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贵港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贵港市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何谓“意象”?即使把讨论严格限定在诗学的范围内,人们对“意象”的定义也是言人人殊,有些未免抽象难解或宽泛无归。为免缠夹,只在诸家定义中选择最为平实的一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也就是说,本文所论述的“意象”,必须兼有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意两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笔者认为,凡是写进诗歌的物象,即使只是日、月、风、云等无修饰的名词或是流泪、沉思等简单动作,也已经过诗人的观照从而融入了主观情意,皆可视为“意象”。相反,如“惆怅”等表示情绪的词,或如“当时”“此夜”等表示时间的状语,由于全无客观物象,属于“闲字”,便不被看成“意象”。
如果从意象密度的角度来衡量唐诗艺术,是否会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呢?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练的语言艺术,言约而义丰是历代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鸿篇巨制,相反,人们对那些一字千金的精简短章更为推崇。正因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而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词赘句的存在。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当然意象多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义丰的效果。
比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联诗究竟妙在何处呢?明人李东阳解得最好:“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所谓“句中不用一二闲字”,就是句中没有与意象无关的无用之字。所谓“意象具足”,就是意象充足、完备。的确,这两句诗各用五个字营造了三个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只把六个意象连缀成句,除此之外不着一字。这样的写法真是干净利落,从意象营造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意象的密度很高。除了“鸡声”,五个意象都具有鲜明的画面感,可以称为视觉意象。在万籁俱寂的清晨响彻远近的“鸡声”则是动人的听觉意象。英国诗歌理论家休姆说:“两个视觉意象构成一种视觉和弦。”其实若干个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或其他能留给读者鲜明印象的意象都能组合成一种和谐的诗境,这两句诗就分别由三个视觉意象或听觉意象构成,句中省去了所有的关联词,它们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极其生动、丰满的早行图景:鸡鸣声声,乡村旅店的茅檐上方斜挂着一钩残月;一条板桥上积满浓霜,上面印着行人的足迹。句中虽无一字直接抒情,然而早行的辛苦、心境的寂寞皆渗透在那些物象之中,读来令人恻然心动。如果不是意象如此密集,恐怕难以在寥寥十个字中安置如此丰富的内涵。
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或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诗就越好呢?让我们以一首五律为例来做些分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贬议,清人沈德潜就说:“中二联不宜纯乎写景,景象虽工,讵为模楷?”虽然仅是针对“写景”而言,但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王维此诗在这方面尚不严重,因为诗中多用动态意象,从而有助于意脉的流动,但是中间二联仍稍有堆垛的痕迹。
如果说一首诗作中意象过密在王维诗中只是白璧微瑕,那么在李商隐、李贺等人笔下就是较严重的缺点了。二李的部分作品,例如李商隐的《燕台四首》《碧城三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天上谣》等诗,意象密度太大,以至于字句繁密而意脉欠畅,雕缋满眼而真趣不足。清人李因培批评初唐诗人的五言排律“意密语重,滞气亦多”,若把此语移用来评论那些意象过密的其他诗体的唐诗,也是相当确切的。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甚至还有这样的情形,独立状态的名句非常出色,而包含着名句的全诗却并非完璧。当然,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如果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
(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作者看来,意象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客观物象,一是主观情感。诗歌中的物象,都可以看作“意象”。
B.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鸿篇巨制往往比较少见,篇幅有限的精简短章更多,正因为篇幅有限,在创作时要特别注意精简语言。
C. 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没有用任何关联词,也没有任何一个字直接抒情,但内涵丰富,生动丰满。
D. 意象的密集程度对诗句和诗篇的影响大不相同,就诗篇而言,诗篇中的意象越密集,诗篇的艺术水平、艺术价值越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象的定义多种多样,在讨论唐诗的意象密度这一话题时,作者首先对“意象”一词的定义做了选择与简洁明了的阐释,体现了严谨的精神。
B. 在分析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一名联时,作者不仅列举了诗中的众多意象,还表明不同种类意象的组合有助于和谐诗境的形成。
C. 王维《山居秋暝》一诗,因意象密度高、意蕴丰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但作者认为这首诗的中间二联仍有缺点,显得有些堆垛、板滞。
D. 在文章结尾,作者指出,并非所有名句都意象密集,但意象密集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这一结论,既符合实际,也包含了作者的研究心得。
3. 下列各项中,最符合“意密语重,滞气亦多”的一项是( )
A. 岷峨之山中巴江,桂椒楠栌枫柞樟。青金黄玉丹砂良,兽皮鸟羽不足当。
B. 无端偶效张文纪,下杜乡园别五秋。重过江南更千里,万山深处一孤舟。
C. 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条。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
D.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倚曲栏。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4. 本文在行文过程中大量使用问句,有何作用?
