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2024)2.8《我为班级作贡献》教学设计(含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2024)2.8《我为班级作贡献》教学设计(含2课时)

资源简介

新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我为班级作贡献》教学设计(2 课时)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道德与法治
年级:二年级
课题:《我为班级作贡献》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材版本:新版人教版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第一课时:知道班级生活中存在许多可贡献的小事(如维护卫生、帮助同学、管理物品等),了解不同贡献行为对班级的积极作用。
第二课时:掌握具体的班级贡献方法(如整理图书角、提醒同学遵守纪律等),明确自己能胜任的班级贡献任务。
(二)能力目标
第一课时:能主动观察并列举班级中需要帮忙的事,学会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贡献想法,提升观察与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能独立或合作完成一项班级贡献任务,学会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小问题(如图书整理混乱),提高动手与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第一课时:萌发 “班级是我家,建设靠大家” 的意识,感受为班级做事的意义,初步产生为班级贡献的意愿。
第二课时:体验完成贡献任务的成就感,增强班级归属感与责任感,愿意长期坚持为班级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发现班级中可贡献的具体事项,理解贡献不分大小,人人都能为班级出力。
第二课时:实践班级贡献任务,掌握简单的贡献方法,感受贡献带来的快乐。
(二)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从 “被动接受” 转向 “主动思考”,真正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小主人,而非 “旁观者”。
第二课时:帮助学生克服实践中的畏难情绪(如担心做不好),将贡献行为内化为日常习惯,而非一次性活动。
四、教学准备
教具:班级 “问题照片”(如凌乱的图书角、歪斜的课桌椅、地面的小纸屑)、“贡献之星” 奖章贴纸、班级贡献任务卡(如 “图书管理员”“卫生小卫士”)、贡献成果展示板。
学具:“我的贡献想法” 绘画纸、彩笔、小组合作实践工具(如抹布、图书分类标签、扫帚)。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班级 “需要” 我发现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展示班级合照,提问:“同学们,这张照片里的我们笑得真开心!我们每天在班级里学习、游戏,班级就像我们的第二个家。如果家里的玩具乱了、地面脏了,你们会怎么做呢?”
学生自由发言(如 “整理玩具”“扫地”),教师追问:“那我们的班级‘家’里,有没有需要我们帮忙的地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寻找班级里的‘小需要’,聊聊怎样为班级作贡献。”
板书课题 ——《我为班级作贡献》,带领学生齐读课题。
(二)探究活动一:班级 “小问题” 大搜索(15 分钟)
情境观察:教师播放提前拍摄的班级 “问题照片”(依次展示凌乱的图书角、歪斜的课桌椅、黑板边缘的粉笔灰、地面的小纸屑),提问:“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些照片,我们的班级‘家’遇到了哪些‘小麻烦’?这些‘小麻烦’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吗?”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 4 组,每组围绕 1 张 “问题照片” 讨论:“这个‘小麻烦’是怎么产生的?我们能做些什么来解决它?”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说出具体做法(如 “图书角乱了,我们可以把书按大小排好”)。
集体分享:每组推选 1 名代表,结合照片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将学生提出的解决办法整理在黑板上(如 “整理图书角”“摆正课桌椅”“擦黑板边缘”“捡纸屑”),并标注 “可贡献的事”。
教师小结:“原来班级里有这么多需要帮忙的‘小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我们能为班级做的贡献。贡献不分大小,哪怕是捡一张纸屑,也是在爱我们的班级。”
(三)探究活动二:我的贡献 “金点子”(15 分钟)
独立思考:给每位学生发放 “我的贡献想法” 绘画纸,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刚才提到的事,我还能为班级做什么?比如帮同学拿文具、提醒大家上课安静…… 请把你的想法画下来,旁边可以简单写几个字。”
同桌交流:学生完成绘画后,和同桌分享自己的 “贡献金点子”,说说为什么想做这件事,以及打算怎么做。教师巡视,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有创意的想法(如 “制作班级温馨提示卡”)给予肯定。
成果展示:挑选 3-4 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介绍自己的贡献想法。教师将这些作品贴在 “班级贡献金点子墙” 上,激励其他学生。
教师小结:“每个同学都有很棒的贡献想法,有的想维护班级卫生,有的想帮助同学,有的想美化班级环境。这些想法都是爱班级的表现,只要我们行动起来,就能让班级变得更好。”
(四)课堂总结与拓展(5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我们找到了班级里的‘小问题’,还想出了很多为班级贡献的‘金点子’。大家觉得,为班级做事是一件怎样的事呢?”
