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04 速度的测量知识点一速度实验思路 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s,用秒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依据公式v=s/t,就可以算出小车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器材:刻度尺、秒表、长木板、小车、金属片、木块.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长木板的一端用木块垫起,搭建一个斜面,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小车可在这个斜面上运动,在斜面的底部或中部固定金属片实验过程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垂直固定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 (2)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所用的时间t ,将小车通过的路程s1和所用的时间t 填入表格中. (3)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距离s2和所用的时间t2,将数据填入表格中. (4)利用公式v=s/t,分别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s,的平均速度v和通过上半段路程s2的平均速度v ·t2 (5)利用数据,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 的平均速度v 路程s =1mS2=0.5mS =0.5m运动时间t =3st =1.8st =1.2s平均速度v =0.33m/sV =0.28m/sv =0.42m/s实验 结论 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在不同的路程段,小车平均速度的大小不同.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交流反思 (1)斜面足够长:这样可以让小车在上面滑行足够远的距离,以便更准确地测量时间. (2)斜面坡度适宜:①斜面坡度过大,会导致小车下滑速度过快,难以准确测量时间;②斜面坡度过小,会导致小车下滑速度变化不明显,各段平均速度差异较小. (3)明确测量起点和终点:实验的目的是测量小车在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因此需要明确测量的起始点和终点,并对应记录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4)实验误差分析:①计时过长.若小车到达终点后没有及时停止计时,即t偏大,s测量正确,则计算得到的平均速度会偏小.②计时不足.若小车开始运动后没有及时开始计时,即t偏小,那么计算得到的平均速度会偏大1.(2024秋 文登区期中)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闪频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运动路程是 cm,平均速度为 m/s,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测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2.(2024秋 武威期中)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该实验是用公式 进行测量的,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2)实验中金属挡板的作用是便于测量 ;(3)小车通过AB段时测得时间tAB=3s,AC段时间tAC=5s,AC段的距离sAC= cm,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 m/s,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这样测得的平均速度将 ;(5)实验中测得路程AC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AB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BC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 。3.(2024秋 龙江县校级期中)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1)本实验的原理是 。(2)实验中除了图中已有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4)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的是 运动(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5)实验中,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4.(2024秋 云岩区校级期中)小明所在的物理兴趣小组的几名同学用斜面和小车来来测量平均速度,如图所示。(1)本实验的原理是 ;除了图中已有的器材之外,要完成实验,还必须用到的器材是 。(2)实验中会尽量减小斜面与水平桌面的角度,目的是 。(3)小车在斜面上滑过某段斜面时的始、末位置如图所示,小车滑过的路程约为 ;若小车滑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为2.5s,则小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m/s。5.(2024秋 洪江市校级期中)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需要的器材有:木板(附有刻度尺)、小车、木块、金属挡板等。(1)本次实验的原理是: ;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器材是: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倾角较小,是为了减小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3)实验时先确定了小车的起点和终点分别为A和C,测得小车自A点从静止开始运动到C点所用时间为4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6.(2024秋 文登区期中)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选填“大”或“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7.(2024秋 龙马潭区期中)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实验中,小龙和小柳测量小明跑40m的速度。(1)小龙和小柳测量速度依据的原理是 。(2)小龙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他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3)小柳担任计时员,他测量小明跑步的时间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他应站在40m终点处 时开始计时(选填“听到枪声”或“看见白烟”),理由是 。(4)小龙担任发令员,发令后,小明跑完40m的路程,小柳计时如图所示,小明跑40m所用的时间为 s。他计算出小明跑40m的速度是 m/s。8.(2024秋 河北区期中)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测小车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图。小车从带有适当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两处时,电子时钟所显示的两个不同的时刻,则:(1)该实验原理是 ;(2)在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 (选填“大”或“小”)一些。(3)设计实验表格,并将由图获得的实验数据填入表格。9.(2024秋 蓟州区期中)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测量小车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图。小车从带有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1)由图可知,斜面上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2)该实验的原理是 。(3)在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 (选填“大”或“小”)角适当一些。10.(2024秋 天门期中)在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请据图回答问题:(1)实验原理是 。(2)在实验中,除了用到如图所示的器材外,还缺少的器材是 。(3)所测路程为 m。(4)假设所用时间为7s,那么小车的平均速度 m/s.(保留两位小数)11.(2024秋 天河区校级期中)测量滑块从斜面顶端下滑到A点过程的平均速度。(1)实验所需的公式 ;(2)实验器材: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你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和 ;(3)实验步骤:(可用画图或文字表述) 12.(2024秋 大兴区期中)利用如图15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多选)A.刻度尺B.停表C.量角器D.温度计(2)将实验器材组装好后进行实验,主要步骤如下。请你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①把挡板放在斜面上的B处,小车从斜面上的A处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和 ,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②根据公式v= (用测量的字母表示),计算小车由A运动到B过程中的平均速度。(3)实验中发现小车运动的时间很短,时间的测量误差较大。为了增大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13.(2024秋 越秀区校级期中)小明看到滑雪场有初、中、高级不同长度的滑雪道。对此他猜想:“同一斜面,物体从越高的地方静止开始下滑,到斜面底端的平均速度越大。”请你设计实验验证其猜想。(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器材:除了如图所示的器材,你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4)实验步骤(可用画图或文字表述): 14.(2024秋 盘龙区校级期中)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如图所示的是测平均速度时的某次实验过程。图中秒表的设置是“时:分:秒”,甲、乙、丙分别对应了小车在起点、路程中点、终点位置的时间。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m/s,s1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m/s。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为 m/s分析数据可知,得出结论(一条即可): 。15.(2024秋 大观区校级期中)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刻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小车从斜面下滑过程中“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 。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2)由图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的平均速度是 m/s;(3)小组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实验时斜面的倾斜度不宜太大,你认为这样做的理由是 (答案合理即可)。16.(2024秋 铜仁市校级期中)在研究物体的运动速度时,小明做了测量“气泡速度”的实验。实验装置:运动轨迹 AB BC CD DE EF FG时间/s 4 4 4 4 4 4路程/cm 6.0 8.00 10.00 10.00 10.00 10.00速度/(cm/s) 1.50 2.00 2.50 2.50 2.50 2.50(1)测量气泡运动速度的原理是 ;(2)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3)请你把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4)分析可知,气泡在此过程中的运动情况是 ;(5)本实验采用气泡做研究对象进行速度的测量,是因为气泡的运动速度比较 (选填“快”或“慢”),方便测量运动时间。17.(2024秋 张店区期中)如图“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已有实验器材:木板(长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车长15.0cm)、木块。(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通常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3)一次实验中,小文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5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4)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较长,其平均速度越 (选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选填“大”或“小”)。18.(2024秋 南岸区期中)如图所示,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我们根据公式 来测量平均速度。(2)我们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3)下表是实验获得的数据,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写完整。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1 s1=80cm t1=2.6s v1=30.8cm/s2 s2=40cm t2=1.4s v2= cm/s3 s3=40cm t3= s v3= cm/s19.(2024秋 官渡区校级期中)如图是小车在斜面下滑测平均速度的实验:(1)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20m/s,合 km/h。(2)实验时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实验的原理是 。20.(2024秋 龙马潭区校级期中)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如图所示的是测平均速度时的某次实验过程。图中秒表的设置是“时:分:秒”,甲、乙、丙分别对应了小车在起点、路程中点、终点位置的时间。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m/s,S1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m/s.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为 m/s分析数据可知,得出结论(一条即可): 。21.(2024秋 津南区期中)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 和 测平均速度。(2)该实验原理是 。(3)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4)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5)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三个速度中最大的是 。22.(2024秋 增城区期中)利用如图1装置进行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时,小明猜想:下滑距离相同时,坡度越大,小车的平均速度就越大,于是他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步骤如下:步骤一:如图1组装器材,让小车由A处静止下滑至金属片,用①测得通过路程记为s1,用②测得所用的时间记为t1;步骤二:如图2组装器材,让小车由B处静止下滑至金属片,重复步骤一的测量步骤,所测得路程和时间分别记为s2和t2。(1)小明设计的步骤中所用的测量工具①是 ,②是 ;(2)该设计方案存在着错误,以致无法验证小明的猜想,请指出其错误并给出正确的实验步骤:.23.(2024秋 新宾县期中)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应使斜面坡度保持较小,目的是: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C= cm,vAC= m/s。(4)为了更准确地测量时间,以下哪一项措施是可行的: 。①在C点放置一个金属片②让小车下滑的高度升高③用分度值更小的尺24.(2024秋 浠水县校级期中)实验才是咱们物理的开山鼻祖,“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你一定骑着自行车在无人道路的长坡上不捏刹车放飞过自我,那是无知无畏的你还不晓得“物理”为何物时就用自己身体做过的“实验”,太冒险也太粗糙了。后来你上了初中,物理课上你终于安全又精细地重做了这个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的原理是 ;(2)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停表和 ;(3)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使斜面坡度较 些(选填“大”或“小”);(4)小车从A点到C点的平均速度为 cm/s。25.(2024秋 花垣县校级期中)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实验中测量小球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填写公式) ;(2)实验中要使斜面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3)小车从甲点运动到丙点用时 s,滑过的距离为 m;(4)从甲到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5)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做 (选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26.