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12 升华和凝华知识点一升华和凝华1.升华(1)固态到气态的变化现象 放在衣橱内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会变小 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过一段时间变干 用久了的白炽灯的灯丝变细了分析 樟脑球直接由固态变成了气态 衣服上的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 固态的钨在高温下直接变成了钨蒸气归纳 在这些现象中,樟脑、冰、钨丝都是由固态直接变为了气态(2)概念: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作升华.(3)对升华现象的理解①升华并不是熔化和汽化两种物态变化之和.②理论上讲,固态物质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升华,但实际上常温下很多固态物质,如金属,可以认为是不升华的.③加热可以加速固体升华,如碘升华,在常温下非常缓慢,但稍一加热,升华现象就非常明显.④生活中常见的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用久的白炽灯灯丝变细、碘升华、干冰升华等.2.凝华(1)气态到固态的变化现象 冬天,房间窗户玻璃内侧出现“窗花” 寒冷的冬天,江边树枝上出现雾凇 深秋的早晨,地面、草叶上出现霜分析 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直接由气态变成了固态的冰晶附着在玻璃上 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气温骤然降低时,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冰晶附着在树枝上 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气温迅速降低时,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冰晶附着在地面、草叶上归纳 在这些现象中,物质都由气态直接变成了固态(2)概念: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华.(3)对凝华现象的理解①凝华并不是液化和凝固两种物态变化之和.②理论上所有气态物质都能发生凝华,只是在通常情况下很多气体都难以凝华或者凝华得极其缓慢.③生活中常见的凝华现象:霜、冰晶、冰花、雾凇、灯泡变黑等.3.升华吸热、凝华放热(1)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过程 ①在两个相同烧杯中装入适量热水和冷水,并分别测量记录温度 ②将装有少量碘颗粒的封闭玻璃容器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容器中的固态碘受热后,容器内慢慢充满了紫色的碘蒸气,碘颗粒的量减少,用温度计测量,热水的温度降低. ③将容器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容器中的碘蒸气遇冷后变成了固态的碘,附着在容器壁上,用温度计测量,冷水的温度升高实验结论 ①碘可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化,不出现液态; ②升华吸热,凝华放热(2)升华吸热的应用物质升华时会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大量的热,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干冰的升华.人工降雨 将干冰撒入云层,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温度急剧降低,云层中的水蒸气大量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聚集形成降雨贮藏物品 干冰升华不但能吸收大量的热,还没有残留物,因而可以将干冰制成强制冷剂,用于贮藏物品舞台效果 在舞台上喷撒干冰可使舞台上方的空气温度迅速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液化成大量小水滴,可形成云雾缭绕的舞台效果4.物态变化总结物质一般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这三种状态之间又存在着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各过程的吸、放热情况与联系如图所示.知识点二水循环1.水循环示意图2.水循环过程中的物态变化1.(2024秋 榆次区校级期中)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和应用都与物态变化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皮肤上擦酒精后变凉爽是由于酒精汽化从皮肤吸热所致B.在运输食物的车里放干冰,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给食物降温C.出汗时吹电风扇感觉凉爽,是由于电风扇吹出的风降低了室温D.夏天吃冰棒时看到周围冒“白气”,这是液化现象2.(2024秋 长垣市期中)下列生活情境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湿衣服晾干B.清晨,草叶上形成的露珠C.衣柜里的樟脑片变小D.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的冻肉,表面有一层白霜3.(2024秋 确山县期中)“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中的“霰”,是古人视为吉祥的象征,它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直接凝结成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如图所示。下列与“霰”的形成过程相同的是( )A.液化 B.凝华 C.凝固 D.熔化4.(2024秋 东港市期中)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A.甲图:初春,冰雪消融 B.乙图:盛夏,薄雾消散C.丙图:金秋,朝露晶莹 D.丁图:寒冬,雪人变小5.(2024秋 渝中区校级期中)在碘的升华实验中,小星直接把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如图甲所示;小芳将试管浸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下面用酒精灯加热,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如图乙所示;结果两试管都出现了碘蒸气。已知:碘的熔点是114℃、沸点是184.35℃;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500℃,由上述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装置中的碘蒸气一定是升华而成的B.乙装置中的碘蒸气一定是汽化而成的C.乙装置中,水沸腾前,试管内就会出现紫色的气体D.停止加热后,碘蒸气慢慢消失,凝固成碘颗粒附在试管内壁6.(2024秋 南开区校级期中)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则从乙到丙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升华 B.凝华 C.液化 D.凝固7.(2024秋 天宁区校级期中)西周晋侯鸟尊被誉为山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我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珍品,如图所示。古代劳动人民铸造青铜器时,工匠将铜液注入模具,铜液冷却成型,青铜器铸造初步完成。下列情境中涉及的物态变化与“铜液冷却成型”相同的是( )A.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形成的冰花B.使用干冰在舞台上制作云海效果C.夏日早晨草叶上出现的晶莹露珠D.民间艺人用糖浆制作糖画8.(2024秋 西丰县期中)“冻干草莓”是工人把含有大量水分的新鲜草莓温度降到﹣18℃以下,使草莓的水分凝结,再将其放置在温度低于0℃的环境中实现脱水,使新鲜草莓变成了几乎不含水分的草莓干。下列现象与“冻干草莓”脱水过程所涉及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B.清晨,露珠晶莹C.深秋,霜挂枝头D.寒冬,冰雕变小9.(2024秋 临川区期中)如图所示,祖国各地有很多自然和人文景观。关于它们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图是新疆的坎儿井,它是一种地下输水工程,可以有效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B.乙图是青藏高原冰川,天气暖和之后,冰雪消融,形成水流,这是熔化现象C.丙图是雾都重庆,楼宇间的白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丁图是松花江畔的雾凇,它的形成需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10.(2024秋 新沂市期中)冷链储运中常用一种装有制冷装置的冷藏车,用于运输冷冻食品和疫苗药品等,制冷装置通过液态制冷剂汽化将车的“热”搬运到外面,实现制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冷藏车厢体应选用导热性好的材料做成B.