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济南的冬天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 济南的冬天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济南的冬天教案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统编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选自其代表作《一些印象》。文章以“温晴”为文眼,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济南冬天特有的气候特征与自然风光,展现了北方城市冬日里温暖、宁静、灵动的诗意画卷。全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和画面感,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的重要文本。本文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延续了前一单元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描写训练,又为后续学习写景类散文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对描写性文字有一定兴趣。但部分学生对写景散文的情感基调把握不够准确,容易停留在表面描述而忽视作者蕴含其中的主观情感与艺术构思。此外,学生缺乏对“温晴”这一核心意象的深层理解,难以体会作者为何将济南的冬天称为“宝地”。针对此,教师应通过情境创设、朗读指导与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多维度感受景物之美,激发其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表达欲望,突破由“看景”到“悟情”的认知瓶颈。
课时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 通过品味老舍笔下济南冬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诗意栖居”理念的认同感,树立热爱祖国山河的文化自觉。
2. 在诵读与赏析中感受中国写景散文的语言美与意境美,提升民族语言文化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语言运用
1. 能准确辨析并积累文中关键词语如“温晴”“贮蓄”“空灵”等,理解其在语境中的含义,并能在仿写中恰当使用。
2. 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生动性,尝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身边的冬日景象。
思维能力
1. 能围绕“为什么说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核心问题,梳理文章脉络,提炼关键信息,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2. 能结合生活经验与文本内容进行联想与想象,构建“诗画交融”的审美空间,提升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水平。
审美创造
1. 能通过朗读、圈点批注、绘画再现等方式,感知文中景物的色彩、光影与动态之美,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力。
2. 能以“我心中的济南冬天”为主题,进行片段写作或口头表达,展现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与情感投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解“温晴”这一文眼的内涵,掌握文章围绕“温晴”展开的写景结构。
2. 品味文中精妙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营造的画面感与情感温度。
难点
1. 深入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传达出的主观情感与生活哲思,实现从“描景”到“悟情”的跨越。
2. 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迁移运用文本语言与表现手法,完成个性化审美表达。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朗读指导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济南冬景图片集、音频朗读材料、彩色粉笔、学生任务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唤醒记忆【5分钟】 一、诗词引路,初识“冬之别样” (一)、课件出示诗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 引导学生齐声诵读这两句古诗,并思考:你从这些诗句中感受到怎样的冬天?请用一个词语形容。
2. 教师追问:北方的冬天是不是只有寒冷、荒凉、萧瑟?有没有可能有另一种模样?
3. 播放一段视频:镜头缓缓推进,阳光洒在泉城的街巷,湖面微波荡漾,远处山峦披着薄雾,孩童在树下嬉戏,老人在长椅上晒太阳。背景音乐轻柔舒缓。
4. 教师提问:这段视频里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和你之前想象的冬天有什么不同?
5.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作家笔下的冬天——不是冰封千里,也不是寒风刺骨,而是温暖、柔和、充满生机的。这便是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
6. 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并标注“老舍”名字,简要介绍作者: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北京人,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7. 提出驱动性问题:为什么老舍会说“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它究竟“温晴”在哪里?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自由朗读,扫清障碍
1. 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9页,默读全文,边读边圈出你不认识或不确定读音的字词,例如“髻”“贮蓄”“水藻”“镶”“澄澈”等。
2.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是否能正确停顿,是否注意语气变化,特别提醒“济南”读作“jǐ nán”,不要误读为“jì nán”。
3.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判断是否有错别字或读音错误,适时纠正。
4. 教师强调:“响晴”指天气晴朗而响亮,不是“响亮的晴天”,而是“晴得透亮,毫无阴霾”之意,是全文的核心关键词。
5. 提问:你能从第一段中找出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特点的句子吗?
