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三峡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三峡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11 三峡教案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册别 八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三峡》是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的一段,选入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是文言写景名篇。文章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的壮丽风光,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雄奇与变幻之美,体现了古人对山水的深刻观察与审美追求。该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布局,先总写三峡之险,再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描写不同景象,最后以渔歌作结,余韵悠长。文章语言凝练优美,句式整饬,富有节奏感,是培养学生文言阅读能力、提升审美感知的重要文本。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借助注释理解基本词义,但对文言虚词、特殊句式及深层意境把握仍较薄弱。部分学生对古文语言风格不熟悉,易产生畏难情绪。学生虽有旅游经验,但对“三峡”这一地理空间缺乏直观认知,需借助多媒体资源建立形象感知。同时,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意识,可通过小组任务激发其主动学习兴趣。教学中应注重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读出美”,突破理解障碍,提升思维品质与审美创造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 通过品读古代山水散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在诵读与赏析中体会古人对山河的深情礼赞,树立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认同。
语言运用
1. 能准确翻译课文重点句子,掌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等典型文言句式结构。
2. 能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相宜”等表达策略,口头描述三峡某一季节的景色特征。
思维能力
1. 能通过圈点批注法梳理文章结构脉络,形成逻辑清晰的文本解读框架。
2. 能结合生活经验与想象,补写“春冬之时”的画面细节,发展联想与创造性思维。
审美创造
1. 能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音韵美与节奏美,用恰当语调表现景物的壮阔与灵动。
2. 能以“我眼中的三峡”为主题创作一段短文或配画,展现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准确翻译并理解文中关键句,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等。
2. 把握文章“总—分—总”结构,理清四季景物描写顺序及其特点。
难点
1. 理解“林寒涧肃”“空谷传响”等意象所营造的萧瑟氛围及其情感内涵。
2. 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复杂情感——既赞美自然之壮美,又暗含旅途艰辛与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频文件、地图投影、板书贴纸、学案导学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初识三峡奇景【5分钟】 一、情境导入,初识三峡奇景 (一)、播放视频:三峡航拍全景片断(1分钟)
1. 教师播放一段高清航拍视频,展示长江三峡的壮丽地貌:两岸高山耸立,江水奔腾而下,云雾缭绕于峰峦之间,船行于峡谷之中,镜头缓缓推进,展现“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视觉冲击。
2. 视频结束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 引导学生用形容词描述画面:雄伟、险峻、神秘、壮观、气势磅礴……
4. 教师顺势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将穿越千年时光,走进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去感受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奇绝风光。”
5. 板书课题:《11 三峡》——郦道元,并简要介绍作者背景: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地理著作之一,他不仅记录河流走向,更以文学笔法描绘山水之美。
6. 提问引发思考:“为什么一位地理学家会写出如此充满诗意的文字?这说明了什么?”
7. 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小结:“因为真正的地理不仅是数据,更是风景与故事。今天的课堂,就是一场穿越时空的‘三峡之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8分钟】 (一)、学生自主朗读,标注生字词【4分钟】
1. 教师发放“学案导学单”,要求学生默读全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词,如“阙”“襄”“溯”“湍”“漱”“属”“引”等。
2.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个别学生是否使用工具书或查阅注释。
3. 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第一段和第二段,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停顿与语气。
4. 教师点评朗读情况,强调“阙”读“quē”,“襄”读“xiāng”,“溯”读“sù”,“湍”读“tuān”,“漱”读“shù”,“属”读“zhǔ”,“引”读“yǐn”。
5. 集体齐读全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6. 教师强调文言文朗读的基本技巧:句尾拖音、停顿有致、重音突出关键词。
7. 举例示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8. 学生跟读三遍,逐步掌握节奏感。
