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常见的化学物质——酸碱盐(期中专项训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1 常见的化学物质——酸碱盐(期中专项训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1 常见的化学物质——酸碱盐
1.(2025 浙江)小科用煤气灶烹饪番茄蛋花汤。下列步骤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水洗番茄 B.盐溶于水 C.敲碎蛋壳 D.点火烧煮
【答案】D
【解答】解:A.水洗番茄只是将番茄表面的污物清洗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盐溶于水只是氯化钠溶解在水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敲碎蛋壳只是将蛋壳的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点火烧煮时,燃料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2.(2024 上海)实验测得生活中四种液体的pH如表所示,其中碱性最强的是(  )
液体种类 橘子汁 食醋 蒸馏水 苏打水
pH 5 3 7 9
A.橘子汁 B.食醋 C.蒸馏水 D.苏打水
【答案】D
【解答】解:根据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苏打水的pH最大,碱性最强。
故选:D。
3.(2024秋 衢州校级期中)某番茄无土栽培营养液的配方中含有下列物质,其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
A.MgSO4 B.Ca(NO3)2 C.NH4H2PO4 D.K2SO4
【答案】C
【解答】解:A、MgSO4不含有氮、磷、钾中的营养元素,不能做肥料,故A错;
B、Ca(NO3)2中含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故B错;
C、NH4H2PO4中含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氮元素和磷元素,属于复合肥,故C正确;
D、K2SO4中含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钾元素,属于钾肥,故D错。
故选:C。
4.(2023 嘉兴)如图是稀硫酸与甲、乙、丙、丁、戊五种常见物质反应出现的不同现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是无色酚酞试液
B.乙、戊一定是金属单质
C.稀硫酸与丙生成的白色沉淀不可能属于盐
D.稀硫酸与丁的反应类型可能是置换反应
【答案】D
【解答】解:A、稀硫酸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说法错误;
B、含有铜离子的溶液是蓝色的,含有铁离子的溶液是黄色的,而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与稀硫酸不反应;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说法错误;
C、稀硫酸与丙生成的白色沉淀可能属于盐,如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是一种盐)和盐酸,说法错误;
D、稀硫酸与丁的反应类型可能是置换反应,如稀硫酸与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说法正确。
故选:D。
5.(2023 金华)在以下探究氢氧化钙溶液性质的实验中,还需借助酸碱指示剂证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答】解:A、氢氧化钙溶液和硫酸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和硫酸钙,现象明显,不需借助酸碱指示剂就能判断出反应发生,故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钙溶液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钙,现象明显,不需借助酸碱指示剂就能判断出反应发生,故选项错误。
C、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反应无明显现象,需要借助指示剂才能判断出反应发生,故选项正确。
D、氢氧化钙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溶液变浑浊,现象明显,不需借助酸碱指示剂就能判断出反应发生,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2024秋 宁波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分别向四支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饱和石灰水,使其与试管内溶液充分反应。其中有明显现象,但无法证明饱和石灰水呈碱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答】解:A、饱和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能证明饱和石灰水呈碱性,故选项错误。
B、稀硫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反应无明显现象,也无法证明饱和石灰水呈碱性,故选项错误。
C、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会产生白色沉淀,由于有氢氧化钠生成,无法证明饱和石灰水呈碱性,故选项正确。
D、氢氧化钙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钙,会产生红褐色沉淀,能证明饱和石灰水呈碱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C。
7.(2025春 萧山区期中)经测定某溶液中含有大量的、Mg2+、Na+、X(离子)等四种离子,其中与Na+的个数比为3:4,X(离子)与Mg2+的个数比为1:1,则X(离子)可能为(  )