(2024秋 南江县校级期中)小王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停表一块、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1)他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2)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 (填“较大”或“较小”)。27.(2024秋 凉州区期中)“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实验的原理是 。(2)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停表和 。(3)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使斜面坡度较 些(选填“大”或“小”)。(4)小车从A点到C点运动了 s,它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cm/s。28.(2024秋 蓟州区期中)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1)本实验的原理是 ;(2)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陡”或“缓”),目的是便于测量时间;(3)某次实验中,设小车在前半段AB和后半段BC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v1 v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9.(2024秋 黄石期中)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有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方框内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时间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应使斜面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目的是 (选填“延长”或“缩短”)运动时间,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C= cm。vBC= m/s。30.(2020秋 磁县期中)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1)测量工具中除了停表外,还需要 ;(2)实验中应选择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的斜面;(3)图中停表每格为1s,小车通过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 m/s。31.(2024秋 永兴县校级期中)如图甲所示,测平均速度时,测得小车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到底端处所用时间为t,小车长为s1,斜面长为s2。(1)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的数学表达式为v= (用题中字母来表示);(2)图乙中能够准确反应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选填“A”、“B”、“C”、“D”)。32.(2024秋 磴口县校级期中)如图1,小球从斜槽上以速度为零开始下滑,一位同学采用拍频闪照片的方法来记录小球运动的时间和距离,如图1所示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 m/s。(3)小球在BD两点间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小于”)EF两点间的平均速度。(4)如图2四个“v﹣t”关系图象中,可能可以反映出该小球运动状态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33.(2024秋 叶县期中)物理兴趣小组的几名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来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1所示。(1)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依据的原理是 。(2)本实验除了图1中已有的器材之外,要完成实验,还必须用到的器材是 ;(3)在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该怎样操作: ;(4)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实验时,同学们发现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松手后小车不动,这时他应该 (选填“用手推一下小车”,“适当增大斜面的坡度”或“适当减小斜面的坡度”);(5)小车在斜面上某段下滑时的始、末位置如图所示,若小车滑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为2.5s,则小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m/s。(6)图2中能够准确反映小车从斜面顶端下滑到底端的运动情况是 。34.(2024秋 西城区期中)如图1所示,小球从斜槽上以速度为零开始下滑,一位同学采用拍频闪照片的方法来记录小球运动的时间和距离,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判断依据是 。(2)小球在BD两点间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小于”)EF两点间的平均速度。(3)如图2所示四个“v﹣t”关系图象中,可能可以反映出该小球运动状态的是 。(选填图2中的选项字母)35.(2024秋 汝州市期中)如图1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 (2)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 cm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 m/s。(3)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4)小球在 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5)图2中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该小球运动的图像是 。(填字母)36.(2024秋 香坊区校级期中)小松选取一只长约90cm,内径10mm的均匀直玻璃管,管内注满水,留一个小气泡,玻璃管两端密封,探究“气泡的速度”。(1)实验中需用到的测量仪器有米尺和 ,测量气泡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小松倒转玻璃管,保持竖直,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从某一时刻开始,每隔2秒在玻璃管上用记号笔记录小气泡的位置,用米尺测量每次气泡相对记录起点的路程,并依据测得数据,得到关于气泡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请在图线上选取一点,该点对应数据是:t= s,s= cm,据此可知气泡速度值为 cm/s。(3)此次实验中气泡的运动规律为 。37.(2024秋 沙坪坝区校级期中)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1)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2)下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 。38.(2021秋 重庆期中)(1)某同学在测一支铅笔的长度时,采用了如图1中甲所示的方法,其错误是:① ;② 。(2)如图1中乙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0.1cm ,所测木块的长度是 cm。(3)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2所示:①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直线运动;②如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 。39.(2024秋 思明区校级期中)为研究小车在足够长斜面上的运动规律,每次均从斜面顶端A点由静止释放小车,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1)除了图中的器材外,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 。(2)实验前,小明对小车的运动情况作了以下猜想:①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成正比;②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多次实验,记录数据于表格中:从A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 2 3 4 5从A点开始的路程s/cm 0 4.00 16.00 36.00 64.00 100.00分析数据可知,猜想 (选填“①”或“②”)是正确的,让小车从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运动2s通过的路程为 m;(3)某次实验小车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为 cm;(4)如图乙所示符合小车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5)小明继续进行实验研究,让小车从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到某一位置,路程为s,时间为t,小车在路程中点处的速度为v1,在时间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 v2(选填“>”“<”或“=”)。40.(2024秋 龙南县期中)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110.0cm)和小车(长10.0cm)。(1)本实验的原理是 ,实验时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在斜面的底端放置了一个金属片作为挡板,其好处是 。(2)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一次实验中,小明测得小车从静止(图示位置)开始运动至斜面底端所用时间为2.5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拓展】小组成员分别画出了小车运动的s﹣t图像的大致情况,其中与事实相符的是 (填字母)。41.(2024秋 富顺县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小明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使小车从斜面A点静止下滑,经过B点到达C点,图中已标出小车经过A、B、C三点对应时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B段距离为4.0dmB.AB段平均速度为0.2cm/sC.小车从A点到C点做匀速直线运动D.AB段平均速度比AC段平均速度小42.(2024秋 天河区期中)如图所示是“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80cm处)由静止开始下滑到C点,测出小车到达B点(40cm处)的时间为1.6s。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为25m/sB.为了方便测量时间,斜面倾角应该大一些C.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AC段的平均速度D.测量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应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43.(2024秋 夏津县期中)如图是“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其中s1=60cm,s2=30cm,秒表每格为1s,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中,为了便于测量时间,斜面应保持很小的坡度B.实验中,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C.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0.12m/sD.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44.(2024秋 凉州区期中)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保持较大的坡度B.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C.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D.小车AC段平均速度大于BC段平均速度45.(2024秋 灵宝市期中)暑假期间,小明去水上游乐场游玩,从滑道上冲下来的感觉太刺激了,他想知道物体从斜面上下滑时的速度怎样变化,于是他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小明用 (填一种测量工具)测量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2)由实验测量可知,小车通过前半程s2所用的时间大于通过后半程s3所用的时间,则小车通过前半程s2的平均速度 (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小车通过后半程s3的平均速度。(3)在计算小车全程AC段的平均速度时,采用了下列两种方法计算:方法1:vAC方法2:vAC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方法1”或“方法2”)。(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若小明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 。(5)实验过程中某一时刻秒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读数为 s。46.(2024秋 西平县期中)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 和 测平均速度。(2)该实验原理是 (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4)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 。(选填>、<、=)47.(2024秋 柘城县期中)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1)该实验的原理是 。(2)为了方便实验,装置坡度应较 (选填“大”或“小”);(3)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4)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则由所拍摄的照片可知,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5)实验中,测量小球在不同路程上的平均速度,目的是 。A.求速度的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B.探究小球从斜面上滑下时速度变化的规律48.(2024秋 临洮县期中)在“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实验中,某小组同学探究小车沿斜面滑下时速度的变化,实验设计如图,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tB、tC(1)该实验需要的测量仪器为 和 。(2)实验中应使斜面坡度保持较 (填“大”或“小”)。(3)如图,小车从A到B经过的路程为 cm,若tA、tB、tC所对应的时间依次如图,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4)如图,小组的成员分别画了小车从A运动到C的几个图像,其中与实验相符的是 。49.(2024秋 萧县期中)在“探究小车运动快慢”的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顶端A点由静止下滑,B为AC的中点,C处立有一金属片,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分别如下,则:(1)该实验是依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目的是 (填“延长”或“缩短”)运动时间,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 m/s,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4)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 (选填“A”或“B”)处静止释放。50.(2024秋 深圳校级期中)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1)实验中挡板的作用是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3)小车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 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AB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通过下半段BC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通过全程AC的平均速度为v3,则这三个平均速度中最小的是 (选填“v1”“v2”或“v3”)。51.(2024秋 深圳期中)如图所示,小华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使小车从斜面A点静止下滑,经过B点到达C点,图中已标出小车经过A、B、C三点对应时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斜面应保持较大的坡度,以便于测量时间B.AB段平均速度为0.2cm/sC.