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科学期中模拟测试卷(三)(到第2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上科学期中模拟测试卷(三)(到第2章,含解析)

资源简介

九上科学期中模拟测试卷(三)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我国古代用竹子或麻来造纸,造纸的部分过程如下,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砍竹备料 B.加碱蒸煮(木素分解)
C.捞纸 D.烘干
2.杭州亚运会火炬“薪火”的金属部分采用1070铝合金旋压成型工艺。下列有关合金说法正确的是(  )
A.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B.合金熔点较组成各成分金属高
C.制成合金属于化学变化
D.钢是由铁和锌形成的合金
3.甲基橙是一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当pH<3.1时,甲基橙显红色;pH>4.4时,甲基橙显黄色;pH在3.1~4.4范围内,甲基橙显橙色。某同学利用甲基橙进行“溶液酸碱性检验”的探究实验,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溶液 白醋 稀盐酸 肥皂水 石灰水
加入甲基橙后溶液的颜色 红色 红色 黄色 黄色
下列结论或推论错误的是(  )
A.溶液的pH:肥皂水>白醋
B.甲基橙显橙色的溶液一定显酸性
C.将等体积的盐酸与石灰水混合,溶液pH可能等于7
D.甲基橙可以鉴别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4.下列物质名称、俗名、化学式完全对应的是(  )
A.硫酸铜、胆矾、CuSO4 5H2O
B.碳酸钠、纯碱、NaHCO3
C.氢氧化钙、生石灰、Ca(OH)2
D.氢氧化钠、苛性钠、NaOH
5.我国研制的舱外服为航天员成功进行太空行走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太空中已经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舱外服内含有与氢氧化钠性质相似的氢氧化锂()。下列有关氢氧化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B.其水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C.其水溶液不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D.其水溶液能与氧化铁发生反应
6.吴子熊玻璃艺术馆位于浙江台州,是我国第一家玻璃雕刻艺术馆,其玻璃(主要成分是SiO2)工艺品栩栩如生,如图是一块雕刻了精美图案的玻璃,小铭对它的制作过程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玻璃雕刻过程中用到的是氢氟酸,发生的反应为,该反应的类型是(  )
A.置换反应 B.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复分解反应
7.下列反应中,不能体现酸的通性的是(  )
A.Fe+H2SO4=FeSO4+H2↑
B.AgNO3+HCl=AgCl↓+HNO3
C.Ca(OH)2+2HNO3=Ca(NO3)2+2H2O
D.MgO+H2SO4=MgSO4+H2O
8.小金在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制出了美丽的“金属树”。其方法为向两个放有宣纸的培养皿中分别滴入一定量的溶液、溶液,再放入铝丝,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前需要打磨铝丝是为了除去表面致密的氧化膜
B.得到“铜树”后的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C.上述实验现象能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D.得到“银树”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9.向盛有硫酸铜的烧杯中加入某种药品, 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离子种类及个数比如图所示, 则加入的药品可能是(  )
A.铝 B.银 C.铜 D.铁
10.下列物质之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 B.
