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汽化和液化(word)2025-2026学年八上物理人教版2024期中复习学案知识点+习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11 汽化和液化(word)2025-2026学年八上物理人教版2024期中复习学案知识点+习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专题11 汽化和液化
知识点一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液态到气态的变化
现象 洒在玻璃板上的水,一段时间后不见了 涂在手臂上的酒精,过一会儿就不见了 锅里的水烧开一段时间后,水量会减少
分析 水:液态→气态 酒精:液态→气态 水:液态→气态
归纳 物质都由液态变成了气态
(2)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
2.液化
(1)气态到液态的变化
现象 水烧开后从壶嘴喷出“白气” 秋天草叶上出现露珠 刚从冰箱里拿出的雪糕冒“白气”
分析 从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气态→液态 空气中的水蒸气:气态→液态 雪糕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气态→液态
归纳 物质都由气态变成了液态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作液化.
知识点二沸腾
1.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沸腾是汽化的一种形式.
2.实验: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你认真观察过水的沸腾吗 将冷水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升高了.如果持续加热,水的温度是不是会越来越高 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有什么特点
实验思路 我们可以通过将水加热至沸腾,测量水的温度,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图像,得出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陶土网、烧杯、秒表、水、带孔硬纸板
实验过程 (1)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清水,将温度计插入水中,确保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水中,但不要触及烧杯壁和烧杯底. (2)用酒精灯外焰给水加热,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当水温接近90℃时开始计时,每隔0.5min读数一次并记录温度值,直到水沸腾4~5min后为止.观察到的现象如下: ①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断升高;烧杯底部有气泡产生,且温度越高,气泡越多,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直至消失,如图甲所示. ②沸腾时,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烧杯内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到达水面破裂,如图乙所示. (3)用夹子将烧杯放到实验桌上的瓷盘中,水停止沸腾.数据记录表如下: 时间/min00.511.522.533.544.5温度/℃90919293949596979899时间/min55.566.577.588.599.5温度/℃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实验结论 以时间为横轴,温度为纵轴,在坐标纸上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表中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再把它们连接起来,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实验现象和图像可知: (1)水在沸腾前,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水在沸腾后,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2)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交流 反思 (1)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①提高水的初温;②减少实验的水量;③调大酒精灯火焰,并用外焰加热;④在烧杯上加带小孔的盖子,以减少热损失. (2)带孔硬纸板的作用:①减少热损失;②固定温度计,防止水沸腾时温度计晃动;③防止加热过程中温度计上形成水雾,影响读数. (3)液体的沸点(沸腾温度)和液面上方的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实验时由于受大气压的影响,测出的水的沸点可能不是100℃
3.沸点: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作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
4.沸腾的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例如,家里煮饺子、蒸馒头时,在水沸腾后仍然要继续加热,就是为了使水能够继续吸热,保持沸腾.
知识点三蒸发
1.蒸发的概念
(1)生活中的蒸发现象
情境 地板变干 湿衣服晾干
现象 洒在地上的水过一会儿就不见了 晾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不久后变干了
结论 水的温度虽然没有达到沸点,但是水也发生了汽化,变成了气体
(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作蒸发.蒸发是
汽化的另一种形式.
2.蒸发的特点
(1)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如湿衣服在四季都可以晾干;
(2)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3)是缓慢的汽化现象.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探究过程 如图所示,在相同条件下,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和阴凉处,比较衣服晾干的快慢 如图所示,在相同条件下,将湿衣服展开与叠起来,比较衣服晾干的快慢 如图所示,在相同条件下,将湿衣服放在通风处和无风处,比较衣服晾干的快慢
现象 阳光下衣服干得快 展开的衣服干得快 通风处的衣服干得快
原因分析 阳光下温度高,水蒸发快 展开的衣服表面积大,水蒸发快 通风处空气流动快,水蒸发快
探究归纳 上述现象说明,对同一种液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1)液体的温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2)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4.蒸发制冷
现象 原因 归纳
刚从游泳池出来的人感到很冷 水蒸发时从人体吸热,使人感到冷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会使液体及与液体接触的物体温度下降,因此蒸发具有制冷的作用
炎热的夏天,在教室的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爽 水蒸发时从空气中吸热,使人感到凉爽
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来 舌头上的水蒸发吸热,可降低狗的体温
5.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蒸发 沸腾
不同点 发生部位 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汽化快慢 缓慢 剧烈
现象 不容易观察到 迅速产生大量气泡
温度条件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温度必须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
温度变化 使自身和周围物体温度降低,有制冷作用 需要从外界吸热,温度等于沸点,且保持不变
相同点 ①都属于汽化现象;②都是吸热过程
知识点四液化
1.液化的两种方式
(1)降低温度.如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的小水滴.
(2)压缩体积.如日常见到的打火机中的液体就是在常温下采取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得到的.
2.液化放热
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汽化需要吸热,液化会放热.烧水、做饭时水蒸气引起的烫伤要比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和开水的温度虽然差不多,但是水蒸气液化的时候还会放出大量的热,进而加重烫伤.
3.自然界中的水蒸气液化现象
知识点五汽化和液化的应用
1.汽化和液化的对比
前后状态变化 吸、放热情况 方式或方法
汽化 液态→气态 吸热 蒸发或沸腾
液化 气态→液态 放热 降低温度或压缩体积
2.冰箱与热棒
(1)冰箱制冷的原理
(2)热棒的工作原理
3.生活中的水蒸气液化现象
(1)天冷时,人嘴里哈出的“白气”,是哈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2)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喷出的“白气”,是壶中喷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3)深秋,清晨河面上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4)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冰箱门附近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5)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6)舞台上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7)冬天,眼镜“起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所致.
1.(2024秋 成都校级期中)生病发烧时人们常采用在病人身体上涂抹酒精的方式达到物理降温的效果,酒精沾在身上会迅速汽化,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与其相同的是(  )
A.壶口“白气”
B.冰雕变小
C.露珠形成
D.浓雾消散
2.(2024秋 梁溪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天气较冷时,戴近视眼镜的人佩戴口罩,眼镜镜片容易变模糊,当他进入温暖的房间后,镜片又变清晰,下列与“变清晰”原理相同的是(  )
A.冬天汽车尾气管冒“白气”
B.衣柜樟脑丸“变小”
C.西岭雪山树枝上的“雾凇”
D.教室里的积水“消失”
3.(2024秋 西陵区校级期中)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如图所示,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与“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A.吃冰棒解热
B.衣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C.烧开水时冒“白气”
D.在中暑病人的额头上擦酒精
4.(2024秋 保定期中)为了增强体魄,同学们平时刻苦锻炼身体,锻炼过程中往往会大汗淋漓。出汗能防止体温升得太高,这是由于汗液(  )
A.熔化吸热 B.汽化放热 C.液化放热 D.蒸发吸热
5.(2024秋 安新县期中)为了增强体魄,同学们平时刻苦锻炼身体,锻炼过程中往往会大汗淋漓。出汗能防止体温升得太高,这是由于汗液(  )
A.熔化吸热 B.汽化吸热 C.液化放热 D.蒸发放热
6.(2024秋 海伦市期中)如图是冰箱制冷剂循环路线示意图,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     ,达到制冷目的。
7.(2024秋 东城区校级期中)中国古诗和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物理原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真金不怕火炼”:指的是任何情况下金都不会熔化
B.“釜底抽薪”:“抽薪”以后,液体便不能继续沸腾,这说明液体沸腾的条件之一是持续吸热
C.“雪后寒”:指的是雪熔化时要放热,使环境温度降低
D.赵孟頫《趵突泉诗》“波涛声震大明湖”中的“震”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
8.(2024秋 吉安期中)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物质在4min~6min内一定持续吸收热量
B.甲物质在6min~10min内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C.乙物质的熔点一定是60℃
D.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80℃
9.(2024秋 工业园区校级期中)在研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和“沸腾的规律”实验中,共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停表和     ,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过程中的共同点是     。
10.(2024秋 揭西县校级期中)如图所示为甲、乙两杯水沸腾时温度变化与时间关系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水的沸点相同
B.水沸腾后不再需要吸热
C.乙杯水的质量比甲杯水的质量大
D.水沸腾后产生的气泡里面主要是空气
11.(2024春 越秀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甲容器和乙试管内均装有水,乙试管通过甲容器密封盖上的孔插入甲容器的水中,且乙试管与密封盖紧密接触。现给甲容器加热,则经过一段时间后(  )