学生自由发言(如 “很开心”“很有意义”),教师总结:“为班级做事不仅能让班级更美好,还能让我们自己收获快乐。”
布置拓展任务:让学生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分享自己的 “班级贡献金点子”,听听爸爸妈妈的建议,下节课带来和大家交流。
第二课时:班级 “贡献” 我行动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展示上节课的 “班级贡献金点子墙”,提问:“同学们,这些都是你们想出的为班级贡献的好办法。上节课后,大家和爸爸妈妈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分享一下爸爸妈妈的建议呢?”
2-3 名学生分享后,教师过渡:“大家的想法都很具体,也得到了爸爸妈妈的支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把这些想法变成行动,一起为班级做一件实实在在的贡献,争当‘班级贡献小明星’!”
(二)探究活动一:贡献任务 “我选择”(10 分钟)
任务发布:教师展示提前准备好的 “班级贡献任务卡”,列出具体任务及要求:
图书管理员:整理图书角,将图书按 “绘本”“故事书”“科普书” 分类摆放,破损的书轻轻抚平。
卫生小卫士:擦拭课桌椅表面、黑板边缘,捡拾地面纸屑,整理卫生角的工具。
纪律小助手:制作 “上课安静”“发言举手” 的温馨提示卡,贴在教室显眼位置,课间提醒同学不追逐打闹。
环境美化师:用彩笔在教室空白墙面上画简单的绿植、笑脸图案(提前划定区域),或给班级植物浇水。
自主选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 1 项任务,相同任务的学生组成 “贡献小组”(如 “图书管理小组”“卫生小组”),每组 4-5 人。教师适当协调,确保每个任务都有学生参与。
小组分工:各小组围坐在一起,讨论任务分工(如 “图书管理小组” 可分为 “分类员”“摆放员”“检查员”),填写 “小组任务分工表”。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小组明确分工,确保每位成员都有事情做。
(三)探究活动二:贡献行动 “我实践”(15 分钟)
实践操作:各小组领取对应的工具(如图书分类标签、抹布、彩笔),在教室内开展贡献实践活动。教师巡视各小组,及时提供帮助:
对 “图书管理小组”:指导学生如何快速分类图书(如看封面图案、书名关键词)。
对 “卫生小组”:提醒学生擦拭课桌椅时要轻,避免弄湿书本。
对 “纪律小助手小组”:帮助学生调整提示卡的大小和内容,使其更醒目。
对 “环境美化师小组”: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画出充满活力的图案。
问题解决:在实践中,若小组遇到问题(如图书分类混乱、提示卡贴不牢),教师引导学生先自主讨论解决办法,再给予补充建议,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成果检查:各小组完成任务后,派 1 名代表向全班介绍自己小组的成果(如 “我们把图书分成了三类,还把破损的书整理好了”),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表扬或小建议。
(四)探究活动三:贡献明星 “我争当”(3 分钟)
自我评价与互评:每个学生先说说自己在本次贡献活动中的表现(如 “我认真整理了图书,没有偷懒”),再推荐小组内表现最棒的同学,理由可以是 “他主动帮助同学分类图书”“她擦桌子很认真”。
颁发奖章: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推荐,为每位参与活动的学生颁发 “贡献小明星” 奖章贴纸,并在 “班级贡献成果展示板” 上贴上各小组的成果照片。
教师小结:“今天每个同学都用行动为班级作了贡献,你们都是班级的小主人!看到班级因为我们的努力变得更整洁、更漂亮,大家开心吗?”
(五)课堂总结(2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这两节课,我们从发现班级‘小需要’,到用行动为班级作贡献,大家都成长了很多。以后我们还能为班级做哪些事呢?”
学生自由发言(如 “每天帮老师擦黑板”“提醒同学爱护图书”),教师总结:“为班级作贡献不是一次活动,而是每天的小事。希望大家都能坚持做班级的小主人,让我们的班级越来越棒!”
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班级 “需要” 我发现
班级 “小问题”
图书角乱、课桌椅歪、地面有纸屑
我的贡献 “金点子”
(贴满学生绘画作品的 “金点子墙”)
整理图书、帮同学、美化环境
第二课时:班级 “贡献” 我行动
贡献任务我选择
图书管理员、卫生小卫士、纪律小助手、环境美化师
贡献成果我展示
(各小组成果照片)
贡献明星我争当
“贡献小明星” 奖章
七、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的 “班级问题照片”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但部分学生可能只关注表面问题,下次教学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问题背后的影响”(如图书角乱会导致找书困难),加深对贡献意义的理解。
第二课时的实践活动需提前做好安全提醒(如使用抹布时避免沾水过多、彩笔不要弄脏衣服),同时要关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耐心指导,避免其产生挫败感。
两课时结束后,可设立 “班级贡献打卡墙”,让学生记录日常为班级做的小事,长期培养贡献习惯,避免 “活动结束即遗忘” 的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