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说明】本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单元教学整体设计、分课时教学设计、附录。
第一部分
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一、单元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语文 实施年级 高一 设计者
授课教师
使用教材 人教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单元名称 第一单元
单元课时 共 8 课时
二、单元教材解读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的要求,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中华文明之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强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文化自信。这一理念在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也已出现,体现的核心素养为“文化传承与理解”,特别是“传承中华文化”。
1
本单元由 3 课共 5 篇文言文组成,第 1 课为选自《论语》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
侍坐》、选自《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和选自《庄子》的《庖丁解牛》,是诸子中两大显
学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品。第 2 课是选自《左传》中的名篇《烛之武退泰师》。第 3 课节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是史传经典片段,而这样的经典恰恰给了我们“对
话先贤·臧否人物”的切口,由此,本单元的教学着重需要完成两项核心任务:提高理性思维
水平和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三、单元课堂教学的双重定位
(1)单元的内容定位:人文主题+学习任务群
人文主题——“中华文明之光”
文本 文化 任务
诸子论著: 无论是孔子表示“吾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子路、曾皙、冉有、 与点也”,还是孟子提倡 学生应深化对传统文化
公西华侍坐》 “保民而王”,亦或是庄 的认识,体现的核心素养
子重视“依乎天理”,都 为“文化传承与理解”,
《齐桓晋文之事》 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所以,强化传承中华优秀
《庖丁解牛》 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文
烛之武的“君子之 化自信,是本单元学习任
史传经典:
务之一。
风”,项羽的“英雄气
《烛之武退泰师》 概”,在历史长河中熠熠
《鸿门宴》 发光。
2
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思辨内容 阐释 任务
对 “礼”:理想与现实的 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 本单元属于“思辨性
话 距离 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和表达, 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
“仁”:“保民而王” 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 但也包括“中华传统文化

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 经典的研习”,在选文上
的逻辑起点

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 兼顾了课程标准所说的
“道”:游刃于自然的 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论说名篇”和“各类文
缝隙 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本”,注意引导学生在阅
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时,能
以当代青年的身份理解、

领悟、反思,提高理性思
否 立足文本,探究历 维水平。
史叙述中的思想;

