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B卷)本试卷共12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025.10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墨子及其弟子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分不开,体现了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一身兼具经验家、技术家、工匠和科学理论家的素质和品格。他在力学、光学、数学、逻辑学等方面都进行过一定的研究,已经有意识地开展了一些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墨子是手工机械制造的能手,会造车,善造守城器械,熟悉生产技术工艺,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墨家的科技思想,以生产实践为基础,以概念和理论分析为手段,既有浓厚的实践性、实用性,又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墨家科技思想的核心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主张从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出发,研究利用自然法则。《墨经》总结了辘轳、滑车、车梯等器械的工作原理,提出利用杠杆、斜面移动重物,提高生产效率,减轻体力劳动负担。墨子说:“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墨家认为衡量手工技艺、发明创造的价值,是看其是否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即所谓“功,利民也”(《经上》35条)。这突出地表现了墨家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墨家的科学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不乏重大的科技发明,但是却缺少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和归纳的思维。墨家既能从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科学技术资料,又能对科学技术资料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引入实验的环节,如光学投影和成像实验、小孔成像实验,虽然比较粗糙,但它们表明墨家已建立了初具结构的科学活动过程。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就曾说:“墨家论知识,注重经验,注重推论。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家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是真正的科学精神,是墨学的贡献。”面对变化的自然界和各种生产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墨子认为正确地描述其然,摹略万物之然和探究其所以然是科学活动的基本目的、指向。墨家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是基于对自然现象的反复观察而作出的客观记录。《墨经》中的每一条科学知识都有其立论依据,都用“说在……”的形式,阐明其所以然。这种对事物所以然的追索,必然能够促进研究的深入和科学的进步。墨家认为,人之所以能知,在于人具有认识能力,发挥这种能力,才能获知;强调只有感官与事物接触,再加上心的活动,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得到明确而深刻的认识。(选自陶贤都《先秦墨家科技思想论析》,有删节)材料二:墨子以桔槔机起重的力学原理,揭示了“举之则轻,废之则重”的力学规律性。《墨子·经下》说:“举之则轻,废(放)之则重,若石、羽,非有力也。”当用桔槔机举起重物时,重物似乎显得很轻,犹如举起一根羽毛似的,毫不费力,而当把重物放下时,反而显得很沉重,就像放下一块大石头一样。这并不是由于驾驭桔槔机的人的力量大,而是因为机械发挥了作用。桔槔机的构造原理,是用一横杆AB系于一立柱上端(支点为O)。墨子通过反复实验,知道以桔槔机起重之所以能省力,是因为负重(P)的AO端(本)比作用力(F)的BO端(标)为短。如下图所示。《墨子·经下》总结说:“贞(负)而不挠,说在胜。”物体负重能够不倾斜,是因为可以胜任重量。《墨子·经说下》说:“衡木如(加)重焉而不挠,极胜重也。右校交绳,无加焉而挠,极不胜重也。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横木增加重量能够不倾斜,是因为可以胜任重量。在横木上左右移动支点,没有加重却倾斜了,那是因为失去了重心不能胜任重量了。在横木的一边加上重量,这一边必定下垂,因为权和称物的重量是成正比的。横木平衡,那么本方(AO)短而标方(BO)长,即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这时如在两边同时加上相等的重量,则标方必定下垂,因为标方得到了秤锤加重的力。墨子关于秤杆平衡原理的认识,与阿基米德所阐述的杠杆原理可以说是异曲同工。(选自杨武金《墨子的科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有删节)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墨翟一身兼具经验家、技术家、工匠和科学理论家的素质和品格,注重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这是他成为墨家创始人的主要原因。B.