A.甲容器、乙试管内的水一定同时沸腾
B.甲容器内的水会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也会沸腾
C.甲容器内的水一定不会沸腾
D.乙试管内的水一定不会沸腾
12.(2024秋 兴宾区校级期中)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的水舀起再倒回去,使得水温暂时低于水的     而停止沸腾;釜底抽薪是从锅下抽掉燃烧着的木柴,使得水无法     而停止沸腾。
13.(2024秋 秦淮区校级期中)如图,列出了标准大气压下三种气体的沸点,现把这三种气体用液化后再逐渐提高温度的方法分离出来,则得到的气体的顺序是(  )
物质 氧 氢 氮
沸点/℃ ﹣183 ﹣253 ﹣196
A.氧、氢、氮 B.氢、氧、氮 C.氧、氮、氢 D.氢、氮、氧
14.(2024秋 驿城区校级期中)青蒿素受热易失去活性,为了从溶液中提取青蒿素,创造性地选用乙醚代替水或酒精,这是利用乙醚具有(  )
A.较小的密度 B.较高的凝固点
C.较低的熔点 D.较低的沸点
15.(2024秋 桃城区校级期中)脱水蔬菜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蔬菜加工方式。蔬菜加工企业制作脱水蔬菜的常用方式是真空脱水。真空脱水中包含的物理原理是(  )
A.真空环境的温度极低,可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凝固并升华,从而实现脱水
B.真空环境的气压很低,大大降低了水的沸点,蔬菜中的水分迅速汽化,实现低温脱水
C.真空环境的空气密度很小,可迅速提高蔬菜中水分子的运动速度,从而实现脱水
D.真空环境的温度很高,可使蔬菜中的水分在短时间内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
16.(2024秋 邹城市期中)张军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安装如图a所示的器材时,该实验装置应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安装。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    热水中,不要碰到烧杯的底部或侧壁。
(2)如图b中甲、乙、丙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式正确的是    。(选填“甲”、“乙”或“丙”)。
(3)从实验中可以看到,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空气中出现了“白气”,这是水蒸气遇冷    形成的小水珠。在进行实验探究时要注意不要被水蒸气烫伤,这是水蒸气和开水的温度虽然差不多,但是水蒸气液化    (选填“吸热”或“放热”),所以实验时要注意安全。
(4)分析如图c中的图像可知,水在沸腾的特点是:    ;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第一次实验所用水的体积比第二次实验的     (选填“多”或“少”)。
17.(2024秋 蓝田县期中)如图甲是“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安装实验装置时,应按照   (选填“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的顺序安装,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此时的示数为     ℃,图丙中   (选填“a”或“b”)是水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如图丁,小红把质量相同的水加热到沸腾所用时间比小明长的原因是     。
18.(2024春 青秀区期中)小李同学为进一步探究液体沸腾规律,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烧杯与试管内分别装入适量的水,甲、乙温度计分别测量烧杯和试管中水的温度。
(1)安装该实验装置的顺序是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2)点燃酒精灯时,打开灯帽,可闻到淡淡的酒精味,说明液态酒精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
(3)当甲温度计的示数达到99℃时,烧杯中的水开始沸腾,说明当时大气压可能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4)当乙温度计示数达到99℃后,示数保持不变,但试管中的水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5)当小李同学在烧杯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后,发现试管中的水能够沸腾,说明加入食盐后水的沸点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19.(2024秋 龙岗区校级期中)在“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甲、乙两组同学采用完全相同的实验装置分别同时开始加热水,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并同时开始记录加热时间和水的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选用的是酒精温度计
B.乙图烧杯中气泡上升是沸腾前的情形
C.由丙图知水沸腾过程温度保持不变
D.丙图中甲、乙两组图线不同的原因是水的质量不同
20.(2024秋 东西湖区期中)小明和小华分别利用图甲所示的相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出了如图乙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象。关于这两人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组装实验器材时,应先固定温度计,后固定铁圈
B.由图乙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不变,不需要吸热
C.实验中观察到,水沸腾时形成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
D.小华比小明所用时间更长,可能原因是小明实验环境气压更低
(多选)21.(2024秋 卫辉市期中)如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计的玻璃泡位置错误
B.图B是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
C.水沸腾时温度不断升高
D.煮粥时,水沸腾后应调为小火
22.(2024秋 桃城区校级期中)李明和张红选用规格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来探究水沸腾时的特点,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图2是两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组装器材时,应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B.实验时,0~4min内两名同学所用水吸收的热量相同
C.实验过程中杯盖上出现小水珠是汽化现象
D.分析图像可知,李明和张红实验中所用水的质量不同
23.(2024秋 安顺期中)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水沸腾时温度计的读数,图丙中的a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由图乙可知,当地大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
B.图乙温度计的示数是98℃
C.水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D.若只增加水的质量,则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应该是图丙中的c
24.(2024秋 赵县期中)在进行“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装置如图1),某实验小组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相关图像a(如图2)。若在其它条件不变,仅减少烧杯中水量至原来的一半重新做实验,请你在图中大致画出新的图像b。
25.(2024秋 永定区期中)如图所示是某小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及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面上方出现的“白气”是升华现象
B.烧杯上加纸盖是为了减少热量散失
C.水沸腾时温度不变,因此不需要吸热
D.水的沸点是100℃
26.(2024秋 孟村县期中)如图是“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水正在沸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温度计的示数是99℃
B.用温水做实验可以节省实验时间
C.水中上升的气泡体积由大变小
D.保持水沸腾需要继续加热
27.(2024秋 庆安县校级期中)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根据数据绘制了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在沸腾前气泡从杯底往上越来越大
B.由图可知水的沸点是97℃
C.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持续吸热
D.实验中可以通过减少水量来提高沸点
28.(2024秋 定远县期中)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按照实验规范要求,调整铁圈B确定其高度时,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B.给水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一定升高
C.由图乙知,当地气压可能低于标准大气压
D.水沸腾后,移走酒精灯水的沸腾立即停止
29.(2024秋 榆阳区校级期中)为了方便研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小丹在老师的帮助下安全改装了一个玻璃电热水壶(去盖,如图所示),它能一直保持水沸腾。把它放在一个电子秤上(没加热时读数为98g)。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加热至沸腾一段时间后,电子秤读数始终不会发生变化
B.沸腾时,水里气泡的主要成分是空气
C.图中温度计能准确测量出水沸腾时的温度
D.关闭电水壶,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是因为水壶温度仍比水的沸点高
30.(2024秋 博兴县期中)如图所示,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B.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时,应按图甲中B方法读数
C.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是97℃,且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
D.实验结束时,移开酒精灯,发现烧杯内的水立即停止沸腾
31.(2024秋 房县期中)已知一杯水的温度与室内气温相同。用温度计测这杯水的温度,当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水后,(  )
A.温度计示数始终往下降
B.温度计示数始终保持不变
C.温度计示数先下降后上升
D.温度计示数先上升后下降
32.(2024秋 朝阳区校级期中)在室温恒定的教室内,小明给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如图表示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中,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33.(2024秋 巴东县期中)有调侃爱喝酒的人,说喝酒的最高境界是“一两二两漱漱口,三两四两不算酒,五两六两扶墙走,七两八两墙走人不走”。从物理学角度来看,下列关于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扶墙走”时醉汉相对于墙是运动的
B.“墙走人不走”是以墙为参照物而言的
C.40°的白酒在﹣25℃左右的低温才会结冰说明酒精的凝固点比水的低
D.发热的病人可以用酒精擦拭是利用了蒸发吸热
34.(2024秋 防城区期中)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
A.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
B.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将新采摘的辣椒摊开晾晒在阳光下
35.(2024秋 丰台区期中)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
A.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
B.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将刚收割的水稻摊开晾晒在阳光下
36.(2024秋 永定区期中)下列是小李同学在劳动实践活动中采取的系列措施,其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A.培育玉米苗时盖上地膜
B.植树时剪掉多余的枝叶
C.将青菜裹上保鲜膜贮存
D.将收割的小麦摊开晾晒
37.(2024秋 大兴区期中)下列做法中,能够减慢蒸发的是(  )
A.把路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B.把蔬菜包裹保鲜袋后放入冰箱冷藏室
C.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D.把粮食摊开后晒在阳光下
38.(2024秋 三河市期中)体育课后,汗流浃背的小东赶紧打开教室电扇吹风,顿时感觉凉快多了,下列做法中用相同方式改变蒸发快慢的是(  )
A.将湿衣服放在通风处晾干
B.用保鲜膜把水果包好放进冰箱
C.把湿书包放到向阳的地方晒干
D.用扫帚把地面积水向四周扫开
39.(2024秋 东方期中)夏天,室内打开电风扇,室内的人会感到凉快,这是因为电风扇吹出的风(  )
A.是冷气
B.能加速人体表面水分的蒸发
C.能够降低空气的温度
D.吸收了人体的热量
40.(2024秋 花垣县校级期中)夏天,人在水中游泳上岸后,被风吹会觉得有些凉,这是因为(  )
