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共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其节奏韵律,体会古体诗之美,并背诵诗文。
【教学重点】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2.感受其节奏韵律,体会古体诗之美,并背诵诗文。
【教学难点】
感受其节奏韵律,体会古体诗之美,并背诵诗文。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同学们,说到古诗,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预设:《诗经》《唐诗三百首》李白、杜甫……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说到古诗,人们往往会想起诗歌的源头——《诗经》《楚辞》,想到辉煌的唐诗宋词。其实,东汉末年,也有着这样一些诗人或诗作,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今天,就让我们回到那个时代,一起品味诗歌的魅力。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
1.诗文朗读
(1)情境诵读
播放四首古诗情境课文诵读版,入情入境,带领学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
①注意字词读音。
②注意断句和节奏。
(2)字词正音
遗(wèi) 枥(lì) 罹(lí) 禽兽(qín shòu)
2.文学常识
(1)《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19首编入《文选》而成。这19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2)曹操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3)刘祯
刘桢(?―217年),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末年名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博学有才,警悟辩捷,选为丞相(曹操)掾属,交好魏文帝和曹植兄弟。参加曹丕筵席时,平视王妃甄氏,以不敬之罪罚服劳役,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217),染疾而亡,时年三十八。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其中,代表作《赠从弟》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4卷,《毛诗义问》10卷,皆已佚。
(4)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设计意图:形成整体感知和基本认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课堂活动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结合刚才的朗读和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几首诗歌在形式和节奏上有什么异同点?
2.探究方法
(1)自由诵读四首诗歌;
(2)比较总结形式、节奏上的异同。
3.成果展示
(1)同:都是古体诗
(2)异:
《庭中有奇树》《赠从弟》和《梁甫行》都是五言古诗,节奏都是2/3;
《龟虽寿》是四言古诗,节奏是2/2。
《庭中有奇树》押的都是i韵,其他的韵律较为自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自主感受古体诗的特点。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结合课下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思考四首诗歌的大意,并将大意用优美的语言朗诵给大家听。
2.探究过程
(1)全班分为4组,每组选定一篇作品进行解读。
(2)组内全员反复诵读全篇,整体感知内容。
(3)交流讨论,逐句疏通大意,遇到有阻碍的字词查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
(4)疏通大意后,将大意用优美的语句表达出来。
(5)选一位代表,将小组成果朗诵给大家听,要做到语句优美,情感充沛。
3.成果展示
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1)《庭中有奇树》
庭院里有一株佳美、珍贵的树,绿叶葱茏,花儿开的繁盛。
我攀引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远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襟袖,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远人的手中。
此花有什么可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思念之情。
(2)《龟虽寿》
神龟的寿命即使十分长久,但也有终结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变成土灰。
年老的骏马虽然卧在马槽旁,但它的雄心壮志仍然能够奔驰千里;
有气节有壮志的人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也不会止息。
人寿命的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的;
只要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就可以益寿延年。
太值得庆幸了,用这首诗来抒发我的情感。
(3)《赠从弟》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多么猛烈,而松枝是多么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严酷非常,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受严寒?(是)松柏有着耐寒的本性。
(4)《梁甫行》
天下各方的气候不同,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
艰难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丛林中。
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山林险阻之地。
柴门多么简陋凄清,狐狸兔子在房屋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疏通大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诵读了课外古诗词,了解了大意,还发现了古体诗在形式上的特点。古体诗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按每句的字数可分为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古体诗在形式韵律上有着这样的特点,在艺术手法和主旨内容上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下节课,我们来继续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五、拓展延伸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行行重行行》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是汉末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扩展视野,了解作品。
六、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在四首诗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在小组内进行朗诵分享,并相互点评。
2.课后作业
课后背诵并默写四首古诗。
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庭中有奇树》
《赠从弟》
《梁甫行》
《龟虽寿》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赏析诗歌,把握诗歌所运用的手法。
2.品味四首古诗的艺术特色,结合相关知识,感受东汉末年诗歌的特点。
3.品味四首诗歌,把握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赏析诗歌,把握诗歌所运用的手法。
【教学难点】
1.品味四首古诗的艺术特色,结合相关知识,感受东汉末年诗歌的特点。
2.品味四首诗歌,把握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四首古诗的大意,在诵读中感受了古风古韵。《诗经》用“赋”“比”“兴”来表现所见所感;在东汉到三国这一时期,诗人们又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哪些情思?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思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诗歌。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二、课堂活动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朗读体会诗歌,结合阅读体验和书中赏析资料等,理解四首诗歌主旨及情感。
2.探究方法
(1)自由诵读四首诗歌,圈画出你认为最能体会作者情感的词句,并进行批注。
(2)结合阅读体验和书中赏析资料等,理解四首诗歌主旨及情感。
3.背景资料
(1)《龟虽寿》
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曹操为摆脱被动局面,采用了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207)夏率师北征,五月至七月皆无果,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曹操写了《步出夏门行》这一组诗。此篇为组诗的第四首,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大约在公元207年末或208年初,即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回首起自己的人生路程,无限感慨而有此篇。
