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第一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第一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上)南阳六校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光明智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在文化强国建设中,乡村文化有何独特价值,应该如何全面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
邵明华: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乡村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是乡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维系乡村社会延续发展的基石与纽带,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物质文化是历代乡村创造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产品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包括传统村落、文物古迹、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手工技艺等;精神文化是乡村长期以来形成的影响乡民行为规范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具体表现为家风家训、节庆民俗、民间艺术等;制度文化是乡村在社会治理方面作出的制度性安排,主要表现为乡规民约、礼仪规范、教育制度等,对于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稳定延续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乡村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繁衍发展的具有本源意义的主体文化。
周建新:把握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关键恰在于理解“土”字。这个“土”,绝非“土里土气”,更不是“土得掉渣”,而是“乡土”“本土”“泥土”,它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核心载体,蕴含多重深刻内涵。其一,“乡土”彰显中华文明的原生性与多样性。乡村文化是特定水土、气候与人文交融的产物,带有独特“原产地”印记,如被誉为“传统文化活化石”的客家文化,其土楼、围龙屋、围屋等乡土民居凝聚着客家族群的生存智慧,客家山歌倾诉着南方山地丘陵生活的情愫。这种原生性与多样性的“乡土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百花齐放”的图景。其二,“本土”承载中华民族的根本性与连续性。乡村是农耕文明的载体,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
语文试题 第1页(共8页)
态智慧与“耕读传家”的价值追求,沉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库”。这些传统文化基因有助于文脉接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其三,“泥土”体现中华文化的人民性与鲜活性。乡村文化由劳动人民创造,带着生活温度,能滋养人心、凝聚社会、慰藉乡愁。
光明智库:刚才大家谈论了很多乡村文化发展的可喜之处,那么当前乡村文化发展还存在哪些短板
周建新: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但依然面临诸多结构性挑战。部分地区乡村文化建设重“形”轻“神”、重“物”轻“人”。古村落、古建筑虽修缮一新,但其承载的乡规民约等文化内核却被忽视。“拆真文物建假古董”容易让文化沦为消费“景观符号”和商业“表演项目”,脱离原有社会功能与生活语境。此外,一些乡村文化项目依赖政府“输血式”投入,缺乏自我造血的可持续模式。文化资源与旅游、教育等产业融合不深,价值转化路径不畅,未形成完整产业链。还需要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吸收更多专业运营人才。
光明智库:如何实现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薛可:我从数字技术的角度谈一下。数字技术可以在采集存储、展示、传播与价值转化等环节赋能乡村文化发展:一是数字化典藏。对于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建立“数字孪生”档案;对于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非遗,可以通过高清摄录、动作捕捉、口述史访谈等方式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记录。二是沉浸式体验。利用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对乡村文化进行立体化、全景式再现,提供可触可感的全新文化感知。三是数字化传播。借助数字化传播矩阵,展示优美的乡村风光、传统美食、工艺技艺,让乡土故事突破原有的地域和圈层,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四是产业化赋能。一方面,可以通过电商开辟特色农产品、非遗手工艺品、非遗文创产品的直销渠道。另一方面,可以将乡村独特的文化符号进行数字化IP 开发,实现文化价值的持续变现和产业升级。
光明智库: 。