A.水中的温度比岸上的高
B.风把“凉”传给人体
C.人身上的水蒸发时,从人体上吸收了热量
D.人的错觉
41.(2024秋 汝南县期中)下列现象中属于蒸发的是(  )
A.窗玻璃上出现冰花
B.铁块变成铁水
C.从冰箱拿出的葡萄“冒汗”
D.擦在皮肤上的酒精“消失”
42.(2024秋 石家庄期中)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当液体跟周围物体的温度相同时,因为不能吸热,所以液体不会蒸发
B.在1标准大气压下,100℃的水不一定在沸腾,但水一定在蒸发
C.青藏铁路路基两旁插有很多管形“热棒”,装在热棒下端的液态氨在温度升高时会汽化,从路基内部吸热,使路基温度降低
D.尽管南极洲内陆高原平均气温为﹣56℃左右,但这样的环境里,空气中仍存在水蒸气
43.(2024秋 和静县校级期中)关于沸腾和蒸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沸腾时需要吸收热量,蒸发时不需要吸收热量
B.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无关,沸腾时汽化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C.蒸发时液体温度降低,沸腾时液体温度升高
D.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液体表面进行
44.(2024秋 凉州区校级期中)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蒸发和沸腾都需要吸收热量
B.蒸发比较缓慢,沸腾比较剧烈
C.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沸腾只在达到沸点温度时才发生
D.蒸发和沸腾都只能液体表面进行
45.(2024秋 铁东区期中)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在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6.(2024秋 安次区校级期中)下列关于蒸发和沸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B.沸腾需要吸热,而蒸发不需要吸热
C.蒸发和沸腾都能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D.蒸发和沸腾都只能在液体表面发生
47.(2024秋 白云区期中)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而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B.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C.蒸发是放热过程,而沸腾是吸热过程
D.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
48.(2024秋 邢台期中)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倍受大家的喜爱。关于吃火锅涉及的物理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红锅先开说明油的沸点比水低
B.火锅上方的水蒸气引起的烫伤跟开水烫伤一样严重
C.火锅内汤汁越来越少是发生了液化现象
D.若在真空中,则“咕咚”声无法传播
49.(2024秋 沙洋县期中)为了探究影响水分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进行探究,则他想探究的是(  )
A.水分蒸发快慢与表面积的关系
B.水分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C.水分蒸发快慢与蔬菜种类之间的关系
D.水分蒸发快慢与表面空气流速的关系
50.(2024秋 桐城市校级期中)利用滴管、玻璃板、酒精灯可以探究水的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所示,用滴管分别在玻璃板上各滴一滴水,并将其中的一滴摊开,观察哪滴水蒸发的更快。关于这个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滴管分别在玻璃板上各滴一滴水进行探究,应用的实验方法是转换法
B.图乙中水滴蒸发的更快,这是通过增大液体表面积的方式加快蒸发
C.用酒精灯加热图甲中的水滴,发现图甲中的水滴比图乙蒸发快,说明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D.图中的实验可以说明制好的火腿,要晾在通风的地方的道理
51.(2024秋 京山市期中)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52.(2024秋 江夏区期中)如图是某同学煮饺子的情景,请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煮饺子时,我们可以看到锅面上会产生大量的“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B.水沸腾后,为了使饺子更快煮熟,我们可以用加大火力的办法
C.煮饺子时,锅中冒出的水蒸气造成的烫伤要比热水烫伤更严重
D.油炸饺子比水煮饺子需要的温度更高,是因为油的沸点更高
53.(2024秋 镇原县校级期中)生活中的现象:现象一,夏天,打开空调,单层玻璃窗会出现水雾;现象二,寒冷的冬天开车时车窗上也有水雾出现,以上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是(  )
A.这两种现象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
B.现象一中液化后的水珠附着在玻璃窗的内壁上
C.现象二中液化后的水珠附着在车窗的外壁上
D.现象一中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现象二中物态变化过程中放热
54.(2024秋 淮滨县期中)下列关于自然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被100℃水蒸气烫伤比被100℃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要放热
B.春天,冰雪消融是汽化现象
C.夏天的傍晚,草叶的露珠是熔化形成的
D.舞台上的白雾是干冰升华形成的气体
55.(2024秋 海淀区校级期中)下列有关热现象的归纳不合理的是(  )
A.所有气体在其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条件下都可以液化
B.实验室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C.液体的沸点除了跟液体种类有关外,还跟气压有关
D.在1.01×105Pa大气压下,0℃的冰比0℃的水温度低
56.(2024秋 丛台区校级期中)下列有关物理知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验室用温度计和体温计都可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B.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且都需要不断放热
C.人游泳之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因为水液化需要吸热
D.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57.(2024秋 孝昌县期中)在“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跨学科实践活动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壶里的水烧开后,壶嘴会冒“白气”,这种“白气”是小液滴而不是水蒸气
B.打开冰箱,用打湿了的手去拿冷冻室的肉块时,手往往会被“粘”住
C.厨房里使用的瓶装液化气,是用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D.煮饺子时,当水沸腾后仍然用大火加热,这样饺子不仅熟得快且节省水和燃料
58.(2024秋 龙亭区校级期中)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高于0℃
B.刚从游泳池出来感觉冷是因为水蒸发吸热
C.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
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59.(2024秋 昭通校级期中)2024年9月20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一飞冲天,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火箭发射时会产生巨大的轰鸣声,喷水降噪系统则迅速在20秒钟内喷射出400吨水,之后产生大量“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射过程中产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液化后汽化
B.为了保护火箭,火箭的外壳要使用耐高温、熔点很低的材料
C.火箭的液体燃料是在一定的温度下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D.巨大的轰鸣声是指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60.(2024秋 兴宁区校级期中)为了便于运输液化气,应使液化气液化,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
A.降低温度 B.提高温度 C.压缩体积 D.增大体积专题11 汽化和液化
知识点一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液态到气态的变化
现象 洒在玻璃板上的水,一段时间后不见了 涂在手臂上的酒精,过一会儿就不见了 锅里的水烧开一段时间后,水量会减少
分析 水:液态→气态 酒精:液态→气态 水:液态→气态
归纳 物质都由液态变成了气态
(2)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
2.液化
(1)气态到液态的变化
现象 水烧开后从壶嘴喷出“白气” 秋天草叶上出现露珠 刚从冰箱里拿出的雪糕冒“白气”
分析 从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气态→液态 空气中的水蒸气:气态→液态 雪糕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气态→液态
归纳 物质都由气态变成了液态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作液化.
知识点二沸腾
1.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沸腾是汽化的一种形式.
2.实验: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你认真观察过水的沸腾吗 将冷水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升高了.如果持续加热,水的温度是不是会越来越高 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有什么特点
实验思路 我们可以通过将水加热至沸腾,测量水的温度,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图像,得出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陶土网、烧杯、秒表、水、带孔硬纸板
实验过程 (1)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清水,将温度计插入水中,确保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水中,但不要触及烧杯壁和烧杯底. (2)用酒精灯外焰给水加热,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当水温接近90℃时开始计时,每隔0.5min读数一次并记录温度值,直到水沸腾4~5min后为止.观察到的现象如下: ①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断升高;烧杯底部有气泡产生,且温度越高,气泡越多,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直至消失,如图甲所示. ②沸腾时,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烧杯内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到达水面破裂,如图乙所示. (3)用夹子将烧杯放到实验桌上的瓷盘中,水停止沸腾.数据记录表如下: 时间/min00.511.522.533.544.5温度/℃90919293949596979899时间/min55.566.577.588.599.5温度/℃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实验结论 以时间为横轴,温度为纵轴,在坐标纸上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表中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再把它们连接起来,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实验现象和图像可知: (1)水在沸腾前,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水在沸腾后,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2)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交流 反思 (1)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①提高水的初温;②减少实验的水量;③调大酒精灯火焰,并用外焰加热;④在烧杯上加带小孔的盖子,以减少热损失. (2)带孔硬纸板的作用:①减少热损失;②固定温度计,防止水沸腾时温度计晃动;③防止加热过程中温度计上形成水雾,影响读数. (3)液体的沸点(沸腾温度)和液面上方的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实验时由于受大气压的影响,测出的水的沸点可能不是100℃
3.沸点: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作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
4.沸腾的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例如,家里煮饺子、蒸馒头时,在水沸腾后仍然要继续加热,就是为了使水能够继续吸热,保持沸腾.