5. 白居易: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白居易的诗和司空曙的诗意蕴相似,主要意象都是“树”和“人”,但明代诗评家谢榛认为司空曙的诗更胜一筹。请从意象密度角度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笨花[注]
铁凝
向武备在晋南接到父亲向文成的信。
几年前向武备离开笨花以后,夜行晓宿,终于来到他仰慕已久的“西北”——延安。接到家信的向武备,现在是太岳区一个县政府的领导人。向武备算得上是久经锻炼了,但他拿着这封寄自笨花的家信,双手颤抖不已。家信必是父亲向文成书写,武备熟悉父亲的笔迹。可是为什么父亲单把这封信写成如此模样:字似是而非,满纸墨迹斑斑。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起向武备,他不拆信,只把信平摆在炕桌上,观察沉思良久。
武备经过一番踌躇,还是小心翼翼地拆开了信。如同信封一样,信纸也是满篇“涂鸦”。他从这些歪三扭四、模糊难辨的字里行间,还是费力地读懂了这信的内容:原来就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先后失去了姑姑取灯和祖父向喜两位亲人。两位亲人的离去已经足以使武备悲痛万分,然而更使他难过的,还是父亲的字迹。父亲似乎是没有力量再去完成写信这个简单的书写过程了。那么,这是父亲的眼睛所致……这次,武备连个自我排遣的机会也没有了。他刚刚接到通知,他必须立刻出发,赴雁北地区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从延安来了位首长,要传达《对日寇最后一战》的文件精神,届时武备还能够在那里看见他的大叔向文麒。
武备压抑着内心的悲痛,准备出发去雁北。行前他把父亲的信稳妥地带在身上,他打算把家里的事也告知大叔向文麒。身在雁北的向文麒,终于在一个村口接到了武备。文麒一看见武备,便兴奋地操着一口保定话说:“我要告诉你一件事让你高兴一下。你猜猜是什么事吧?”
可惜武备没有马上要猜的兴致,见到叔叔,也不似往常那样兴奋。武备话很少,显得心事重重。他不愿意刚见到叔叔就向叔叔“报丧”,不“报丧”又找不到更合适的话说。他在村口呆立一会儿,只对文麒说:“我先到你那里去洗洗脚吧,我两只脚上都打了泡。”文麒说:“这还不好说。可是我让你猜的事,你还没猜呢。”武备说:“我先洗完脚再猜吧,反正这两天我还得住你那儿。”
文麒把武备领到住处,让警卫员给武备烧水。文麒现在是这区的区长,这住处是他的办公室兼宿舍。
武备坐在文麒宽阔整洁的大炕上洗脚,文麒还在滔滔不绝地继续他的话题。他见武备对他的问题始终没有要猜的兴致,终于迫不及待地对武备说:“知道战地剧社吧?”武备说:“知道,属军区。”文麒说:“战地剧社也来了,一会儿就到。”武备不在意地“噢”了一声。文麒看出了武备的心不在焉,问他怎么了。武备说:“叔叔,你给我根针,我先挑挑泡吧。”文麒拿给武备一根针,寻思他的心不在焉是让脚疼给闹的。武备洗完脚,坐在炕上搬起脚挑泡,文麒就又接上战地剧社说:“战地剧社有位作曲家也姓向,知道吧?也来了。”
武备总算知道叔叔要他猜的是什么了:这是他的另一位叔叔向文麟来了。武备管他叫二叔,刚才武备魂不守舍的,没往这里想。现在经文麒一说,他还是有些责怪自己对二叔向文麟的忽略。
尽管武备仍在神不守舍中,但他知道二叔向文麟要来,怎么说也是一件难得的事。这是几年来他们叔侄三人首次在异乡相聚,这总算是向家人在异乡的一次团聚吧。
向文麟来了,正忙于他今晚的演出。这次战地剧社来雁北,是为配合这次会议的召开。有出压轴戏名叫《源泉》。这出戏讲了一个抗日战争中的故事:某地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几名八路军战士掩护群众往山地转移,日本兵紧追不舍,但又找不到目标。一位抱着孩子的大嫂唯恐孩子的哭声引来敌人,竟用手捂死了自己的孩子。同时,又有一个战士为掩护群众献出了生命。后来战斗胜利了,群众为这战士举行了隆重的送葬仪式。编剧、作曲和导演都为这个仪式费尽了心思。结果这仪式也成了经典片段:送葬人把这位战士高高举起,迈着沉重的步子行进在舞台上。伴随这行列行进的,是一首深沉而悲怆的动人乐曲,这乐曲被称为《哀乐》。这首《哀乐》现时已在根据地流传,并且已经作为正式的追悼会和葬礼之用。
战地剧社的戏台搭在村口的土坡上,当晚演出时,观众除了与会人员,附近的村民也挤满了山谷,台下的群众很为这台戏而感动。剧情发展到那个经典的送葬片段:台上送葬的队伍出场了,《哀乐》奏起来了。武备从来没有听到过如此深沉感人的乐曲,这乐曲使观众不能不随之想哭泣、诉说。武备不能自已了,他暗自抽泣着离开了会场,独自回到文麒的住处。
演出结束后,文麒领来了文麟。文麒发现武备一个人呆坐在屋里,也不点灯,就埋怨武备为什么提前离开会场,他点上灯,看到武备红肿的眼,就又打趣着对文麟说:“你看,艺术的力量,你的曲子竟然也能让武备受其感动了。”
二叔文麟观察着闷坐的武备,觉得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其中一定另有原因。他走到炕前,对这位不常见面的侄子说:“武备,我猜你是另有心事。谈谈吧。”这时文麒也才感到武备的沉闷大概另有原因。武备这才把家里的事告诉两位叔叔。他把父亲的信展开,两位叔叔用力辨认着信上的字迹,他们到底也读懂了他们那位身在笨花的大哥的字。文麟沉思片刻说:“没想到,我这首《哀乐》竟像是专为家里人写的一样。”