C. D.
11.小柯查阅资料发现纯水不能导电,若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直至过量,下列图像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12.所谓微型化学实验,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某小组用“W”型玻璃管进行微型实验,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处红棕色粉末变为黑色 B.该实验说明CO具有氧化性
C.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生成 D.可利用点燃的方法进行尾气处理
13.逻辑推理是科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离子是带电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C.某物质可帮助其他物质燃烧,可推测该物质一定是氧气
D.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14.敦煌壁画中的蓝色源于孔雀石,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它能与酸发生反应。某同学利用以下反应实现物质间转化,分析正确的是(  )
碱式碳酸铜CuCl2Cu(OH)2CuOCu
A.碱式碳酸铜属于碱
B.转化④中观察到红色固体变为黑色
C.转化③是置换反应
D.转化①可选用HCl溶液
15.市面上有一款变色眼镜的各部分物质组成如图所示,其中玻璃镜片中加入了溴化银(AgBr)和氧化铜。在强光照射下,溴化银分解成溴和银,玻璃颜色变深;光线较暗时,溴和银在氧化铜作用下重新生成溴化银,玻璃颜色变浅。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镜片中的溴化银和氧化铜都属于氧化物
B.在强光照射下,溴化银生成两种单质,是复分解反应
C.在强光照射下,玻璃镜片中的银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D.光线较暗时,氧化铜在生成溴化银的反应中作催化剂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6.科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食盐、②熟石灰、③小苏打、④烧碱四种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广泛。其中可用作面点发酵剂的是 ;常用于作干燥剂的是 。(填序号)
(2)农业上,碳酸钾可用作 (填“磷”或“钾”)肥。已知草木灰中含碳酸钾,则草木灰 (填“能”或“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
17.“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青铜器出土后立刻震惊了全世界。请回答:
(1)青铜是由铜、锡熔合制成。在物质分类上,青铜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淮南万毕术》记载“曾青(硫酸铜溶液)得铁则化为铜”的湿法炼铜工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出土的青铜器表面锈蚀物分为无害锈和有害锈。铜绿和氧化亚铜形成了致密薄膜,是无害锈,它们能保护青铜器不被锈蚀的原理是隔绝了青铜器与 接触。
18.科学课堂上老师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1实验可观察到“铁树”上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脱脂棉团逐渐变为 色。
(2)图2实验紫色石蕊的小花放置瓶中后观察到变色,使小花变色的物质是 (用化学式表示)。
(3)图3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滴入到锥形瓶中时观察到气球膨胀,以下满足要求的选项是 。
选项 A B C
锥形瓶 MnO2 H2O CO2
胶头滴管 H2O2 浓H2SO4 NaOH溶液
19.某同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了某反应流程(图1)与的四条化学性质(即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图2)。请回答:
(1)请写出图1,b处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图2反应③可以选用的盐是 ,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填字母)。
A.化合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 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20.2024年9月10日,华为以惊人的“三折叠”设计震撼了全球科技界。“三折叠”手机屏幕的主要材料是聚酰亚胺(PI)薄膜,其化学式为(C16H6O6N2)n。
(1)聚酰亚胺属于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相较于传统的玻璃膜,PI薄膜的使用大大减轻了手机的质量,并使手机在反复折叠过程中仍保持屏幕的平整度,即使在高温环境和多次触压下也不易变形,延长使用寿命。下列P1薄膜的性质有利于实现其用途的是_________。(可多选)
A.密度较小 B.强柔韧性
C.低透光率 D.高耐热性
21.人类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请写出葛洪“点铁成金”的化学方程式: 。
(2)根据贝采利乌斯的推测,比较铁和铝的电负性: 。
(3)基于贝开托夫的想法,比较铁和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参比物还可以是 。
22.有一包粉末,是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现进行以下实验,各步骤均已充分反应。
①取一定质量的粉末,加足量水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②取步骤①得到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得到无色气体和无色溶液。
(1)固体粉末中一定存在 ,一定不存在 。
(2)为确定可能含有的物质,还需要进行的实验为 。
三、探究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某兴趣小组开展利用紫甘蓝制作酸碱指示剂的项目化学习,他们经历了制取试剂、检验试剂和应用试剂三个环节的探索。
【制取试剂】(1)小组制作过程如下图所示,步骤②中加入的酒精的目的是 ;步骤③中物质分离的原理类似于 (填“沉淀”或“过滤”)。
【检验试剂】(2)小科将紫甘蓝汁液滴入4种物质中,现象如下表示所示,下列选项能证明紫甘蓝汁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的理想组合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实验 ① ② ③ ④
物质 水 食盐水 石灰水 白醋
颜色 紫色 紫色 蓝色 红色
【应用试剂】(3)现有蒸馏水、氢氧化钠和稀硫酸三种试液。可以利用自制的紫甘蓝汁液鉴别出其中的稀硫酸。请写出鉴别稀硫酸的操作步骤和预期现象。 。