知识点三蒸发
1.蒸发的概念
(1)生活中的蒸发现象
情境 地板变干 湿衣服晾干
现象 洒在地上的水过一会儿就不见了 晾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不久后变干了
结论 水的温度虽然没有达到沸点,但是水也发生了汽化,变成了气体
(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作蒸发.蒸发是
汽化的另一种形式.
2.蒸发的特点
(1)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如湿衣服在四季都可以晾干;
(2)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3)是缓慢的汽化现象.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探究过程 如图所示,在相同条件下,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和阴凉处,比较衣服晾干的快慢 如图所示,在相同条件下,将湿衣服展开与叠起来,比较衣服晾干的快慢 如图所示,在相同条件下,将湿衣服放在通风处和无风处,比较衣服晾干的快慢
现象 阳光下衣服干得快 展开的衣服干得快 通风处的衣服干得快
原因分析 阳光下温度高,水蒸发快 展开的衣服表面积大,水蒸发快 通风处空气流动快,水蒸发快
探究归纳 上述现象说明,对同一种液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1)液体的温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2)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4.蒸发制冷
现象 原因 归纳
刚从游泳池出来的人感到很冷 水蒸发时从人体吸热,使人感到冷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会使液体及与液体接触的物体温度下降,因此蒸发具有制冷的作用
炎热的夏天,在教室的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爽 水蒸发时从空气中吸热,使人感到凉爽
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来 舌头上的水蒸发吸热,可降低狗的体温
5.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蒸发 沸腾
不同点 发生部位 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汽化快慢 缓慢 剧烈
现象 不容易观察到 迅速产生大量气泡
温度条件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温度必须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
温度变化 使自身和周围物体温度降低,有制冷作用 需要从外界吸热,温度等于沸点,且保持不变
相同点 ①都属于汽化现象;②都是吸热过程
知识点四液化
1.液化的两种方式
(1)降低温度.如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的小水滴.
(2)压缩体积.如日常见到的打火机中的液体就是在常温下采取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得到的.
2.液化放热
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汽化需要吸热,液化会放热.烧水、做饭时水蒸气引起的烫伤要比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和开水的温度虽然差不多,但是水蒸气液化的时候还会放出大量的热,进而加重烫伤.
3.自然界中的水蒸气液化现象
知识点五汽化和液化的应用
1.汽化和液化的对比
前后状态变化 吸、放热情况 方式或方法
汽化 液态→气态 吸热 蒸发或沸腾
液化 气态→液态 放热 降低温度或压缩体积
2.冰箱与热棒
(1)冰箱制冷的原理
(2)热棒的工作原理
3.生活中的水蒸气液化现象
(1)天冷时,人嘴里哈出的“白气”,是哈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2)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喷出的“白气”,是壶中喷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3)深秋,清晨河面上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4)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冰箱门附近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5)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6)舞台上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7)冬天,眼镜“起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所致.
1.(2024秋 成都校级期中)生病发烧时人们常采用在病人身体上涂抹酒精的方式达到物理降温的效果,酒精沾在身上会迅速汽化,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与其相同的是(  )
A.壶口“白气”
B.冰雕变小
C.露珠形成
D.浓雾消散
【答案】D
【解答】解:酒精是液体,酒精擦在身上,变成了气体,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过程:
A.壶口“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冰雕变小是冰升华为气态的水蒸气,是升华过程,故B不符合题意;
C.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露珠形成是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浓雾消散是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4秋 梁溪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天气较冷时,戴近视眼镜的人佩戴口罩,眼镜镜片容易变模糊,当他进入温暖的房间后,镜片又变清晰,下列与“变清晰”原理相同的是(  )
A.冬天汽车尾气管冒“白气”
B.衣柜樟脑丸“变小”
C.西岭雪山树枝上的“雾凇”
D.教室里的积水“消失”
【答案】D
【解答】解:当他进入温暖的房间后,镜片又变清晰,是水的汽化现象;
A、冬天汽车尾气管冒“白气”,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衣柜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西岭雪山树枝上的“雾凇”,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教室里的积水“消失”,是水的汽化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4秋 西陵区校级期中)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如图所示,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与“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A.吃冰棒解热
B.衣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C.烧开水时冒“白气”
D.在中暑病人的额头上擦酒精
【答案】D
【解答】解;由整个装置的结构特点可知,它是借助了蒸发致冷来使给食物降温的,装置放在通风处,这样即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也增大了水的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加快水的蒸发,使饭菜温度降低,防止饭菜变质。
A、吃冰棒解热,是利用熔化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
B、樟脑丸逐渐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蒸汽的升华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不符合题意;
D、在中暑病人额头上擦酒精,是利用蒸发吸热,降低病人体温,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2024秋 保定期中)为了增强体魄,同学们平时刻苦锻炼身体,锻炼过程中往往会大汗淋漓。出汗能防止体温升得太高,这是由于汗液(  )
A.熔化吸热 B.汽化放热 C.液化放热 D.蒸发吸热
【答案】D
【解答】解:锻炼过程中往往会大汗淋漓,出汗能防止体温升得太高,这是由于汗液蒸发从人体吸热,使体温不致升高太多,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2024秋 安新县期中)为了增强体魄,同学们平时刻苦锻炼身体,锻炼过程中往往会大汗淋漓。出汗能防止体温升得太高,这是由于汗液(  )
A.熔化吸热 B.汽化吸热 C.液化放热 D.蒸发放热
【答案】B
【解答】解:锻炼过程中往往会大汗淋漓,出汗能防止体温升得太高,这是由于汗液蒸发从人体吸热,使体温不致升高太多,蒸发属于汽化,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2024秋 海伦市期中)如图是冰箱制冷剂循环路线示意图,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     ,达到制冷目的。
【答案】汽化。
【解答】解:冰箱内的液态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汽化吸热,达到制冷目的。
故答案为:汽化。
7.(2024秋 东城区校级期中)中国古诗和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物理原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真金不怕火炼”:指的是任何情况下金都不会熔化
B.“釜底抽薪”:“抽薪”以后,液体便不能继续沸腾,这说明液体沸腾的条件之一是持续吸热
C.“雪后寒”:指的是雪熔化时要放热,使环境温度降低
D.赵孟頫《趵突泉诗》“波涛声震大明湖”中的“震”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
【答案】B
【解答】解:A.“真金不怕火炼”:指的是金的熔点较高,故A错误;
B.“釜底抽薪”:“抽薪”以后,液体便不能继续沸腾,这说明液体沸腾的条件之一是持续吸热,故B正确。
C.“雪后寒”:指的是雪熔化成水时要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故C错误;
D.赵孟頫《趵突泉诗》“波涛声震大明湖”中的“震”指的是声音的响度高,故D错误。
故选:B。
8.(2024秋 吉安期中)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物质在4min~6min内一定持续吸收热量
B.甲物质在6min~10min内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C.乙物质的熔点一定是60℃
D.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80℃
【答案】A
【解答】解:图象可能为晶体熔化过程的温度﹣时间图象,也可能为液体沸腾过程的温度﹣时间图象;
A、4~10min内,乙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故A正确;
B、6~10min内,甲物质可能在熔化,也可能在沸腾,甲物质可能是固液共存态,故B错误;
C、60℃可能是乙物质的熔点,也可能是乙物质的沸点,故C错误;
D、80℃可能是甲物质的熔点,也可能是甲物质的沸点,故D错误。
故选:A。
9.(2024秋 工业园区校级期中)在研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和“沸腾的规律”实验中,共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停表和     ,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过程中的共同点是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
(1)“固体熔化的规律”和“液体沸腾的规律”的实验都要用到温度计和停表;
(2)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过程中的共同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温度计;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10.(2024秋 揭西县校级期中)如图所示为甲、乙两杯水沸腾时温度变化与时间关系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水的沸点相同
B.水沸腾后不再需要吸热
C.乙杯水的质量比甲杯水的质量大
D.水沸腾后产生的气泡里面主要是空气
【答案】A
【解答】解:A.由图可知,两杯水的沸点都是99℃,故A正确;
B.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B错误;
C.如果两杯水使用相同的热源加热,那么相同时间内,两杯水吸收热量相同,根据公式Q=cmΔt知,水在沸腾前,经过相同时间甲的温度高于乙的温度,说明甲的质量小于乙的质量,如果热源不同,则不能说明乙杯水的质量比甲杯水的质量大,故C错误;
D.水沸腾后产生的气泡里面主要是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故D错误;
故选:A。
11.(2024春 越秀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甲容器和乙试管内均装有水,乙试管通过甲容器密封盖上的孔插入甲容器的水中,且乙试管与密封盖紧密接触。现给甲容器加热,则经过一段时间后(  )
A.甲容器、乙试管内的水一定同时沸腾
B.甲容器内的水会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也会沸腾