(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4分钟】
1. 教师将全班分为六组,每组分配一段内容,进行合作翻译。
2. 每组领取一张“翻译任务卡”,上面列出本组需完成的原文段落及对应问题:
- 小组1:翻译“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小组2:翻译“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小组3:翻译“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小组4:翻译“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小组5:翻译“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小组6:总结全文结构与写作思路。
3. 教师巡视各组,适时介入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古今异义词(如“曦”指太阳,“奔”指飞奔的马),并鼓励使用“增补法”“替换法”“调序法”等翻译策略。
4. 各组派代表汇报翻译成果,教师及时订正错误,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应译为“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不可直译为“不认为快”。
5. 教师归纳文言翻译要点:抓关键词、明语法、懂语境、合逻辑。
6. 教师强调:“翻译不是机械转换,而是让古文‘活’起来。”
7. 最后,全体学生齐读一遍完整译文,巩固理解。 1. 观看视频,感受三峡壮美,说出第一印象。
2. 自主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尝试读准字音。
3. 跟读录音,模仿语调与节奏。
4. 分组合作,完成翻译任务,积极参与讨论。
评价任务 字音准确:☆☆☆
翻译流畅:☆☆☆
合作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影像资料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三峡的直观兴趣;借助视频唤醒学生的感官记忆,为后续文本细读奠定情感基础。通过分组翻译任务,落实文言基础知识,培养合作意识与语言转化能力,实现“从读通到读懂”的过渡。
二、聚焦文本,探析四季之美【15分钟】 一、聚焦春冬之景,品味“清荣峻茂”【6分钟】 (一)、精读第3段,提取核心意象【3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聚焦第三段:“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 提问:“这段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关键词: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怪柏、悬泉、瀑布、飞漱。
4. 教师追问:“‘素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素’字?”
5.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素”即白色,形容水流清澈见底,如雪般纯净,体现“清”的特质。
6. 追问:“‘回清倒影’如何理解?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
7. 学生描述:阳光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两岸青山、树木的倒影清晰可见,仿佛天地倒置,水中有山,山中有水。
8. 教师补充:“这是典型的‘动静结合’手法——水流奔涌为动,倒影静谧为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9. 再问:“‘清荣峻茂’四字分别指什么?”
10. 学生回答:清——水清;荣——草木繁盛;峻——山势高峻;茂——植被葱郁。
11. 教师强调:“这四个字高度概括了春冬时节三峡的整体风貌,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喜爱、赞叹。”
12. 教师示范朗读:“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语速稍缓,语气轻快,带着欣赏之情。
13. 学生跟读三遍,体会语气与节奏。
14. 教师提问:“如果让你用一句话形容春冬的三峡,你会怎么说?”
15. 学生自由表达,如:“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像一首轻盈欢快的小诗”等。
16. 教师总结:“这一段不是简单的罗列景物,而是用诗化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美感的世界。”
(二)、小组任务:还原画面,创意表达【3分钟】
1. 教师布置任务:“请你以‘我是画家’的身份,根据这段文字,画出你心中的‘春冬三峡图’。”
2. 每组领取一张A4纸和彩笔,限时5分钟完成。
3. 要求:必须包含至少四种景物(如绿潭、怪柏、瀑布、倒影),并用简短文字标注名称与特点。
4.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空间层次:前景为水潭,中景为瀑布,远景为山峦与树木。
5. 作品完成后,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创作思路。
6. 教师点评:表扬构图合理、色彩搭配得当、细节丰富的作品,指出可优化之处。
7. 教师总结:“绘画是一种语言,文字也是一种图像。我们通过文字看到了画面,又通过画笔再现了文字。”
8. 教师播放一段轻音乐背景,营造艺术氛围,增强审美体验。
9. 学生在安静中欣赏他人作品,相互点赞。
10. 教师引导思考:“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说‘很美’,而要用这么多具体景物来描绘?”
11. 学生回答:因为只有具体的景物才能让人信服,才有感染力。
12. 教师点拨:“这就是‘描摹实景’的力量。”
13. 教师小结:“春冬之景,以‘清’为魂,以‘趣’为神,是自然的温柔馈赠。”
二、细读秋景,感受“凄异哀转”【9分钟】 (一)、聚焦第四段,解析意境【4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第四段:“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 提问:“这段写的是哪个季节?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3. 学生回答:秋季;“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异”“哀转”等。
4. 教师追问:“‘林寒涧肃’是什么意思?‘寒’和‘肃’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受?”