24.小科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明显现象产生,因而无法判断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小科分析后总结了“无明显现象实验可视化”的思维模型(如图甲),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思维模型】
【实验1】
(1)如图乙,将二氧化碳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再向其中滴入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该方案对应上述思维模型中的验证 。
【实验2】
(2)如图丙,向装满二氧化碳的瓶中注入氢氧化钠溶液,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则能观察到 现象。
(3)小衢认为根据以上方案得出的结论并不可靠,应改为如图丁所示方案,在U形管右侧增加一个与左侧相同的装置,瓶中也装满二氧化碳,并通过注射器向瓶中注入 。
【应用模型】
(4)农业上用熟石灰来降低土壤酸性。为检验施加熟石灰后是否达到效果,可采用的方法是 。
25.学会概念创设,有助于思维模型的建构。小科创设了独立现象、共同现象的概念,在物质推断、鉴别中,建构了如图思维模型,应用到暖宝宝中铁粉物质的检验。小科为鉴别暖宝宝中的黑色固体是铁粉,设计了下表中3个实验。请回答:
序号 实验内容 现象 结论
① 用磁铁吸引暖宝宝内固体粉末 黑色固体被吸引 固体粉末中有铁粉
② 取适量分离出来的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______
③ 取适量分离出来的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硫酸铜溶液 试管内出现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1)为鉴别气体中是否含有H2或CO,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CuO,观察到黑色粉末变红色,这一实验现象属于思维模型中的 现象。
(2)若实验②中黑色固体是铁粉,则观察到的现象是
(3)根据实验③的现象,能否得出存在铁的可靠结论?判断并说明理由
(4)请你再设计一个能证明固体粉末中有铁粉的方法,具体操作及现象是
26.科学小组在比较铝、铜金属活动性强弱时,将等量未打磨的铝片(含铝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一定浓度的等量氯化铜(CuCl2)溶液和硫酸铜(CuSO4)溶液中。发现前者铝片表面覆盖红色固体,溶液蓝色逐渐变浅,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而后者无明显变化。
【问题1】为什么未打磨的铝片在两种溶液中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猜想】
(1)可能是 离子破坏了铝的氧化膜。
【实验与结论】
取等量未打磨的铝片,进行了A、B实验,如图1。观察到A实验无现象,B实验铝片表面覆盖红色固体,溶液蓝色逐渐变浅,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说明猜想是正确的。
【问题2】铝片与氯化铜溶液反应为什么会出现气泡
【猜想】可能是氯化铜溶液呈酸性,铝片与溶液中的H反应产生气泡。
【实验与结论】
(2)小科用 测得氯化铜溶液的pH<7,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拓展与应用】
(3)一位同学提出可以将A、B实验替换成C、D实验来解决问题1,如图2。请你对该方案进行评价: 。
(4)根据实验结果,请解释生活中为什么不能用铝质器皿盛放咸菜: 。
27.思维模型的建构既方便于问题的解决,又能促进深度学习。某科学研究小组同学,在研究了气体检验专题内容后,认为气体检验的关键是干扰气体的界定,判断标准是对后续实验是否会产生干扰。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解决“气体检验”类问题建构了如下思维模型:
【模型应用】同学们为检验天然气燃烧后的气体产物成分,应用思维模型设计了如图实验方案(固定装置未画出),将天然气在氧气中燃烧后得到的混合气体通过A→G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装置的无水硫酸铜变蓝,B、F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D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1)实验方案中,装置F归属上述思维模型中的 环节。
【改进创新】小科同学认为原气体产物中的CO2对CO的检验不会产生干扰,于是对装置进行改进,去掉B、C、D装置,用H、I替换F、G装置,先通一段时间气体再进行加热,如右边所示的装置对该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2)在E装置中,能确定气体产物中含有CO的实验现象是 。
(3)G装置中尾气处理的具体操作是 。
(4)实验中,装置H的作用有 。
四、解答题(共5小题,第28题6分,第30题5分,第29、31、32题各8分,共35分)
28.如图化学反应的溶液颜色变化体现了“魔法世界,魅力科学”。请回答:
(1)若X是稀盐酸,B是红色的氧化物,则B的化学式为 ;
(2)若X是稀硫酸,C是单质,则C的名称为 ;X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9.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其中蕴含着很多的科学知识。
(1)古代造纸术包含蒸煮、打浆、抄纸、晒纸等步骤。
①“蒸煮”时往水中先后加入生石灰(CaO)和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该过程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出1个)。
②“晒纸”时需将纸张在土墙上平铺,其目的是 。
(2)现代造纸术能制造一些阻燃纸等特殊纸张,环保性上加入了后处理环节。
①建筑装修用的壁纸具有一定的阻燃性。氢氧化铝是常见的阻燃添加剂,受热分解时吸收大量的热,将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同时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能 ,从而阻止燃烧。
②在化学制浆过程中产生大量碱性废水,需经稀硫酸处理后才能排放。现需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20吨,需向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中加水多少吨
30.图甲是黄铜材质的翻板自封防臭地漏(黄铜的主要成分为铜、锌),其工作原理如图乙所示:利用水对底盖的压力来控制开合,有水时,自动开盖,迅速排水。无水时自动闭合,防臭防虫。
(1)黄铜是铜锌合金,有较强的耐腐蚀性,耐腐蚀性属于 性质。
(2)为了探究制作地漏所用黄铜的等级,某兴趣小组取制作地漏的黄铜废料进行了实验检测:取样品20g,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当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为98g时,不再有气体产生。通过计算并结合下表判断制作地漏的黄铜属于哪种等级?