测量BC段平均速度时,为了简便,可以让小车从B点静止下滑D.若小车过A点后才开始计时,测出AC段平均速度将偏大52.(2024秋 武冈市期中)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对上述实验的数据处理正确的是( )A.图中AB段的路程sAB=45.0cmB.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cm/sC.在测量小车到达B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多选)53.(2024秋 科尔沁区期中)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探究小车运动时速度的变化,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且测得通过AC段的时间tAC=2.5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B段的路程sAB=50.0cmB.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cm/sC.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多选)54.(2024秋 莒县期中)如图所示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验中为便于测量时间,应保持斜面较大的坡度B.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AB段的平均速度C.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所测量出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不能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55.(2024秋 河西区期中)小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A处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处和C处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她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此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小 (选填“大”或“小”)。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时间 (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56.(2024秋 文登区期中)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AB段的距离sAB= 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m/s(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选填“同一位置”或“不同位置”).(4)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5)实验时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陡”或“缓”)些。57.(2024秋 前进区校级期中)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小车到达A、B、C三处的电子表的如图示数(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钟、秒),则:(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2)为了准确测量时间,则斜面的坡度应较 (选填“大”或“小”);(3)若如图所示小车vBC= m/s,若已经驶过C点再停止计时,则测出的vBC会偏 (选填“大”或“小”)。58.(2024秋 龙马潭区校级期中)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1)该实验的原理是 。斜面坡度较小,是为了方便测量 。(2)小车在AB段平均速度vAB= m/s。(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小明认为:测量BC段的平均速度,应该让小车从B点开始静止释放,他的做法 。(选填“正确”或“错误”)(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59.(2024秋 贺州期中)如图所示为小明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 A、B、C三个位置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圆圈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1)该实验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和 。(2)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4)AB段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vAB= m/s;vBC= m/s。(5)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选填“大”或“小”),小车做的 (选填“是”或“不是”)匀速直线运动。(6)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那么所测量的运动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60.(2024秋 清远期中)如图所示,是小明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1)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小车通过的 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 ,依据的原理是 。(2)小车长8cm,如图全程s= cm,所用时间为5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3)实验时,小明开始计时后才释放小车,则会使所测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4)当测完了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要继续测量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下一步的操作是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5/10/3 13:00:55;用户:微信用户;邮箱:orFmNt1vhautmWwWi-Hbnw1NVJ_A@weixin.m;学号:6399269第1页(共1页)专题04 速度的测量知识点一速度实验思路 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s,用秒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依据公式v=s/t,就可以算出小车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器材:刻度尺、秒表、长木板、小车、金属片、木块.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长木板的一端用木块垫起,搭建一个斜面,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小车可在这个斜面上运动,在斜面的底部或中部固定金属片实验过程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垂直固定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 (2)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所用的时间t ,将小车通过的路程s1和所用的时间t 填入表格中. (3)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距离s2和所用的时间t2,将数据填入表格中. (4)利用公式v=s/t,分别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s,的平均速度v和通过上半段路程s2的平均速度v ·t2 (5)利用数据,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 的平均速度v 路程s =1mS2=0.5mS =0.5m运动时间t =3st =1.8st =1.2s平均速度v =0.33m/sV =0.28m/sv =0.42m/s实验 结论 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在不同的路程段,小车平均速度的大小不同.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交流反思 (1)斜面足够长:这样可以让小车在上面滑行足够远的距离,以便更准确地测量时间. (2)斜面坡度适宜:①斜面坡度过大,会导致小车下滑速度过快,难以准确测量时间;②斜面坡度过小,会导致小车下滑速度变化不明显,各段平均速度差异较小. (3)明确测量起点和终点:实验的目的是测量小车在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因此需要明确测量的起始点和终点,并对应记录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4)实验误差分析:①计时过长.若小车到达终点后没有及时停止计时,即t偏大,s测量正确,则计算得到的平均速度会偏小.②计时不足.若小车开始运动后没有及时开始计时,即t偏小,那么计算得到的平均速度会偏大1.(2024秋 文登区期中)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闪频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运动路程是 cm,平均速度为 m/s,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测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答案】30.0cm;1m/s;大;v。【解答】解:D点小球的位置读数为30.0cm,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运动路程sAD=30.0cm=0.300m;每隔0.1s拍摄一次,AD之间共3个0.1s,则tAD=3×0.1s=0.3s,所以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vAD1m/s;通过图像可知,每两个相邻相等时间段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则小球做加速运动,所以小球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大;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故答案为:30.0cm;1m/s;大;v。2.(2024秋 武威期中)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该实验是用公式 进行测量的,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2)实验中金属挡板的作用是便于测量 ;(3)小车通过AB段时测得时间tAB=3s,AC段时间tAC=5s,AC段的距离sAC= cm,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 m/s,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这样测得的平均速度将 ;(5)实验中测得路程AC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AB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BC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 。【答案】(1);秒表;(2)时间;(3)80.0;0.2;0.16;(4)偏小;(5)v3>v1>v2。【解答】解:(1)本实验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因此实验原理是,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因此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秒表。(2)小车从斜面向下运动,到达指定位置时,金属片可以让小车及时停下来,同时小车与金属片碰撞发出声音,便于测量时间,使测量时间较准确。(3)由图知道,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则AC段的距离是sAC=80.0cm﹣00.0cm=80.0cm小车在BC段所用的时间为tBC=tAC﹣tAB=5s﹣3s=2sBC段的距离是sBC=40.0cm=0.4m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是AC段的平均速度;(4)正确测量下半程所用时间的方法是用全程所用的时间减去上半程所用的时间。将小车放置B点由静止释放,所测时间不是小车在运动过程中下半程所用的时间,因为在运动过程中,小车到达B点时的速度不为0,因此会使所测时间偏大,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偏小。(5)AC段的平均速度v1AB段的平均速度v2BC段的平均速度v3因此v1、v2、v3的大小关系是v3>v1>v2。故答案为:(1);秒表;(2)时间;(3)80.0;0.2;0.16;(4)偏小;(5)v3>v1>v2。3.(2024秋 龙江县校级期中)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1)本实验的原理是 。(2)实验中除了图中已有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4)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的是 运动(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5)实验中,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答案】(1)v;(2)秒表;(3)小;(4)加速;(5)大。【解答】解:(1)本实验的原理是:v;(2)由实验原理可知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因此还缺少的测量工具是秒表;(3)斜面坡度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不方便测量时间,因此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较小,其原因是便于测量时间;(4)由于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大,是在做加速直线运动;(5)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量的时间会偏小,根据v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故答案为:(1)v;(2)秒表;(3)小;(4)加速;(5)大。4.(2024秋 云岩区校级期中)小明所在的物理兴趣小组的几名同学用斜面和小车来来测量平均速度,如图所示。(1)本实验的原理是 ;除了图中已有的器材之外,要完成实验,还必须用到的器材是 。(2)实验中会尽量减小斜面与水平桌面的角度,目的是 。(3)小车在斜面上滑过某段斜面时的始、末位置如图所示,小车滑过的路程约为 ;若小车滑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为2.5s,则小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m/s。【答案】(1)v;秒表;(2)便于测量时间;(3)60.0cm;0.24。【解答】解:(1)本实验的实验原理为v;实验中需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距离,用秒表测量小车行驶的时间;要完成实验,除了图中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秒表;(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小车速度变化越慢,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时间;(3)由图可知:小车通过的路程:s=61.0cm﹣1.0cm=60.0cm=0.6m;小车的平均速度:v0.24m/s。故答案为:(1)v;秒表;(2)便于测量时间;(3)60.0cm;0.24。5.(2024秋 洪江市校级期中)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需要的器材有:木板(附有刻度尺)、小车、木块、金属挡板等。(1)本次实验的原理是: ;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器材是: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倾角较小,是为了减小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3)实验时先确定了小车的起点和终点分别为A和C,测得小车自A点从静止开始运动到C点所用时间为4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答案】(1)v;秒表;(2)时间;(3)0.2。【解答】解:(1)实验中通过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与小车通过的时间之比来测量速度,所以实验的原理是v;实验中需要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与小车通过的时间,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量小车通过的时间,所以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秒表。(2)实验时保持斜面倾角较小,延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可以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3)观察刻度尺可知,分度值为1cm,A点所在位置为80.0cm,C点所在位置为0,所以AC之间的距离sAC=80.0cm﹣0=80.0cm,小车自A点从静止开始运动到C点所用时间为4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v20.0cm/s=0.2m/s。