C.甲容器内的水一定不会沸腾
D.乙试管内的水一定不会沸腾
【答案】B
【解答】解:甲容器是密封的,给甲容器加热,经过一段时间后,甲容器水面上的气压增大,沸点升高,会高于100℃;
乙试管的水从甲容器的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达到水的沸点时就会沸腾,而此时甲容器的水还不能沸腾,再继续加热,甲容器中的水也将沸腾。
故选:B。
12.(2024秋 兴宾区校级期中)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的水舀起再倒回去,使得水温暂时低于水的     而停止沸腾;釜底抽薪是从锅下抽掉燃烧着的木柴,使得水无法     而停止沸腾。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
“扬汤止沸”的意思: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
道理是: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大液体表面积且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相对应空气是流动的)从而加快了蒸发,蒸发需要吸收热量,从而使液体温度降低,低于沸点,液体不能沸腾,起到止沸的效果。但是一旦液体重新回到锅里,由于仍然可以继续从燃料中吸热,所以一会儿达到沸点之后又会沸腾。所以扬汤止沸是暂时性的止沸。
“釜底抽薪”:釜是指古代的一种锅,薪是指柴。所以该成语的原意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
道理是:水沸腾是要吸热的。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水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
故答案为:沸点;吸热。
13.(2024秋 秦淮区校级期中)如图,列出了标准大气压下三种气体的沸点,现把这三种气体用液化后再逐渐提高温度的方法分离出来,则得到的气体的顺序是(  )
物质 氧 氢 氮
沸点/℃ ﹣183 ﹣253 ﹣196
A.氧、氢、氮 B.氢、氧、氮 C.氧、氮、氢 D.氢、氮、氧
【答案】D
【解答】解:由沸点表可知,沸点最低的是液态氢,其次是液态氮,沸点最高的是液态氧;
温度升高时,沸点最低的液态氢先达到沸点,最先分离出来,其次是液态氮,最后是液态氧,故D正确。
故选:D。
14.(2024秋 驿城区校级期中)青蒿素受热易失去活性,为了从溶液中提取青蒿素,创造性地选用乙醚代替水或酒精,这是利用乙醚具有(  )
A.较小的密度 B.较高的凝固点
C.较低的熔点 D.较低的沸点
【答案】D
【解答】解:在从青蒿这种植物里提取青蒿素时,不用水或酒精溶液而是放在乙醚中煮,这是因为乙醚的沸点低;当乙醚沸腾后,继续加热,乙醚的温度不会升高,避免由于温度高而破坏青蒿素的有效成分。
故选:D。
15.(2024秋 桃城区校级期中)脱水蔬菜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蔬菜加工方式。蔬菜加工企业制作脱水蔬菜的常用方式是真空脱水。真空脱水中包含的物理原理是(  )
A.真空环境的温度极低,可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凝固并升华,从而实现脱水
B.真空环境的气压很低,大大降低了水的沸点,蔬菜中的水分迅速汽化,实现低温脱水
C.真空环境的空气密度很小,可迅速提高蔬菜中水分子的运动速度,从而实现脱水
D.真空环境的温度很高,可使蔬菜中的水分在短时间内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
【答案】B
【解答】解: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真空环境下的气压很低,气压很低时水的沸点也很低,所以蔬菜中的水分会在一个很低的温度下就迅速汽化离开蔬菜,从而实现脱水的目的。
故选:B。
16.(2024秋 邹城市期中)张军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安装如图a所示的器材时,该实验装置应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安装。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    热水中,不要碰到烧杯的底部或侧壁。
(2)如图b中甲、乙、丙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式正确的是    。(选填“甲”、“乙”或“丙”)。
(3)从实验中可以看到,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空气中出现了“白气”,这是水蒸气遇冷    形成的小水珠。在进行实验探究时要注意不要被水蒸气烫伤,这是水蒸气和开水的温度虽然差不多,但是水蒸气液化    (选填“吸热”或“放热”),所以实验时要注意安全。
(4)分析如图c中的图像可知,水在沸腾的特点是:    ;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第一次实验所用水的体积比第二次实验的     (选填“多”或“少”)。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实验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温度计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但不能碰容器底和壁,故组装器材时应按自下而上的顺序;
(2)温度计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图b中读温度计示数的方式正确的是乙;
(3)白气”是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水蒸气液化放出热量,所以水蒸气烫伤比开水更严重;
(4)由图c中的图像可知,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第一次加热到沸腾所用时间比第二次要短,所以第一次中的水的质量小,则第一次实验所用水的体积比第二次实验的少。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 浸没;(2)乙;(3)液化;放热(4)吸热温度不变;少。
17.(2024秋 蓝田县期中)如图甲是“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安装实验装置时,应按照   (选填“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的顺序安装,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此时的示数为     ℃,图丙中   (选填“a”或“b”)是水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如图丁,小红把质量相同的水加热到沸腾所用时间比小明长的原因是     。
【答案】从下至上;92;b;小红实验时用的水初温低。
【解答】解:(1)在使用酒精灯时,需要用其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根据酒精灯确定铁圈的位置,又因为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所以要根据温度计的长度确定横杆的位置,因此按照“从下至上”安装实验装置;
(2)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温度计的读数是92℃;
(3)水沸腾后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汽化为水蒸气进入气泡而逐渐变大,所以图中的b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4)由图象知,小明水的初温为96℃;小红小组水的初温为93℃,两者水的初温不同,因此小红把水加热到沸腾,所用时间比小明长的原因是小红实验用的水初温更低。
故答案为:从下至上;92;b;小红实验时用的水初温低。
18.(2024春 青秀区期中)小李同学为进一步探究液体沸腾规律,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烧杯与试管内分别装入适量的水,甲、乙温度计分别测量烧杯和试管中水的温度。
(1)安装该实验装置的顺序是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2)点燃酒精灯时,打开灯帽,可闻到淡淡的酒精味,说明液态酒精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
(3)当甲温度计的示数达到99℃时,烧杯中的水开始沸腾,说明当时大气压可能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4)当乙温度计示数达到99℃后,示数保持不变,但试管中的水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5)当小李同学在烧杯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后,发现试管中的水能够沸腾,说明加入食盐后水的沸点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答案】(1)自下而上;(2)汽化;(3)低于;(4)不能;(5)升高。
【解答】解:(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故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液态酒精中分子进入空气中变为气态,这个过程是汽化;
(3)水的沸点跟气压有关,实验中测出的水的沸点小于100℃,说明当时的大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4)当试管中的水与烧杯中的水均达到沸点后,烧杯中的水可以从酒精灯继续吸热,能够沸腾;由于试管中的水和烧杯中的水温度相同,试管中的水无法从烧杯的水中继续吸热,因此试管中的水不能沸腾;
(5)在烧杯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后,发现试管中的水能够沸腾,说明烧杯中水的沸点高于99℃,即加入食盐后,水的沸点升高。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汽化;(3)低于;(4)不能;(5)升高。
19.(2024秋 龙岗区校级期中)在“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甲、乙两组同学采用完全相同的实验装置分别同时开始加热水,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并同时开始记录加热时间和水的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选用的是酒精温度计
B.乙图烧杯中气泡上升是沸腾前的情形
C.由丙图知水沸腾过程温度保持不变
D.丙图中甲、乙两组图线不同的原因是水的质量不同
【答案】C
【解答】解:A、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的沸点为 78.5℃,若用酒精温度计测沸水的温度,可能会导致酒精沸腾汽化,体积剧烈膨胀而胀破温度计,故A错误;
B、乙图烧杯中气泡上升并逐渐变大,是沸腾时的情形,故B错误;
C、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C正确;
D、由图像可知,当时间为0时,甲的温度为92℃,乙的温度为90℃,甲、乙加热相同时间,升高的温度相同,所以甲、乙两组图线不同,其原因是由于甲、乙的水的初温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20.(2024秋 东西湖区期中)小明和小华分别利用图甲所示的相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出了如图乙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象。关于这两人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组装实验器材时,应先固定温度计,后固定铁圈
B.由图乙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不变,不需要吸热
C.实验中观察到,水沸腾时形成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
D.小华比小明所用时间更长,可能原因是小明实验环境气压更低
【答案】C
【解答】解:A、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固定铁圈的高度,故A错误;
B、水沸腾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不变,故B错误;
C、水沸腾时形成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故C正确;
D、分析图乙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明显较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小华所用的水的质量多,从图乙可以明显看出他们所用水的沸点相同,即实验环境气压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多选)21.(2024秋 卫辉市期中)如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计的玻璃泡位置错误
B.图B是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
C.水沸腾时温度不断升高
D.煮粥时,水沸腾后应调为小火
【答案】AD
【解答】解:A、温度计在使用时,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者容器壁,故A正确;
B.水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气泡逐渐变大,A图是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故B错误;
C.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故C错误;
D.煮粥时,水沸腾后吸热,温度不变,应调为小火加热,节约燃料,故D正确。
故选:AD。