黄铜等级 低黄铜 中黄铜 高黄铜
铜的质量分数 60%~80% 80%~90% 高于90%
31.小明发现某品牌小苏打包装袋上有“含量≥95%”的字样。为探究该品牌小苏打中含量与标注是否相符,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注:①该品牌小苏打中其他物质能溶于水但不与稀盐酸反应,忽略的挥发性;
②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生成的气体全部逸出。
(1)第二次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溶液呈 (选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2)该实验共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g。
(3)计算该品牌小苏打中含量与标注是否相符 。(写出计算过程)
32.项目学习小组拟通过网购的食品专用发热包制作一款“自热”快餐盒,进行了如下探究和设计。请根据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发热包的发热原理】如图甲所示为发热包的部分说明,其中的铝粉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如下反应:。小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了三组物质与水反应的放热性能实验,得到如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1)发热包中药品加水后会生成氢氧化钠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2)据图乙所示曲线分析,该发热包发热的原因除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外,还有 反应放热。
【设计“自热”快餐盒】
(3)小组依据发热包的发热原理,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自热”快餐盒,快餐盒的外盒材料用是聚丙烯,聚丙烯除了无毒,轻巧,牢固等特性外,还需要 的特点。发热包放在内盒与外盒之间的底部,在内盒和外盒间预留气孔的目的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九上科学期中模拟测试卷(三)》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D B D B A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B D D
1.B
【详解】A、砍竹备料,只是材料的状态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故A不合题意;
B、加碱蒸煮,木素分解生成新物质,为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
C、捞纸时,只是纸的状态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故C不合题意;
D、烘干时,只是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2.A
【详解】A、金属材料包括金属以及合金,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A正确;
B、合金熔点较组成各成分金属低,故B错误;
C、制成合金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钢是由铁和碳形成的合金,故D错误。
故选A。
3.D
【详解】A、根据题目信息,当pH<3.1时,甲基橙显红色,pH>4.4时,甲基橙显黄色,由于白醋和稀盐酸加入甲基橙后都显红色,说明它们的pH都小于3.1,而肥皂水加入甲基橙后显黄色,说明其pH大于4.4,因此可以推断出肥皂水的pH大于白醋的pH,选项正确;
B、甲基橙在pH为3.1~4.4的范围内显橙色。这个范围内的溶液实际上是显酸性的,因为pH小于7的溶液都被定义为酸性溶,“甲基橙显橙色的溶液一定显酸性”是正确的,选项正确;
C、盐酸是强酸,石灰水是强碱。当它们以等体积混合时,如果它们的浓度相同,那么混合后的溶液pH应该等于7,即中性,即使它们的浓度不同,通过调整混合比例,也有可能得到pH等于7的溶液,选项正确;
D、氯化钠溶液是中性的,其pH接近7,而氢氧化钠溶液是强碱性的,其pH大于7,但是根据甲基橙的变色范围,当pH在3.1~4.4之间时显橙色,而当pH大于4.4时显黄色,因此,无论是氯化钠溶液还是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甲基橙后都会显黄色,无法区分两者,选项错误;
故选D。
4.D
【详解】A、五水硫酸铜俗名胆矾,化学式为;CuSO4 5H2O,故A错误;
B、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故B错误;
C、氢氧化钙俗名熟石灰,化学式为:Ca(OH)2,故C错误;
D、氢氧化钠俗称苛性钠、火碱、烧碱,化学式为:NaOH,故D正确。
故选D。
5.B
【详解】舱外服内含有与氢氧化钠性质相似的氢氧化锂()。
A 、氢氧化锂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错误;
B 、氢氧化锂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正确;
C、氢氧化锂水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锂和水, 错误;
D、氢氧化锂水溶液不能与氧化铁发生反应,错误。
故选B。
6.D
【详解】根据可知,此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D。
7.B
【详解】A、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其它酸也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能体现酸的通性,错误;
B、硝酸银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硝酸等酸不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不能体现酸的通性,正确;