6.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7. 进一步引导: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把济南与北平作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无风的特点,这是“温晴”的第一个体现。
8. 继续提问:还有哪些地方也体现了“温晴”?请快速浏览全文,找出关键词句,做标记。
9. 教师提示:可以从山、水、阳光、人物活动等多个角度寻找依据。
10. 鼓励学生用笔在书上勾画,形成初步印象。
11. 小组交流:前后四人为一组,分享自己找到的“温晴”证据,并推选一名代表汇报。
12. 教师随机抽取两组展示,给予肯定与补充:
- 第一组:我们找到了“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的“卧”字太妙了,像人一样舒服地躺着,说明天气很暖和,雪都不想融化,也不想动。
- 第二组:我们发现“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里说“不结冰”,还“冒热气”,说明水很暖,连水都像有生命一样在呼吸。
13. 教师总结:大家找得很准!这些细节都在告诉我们:济南的冬天不是冷酷无情的,而是温柔体贴的,这就是“温晴”的真谛。
1. 诵读诗句,说出心中冬天的印象。
2. 观看视频,描述观后感受。
3. 自主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
4. 合作交流,寻找“温晴”证据。
评价任务 感知准确:☆☆☆
表达流畅:☆☆☆
合作有效:☆☆☆
设计意图 以经典诗句唤醒学生对北方冬季的固有印象,再通过视觉与听觉双重刺激的视频打破刻板认知,激发认知冲突,引发探究欲。借助对比阅读与小组协作,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温晴”这一核心特征,落实“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目标,同时为深入品读奠定基础。
精读品析,聚焦“温晴”【20分钟】 一、聚焦山色,感受“温晴”的层次美 (一)、小组任务一:山的“睡姿”探秘
1. 教师出示课文原文:“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2. 引导学生聚焦“顶着一髻儿白花”这个比喻,提问:为什么说“白花”?明明是雪啊!
3. 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雪落在松枝顶端,形状像古代女子盘起的发髻,所以叫“一髻儿白花”。
4. 教师追问:如果换成“山顶上有一团雪”,效果一样吗?
5. 学生对比分析:不行!“一髻儿白花”更形象、更优美,带有女性的柔美与精致感,让人联想到“看护妇”的白衣,增添了一丝温情与诗意。
6. 教师点拨:这种比喻不仅写出了雪的位置,更写出了雪的形态与气质,是一种“以形写神”的高级表达。
7. 指导朗读:请男生读“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女生读“好像日本看护妇”,读出那份俏皮与温柔。
8. 提问:为什么说“好像日本看护妇”?这会不会显得奇怪?
9.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老舍曾留学英国,熟悉西方文化,用“看护妇”这个意象,既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又赋予雪景一种异域风情的美感,增强了画面的新鲜感。
10. 教师补充:这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文化融合的体现,体现了作者开阔的视野与独特的审美眼光。
11. 进一步引导:“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的“卧”字,怎么理解?
12. 学生回答:像人一样安详地躺着,说明天气很暖和,雪不会冻僵,也不会被风吹走,整个环境非常安宁。
13. 教师强调:一个“卧”字,让整幅画面活了起来,仿佛村庄也在冬日里打盹,多么温馨!
14. 小组任务升级:请你用“卧”字造一个句子,描述你家小区冬天的某个场景。
15. 学生造句示例:操场上卧着一层薄霜,像给大地盖上了一层银被。
16. 教师点评:用得好!“卧”字让静态的霜有了动态的生命感。
二、聚焦水景,体悟“温晴”的生机感 (一)、小组任务二:水的“呼吸”之谜
1. 教师出示原文:“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2. 提问:为什么说“不但不结冰”?这正常吗?在北方,冬天的水怎么会不结冰?
3. 学生思考:可能是地下有温泉,或者城市热岛效应?
4. 教师解释:济南地处泉水之乡,有趵突泉、黑虎泉等众多天然涌泉,地下水常年保持恒温,因此即使在寒冬,水面也不结冰,反而蒸腾出热气,形成“冒热气”的奇观。
5.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清晨,湖面上雾气袅袅,阳光穿过水汽,折射出金色光芒,水藻随波轻轻摆动,像在跳舞。
6. 教师提问:这里的“拿出来了”是什么意思?是水藻在炫耀吗?
7. 学生回答:不是炫耀,而是说水藻把一年积攒的绿色全部释放出来,说明生命力旺盛,春天还没来,绿意已经提前绽放。
8. 教师总结:这不是普通的水,这是“有灵魂的水”!它不惧严寒,反而越冷越绿,越冷越有活力,这就是“温晴”带来的生机。
9. 情境创设: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会如何画这幅“冒热气的绿水”?请用一句话描述你的构图。
10. 学生描述示例:我用淡蓝和翠绿交织的笔触,画出水面的波纹,上方用白色晕染出升腾的雾气,中间点缀几片摇曳的水藻,就像一幅流动的油画。
11. 教师点评:画面感极强!你捕捉到了“热气”与“绿意”的交融之美。
12.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该段,感受文字背后的温度与生命力。
三、聚焦人物,感受“温晴”的生活气息 (一)、小组任务三:人的“暖意”之旅
1. 教师出示原文:“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喜欢在屋外晒太阳的,他们常说:‘这样的天气,真是难得!’”
2. 提问:为什么人们喜欢在屋外晒太阳?是因为阳光特别灿烂吗?
3. 学生回答:因为冬天不冷,阳光正好,可以舒服地坐着,聊聊天,看看风景。
4. 教师追问:如果是在北平,人们会在冬天晒太阳吗?为什么?