5. 学生理解:“林寒”是树林显得冷清,“涧肃”是山谷寂静无声,整体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6. 教师继续:“‘高猿长啸’为何‘属引凄异’?”
7. 学生讨论:猿猴声音悠长,连续不断,听起来格外悲凉,像是在诉说孤独与哀愁。
8. 教师播放一段真实猿叫音频(低沉、悠远、带颤音),让学生闭眼聆听。
9. 问:“听到这个声音,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10. 学生回答:害怕、难过、心酸、荒凉、遥远……
11. 教师引导:“这不是单纯的动物叫声,而是一种‘情感符号’。”
12. 教师追问:“‘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怎么理解?”
13. 学生解释:声音在空旷的山谷中来回回荡,久久不散,最后才渐渐消失。
14. 教师补充:“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这里人迹罕至,环境极其幽深。”
15. 教师提问:“如果一个人独自走在这样的山谷里,他会想什么?”
16. 学生想象:思乡、孤独、恐惧、感叹人生短暂……
17. 教师点拨:“作者没有直接说‘我很悲伤’,但他用景物传递了情感——这就是‘情景交融’。”
18. 教师示范朗读:“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语速缓慢,声音低沉,尾音拖长,带有回响感。
19. 学生模仿朗读,体会情感。
20. 教师强调:“朗读不只是念字,更是演‘心’。”
(二)、角色扮演:我是旅人,我听见了猿声【5分钟】
1. 教师创设情境:“现在,请大家假设自己是一位古代行旅之人,正行走在三峡途中,夜晚来临,突然听到远处传来猿啼。”
2. 每组派一名学生扮演‘旅人’,站在讲台前,闭眼倾听猿声,然后用第一人称讲述内心独白。
3. 示例引导:“我忽然听见一声长啸,从山谷深处传来……我的心猛地一紧,仿佛被什么揪住了……我抬头望天,只见满月清辉洒在崖壁上,却照不进我心里……我想起了家乡的亲人,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4. 学生轮流发言,每人不少于30秒。
5. 教师点评:关注语言是否生动、情感是否真挚、是否有细节描写。
6. 教师总结:“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读者走进别人的心灵。”
7. 教师提问:“为什么结尾引用渔歌?它和前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8. 学生回答:渔歌是对全文的总结,呼应了‘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情感基调,使文章收束有力,余味无穷。
9. 教师点拨:“渔歌不是闲笔,而是情感的升华。”
10. 教师小结:“秋景写尽了苍凉与孤寂,是自然的悲歌,也是人心的回响。” 1. 专注听讲,参与讨论,回答教师提问。
2. 小组合作,完成绘画创作,展示并讲解作品。
3. 模仿朗读,体会不同季节的情感基调。
4. 角色扮演,用第一人称讲述内心感受。
评价任务 理解深入:☆☆☆
表达生动:☆☆☆
情感投入:☆☆☆
设计意图 通过“意象提取—画面还原—角色代入”三步走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部,从语言表层走向情感深层。绘画与角色扮演活动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共情力,强化“以景传情”的写作理念,发展审美创造与思维能力。
三、整合建构,感悟人文情怀【10分钟】 一、结构梳理,构建知识图谱【5分钟】 (一)、思维导图构建【3分钟】
1. 教师出示空白思维导图模板,引导学生共同构建文章结构:
- 中心主题:三峡风光(四季变化)
- 分支1:总写(第1段)——地形特征:连山、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 分支2:夏景(第2段)——水势浩大:襄陵、阻绝、朝发暮至、不以疾也。
- 分支3:春冬景(第3段)——清秀灵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
- 分支4:秋景(第4段)——萧瑟凄清:林寒涧肃、猿声凄异、空谷传响。
- 收尾:渔歌作结,情感升华。
2. 教师边讲解边在黑板上绘制,学生同步在学案上填写。
3. 教师强调:“文章结构严谨,层层递进,由外而内,由景及情。”
4. 提问:“如果把这篇文章比作一条河流,它的源头在哪里?终点又是什么?”