薛可:首先,坚持“文化保护优先于开发”。乡村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开发利用必须以不损害、不透支文化基底为绝对红线。一方面要做到规划先行、谋定后动,实行精细化的“分区管控”;另一方面确立负面清单,约束资本行为,明确禁止那些对文化生态有颠覆性破坏的开发模式,如过度商业化、主题公园化、驱逐原住民等。其次,推行“以用促保”,实现两个融合。一是人与空间的融合,对乡村民居进行微改造,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同时,植入现代化的厨卫、网络等设施,鼓励村民在故土安居乐业;二是文化与生活的融合,对于乡村地区的众多非遗,要深入挖掘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其能够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中,内化为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最后,实施“创意转化,价值再造”。运用现代智慧和审美,对乡村文化基因进行重新编码和价值再造,如挖掘乡村独有的文化符号、民间故事、传奇人物等,通过设计和故事包装使其能够与当代市场和消费需求对接,将乡村无形的文化体验转化为可供消费的服务产品。
(摘编自《文化强国 乡村何为》,《光明日报》2025年8月14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在农耕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乡村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B.受水土、气候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域的居民在生产过程中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这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试题 第2页(共8页)
v.“乡土”“本土”“泥土”是中华文化的主体,它们分别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原生性、根本性与鲜活性。
D.一些地方乡村文化建设存在重“形”轻“神”等问题,可能会使古村落脱离原有社会功能与生活语境,难以持续发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可以影响村民的思想观念,制度文化能够规范村民的行为举止,二者比物质文化更有存在价值。
B.乡村是农耕文明的载体,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但传统乡村若不大刀阔斧改造就面临衰亡的风险。
C.运用数字档案以及全息投影等技术传播乡村文化,是实现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D.乡村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通过重新编码和价值再造的形式,实现传统与当代市场消费的衔接。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乡村文化“人民性”特点的一项是(3分)
A.某乡村建立了农耕文化博物馆,用大量实物和图文资料展现当地农耕文明的发展。
B.某地区定期举办乡村文化节,邀请村民参与民俗表演、传统工艺制作展示等活动。
C.某村落按照统一规划拆除了旧民居,建设具有现代风格的新农村集中居住建筑群。
D.某乡镇推出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将自然景观与古村落等文化资源进行了有机串联。
4.根据上下文,文中画横线处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 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4分)
答:
5.某乡村为发展旅游,将百年古村落核心区域改造为网红商业街区,虽保留古建外观,却移除原有乡规民约展示墙,将传统手工作坊替换为连锁商铺。请结合文中乡村文化建设理论,分析该现象反映的问题,并提出一条针对性解决措施。(6分)
答: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波士顿的河北老乡
铁 凝
纽约到波士顿的机票八十美元,飞行三十五分钟。到达波士顿第二天,我们便应邀去一位女商人琼·塔托女士家里做客。这天波士顿一改小雨不断的天气,太阳出来了,天蓝得妩媚,空气湿润而又清新。
五十多岁的琼·塔托女士亲自驾车带我们游览了波士顿附近美丽的风景区康考德。途中还经过美国独立战争打响第一枪的莱克辛顿,景色之秀美使人难以将它和战争联在一起。
大约下午六点,我们来到女主人住宅。塔托女士引我们走进她那宽敞的、装饰着现代派绘画的客厅,并兴奋地告诉我们,她有位邻居是中国人,听说我们要来,高兴极了,一会儿他和他儿子就会同我们见面。
片刻,客厅门口果然出现了两位中国人。那位年长者约五十岁,个子中等,面容富态,身着西装,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他叫孙鹏程,在波士顿做建筑师。另一位衣装朴素、神情腼腆的青年是他的儿子,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语文试题 第3页(共8页)
“几位都是从北京来吗 ”孙先生问道。
“我从广东来。”团长秦牧说。
“我从安徽来。”诗人严阵说。
“我从河北来。”我说。
“河北 ”孙鹏程眼光有些异样,“我就是河北人。”
“河北什么地方 ”我连忙问。
“保定雄县。”那位腼腆的孙公子抢着替父亲回答。他的汉语比较勉强,但“保定雄县”几个字却说得肯定而又标准。
“我就是从保定来的!”我忍不住告诉他们。我简直高兴得要命,高兴能在波士顿遇见两位河北老乡。
在大洋彼岸与家乡的人相遇,该说些什么呢?我要向孙鹏程父子介绍的,首先应该是保定城乡这些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并希望他们有机会能回老家看看。我相信他们一定充满思乡之情,不然就不会这样热衷于和从大陆赴美的同胞见面了。
通过交谈,孙先生果然爱国心切,曾几次率建筑代表团回国去北京、广州等地考察,但始终没能回保定看看。为此他遗憾地说:“我常告诉孩子们不要忘了自己的老家,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他指着儿子说,“他们的华语很差,我正让他们念华语学校。”当我们再次称他为先生时,他说:“不要叫先生,就叫我们老孙、小孙好了。”
老孙原来还是一位戏剧爱好者。波士顿的建筑师们业余搞了个剧社,这剧社曾演过全本《锁麟囊》。虽然他们常演中国戏,但剧社成员多是美国人,《贵妃醉酒》里的杨贵妃就是个“洋”贵妃。目前他们正在筹划排演《红楼梦》。
“你看我演谁比较合适 ”老孙问我。
