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2024)4.14《我们都是中国人》教学设计(含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2024)4.14《我们都是中国人》教学设计(含2课时)

资源简介

新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我们都是中国人》教学设计(2 课时)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道德与法治
年级:二年级
课题:《我们都是中国人》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材版本:新版人教版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第一课时:知道中国人的共同特征(如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使用汉语),了解中国的国旗、国歌、首都等国家标识,认识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是中国人的共同文化符号。
第二课时:了解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如勤劳、团结、勇敢),知道典型人物事迹(如雷锋助人、消防员救灾),明确作为小中国人可践行的日常行为(如爱学习、帮他人)。
(二)能力目标
第一课时:能辨别中国人的外貌与语言特征,准确说出国旗、国歌、首都的名称,学会与同学分享自己过传统节日的经历。
第二课时:能举例说明中国人的优秀品质,主动在生活中践行助人、爱集体等行为,学会向家人讲述中国典型人物的故事。
(三)情感目标
第一课时:建立 “我是中国人” 的身份认知,感受作为中国人的归属感,萌发对国家标识和传统节日的尊重之情。
第二课时:认同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 “向优秀中国人学习” 的意识,愿意以实际行动为 “中国人” 的身份添彩。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认识中国人的共同特征与国家标识,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
第二课时:理解中国人的优秀品质,主动践行符合民族精神的日常行为。
(二)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结合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让 “国家标识”(如国旗)的意义具象化,避免抽象化讲解。
第二课时:帮助学生将 “优秀品质” 与自身生活结合,避免仅停留在 “知道” 层面,真正转化为行动。
四、教学准备
教具:中国人与外国人外貌对比图、国旗(实物或高清图片)、国歌音频、首都北京风光视频(天安门、故宫片段)、传统节日场景图(春节贴春联、中秋节吃月饼)、优秀人物事迹图片(雷锋助人、消防员救火、运动员拼搏)、“中国小骄傲” 奖章贴纸。
学具:“我的中国标识” 绘画纸、彩笔、“我的优秀行动卡” 卡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我是中国人,我们都一样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展示班级学生合照,提问:“同学们,看看照片里的我们,有着一样的黑眼睛、黑头发,每天用普通话交流,你们知道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吗?”
学生自由猜测,教师揭晓答案 ——“我们都是中国人”,并板书课题,带领学生齐声朗读,强化身份认知。
(二)探究活动一:中国人的 “小标识”(15 分钟)
外貌观察:教师展示 “中国人与外国人外貌对比图”(如中国人黑眼睛、黄皮肤,外国人蓝眼睛、白皮肤),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和外国人比,我们中国人在外貌上有哪些一样的地方?”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如 “我们的眼睛是黑色的”“头发也是黑色的”)。随后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中国人的外貌特征:“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共同外貌标识。”
语言互动:教师播放一段汉语儿歌(如《小星星》中文版本),再播放一段英语儿歌片段,提问:“我们平时说话、唱歌用的是哪种语言?这种语言是我们中国人最常用的语言,它的名字叫汉语。你们会用汉语说一句自豪的话吗?(如‘我是中国人’)”
学生齐说 “我是中国人”,在互动中感受语言作为中国人的共同标识。
(三)探究活动二:国家的 “大标识”(15 分钟)
国旗认知:教师出示国旗实物(或高清图片),提问:“这是我们中国的国旗,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它是什么颜色的?上面有什么图案?”
细节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它的名字叫五星红旗,红色代表革命,五颗黄色的星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大团结。” 随后播放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片段,提醒学生:“听到国歌、看到国旗时,我们要保持尊重,不能打闹。”
首都介绍:教师播放北京天安门升旗仪式视频(1 分钟左右),提问:“视频里的建筑是天安门,它在我们中国的首都。你们知道中国的首都是哪个城市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故宫、长城等北京风光图片,补充:“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我们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有很多著名的建筑。”
节日分享:教师展示春节贴春联、中秋节吃月饼的场景图,提问:“这些图片里的节日,你们都过过吗?春节我们会做什么?中秋节会吃什么?” 学生自由分享过节经历,教师总结:“春节、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是大家一起团圆、庆祝的日子,也是我们的文化标识。”
(四)课堂总结与拓展(5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我们知道了,我们中国人有黑眼睛、黑头发,说汉语,有五星红旗、北京首都,还有春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你们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开心吗?”