5. 学生对比:北平冬天常刮风,寒风刺骨,根本不敢出门,更别说晒太阳了。
6. 教师点拨:可见,“温晴”不仅改变了自然,也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人们不再蜷缩室内,而是走出门去,拥抱阳光,享受生活。
7. 情境任务:假设你是济南的一位小学生,请你写一段日记,记录你在这样一个“温晴”的冬天里的一天。
8. 学生写作练习(5分钟):
- 早晨,妈妈叫我起床,说外面阳光很好,不用穿厚外套。
- 我跑出去,看到院子里的小狗也在晒太阳,尾巴摇得像风车。
- 我和小伙伴在公园里堆雪人,虽然只有一点点雪,但我们玩得可开心了。
- 傍晚,爸爸带我去泉边散步,看见水面上冒着热气,像仙境一样。
9. 教师随机选取两名学生朗读自己的日记,师生共同点评:是否写出“温晴”的特点?是否融入了真实的生活细节?
10. 教师总结:老舍写的不仅是景,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图景。这才是真正的“温晴”——不仅是天气,更是人心。 1. 分组讨论,分析比喻修辞的妙处。
2. 仿写句子,运用“卧”字。
3. 想象画面,描述水景构图。
4. 撰写日记,表达个人体验。
评价任务 修辞理解:☆☆☆
想象表达:☆☆☆
生活关联:☆☆☆
设计意图 通过“山—水—人”三重维度的层层递进式探究,将抽象的“温晴”具象化为可感可触的画面与情感。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深度剖析,引导学生从语言层面走向审美层面,实现“语言运用”与“审美创造”的融合。通过角色代入与写作实践,打通文本与生活的连接,落实“思维能力”与“文化自信”目标。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0分钟】 一、跨域比较,深化认知 (一)、对比阅读:南北方冬天的不同
1. 教师出示南方某城市冬天的照片:灰蒙蒙的天空,湿冷的空气,行人裹紧外套匆匆而过。
2. 提问:这种冬天和济南的冬天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多元观点:
- 有人喜欢南方的湿润,因为“润物细无声”;
- 有人更爱济南的“干爽+温暖”,因为不潮湿,不难熬。
4. 教师总结:每种冬天都有它的美,但老舍之所以赞美济南的冬天,是因为它在北方城市中独树一帜,是“温晴”的典范。
5. 引出思考: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一处“温晴之地”?比如校园角落、社区公园、老家院子?
6. 小组任务:请你们用3分钟时间,画出你心中的“温晴一角”,并配上一句话说明。
7. 学生展示作品:
- 一幅画:阳光照在教室窗台上的绿植上,一只猫趴着睡觉。
- 配文:“那是一束光,照进了我的心里。”
- 另一幅:操场边一棵老树,树下坐着两个孩子,地上洒满金黄落叶。
- 配文:“这里没有风,只有笑声。”
8. 教师点评:你们画出了属于自己的“温晴”!这正是老舍教会我们的——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二、情感升华,致敬“温晴” (一)、集体朗诵,铭记诗意
1. 教师播放配乐朗诵音频,背景为济南冬景动画短片。
2. 全班齐声朗诵课文最后一段:“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3. 教师提问:这句话为什么放在最后?它意味着什么?
4. 学生回答:这是总结,也是礼赞;是回归,也是留恋。
5. 教师点拨:不是“济南的冬天”,而是“冬天的济南”——把“冬天”作为主语,说明济南的冬天已经成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成了永恒的记忆。
6. 情感升华:同学们,当我们走出课堂,走在街头,看到一片阳光、一朵白云、一阵微风,不妨停下来想一想: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温晴”?
7. 结束语:愿我们都能像老舍一样,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恩的心,去热爱每一个平凡却温暖的日子。 1. 对比南北冬天,发表看法。
2. 绘制“温晴一角”,表达内心感受。
3. 集体朗诵,体会情感力量。
4. 反思生活,感悟“温晴”真谛。
评价任务 观点鲜明:☆☆☆
创意独特:☆☆☆
情感真挚:☆☆☆
设计意图 通过跨区域对比与艺术创作,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其从单一文本走向多元生活。借助绘画与集体朗诵,实现“审美创造”与“文化自信”的深度融合。最终将“温晴”从地理现象升华为人生哲学,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完成价值塑造,达成全人教育目标。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5分钟】 一、总结回顾,凝练要点 (一)、师生共忆“温晴”三要素
1.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学习了《济南的冬天》,大家还记得“温晴”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吗?