A. B. C. D.
【答案】D
【解答】解: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由 与Na+的个数比为3:4可知,硫酸根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数与钠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数比=(3×2):4=3:2,所以X离子必须带负电荷,且X与Mg2+的个数比为1:1,所以一个X离子所带的电荷为一个单位的负电,观察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8.(2024秋 吴兴区校级期中)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oa段表示生成气体的过程
B.b点溶液中溶质有2种
C.c点溶液的pH>7
D.x值为106.0
【答案】B
【解答】解:A、图中oa段表示生成的气体质量,故A选项正确;
B、b点表示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含有NaCl一种溶质,故B选项错误;
C、c点的溶液中含有Na2CO3、NaCl两种溶质,由于Na2CO3显碱性,NaCl显中性,所以c的溶液的pH>7;故C选项正确;
D、根据题意可知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钙反应,由图示可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2.2g,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5.0g。设生成2.2g气体所需的Na2CO3的质量为y,生成沉淀5.0g所需Na2CO3的质量为z。则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 44
y 2.2g

解得,y=5.3g;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 100
z 5.0g

解得z=5.3g;
所以x106.0g;
故D选项正确;
故选:B。
9.(2024秋 宁波校级期中)将一套如图所示的密闭装置放在天平上,使天平平衡,经过一段时间后,出现的情是(  )
A.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浓,氢氧化钠固体变质
B.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浓,氢氧化钠固体潮解
C.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变浓,氢氧化钠固体潮解
D.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饱和,氢氧化钠固体潮解
【答案】C
【解答】解:将一套如图所示的密闭装置放在天平上,使天平平衡,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经过一段时间后,氢氧化钠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潮解,导致右盘质量增大;而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减少,左边的食盐水会不断蒸发,使左盘质量减小,因此天平的指针向右偏;食盐水中溶剂质量减少,它的浓度一定会增大,但不一定变成饱和溶液。
故选:C。
10.(2024秋 鄞州区校级期中)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水和硫酸钠质量随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表示的物质为硫酸钠,乙表示的物质为水
B.加入b克NaOH溶液时,H2SO4还有剩余
C.加入a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为
D.加入c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呈中性
【答案】C
【解答】解:A、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钠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水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水的质量仍在增加;甲表示的物质为水,乙表示的物质为硫酸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B、加入b克NaOH溶液时,硫酸钠的质量不再发生改变,恰好完全反应,H2SO4没有剩余,故选项说法错误;
C、加入a克NaOH溶液时,稀硫酸过量,所得溶液是硫酸钠和H2SO4的混合溶液,溶液中阴离子为,故选项说法正确;
D、加入c克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所得溶液呈碱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1.(2024秋 南湖区校级期中)表面布满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的铁钉放入盛有稀硫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b段的化学反应:Fe2O3+3H2SO4=Fe2(SO4)3+3H2O
B.bc段的化学反应:Fe+H2SO4=FeSO4+H2↑
C.影响bc段和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因素都是温度
D.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Fe2(SO4)3、H2SO4
【答案】C
【解答】解:A、ab段发生的反应是氧化铁先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故分析正确;
B、bc段气压增大,发生的反应是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故分析正确;
C、bc段气压增大,发生的反应是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影响bc段主要因素是气体的体质量,影响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是因为温度恢复至常温,故分析错误;
D、ab段发生的反应是氧化铁先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b点时,氧化铁完全反应,铁没有参加反应,硫酸过量,溶液中的溶质为Fe2(SO4)3、H2SO4,故分析正确。
故选:C。
12.(2024秋 拱墅区校级期中)如图将滴管甲中的液体挤出,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滴管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且不恢复原状。则滴管甲、乙和烧杯①②中的物质可能是(  )
A.甲—水,①—食盐;乙—稀硫酸,②—铜
B.甲—水,①—硝酸铵固体;乙—稀盐酸,②—铁
C.甲—水,①—氢氧化钠固体;乙—稀硫酸,②—锌
D.甲—水,①—熟石灰;乙—稀盐酸,②—氧化铁
【答案】C
【解答】解:A、食盐溶于水,水温变化不大,气压不变,气球不能鼓起来,铜和稀硫酸不反应,气球也不能鼓起来,故A错误;
B、硝酸铵溶于水吸热,瓶内压强减小,气球不会鼓起来,故B错误;
C、氢氧化钠遇水放热,瓶内压强增大气球鼓起来,恢复室温后气球恢复原状;稀硫酸与锌混合产生氢气,瓶内压强增大,气球重新鼓起来,且由于氢气不溶于水,因此气球不会恢复原状,故C正确;
D、氢氧化钙溶于水放热,瓶内压强增大气球鼓起来,恢复室温后气球恢复原状;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不产生气体,气球不能鼓起来,故D错误。
故选:C。
13.(2024秋 杭州期中)小科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中氧化钙与水反应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B.②中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了石灰石
C.③中无色澄清溶液可使酚酞试液变红
D.操作X只能是加入可溶性碳酸盐
【答案】C
【解答】解:A、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此反应过程会放出热量,故选项A说法不正确;
