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课 题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目标导学 1.阅读课本,认识中国石器时代的基本文化遗存,认识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具体史实。2.阅读材料,合作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特点和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3.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理解生产力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学 案 内 容
请记录你的疑惑点 【重要名词】石器时代、原始社会组织、文明、青铜时代、国家、世袭制、内外服、甲骨文、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时空坐标】【自学质疑案】【基础自学】请同学们按照要求完成对教材的自学(先问题引导,后列知识要点)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存(阅读课本第2-4页,填写以下问题的答案,在课本勾划、标注)1.旧石器时代(约170万年 - 约1万年)(1)内涵:以 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概况:①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 生活,部分古人类已学会用 。②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 和 。 ③文化遗存:主要有 和 。2.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 约公元前2070年)(1)内涵:以 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时间: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3)概况:①社会生活:大量使用 ,开始从事 和 。②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③文化遗存:辽河流域: ;黄河流域: (彩陶、粟)、大汶口文化、 (蛋壳陶);长江流域: (水稻、养蚕缫丝)、 (玉器)
学 案 内 容 问题记录
3.原始社会组织(1)阶段划分:原始人群、 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2)部落形成:父系氏族社会形成了较大的部落甚至 ,当时中国即将迈入 的门槛。[注意] 原始社会的发展趋势(1)生产方式:从采集、渔猎走向农业耕种。 (2)生活方式:从迁徙走向定居。(3)组织方式:从原始人群到氏族社会、部落联盟。(4)生产关系:由财产共有到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出现。二、从部落到国家(阅读课本4-5页,填写以下问题的答案,勾划、标注)1.部落时代:三皇五帝时期,部落联盟推选首领使用 方法。龙山文化时代, 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 史称 , 这些邦国已经具备了 的初始形态。2.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2)世袭制: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3)国家管理夏王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 统治(4)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的 遗址。[注意] 私有制、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三、商和西周(阅读课本5-7页,填写以下问题的答案,勾划、标注)1.商朝(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后建立。(2)文化遗存: 殷墟遗址出土的龟甲、兽骨上的 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殷墟遗址出土的 ,造型雄奇,纹饰华丽。(3)国家管理:(4)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2.西周(1)建立:公元前 年,经过 ,周武王建立 ,定都 。(2)国家管理——贵族等级分封制①内容: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给 、 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和卿大夫继续分封,形成 分封序列。②特征:周天子和各级贵族都实行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 与 相结合。③意义: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3)商周政体中的原始民主遗存: 传统对君权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 ”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4)灭亡:①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周公、召公共同执政,史称“ ”。②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③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3.商和西周的经济(1)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使用 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问题记录 学 案 内 容