2. 学生抢答:
- 无风:不像北平那样刮风,是“响晴”的。
- 水不结冰:冒着热气,绿萍浮在水面,生机盎然。
- 人乐意出门:晒太阳、闲逛、享受生活。
3. 教师板书归纳:
“温晴” = 无风 + 不结冰 + 人愉悦
4. 再次强调:这不是天气,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诗意栖居的方式。
二、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一)、基础题:积累与运用
1. 请写出下列词语的拼音并解释意思:
① 响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贮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空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1)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 )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A. 储藏 B. 贮蓄 C. 积累 D. 收藏
(2)山坡上( )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 )着点雪。
A. 卧 B. 睡 C. 停 D. 坐
3. 仿照例句,写一个比喻句:
例: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题:表达与创造
1. 以“我心中的济南冬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要求:
- 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 描写三个具体场景(如街道、公园、家中);
- 表达你对“温晴”的理解。
2. 拍摄一张你所在城市冬天的照片,附上一段文字说明,描述你眼中的“温晴瞬间”。(可选) 1. 回顾“温晴”三要素。
2. 认真审题,完成作业。
3. 书写规范,独立完成。
4. 课外延伸,自主探索。
评价任务 书写工整:☆☆☆
理解到位:☆☆☆
表达完整:☆☆☆
设计意图 通过结构化小结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知识,强化记忆。作业设计分层推进,兼顾基础巩固与能力拓展,体现“语言运用”与“审美创造”双线并行。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迁移到真实生活,实现“学以致用”,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化。
作业设计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1. 请写出下列词语的拼音并解释意思:
① 响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贮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空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1)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 )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A. 储藏 B. 贮蓄 C. 积累 D. 收藏
(2)山坡上( )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 )着点雪。
A. 卧 B. 睡 C. 停 D. 坐
3. 仿照例句,写一个比喻句:
例: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用“温晴”一词造句,描述你家乡冬天的一个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表达与创造
1. 以“我心中的济南冬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要求:
- 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 描写三个具体场景(如街道、公园、家中);
- 表达你对“温晴”的理解。
2. 拍摄一张你所在城市冬天的照片,附上一段文字说明,描述你眼中的“温晴瞬间”。(可选)
3. 请你为这篇课文设计一段配乐朗诵脚本,包括背景音乐建议、语速节奏提示和情感基调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1. ① xiǎng qíng:天气晴朗而响亮,无阴霾。
② zhù xù:储存、积蓄。
③ kōng líng:空旷而灵巧,形容声音或景色清脆悠远。
2. (1)B;(2)A
3. 仿写示例:池塘里浮着几片荷叶,好像撑开的绿伞。
4. 例:我的家乡冬天虽然寒冷,但只要太阳出来,整个小院就变得温晴起来,爷爷坐在藤椅上晒太阳,眯着眼笑,像在做梦。
二、表达与创造
1. 参考范文:
我心中的济南冬天,是阳光洒在石板路上的金色,是老槐树梢头挂着的薄雪,是街角茶馆里飘出的热气。那天清晨,我推开窗,一股暖风扑面而来,没有一丝寒意。我走到公园,看见一对老人正坐在长椅上,一边晒太阳一边聊天,他们的笑声像春风一样轻快。远处,湖面微微泛着光,水藻在水中轻轻摆动,仿佛在跳一支无声的舞。那一刻,我明白了,所谓“温晴”,不只是天气,更是一种心情,一种从容的生活姿态。我愿意永远留在这样的冬天里。
2. (略)
3. 配乐建议:选用钢琴曲《River Flows in You》或古筝曲《渔舟唱晚》。
语速节奏:中等偏慢,每句之间稍作停顿,突出画面感。
情感基调:温柔、舒缓、充满期待与向往。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文眼:温晴 → 无风 + 不结冰 + 人愉悦
山:顶白花(像看护妇)
→ 比喻:精致、柔美、诗意
水:冒热气(绿萍浮)
→ 拟人:有呼吸、有生命、有绿意
人:晒太阳、闲逛、笑语盈盈
→ 生活美学:拥抱阳光,享受当下
结语: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诗意栖居的典范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成功构建“温晴”主线故事,贯穿导入、品读、拓展全过程,学生沉浸于“寻找温晴”的探索旅程中,参与度高。
2. 通过“山—水—人”三重维度分析,实现由景到情的自然过渡,学生不仅能“读懂文字”,更能“读懂情感”与“读出生活”。
3. 作业设计分层合理,既有基础巩固,又有创意表达与跨媒介实践,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不足之处
1. 个别学生对“贮蓄”“空灵”等词语理解较浅,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语境化讲解。
2. 小组讨论时间分配略显紧张,部分小组未能充分展开,下次可适当延长至8分钟。
3. 个别学生在仿写与创作中仍停留于表层描述,缺乏深度情感投入,需加强引导与示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