故答案为:(1)v;秒表;(2)时间;(3)0.2。6.(2024秋 文登区期中)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选填“大”或“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答案】(1)v;(2)小;时间。【解答】解:(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其中s代表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刻度尺测量;t代表小车运动的时间,用秒表测量。(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所用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斜面坡度应小些。故答案为:(1)v;(2)小;时间。7.(2024秋 龙马潭区期中)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实验中,小龙和小柳测量小明跑40m的速度。(1)小龙和小柳测量速度依据的原理是 。(2)小龙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他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3)小柳担任计时员,他测量小明跑步的时间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他应站在40m终点处 时开始计时(选填“听到枪声”或“看见白烟”),理由是 。(4)小龙担任发令员,发令后,小明跑完40m的路程,小柳计时如图所示,小明跑40m所用的时间为 s。他计算出小明跑40m的速度是 m/s。【答案】(1)v;(2)卷尺;(3)秒表;看见白烟;光速远大于声速;(4)8;5【解答】解:(1)小龙和小柳测量速度依据的原理是:v。(2)要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由于测量的路程较大,因此应选择卷尺来测量路程。(3)小柳担任计时员,他测量小明跑步的时间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秒表;终点计时员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开始计时,是因为在空气中光传播速度比声音传播速度大的多;(4)由图可知,小盘的分度值是0.1min,指针在0min和1min之间;大盘的分度值是1s,而大盘指针在8s,因此秒表读数为8s;小明跑40m的速度:v5m/s。故答案为:(1)v;(2)卷尺;(3)秒表;看见白烟;光速远大于声速;(4)8;5。8.(2024秋 河北区期中)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测小车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图。小车从带有适当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两处时,电子时钟所显示的两个不同的时刻,则:(1)该实验原理是 ;(2)在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 (选填“大”或“小”)一些。(3)设计实验表格,并将由图获得的实验数据填入表格。【答案】(1)v;(2)小;(3)见解析。【解答】解:(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v进行测量的;(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3)实验所测物理量有路程、时间,还要有平均速度这一栏目,如下表所示:实验次数 路程s/m 运动时间t/s 平均速度v/(m/s)1 0.09 3 0.0323故答案为:(1)v;(2)小;(3)见解析。9.(2024秋 蓟州区期中)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测量小车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图。小车从带有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1)由图可知,斜面上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2)该实验的原理是 。(3)在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 (选填“大”或“小”)角适当一些。【答案】(1)0.2cm;(2)v;(3)小。【解答】解:(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中间有5个小格,则其分度值是0.2cm;(2)实验测量器材是秒表和刻度尺,分别能测出时间和路程,则实验原理是:v;(3)斜面的倾斜角度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大,更便于测量时间。故答案为:(1)0.2cm;(2)v;(3)小。10.(2024秋 天门期中)在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请据图回答问题:(1)实验原理是 。(2)在实验中,除了用到如图所示的器材外,还缺少的器材是 。(3)所测路程为 m。(4)假设所用时间为7s,那么小车的平均速度 m/s.(保留两位小数)【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v;(2)本实验是测一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需测量路程和时间,还缺少秒表;(3)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小车通过的路程s=92.00cm﹣0.10cm=91.00cm=0.910m;(4)小车的运动路程s=0.910m,运动时间t=7s,小车的平均速度v0.13m/s。答:(1)v;(2)秒表;(3)0.910;(4)0.13。11.(2024秋 天河区校级期中)测量滑块从斜面顶端下滑到A点过程的平均速度。(1)实验所需的公式 ;(2)实验器材: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你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和 ;(3)实验步骤:(可用画图或文字表述) 【答案】(1)v;(2)刻度尺;秒表;(3)①用木块作支撑物将长木板搭成斜面;②用刻度尺测从斜面顶端到A点的长度,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自由释放,用秒表记下小车从顶端到A点的运动时间;③由速度公式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解答】解:(1)要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所需的公式为:v;(2)根据公式v可知,需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记录时间;(3)实验步骤:①用木块作支撑物将长木板搭成斜面;②用刻度尺测从斜面顶端到A点的长度,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自由释放,用秒表记下小车从顶端到A点的运动时间;③由速度公式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故答案为:(1)v;(2)刻度尺;秒表;(3)①用木块作支撑物将长木板搭成斜面;②用刻度尺测从斜面顶端到A点的长度,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自由释放,用秒表记下小车从顶端到A点的运动时间;③由速度公式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12.(2024秋 大兴区期中)利用如图15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多选)A.刻度尺B.停表C.量角器D.温度计(2)将实验器材组装好后进行实验,主要步骤如下。请你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①把挡板放在斜面上的B处,小车从斜面上的A处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和 ,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②根据公式v= (用测量的字母表示),计算小车由A运动到B过程中的平均速度。(3)实验中发现小车运动的时间很短,时间的测量误差较大。为了增大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答案】(1)AB;(2)小车行驶的时间t;;(3)将垫块向右移动一段距离。【解答】解:(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时,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v可求出小车运动的速度;(2)①把挡板放在斜面上的B处,小车从斜面上的A处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和小车行驶的时间t;②根据公式v计算小车由A运动到B过程中的平均速度;(3)为了减少测量时间的误差,增大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将垫块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减小斜面坡度。故答案为:(1)AB;(2)小车行驶的时间t;;(3)将垫块向右移动一段距离。13.(2024秋 越秀区校级期中)小明看到滑雪场有初、中、高级不同长度的滑雪道。对此他猜想:“同一斜面,物体从越高的地方静止开始下滑,到斜面底端的平均速度越大。”请你设计实验验证其猜想。(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器材:除了如图所示的器材,你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4)实验步骤(可用画图或文字表述): 【答案】(1)探究小车从斜面下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与下滑高度的关系;(2)v;(3)刻度尺、停表;(4)①把木块放在木板下面某一合适位置,使其构成一个斜面;②让小车从斜面某一位置由静止自由下滑到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③改变小车静止释放的高度,重复第2步实验;④继续改变小车静止释放的高度,重复第2步实验;⑤由速度公式v求出小车三次运动的平均速度,比较平均速度与下滑高度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解答】解:(1)根据猜想:“同一斜面,物体从越高的地方静止开始下滑,到斜面底端的平均速度越大。”确定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小车从斜面下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与下滑高度的关系;(2)本次实验原理是v;(3)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测平均速度需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因此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停表;(4)实验步骤:①把木块放在木板下面某一合适位置,使其构成一个斜面;②让小车从斜面某一位置由静止自由下滑到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③改变小车静止释放的高度,重复第2步实验;④继续改变小车静止释放的高度,重复第2步实验;⑤由速度公式v求出小车三次运动的平均速度,比较平均速度与高度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故答案为:(1)探究小车从斜面下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与下滑高度的关系;(2)v;(3)刻度尺、停表;(4)①把木块放在木板下面某一合适位置,使其构成一个斜面;②让小车从斜面某一位置由静止自由下滑到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③改变小车静止释放的高度,重复第2步实验;④继续改变小车静止释放的高度,重复第2步实验;⑤由速度公式v求出小车三次运动的平均速度,比较平均速度与下滑高度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14.(2024秋 盘龙区校级期中)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如图所示的是测平均速度时的某次实验过程。图中秒表的设置是“时:分:秒”,甲、乙、丙分别对应了小车在起点、路程中点、终点位置的时间。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m/s,s1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m/s。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为 m/s分析数据可知,得出结论(一条即可):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2)小车从顶端到底端时间t=10:35:05﹣10:35:00=5s,总路程s=0.9m,故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0.18m/s;上半段的路程s1=0.45m,小车运动时间t1=10:35:03﹣10:35:00=3s,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0.15m/s;下半段的路程s2=0.45m,小车运动时间t2=10:35:05﹣10:35:03=2s,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0.225m/s;(3)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小车速度越来越快。故答案为:秒表;刻度尺;0.18;0.15;0.225;小车速度越来越快。15.(2024秋 大观区校级期中)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刻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小车从斜面下滑过程中“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 。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2)由图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的平均速度是 m/s;(3)小组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实验时斜面的倾斜度不宜太大,你认为这样做的理由是 (答案合理即可)。【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实验中要利用公式v计算小车平均速度;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用秒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2)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通过路程:s=64.0cm﹣0cm=64.0cm=0.640m,所用时间:t=00:05:10﹣00:05:06=4s,平均速度:v0.16m/s;(3)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是为了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故答案为:(1)v;秒表;(2)0.16;(3)减小小车下滑的速度,延长下滑时间,便于时间准确测量。16.(2024秋 铜仁市校级期中)在研究物体的运动速度时,小明做了测量“气泡速度”的实验。实验装置:运动轨迹 AB BC CD DE EF FG时间/s 4 4 4 4 4 4路程/cm 6.0 8.00 10.00 10.00 10.00 10.00速度/(cm/s) 1.50 2.00 2.50 2.50 2.50 2.50(1)测量气泡运动速度的原理是 ;(2)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3)请你把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4)分析可知,气泡在此过程中的运动情况是 ;(5)本实验采用气泡做研究对象进行速度的测量,是因为气泡的运动速度比较 (选填“快”或“慢”),方便测量运动时间。【答案】(1)v;(2)刻度尺和停表;(3)1.50;(4)在AB、BC段做变速运动,在CD、DE、EF、FG段做匀速运动;(5)慢。【解答】解:(1)测量气泡运动速度的原理是v;(2)本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距离和时间,因此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停表;(3)表格中的数据为:vAB1.50cm/s;(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气泡在AB、BC段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距离不相等,做变速运动;在CD、DE、EF、FG段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相等,做匀速运动;(5)本实验采用气泡做研究对象进行速度的测量,是因为气泡的运动速度比较慢,方便测量运动时间。故答案为:(1)v;(2)刻度尺和停表;(3)1.50;(4)在AB、BC段做变速运动,在CD、DE、EF、FG段做匀速运动;(5)慢。17.(2024秋 张店区期中)如图“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已有实验器材:木板(长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车长15.0cm)、木块。(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通常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3)一次实验中,小文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5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4)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较长,其平均速度越 (选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选填“大”或“小”)。