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2024)4.13《美丽中国我们的家》教学设计(含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2024)4.13《美丽中国我们的家》教学设计(含2课时)

资源简介

新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美丽中国我们的家》教学设计(2 课时)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道德与法治
年级:二年级
课题:《美丽中国我们的家》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材版本:新版人教版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第一课时:知道中国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如黄山、桂林山水)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如长城、故宫),了解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如新疆葡萄、四川熊猫)。
第二课时:明确守护美丽中国的具体做法(如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了解身边破坏环境的常见行为及其危害。
(二)能力目标
第一课时:能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描述祖国的美丽之处,学会与同学分享自己知道的中国美景或文化,提升观察与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能辨别身边破坏环境的行为,主动践行守护环境的小事(如垃圾分类、节约用电),学会与家人分享守护美丽中国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第一课时:感受祖国的辽阔与美丽,萌发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之情,产生了解更多祖国美景的兴趣。
第二课时:树立 “守护美丽中国,人人有责” 的意识,体验践行环保行为的意义,愿意长期为守护家园贡献力量。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认识祖国典型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感受祖国的美丽与多样。
第二课时:掌握守护美丽中国的身边小事,主动践行环保行为。
(二)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其理解 “祖国辽阔” 的概念,避免抽象化表述。
第二课时:帮助学生将 “守护美丽中国” 的意识转化为日常习惯,而非仅停留在课堂认知层面。
四、教学准备
教具:祖国风光纪录片片段(如《美丽中国》节选)、自然与人文景观图片(黄山、长城、故宫、桂林山水等)、特色文化卡片(新疆葡萄、云南孔雀舞、四川熊猫)、破坏环境行为图片(乱扔垃圾、浪费水电、乱砍树木)、“环保小卫士” 勋章贴纸。
学具:“我眼中的美丽中国” 绘画纸、彩笔、“我的环保行动清单” 卡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祖国真美,我的家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播放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片段,展示学生熟悉的家乡美景照片(如本地公园、河流),提问:“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有漂亮的公园、清澈的小河,特别美丽。而我们还有一个更大的‘家’,它的名字叫中国。你们想看看这个‘大家’有多美吗?”
学生自由回应,教师板书课题 ——《美丽中国我们的家》,带领学生齐读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一:自然美景 “连连看”(15 分钟)
视频欣赏:教师播放《美丽中国》纪录片中 “黄山云海”“桂林山水”“长白山天池” 的片段(每段 1 分钟左右),提问:“视频里的景色美吗?你们看到了什么?(如高高的山、清清的水、白白的云)”
图片配对:教师在黑板上张贴 “黄山”“桂林山水”“长白山天池”“西湖” 的景观图片,再发放对应的景观名称卡片(如 “奇松怪石的黄山”“山清水秀的桂林山水”),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将名称卡片与图片配对粘贴。
特色讲解:教师结合配对结果,用生动的语言介绍每处景观的特色(如 “黄山的松树很特别,它们长在石头缝里,还能抵御大风”“桂林的山像一个个尖尖的竹笋,水像镜子一样清澈”),并补充 “这些美景分布在祖国的不同地方,有的在南方,有的在北方,说明我们的祖国特别辽阔”。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说说自己去过或听过的其他中国美景(如 “我去过北京的香山,秋天的叶子是红色的”),教师及时肯定并补充相关图片,丰富学生认知。
(三)探究活动二:人文瑰宝 “看一看”(15 分钟)
文化展示:教师依次展示长城、故宫、兵马俑的图片,播放简短的介绍音频(如 “长城像一条长长的巨龙,是古代人民用双手建造的,已经有很多很多年的历史了”“故宫是古代皇帝住的地方,里面有很多漂亮的宫殿和珍贵的文物”)。
特色互动:拿出 “特色文化卡片”,邀请学生抽取卡片,根据卡片内容进行简单表演或描述(如抽到 “云南孔雀舞”,可模仿孔雀开屏的动作;抽到 “新疆葡萄”,可说说葡萄的味道),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
教师小结:“我们的祖国不仅有好看的自然美景,还有像长城、故宫这样的人文瑰宝,不同地区还有不一样的美食和舞蹈,就像一个装满宝贝的大盒子,特别丰富!”