C、氢氧化钙能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水,其它酸也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能体现酸的通性,错误。
D、氧化镁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其它酸也能与金属氧化镁反应生成盐和水,能体现酸的通性,错误。
故选B。
8.A
【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且金属越活泼,越容易先和盐溶液反应。
【详解】A、由于铝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铝的薄膜,实验前需要打磨铝丝是因为除去表面致密的氧化膜,该选项分析正确;
B、如果硫酸铜过量,则得到“铜树”后的溶液是蓝色溶液,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C、该实验能证明铝最活泼,不能比较铜和银的活动性顺序,不能证明Al、Cu、Ag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D、得到“银树”反应的反应是铝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铝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Al+3AgNO3=Al(NO3)3+3Ag,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故选A。
9.D
【分析】根据题意,向盛有硫酸铜的烧杯中加入某种药品,恰好完全反应。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个数比为1:1,反应后生成的溶液中两种离子的个数比也是1:1。
【详解】A、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但生成的硫酸铝中铝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个数比为2:3,故选项错误;
B、银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弱,不能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C、铜不能与硫酸铜反应,故选项错误;
D、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硫酸锌中锌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个数比为1:1,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0.D
【详解】A、一氧化碳在高温下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转化能一步实现,故选项错误;
B、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转化能一步实现,故选项错误;
C、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转化能一步实现,故选项错误;
D、氧化铜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不能一步转化生成氢氧化铜,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1.D
【详解】A、氢氧化钡与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水,随着稀硫酸的加入,硫酸钡沉淀的质量由零开始不断增大,直到氢氧化钡完全反应,再加入稀硫酸,沉淀的质量也不再改变,选项正确;
B、原氢氧化钡溶液中含有一定质量的水,随着稀硫酸的加入,氢氧化钡与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水,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不断增大(稀硫酸中的水和生成的水),当氢氧化钡完全反应后,再继续加入稀硫酸,水的质量还是增大,但增大的幅度变小,选项正确;
C、氢氧化钡与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水,因此开始加入稀硫酸时,硫酸全部与氢氧化钡反应,当氢氧化钡充分反应后,再加入稀硫酸,硫酸不参与反应,因此溶液中稀硫酸的质量不断增大,选项正确;
D、在加入稀硫酸时,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当它们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导电能力为0,选项错误,故选D。
12.B
【详解】A、a处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观察到红棕色粉末变为黑色,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中,一氧化碳夺取氧化铁中的氧元素,将氧化铁还原为铁,则该实验说明CO具有还原性,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生成,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尾气中含有残留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利用点燃的方法进行尾气处理,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B
【详解】A. 离子是带电粒子,但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如:质子、电子是带电粒子,但不是离子,此选项错误;
B. 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此选项正确;
C. 某物质可帮助其他物质燃烧,该物质不一定是氧气,如:燃烧的镁条可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即有时二氧化碳也能支持燃烧,此选项错误;