【答案】(1);秒表;(2)时间;(3)0.2;(4)大;大。【解答】解:(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v;需要刻度尺测量路程,秒表测时间;(2)为了减小实验中时间的测量误差,通常是延长下滑时间,那么本题中延长下滑时间的方法是减小斜面的倾角;(3)找出下滑路程和所用时间,由速度公式可得:v0.2m/s;(4)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斜面倾角不变时,下滑时间一定,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下滑时间越短,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故答案为:(1);秒表;(2)时间;(3)0.2;(4)大;大。18.(2024秋 南岸区期中)如图所示,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我们根据公式 来测量平均速度。(2)我们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3)下表是实验获得的数据,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写完整。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1 s1=80cm t1=2.6s v1=30.8cm/s2 s2=40cm t2=1.4s v2= cm/s3 s3=40cm t3= s v3= cm/s【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根据公式v来测量平均速度。(2)由公式可以看出实验过程中主要测量的物理量为路程和时间,用到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和秒表。(3)由表格数据可得:t3=t1﹣t2=2.6s﹣1.2s=1.4s,v228.6cm/s,v333.3cm/s,故答案为:(1)v;(2)刻度尺;秒表;(3)1.2;28.6; 33.3。19.(2024秋 官渡区校级期中)如图是小车在斜面下滑测平均速度的实验:(1)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20m/s,合 km/h。(2)实验时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实验的原理是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20m/s=20×3.6km/h=72km/h;(2)测量原理为v,所以需用刻度尺测出路程s,用秒表测出时间t。故答案为:(1)72;(2)刻度尺;秒表;v。20.(2024秋 龙马潭区校级期中)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如图所示的是测平均速度时的某次实验过程。图中秒表的设置是“时:分:秒”,甲、乙、丙分别对应了小车在起点、路程中点、终点位置的时间。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m/s,S1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m/s.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为 m/s分析数据可知,得出结论(一条即可):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2)小车从顶端到底端时间t=10:35:05﹣10:35:00=5s,总路程s=0.9m,故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0.18m/s;上半段的路程s1=0.45m,小车运动时间t1=10:35:03﹣10:35:00=3s,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0.15m/s;下半段的路程s2=0.45m,小车运动时间t2=10:35:05﹣10:35:03=2s,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0.225m/s;(3)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小车速度越来越快。故答案为:秒表;刻度尺;0.18;0.15;0.225;小车速度越来越快。21.(2024秋 津南区期中)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 和 测平均速度。(2)该实验原理是 。(3)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4)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5)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三个速度中最大的是 。【答案】(1)秒表;刻度尺;(2)v;(3)小;(4)变速;(5)v3。【解答】解:(1)要完成该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2)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实验原理是v;(3)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小车运动时间较长,便于测量;(4)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5)小车沿斜面做加速直线运动,若题中小车在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则v1>v2;若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因为小车做加速运动,则v3>v1>v2,故速度最大为v3。故答案为:(1)秒表;刻度尺;(2)v;(3)小;(4)变速;(5)v3。22.(2024秋 增城区期中)利用如图1装置进行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时,小明猜想:下滑距离相同时,坡度越大,小车的平均速度就越大,于是他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步骤如下:步骤一:如图1组装器材,让小车由A处静止下滑至金属片,用①测得通过路程记为s1,用②测得所用的时间记为t1;步骤二:如图2组装器材,让小车由B处静止下滑至金属片,重复步骤一的测量步骤,所测得路程和时间分别记为s2和t2。(1)小明设计的步骤中所用的测量工具①是 ,②是 ;(2)该设计方案存在着错误,以致无法验证小明的猜想,请指出其错误并给出正确的实验步骤:.【答案】(1)①刻度尺;②秒表;(2)错误:两次步骤中小车所运动的距离不同;正确的实验步骤:在步骤二中,应让小车下滑的距离s与步骤一的s相同。【解答】解:(1)根据平均速度的求值公式v可知,分别用①刻度尺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②停表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2)实验应让小车下滑的距离相同,由图1、2知,两次步骤中小车所运动的距离不同,所以其错误:两次步骤中小车所运动的距离不同;正确的实验步骤:在步骤二中,应让小车下滑的距离s与步骤一的s相同。故答案为:(1)①刻度尺;②秒表;(2)错误:两次步骤中小车所运动的距离不同;正确的实验步骤:在步骤二中,应让小车下滑的距离s与步骤一的s相同。23.(2024秋 新宾县期中)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应使斜面坡度保持较小,目的是: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C= cm,vAC= m/s。(4)为了更准确地测量时间,以下哪一项措施是可行的: 。①在C点放置一个金属片②让小车下滑的高度升高③用分度值更小的尺【答案】(1)v;(2)便于测量时间;(3)80.0;0.16;(4)①。【解答】解:(1)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为:v;(2)为了计时方便,应让小车运动的慢些,运动的时间长些,所以斜面的坡度要较小;(3)由图知,分度值为1cm,则sAC=80.0cm;tAC=5s;则vAC16cm/s=0.16m/s;(4)为了使小车在某一位置停止运动,需要一个挡板,金属片起到了挡板的作用,另外,小车撞击金属板时会发出响声,这样便于准确测量时间,故选:①。故答案为:(1)v;(2)便于测量时间;(3)80.0;0.16;(4)①。24.(2024秋 浠水县校级期中)实验才是咱们物理的开山鼻祖,“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你一定骑着自行车在无人道路的长坡上不捏刹车放飞过自我,那是无知无畏的你还不晓得“物理”为何物时就用自己身体做过的“实验”,太冒险也太粗糙了。后来你上了初中,物理课上你终于安全又精细地重做了这个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的原理是 ;(2)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停表和 ;(3)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使斜面坡度较 些(选填“大”或“小”);(4)小车从A点到C点的平均速度为 cm/s。【答案】(1)v;(2)刻度尺;(3)小;(4)30.0。【解答】解:(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v;(2)实验中需要用停表测量时间,用刻度尺测量路程;(3)实验时为了便于计时,需使小车在下滑的过程中速度慢些,因此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些;(4)小车从A点到C点运动了3s,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30.0cm/s。故答案为:(1)v;(2)刻度尺;(3)小;(4)30.0。25.(2024秋 花垣县校级期中)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实验中测量小球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填写公式) ;(2)实验中要使斜面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3)小车从甲点运动到丙点用时 s,滑过的距离为 m;(4)从甲到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5)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做 (选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答案】(1)v;(2)小;(3)6;0.9;(4)0.15;(5)变速直线运动。【解答】解:(1)在该实验中,测出小车的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用的时间,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因此该实验的原理是:v;(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3)由图知,由甲点到丙点所用的时间为:t=00:50:10﹣00:50:04=6s,以小车的前端为基准,小车从甲点运动到丙点通过的路程为:s=90.0cm=0.9m,(4)小车由甲至丙的平均速度:v15cm/s=0.15m/s,(5)小车由甲至乙的平均速度:v甲乙13cm/s,小车由乙至丙的平均速度:v乙丙16cm/s,由此看见,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故答案为:(1)v;(2)小;(3)6;0.9;(4)0.15;(5)变速直线运动。26.(2024秋 南江县校级期中)小王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停表一块、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1)他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2)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 (填“较大”或“较小”)。【答案】(1)刻度尺;(2)较小。【解答】解:(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距离和时间,因此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中,还缺刻度尺;(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减缓小车向下运动的速度。故答案为:(1)刻度尺;(2)较小。27.(2024秋 凉州区期中)“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实验的原理是 。(2)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停表和 。(3)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使斜面坡度较 些(选填“大”或“小”)。(4)小车从A点到C点运动了 s,它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cm/s。【答案】(1);(2)刻度尺;(3)小;(4)3;30.0。【解答】解:(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v;(2)实验中需要用停表测量时间,用刻度尺测量路程;(3)实验时为了便于计时,需使小车在下滑的过程中速度慢些,因此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些;(4)小车从A点到C点运动了3s,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30.0cm/s。故答案为:(1);(2)刻度尺;(3)小;(4)3;30.0。28.(2024秋 蓟州区期中)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1)本实验的原理是 ;(2)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陡”或“缓”),目的是便于测量时间;(3)某次实验中,设小车在前半段AB和后半段BC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v1 v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答案】(1)v;(2)缓;(3)小于。【解答】解:(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的原理是v。(2)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缓,目的是使小车下滑速度变缓一些,便于测量时间。(3)设小车在前半段AB和后半段BC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和v2,因为小车由静止开始做的是加速运动,下滑速度越来越快,因此v1小于v2。故答案为:(1)v;(2)缓;(3)小于。29.(2024秋 黄石期中)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有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方框内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时间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应使斜面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目的是 (选填“延长”或“缩短”)运动时间,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C= cm。vBC= m/s。【答案】(1)v;(2)小;延长;(3)9.00;0.05。【解答】解:(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v进行测量的;(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目的是延长运动时间,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小球从A到C点运动的距离是:s=10.00cm﹣1.00cm=9.00cm;小球从B到C点运动的距离:s′=6.00cm﹣1.00cm=5.00cm;所用时间:t′=15:35:23﹣15:35:22=1s,vBC5.00cm/s=0.05m/s。故答案为:(1)v;(2)小;延长;(3)9.00;0.05。30.(2020秋 磁县期中)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1)测量工具中除了停表外,还需要 ;(2)实验中应选择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的斜面;(3)图中停表每格为1s,小车通过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 m/s。【答案】(1)刻度尺;(2)小;(3)0.15。【解答】解:(1)在测量小车的运动速度时,可以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距离,因此测量工具除了停表,还需要刻度尺;(2)实验的坡度应该较小的话,小车运动的速度会比较慢,这样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3)由图可知,小车后半段运动的时间t=2s,运动的路程s=30cm=0.3m,则小车后半段运动的速度为:。故答案为:(1)刻度尺;(2)小;(3)0.15。31.(2024秋 永兴县校级期中)如图甲所示,测平均速度时,测得小车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到底端处所用时间为t,小车长为s1,斜面长为s2。(1)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的数学表达式为v= (用题中字母来表示);(2)图乙中能够准确反应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选填“A”、“B”、“C”、“D”)。【答案】(1);(2)C。