22.(2024秋 桃城区校级期中)李明和张红选用规格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来探究水沸腾时的特点,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图2是两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组装器材时,应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B.实验时,0~4min内两名同学所用水吸收的热量相同
C.实验过程中杯盖上出现小水珠是汽化现象
D.分析图像可知,李明和张红实验中所用水的质量不同
【答案】B
【解答】解:A、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故A错误;
B、0~4min内,因加热时间相同,两同学所用水吸收的热量是相同,故B正确;
C、杯盖上出现的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D、由图2可知,李明和张红实验所用水在0~4分钟水温的变化均为1℃,水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相同,可以判断她们实验所用水的质量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23.(2024秋 安顺期中)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水沸腾时温度计的读数,图丙中的a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由图乙可知,当地大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
B.图乙温度计的示数是98℃
C.水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D.若只增加水的质量,则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应该是图丙中的c
【答案】A
【解答】解:
AB、该温度的分度值为1℃,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98℃,此时水沸点为98℃,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100℃,说明此时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水沸腾的特点: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水的沸点不会改变,水的质量增大则加热时间会加长,故为图象c,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4.(2024秋 赵县期中)在进行“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装置如图1),某实验小组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相关图像a(如图2)。若在其它条件不变,仅减少烧杯中水量至原来的一半重新做实验,请你在图中大致画出新的图像b。
【答案】
【解答】解:其他条件不变,仅减少水的质量,水升温更快,但水的沸点不变,所以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应如下图:
25.(2024秋 永定区期中)如图所示是某小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及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面上方出现的“白气”是升华现象
B.烧杯上加纸盖是为了减少热量散失
C.水沸腾时温度不变,因此不需要吸热
D.水的沸点是100℃
【答案】B
【解答】解:A、水不断冒出“白气”不是沸腾现象,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烧杯上加纸盖是为了减少热量散失,缩短加热时间,故B正确;
C、水沸腾时虽然温度不变,但是需要吸热,故C错误;
D、由图可知水的沸点为98℃,故D错误。
故选:B。
26.(2024秋 孟村县期中)如图是“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水正在沸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温度计的示数是99℃
B.用温水做实验可以节省实验时间
C.水中上升的气泡体积由大变小
D.保持水沸腾需要继续加热
【答案】C
【解答】解:A、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温度计示数是99℃,故A正确;
B、用温水做实验可以缩短加热时间,节省实验时间,故B正确;
C、水中上升的气泡,受到水的压强变小,同时由于水不断汽化,气泡内的水蒸气增多,所以体积由小变大,故C错误;
D、沸腾过程中,水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选:C。
27.(2024秋 庆安县校级期中)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根据数据绘制了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在沸腾前气泡从杯底往上越来越大
B.由图可知水的沸点是97℃
C.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持续吸热
D.实验中可以通过减少水量来提高沸点
【答案】C
【解答】解:A、水在沸腾前气泡从杯底往上遇到温度偏低的水会发生液化,体积越来越小;故A错误;
B、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98℃;故B错误;
C、水沸腾时温度不变,需要持续吸收热量;故C正确;
D、水的沸点与水的质量多少无关,实验中减少水量的多少只能缩短加热水至沸点的时间;故D错误。
故选:C。
28.(2024秋 定远县期中)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按照实验规范要求,调整铁圈B确定其高度时,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B.给水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一定升高
C.由图乙知,当地气压可能低于标准大气压
D.水沸腾后,移走酒精灯水的沸腾立即停止
【答案】C
【解答】解:A、由于使用酒精灯应用外焰加热,所以,调节烧杯下铁圈的高度时,需要点燃酒精灯调节,即在组装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时应按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故A错误;
B、水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水沸腾时需要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B错误;
C、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是100℃,由图乙知,水的沸点为98℃,说明实验时的环境大气压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故C正确;
D、撤掉酒精灯时,烧杯底(或石棉网或铁圈)的温度仍高于水的温度,水能继续吸热,所以没有立即停止沸腾,故D错误.
故选:C。
29.(2024秋 榆阳区校级期中)为了方便研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小丹在老师的帮助下安全改装了一个玻璃电热水壶(去盖,如图所示),它能一直保持水沸腾。把它放在一个电子秤上(没加热时读数为98g)。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加热至沸腾一段时间后,电子秤读数始终不会发生变化
B.沸腾时,水里气泡的主要成分是空气
C.图中温度计能准确测量出水沸腾时的温度
D.关闭电水壶,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是因为水壶温度仍比水的沸点高
【答案】D
【解答】解:A、加热至沸腾一段时间后,大量水分汽化,水的质量减小,因此电子秤读数会减小,故A错误;
B、水沸腾时,水的内部和外部同时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所以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气泡中主要是水蒸气,故B错误;
C、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容器的底部,不能准确测出水的温度,故C错误;
D、关闭电水壶,水壶温度仍比水的沸点高,水会继续吸热,故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故D正确。
故选:D。
30.(2024秋 博兴县期中)如图所示,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B.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时,应按图甲中B方法读数
C.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是97℃,且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
D.实验结束时,移开酒精灯,发现烧杯内的水立即停止沸腾
【答案】D
【解答】解:A、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因此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故A正确;
B、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即B方法正确,故B正确;
C、根据图可以发现液体97℃开始沸腾,此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C正确;
D、实验结束时,移开酒精灯,由于石棉网有余热,水还会继续吸热,不能立即停止沸腾,故D错误。
故选:D。
31.(2024秋 房县期中)已知一杯水的温度与室内气温相同。用温度计测这杯水的温度,当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水后,(  )
A.温度计示数始终往下降
B.温度计示数始终保持不变
C.温度计示数先下降后上升
D.温度计示数先上升后下降
【答案】C
【解答】解: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时,温度上面会有水,水在蒸发时会从温度计上吸收热量,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会下降,然后又会回到室温温度;即温度计的示数先下降后上升;
故选:C。
32.(2024秋 朝阳区校级期中)在室温恒定的教室内,小明给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如图表示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中,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答】解: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物体温度下降,随着酒精迅速蒸发掉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相同时,不再上升。即温度计的示数会先下降,然后又上升,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33.(2024秋 巴东县期中)有调侃爱喝酒的人,说喝酒的最高境界是“一两二两漱漱口,三两四两不算酒,五两六两扶墙走,七两八两墙走人不走”。从物理学角度来看,下列关于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扶墙走”时醉汉相对于墙是运动的
B.“墙走人不走”是以墙为参照物而言的
C.40°的白酒在﹣25℃左右的低温才会结冰说明酒精的凝固点比水的低
D.发热的病人可以用酒精擦拭是利用了蒸发吸热
【答案】B
【解答】解:A.“扶墙走”时醉汉与墙之间的空间位置发生改变,所以“扶墙走”时醉汉相对于墙是运动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墙走人不走”描述的是墙的运动状态,不能以研究对象为参照物,“墙走人不走”是以醉汉为参照物而言的,故B符合题意;
C.水的凝固点为0℃,在水中加入酒精形成的40°的白酒在﹣25℃左右的低温才会结冰说明酒精的凝固点比水的低,故C不符合题意;
D.发热的病人可以用酒精擦拭是利用了蒸发吸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4.(2024秋 防城区期中)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
A.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
B.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将新采摘的辣椒摊开晾晒在阳光下
【答案】D
【解答】解:A、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降低了温度,控制了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减慢了蒸发,故A错误。
B、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使蔬菜与外界隔绝,控制了表面积,减慢了蔬菜上方空气流动,所以减慢了蒸发,故B错误;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控制了表面积,避免了液面上方空气的流动的影响,所以减慢了蒸发,故C错误;
D、将新采摘的辣椒摊开晾晒在阳光下,是通过增大表面积、提高温度来加快蒸发的,故D正确。
故选:D。
35.(2024秋 丰台区期中)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
A.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
B.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将刚收割的水稻摊开晾晒在阳光下
【答案】D