D. 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但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如KClO3中,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此选项错误。
故选B。
14.D
【详解】A.碱式碳酸铜,从化学式可以看出,它并不是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而是由铜离子、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因此它属于盐,而不是碱,所以A选项错误;
B.转化④是氧化铜转化为铜的过程,通常这个反应是通过氢气或一氧化碳等还原剂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观察到黑色的氧化铜固体逐渐变为红色的铜固体,而不是红色变为黑色,所以B选项错误;
C.转化③是氢氧化铜分解生成氧化铜,属于分解反应,而不是置换反应。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而这里并没有单质参与反应,所以C选项错误;
D.转化①是碱式碳酸铜转化为氯化铜的过程。由于碱式碳酸铜能与酸发生反应,因此我们可以选择盐酸来实现这个转化。碱式碳酸铜与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所以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5.D
【详解】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溴化银不含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在强光照射下,溴化银分解成溴单质和银单质,符合分解反应,“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在强光照射下,溴化银分解成溴单质和银单质,银元素的化合价由溴化银中的+1价,降低为银单质中的0价,化合价降低,故选项说法错误;
D、光线较暗时,溴和银在氧化铜作用下重新生成溴化银,该过程中氧化铜的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改变了化学反应速率,起到了催化作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6.(1) ③ ④
(2) 钾 不能
【详解】(1)其中可用作面点发酵剂的碳酸氢钠,即小苏打,故选③;常用于做干燥剂的是会吸水潮解的烧碱,故选④;
(2)农业上,碳酸钾只含有钾元素,可用作钾肥;已知草木灰中含碳酸钾,则草木灰呈碱性,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
17.(1)混合物
(2)Fe+CuSO4=FeSO4+Cu
(3)空气、水
【详解】(1)青铜是由铜、锡熔合制成的合金,属于混合物;
(2)曾青(硫酸铜溶液)得铁则化为铜,发生的反应是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3)铜绿和氧化亚铜形成了致密薄膜,是无害锈,它们能保护青铜器不被锈蚀,原理是隔绝了铜与空气与水的接触,达到防锈的目的。
18. 红 H2CO3 C
【详解】(1)图1实验可观察到“铁树”上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脱脂棉团逐渐变为红色,因为浓盐酸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遇到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脱脂棉团产生盐酸溶液,盐酸溶液使脱脂棉团逐渐变为红色;
(2)紫色小花最终会变红,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H2CO3,碳酸呈酸性,能使用石蕊溶液浸泡过的紫色花变红;
(3)
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导致气球缩小;
B、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导致气球缩小;
C、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导致气球膨胀;
故答案为:C。
19. 氯化镁等(合理即可) B
【详解】(1)图1中b处为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二氧化氮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方程式;
(2)反应③是氢氧化钠与盐反应,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等,选择的依据是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此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B。
20.(1)有机物
(2)ABD
【详解】(1)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除外,聚酰亚胺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2)相较于传统的玻璃膜,PI薄膜的使用大大减轻了手机的质量,并使手机在反复折叠过程中仍保持屏幕的平整度,即使在高温环境和多次触压下也不易变形,延长使用寿命。P1薄膜的性质有密度较小、强柔韧性、高透光率、高耐热性,故选ABD。
21.(1)Fe+CuSO4=FeSO4+Cu
(2)Fe>Al
(3)氯化亚铁溶液
【详解】(1)葛洪“点铁成金”的反应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2)根据贝采利乌斯的推测,金属的活动性越弱,电负性越强,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铝弱,所以铁和铝的电负性为:Fe>Al;
(3)基于贝开托夫的想法,铁不能和氯化亚铁溶液反应,镁能和氯化亚铁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铁,则比较铁和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参比物还可以是氯化亚铁溶液。
