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学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学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课题: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8.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课标要求】
认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对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坚持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促进学生形成对于外来文化的正确认识,明确要立足国情,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2、科学精神:科学把握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能够辨别"全盘西化论"与"文化复古主义"的不合理性,形成全面看待文化交流的理性态度。
3、公共参与: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未来社会活动中,积极参与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传播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重点:了解、区分文化发展中要反对两种错误的思想、理解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辩证统一。
难点:理解文化交流要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的原因及要求。
【自学提纲】
结合提纲提示,认真阅读课本108-110页内容,使用双色笔勾、画、圈、点、注。
第一目: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1、近代以来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观点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要求
第二目: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1、原因
2、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的要求
【温故知新】
通过流程图回顾本单元所学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文化交流、文化交融以及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关系。其中包含: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基础,文化交融促进文化的发展和升华。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讲授新课】
议学情境一:
观看《觉醒年代》的片段,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探索中,感受那个时代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
议学任务:
结合视频内容和课本知识,谈一谈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界有哪两种错误观点?两种观点有何特点?
议学情境二: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道:“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议学任务:
谈谈你对鲁迅这段话的体会。并思考:
①有必要“拿”吗?
②能全“拿”吗?
③该“拿”什么?
议学情境3:
材料一:王明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从莫斯科归国后,教条主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并引发了后面的红军长征。给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损失。
材料二: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议学任务:
同样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结果却大不相同,原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议学情境4: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教育体制改革成就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化教育的格局。1912年壬子学制改革参考日本与欧洲学制,但强调公民教育需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培养“新民”。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借鉴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德国研究型大学模式,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既引入西方学科体系(如社会学、自然科学),又保留国学研究(设立国学门),推动“整理国故”以现代方法重构传统文化。
议学任务:
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思考并讨论蔡元培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上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归纳思考】
结合整个第八课的知识内容,谈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课堂检测】
易错辨析:
1、外来文化是先进文化,应该照搬过来。
2、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文化成果。
3、在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我们首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启发我们,文化创新要大胆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5、我们进行文化交流,既要热情欢迎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只要我们敢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成果,外来文化就能发挥重要作用。
选择题:
 1、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举办,其吉祥物“琮琮”的设计灵感源自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名字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并结合奥林匹克精神,展现了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鼓舞人们激发生命活力,创造美好生活。这启示我们( )
①传统文化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②文化创作不能摒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③文化创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就能充满活力
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第十七届“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于2023年4月至7月举行。超过65个文化项目在中国上海、沈阳、武汉等20多座城市陆续展开,以此呈现中法两国在美术、音乐等领域的合作成果,推动中法两国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这有利于( )
①促进中法文化相互借鉴,以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发展
②推动中法文化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实现融合同一
③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加深对法国文化的认同
④保护各民族文化多样性,以民族文化丰富世界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3年6月7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本次论坛主题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 )
①立足国情,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融入世界主流文化
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
④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增强文化认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2年2月15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共建黄河流域合作发展平台,深化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品牌打造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建设“黄河故道”生态文化旅游协作区,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办好黄河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打造“孔子故乡-好客山东”对外文化旅游交流品牌。该《规划》意在( )
①活化文化遗产,丰富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②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福泽世人
③讲好黄河故事,在交流中吸收外来有益文化
④展示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明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学会理性辨别外来文化,提升参与文化交流的实践能力;树立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识,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坚定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当代中国青年,是推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我们都能成为传承文化的“接力者”、创新文化“生力军”以及传播文化的“代言人”,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