【解答】解:A、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降低了温度,控制了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减慢了蒸发,故A不合题意;
B、将新鲜的蔬菜放在阴凉处,降低了温度,减慢了蒸发,故B不合题意;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是控制了蒸发面积,减慢了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故减慢了蒸发,故C不合题意;
D、将刚收割的水稻摊开晾晒在阳光下,是通过增大表面积、提高温度来加快蒸发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6.(2024秋 永定区期中)下列是小李同学在劳动实践活动中采取的系列措施,其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A.培育玉米苗时盖上地膜
B.植树时剪掉多余的枝叶
C.将青菜裹上保鲜膜贮存
D.将收割的小麦摊开晾晒
【答案】D
【解答】解:A.培育玉米苗时盖上地膜,是减小了表面积、减慢了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可减慢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减小了蒸发的面积,可减慢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将青菜裹上保鲜膜贮存,是减小了表面积、减慢了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可减慢蒸发,故C不符合题意;
D.将收割的小麦摊开晾晒,加大了液体的表面积、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可加快蒸发,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7.(2024秋 大兴区期中)下列做法中,能够减慢蒸发的是(  )
A.把路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B.把蔬菜包裹保鲜袋后放入冰箱冷藏室
C.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D.把粮食摊开后晒在阳光下
【答案】B
【解答】解:A、把积水向周围扫开,增大了液体表面积,可以加快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把蔬菜装入保鲜袋,减小了液体表面积和空气流动的影响,可以减慢蒸发,故B符合题意;
C、通风处晾衣服,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快,向阳处提高了温度,蒸发加快,故C不符合题意;
D、把粮食晒在阳光下,提高了液体的温度,摊开增大表面积,可以加快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8.(2024秋 三河市期中)体育课后,汗流浃背的小东赶紧打开教室电扇吹风,顿时感觉凉快多了,下列做法中用相同方式改变蒸发快慢的是(  )
A.将湿衣服放在通风处晾干
B.用保鲜膜把水果包好放进冰箱
C.把湿书包放到向阳的地方晒干
D.用扫帚把地面积水向四周扫开
【答案】A
【解答】解:打开电风扇,加快空气流动的速度,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而蒸发从人体吸热,使人感到凉快。
A、将湿衣服放在通风处晾干,是通过加快空气流动的速度,加快水分蒸发的,故A符合题意;
B、用保鲜膜把水果包好放进冰箱,主要是通过控制液体表面积和降低温度来减慢蒸发的,故B不合题意;
C、把湿书包放到向阳的地方晒干,是通过提高温度来加快水分蒸发的,故C不合题意;
D、用扫帚把地面积水向四周扫开,是通过增大液体表面积来加快水的蒸发的,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39.(2024秋 东方期中)夏天,室内打开电风扇,室内的人会感到凉快,这是因为电风扇吹出的风(  )
A.是冷气
B.能加速人体表面水分的蒸发
C.能够降低空气的温度
D.吸收了人体的热量
【答案】B
【解答】解:夏天用电风扇吹,通过加快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汗水的蒸发,所以会觉得凉快。
故选:B。
40.(2024秋 花垣县校级期中)夏天,人在水中游泳上岸后,被风吹会觉得有些凉,这是因为(  )
A.水中的温度比岸上的高
B.风把“凉”传给人体
C.人身上的水蒸发时,从人体上吸收了热量
D.人的错觉
【答案】C
【解答】解:夏天,人从水中游泳上岸后,身上有水,水蒸发吸热,所以感觉冷;要是有风的时候,就加快了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了蒸发,所以会觉得十分凉爽。
故选:C。
41.(2024秋 汝南县期中)下列现象中属于蒸发的是(  )
A.窗玻璃上出现冰花
B.铁块变成铁水
C.从冰箱拿出的葡萄“冒汗”
D.擦在皮肤上的酒精“消失”
【答案】D
【解答】解: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A、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凝华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固态的铁变为液态的铁水,是熔化,故B不符合题意;
C、从冰箱拿出的葡萄“冒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故C不符合题意;
D、擦在皮肤上的酒精“消失”,实质上是酒精发生了蒸发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2.(2024秋 石家庄期中)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当液体跟周围物体的温度相同时,因为不能吸热,所以液体不会蒸发
B.在1标准大气压下,100℃的水不一定在沸腾,但水一定在蒸发
C.青藏铁路路基两旁插有很多管形“热棒”,装在热棒下端的液态氨在温度升高时会汽化,从路基内部吸热,使路基温度降低
D.尽管南极洲内陆高原平均气温为﹣56℃左右,但这样的环境里,空气中仍存在水蒸气
【答案】A
【解答】A、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无论液体跟周围物体的温度是否相同,故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在1标准大气压下,100℃的水达到沸点,达到沸点不一定就会沸腾,还需要继续吸热,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则在1标准大气压下,100℃的水不一定在沸腾,但水一定在蒸发,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装在热棒下端的液态氨在路基温度升高时会汽化,从路基内部吸热,使路基温度降低,保护路基不被熔化,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常温下有水蒸气,低温下也会有水蒸气,甚至更低温度下如﹣56℃左右的空气中仍会有水蒸气,因为温度在﹣56℃左右时水蒸气会凝华成冰,但也会有冰升华为水蒸气,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3.(2024秋 和静县校级期中)关于沸腾和蒸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沸腾时需要吸收热量,蒸发时不需要吸收热量
B.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无关,沸腾时汽化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C.蒸发时液体温度降低,沸腾时液体温度升高
D.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液体表面进行
【答案】D
【解答】解:
A、沸腾和蒸发时,都需要吸热,故A错误;
B、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沸腾时温度不变,故B错误;
C、液体蒸发时,如果不能从外界吸热,本身的温度就降低,沸腾时要到达沸点继续吸热,但沸腾时温度不变。故C错误;
D、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而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故D正确。
故选:D。
44.(2024秋 凉州区校级期中)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蒸发和沸腾都需要吸收热量
B.蒸发比较缓慢,沸腾比较剧烈
C.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沸腾只在达到沸点温度时才发生
D.蒸发和沸腾都只能液体表面进行
【答案】D
【解答】解:A、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故A正确;
BD、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比较缓慢;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的现象,比较剧烈,故B正确,D错误;
C、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沸腾只在达到沸点温度,继续吸热才发生,故C正确。
故选:D。
45.(2024秋 铁东区期中)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在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答案】B
【解答】解: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沸点温度进行,故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蒸发和沸腾都需要吸热,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C、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故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蒸发比较缓慢,沸腾比较剧烈,故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6.(2024秋 安次区校级期中)下列关于蒸发和沸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B.沸腾需要吸热,而蒸发不需要吸热
C.蒸发和沸腾都能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D.蒸发和沸腾都只能在液体表面发生
【答案】A
【解答】解:A、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故A正确;
BCD、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能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的现象,故BCD错误。
故选:A。
47.(2024秋 白云区期中)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而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B.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C.蒸发是放热过程,而沸腾是吸热过程
D.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
【答案】C
【解答】解:A、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则需要在特定的温度下才会发生,故A正确,但不合题意;
B、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蒸发沸腾都是吸热过程;故C错误;
D、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故D正确,但不合题意;
故选:C。
48.(2024秋 邢台期中)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倍受大家的喜爱。关于吃火锅涉及的物理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红锅先开说明油的沸点比水低
B.火锅上方的水蒸气引起的烫伤跟开水烫伤一样严重
C.火锅内汤汁越来越少是发生了液化现象
D.若在真空中,则“咕咚”声无法传播
【答案】D
【解答】解:A.食用油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红锅先开是因为食用油覆盖在水的上面,减少热量散失,所以红汤先沸腾,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水蒸气在接触皮肤时会液化放热,所以水蒸气烫伤比开水烫伤更严重,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火锅内汤汁越来越少,是由液态变为了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如果在真空中,则声音无法传播,故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49.(2024秋 沙洋县期中)为了探究影响水分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进行探究,则他想探究的是(  )
A.水分蒸发快慢与表面积的关系
B.水分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C.水分蒸发快慢与蔬菜种类之间的关系
D.水分蒸发快慢与表面空气流速的关系