【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小车从A到B的路程为:s=s2﹣s1,则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为:v;(2)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速度越来越快,做的是加速运动,即变速运动;A、由图可知,随着时间增加,通过的路程无变化,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s﹣t图象是倾斜直线,即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成正比,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不符合题意;C、由图可知,s﹣t图象是曲线,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越来越大,表示物体做加速运动,符合题意;D、由图可知,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保持不变,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故选:C。故答案为:(1);(2)C。32.(2024秋 磴口县校级期中)如图1,小球从斜槽上以速度为零开始下滑,一位同学采用拍频闪照片的方法来记录小球运动的时间和距离,如图1所示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 m/s。(3)小球在BD两点间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小于”)EF两点间的平均速度。(4)如图2四个“v﹣t”关系图象中,可能可以反映出该小球运动状态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答案】(1)变速;(2)0.1;(3)小于;(4)C。【解答】解:(1)由图可知,小球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加速运动)。(2)1个大格表示1cm,一个大格分成了10个小格,所以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路程sBD=4.50cm﹣0.50cm=4.00cm=0.04m,所用时间tBD=0.2s×2=0.4s;小球从B点到D点的平均速度:vBD0.1m/s;(3)由图可知,从B点运动到D点的路程是0.04m,在EF的路程是0.045m,小球经过BD两点的时间是0.4s,经过EF两点的时间是0.2s,所以小球在BD两点间的平均速度小于小球在EF两点间的平均速度;(4)由图可知:A图说明物体做减速运动,B图说明物体做匀速运动,C图说明物体做加速运动,D图说明物体先减速后加速,所以能说明小球做加速下滑运动的是C图,故选C。故答案为:(1)变速;(2)0.1;(3)小于;(4)C。33.(2024秋 叶县期中)物理兴趣小组的几名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来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1所示。(1)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依据的原理是 。(2)本实验除了图1中已有的器材之外,要完成实验,还必须用到的器材是 ;(3)在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该怎样操作: ;(4)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实验时,同学们发现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松手后小车不动,这时他应该 (选填“用手推一下小车”,“适当增大斜面的坡度”或“适当减小斜面的坡度”);(5)小车在斜面上某段下滑时的始、末位置如图所示,若小车滑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为2.5s,则小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m/s。(6)图2中能够准确反映小车从斜面顶端下滑到底端的运动情况是 。【答案】(1)v;(2)秒表;(3)让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4)同一位置;适当增大斜面的坡度;(5)0.24;(6)D。【解答】解:(1)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依据的原理是v。(2)由速度公式知实验需要测量长度的刻度尺和测量时间的秒表本,图1中已有刻度尺,要完成实验,还必须用到的器材是秒表;(3)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小车速度变化越慢,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时间,故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该让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4)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从而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实验时,同学们发现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松手后小车不动,说明斜面的倾斜程度太小,这时他应该适当增大斜面的坡度;(5)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小车的开始位置在60.0cm位置,末位置在零刻度位置,故小车在斜面上某段下滑的路程为60.0cm=0.60m,若小车滑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为2.5s,则小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0.24m/s。(6)图2中A图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B图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C图也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只是物体在靠近原点,D图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且速度在变快,而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在做加速运动,故能够准确反映小车从斜面顶端下滑到底端的运动情况是D。故答案为:(1)v;(2)秒表;(3)让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4)同一位置;适当增大斜面的坡度;(5)0.24;(6)D。34.(2024秋 西城区期中)如图1所示,小球从斜槽上以速度为零开始下滑,一位同学采用拍频闪照片的方法来记录小球运动的时间和距离,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判断依据是 。(2)小球在BD两点间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小于”)EF两点间的平均速度。(3)如图2所示四个“v﹣t”关系图象中,可能可以反映出该小球运动状态的是 。(选填图2中的选项字母)【答案】(1)变速;小球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2)小于;(3)C。【解答】解:(1)由图可知,小球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加速运动)。(2)由图可知,从B点运动到D点的路程是0.04m,在EF的路程是0.045m,小球经过BD两点的时间是0.4s,经过EF两点的时间是0.2s,所以小球在BD两点间的平均速度小于小球在EF两点间的平均速度。(4)由图可知:A图说明物体做减速运动,B图说明物体做匀速运动,C图说明物体做加速运动,D图说明物体先减速后加速,所以能说明小球做加速下滑运动的是C图,故选C。故答案为:(1)变速;小球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2)小于;(3)C。35.(2024秋 汝州市期中)如图1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 (2)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 cm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 m/s。(3)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4)小球在 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5)图2中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该小球运动的图像是 。(填字母)【答案】(1)变速;小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2)12.50;0.15;(3)小于;(4)EF;(5)C。【解答】解:(1)由图可知,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说明物体运动越来越快,即速度越来越大,故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2)由图可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0.1cm,则小球从A点到F点运动的路程为:s=12.50cm﹣0.00cm=12.50cm;小球从B点到F点运动的路程:s′=12.50cm﹣0.50cm=12.00cm=0.12m;小球从B点到F点运动的时间为:t′=0.2s×4=0.8s;小球从B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vBF0.15m/s;(3)从B点运动到D点的距离为s1=4.50cm﹣0.50cm=4.00cm;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时间t1=0.2s×2=0.4s;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vBD10.00cm/s;小球从A点到F点运动的路程:s=12.50cm;小球从A点到F点运动的时间为:t=0.2s×5=1s;小球从A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vAF12.50cm/s;故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小于小球从A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4)根据图示可知,相同时间内,EF两点间的路程最大,因此EF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5)由照片中小球的运动轨迹可知,小球运动的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大,图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变速;小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2)12.50;0.15;(3)小于;(4)EF;(5)C。36.(2024秋 香坊区校级期中)小松选取一只长约90cm,内径10mm的均匀直玻璃管,管内注满水,留一个小气泡,玻璃管两端密封,探究“气泡的速度”。(1)实验中需用到的测量仪器有米尺和 ,测量气泡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小松倒转玻璃管,保持竖直,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从某一时刻开始,每隔2秒在玻璃管上用记号笔记录小气泡的位置,用米尺测量每次气泡相对记录起点的路程,并依据测得数据,得到关于气泡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请在图线上选取一点,该点对应数据是:t= s,s= cm,据此可知气泡速度值为 cm/s。(3)此次实验中气泡的运动规律为 。【答案】(1)停表;v;(2)10;75;7.5;(3)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解答】解:(1)探究“气泡的速度”实验原理是v,用到的测量工具是米尺和停表;(2)可以选取(2,15)、(6,45)、(10,75)坐标点,如选(10,75),则气泡通过的路程s=75cm,所用时间t=10s,所以气泡的速度v7.5cm/s;(3)由图像可知,气泡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因此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故答案为:(1)停表;v;(2)10;75;7.5;(3)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37.(2024秋 沙坪坝区校级期中)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1)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2)下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 。【答案】(1)加速;(2)C。【解答】解:(1)由图可知小球在斜面上下滑时,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越来越大,由v可知,小球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因此说明小球在做加速运动;(2)由第(1)问的分析可知,小球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A、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增加,运动的速度在减小,因此是减速运动,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增加,运动的速度不变,因此是匀速运动,不符合题意;C、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增加,运动的速度在增加,因此是加速运动,符合题意;D、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增加,运动的速度先减小,后增加,不符合题意;故选:C。故答案为:(1)加速;(2)C。38.(2021秋 重庆期中)(1)某同学在测一支铅笔的长度时,采用了如图1中甲所示的方法,其错误是:① ;② 。(2)如图1中乙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0.1cm ,所测木块的长度是 cm。(3)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2所示:①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直线运动;②如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 。【答案】(1)①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没有跟被测物体一端对齐;②视线没有正对刻度线;(2)0.1cm;2.50;(3)①加速;②C。【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没有跟被测物体一端对齐,读数时,另一侧视线没有正对刻度线;(2)由乙图可知,将1cm分成10个小格,所以其分度值为0.1cm,木块左侧与1.5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与4.00cm刻度线对齐,则木块的长度为L=4.00cm﹣1.50cm=2.50cm;(3)①由频闪照片可知,相同时间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表明小球运动得越来越快,属于加速运动;②A、图像中v随时间减小,属于减速运动,故A错误;B、图像中v随时间不变,属于匀速运动,故B错误;C、图像中v随时间增大,属于加速运动,故C正确;D、图像中v随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属于先减速后加速,故D错误。故选:C。故答案为:(1)①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没有跟被测物体一端对齐;②视线没有正对刻度线;(2)0.1cm;2.50;(3)①加速;②C。39.(2024秋 思明区校级期中)为研究小车在足够长斜面上的运动规律,每次均从斜面顶端A点由静止释放小车,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1)除了图中的器材外,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 。(2)实验前,小明对小车的运动情况作了以下猜想:①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成正比;②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多次实验,记录数据于表格中:从A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 2 3 4 5从A点开始的路程s/cm 0 4.00 16.00 36.00 64.00 100.00分析数据可知,猜想 (选填“①”或“②”)是正确的,让小车从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运动2s通过的路程为 m;(3)某次实验小车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为 cm;(4)如图乙所示符合小车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5)小明继续进行实验研究,让小车从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到某一位置,路程为s,时间为t,小车在路程中点处的速度为v1,在时间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 v2(选填“>”“<”或“=”)。【答案】(1)刻度尺;(2)②;0.1600;(3)36;(4)B;(5)>。【解答】解:(1)由v可知,实验中需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距离,用秒表测量小车行驶的时间;(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故猜想②正确,由表格可知让小车从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运动2s通过的路程为16cm,即0.1600m;(3)由图甲可知小车通过的路程为25cm+11cm=36cm;(4)分析表格中1s时间内的路程差,依次为12cm、20cm、28cm、36cm可知在相同时间,小球运动的距离间隔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故v﹣t图像应选B;(5)分析表格中1s时间内的路程差,依次为12cm、20cm、28cm、36cm可知在相同时间,小球运动的距离间隔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即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则时间中点未到达路程中点,则v1>v2。