以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为目标,《墨经》总结了辘轳、滑车、车梯等器械的工作原理,这也是墨家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的表现。C.胡适从《墨经》关于光学和力学的诸条中,推断出墨家学者能做许多实地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墨家科学思想注重实验和实践。D.《墨子·经下》中的“权”即秤砣,汉语“权重”“权衡”中“权”的意义由此引申而来。根据杠杆原理,秤砣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材料一第三段可以看出,缺少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和归纳的思维,是中国古代很多科技发明与墨家科技思想的不同。B.墨家科技思想的核心是“为天下兴利除害”,是因为当时诸子百家中其他学派思想的核心都是“王天下”,都是为君王称王称霸服务。C.“巧传则求其故”说明墨家具有高度自觉的科技理论意识和科技思想,它也说明墨家对科技知识采取与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相似的态度。D.“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虽是类比说理,也暗含探究所以然的精神。3.下列选项,不符合墨子“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科技思想的一项是(3分)A.秦朝蜀郡太守李冰,在成都附近岷江上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北宋毕昇,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C.元朝科学家郭守敬,长途跋涉,南至西沙群岛,北至北极圈附近,测量子午线,完成历法《授时历》的修订。D.道家《抱朴子》的丹方,包含硝石、硫黄和炭类等物品,道士试图借助它们“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4.材料二的内容证明了材料一的哪些观点?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4分)5.材料一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墨子及其弟子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分不开,体现了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一观点?请根据文本分析。(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驯马欧阳明看着牧场上蹦跶的马驹,格鲁禁不住又皱起了眉头。这马该驯了,再拖下去驯起来就难了。到时若是驯不好,说不定哪天就跑出去变成野马了。格鲁心里想。其实格鲁就是驯马的高手,只可惜现在上了年纪,没气力和马犟了。驯马,其实就是看人和马谁犟得过谁。现在,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儿子能马上回来。儿子也是驯马好手。打小,格鲁就带着他放牧,教他骑马、赶羊。后来又教他驯马。儿子不愧是牧民的儿子,一学就会。如今,儿子的骑术和驯马的能耐,在整个牧场已无人能比。可儿子不在家。翻年后,儿子就去了百多公里外的县城。说只是去看看。可去了就没回来,留在县城,在城边一家牧家乐表演骑术,月收入还不到三千元,比在家放牧的收入少多了,几次叫他回来,他都不听。格鲁搞不懂,县城究竟有什么东西那么吸引儿子。老伴儿也上了年纪,家里的牛羊需要儿子回来帮着照看。这片牧场养育了格鲁家的祖祖辈辈。子承父业,是牧民的传统,他必须劝儿子回来。他不能容忍这片一望无际的丰美牧场,在自己这代人之后,就看不到牛羊了。格鲁打电话给儿子,叫他赶快回来商量建新房的事。格鲁建新房,是为了给儿子结婚用。他想用新房把儿子留下来。格鲁希望儿子能娶山那边的乌兰。乌兰是个漂亮勤快的姑娘,还很懂礼貌。儿子回来了。格鲁叫他先驯马。儿子用绳子套住马驹,飞身骑了上去。马驹想把儿子摔下来,狂跳着箭一样射向远方,但很快就回来了。回来的马驹,不再任性,温顺得像一个听话的孩子。儿子小时候,也像马驹一样倔,不时还和人打架。格鲁怕他毁了,骂他,抽他,讨好他,给他讲祖先的故事,终于有一天,儿子懂事了,成了格鲁的好帮手。晚饭的时候,格鲁劝儿子别再出去了。可儿子始终摇头。格鲁很失望,一怒之下,一口把一大碗酒干了。第二天,格鲁就开始建新房。建房的木料几年前就准备好了。周围的牧民都骑着马大老远过来帮忙。一天,两天,十天,十五天,一个月,新房终于建好了。其间,儿子想走,却不好意思说。房子建好后,儿子就走了。儿子说,他想在县城边上建一个最大的牧家乐。格鲁想劝他,却没说出口。他知道儿子这种年纪,就像刚驯服的马驹,骨子里还保持着一股野性,来硬的肯定是不行,得慢慢磨。走就走吧,总有一天受了挫折就会回来了。格鲁相信,这一天超不出半年。可是半年很快过去,儿子一直没回来,还真建了个牧家乐。开业那天,儿子专程开车回来接他去了。牧家乐里有骑术和民族歌舞表演,还有牧家特有的饮食,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稀奇得不得了。牧家乐里比草原上过节还热闹。儿子和他的一帮朋友,沉醉在这种热闹里,眉开眼笑。格鲁不喜欢闹闹嚷嚷的日子。他对儿子说,这地方太小了,马都只能跑圈,在牧场上,头顶蓝天白云,想跑多远就多远,多自在啊!儿子说,自在是自在,可那样的生活,天天一个样,太寂寞太单调了。格鲁不知道什么叫寂寞单调,放牧时,即便是一个人,听着羊叫马嘶,内心都充满了喧嚣,也充满了希望,那场景,热闹着哩。格鲁放不下家里的牛羊,住了一晚,便要回去。儿子说叫车送他,他拒绝了。他计划赶车,到了站点,再步行回家。儿子送他的时候,带了个女孩。女孩很漂亮,儿子说叫图雅,他们计划年底结婚。一切都没按格鲁的想法去办,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想了半天,说,想牧场了,就回来!儿子说,放心!我是牧场的儿子,牧场永远是我的家。这话让格鲁有了些安慰。归程中,他在想,那个以前只有一条街的县城,怎么变得那么大了,大得连他都找不到方向了。同时,他也想起了一碗酥油茶。