穷。……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鲍叔牙已经举荐了管仲,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常常成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赞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
29.例文:
一次有趣的活动
那天的阳光格外明媚,校园里彩旗飘扬,广播里传来欢快的音乐。我们迎来了期待已久的趣味运动会,这是我记忆中最热闹、最有趣的一次活动。
运动会一开始,操场上就像炸开了锅。有的同学在为即将开始的比赛做热身,有的在讨论比赛策略,还有的举着加油牌到处奔跑。我参加的是“三人四足”比赛,和小明、小宇一组。刚开始练习时,我们不是小明迈快了,就是小宇迈慢了,常常摔得人仰马翻,引得大家哈哈大笑。但我们没有放弃,一遍遍地调整步伐,终于找到了节奏。
比赛正式开始时,我们三个齐声喊着口号,脚步越来越稳。旁边的同学拼命为我们加油,声音几乎要把操场掀翻。冲过终点的那一刻,我们紧紧抱在一起,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
最让我捧腹大笑的是“袋鼠跳”比赛。小华套着袋子跳的时候,因为太着急,不小心摔了个屁股墩,逗得全场同学前仰后合。他却一点也不气馁,爬起来继续往前跳,还朝大家做了个鬼脸。
活动结束时,夕阳染红了天空。我看着操场上依然热闹的人群,心里充满了温暖。这次运动会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运动的快乐,更让我明白了团结和坚持的力量。那些笑声和加油声,会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一、审题。
题目要求:选材校内外活动(诗歌朗诵会、班会、军训、文艺演出、参观科技馆、运动会等)。 内容要求:写“一次有趣的活动”,必须包含活动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自己的体会。不能只写事件流程,要突出“有趣”,并通过场面和人物细节来体现。
二、立意。
核心立意方向:可以从赞美集体力量通过一次活动展现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的温暖。展现个性与成长:在活动中发现自己或他人的优点,收获自信或友谊。表达乐趣与收获:通过活动中的趣事,表达对生活、学习的热爱。立意要具体+有画面感,比如“一次让我笑到肚子疼的趣味运动会”“在诗歌朗诵会中找到勇气的一天”。
三、写作思路。
开头:直接点题法:用一句话概括这次“有趣”的活动是什么,“有趣”之处,引出下文。
中间:选择典型场景:1-2个让你觉得“有趣”的片段(比如接力赛的意外、同学的搞笑表演)。场面描写: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活动的整体氛围(声音、动作、颜色、人群)。人物描写: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展现同学或老师的特点。
结尾:总结收获,升华主题:写出这次活动带给你的快乐、成长或感悟等。
答案第10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