酷爱说话的文麒沉默多时才说:“我离开保定后,最挂念的就是取灯。我常注意冀中的战局,也怪我这当哥哥的没把她保护好。”文麒打破沉闷提议说:“走,出去走走吧,到山上去。”说着先站起来,文麟和武备响应着文麒也站起来。叔侄三人来到刚才演出的山坡上,走上这座山的最高处。文麟又说:“来,站成一排,咱们面朝东南站一会儿。”
文麟和武备再次响应着文麒,面向东南站成一排。这天夜里,月色格外清澈,能看得很远很远。武备向东看就像看见了笨花村。文麒、文麟看不见笨花村,只看见月光下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壑壑,它们不会改变。文麟说:“来,让我们为取灯默哀吧。”文麒和武备响应着文麟的提议,将身子站直,把头垂下。文麟向着东方,一往情深地说:“取灯,我们正在太行山为你默哀。你怎么这么早就走了?我们只剩下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了。我那首《哀乐》莫非就是专为献给你的?我愿你能够听见……”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铁凝的长篇小说《笨花》,叙述了清末民初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生在冀中平原的故事。小说围绕向氏家族展开叙事,通过笨花村的变化展现了社会变迁。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向武备接到家信时“双手颤抖”,这一动作描写反映了他的心理;“不祥的预感”“沉思良久”为后文“亲人离世”埋下伏笔。
B. 向文麒让向武备猜“高兴”的事,但向武备“心事重重”,不愿意去猜,这表现出武备还处在失去亲人后的悲痛之中。
C. 文中叙写《源泉》中大嫂捂死孩子、战士牺牲的剧情以及有关《哀乐》的片段,是为了突出向文麟的艺术才华。
D. 小说通过向氏家族叔侄三人的相聚与倾诉,以小见大,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民众的家国情怀,情感深沉而动人。
7. 下列关于《哀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哀乐》在《源泉》中用作送葬片段的配乐,烘托了战士牺牲后的悲怆氛围。
B. 《哀乐》本来是向文麟为家里去世的亲人写的,后来用于悼念牺牲的战士。
C. 《哀乐》触发了向武备的情感,他最终向两位叔叔诉说了家里亲人的事。
D. 《哀乐》已在根据地流传,有实用性,已作为正式的追悼会和葬礼之用。
8.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向武备的心理变化过程。
9. 文中画横线处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陈珪欲使子登诣曹操,布固不许,会使至,拜布为左将军,布大喜,即听登行,并令奉章谢恩。登见曹操,因陈布勇而无谋,轻于去就,宜早图之。操曰:“布狼子野心,诚难久养,非卿莫究其情伪。”即增珪秩中二千石,拜登广陵太守。临别,操执登手曰:“东方之事,便以相付。”令阴合部众,以为内应。始布因登求徐州牧,不得。登还,布怒,拔戟斫机曰:“卿父劝吾协同曹操,绝婚公路。今吾所求无获,而卿父子并显重,但为卿所卖耳。”登不为动容,徐对之曰:“登见曹公言养将军譬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将噬人。公曰:‘不如卿言。譬如养鹰,饥即为用,饱则飏去。’其言如此。”布意乃解。
时太山臧霸等攻破莒城,许布财币以相结,而未及送,布乃自往求之。其督将高顺谏止曰:“将军威名宣播,远近所畏,何求不得,而自行求赂。万一不克,岂不损邪?”布不从。既至莒,霸等不测往意,固守拒之,无获而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少言辞,将众整齐,每战必克。布性决易,所为无常。顺每谏曰:“将军举动,不肯详思,忽有失得,动辄言误。误事岂可数乎?”布知其忠而不能从。
(选自《后汉书·列传卷第六十五》,有删改)
材料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有删改)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登见A曹公B言C养D将军E譬如养虎F当饱其肉G不饱H则将噬人。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布固不许”中的“固”与“固若金汤”中的“固”意义不同。
B. “以为内应”与《琵琶行并序》“为君翻作《琵琶行》”中的“为”意义相同。
C. 得,得到,与《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得”意义不同。
D. 何以,“何”做“以”的前置宾语,与《短歌行》“何以解忧”中的“何以”结构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登拜见曹操时,趁机陈述吕布有勇无谋、轻率多变的特点,建议曹操早做打算,曹操认为吕布本性难驯,赞赏陈登能洞察其真伪。
B. 吕布因陈登未帮自己求得徐州牧而发怒,陈登用“养虎”“养鹰”的比喻来解释曹操的态度,吕布怒意消解,可见吕布缺乏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C. 高顺为人清白威严,善于统兵且每战必胜。他多次劝谏吕布做事要三思,吕布始终不采纳其意见,最终导致吕布去莒城索要财物无获而还。