他清楚地记得,十岁的时候,父亲带着他进城,午饭时给他叫一碗酥油茶。那茶有一种家里做的酥油茶没有的香味儿,越喝越想喝。只可惜,如今他再也想不起那是一种什么香味儿了。因为从那以后,他就再没来过县城。(有删改)文本二:电影《远去的牧歌》以纪实性和虚构性相结合的手法,巧妙借助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交替,表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活变迁。影片不仅展示了新疆的大美风光,流露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学思想,也反映了乡村振兴政策指引下新疆少数民族生活日益美好和欣欣向荣的面貌。影片中的传统与现代,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交融的。一方面,现代文明给草原牧区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深远影响;另一方面,现代化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哈萨克族人民在接纳现代文明、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保留和延续了优秀文化传统。帐篷外停着汽车和摩托车,帐篷内人们欢快地给孩子举行成长仪式的画面,正是对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形象阐释。(摘编自《〈远去的牧歌〉:乡村振兴视野下的游牧生活变迁》)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格鲁凝视马驹时的皱眉,暗示了他对马驹难以驯服的担忧,更隐含了他对儿子远离草原、背离传统的无奈与痛心。B.格鲁试图用给儿子建新房这种物质的方式来留住他,让他回归牧场,反映出格鲁对儿子的爱以及对传统生活方式延续的执着。C.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深入剖析了格鲁对儿子选择县城生活的愤怒与失望,以及对草原传统技艺即将失传的深深忧虑。D.小说以草原为背景,通过独特的场景描绘和情感描写,展现了地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主题,语言质朴而富有张力。7.关于文本一中的驯马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儿子驯马的成功,证明了他的驯马才能,也暗示了年轻一代能够轻松超越老一辈,成为草原上的新主人。B.驯马是串联父子矛盾与和解的核心事件,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深化了父子关系与代际传承的主题。C.文中的马驹,从桀骜不驯到温顺的转变,寄寓着老一辈对年轻一代在成长中的变化与成熟的深切期待。D.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驹被儿子驯服的过程,侧面衬托出儿子驯马技术的高超。8.作者在文本一结尾提到格鲁对县城的印象以及那碗酥油茶的回忆,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是新时代的重大课题,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种“碰撞与融合”的?(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有删节)材料二: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①必将待檃栝②、烝③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④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选自《荀子·性恶篇》,有删节)【注】①枸木:曲木。②噪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③烝:古同“蒸”。④砻厉:磨刀石。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得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道礼义者A为君子B纵性C情D安E恣F睢G而违H礼义者为小人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信,确实,与《兰亭集序》“信可乐也”的“信”意义相同。B.固,本来,与《师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意义相同。C.是以,“是”作“以”的前置宾语,与《赤壁赋》“而今安在哉”的“安在”结构相同。D.焉,语气词,与《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的“焉”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认为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是出于天性的。而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外界力量的影响。B.公都子对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有疑问,在和孟子的对话中他提出“性无善无不善也”,认为人性无善恶之分。C.荀子认为人性之所以为恶,是因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等本性,而这些本性会令礼义辞让等美好的德行消失。D.孟子和荀子虽然在人的本性善恶上的观点完全相反,但他们都重视道德修养,体现儒家修身养性的共同追求。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2)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14.