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2024)4.15《红红火火中国年》教学设计(含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2024)4.15《红红火火中国年》教学设计(含2课时)

资源简介

新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红红火火中国年》教学设计(2 课时)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道德与法治
年级:二年级
课题:《红红火火中国年》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材版本:新版人教版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第一课时:知道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了解春节的典型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清楚春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及节前准备(扫尘、备年货)。
第二课时:了解春节习俗背后的寓意(如贴春联求吉祥、年夜饭象征团圆),知道春节期间表达祝福的方式(说吉祥话、送红包、拜年),了解不同地区春节习俗的小差异。
(二)能力目标
第一课时:能主动分享自己家过春节的经历,学会模仿书写简单的春联福字,提升语言表达与动手能力。
第二课时:能独立创作简单的春节吉祥话,学会向家人、同学表达春节祝福,尝试与同伴合作模拟拜年场景。
(三)情感目标
第一课时:感受春节的喜庆氛围,萌发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体会节前准备的热闹与期待。
第二课时:体会春节中家人团圆的温情,理解祝福背后的美好心意,增强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认识春节的核心习俗与节前准备活动,感受节日的热闹氛围。
第二课时:理解春节习俗的寓意与祝福方式,体会团圆与温情的节日内涵。
(二)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结合二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区分 “春节” 与 “元旦” 的不同,避免概念混淆。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从 “热闹的习俗” 深入理解 “团圆、祝福” 的情感内核,避免仅停留在表面认知。
四、教学准备
教具:春节习俗视频(扫尘、贴春联、年夜饭片段)、春联 / 福字实物、春节喜庆音乐(《喜洋洋》《春节序曲》)、不同地区春节习俗图片(北方包饺子、南方吃汤圆)、吉祥话卡片(“新年快乐”“万事如意”)、红包(空壳)。
学具:红色卡纸、彩笔、剪刀(教师辅助使用)、“我的春节记忆” 绘画纸、“春节祝福卡” 模板。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春节习俗 “我知道”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播放《春节序曲》片段,展示红色灯笼、春联、福字等春节元素图片,提问:“同学们,听到这首热闹的音乐,看到这些红红的装饰,你们想到了哪个节日呀?”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红红火火中国年》,带领学生齐读课题,用喜庆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补充:“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就像一个大大的家庭聚会,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春节的那些事儿!”
(二)探究活动一:春节 “时间与准备” 大揭秘(10 分钟)
时间区分:教师展示日历(标注公历 1 月 1 日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提问:“同学们,我们平时说的‘过年’是元旦还是春节呀?它们的时间一样吗?”
互动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简单语言解释:“元旦是公历 1 月 1 日,是新一年的开始;而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过年’,时间不一样哦!”
节前准备:播放 “扫尘、备年货” 视频片段(2 分钟),提问:“过年之前,爸爸妈妈会做哪些准备呢?你们有没有帮忙呀?”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说说自己参与的节前准备(如 “帮妈妈擦窗户”“和爸爸去买零食”),教师总结春节前的常见准备:扫尘(除旧迎新)、备年货(吃的、用的)、买新衣,让学生感受节前的忙碌与期待。
(三)探究活动二:春节习俗 “欢乐汇”(15 分钟)
习俗展示:教师依次展示 “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 的图片,结合简单讲解:
贴春联:“过年时,家家户户会在门上贴红红的春联和福字,福字有时候会倒着贴,寓意‘福到了’!”
吃年夜饭:“除夕晚上,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有鱼、有饺子,特别丰盛,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
拜年:“大年初一,我们会给长辈拜年,说吉祥话,长辈还会给我们发红包呢!”
动手体验:给每位学生发放红色卡纸和彩笔,指导学生模仿书写简单的 “福” 字(可画图案装饰),教师巡视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小组分享:学生完成 “福” 字后,小组内分享自己家过春节最热闹的习俗,教师挑选 2-3 名学生上台展示 “福” 字并分享经历。
(四)课堂总结与拓展(5 分钟)
教师引导回顾:“今天我们知道了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还了解了贴春联、吃年夜饭等习俗,你们喜欢过春节吗?”