D. 曹操认为天下未定,正是急需求贤之时,他以齐桓公用贤为例,指出若仅用廉士难以称霸,主张“唯才是举”,不计较人才的过往。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狼子野心,诚难久养,非卿莫究其情伪。
(2)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
14. 曹操在材料二中提出“唯才是举”的求贤理念,请结合材料说说这一理念在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
杜甫
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
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
多病独愁常阒寂,故人相见未从容。
知君苦思缘诗瘦,大向交游万事慵。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篇写诗人在傍晚时分倚楼望雪峰,点明了时间、地点与观景视角。
B. 首联下句勾勒寺中景象,僧之“不语”与钟鸣之声,渲染了环境的清幽。
C. 颔联描绘“孤城”“近市”,以视听结合之法,写城市的落日、集市的喧闹。
D. 这首诗以登楼为核心场景,诗人将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使之浑然一体。
16. 本诗与《登高》约作于同一时期,两首诗表达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两首诗简要概括。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出自《诗经》,本是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形容渴望得到贤才。
(2)《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运用叠词,以“_______,_______”两句,将乡村的宁静悠远与田园生活的闲适安然展现得淋漓尽致。
(3)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用“_______,_______”两句充满豪情的诗句,将自己不愿谄媚权贵、渴望自在生活的心境展露无遗。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关于工匠精神,有人说:对于个人,工匠精神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务实肯干、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对于企业,工匠精神是守专长、制精品、创技术、建标准,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对于社会,工匠精神是讲合作、守契约、重诚信、促和谐,分工合作、协作共赢、完美向上的社会风气。简而言之,工匠精神就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
工匠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考工记解》记载:“周人尚文采,古虽有车,至周而愈精,故一器而工聚焉。如陶器亦自古有之。舜防时,已陶渔矣,必至虞时,瓦器愈精好也。”反映的正是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们不断追求技艺精进的精神。
工匠精神激励我们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用实际行动大力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要执着专注地苦练基本功,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态度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自我淬炼,在各种挑战中不断磨砺自己、突破自己。虽然时代在变化,那么工匠精神永不过时,让我们一起在思想上、态度上、行动上践行全方位工匠精神。
18.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修改。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班级学习小组开展关于“工匠精神”探究学习活动,你将在活动上发言。请根据上述文字,从三个方面写出你的发言提纲,要求使用问句,表达简洁准确,每句不超过2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谷子,古称稷、粟,去皮后俗称小米。科学家们曾对谷子的起源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_______①_______;也有科学家认为,谷子起源于欧洲或是中亚等地。近日,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登上《自然·遗传学》杂志,这一研究成功破解了谷子高质量图基因组这部“天书”,证识全世界的谷子均来自中国。我国不仅是谷子的起源国,同时也保存着全世界最多的谷子资源。农科院的这项研究从遗传学上肯定了谷子单起源中心,即中国起源中心的理论。