立足当下,多角度
物 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
(2)单元的目标定位
文言文教学,一不小心就滑入过去字词句、音形义的单篇教学老路上去。我们要着眼于此
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从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和完成的两项任务出发,进行“逆向”式教
学设计。先明确把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目标细化为单元目标、学习任务目标,然后结合这些目标
设计出辅助学生习得核心素养的学习支架,再根据教材“单元学习任务”和课文后面的“学习
提示”,提供多媒介的学习资源,创设出贴近生活实际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进人主动习得核
心素养的情境。为此,设定如下学习目标:
1.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认识其深层内涵与文化价值。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热爱,自觉维护和发扬“中华文明之光”。
3
2.对话先贤:体会儒、道思想的不同特点,把握先贤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看法,从不同角度思考其深层意蕴,并结合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思考其现代意义。臧否人物: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在结合历史评价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会对史传中的历史人物有独立的评价角度,提高阅读历史的能力。
3.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文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深化理解,进一步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分析对比,领会诸子散文在论事说理方面的不同特点和史传散文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手法。
4.在学习文化经典的过程中吸取思想养分,滋养理性精神:发展思辨能力,学习论说方法。
围绕比较重要的社会、文化话题,鉴古而观今,写一篇议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四、设计学习活动的双重依据
1.基于理解的大单元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基于理解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教师应该从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和完成的任务出发,进行逆向教学设计。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疑难之处,从学生所需,设定预期结果。教师又如何知道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结果呢?通过设计下列学习评价表格。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就是根据这些预期结果而来。
基于理解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学习评价简表
评分项 说明 自评 他评
你通过哪些方式积累文言知识,效果如何?
你怎样阅读诸子经典和史传名篇?
你能理解传统文化理念吗?
对于经典,你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吗?
2.基于“单元学习任务 ”与课后“学习提示”
4
统编版教材在“单元学习任务 ”和课后“学习提示”上,要求十分明确,这是单元设计
的又一依据。单元学习任务可以解读成四个维度:诸子作品能够浸润思想,史传作品可以引发
思辨探究,而把单元的全部作品整合在一起,又可以提升表达与积累。在课后学习提示中,可
以看到三篇诸子散文虽然分属儒道,但本质上他们都在讨论“人应该追求怎样的理想社会”和
“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活在大地上”,两篇史传文章围绕“外交辞令和洞察历史”表现出强烈
的价值导向。这些也都是单元设计的重要依据。
单元学习任务
任务维度 任务对象 任务内容
思想浸润 诸子作品 把握观点,汲取思想精华。
(三篇) 如:对儒道的理解,谈理想的追求……
思辨探究 史传作品 敢于质疑,品评历史人物。
(两篇) 如:探究历史深层次的原因,评价人物的方法与态
度……
读书与表达 单元全部作品 对照先贤,立足现实。
如:演讲,辩论,读书札记,话题作文……
文言与积累 单元全部作品 诵读,积累,培养语感。
如:做文言知识卡片,补充学习内容,制作“知识
小锦囊”……
“学习提示”
篇目 核心话题 任务内容
5
第 1 课 理想社会 孔门弟子的志向解读,孔“礼”之辩
《侍坐章》 人生姿态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说理的逻辑
《齐桓晋文之事》 庄子的解牛之技与人生之“道”
《庖丁解牛》 语气助词的梳理
背诵以增强文言语感
第 2 课 外交辞令 语言的力量;历史的背景;人物的评价
《烛之武退秦师》
第 3 课 洞察历史 人物评价;叙事艺术;历史文化知识积累
《鸿门宴》
五、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以多样的表达传递了儒家、道家的主张。阅读时要在整体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先哲的主张与思路,认识儒家、道家思想中对于社会、人生的不同看法,感受他们蕴于不同观点之下共通的悲悯与智慧,并立足现实,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些追求与智慧的现代意义。《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记载了波澜起伏的历史事件,描绘了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阅读时,既要感知作者的叙述艺术,把握两篇作品叙事、写人的不同特点,更要关注史传叙述的目的,探究历史叙事中体现的思想观念,发现作者隐含于叙事之中的态度、观念,认识史传的价值,也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文明的延续需要对历史与传统的回望,引导学生理解并领会本单元文本中包含的古代人文精神与智慧,能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自我认知。
根据以上理解,本单元学习以“对话先贤·臧否人物”为活动情境,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具体学习任务分 8 个课时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6
专题 课时 课题 对应篇目
对 第 1 课 “礼”: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侍坐章》
话 第 2 课 “仁”:“保民而王”的逻辑起点 《齐桓晋文之事》

第 3 课 “道”:游刃于自然的缝隙 《庖丁解牛》

活动课 第 4 课 “辩”:对话先贤,思辨演讲活动
臧 第 5 课 “君子”与“英雄”:史传人物评价
否 《烛之武退秦师》
第 6 课 “记言”与“纪事”:史传的叙事艺术
人 《鸿门宴》
第 7 课 “巧舌”与“利刃”:言语背后的力量