5. 学生回答:源头是‘连山’,终点是‘渔歌’。
6. 教师总结:“从‘险’到‘美’,再到‘悲’,最后归于‘歌’,是一条完整的审美旅程。”
7. 教师追问:“为什么作者不先写春天,而是从夏天开始?”
8. 学生思考后回答:夏天水势最大,最具代表性,先写最震撼的,吸引读者。
9. 教师点拨:“这叫‘先声夺人’,也是写作技巧。”
10.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章并非按时间顺序,而是按“视觉冲击力”排序。
11. 教师小结:“结构服务于内容,内容决定结构。”
(二)、议题探讨:自然之美与人生之思【2分钟】
1. 教师提出核心议题:“郦道元写三峡,仅仅是为了赞美风景吗?”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给出一个观点:
- 观点1:是,他热爱自然,想让更多人看到三峡之美。
- 观点2:不是,他在写景中隐藏了旅途的艰难与生命的渺小。
- 观点3:两者都有,美景与哀愁并存,体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
3.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猿鸣三声泪沾裳”等句子分析。
4. 教师总结:“自然之美与人生之思交织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文学深度。”
5. 教师强调:“我们读古文,不仅要读‘形’,更要读‘神’。”
6.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郦道元,你会在三峡留下什么话?”
7. 学生自由表达,如:“此间山川,壮丽无双,然行路难,愿后来者珍之惜之。”
8. 教师记录部分精彩发言,作为课堂生成资源。
9. 教师小结:“真正的山水文,是风景与心灵的对话。”
二、情感升华,书写心中三峡【3分钟】 (一)、创意写作:我眼中的三峡【2分钟】
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请以‘我眼中的三峡’为题,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文字,可以是散文、小诗或日记体。”
2. 要求:必须包含至少一个景物描写,一句情感表达,一处想象拓展。
3. 学生独立写作,教师巡视指导,鼓励个性化表达。
4. 教师随机抽取三位学生朗读作品,师生共同点评。
5. 示例作品:
“清晨,我站在江边,望着两岸青山如屏,江水如银。一阵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我忽然想起,千年前的郦道元也曾站在这里,凝视着同样的风景。那一刻,我明白了:美,是跨越时空的共鸣。”
6. 教师点评:“语言优美,有历史纵深感,情感真挚。”
7.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不仅读了一篇文章,更完成了一场心灵的远行。” 1. 参与思维导图构建,梳理文章结构。
2. 分组讨论议题,发表观点。
3. 独立写作,表达个人感受。
4. 朗读作品,分享创作成果。
评价任务 结构清晰:☆☆☆
观点深刻:☆☆☆
表达创新:☆☆☆
设计意图 通过思维导图实现知识可视化,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性认知;议题讨论促进高阶思维发展,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表层,进入思想与情感层面。创意写作任务将阅读、表达与自我建构融合,落实“审美创造”目标,实现从“学文”到“育人”的转变。
四、总结回顾,延伸拓展【7分钟】 一、课堂总结,提炼核心素养【3分钟】 (一)、师生共评,回顾目标达成【1分钟】
1.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完成了哪些学习目标?”
2. 学生回顾:
- 能翻译重点句子,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能分析四季景物特点,理解‘清荣峻茂’‘哀转久绝’的意境。
- 能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 教师补充:“我们还提升了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与文化自信。”
4. 教师展示“素养达成雷达图”,用五角星标记各项能力提升程度。
5. 教师总结:“每一点进步,都是我们成长的印记。”
(二)、拓展延伸:寻找身边的‘三峡’【2分钟】
1. 教师提问:“我们身边有没有类似‘三峡’的地方?比如山势险峻、水流湍急、风景壮美?”