布置拓展任务:“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忆去年过春节的照片,把你最喜欢的一个习俗画在‘我的春节记忆’纸上,下节课带来分享。”
第二课时:春节温情 “我传递”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展示上节课学生的 “我的春节记忆” 绘画作品,挑选 3 幅有代表性的(如画年夜饭、贴春联、拜年),请学生介绍画面内容。
教师提问:“这些热闹的习俗背后,藏着怎样的美好心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春节里的温情,学习传递祝福。”
(二)探究活动一:习俗寓意 “猜一猜”(10 分钟)
情境提问:教师展示 “年夜饭有鱼”“贴春联”“挂灯笼” 的图片,依次提问:
“为什么年夜饭一定要有鱼呢?”(引导学生说出 “年年有余” 的寓意)
“红红的春联和灯笼,除了好看,还有什么意思呀?”(引导学生说出 “吉祥、热闹,赶走不好的东西”)
总结寓意: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补充讲解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春节的习俗不只是热闹,还藏着对家人的爱、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比如团圆的年夜饭、吉祥的春联,都是中国人表达祝福的方式。”
地区差异:展示 “北方包饺子”“南方吃汤圆”“广东逛花市” 的图片,简单介绍:“不同地方过春节的习俗有点不一样,但都充满了喜庆和团圆的感觉。”
(三)探究活动二:春节祝福 “说一说”(15 分钟)
吉祥话积累:教师出示吉祥话卡片(“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学习进步”“万事如意”),带领学生齐读,讲解简单含义(如 “学习进步” 就是希望我们新的一年学习更好)。
创作祝福:给学生发放 “春节祝福卡” 模板,引导学生为家人或同学创作简单的祝福(如 “祝妈妈新年快乐,越来越漂亮”“祝小明学习进步,天天开心”),可画图装饰。
模拟拜年: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 2-3 人,模拟拜年场景:一人扮演长辈,一人扮演晚辈,晚辈双手递上祝福卡,说吉祥话,长辈回应 “新年快乐” 并递上空红包(教师提前准备)。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四)探究活动三:春节温情 “聊一聊”(5 分钟)
情感分享:教师提问:“过春节时,你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是和家人吃年夜饭,还是收到长辈的红包,或者是和小伙伴一起玩?”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团圆”“被关爱” 的温情:“春节最珍贵的不是红包和美食,而是全家人在一起的时光,还有长辈对我们的爱、朋友之间的祝福。”
(五)课堂总结(5 分钟)
教师带领回顾:“这两节课,我们了解了春节的习俗和寓意,还学会了传递祝福。春节就像一个温暖的拥抱,让我们感受到家人的爱和节日的快乐。”
升华情感:“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些习俗和温情会一代代传下去。希望大家以后过春节时,能更用心感受这份美好,也把祝福传递给更多人。”
播放《喜洋洋》音乐,学生手持祝福卡,互相说吉祥话,在欢乐氛围中结束课程。
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春节习俗 “我知道”
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元旦)
节前准备:扫尘、备年货、买新衣
核心习俗:贴春联(福到)、吃年夜饭(团圆)、拜年(红包)
我的福字(贴满学生 “福” 字作品的展示区)
第二课时:春节温情 “我传递”
习俗寓意:
年夜饭有鱼→年年有余
春联 / 灯笼→吉祥喜庆
红包→长辈的关爱
我的祝福:
吉祥话:新年快乐、学习进步
祝福卡(贴满学生祝福卡的展示区)
春节温情:团圆、关爱、祝福
七、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需注意区分 “春节” 与 “元旦”,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如 “元旦学校放一天假,春节会放寒假,能和家人一起过年”),帮助学生理解差异,避免混淆。
第二课时的 “模拟拜年” 活动,部分学生可能害羞不敢表达,教师可先示范场景,再鼓励学生参与,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礼貌用语(如称呼长辈要用 “您”)。
两课时可增加 “传统与现代结合” 的讨论(如现在过年会用微信发祝福、视频拜年),让学生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传承与变化,进一步理解节日文化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