(2)《赠从弟》
刘桢生逢乱世,遭遇坎坷。他因战乱离开家乡,漂泊到中原的许(今河南许昌)一带。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政治社会,使他对现实生活有深切的体验,不仅没有产生对人生、前途的厌倦空幻之感,作品中还充分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理想因素。《赠从弟》诗三首便写于此时。同时刘桢是一位很有骨气的文士。据《典略》记载,一次曹丕宴请诸文学,席间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皆伏”,唯独刘桢“平视”,不肯折节。曹操恨他“不敬”,差点砍了他的脑袋。以这样的气骨作诗,其诗自能“挺挺自持”“高风跨俗”。《赠从弟三首》,就带有这样的气骨。
(3)《梁甫行》
这首诗写于魏明帝时期。曹叡的时代徭役繁兴,赋敛苛细,百姓为了逃避征调,常常不敢家居而窜入山林;诗中写的正是这种悲惨情景。
4.成果展示
《庭中有奇树》:从“遗所思”“路远莫致之”“别经时”等词句中,感受到了这是一位女子对远行的心上人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龟虽寿》: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以读出作者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从“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可以读出作者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赠从弟》:“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一何”中表现了对松柏的赞美之情。以冰霜的严酷衬托出松柏的“端正”,诗人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堂弟寄寓了无限期望。
《梁甫行》:“剧哉”一词,加上后面对海边人民艰难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深切的同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通读诗歌的基础上,学会通过知人论世及抓住关键词句,分析诗歌情感主题。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这几首诗歌,你最喜欢哪一首?试着为它写一个推荐词。
2.探究过程
(1)选定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自行梳理喜欢的理由。
提示:可以从内容、手法、炼字等角度进行整理分享。
(2)组内互相分享喜欢的作品,并选出最佳推荐人,作为小组“推荐官”在班级进行推荐。
评价维度 观点明确 分析合理 语言简洁 表达清晰
得分 (满分10分)
(3)小组合作,帮助推荐官完善推荐词,在班级进行推荐。
3.成果展示
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参考一:
我推荐《庭中有奇树》。这首诗的写作思路十分精妙,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采及送,由送及思,表现了女子的情思。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馨香盈怀袖”一句,一个“盈”字,暗示了女子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任花香盈袖,愁绪百结。
参考二:
我推荐《龟虽寿》。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了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特别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后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迸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艺术风格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昂,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参考三:
我推荐《赠从弟》。作者开笔便让山上亭亭之松拔耸而起,展现出一种“突兀撑青穹”的雄伟气象。然后再用“瑟瑟”谷风加以烘托,写得极有声势。后面两句为表现松柏的苍劲,进一步渲染谷风之凛烈:“风声一何盛,松技一何劲!”前“一何”慨叹谷风之盛,简直就要横扫万木;后“一何”叙写松枝之劲,更显出松柏那“其奈我何”的刚挺难摧。“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前一个“正”字告诉人们,此刻正是滴水成冰、万木凋零的凄寒严冬;后一个“正”字又告诉人们,再看松柏,它却依旧端然挺立、正气凛然,不减春日青苍之色。这两句描摹冰霜,辞色峻冷;展示松柏,意态从容。松柏的坚贞志节,正显现于这一鲜明的对照之中。此诗结尾也是冷然一问:“岂不罹凝寒?”然后归结到诗人主意之所在:“松柏有本性。”一问一答,吐语沉着,戛然收笔。这首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调。诗人并没有将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此诗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参考四:
我推荐《梁甫行》。这首诗表现了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剧哉边海民”的衬托。各地的情况虽然不同,但最艰难困顿的要数“边海民”了。“寄身”三句,实写“边海民”的悲惨生活。他们没身于“草野”,过着非人的生活。一个“依”字把逃民们的实际活动和恐惧心理都表现出来了。他们要靠在林中采集食物而存活,要靠险阻以藏躲,他们怕暴露行迹,白天足不出林莽,黑夜也不敢明火高声。“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是全诗的精华所在。逃民们每日出没在山林之中与狐兔争食争住,而自己原来的家园却因为无人居住,反而变成狐兔们的王国,非常可悲的现实。这两句扩大了全诗的内涵,它不仅使人想见逃民们的伤心落泪,而且使人看到生产凋敝,村落萧索的更广阔的社会图画;也扩大了全诗的境界。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了四首古诗的思想感情,感受了诗歌之美。我国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离骚》,到乐府、建安诗歌,乃至璀璨的唐诗宋词,直到现代诗歌,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到现代诗,“诗以言志”的文学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中。我们吟咏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也是在吟咏我们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升华主旨。
四、拓展延伸
介绍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
建安文学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
建安文学尤以诗歌为代表,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或关注社会,反映战争苦难,或抒发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对生命进行积极的思考。这种慷慨激昂的时代精神在作品中被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臆,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扩展视野,了解作品。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庭中有奇树》中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的诗句是: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庭中有奇树》中表达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点明全诗主题的句子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龟虽寿》中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龟虽寿》中表达作者老当益壮,雄心不减,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人生态度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赠从弟》中,与陈毅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意境相似的句子是: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赠从弟》中集中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的诗句是: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梁甫行》写出了边海人民衣不遮体、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的句子是: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梁甫行》中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的句子: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
2.课后作业
课下阅读《古诗十九首》《步出夏门行》和《赠从弟》剩余的诗歌,摘录你喜欢的篇目或句子,读读背背。
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庭中有奇树》——相思之情
《龟虽寿》——自强不息
《赠从弟》——坚贞之志
《梁甫行》——同情人民
5 /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