2. 学生举例:本地水库、峡谷景区、河流弯道等。
3.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用《三峡》的写法,去观察并描写身边的自然之美。”
4. 教师布置任务:下周开展‘校园寻美’摄影+文字征集活动,拍摄一处自然景观并配一段描写文字。
5. 教师强调:“不一定要去远方,美就在身边。”
6. 教师播放一段校园晨光中的湖面倒影视频,启发学生观察日常之美。
7. 教师小结:“学习语文,就是学会看见世界。”
二、布置作业,巩固深化【2分钟】 (一)、基础巩固:背诵并默写第3段【1分钟】
1. 教师强调:“第3段是全文最富诗意的一段,必须熟练掌握。”
2. 学生齐读三遍,教师提示重点字词:
-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飞漱”“清荣峻茂”
3. 教师提醒:“默写时注意‘巘’字写法,不要写成‘偃’。”
4. 教师宣布:“下课前5分钟,我们将进行默写抽查。”
5. 学生开始背诵,教师巡视指导。
6. 教师强调:“背诵不是机械记忆,而是理解后的内化。”
(二)、拓展阅读:对比阅读《与朱元思书》【1分钟】
1. 教师推荐课外阅读材料:吴均《与朱元思书》节选。
2. 提供对比问题:
- 两文都写山水,有何异同?
- 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3. 教师说明:“下节课我们将进行比较阅读,看看古人如何用文字雕刻山河。” 1. 回顾学习目标,参与课堂小结。
2. 思考身边自然之美,准备参与活动。
3. 背诵第3段,准备默写。
4. 记录拓展阅读任务。
评价任务 目标达成:☆☆☆
迁移应用:☆☆☆
拓展意愿:☆☆☆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与延伸,实现知识迁移与情感升华。布置“校园寻美”任务,将课堂学习延伸至真实生活,培养观察力与表达力。推荐对比阅读,为下节课做好铺垫,体现教学的连续性与开放性。
作业设计
一、基础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重岩叠嶂(______)
(2)沿溯阻绝(______)
(3)飞漱其间(______)
(4)属引凄异(______)
(5)清荣峻茂(______)
2.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荣峻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空谷传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默写第3段原文(要求一字不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共20行,每行约50字)
二、拓展提升
1. 请结合《三峡》与《与朱元思书》的选段,完成以下任务:
(1)填写对比表格:
| 比较项目 | 《三峡》 | 《与朱元思书》 |
|----------|---------|--------------|
| 写作顺序 | 四季变化 | 由近及远 |
| 语言风格 | 凝练雄浑 | 清新优美 |
| 情感基调 | 壮美中含悲凉 | 高远中带闲适 |
| 主要景物 | 山、水、猿 | 水、树、鸟 |
(2)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请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赏析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共20行,每行约50字)
【答案解析】
一、基础积累
1. (1)zhàng (2)sù (3)shù (4)zhǔ (5)jùn
2. (1)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2)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3)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4)空旷的山谷中传来回声。
3.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二、拓展提升
1. (1)表格内容见上。
(2)示例:我更喜欢《与朱元思书》。因为它的语言更清新自然,像一首小诗,读来心旷神怡。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的向往,让我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而《三峡》虽壮美,但情感略显沉重。相比之下,《与朱元思书》更让我向往那种宁静致远的生活。
板书设计
《11 三峡》——郦道元
【总写】
连山无阙 → 重岩叠嶂 → 隐天蔽日(险)
【分写】
→ 夏:襄陵阻绝 → 朝发暮至 → 不以疾也(急)
→ 春冬:素湍绿潭 → 回清倒影 → 清荣峻茂(清)
→ 秋:林寒涧肃 → 猿声凄异 → 哀转久绝(悲)
【结尾】
渔歌作结 → “泪沾裳”(情)
【核心技法】
→ 四季顺序:由景及情,层层递进
→ 写法:动静结合、远近相宜、寓情于景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情境创设真实有效,视频导入与猿声播放极大激发了学生兴趣,课堂参与度高。
2. 分组任务设计合理,翻译、绘画、角色扮演等活动兼顾认知与情感发展,实现了多元评价。
3. 整合建构环节突出思维导图与议题讨论,引导学生从“读文”走向“悟理”,落实核心素养。
不足之处
1. 个别小组在角色扮演中表达较为单一,缺乏个性化细节,需加强引导。
2. 作业设计虽丰富,但部分学生可能因时间紧张无法完成拓展阅读,建议提供简化版材料。
3. 课堂节奏稍快,后半段学生思考深度略有下降,可适当增加留白时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