B、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故选项B说法不正确;
C、③中无色澄清溶液是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选项C说法正确;
D、③到④的过程中,析出晶体或者反应能产生沉淀,加入可溶性碳酸盐则是产生沉淀,若要变浑浊则可以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或升温或通入二氧化碳,故选项D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4.(2025 浙江)科学小组用等质量分数的盐酸和NaOH溶液进行了实验探究。请回答:
(1)在图1实验中,可用  酚酞试液  (填指示剂名称)指示NaOH被盐酸反应完全。
(2)传感器可以更好地指示酸碱反应过程。在图2实验中,用pH传感器测量室温下滴加盐酸过程中溶液的pH,当pH=7时,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  氯化钠(NaCl)  。
(3)盐酸和NaOH反应会放出热量。保持环境温度不变,在NaOH溶液中插入温度传感器,记录温度数据直到t1时,迅速将等质量、等温度的盐酸倒入其中。在图3中画出后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示意曲线(绘至温度稳定为止)。
(4)酸与碱的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用适量的石灰[Ca(OH)2]可以改良酸性土壤(酸性物质以H2SO4为例),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H2SO4+Ca(OH)2=CaSO4+2H2O  。
【答案】(1)酚酞试液;
(2)氯化钠(NaCl);
(3z;
(4)H2SO4+Ca(OH)2=CaSO4+2H2O。
【解答】解:(1)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氢氧化钠被盐酸完全反应时,氯化钠溶液呈中性,此时酚酞试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所以可用酚酞试液指示被盐酸反应完全。故答案为:酚酞试液;
(2)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pH=7时,溶液呈中性,说明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氯化钠(NaCl)。故答案为:氯化钠(NaCl);
(3)盐酸和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在t1时将等质量、等温度的盐酸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开始,温度会升高,当反应结束后,热量逐渐散失,温度又会慢慢降低,直到与环境温度相同。温度随时间变化示意曲线。故答案为:;
(4)Ca(OH)2与H2SO4生成氯化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H2SO4+Ca(OH)2=CaSO4+2H2O;故答案为:H2SO4+Ca(OH)2=CaSO4+2H2O。
15.(2024秋 拱墅区校级期中)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NaOH与CO2是否发生反应,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方案一】从反应物角度探究NaOH与CO2是否发生反应。
(1)小诚同学设计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试管中,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K,观察到B中导管红墨水液面上升。小刘同学认为此现象不足以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他的理由是  二氧化碳会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
(2)小施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图2所示装置验证小刘同学的观点。实验时分别迅速将注射器内的液体全部注入到装满CO2的甲乙烧瓶中,关闭注射器活塞,测得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①乙装置注射器中的液体X为  45mL蒸馏水  。
②该实验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反应的依据是  最终甲烧瓶内压强比乙烧瓶更小  。
【方案二】从生成物角度探究NaOH与CO2是否发生反应。
【查阅资料】常温下,NaOH与Na2CO3在乙醇中的溶解度(g)如表。
NaOH Na2CO3
17.3 <0.01
小珊同学根据上述资料设计如表所示实验证明NaOH与CO2发生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CO2气体通入到  NaOH的乙醇溶液  中 观察到溶液变浑浊 NaOH与CO2发生反应
【答案】【方案一】
(1)二氧化碳会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2)①结合题意分析物质;②结合二氧化碳反应进行量的分析;
【方案二】NaOH的乙醇溶液。
【解答】解:【方案一】
(1)因为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且二氧化碳也可以和水反应,导致压强减小,故答案为:二氧化碳会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2)①为了控制变量,加入的体积应该是45mL,②因为二氧化碳既可以和溶液中的水反应,也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所以最后甲中压强减小的比乙更厉害,故答案为:①45mL蒸馏水;②最终甲烧瓶内压强比乙烧瓶更小;
【方案二】为了验证上述实验,需要将水换成其他溶剂,所以将二氧化碳通入到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故答案为:NaOH的乙醇溶液。
16.下列与碱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利用Ca(OH)2改良酸性土壤
B.可利用NaOH固体干燥CO2气体
C.水溶液中有OH﹣离子的都是碱
D.纯碱、烧碱、熟石灰都是碱
【答案】A
【解答】解:A、氢氧化钙是一种碱,能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反应,因此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A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因此不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二氧化碳,故B说法错误;
C、碱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因此水溶液中有OH﹣离子的不一定是碱,故C说法错误;
D、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是由钠离子与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17.《食肉方》(去除黑痣的药方,“食”通“蚀”)中记载:“取白炭灰(熟石灰),获灰(草木灰,含K2CO3)等分,煎令如膏(用水煎煮,并去渣浓缩)……并可与去黑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Ca(OH)2
B.起到“食肉”作用的有效成分是Ca(OH)2
C.“煎令如膏”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D.煎制好的药膏需要密封保存
【答案】B
【解答】解:A、熟石灰(消石灰)的化学式是 Ca(OH)2,故A正确;
B、溶液中Ca(OH)2与K2CO3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钾,氢氧化钾具有腐蚀性,故“可去黑子”能去除黑痣作用的有效成分是KOH,故B错误;
C、“煎令如膏”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故C正确;