22.(1) 碳酸钙、碳酸钠(或CaCO3、Na2CO3) 氯化铁/FeCl3
(2)向步骤①得到的溶液中加入足量氯化钙,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含有氢氧化钠,溶液不变色,说明不含氢氧化钠(合理即可)
【详解】(1)碳酸钙难溶于水,氯化铁在溶液中显黄色,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①取一定质量的粉末,加足量水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或CaCO3),一定不含氯化铁(或FeCl3);
②向步骤①得到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得到无色气体和无色溶液,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钠(Na2CO3),可能含有氢氧化钠;
(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一定存在碳酸钠,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都显碱性,碳酸钠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会产生干扰,因此在检验碳酸钠溶液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钠时,应先用足量的中性溶液(如可溶性的钡盐、钙盐)检验碳酸钠存在,并完全除去碳酸钠,再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为确定可能含有的物质,需做的实验为:向步骤①得到的溶液中加入足量氯化钙,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含有氢氧化钠,溶液不变色,说明不含氢氧化钠。
23. 溶解紫甘蓝的色素,制成紫甘蓝汁液 过滤 B/C 取三种试液分别于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1-2滴紫甘蓝汁液,溶液变红色的为稀硫酸
【详解】(1)步骤②中加入75%的酒精的目的是溶解紫甘蓝的色素,制成紫甘蓝汁液;图示可以看出,步骤③是将紫甘蓝汁液与渣子分开,类似于实验室的过滤操作;
(2)酸碱指示剂是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根据表中提供的现象,紫甘蓝汁液在水中和食盐水中为紫色,在肥皂水中为蓝色,在白醋溶液中为红色,说明其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根据选项提供组合,故最佳组合是①③④或②③④;
(3)稀硫酸显酸性,紫甘蓝汁液在酸性溶液中变红色,所以取三种试液分别于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1-2滴紫甘蓝汁液,溶液变红色的为稀硫酸。
24.(1)有新物质生成
(2)U形管中液面左高右低
(3)与NaOH溶液等量的水
(4)取土壤样品,制取土壤浸出液,用pH试纸检测土壤浸出液的pH
【详解】(1)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这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通过证明有新物质碳酸钠生成,来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所以该方案对应思维模型中的验证有新物质生成;
(2)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瓶内二氧化碳被消耗,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会将U形管左侧的水压入右侧,从而观察到U形管中液面左高右低的现象;
(3)小衢认为前面的方案不可靠是合理的,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也可能导致瓶内压强减小出现类似现象,在U形管右侧增加一个与左侧相同的装置,瓶中装满二氧化碳,并通过注射器向瓶中注入与氢氧化钠溶液等量的水,这样就可以形成对照实验,如果左侧U形管中液面左高右低更明显,就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而不仅仅是溶解或与水反应导致的压强变化;
(4)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若要检验施加熟石灰后是否达到效果,即检验土壤是否仍显酸性,则取土壤样品,制取土壤浸出液,用pH试纸检测土壤浸出液的pH,如果pH大于7,说明土壤呈碱性,熟石灰起到了改良酸性土壤的效果,如果pH仍小于7,说明土壤酸性未得到有效改善,则可采用的方法是取土壤样品,制取土壤浸出液,用pH试纸检测土壤浸出液的pH。
25.(1)共同
(2)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3)能;因为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红色的铜和浅绿色的硫酸亚铁溶液,其他常见黑色固体一般不与硫酸铜溶液发生此反应
(4)将盛有少量黑色粉末的燃烧匙,加热后,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若黑色粉末燃烧,火星四射,证明固体粉末中有铁粉(合理即可)
【详解】(1)H2和CO都能使灼热的CuO黑色粉末变为红色,这是H2和CO与CuO反应的共同现象,所以这一实验现象属于思维模型中的共同现象;
(2)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氯化亚铁溶液呈浅绿色,所以若黑色固体含有铁粉,会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3)因为铁能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红色的铜和浅绿色的硫酸亚铁溶液,而其他常见的黑色固体(如碳粉、氧化铜等)不能与硫酸铜溶液发生这样的反应,所以根据实验③的现象能得出存在铁的可靠结论;