(四)课堂总结与拓展(5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我们认识了祖国的很多美景和特色文化,你们觉得我们的祖国怎么样?”
学生自由表达(如 “很美丽”“很厉害”),教师总结:“我们的祖国又大又美,有看不完的风景、说不尽的特色。希望大家以后能多了解祖国的美景,把这份热爱记在心里。”
布置拓展任务:让学生用绘画纸画出 “我眼中的美丽中国”(可以是今天学到的美景,也可以是想象中的景色),下节课带来展示。
第二课时:守护美丽,我行动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展示上节课学生绘制的 “我眼中的美丽中国” 作品,挑选 2-3 幅有代表性的作品,请学生介绍自己画的美景(如 “我画的是桂林山水,水很清,山很绿”)。
教师追问:“这些美丽的景色需要我们好好守护,如果有人破坏它们,会变成什么样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怎样守护美丽中国,让我们的‘家’一直美下去。”
(二)探究活动一:破坏行为 “辨一辨”(15 分钟)
情境判断:教师展示三组图片(情境一:有人在景区乱扔垃圾;情境二:工厂向河流排放污水,鱼儿死去;情境三:有人乱砍树木,小鸟失去家园),提问:“同学们,这些行为对吗?为什么?它们会给美丽中国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 4 组,围绕其中一组图片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说出具体危害(如 “乱扔垃圾会让景区变脏,游客看不到美景了”“乱砍树木会让小鸟没有家,还会让空气变差”)。
集体分享:每组推选 1 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将学生提到的危害整理在黑板上(如 “污染环境”“破坏动植物家园”“影响美观”),让学生直观认识破坏行为的坏处。
教师小结:“这些破坏行为会让我们的‘家’不再美丽,所以我们要坚决反对这些行为,还要学会守护它。”
(三)探究活动二:环保行动 “做一做”(15 分钟)
头脑风暴:教师提问:“既然破坏行为会伤害美丽中国,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小事来守护它呢?比如节约用电、不乱扔垃圾。”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将可行的行动写在黑板上(如 “垃圾分类投放”“随手关灯关水龙头”“不摘花草、不伤害小动物”“用环保袋购物”)。
行动清单:给每位学生发放 “我的环保行动清单” 卡片,让学生在卡片上勾选自己能做到的环保行动(可多选),并补充 1-2 条自己想尝试的新行动(如 “以后提醒爸爸妈妈少用一次性筷子”)。
亲子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如果和爸爸妈妈一起行动,力量就会变大。大家可以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分享自己的环保行动清单,邀请他们和我们一起守护美丽中国。”
颁发勋章:教师为每位学生颁发 “环保小卫士” 勋章贴纸,鼓励学生:“从今天开始,我们都是守护美丽中国的小卫士,要把这些环保行动坚持下去!”
(四)课堂总结(5 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今天我们知道了破坏行为会伤害美丽中国,还找到了很多守护它的小办法。你们觉得自己能做到这些小事吗?”
学生齐声回应,教师总结:“守护美丽中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天的小事 —— 节约一滴水、捡起一片垃圾、爱护一棵小草,都是在守护我们的‘家’。希望大家能一直做环保小卫士,让我们的祖国永远美丽!”
播放歌曲《美丽的家园》,在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祖国真美,我的家
自然美景
黄山(奇松怪石)、桂林山水(山清水秀)、长白山天池、西湖
人文瑰宝
长城、故宫、兵马俑
特色文化
新疆葡萄、云南孔雀舞、四川熊猫
第二课时:守护美丽,我行动
破坏行为(不可以做)
乱扔垃圾、乱排污水、乱砍树木
环保行动(我能做)
垃圾分类、随手关灯、爱护花草、节约用水
环保小卫士
(贴满 “环保小卫士” 勋章的展示区)
七、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的景观介绍需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多使用比喻、拟人的语言(如 “长城像巨龙”),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下次教学可增加 “景观拼图” 游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景观的印象。
第二课时的环保行动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避免提出超出其能力范围的要求(如 “治理污染”),重点放在 “力所能及的小事” 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 “知行不一” 的情况,后续可通过班级 “环保打卡” 活动,持续督促学生践行环保行为。
两课时可适当融入本地环保案例(如本地的湿地公园、垃圾分类政策),让学生感受到 “美丽中国” 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增强亲近感和行动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