D、煎制好的药膏需要密封保存,故D正确;
故选:B。
18.科学世界的颜色多姿多彩,某无色溶液A与a、b、c、d四种物质反应得到不同的有色溶液(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无色溶液是稀盐酸,则a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
B.若无色溶液是稀硫酸,则蓝色溶液一定是硫酸铜
C.若无色溶液是稀盐酸,则黄色溶液与碱不反应
D.若蓝色溶液可转化为浅绿色溶液,则另一种反应物为铁
【答案】C
【解答】解:A、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正确;
B、若无色溶液是稀硫酸,得到蓝色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所以为硫酸铜,故正确;
C、若无色溶液是稀盐酸,与b反应所得的黄色溶液是铁盐的溶液,可以与碱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故错误;
D、蓝色溶液通常含铜离子,浅绿色溶液通常含亚铁离子,若蓝色溶液可转化为浅绿色溶液,可以通过加入铁来实现,铁能与铜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和铜,故正确。
故选:C。
19.如图所示,U型管里盛有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的蒸馏水,向左、右两管中同时逐滴滴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充分反应后U型管中溶液全部呈蓝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始时左管溶液呈红色,右管溶液呈蓝色
B.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的阴离子是OH﹣和Cl﹣
C.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适量Na2CO3溶液,会产生气泡
D.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过量Na2SO4溶液,溶液变紫色并产生沉淀
【答案】B
【解答】解:A、U型管里盛有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的蒸馏水,向左、右两管中同时逐滴滴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则开始时左管溶液呈蓝色,右管溶液呈红色,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充分反应后U型管中溶液全部呈蓝色,说明此时溶液呈碱性,溶液中含有过量的氢氧化钡和生成的氯化钡,阴离子是OH﹣和Cl﹣,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B可知,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过量的氢氧化钡和生成的氯化钡,滴加适量Na2CO3溶液,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会产生白色沉淀,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由B可知,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过量的氢氧化钡和生成的氯化钡,氢氧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溶液仍然呈碱性,保持蓝色并产生沉淀,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20.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有关量的变化关系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答】解:A、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氧化钡不断消耗,氢氧化钡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直至恰好反应,氢氧化钡的质量分数为0,故选项图像错误。
B、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该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离子数目不断减少,直至恰好反应,离子总数为0,稀硫酸过量后,溶液中离子数目又不断增多,故选项图像错误。
C、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量不断增大,直至恰好反应,沉淀量不再改变,故选项图像错误。
D、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第一个过程溶剂增加的质量包括稀硫酸中的水和生成的水,增加的幅度要大;第二个过程溶剂增加的质量只是稀硫酸中的水,增加的幅度要小,故选项图像正确。
故选:D。
21.向100克3.65克的盐酸中,逐滴加入4%氢氧化钠溶液,同时测定溶液的pH值及HCl和NaCl的质量分数w,分别以它们为纵坐标,并以每次所加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m为横坐标的下列函数图象。图象基本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答】解: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HCl+NaOH=NaCl+H2O,则可知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比值:36.5:40,故可知:
A、盐酸呈酸性,pH小于7,氢氧化钠呈碱性,pH大于7,向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pH由小于7逐渐到大于7,观察选项,故A图错误;
B、由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HCl+NaOH=NaCl+H2O,可知,50克4%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时,混合溶液的质量为150,故HCl的质量分数一定不为1.83%,故B图错误;
C、向100克3.65%的盐酸中,逐滴加入100克4%氢氧化钠溶液时,二者完全反应,此时的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最大,而混合溶液的质量为200克,故质量分数为5.85%错误,故C错误;
D、向100克3.65%的盐酸中,逐滴加入100克4%氢氧化钠溶液时,二者完全反应,此时的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最大为2.93%,而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则其质量分数变小,故D正确。
故选:D。
22.某同学设计如图实验验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中溶液呈红色
B.③中上层溶液中含有氯化钠
C.③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后有气泡产生
D.④中溶液呈碱性
【答案】B
【解答】解:A、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则②中溶液呈蓝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则③中上层溶液中含有氯化钠,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无法确定反应进行的程度,可能是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是氢氧化镁或氯化镁有剩余,再加入过量稀盐酸,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稀盐酸和氯化镁溶液不反应,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没有气泡产生,故选项说法错误。