孟子和荀子虽然所持观点不同,但在论辩手法上却有相同点,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5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酬刘柴桑①陶渊明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门庭多落□,慨然知已秋。新葵郁北牖②,嘉穟养南畴。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注】①陶渊明于405年辞去彭泽令后,彻底归隐田园。此诗为陶渊明晚年回赠友人刘柴桑的一首酬和诗。②北牖:北面的窗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为一首酬和诗,但撇开问答一类的应酬话,着重书写自己的感受游兴等,写法独特。B.诗人归隐后,因物质生活穷困而少有人往来,但诗人沉浸田园的闲适淡忘四时,并不孤寂。C.从意境营造角度,较“木”而言,□填“叶”字营造的氛围更契合全诗质朴自然的风格。D.诗人关注农事,描绘葵菜、稻穗的成长,用笔清淡却能使人联想到生长之态、色彩之感。16.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结尾说:“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请结合这句话,谈谈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班长意识到部分同学在学习时不善于利用周围的资源,于是班会课上他引用荀子《劝学》中的“ , ”两句,提醒大家学会借助外物提升自己。(2)《红楼梦》善于对唐诗进行翻新化用,如探春邀请贾宝玉参加海棠诗社时说的“扫花以待”,便是由杜甫的《客至》诗中“ , ”化出。(3)与下图情景相契合的一句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的精华,很多本来 A 的地方经由文学作品而广为人知。这些地方或者是作品描绘的地方,或者是( 甲 ),随着优秀作品的广泛传播而得以同步传播。典型的如元代王辉提到的两个例子:“赤壁,断岸也,苏子再赋而秀发江山;岘首,瘴岭也,羊公一登而名垂宇宙。”赤壁不过是江边陡峭的山崖,甚至并不是赤壁之战真正发生的地方,却因为苏东坡写了前后《赤壁赋》而在名山大川中 B 。岘首即岘山,就是一个平常的山头,可是因为羊祜在这里发了一番感慨而千古留名。不说是化腐朽为神奇吧,( 乙 ),从中可以看出文学作品的伟力所在。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①比如称为我国四大名楼的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鹳雀楼,②其之所以有名,③最主要的原因不仅是楼修得有多么漂亮,而且是《岳阳楼记》《黄鹤楼》《滕王阁序》《登鹳雀楼》等经典名篇的宣传。④事实上,这些楼都是后来重建的,⑤有的甚至是最近几十年才重建的,⑥并不是作者当时登临的地方。文学作品对地方文旅的传播不是简单地因为这些地方跟随作品的传播露了个脸,而是由于优秀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极大地丰富了游客在这些地方的文化体验。游客到一个地方,观光是最基础的活动,但不止于此,如果他在景观欣赏之余还能得到一些知识的积累、智慧的启迪、情感的共鸣、精神的慰藉,其满意度将更高,获得感将更强。游赤壁,你既可以陶醉于“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自然风光,也可以体味“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悠然。登鹳雀楼,你既可以欣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奇观,也可以生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情。这样的旅游比单纯的看山看水让人更加难以忘怀,受益更加久远。18.请模仿文中第四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一个句子。要求:和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构成排比,使用引用的手法,语意完整,表达流畅。(3分)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下列句子中的“一番”与文中加点的“一番”,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红楼梦》)B.没奈何,且看赵员外檀越之面,容恕他这一番。我自明日叫去埋怨他便了。(《水浒传》)C.王公所与和者,息人锋镝间耳。况继奉天子诏和解,能无一番纸坠北路乎?(《新唐书》)D.读书不在贪多,未能读从后面去,且温习前面已晓底。一番看,一番别。(《朱子语类》)三、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937年,北平沦陷后,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带着妻子林徽因,冒着炮火勘测中国古代建筑,在艰难环境中坚持记录下数千处文物古迹的详细数据,他说:“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哪怕只剩一片瓦,我们也要守护到底。”抗战期间,无数像梁思成这样的知识分子、普通百姓,以各自的方式守护着国家的文化与尊严,用信念筑起抵御外敌的精神长城。 2025年清明,在云南腾冲国殇墓园,一群00后大学生自发组织“重走滇缅公路”活动,他们沿着当年中国远征军的足迹,徒步穿越崇山峻岭,在每一处烈士纪念碑前敬献鲜花、诵读祭文。活动结束后,学生代表在日记中写道:“踩在先辈们曾浴血奋战的土地上,才真正明白‘爱国’不是课本上的词语,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 近年来,“抗战神剧”因过度娱乐化历史、歪曲英雄形象引发争议。