故答案为:(1)刻度尺;(2)②;0.1600;(3)36;(4)B;(5)>。40.(2024秋 龙南县期中)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110.0cm)和小车(长10.0cm)。(1)本实验的原理是 ,实验时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在斜面的底端放置了一个金属片作为挡板,其好处是 。(2)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一次实验中,小明测得小车从静止(图示位置)开始运动至斜面底端所用时间为2.5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拓展】小组成员分别画出了小车运动的s﹣t图像的大致情况,其中与事实相符的是 (填字母)。【答案】(1)v;停表;确定终点在同一位置,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2)大;大;(3)同一位置;0.4;【拓展】C。【解答】解:(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实验时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停表;在斜面底端放置一个金属片作为挡板的好处是能确定终点在同一位置,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2)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就会越短,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做的是加速运动,因此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平均速度越大;(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小车的平均速度为:v40cm/s=0.4m/s;【拓展】因为小车在斜面做的是加速运动,所以小车位置越靠下,相同时间内走过的距离就越长,分析s﹣t图像,只有C正确。故答案为:(1)v;停表;确定终点在同一位置,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2)大;大;(3)同一位置;0.4;【拓展】C。41.(2024秋 富顺县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小明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使小车从斜面A点静止下滑,经过B点到达C点,图中已标出小车经过A、B、C三点对应时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B段距离为4.0dmB.AB段平均速度为0.2cm/sC.小车从A点到C点做匀速直线运动D.AB段平均速度比AC段平均速度小【答案】D【解答】解:A、由图示可知,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B段距离sAB=10.00dm﹣6.00dm=4.00dm,故A错误;B、小车在AB段的路程sAB=4.00dm=40.0cm,所用时间tAB=15:35:22﹣15:35:20=2s,所以AB段平均速度vAB20.0cm/s,故B错误;CD、由图可知,sAC=10.00dm﹣1.00dm=9.00dm=90.0cm;tAC=15:35:23﹣15:35:20=3s,所以AC段平均速度vAC30.0cm/s,vAC>vAB,故C错误,D正确。故选:D。42.(2024秋 天河区期中)如图所示是“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80cm处)由静止开始下滑到C点,测出小车到达B点(40cm处)的时间为1.6s。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为25m/sB.为了方便测量时间,斜面倾角应该大一些C.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AC段的平均速度D.测量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应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答案】C【解答】解:A、小车运动距离sAB=80.0cm﹣40.0cm=40.0cm=0.4m,tAB=1.6s,则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0.25m/s,故A错误;B、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越快,计时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故B错误;C、由于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运动速度的越来越快,所以前半程AB的速度快小于全程AC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D、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所测的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故D错误。故选:C。43.(2024秋 夏津县期中)如图是“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其中s1=60cm,s2=30cm,秒表每格为1s,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中,为了便于测量时间,斜面应保持很小的坡度B.实验中,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C.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0.12m/sD.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答案】D【解答】解:A、在实验中为了便于测量时间,斜面应保持很小的坡度,故A正确;BD、上半段和下半段的路程相同,由图可知,上半段路程所用时间为3s,下半段所用时间为2s,由v可知,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小于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故D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下滑过程中,小车的速度加快,做变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C、由图可知,小车通过全程所用的时间为t=5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2cm/s=0.12m/s,故C正确。故选:D。44.(2024秋 凉州区期中)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保持较大的坡度B.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C.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D.小车AC段平均速度大于BC段平均速度【答案】B【解答】解:A、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故A错误;B、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所以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故B正确;CD、图中所示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是6s,BC段运动所用时间是2s,AB段和BC段路程相等,所以小车在AB段的速度大于在BC段的速度,小车通过整个斜面做的是加速运动,故C、D错误。故选:B。45.(2024秋 灵宝市期中)暑假期间,小明去水上游乐场游玩,从滑道上冲下来的感觉太刺激了,他想知道物体从斜面上下滑时的速度怎样变化,于是他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小明用 (填一种测量工具)测量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2)由实验测量可知,小车通过前半程s2所用的时间大于通过后半程s3所用的时间,则小车通过前半程s2的平均速度 (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小车通过后半程s3的平均速度。(3)在计算小车全程AC段的平均速度时,采用了下列两种方法计算:方法1:vAC方法2:vAC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方法1”或“方法2”)。(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若小明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 。(5)实验过程中某一时刻秒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读数为 s。【答案】(1)刻度尺;(2)小于;(3)方法1;(4)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5)228.8。【解答】解:(1)小明用刻度尺测量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2)由实验测量可知,小车通过前半程s2所用的时间大于通过后半程s3所用的时间,由速度公式v可知,小车通过前半程s2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后半程s3的平均速度;(3)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而是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即v计算,所以要用方法1;(4)小车在斜面做加速运动,在B点时有速度,而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导致测出小车在BC段的时间不准,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5)由图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min;分针偏向“4”一侧,说明大表盘的读数应大于30s;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48.8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48.8s,则该秒表的读数为3min+48.8s=180s+48.8s=228.8s。故答案为:(1)刻度尺;(2)小于;(3)方法1;(4)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5)228.8。46.(2024秋 西平县期中)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 和 测平均速度。(2)该实验原理是 (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4)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 。(选填>、<、=)【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2)实验中要利用公式v计算小车平均速度;(3)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且速度增大;(4)由于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所以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大,全程的平均速度居中。故答案为:(1)刻度尺;停表;(2)v;(3)变速;(4)v3>v1>v2。47.(2024秋 柘城县期中)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1)该实验的原理是 。(2)为了方便实验,装置坡度应较 (选填“大”或“小”);(3)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4)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则由所拍摄的照片可知,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5)实验中,测量小球在不同路程上的平均速度,目的是 。A.求速度的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B.探究小球从斜面上滑下时速度变化的规律【答案】(1)v;(2)小;(3)加速;(4)1;(5)B。【解答】解:(1)该实验的原理是v;(2)为了方便测量时间,应使小球从斜坡滚下时速度较小,故装置坡度应较小;(3)由图中可知,相同时间间隔内,小球通过的路程逐渐增大,故可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4)由图中可知,小球通过AC段的路程为:sAC=100.0cm﹣60.0cm=40.0cm=0.4m,所用时间为:tAC=0.2s×2=0.4s,故由可得,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5)实验中,小球在斜面不同位置的速度不同,测量小车在不同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可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时的速度变化规律,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故答案为:(1)v;(2)小;(3)加速;(4)1;(5)B。48.(2024秋 临洮县期中)在“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实验中,某小组同学探究小车沿斜面滑下时速度的变化,实验设计如图,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tB、tC(1)该实验需要的测量仪器为 和 。(2)实验中应使斜面坡度保持较 (填“大”或“小”)。(3)如图,小车从A到B经过的路程为 cm,若tA、tB、tC所对应的时间依次如图,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4)如图,小组的成员分别画了小车从A运动到C的几个图像,其中与实验相符的是 。【答案】(1)刻度尺;秒表;(2)小;(3)40.0;0.2;(4)B。【解答】解:(1)需要的测量仪器是刻度尺和秒表;(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便于测量时间;(3)由图知,刻度尺分度值为1cm,小车从A到B经过的路程sAB=80.0cm﹣40.0cm=40.0cm,通过后半段的时间为tBC=5s﹣3s=2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0.2m/s;(4)小车从A到C,做加速直线运动;A、A图物体做匀速直线运,故A错误;B、B图路程增加的幅度大于时间增加的幅度,做加速运动,故B正确;C、C图路程增加的幅度小于时间增加的幅度,做减速运动,故C错误;D、D图是时间不变,路程增加,不符合实际,故D错误。故选:B。故答案为:(1)刻度尺;秒表;(2)小;(3)40.0;0.2;(4)B。49.(2024秋 萧县期中)在“探究小车运动快慢”的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顶端A点由静止下滑,B为AC的中点,C处立有一金属片,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分别如下,则:(1)该实验是依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目的是 (填“延长”或“缩短”)运动时间,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 m/s,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4)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 (选填“A”或“B”)处静止释放。【答案】(1);(2)延长;(3)0.2;小于;(4)A。【解答】解:(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运动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误差,斜面坡度应小些;(3)由图可知:sABsAC120cm=60cm=0.6m;sAC=120cm=1.2m;tAB=3s;tAC=5s;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0.2m/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AC0.24m/s;所以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4)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分别测出AB段、AC段所用时间,则BC段所用时间等于AC段所用时间减去AB段所用时间。故答案为:(1);(2)延长;(3)0.2;小于;(4)A。50.(2024秋 深圳校级期中)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1)实验中挡板的作用是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3)小车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 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AB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通过下半段BC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通过全程AC的平均速度为v3,则这三个平均速度中最小的是 (选填“v1”“v2”或“v3”)。【答案】(1)便于测量时间;(2)减小;(3)80.0;0.16;v1。【解答】解:(1)在斜面上放置挡板,目的是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当小车与挡板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2)为了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一些,便于准确的测量时间,应使小车缓慢运动,因此应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3)由图可知小车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80.0cm,所用的时间tAC=09:25:20﹣09:25:15=5s,因此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16.00cm/s=0.16m/s;由图可知sAB=sBC=40.0cm,tAB=09:25:18﹣09:25:15=3s,tBC=09:25:20﹣09:25:18=2s。