D、稀盐酸过量,④中溶液呈酸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23.某化学小组在课外活动时做了一个实验:在甲试管中装入固体物质,乙试管中装入液体试剂,按如图所示组装好仪器(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已略去)。通过分液漏斗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同时打开止水夹,看到乙试管液体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发现乙中液面上升,溶液变浑浊。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
A.KNO3 BaCl2 B.Na2CO3 NaOH
C.Zn Ba(NO3)2 D.MgCO3 NaNO3
【答案】C
【解答】解:A、硝酸钾不能与硫酸反应生成气体,故选项错误。
B、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二氧化碳,使乙试管出现冒气泡的现象;关闭止水夹,生成的二氧化碳使甲中的压强增大,将稀硫酸压入乙试管,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溶液不会变浑浊,故选项错误。
C、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使乙试管出现冒气泡的现象;关闭止水夹,生成的氢气使甲中的压强增大,将稀硫酸压入乙试管,硫酸与Ba(NO3)2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是不溶于水和酸的沉淀,使溶液变浑浊,故选项正确。
D、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水、二氧化碳,使乙试管出现冒气泡的现象;关闭止水夹,生成的二氧化碳使甲中的压强增大,将稀硫酸压入乙试管,稀硫酸与硝酸钠溶液不反应,溶液不会变浑浊,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4.将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的体积与加入稀盐酸的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N点时,所得溶液的pH=7
B.Q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含有BaCl2
C.O至P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D.P至Q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2HCl=BaCl2+2H2O
【答案】C
【解答】解:
A、N点时,盐酸过量,因此溶液的pH值小于7,故错;
B、Q点时,溶液中溶质有氯化钡和氯化钠,故错;
C、0P表示的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故对;
D、PQ段表示的是碳酸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过程,故错。
故选:C。
25.胃酸过多会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影响人体健康。患者常用碳酸氢钠片、氢氧化铝片等药物来治疗。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请写出氢氧化铝片能治疗胃酸过多的原理: Al(OH)3+3HCl=AlCl3+3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述)
(2)为测定碳酸氢钠药片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小科同学按图甲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计算药片中碳酸氢钠NaHCO3的质量分数为  70%  。(NaHCO3+HCl=NaCl+CO2↑+H2O)
(3)小科取两种药片各1.0g与足量的稀盐酸进行反应,用pH传感器测出pH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小组同学分析后认为氢氧化铝片治疗胃酸的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 氢氧化铝药效持续时间长,并且在最佳药效pH范围内  。
【答案】(1)Al(OH)3+3HCl=AlCl3+3H2O;
(2)70%;
(3)氢氧化铝药效持续时间长,并且在最佳药效pH范围内。
【解答】解:(1)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氢氧化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化学方程式为Al(OH)3+3HCl=AlCl3+3H2O。
(2)由图可知,第一次加入稀盐酸时,质量减小183.0g﹣181.8g=1.2g,第二次加入稀盐酸后,质量减小181.8g﹣180.8g=1.0g,则说明碳酸氢钠已完全反应,则说明共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2g+1.0g=2.2g,设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NaHCO3+HCl=NaCl+CO2↑+H2O
84 44
x 2.2g
x=4.2g
则药片中碳酸氢钠NaHCO3的质量分数为70%。
(3)由图像可知,氢氧化铝药效持续时间长,并且在最佳药效pH范围内,所以氢氧化铝片治疗胃酸的效果更好。
故答案为:
(1)Al(OH)3+3HCl=AlCl3+3H2O;
(2)70%;
(3)氢氧化铝药效持续时间长,并且在最佳药效pH范围内。
26.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能够发展科学思维。
(1)化学实验中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生成沉淀、产生气泡等。如图化学实验中,若按实验现象分类,可将实验A与  C  (填字母编号)分为一类,分类依据是都有气泡产生。
(2)若将实验A、B、D分为一类,则其分类依据是  发生的都为复分解反应  。
(3)请写出实验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O+CO2↑  。
【答案】(1)C;
(2)发生的都为复分解反应;
(3)Na2CO3+2HCl=2NaCl+H2O+CO2↑。
【解答】解:(1)实验A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会产生气泡,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与C分为一类,分类依据是都有气泡产生;
(2)A、B、D实验中发生的反应,均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3)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故答案为:
(1)C;
(2)发生的都为复分解反应;
(3)Na2CO3+2HCl=2NaCl+H2O+CO2↑。
27.人体胃液(含有盐酸)通常约100mL,pH约1.5,体温约37℃。NaHCO3和Al(OH)3是常用的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两种抗酸药。抗酸药的标准之一:药物发生疗效时,胃液的pH保持在3~5之间最宜,pH过高会导致胃痛等不适症状。
(1)NaHCO3属于  盐  (填“酸”“碱”或“盐”)。
(2)相比Al(OH)3,从与胃酸反应的产物分析,NaHCO3抗酸药存在的不足是  与胃酸反应产生气体,可能造成胃胀  。
(3)某兴趣小组在室温下,对Na2CO3是否适合作为抗酸药进行了如下探究:
先向500mL烧杯中加入100mLpH=1.5的盐酸,然后用自动注射器向烧杯中以1mL/min的速度滴入pH=1.5的盐酸模拟人体分泌胃液,再加入1.0gNa2CO3固体,并持续搅拌。用pH传感器记录溶液pH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将上述实验中的Na2CO3换成NaHCO3重复实验过程。所得两条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信息,判断Na2CO3是否适合作为抗酸药,并解释原因(写出一点): Na2CO3反应时造成胃液的pH远大于5(或Na2CO3反应时pH>5的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胃部不适)  。