谷子在农耕文化中长期占据主粮地位,但随着小麦、水稻等作物的兴启,谷子作为主粮的优势被逐步削弱。目前,与其他大宗作物相比,_______②_______,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谷子的育成种群体结构、演化历史等缺少认识。那如何提升谷子产量水平呢?关键是要解读出谷子高质量图基因组这部“天书”。
农科院研究团队经过不懈努力,成功会制了谷子高质量图基因组。这项研究让人们更清晰地看到了基因组结构变异对发掘基因功能的重要性,为谷子提供了基因组和表型数据基础,全面提升了谷子的育种水平和增产提质的潜力,使我国保持了谷子有关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泽东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习近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西贵港市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C
3. A 4. ①行文中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出话题与分析,问题逐步深入,使文章更有逻辑、层次清晰。②大量的问题,更能引发读者思考,化被动阅读为主动探索。
5. ①白居易诗中的“初”“日”“欲”“时”等字都是表示时间或状态的词语,属于不能构成意象的闲字,这两句诗仅有“黄叶树”和“白头人”两个意象。②司空曙的诗,除了“黄叶树”“白头人”,还有“雨”“灯”两个意象,意象密度胜过白诗,意蕴更加丰富。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B
8. ①接到父亲来信时的“担忧与不安”,因信封字迹古怪而与父亲笔体不符,向武备双手颤抖且心生不祥预感;②拆信后的“悲痛与揪心”,向武备得知姑姑、祖父离世而悲痛不已,更因父亲字迹的异常而担心父亲身体状况;③赴会见叔叔时的“压抑与沉重”,向武备虽盼与叔叔相聚,却因家中变故心事重重,不愿先“报丧”;④倾诉后的“释放与缅怀”,向武备向两位叔叔诉说心事,在山顶为姑姑默哀,寄托哀思。
9. ①烘托氛围,清澈的月色映照着山山岭岭、沟沟壑壑,营造出宁静而肃穆的氛围,与亲人去世的情节相契合;②衬托人物心理,“能看得很远很远”暗含叔侄三人对远方亲人的缅怀,“武备……看见了笨花村”体现武备对笨花村的深切思念;③深化主题,不会改变的山山岭岭、沟沟壑壑既是现实场景,也象征着抗日战争中民众在悲痛中凝聚的不屈和抗争精神。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FG
11. B 12. C
13. (1)吕布有豺狼一样的野心,确实难以长久豢养,除了您没人能探究他的真假情况。
(2)等到君主得到贤才,贤才竟然不出里巷,难道是侥幸相遇吗?
14. ①不计前嫌,重用敌营人才。曹操因才学重用陈珪,不计较其政治阵营,并且敢于给陈珪父子放权。
②目光长远,注重实际能力。虽然陈登在吕布处办事不力,曹操仍看到了他对时局的洞察力,委以重任。表现出曹操的政治远见和包容。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C 16. 同:①此诗写“多病”,《登高》也写“多病”,都抒发了诗人衰病之苦;②此诗写“独愁”,《登高》也表明诗人是“独登台”,都抒发了孤寂之苦。
异:《登高》主要写自我境遇,此诗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青青子衿 ②. 悠悠我心 ③. 暧暧远人村 ④. 依依墟里烟 ⑤.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⑥. 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20题答案】
【答案】18. ①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句式整齐,增强了表达的气势;②从个人、企业和社会三个角度阐述工匠精神,丰富了表达的内容。
19. 示例:虽然时代在变化,但是工匠精神永不过时,让我们一起在思想上、态度上、行动上全方位践行工匠精神。
20. ①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②工匠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
③如何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21~22题答案】
【答案】21. ①谷子起源于中国
②谷子的产量较低 22. “证识”的“识”应改为“实”;
“兴启”“启”应改为“起”/“会制”的“会”应改为“绘”。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