“你可以演贾母。”我说。
“不,我要演王熙凤。”老孙很自信地表示。
大家哄笑。塔托女士显然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可她也笑了。我们间的亲热和融洽气氛使她很开心。
接着老孙告诉我,他作为一个建筑师,演戏不单是为了娱乐,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可以锻炼自己在业务经营上的表现力和表达力。因为你要赢得顾客,要通过你有声有色的介绍让他们相信你的设计是最好的。
不知不觉中,晚饭时间已到。主人盛情邀请老孙、小孙和我们一道进餐,饭前的法国白葡萄酒和饭后的德国甜白葡萄酒使得老孙的话更多了。他讲起在北京同叶帅等人会面的情景,讲起叶帅请他喝过茅台。
饭后老孙请我们去他家小坐,我们欣然前往。①孙先生的客厅可谓中西合璧:既有造型简洁、新颖的沙发,又有从杭州运来的硬木镂花太师椅。房间舒适、清雅,看得出主人的生活殷实、富裕。
天已很黑了,我们向两家主人告辞。老孙派小孙开车送我们回旅馆。
这时我才猛然发现,今天和塔托女士说话太少了。望着她那恋恋不舍的神情,我们心中充满感激和歉意。
路上小孙说起他念的那所华语学校最近布置了一篇四百字的作文,题目是“你作为华人在美国的感受”。他和他的同学三天都没写出来。
语文试题 第4页(共8页)
“四百个汉字对你也很难吗 ”我问。
“不,不是几百字的问题,主要是华人在美国的感受太复杂了。”
原来殷实、富裕的生活和有保障的前程都不能弥补中国人在异乡的复杂心情。这复杂心情甚至感染了小孙这样一个没有回过中国的中国人。
②车窗外查理士河沉重的浪花和堤岸相撞,但我听见的尽是来自家乡的琐碎而又亲切的声音。我祝愿在海外的河北老乡能早日看见保定这块永远欢迎他们的沃土。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孙主动来见我们,交谈中分享了很多自己的经历和想法,饭后又邀请我们去家中小坐,言行中表现出他开朗热情的性格。
B.老孙对故乡保定感情深厚,由于几次率代表团回国考察都未能回去看看,他深感遗憾,并常用自己的思乡情怀教育下一代。
C.老孙让我们不要叫“先生”,改称“老孙”“小孙”,可见虽然交谈短暂,但同胞、同乡之情已经拉近了双方的关系。
D.波士顿建筑师们的剧社演中国戏时,演员多是美国人,这一现象侧面反映了外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超过了海外华人。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标题直接点明了地点和人物身份,其中“老乡”一词不仅指代了地理上的同乡关系,更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情感和亲切感。
B.文章开篇简笔勾勒波士顿天气变化,既营造清新舒适的氛围,又烘托后文偶遇老乡的喜悦心境,展现自然流畅的叙事特色。
C.文章第二段写车子“经过美国独立战争打响第一枪的莱克辛顿”,看似闲笔,实则巧妙暗示了作者追求和平、反对战争的立场。
D.文章按“我”的活动展开,从飞往波士顿、拜访塔托女士、结识老乡,到晚餐后的交流,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读来顺畅易懂。
8.请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境,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答:
9.文章中,小孙这一人物着墨不多,但却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建安元年十月,丙戌,以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操以荀彧为侍中,守尚书令。操问彧以策谋之士,或荐其从子蜀郡太守攸及颍川郭嘉。操征攸为尚书,与语,大悦,曰:“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以为军师。初,郭嘉往见袁绍,绍甚敬礼之,居数十日,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全而功名可立。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二人曰:“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且今最强,去将何之!”嘉知其不悟,不复言,遂去之。操召见,
语文试题 第5页(共8页)
与论天下事,喜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操表嘉为司空祭酒。
中平以来,天下乱离,民弃农业,诸军并起,率乏粮谷,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羽林监枣祗请建置屯田,曹操从之,以祗为屯田都尉,以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仓廪皆满。故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能兼并群雄。
三年春,三月,曹操复击张绣,围绣于穰。初,袁绍每得诏书,患其有不便于己者,欲移天子自近,使说曹操徙都鄄城。操拒之。田丰说绍曰:“徙都之计,既不克从,宜早图许,奉迎天子。动托诏书,号令海内。不尔,终为人所禽,虽悔无益也。”绍不从。会绍亡卒诣操云田丰劝绍袭许操解穰围而还张绣率众追之。五月,刘表遣兵救绣,屯于安众,守险以绝军后。及操军到安众,前后受敌,操乃夜凿险伪遁。表、绣悉军来追,操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曹操曰:“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在山而用山之智力,在泽而用泽之智力,己无固恃,人亦且无恃心,而无不可恃,此争天下者之善术,而操犹未能也。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术也,非道也。术者,有所可,有所不可;可者契合,而不可者弗能纳,则天下之智力,其不为所用者多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会绍A亡卒诣操B云田丰C劝绍D袭许E操解穰□围而还□张绣□率众追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丙戌,指丙戌日,古人以天干和地支分别组合,用以纪年、月、日、时。