(4)有小组成员提出,从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角度看,上述实验不够严谨,你认为不严谨之处是  实验没有模拟人体的温度  。
【答案】(1)盐;
(2)与胃酸反应产生气体,可能造成胃胀;
(3)Na2CO3反应时造成胃液的pH远大于5(或Na2CO3反应时pH>5的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胃部不适);
(4)实验没有模拟人体的温度。
【解答】解:(1)NaHCO3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2)碳酸氢钠能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其它,产生气体会造成腹胀。
(3)由图可知,与NaHCO3相比:①Na2CO3反应时造成胃液的pH远大于5;②Na2CO3反应时pH>5的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胃部不适,则NaCO3不适合作为抗酸药。
(4)该兴趣小组在室温下进行的实验,人体胃液体温约37℃,从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角度看,上述实验不够严谨,不严谨之处是实验没有模拟人体的温度。
故答案为:
(1)盐;
(2)与胃酸反应产生气体,可能造成胃胀;
(3)Na2CO3反应时造成胃液的pH远大于5(或Na2CO3反应时pH>5的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胃部不适);
(4)实验没有模拟人体的温度。
28.含有较多NaCl、Na2SO4的盐渍土和含有较多Na2CO3的碱渍土,统称为盐碱地。其主要是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至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而形成的。此外,盐碱地还具有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肥力低,易造成土壤板结等缺点。
请回答:
(1)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可以通过根从土壤溶液中吸收生长时所需的养分,根吸收的养分是 水和无机盐  。
(2)①盐碱地中过高的盐分会导致土壤溶液浓度过高,不利于大多数植物的生长。请解释高盐分不利于植物生长的原因: 植物细胞失水  (写出一点即可)。
②施用改良剂如石膏、硫黄、柠檬酸等,可以调节土壤pH,降低盐分,有效改良盐碱地。写出用石膏(CaSO4)降低土壤碱性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SO4+Na2CO3=CaCO3↓+Na2SO4  。
(3)改良盐碱地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方式,以提高其农业生产能力。请按答题示例格式,再提出一种改良盐碱地的科学方法: 灌溉排水法 降低土壤盐分  。(答题示例:“施用石膏,调节土壤pH”)
【答案】(1)水和无机盐;
(2)①植物细胞失水;
②CaSO4+Na2CO3=CaCO3↓+Na2SO4
(3)灌溉排水法 降低土壤盐分。
【解答】解:(1)植物通过根从土壤溶液中吸收的养分是水和无机盐。植物生长需要水来参与各种生理过程,同时需要多种无机盐,如含氮、磷、钾等的无机盐,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需求。
(2)①高盐分不利于植物生长的原因:当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时,植物细胞会失水。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取决于细胞液浓度和外界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当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内的水分会流向土壤溶液,导致植物细胞失水,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严重时甚至会使植物枯萎死亡。
②用石膏(CaSO4)降低土壤碱性(假设土壤中的碱性物质为碳酸钠Na2CO3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SO4+Na2CO3=CaCO3↓+Na2SO4。该反应是盐和盐的反应,生成了难溶性的碳酸钙沉淀,从而降低了土壤中的碳酸根离子浓度,起到降低土壤碱性的作用。
(3)可以采用“灌溉排水法,降低土壤盐分”,通过大量灌溉,使土壤中的盐分溶解在水中,然后通过良好的排水系统将含盐水排出,从而降低土壤盐分含量,达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
故答案为:
(1)水和无机盐;
(2)①植物细胞失水;
②CaSO4+Na2CO3=CaCO3↓+Na2SO4
(3)灌溉排水法 降低土壤盐分。
29.对比有利于发现事物的共性与个性。为探究酸的性质,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对比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两试管中均产生气泡 C试管中产生②(实验现象),D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对E、F试管微热反应后,E试管溶液显蓝色,F试管溶液显绿色
实验分析 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性质,这是因为酸的溶液中都含有①(填离子符号)。 不同的酸根离子会导致酸的“个性差异”。因此,可用氯化钡溶液鉴别盐酸和硫酸。 试管F中的CuCl2溶液显绿色可能原因是③。
(1)请补充完整表格中的内容① H+  ,② 白色沉淀  ,③ Cl对Cu2+显色有影响  。
(2)清洗试管时,小德同学将A、D两试管中的无色液体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废液缸,废液缸中立刻冒气泡并出现白色沉淀。请写出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O+CO2↑  。
【答案】(1)①H+;
②白色沉淀;
③Cl对Cu2+显色有影响;
(2)Na2CO3+2HCl=2NaCl+H2O+CO2↑。
【解答】解:(1)①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性质,这是因为酸的溶液中都含有H+。 故答案为:H+;
②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因此C试管中的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故答案为:白色沉淀;
③试管F中的CuCl2溶液显绿色可能原因是Cl对Cu2+显色有影响。故答案为:Cl对Cu2+显色有影响;
(2)将A、D两试管中的无色液体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废液缸,废液缸中立刻冒气泡并出现白色沉淀。说明A试管中有碳酸钠剩余,碳酸钠与D试管中的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水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1 常见的化学物质——酸碱盐
1.小科用煤气灶烹饪番茄蛋花汤。下列步骤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水洗番茄 B.盐溶于水 C.敲碎蛋壳 D.点火烧煮
2.实验测得生活中四种液体的pH如表所示,其中碱性最强的是(  )
液体种类 橘子汁 食醋 蒸馏水 苏打水
pH 5 3 7 9
A.橘子汁 B.食醋 C.蒸馏水 D.苏打水
3.某番茄无土栽培营养液的配方中含有下列物质,其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
A.MgSO4 B.Ca(NO3)2 C.NH4H2PO4 D.K2SO4
4.如图是稀硫酸与甲、乙、丙、丁、戊五种常见物质反应出现的不同现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是无色酚酞试液
B.乙、戊一定是金属单质
C.稀硫酸与丙生成的白色沉淀不可能属于盐
D.稀硫酸与丁的反应类型可能是置换反应
5.在以下探究氢氧化钙溶液性质的实验中,还需借助酸碱指示剂证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是(  )