【答案】D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将两根胡萝卜放在风扇前,一根放在塑料袋内,并扎口,另一根没有放在塑料袋内,改变的是胡萝卜表面空气流速的快慢,故是研究蒸发快慢与蔬菜表面空气流速的关系,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50.(2024秋 桐城市校级期中)利用滴管、玻璃板、酒精灯可以探究水的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所示,用滴管分别在玻璃板上各滴一滴水,并将其中的一滴摊开,观察哪滴水蒸发的更快。关于这个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滴管分别在玻璃板上各滴一滴水进行探究,应用的实验方法是转换法
B.图乙中水滴蒸发的更快,这是通过增大液体表面积的方式加快蒸发
C.用酒精灯加热图甲中的水滴,发现图甲中的水滴比图乙蒸发快,说明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D.图中的实验可以说明制好的火腿,要晾在通风的地方的道理
【答案】B
【解答】解:A.图中用滴管分别在玻璃板上各滴一滴水进行探究,控制水滴的表面积不同,而其它条件相同,因此应用的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故A错误;
B.由甲、乙两图可知,乙中水滴的表面积比甲的大,图乙中水滴蒸发的更快,这是通过增大液体表面积的方式加快蒸发,故B正确;
C.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探究液体蒸发与温度的关系,改变温度,控制表面积、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相同,用酒精灯加热图甲中的水滴,两水滴的温度不同,而甲、乙水滴的表面积也不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因此不能得出“发现图甲中的水滴比图乙蒸发快,说明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的结论,故C错误;
D.图中实验说明水的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而制好的火腿,要晾在通风的地方,说明水的蒸发与空气流动速度有关;所以,图中实验不可以说明制好的火腿,要晾在通风的地方的道理,故D错误。
故选:B。
51.(2024秋 京山市期中)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答案】D
【解答】解: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乙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的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选:D。
52.(2024秋 江夏区期中)如图是某同学煮饺子的情景,请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煮饺子时,我们可以看到锅面上会产生大量的“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B.水沸腾后,为了使饺子更快煮熟,我们可以用加大火力的办法
C.煮饺子时,锅中冒出的水蒸气造成的烫伤要比热水烫伤更严重
D.油炸饺子比水煮饺子需要的温度更高,是因为油的沸点更高
【答案】B
【解答】解:A、煮饺子时,会看到水上方有大量白气,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A正确;
B、水在沸腾后要不断吸热,温度不变,继续使用大火会加速水的汽化,浪费水和燃料,因此煮饺子时水沸腾后,应该用小火,故B错误;
C、水蒸气造成的烫伤要比热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故C正确;
D、油炸饺子和水煮所需的温度不同;炸需要的温度高,故用较高沸点的油;煮需要的温度低,用较低沸点的水,故D正确。
故选:B。
53.(2024秋 镇原县校级期中)生活中的现象:现象一,夏天,打开空调,单层玻璃窗会出现水雾;现象二,寒冷的冬天开车时车窗上也有水雾出现,以上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是(  )
A.这两种现象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
B.现象一中液化后的水珠附着在玻璃窗的内壁上
C.现象二中液化后的水珠附着在车窗的外壁上
D.现象一中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现象二中物态变化过程中放热
【答案】A
【解答】解:ABC、夏季,在有空调的房间里的温度较低,而房间外面的空气温度较高,所以外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凉的玻璃时会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上,故水滴在玻璃的外侧;寒冷的冬天开车时车窗上也有水雾出现,车内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液化形成的,附着在车窗的内壁上,故A正确,BC错误;
D、两种现象中都要放出热量,故D错误。
故选:A。
54.(2024秋 淮滨县期中)下列关于自然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被100℃水蒸气烫伤比被100℃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要放热
B.春天,冰雪消融是汽化现象
C.夏天的傍晚,草叶的露珠是熔化形成的
D.舞台上的白雾是干冰升华形成的气体
【答案】A
【解答】解:A.被100℃水蒸气烫伤比被100℃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要放热,故A正确,符合题意;
B.春天,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而不是汽化现象,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夏天的傍晚,草叶的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而不是熔化形成的,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舞台上的白雾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温度下降,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滴形成的,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5.(2024秋 海淀区校级期中)下列有关热现象的归纳不合理的是(  )
A.所有气体在其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条件下都可以液化
B.实验室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C.液体的沸点除了跟液体种类有关外,还跟气压有关
D.在1.01×105Pa大气压下,0℃的冰比0℃的水温度低
【答案】D
【解答】解:A.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故A不符合题意;
B.实验室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不同的液体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故C不符合题意;
D.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在1.01×105Pa大气压下,0℃的冰和0℃的水温度相同,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6.(2024秋 丛台区校级期中)下列有关物理知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验室用温度计和体温计都可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B.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且都需要不断放热
C.人游泳之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因为水液化需要吸热
D.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答案】D
【解答】解:A、常用温度计在测量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体温计的构造特殊,能够在测量时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故A错误;
B、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收热量,故B错误;
C、人从游泳池里出来后,附着在身上的水发生汽化变为水蒸气,在这一过程中水要吸收身体的热,所以从游泳池里出来的人感觉特别冷,故C错误;
D、降低温度可以使所有气体发生液化,故D正确。
故选:D。
57.(2024秋 孝昌县期中)在“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跨学科实践活动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壶里的水烧开后,壶嘴会冒“白气”,这种“白气”是小液滴而不是水蒸气
B.打开冰箱,用打湿了的手去拿冷冻室的肉块时,手往往会被“粘”住
C.厨房里使用的瓶装液化气,是用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D.煮饺子时,当水沸腾后仍然用大火加热,这样饺子不仅熟得快且节省水和燃料
【答案】D
【解答】解:在“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跨学科实践活动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壶里的水烧开后,壶嘴会冒“白气”,这种“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液滴而不是水蒸气,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打开冰箱,用打湿了的手去拿冷冻室的肉块时,手往往会被“粘”住,是因为水凝固成冰造成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厨房里使用的瓶装液化气,是用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便于储存和运输,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煮饺子时,当水沸腾后温度不变,仍然用大火加热,浪费燃料,这样不会节省水和燃料,应该用小火加热,节省燃料,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58.(2024秋 龙亭区校级期中)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高于0℃
B.刚从游泳池出来感觉冷是因为水蒸发吸热
C.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
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B
【解答】解:A、冰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收热量,内能不断增加,但是温度却保持在熔点0℃不变。故A错误;
B、刚从游泳池出来感觉冷是因为水蒸发吸热,故B正确;
C、通常采用在常温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故C错误;
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59.(2024秋 昭通校级期中)2024年9月20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一飞冲天,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火箭发射时会产生巨大的轰鸣声,喷水降噪系统则迅速在20秒钟内喷射出400吨水,之后产生大量“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射过程中产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液化后汽化
B.为了保护火箭,火箭的外壳要使用耐高温、熔点很低的材料
C.火箭的液体燃料是在一定的温度下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D.巨大的轰鸣声是指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答案】C
【解答】解:A.发射过程中产生的物态变化,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产生大量“白雾”,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火箭的外壳耐高温,即必须熔点高,不易熔化,这样可以保护火箭,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液化的方式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火箭常采用液态燃料,在一定的温度下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燃气液化的,故C正确,符合题意;
D.巨大的轰鸣声是人能听到的声音,声音的频率在20~20000Hz,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超出人耳听觉频率范围,人听不到超声波,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0.(2024秋 兴宁区校级期中)为了便于运输液化气,应使液化气液化,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
A.降低温度 B.提高温度 C.压缩体积 D.增大体积
【答案】C
【解答】解: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一是压缩体积,二是降低温度。因为一般液化气是在常温下运输和使用的,所以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的。只有C正确。
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