有观众指出,将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演绎成“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的荒诞剧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爱国精神的亵渎。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学校将举办“传承爱国精神,争做时代新人”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你的所见所闻所思,写一篇文章参与征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10月月考(B卷)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A(3分)“这是他成为墨家创始人的主要原因”强加因果。2.B(3分当时诸子百家中其他学派思想的核心‘王天下’,都是为君王称王称霸服务”于文无据。文章只说墨家科技思想的核心是“为天下兴利除害”,没有说“当时诸子百家中其他学派思想的核心是‘王天下’,为君王称王称霸服务”。3.D(3分)墨子科技思想核心主张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主张从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出发,研究利用自然法则。A.都江堰水利工程可以灌溉农田,有利于人民生产,符合墨子科技思想核心主张;B.活字印刷技术有实用性,符合墨子科技思想核心主张;C.《授时历》作为历法,可以指导农业生产,有实用性,符合墨子科技思想核心主张;D.道家“炼仙丹”,追求自身“长生不老”,不是为广大民众服务,不符合墨子“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科技思想。4.①研究对象生产工具桔槔机,证明墨家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1分)②墨子通过反复实验,知道以桔槔机起重原理,证明墨家的科学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的基础之上的。(1分)③墨子对秤杆平衡原理进行总结,证明墨家具有高度自觉的科技理论意识和科技思想,对科技知识采取一种与近代以来西方科技相似的态度。(2分)6.C(3分)“愤怒与失望”错,文本一中格鲁对儿子的选择更多的是无奈;同时,他对草原传统技艺的忧虑不仅源于儿子的选择,更是对时代变迁的感慨。7.A(3分)“暗示了年轻一代能够轻松超越老一辈,成为草原上的新主人”错,儿子驯马成功主要展示其能力以及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掌握,不能过度解读为轻松超越老一辈并成为新主人,文中更多体现的是父子在传统与现代生活选择上的不同态度与传承关系,而非代际超越。8.①呼应开头儿子去县城的情节,使文章结构完整。②通过回忆十岁进城喝酥油茶的经历,进一步丰富了格鲁的人物形象,展现他经历的单一性和对传统生活的执着。③以格鲁对县城变化的感慨和对酥油茶香味的遗忘,暗示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巨大差异,引发人们对传统与现代生活变迁的思考。(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9.①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与现代文明的冲击。格鲁坚守草原放牧生活,期望儿子继承;儿子选择离开草原,开设牧家乐,拥抱现代文明。②年轻一代的选择与老一辈的期望之间的冲突。儿子渴望新鲜、多元生活,与格鲁期望儿子留在草原的期望产生冲突。③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融合。儿子在牧家乐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既接纳现代文明,也传承传统文化。④对传统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并存。格鲁怀念传统,担忧儿子未来;儿子则通过开设牧家乐实现梦想,同时保留与草原的联系。(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10.BDG(3分)11.D(3分)《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的“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译为在这里。12.B(3分)“性无善无不善”是公都子引用了告子的话,并非公都子提出的。13.(1)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在东方打开缺口,水便向东方流,在西方打开缺口,水便向西方流。(决:打开缺口;诸:兼词,“之于”;“决诸东方”状语后置,每点1分,句意1分,共4分)(2)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就很明显了,至于他的善性是人为的。(用:因为;明:明显;伪;通“为”,每点1分,句意1分,共4分)14.①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1分)②孟子运用水向下流动的自然特性比喻人性本善,通过水在不同外力作用下可能改变流向但本性仍向下,来比喻人性虽可能受环境影响但本质向善。(2分)③荀子为了表明要靠效法、学习来改正人的本性,运用了弯曲的木材要靠麋栝、蒸热矫正才会变直,刀剑要靠磨砺才会锋利的比喻。(2分)15.B(3分)“因物质生活穷困而少有人往来”错误。诗中“穷居”指“居于乡野、远离尘嚣”,而非“物质生活穷困”之意,呼应陶渊明的归隐选择;“寡人用”指“少世俗应酬”,而非“少有人往来”,呼应诗人主动脱离尘网后的状态。 16.诗人居于穷困之境仍坦然处之,对自然更替和生机都欣然接受;深知生命无常时仍选择在良日出游,积极乐观地享受生活,(3分)这与“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内涵一致,突出陶渊明顺应自然、珍视生命、乐天安命的独特生活态度。