A. B.
C. D.
6.如图所示,分别向四支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饱和石灰水,使其与试管内溶液充分反应。其中有明显现象,但无法证明饱和石灰水呈碱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2025春 萧山区期中)经测定某溶液中含有大量的、Mg2+、Na+、X(离子)等四种离子,其中与Na+的个数比为3:4,X(离子)与Mg2+的个数比为1:1,则X(离子)可能为(  )
A. B. C. D.
8.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oa段表示生成气体的过程
B.b点溶液中溶质有2种
C.c点溶液的pH>7
D.x值为106.0
9.将一套如图所示的密闭装置放在天平上,使天平平衡,经过一段时间后,出现的情是(  )
A.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浓,氢氧化钠固体变质
B.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浓,氢氧化钠固体潮解
C.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变浓,氢氧化钠固体潮解
D.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饱和,氢氧化钠固体潮解
10.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水和硫酸钠质量随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表示的物质为硫酸钠,乙表示的物质为水
B.加入b克NaOH溶液时,H2SO4还有剩余
C.加入a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为
D.加入c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呈中性
11.表面布满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的铁钉放入盛有稀硫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b段的化学反应:Fe2O3+3H2SO4=Fe2(SO4)3+3H2O
B.bc段的化学反应:Fe+H2SO4=FeSO4+H2↑
C.影响bc段和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因素都是温度
D.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Fe2(SO4)3、H2SO4
12.如图将滴管甲中的液体挤出,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滴管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且不恢复原状。则滴管甲、乙和烧杯①②中的物质可能是(  )
A.甲—水,①—食盐;乙—稀硫酸,②—铜
B.甲—水,①—硝酸铵固体;乙—稀盐酸,②—铁
C.甲—水,①—氢氧化钠固体;乙—稀硫酸,②—锌
D.甲—水,①—熟石灰;乙—稀盐酸,②—氧化铁
13.小科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中氧化钙与水反应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B.②中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了石灰石
C.③中无色澄清溶液可使酚酞试液变红
D.操作X只能是加入可溶性碳酸盐
14.科学小组用等质量分数的盐酸和NaOH溶液进行了实验探究。请回答:
(1)在图1实验中,可用     (填指示剂名称)指示NaOH被盐酸反应完全。
(2)传感器可以更好地指示酸碱反应过程。在图2实验中,用pH传感器测量室温下滴加盐酸过程中溶液的pH,当pH=7时,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     。
(3)盐酸和NaOH反应会放出热量。保持环境温度不变,在NaOH溶液中插入温度传感器,记录温度数据直到t1时,迅速将等质量、等温度的盐酸倒入其中。在图3中画出后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示意曲线(绘至温度稳定为止)。
(4)酸与碱的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用适量的石灰[Ca(OH)2]可以改良酸性土壤(酸性物质以H2SO4为例),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
15.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NaOH与CO2是否发生反应,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方案一】从反应物角度探究NaOH与CO2是否发生反应。
(1)小诚同学设计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试管中,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K,观察到B中导管红墨水液面上升。小刘同学认为此现象不足以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他的理由是    。
(2)小施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图2所示装置验证小刘同学的观点。实验时分别迅速将注射器内的液体全部注入到装满CO2的甲乙烧瓶中,关闭注射器活塞,测得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①乙装置注射器中的液体X为   。
②该实验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反应的依据是     。
【方案二】从生成物角度探究NaOH与CO2是否发生反应。
【查阅资料】常温下,NaOH与Na2CO3在乙醇中的溶解度(g)如表。
NaOH Na2CO3
17.3 <0.01
小珊同学根据上述资料设计如表所示实验证明NaOH与CO2发生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CO2气体通入到     中 观察到溶液变浑浊 NaOH与CO2发生反应
16.下列与碱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利用Ca(OH)2改良酸性土壤
B.可利用NaOH固体干燥CO2气体
C.水溶液中有OH﹣离子的都是碱
D.纯碱、烧碱、熟石灰都是碱
17.《食肉方》(去除黑痣的药方,“食”通“蚀”)中记载:“取白炭灰(熟石灰),获灰(草木灰,含K2CO3)等分,煎令如膏(用水煎煮,并去渣浓缩)……并可与去黑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Ca(OH)2
B.起到“食肉”作用的有效成分是Ca(OH)2
C.“煎令如膏”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D.煎制好的药膏需要密封保存
18.科学世界的颜色多姿多彩,某无色溶液A与a、b、c、d四种物质反应得到不同的有色溶液(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无色溶液是稀盐酸,则a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
B.若无色溶液是稀硫酸,则蓝色溶液一定是硫酸铜
C.若无色溶液是稀盐酸,则黄色溶液与碱不反应
D.若蓝色溶液可转化为浅绿色溶液,则另一种反应物为铁
19.如图所示,U型管里盛有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的蒸馏水,向左、右两管中同时逐滴滴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充分反应后U型管中溶液全部呈蓝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始时左管溶液呈红色,右管溶液呈蓝色
B.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的阴离子是OH﹣和Cl﹣
C.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适量Na2CO3溶液,会产生气泡
D.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过量Na2SO4溶液,溶液变紫色并产生沉淀
20.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有关量的变化关系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21.向100克3.65克的盐酸中,逐滴加入4%氢氧化钠溶液,同时测定溶液的pH值及HCl和NaCl的质量分数w,分别以它们为纵坐标,并以每次所加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m为横坐标的下列函数图象。图象基本正确的是(  )
A.