写作课 第 8 课 “言而有文”:写作实践活动
价建议
六 、六、单元评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上的师生共读、讨论交流为主,评价方式建议采取课堂观察、学生活动中的自评和小组活动中的互评相结合。
基于单元学习目标,各阶段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要点如下:
学习任务 预设的学习结果 评价内容与要点
7
阅读本单 能结合时代背最 理解与认识方面:能理解并概括文章
元的诸子作品, 和当下的现实生活,在 观点、主张;能审视观点的现实价值和文
把握文章主要 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 化意义,形成对传统文化的个人认识。
观点和思路,认 上分析文章的思路,把 学习方法方面:了解时代背景、各方
识儒家、道家思 握文中的观点和主张, 评价等信息;在交流中能记录同学的理解
想的差异,在现 能理解和概述这些观 与感悟,并通过梳理与比较,区分儒、道
代生活的背景 点、主张的内涵。区分 思想的基本特征。
下思考其价值、 不同思想的不同特点, 学习态度方面:能主动地参与小组交
意义。 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流、讨论,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理解
其现实意义。 和思考。
从说理的 能领会、把握诸子 理解与认识方面:能梳理文章的说理
方法、材料的选 散文在论事说理上的 过程,感受其内在逻辑,分析并提炼其说
择等角度入手, 不同特点,认识诸子在 理的特点。
把握诸子散文 表达观点时方式的多 学习方法方面:能主动运用说理性文
在论事说理上 样性,分析不同的说理 章的阅读经验,对选文的观点、材料、论
的不同特点,认 方式的效果。 证方法与思路等进行梳理与比较;能评价
识其说理方式 三篇选文多样性说理的效果。
的多样性。 学习态度方面:能积极参与课堂讨
论,主动表达自己对诸子说理方式的分析
与理解;能对关键内容做好笔记。
8
阅读两篇 能分析史传散文 理解与思考方面:对意象特征、内涵
史传作品,关注 在叙事、写人方面的特 的解读与把握基本准确;能通过朗读,感
其叙事曲折有 点;能分析历史叙事中 受、表现作品的韵律和基调;能领会诗歌
序、写人生动传 体现的思想观念与时 丰富的情感内涵。
神的特点,并在 代、事件发生的背景、 学习方法方面:能通过分析比较,发
整体把握史实 作者的经历之间的关 现史传散文叙事写人的特点;能通过深入
的基础上,探究 系,阐释出自己通过阅 的探究质疑,把握两篇史传的历史叙事中
作者隐含于历 读与探究体会到的史 体现出的不同价值、理念,并置于现实的
史叙述中的态 传的价值。 背景中领悟其理念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
度,把握作品的 义。
思想和观念,提 学习态度方面:能独立完成探究的任
高认识历史的 务并积极参与讨论,与同学分享交流,主
能力。 动表达对所探究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汲取先贤 能从不同的视角 观点明确,有针对性。
的智慧,从不同 思考儒、道思想的现代 能表达自己独有的思考。
的角度对传统 价值;能设身处地地考 能迁移运用在本单元阅读中获得的多
文化的现代价 虑对方是否能接受自 种说理方式,有理有据地说理。
值进行思考,并 己的观点,以合理的论 能主动修改、完善自己的文章。
借鉴本单元说 据佐证观点;能以合乎
理的方式进行 逻辑的推进说理,完成
写作,与班级同 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
学交流。 议论文。
七、单元教学反思
在教文言文时,教师—般把静态的文言知识积累作为文言文教学的唯一任务,这样的教学
定位是值得商榷的。文言文教学应积极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赋子其现代价值,从教“文
言”到教“学说话”,让文言活起来,真正实现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加强课程内
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
9
本单元的五篇文本都有对话描写,这是对学生进行交口语表达训练的优势资源,是培养学生言说能力和素养的有效途径。如《庖丁解牛》 中的文惠君,开篇一句三叹用了三种标点符号,几笔勾勒就让人物跃然纸上,教师应让学生在人物对话中体悟。从知识积累到言说方式训练,这就是文言文教学的深度体现。除了单篇文本的细致研读,更要有开阔的视野,整合关联性较强的教学资源,向更深、更广处探究。如孔子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达了志向,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也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孔孟的志向有何异同?二人表达志向的方式有何差别?这样的学习,不是在一味的讲解和灌输,也不是在文献资料的静态阅读中拓展,而是在文本的深度探究和思辨阅读中获得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学习是一个螺旋式立体提升的过程。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展示与教师有效的指导并不矛盾,从平面展示到螺旋式推进是培育语文能力的必然路径。前着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资源,后者是教学的预设和成果。教师应有所作为,而且要有卓越的教学智慧,判断合适的介入时机、指导内容和指导方法等,发挥促进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