(2)土地制度:实行奴隶主 , 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3)手工业: 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人们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注意] 准确理解“青铜时代”(1)青铜时代在考古学上是指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史学界一般认为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2)青铜时代必须具备的特点是青铜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偶然地制造和使用青铜器的时代不能被认定为青铜时代。【训练展示案】探究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 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 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 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 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摘自《诗经·周颂 ·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诗经·周颂·我将》所蕴含的主要意义,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究二:生产力与历史发展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初期的“刀耕火种”以妇女为主,因而成年女子就将婚盟氏族的丈夫“娶”来,参加自己的公社……后来,发展出了较高级的耜耕或者犁耕,农业劳动又转变为以男子为主,因而“女娶男”又改变为“男娶女”,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形成父系大家庭。 ——曹大为《中国大通史·史前卷》材料二: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一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材料一反映了妇女们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概述其变化的表现。(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以中华文明为例概述“共产制家庭公社”是如何迈入阶级社会的。
学 案 内 容 问题记录
【拓展提升案】(课下作业)1.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名为“薪火”。炬基以八条水脉为文明之脉,代表浙江八大水系;炬冠以礼器玉琮的外形为特征,象征着天圆地方。该火炬的设计灵感主要来源于(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2.《国语》记载:“夫祀,国之大节也。”有学者认为,祭祀所用的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权力”的象征。据此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礼器 B.农具 C.食具 D.兵器3.在山东济南焦家遗址中,考古人员发掘出多座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其中部分墓葬的墓圹规模较大,使用木质棺椁,有一棺一椁,也有一棺重椁:墓主人都是男性,随葬品有玉钺、石钺,以及精关的陶器和镯,环等其他玉器。这反映了( )A.石器时代的结束 B.生产关系的变化 C.部落联盟的瓦解 D.礼乐制度的完善4. 考古工作者在某遗址发现房址、食物加工场等遗迹。该遗址出土大量陶片、石器、动物 骨骼和植物等遗存,其中石器分类明确,有斧、铲、刀、镰等生产工具,矛、弹丸等狩猎工具,磨盘、磨球、纺轮等生活用具,簪、璜等装饰品。这体现出( )A. 原始农业出现 B. 私有财产增加 C. 贫富分化明显 D. 早期国家产生5.新石器时代晚期,镶嵌绿松石的玉石器在葬仪和祭祀中扮演重要角色。绿松石的镶嵌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孔嵌法和平面镶嵌法。孔嵌法沿黄河自东向西传播;平面镶嵌法与之相反,从甘肃、青海地区向黄河中下游传播。这可用于印证( )A.南北方生产工艺的融合 B.母系氏族社会审美的改变C.原始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D.阶级社会等级秩序的建立6.考古人员在河南郑州二里岗对某一时期墓葬群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石镰、石轮、陶壶、陶盘、铜剑.铜镜、铁锄、铁插、玉环、玛瑙珠等器物。据此可知,该时期( )A.人类从迁徙转向定居 B.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分工C.农业生产工具有了质的突破 D.渔猎采集是获得食物的主要方式7.考古学者认为,山西省芮城县清凉寺蔡地第三期遗存具有龙山文化特征。其中,部分大型墓存在殉人现象,有玉器和彩绘陶器等随葬品,而仅可容身的小型某无随葬品。据此推知,当时A.礼乐制度初步形成 B.祭祀仪式规范 C.奴隶制国家已出现 D.阶层分化明显8. 商朝时,卜辞所见“殷”与“外”的概念相对,商王朝对于地方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周朝“四方”指诸侯国,“王畿”地区与“四夷”相对,作为地方势力的诸侯国在受周王朝控制的同时仍具有很大自治性。这表明商周时期( )A. 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 B. 政治制度具有延续性C. 宗法血缘关系的松弛 D. 井田制度影响力仍大9.考古工作者在良渚官井头遗址的公共墓地中央的数座大墓中发现,每座大墓中除了几件基本的陶器配置和个别石钺外,其余的随葬品均为玉器,数量在23至53件之间。这些大墓规模宏大,在墓群中十分醒目。材料可用于说明,良渚文化时期( )A.部落战争规模宏大 B.早期国家雏形显现 C.阶级分化较为明显 D.氏族公社开始产生10.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总结反思】
参考答案
1.基础自学部分:
(1)石器时代的人类和文化遗存
①打制 群居 黄河 长江流域 元谋人遗址 北京人遗址
②磨制 陶器 原始农业 畜牧业 红山文化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③母系氏族社会 阶级社会
(2)从部落到国家
①禅让制 “万邦”时代 国家
②间接 二里头
(3)商和西周
①河南安阳 甲骨文 青铜器
②1046 周朝 镐京 同姓贵族 异姓功臣 贵族等级 嫡长子继承制 原始民主 国人 共和行政
③木、骨、石 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 青铜铸造
2.训练展示案
(1)探究一:
①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作用:稳定统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②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探究二:
①变化:由“女娶男”到“男娶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原因:原始农业产生,出现耒耜或犁耕,男子主导生产。
②核心观点: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概述:生产力发展出现剩余产品,氏族首领把集体财产变成私有财产,形成权贵阶层。禹把王位传给儿子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了奴隶制国家。
3.拓展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B A C C D B C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