(4)铁粉能在氧气中燃烧,具体操作及现象是:将盛有少量黑色粉末的燃烧匙,加热后,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若黑色粉末燃烧,火星四射,证明固体粉末中有铁粉。
26.(1)Cl-
(2)pH试纸/pH计(合理即可)
(3)不科学;酸中的氢离子会与氧化铝反应,干扰实验
(4)食盐中的Cl-会破坏铝制器皿表面的氧化膜
【详解】(1)根据实验现象,未打磨的铝片(含铝的氧化膜)能与氯化铜(CuCl2)溶液反应,但不和硫酸铜(CuSO4)溶液反应,氯化铜和硫酸铜的不同点为阴离子不同,故猜想可能是氯离子破坏了氧化膜;
(2)实验室中一般采用pH试纸(或pH计)来测定溶液的pH;
(3)盐酸和硫酸中均含有氢离子,可以氧化铝发生反应,所以换成稀硫酸或稀盐酸,会干扰实验;
(4)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中含有氯离子,Cl-会破坏铝制器皿表面的氧化膜。
27.(1)气体检验
(2)黑色固体变为红色
(3)可点燃处理
(4)检验CO2和收集未反应完的一氧化碳
【详解】(1)F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是因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实验方案中,装置F归属上述思维模型中的气体检验环节。
(2)加热时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在E装置中,能确定气体产物中含有CO的实验现象是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
(3)一氧化碳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则G装置中尾气处理的具体操作是用酒精灯烧掉。
(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装置H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一氧化碳通入装置H中,会将水排入烧杯中,气体收集在装置H中,故实验中,装置H的作用有检验二氧化碳和收集未反应完的一氧化碳。
28.(1)Fe2O3
(2) 铁
【详解】(1)若X为稀盐酸,是红色的氧化物,它们生成的是黄色溶液,铁离子形成的溶液为黄色,则B为氧化铁,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溶液为黄色,化学式为:Fe2O3;
(2)若X是稀硫酸,C是单质,生成浅绿色溶液,亚铁离子形成的溶液为浅绿色,则的名称为铁;盐酸与铁反应是铁和稀硫酸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硫酸亚铁溶液呈浅绿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9.(1) CaO+H2O=Ca(OH)2/Ca(OH)2+K2CO3=CaCO3↓+2KOH 增大表面积,加快蒸发
(2) 隔绝空气 16吨
【详解】(1)①根据题意可知,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方程式为:CaO+H2O=Ca(OH)2
氢氧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则反应的方程式为:Ca(OH)2+K2CO3=CaCO3↓+2KOH;
②“晒纸”时需将纸张在土墙上平铺,其目的是增大表面积,加快蒸发;
(2)①氢氧化铝是常见的阻燃添加剂,受热分解时吸收大量的热,将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同时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能隔绝空气,从而阻止燃烧;
②设需要加水质量为x,则:
20t×19.6%=(20t-x)×98%;
解得:x=16t。
30.(1)化学
(2)参加反应的稀硫酸溶质质量:98g×10%=9.8g,设参加反应的Zn的质量为x,
x=6.5g,
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为:×100%=67.5%,属于低黄铜;
答:制作地漏的黄铜属于低黄铜。
【详解】(1)金属的耐腐蚀性是不易氧化,不易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故属于化学性质;
(2)见答案。
31.(1)酸性
(2)4.4
(3)设:该品牌小苏打中含量为x。
x=8.4g
该品牌小苏打中含量=;
96%>95%,因此与标注相符。
答:该品牌小苏打中含量与标注相符。
【详解】(1)第一次加入30g稀盐酸后,锥形瓶内质量增加=185.45g-158.75g=26.7g,证明加入30g稀盐酸反应生成30g-26.7g=3.3g气体;第二次加入30g稀盐酸,质量增加214.35g-185.45g=28.9,第二次加入稀盐酸只生成气体30g-28.9g=1.1g气体,证明第二次加入酸过量,故第二次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溶液呈酸性;
(2)由(1)分析可知,该实验共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3.3g+1.1g=4.4g;
(3)见答案。
32.(1)CaO+H2O=Ca(OH)2、Ca(OH)2+Na2CO3=2NaOH+CaCO3↓
(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
(3) 耐高温 排出气体,防止气体受热膨胀使餐盒变形
【详解】(1)发热包中药品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Ca(OH)2+Na2CO3=2NaOH+CaCO3↓;
(2)据图乙所示曲线分析,该发热包发热的原因除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外,还有铝粉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热;
(3)“自热”快餐盒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还需要具有耐高温的特点;
“自热”快餐盒在内盒和外盒间预留气孔的目的是排出气体,防止气体受热膨胀使餐盒变形。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