学生回应后,教师布置拓展任务:“请大家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画一画五星红旗,或者听他们讲一个过春节的故事,下节课带来分享。”
第二课时:中国人,了不起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展示上节课学生画的五星红旗作品,挑选 2-3 幅展示,提问:“同学们画的五星红旗真漂亮!我们作为中国人,不仅有共同的标识,还有很多了不起的品质。你们知道中国人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吗?”
学生简单猜测(如 “勤劳”“勇敢”),教师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国人有多了不起,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二)探究活动一:优秀中国人 “故事会”(15 分钟)
事迹展示:教师依次展示三张图片,讲述简短事迹:
雷锋:“雷锋叔叔经常帮助别人,比如帮老人过马路、帮战友补衣服,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消防员:“火灾发生时,消防员叔叔不顾危险冲进火场,救被困的人、扑灭大火,保护大家的安全。”
奥运运动员:“奥运赛场上,中国运动员努力拼搏,为中国赢得金牌,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的厉害。”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 “这些人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如雷锋的 “乐于助人”、消防员的 “勇敢”、运动员的 “坚持”),教师巡视引导,帮助学生提炼品质关键词。
分享交流:每组推选 1 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将 “乐于助人”“勇敢坚强”“勤奋坚持” 等品质关键词写在黑板上,总结:“这些优秀的中国人,用行动告诉我们,中国人有着乐于助人、勇敢坚强的好品质,特别了不起!”
(三)探究活动二:我是小中国人 “行动派”(15 分钟)
情境联想:教师展示两个生活情境图(情境一:同学摔倒了,要不要扶;情境二:班级卫生没打扫,要不要帮忙),提问:“作为小中国人,我们能学习优秀品质,做哪些小事呢?”
行动 brainstorm: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从 “学习”“助人”“爱集体”“讲文明” 等角度思考(如 “认真听课,学习中国人的勤奋”“帮同学捡文具,学习乐于助人”“主动打扫卫生,爱护班级”)。
行动卡制作:给每位学生发放 “我的优秀行动卡”,让学生在卡片上写下 1-2 件自己能做到的小事(如 “每天帮妈妈擦桌子”“主动帮同学解答难题”),并画上简单的图案装饰。
分享承诺:邀请 3-4 名学生上台展示行动卡,说说自己的承诺。教师为每位学生颁发 “中国小骄傲” 奖章贴纸,鼓励:“只要坚持做这些小事,你们就是了不起的小中国人!”
(四)课堂总结(5 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这两节课,我们知道了自己是中国人,认识了中国人的共同标识,还学习了中国人的优秀品质。你们现在觉得,作为中国人,应该怎样做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作为小中国人,我们要尊重国旗、国歌,传承传统节日,更要学习乐于助人、勤奋坚持的好品质,从身边小事做起,让中国人的名字更闪亮!”
全体学生起立,齐声说:“我是中国人,我要做了不起的小中国人!”,在庄重的氛围中结束本节课。
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我是中国人,我们都一样
我们的共同标识
外貌: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
语言:汉语
国家标识:五星红旗(国旗)、北京(首都)、《义勇军进行曲》(国歌)
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
我是中国人(贴满学生五星红旗作品的展示区)
第二课时:中国人,了不起
优秀品质
乐于助人(雷锋)、勇敢坚强(消防员)、勤奋坚持(运动员)
我的小行动
帮同学、爱学习、护集体
中国小骄傲(贴满 “中国小骄傲” 奖章的展示区)
七、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的国家标识讲解,需避免过于严肃的表述,可通过 “模拟升旗仪式”(站立、行注目礼)让学生直观感受尊重国旗的方式,下次教学可增加该环节,强化情感体验。
第二课时的优秀人物选择,可结合学生熟悉的当代人物(如航天员、抗疫医生),让学生更有亲近感。部分学生可能对 “品质” 的理解较模糊,需用更简单的语言解释(如 “乐于助人就是别人有困难时,主动帮忙”)。
两课时可增加 “家庭延伸” 环节,如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寻找 “家里的中国元素”(如中国结、青花瓷)、“家人身上的优秀品质”,让身份认同从课堂延伸到家庭生活,深化认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