B.初,当初,用于追述往事,与《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的“初”意思相同。
C.归,归依、归附,与成语“天下归心”“归心似箭”的“归”意思相同。
D.之,助词,的,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的“之”意思、用法均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嘉看出袁绍难成大事,便向辛评、郭图表明看法,劝二人一起离开,但二人表示袁绍对自己恩德深厚,不愿离去。
B.袁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劝曹操把都城迁到鄄城,被曹操拒绝,田丰因时献计,建议及早图谋许都,袁绍没有采纳。
C.曹操与张绣交战时,刘表前来救援,与张绣军队夹击撤退的曹军,曹操运用计谋,假装逃跑,然后出奇兵击败了敌人。
D.王夫之认为,曹操“任天下之智力”靠的是术而不是道,因为术有时不被接受,所以曹操不可能用尽天下的智力。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
译文:
(2)不尔,终为人所禽,虽悔无益也。
译文:
语文试题 第6页(共8页)
14.材料二引用了曹操“任天下之智力”的自我评价,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这一评价?请简要概括。(5分)
答: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移居夔州作①
杜 甫
伏枕②云安县,迁居白帝城③。
春知催柳别,江与放船清。
农事闻人说,山光见鸟情。
禹功饶断石④,且就土微平⑤。
【注】①大历元年春末夏初,杜甫从云安迁居夔州,作此诗。②伏枕:卧病。③白帝城:周鱼复国,汉公孙述改为白帝城,唐改为夔州。④《水经注》有“广谿峡,乃三峡之首,盖自夏禹疏凿以通江者”。饶:多。⑤就:靠近,这里指移居。王洙注:沿峡皆因开凿而成,故少平土,惟夔州稍平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尾两联叙移居之事,中间两联写沿途之景,转承自然,章法严谨。
B.颈联先直接描写夔州一带农事方兴的场景,然后展现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C.尾联用“禹功”之典,既有思先贤功绩之意,也有解释移居此地缘故的用意。
D.与杜甫《登高》诗表达的漂泊孤病等情感不同,本诗表达出一种愉悦之情。
16.本诗颔联是写景佳句,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这一联。(6分)
答: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敏到湖北黄冈赤鼻矶旅游,看到波涛汹涌、浪花洁白的壮丽景色,她不觉吟出《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
(2)《琵琶行》中,诗人于别离之时偶遇琵琶女,经反复邀请,琵琶女终于含羞露面,却并不急着弹曲,只见她“ , ”,做着演奏前的准备工作。
(3)文学社开展“唐诗意象与意境”专题研究活动,李明查阅资料发现,唐诗常以猿的叫声营造清幽凄凉的意境,于是他摘抄了“ , ”两句。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皮影戏借光显影,也被称为灯影戏。没有皮影雕刻,皮影戏就是无源之水。“每一个影人被手工雕刻完成,少则20余个小时,多则一两个月。制作影人还讲究三分刻七分染,上色亦容不得半点马虎。”“80后”孝义皮影雕刻者郭伟伟说。
郭伟伟14岁就开始学习皮影雕刻,如今已独立雕刻完成5000余件皮影作品。近20年,他一直走在孝义皮影制作及演出的传承、创新之路上。
孝义是山西皮影戏的重要流传地之一。在元代,孝义就有专事影人的雕刻者。孝义皮影
语文试题 第7页(共8页)
作品多刻制在牛皮上,纤毫毕现的一件皮影作品,需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缕刻、敷彩、发汗熨平以及缀结合成等20多道,方能完成。
皮影雕刻讲究“三分刻七分染”。人们赞叹光下精美的皮影雕刻工艺时,也会欣赏皮影的丰富色彩。皮影作品《富贵有余》,郭伟伟刻的时候用了20个小时左右,敷彩花了50余个小时。凑近看这件作品:鱼缸里的水位线、水草的叶片、金鱼的眼睛……雕刻得 ① ,用色艳而不俗。
表面看上去 ② 的皮影作品,灯光一打,丰富色彩乍现,这种神奇的“化学反应”来自一次又一次的“物理实验”。“上色,一层不行就两层,两层不行三层,敷到第八层时,影人古旧的状貌就出来了,灯下的效果也有了。”
( )。在孝义市民间艺术研究院,郭伟伟的创新皮影工作室里,既有“90后”助手,也有学设计、上色的年轻人。孝义职业技术学校皮影制作课堂上,20余名学生跟着郭伟伟学习。写皮影方向论文寻找素材的学生、专门学习雕刻和敷彩的山东小学美术老师,慕名向他求教……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答: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和一处错别字,请进行修改,使书写正确,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5分)
答: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今天,皮影雕刻的小众关注并未间断,但它已淡出大众视线
B.今天,皮影雕刻虽然淡出大众视线,但小众关注并未间断
C.皮影雕刻虽然淡出大众视线,但今天的小众关注并未间断
D.皮影雕刻虽然今天的小众关注并未间断,但它已淡出大众视线
21.文中加点的“化学反应”“物理实验”有何妙处 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2.这段材料取自一段新闻报道,下列选项最不适合做本则新闻标题的一项是(3分)
A.皮影:岁月画布上的指尖蝶变
B.“刻”与“染”的双人舞,舞出皮影华彩
C.继承与创新,皮影人的台前幕后
D.以刻刀为笔,染就皮影的斑斓星河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探界者”钟扬跋涉青藏高原,将生命最后的时光献给种子事业,探索不息……
材料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 第8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