(3分)17.(每空1分,共6分)(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2)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3)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18.示例一:登泰山,你既可以欣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神秀,也可以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示例二:游岳阳楼,你既可以得见“皓月千里,浮光跃金”的月下美景,也可以体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3分)19.A默默无闻/鲜为人知/无人问津 B名声大噪/声名远扬(每处2分,共4分)20.①成分残缺,改为:“比如被称为我国四大名楼的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鹳雀楼。” ③关联词使用不当,改为:“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楼修得有多么漂亮,而是《岳阳楼记》《黄鹤楼》《滕王阁序》《登鹳雀楼》等经典名篇的宣传。” (每处2分,序号指出正确1分,修改正确1分,共4分)21.甲:作品创作的地方 乙:至少是变平常为经典(每处2分,共4分) 22.B(3分)原文和B项中的“一番”都是一回、一次的意思。A.“一番”表示一种;C.“一番”表示一张;D.“一番”表示一边。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60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在东方打开缺口,水便向东方流,在西方打开缺口,水便向西方流。人性在善与不善方面没有区分,就像水流在向东向西方面没有区分。” 孟子回应说:“水流确实是在向东向西方面没有区分,但难道它也不分向上向下流吗 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总是朝下流一样自然。人性本没有不善的,就像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如果水受到拍打而飞溅起来,可以让它高过人的额头;如果激荡它,让它上行,可以让它流到山上。但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 是那外来的力量才迫使它如此的。可以使他变得不善,他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水一样。” 公都子问孟子:“告子说:‘人的本性没有善良不善良之说。’又有人说:‘本性可以变得善良,也可以变得不善良。所以周文王、周武王统治时,百姓就喜欢善良;周幽王、周厉王统治时,百姓就喜欢凶暴。’还有人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虽然有尧这样善良的人做天子却有象这样不善良的臣民,虽然有瞽 这样不善良的父亲却有舜这样善良的儿子;虽然有商纣王这样不善良的侄儿,并且做了天子,却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善良的长辈和贤臣。’现在您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这些说法都错了吗 ” 孟子回答说:“至于说到人的(天生的)性情,那是可以认为是善的,这就是我说的天性善良。至于有人变得不善,那并不是他们天性的过错。因为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这些都是人人都有的。同情心就是仁,羞耻心就是义,恭敬心就是礼,是非心就是智。仁义礼智这些道德准则,并不是由外界授与我们的,而是我们本来就有的,只是平时没有去想它罢了。所以说: ‘只要我们去寻求就能得到它,如果放弃就会失掉它。’人与人之间在道德上的差距,有时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材料二:人的本性是恶的,至于他的善性是人为的。 现在的人性,有生下来就贪好私利的,顺着这个本性,所以会出现争夺,而辞让的德行就消失了。有生下来就嫉妒、憎恨的,顺着这个本性,所以会有对人的伤害,而忠信的德行就消失了。有生下来而有耳目的欲望,有喜欢声色欲望的,顺着这个本性,所以会有淫乱出现,而人的礼义文明秩序就消失了。既然这样,那么根据人的本性,顺着人的性情,一定会出现互相争夺,有合乎冒犯名分的混乱文理秩序情况出现,最后归于暴乱。所以一定要有效法、学习的教化,礼义的教导,然后才会有辞让的德行出现,合乎礼仪秩序,最后归于治理安定。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就很明显了,至于他的善性是人为的。 所以弯曲的木材,一定要靠嗓栝、蒸热矫正,然后才变直;不锋利的刀剑,一定要靠磨砺,然后才锋利;现在人的性恶,一定要靠效法、学习,然后才能改正,有礼义然后才能治理安定。现在的人没有效法、学习,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社会就会悖乱而不安定。古代的圣王因为人的本性恶,从而做出偏险而不端正之举,社会出现悖乱而不安定的情况,因此给人们建立礼义制定法度,用来矫正人的本性来使人行得正,用来驯服教化人的性情,引导人的情性。这才让人性得到治理,跟道义相合。现在的人,接受效法、学习的教化,积累文化知识,实行礼义的人,便是君子;放纵性情,安于恣肆放荡,违背礼义的人,便是小人。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就很明显了,至于他的善性是人为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语文试题.docx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