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精准掌握哲学范畴中“物质”的定义,明晰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与个性”关系,深刻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的核心论断。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自然现象与社会案例,提升从客观实际出发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能运用“世界物质性”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如政策制定、环境治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定唯物主义立场,摒弃“神创论”“意志决定论”等唯心主义观念,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行为准则,认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哲学上“物质”的科学内涵(不依赖意识、能被意识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教学难点:区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与物质形态的“可知性”“运动性”;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客观性)。三、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借助宇宙演化纪录片片段、脱贫攻坚政策案例,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小组辩论法:围绕“‘人工智能’是否属于哲学上的‘物质’”“人类能否随意改变社会发展阶段”等议题辩论,深化概念理解。问题链教学法: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主线设计递进式问题,推动思维层层深入。四、教学过程(1课时,45分钟)(一)导入新课:矛盾情境,引发思考(5分钟)1. 呈现两组观点:观点1:“宇宙是上帝在7天内创造的,人类是神的杰作”(《圣经》说法);观点2:“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科学结论)。2. 提问引导:“这两种观点的核心分歧是什么?世界的本质究竟是‘意识创造’还是‘客观存在’?今天我们通过《世界的物质性》解开这个谜题。”(二)新课讲授:三层突破,构建逻辑(30分钟)1. 第一层:解密“物质”——从具体到抽象(10分钟)活动1:概念对比展示素材:①具体物质形态(苹果、手机、山脉、河流);②哲学“物质”定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小组任务:用3分钟讨论“具体物质形态与哲学‘物质’的区别和联系”,派代表分享。教师总结:二者是“个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如同“苹果、香蕉”与“水果”,哲学上的“物质”是对所有具体物质形态共同本质的概括。活动2:特性辨析案例设问:“新冠病毒肉眼不可见,但通过显微镜能观察到,还能研发疫苗对抗它。这说明物质具有什么特性?”引导得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不依赖意识而存在),同时具有可知性(能被人的意识反映)。2. 第二层:论证“自然界的物质性”——从起源到规律(8分钟)素材呈现:播放短视频《宇宙的诞生》(3分钟,展示星云、恒星、地球的演化过程),搭配文字素材“地质学家通过同位素检测,确认地球年龄约46亿年,远早于人类意识的产生”。问题链引导:1.自然界在人类出现之前是否存在?2.自然界的发展(如四季更替、昼夜变化)是否需要人的意识指挥?3.这说明自然界具有什么属性?总结:自然界中的事物按自身固有规律形成和发展,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3. 第三层:论证“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构成到发展(12分钟)活动3:案例分析呈现“乡村振兴”案例:某山区因地形崎岖、土壤贫瘠,不适合种粮食,当地政府结合实际发展果树种植和乡村旅游,实现经济增收;而某平原地区则依托肥沃土地发展规模化粮食种植。提问:“为什么两地的乡村振兴策略不同?这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什么特点?”引导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地理环境(山区vs平原)、人口因素(劳动力数量和素质),更依赖生产方式(农业种植vs旅游业),而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是客观的,不能随意选择(如原始社会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结论推导: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都具有客观性,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4. 核心总结:整合逻辑——世界的物质性(5分钟)梳理三层论证:自然界物质性→人类社会物质性→人的意识(依赖人脑这一物质器官,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最终结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深化认知(7分钟)(1)下列属于哲学“物质”范畴的是( ).材料分析题(提升应用能力):材料:“过去有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增长,盲目砍伐森林、围湖造田,导致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频发;后来转变思路,尊重自然规律,开展退耕还林、退湖还湿,生态环境逐渐改善。”问题:用“世界的物质性”观点,分析为什么发展经济要尊重自然规律?(四)课堂小结:思维导图,梳理框架(3分钟)展示简洁思维导图,串联本节课逻辑:物质(客观实在性、可知性)→自然界物质性(起源+规律)→人类社会物质性(构成要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五、作业布置1. 基础作业:完成教材课后习题2. 实践作业:观察身边的政策(如学校的作息安排、社区的垃圾分类措施),用200字分析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下节课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