根据相同路程,所用时间越少,速度越大,因为tAB>tBC,所以小车下滑做加速运动,故v1最小。故答案为:(1)便于测量时间;(2)减小;(3)80.0;0.16;v1。51.(2024秋 深圳期中)如图所示,小华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使小车从斜面A点静止下滑,经过B点到达C点,图中已标出小车经过A、B、C三点对应时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斜面应保持较大的坡度,以便于测量时间B.AB段平均速度为0.2cm/sC.测量BC段平均速度时,为了简便,可以让小车从B点静止下滑D.若小车过A点后才开始计时,测出AC段平均速度将偏大【答案】D【解答】解:A、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因此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以便于测量时间,故A错误;B、由图知:AB段的距离为:sAB=10.0dm﹣6.0dm=4.0dm=40.0cm,所用时间为:tAB=2s,则全程平均速度是vAB20cm/s,故B错误;C、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其运动的起点必须是A点,计时的起点是B点,在C处停止计时,故C错误;D、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算出的速度偏大,故D正确。故选:D。52.(2024秋 武冈市期中)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对上述实验的数据处理正确的是( )A.图中AB段的路程sAB=45.0cmB.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cm/sC.在测量小车到达B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答案】B【解答】解:A、由图知,图中AB段的路程sAB=80.0cm﹣40.0cm=40.0cm,故A错误;B、已知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由图可知sAC=80.0cm,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cm/s;故B正确;C、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v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故C错误;D、如果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则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不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故D错误。故选:B。(多选)53.(2024秋 科尔沁区期中)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探究小车运动时速度的变化,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且测得通过AC段的时间tAC=2.5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B段的路程sAB=50.0cmB.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cm/sC.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答案】BC【解答】解:A、由图知,图中AB段的路程sAB=80.0cm﹣40.0cm=40.0cm,故A错误;B、已知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由图可知sAC=80.0cm,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cm/s;故B正确;C、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v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故C正确;D、如果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则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不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故D错误。故选:BC。(多选)54.(2024秋 莒县期中)如图所示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验中为便于测量时间,应保持斜面较大的坡度B.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AB段的平均速度C.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所测量出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不能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答案】BCD【解答】解:A、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故A错误;B、小车在斜面上做的是加速运动,越往下速度越快,即vBC>vAC>vAB,因此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故B正确;C、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所测量的时间会偏大,而AB段的路程一定,由v可知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故C正确;D、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在B点的速度不为零,因此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所测得的BC段的时间不是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的时间,因此测得的平均速度不是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不能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故D正确。故选:BCD。55.(2024秋 河西区期中)小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A处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处和C处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她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此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小 (选填“大”或“小”)。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时间 (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答案】小;时间。【解答】解: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v可得,AB段的平均速度偏小;倾角较小,是为了避免时间过短,而使误差较大,故是为了减小时间测量过程的误差。故答案为:小;时间。56.(2024秋 文登区期中)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AB段的距离sAB= 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m/s(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选填“同一位置”或“不同位置”).(4)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5)实验时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陡”或“缓”)些。【答案】(1)40.0;0.25;(2)小;(3)同一位置;(4)v;(5)缓。【解答】解:(1)小车运动距离sAB=80.0cm﹣40.0cm=40.0cm,tAB=1.6s,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AB25.0cm/s=0.25m/s;(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知,平均速度会偏小;(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故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4)测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5)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短,不便于测量时间,因此实验时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缓些。故答案为:(1)40.0;0.25;(2)小;(3)同一位置;(4)v;(5)缓。57.(2024秋 前进区校级期中)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小车到达A、B、C三处的电子表的如图示数(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钟、秒),则:(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2)为了准确测量时间,则斜面的坡度应较 (选填“大”或“小”);(3)若如图所示小车vBC= m/s,若已经驶过C点再停止计时,则测出的vBC会偏 (选填“大”或“小”)。【答案】(1)v;(2)小;(3)0.4;小。【解答】解:(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该实验的原理为v;(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些;(3)图中刻度的分度值为1 cm,由图可知,小车在BC的路程是40.0cm﹣0.0cm=40.0cm小车通过BC的时间是10:35:23﹣10:35:22=1s因为小车1秒内走过的路程是40.0cm,合0.4m,所以,小车在BC段的速度是0.4m/s;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时间偏大,根据v可知,测得BC段的平均速度vBC会偏小;故答案为:(1)v;(2)小;(3)0.4;小。58.(2024秋 龙马潭区校级期中)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1)该实验的原理是 。斜面坡度较小,是为了方便测量 。(2)小车在AB段平均速度vAB= m/s。(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小明认为:测量BC段的平均速度,应该让小车从B点开始静止释放,他的做法 。(选填“正确”或“错误”)(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答案】(1)v;时间;(2)0.02;(3)偏大;错误;(4)B。【解答】解:(1)该实验的原理是v,斜面坡度较小,小车下滑时速度较小,所用时间较长,这样更方便测量时间;(2)已知小车在AB段通过的路程sAB=10.00cm﹣6.00cm=4.00cm=0.0400m,所用时间tAB=15:35:22﹣15:35:20=2s,则小车在AB段平均速度vAB0.02m/s;(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测量的时间就会偏小,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当通过的路程一定时,所用时间越少,速度越大。所以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测量BC段的平均速度,应该让小车从B点开始静止释放,他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BC段的时间,因此测得的平均速度也不是运动过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4)A表示小车运动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即小车做匀速运动;B表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逐渐变大,即小车做加速运动;C表示小车通过的路程不随时间变化,即小车静止;D表示小车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均匀变化,即小车做匀速运动。由于小车在斜面上下滑做加速运动,因此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B。故答案为:(1)v;时间;(2)0.02;(3)偏大;错误;(4)B。59.(2024秋 贺州期中)如图所示为小明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 A、B、C三个位置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圆圈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1)该实验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和 。(2)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4)AB段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vAB= m/s;vBC= m/s。(5)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选填“大”或“小”),小车做的 (选填“是”或“不是”)匀速直线运动。(6)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那么所测量的运动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2)实验原理是v;由实验原理可知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路程和时间,因此需要用到大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和秒表;(3)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为了增长测量时间,方便计时,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4)由图知:AB段的距离是sAB=4.0cm=0.04m,所用时间为tAB=2s,所以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vAB0.02m/s;由图知:BC段的距离是sBC=5.0cm=0.05m,所用时间为tBC=1s,所以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vBC0.05m/s。(5)根据(4)可知,小车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大于上半段的平均速度,说明其下滑时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即小车做加速运动。(6)如果小车到达C点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计时的时间会比实际的时间长,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在路程一定的情况下,平均速度的结果会偏小。故答案为:(1)刻度尺;秒表;(2)v;(3)小;(4)0.02;0.05;(5)大;不是;(6)小。60.(2024秋 清远期中)如图所示,是小明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1)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小车通过的 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 ,依据的原理是 。(2)小车长8cm,如图全程s= cm,所用时间为5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3)实验时,小明开始计时后才释放小车,则会使所测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4)当测完了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要继续测量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下一步的操作是 。【答案】(1)路程;时间;v;(2)80.0;0.16;(3)小;(4)把金属片移到B点并固定。【解答】解:(1)由速度公式v,可知需要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2)由图可知小车通过的全程s=80.0cm=0.8m,所用的时间t=5s,则全程平均速度v0.16m/s;(3)实验时,开始计时后才释放小车,由于测量时间偏大,则所测平均速度偏小;(4)当测完了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要继续测量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下一步的操作是把金属片移到B点并固定。故答案为:(1)路程;时间;v;(2)80.0;0.16;(3)小;(4)把金属片移到B点并固定。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5/10/3 13:00:55;用户:微信用户;邮箱:orFmNt1vhautmWwWi-Hbnw1NVJ_A@weixin.m;学号:6399269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04 速度的测量(word)2025-2026学年八上物理人教版2024期中复习课件知识点+习题(原卷版).docx 专题04 速度的测量(word)2025-2026学年八上物理人教版2024期中复习课件知识点+习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