B.
C.
D.
22.某同学设计如图实验验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中溶液呈红色
B.③中上层溶液中含有氯化钠
C.③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后有气泡产生
D.④中溶液呈碱性
23.某化学小组在课外活动时做了一个实验:在甲试管中装入固体物质,乙试管中装入液体试剂,按如图所示组装好仪器(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已略去)。通过分液漏斗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同时打开止水夹,看到乙试管液体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发现乙中液面上升,溶液变浑浊。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
A.KNO3 BaCl2 B.Na2CO3 NaOH
C.Zn Ba(NO3)2 D.MgCO3 NaNO3
24.将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的体积与加入稀盐酸的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N点时,所得溶液的pH=7
B.Q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含有BaCl2
C.O至P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D.P至Q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2HCl=BaCl2+2H2O
25.胃酸过多会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影响人体健康。患者常用碳酸氢钠片、氢氧化铝片等药物来治疗。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请写出氢氧化铝片能治疗胃酸过多的原理:    。(用化学方程式表述)
(2)为测定碳酸氢钠药片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小科同学按图甲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计算药片中碳酸氢钠NaHCO3的质量分数为     。(NaHCO3+HCl=NaCl+CO2↑+H2O)
(3)小科取两种药片各1.0g与足量的稀盐酸进行反应,用pH传感器测出pH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小组同学分析后认为氢氧化铝片治疗胃酸的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    。
26.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能够发展科学思维。
(1)化学实验中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生成沉淀、产生气泡等。如图化学实验中,若按实验现象分类,可将实验A与     (填字母编号)分为一类,分类依据是都有气泡产生。
(2)若将实验A、B、D分为一类,则其分类依据是     。
(3)请写出实验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7.人体胃液(含有盐酸)通常约100mL,pH约1.5,体温约37℃。NaHCO3和Al(OH)3是常用的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两种抗酸药。抗酸药的标准之一:药物发生疗效时,胃液的pH保持在3~5之间最宜,pH过高会导致胃痛等不适症状。
(1)NaHCO3属于     (填“酸”“碱”或“盐”)。
(2)相比Al(OH)3,从与胃酸反应的产物分析,NaHCO3抗酸药存在的不足是     。
(3)某兴趣小组在室温下,对Na2CO3是否适合作为抗酸药进行了如下探究:
先向500mL烧杯中加入100mLpH=1.5的盐酸,然后用自动注射器向烧杯中以1mL/min的速度滴入pH=1.5的盐酸模拟人体分泌胃液,再加入1.0gNa2CO3固体,并持续搅拌。用pH传感器记录溶液pH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将上述实验中的Na2CO3换成NaHCO3重复实验过程。所得两条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信息,判断Na2CO3是否适合作为抗酸药,并解释原因(写出一点):    。
(4)有小组成员提出,从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角度看,上述实验不够严谨,你认为不严谨之处是     。
28.含有较多NaCl、Na2SO4的盐渍土和含有较多Na2CO3的碱渍土,统称为盐碱地。其主要是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至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而形成的。此外,盐碱地还具有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肥力低,易造成土壤板结等缺点。
请回答:
(1)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可以通过根从土壤溶液中吸收生长时所需的养分,根吸收的养分是    。
(2)①盐碱地中过高的盐分会导致土壤溶液浓度过高,不利于大多数植物的生长。请解释高盐分不利于植物生长的原因:    (写出一点即可)。
②施用改良剂如石膏、硫黄、柠檬酸等,可以调节土壤pH,降低盐分,有效改良盐碱地。写出用石膏(CaSO4)降低土壤碱性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改良盐碱地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方式,以提高其农业生产能力。请按答题示例格式,再提出一种改良盐碱地的科学方法:  。(答题示例:“施用石膏,调节土壤pH”)
29.对比有利于发现事物的共性与个性。为探究酸的性质,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对比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两试管中均产生气泡 C试管中产生②(实验现象),D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对E、F试管微热反应后,E试管溶液显蓝色,F试管溶液显绿色
实验分析 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性质,这是因为酸的溶液中都含有①(填离子符号)。 不同的酸根离子会导致酸的“个性差异”。因此,可用氯化钡溶液鉴别盐酸和硫酸。 试管F中的CuCl2溶液显绿色可能原因是③。
(1)请补充完整表格中的内容①    ,②    ,③    。
(2)清洗试管时,小德同学将A、D两试管中的无色液体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废液缸,废液缸中立刻冒气泡并出现白色沉淀。请写出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