液态制冷剂在车厢内汽化吸热C.车厢内物品表面会有一层白霜,是凝固现象D.放入车厢内的水在凝固过程中吸热11.(2024秋 安州区校级期中)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水沸腾时壶口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使用高压锅,食物容易被煮熟,原因是锅内气体压强大,液体沸点高C.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原因是冰熔化要吸热D.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原因是樟脑丸发生了升华现象12.(2024秋 武邑县期中)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取出冰箱中被冷冻的冰糕,放一会儿,发现包装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B.“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水分蒸发带走热量D.天气很冷时,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一种凝固现象13.(2024秋 潼关县期中)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A.初春,河流中冰雪消融B.仲夏,草叶间露珠晶莹C. 深秋、枝头上挂满白霜D. 寒冬,窗玻上冰花剔透14.(2024秋 淮北期中)下列生活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舞台上的烟雾,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B.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是空气液化形成的C.北方的冬天,在菜窖里放几盆水,是利用了水凝华放热D.景区在夏天经常通过喷水来降温,是利用了水汽化吸热15.(2024秋 房山区校级期中)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知识描述正确的是( )A.寒冷的北方用酒精温度计来测气温是因为酒精的凝固点高,不容易凝固B.常见的气体打火机中的燃料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变成液体的C.向云层中播撒干冰从而实现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D.开冰箱门时常会看到冰箱门附近有“白气”,这是冰箱内的水蒸气在门口液化形成的16.(2024秋 富顺县期中)夏天天气炎热,为了防止食物腐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食品运输车辆上放干冰,利用干冰熔化吸热给食品降温B.给放食材的盒子上盖上湿毛巾,利用水的熔化吸热给食材降温C.把食物放入冰箱冷藏,利用冷凝剂在冰箱内汽化吸热降温D.把食材放在冰块上,利用冰块汽化吸热给食材降温17.(2024秋 南川区期中)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运动出汗后,微风吹过感到凉爽,是因为汗液蒸发加快,带走更多的热量B.水烧开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C.食品保鲜常用到干冰,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D.炒菜前滴入热锅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是液化现象18.(2024秋 兴庆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是三个小实验。请你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所学知识,把下面有关这三个实验的描述补充完整。(1)图A: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热水中。固态的碘 (选填“吸热”或“放热”)变为紫色的碘蒸气,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2)图B:用手 划桌面(选填“轻”或“重”),使坐在桌子左侧的小华在空气中 听到划桌子声(选填“能”或“不能”);控制声音的大小和声音传播的距离相同,小华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够听到划桌子声,证明桌子能够传声。(3)图C:纸的着火点约183℃,酒精灯火焰温度约500℃。在纸锅内倒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水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纸锅 (选填“会”或“不会”)燃烧。19.(2024秋 大连期中)如图所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的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从外部看到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侧面有小水珠产生。在白霜和小水珠形成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分别是( )A.凝华 液化 B.熔化 凝华 C.凝固 液化 D.升华 汽化20.(2024秋 大同期中)今年夏天,重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高温炙烤,多地气温突破历史记录,居民生活备受影响,农业也承受巨大压力。因此,重庆气象局实施了一场强度极大的人工降雨。关于人工降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冰在云层中升华,从固态变为液态,吸收热量B.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水蒸气变成小冰晶C.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水蒸气变成小冰晶D.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遇到热空气,液化成小水滴21.(2024秋 天山区校级期中)“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伟大成就之一。古人通过观测天体运行,总结出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的规律,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下列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A.立春时节冰雪消融 B.霜降时节霜挂枝头C.寒露时节露珠晶莹 D.冬至时节千里冰封22.(2024秋 金乡县期中)恒温25℃的室内,把冰粒、干冰颗粒(固态二氧化碳)分别装在两个干燥的铁罐里,观察发现,装冰的罐子外壁结了一层水雾,铁罐里冰粒变小,冰粒周围有液体,如图1所示;装干冰的罐子外壁结了一层薄薄的霜,铁罐里干冰颗粒变小,没有液体痕迹,如图2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图1罐子外壁的水雾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B.图1罐里冰粒周围的液体主要由冰粒升华成的水蒸气再液化而成C.图2罐子外壁的薄霜主要由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凝华而成D.图2罐里干冰颗粒变小主要原因是干冰颗粒升华变成水蒸气23.(2024秋 儋州校级期中)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高于0℃B.从冷冻室里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C.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24.(2024秋 深圳期中)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雨、露、雾、霜、雪等千姿百态的奇观。关于图中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小草上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B.图乙中,树叶上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C.图丙中,河面上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D.图丁中,群山间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25.(2024秋 甘肃期中)《秋词二首》中有“山明水净夜来霜”的诗句,下列现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与“霜”形成时发生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A.寒冬早晨,窗户玻璃上的“冰花”B.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C.寒冬清晨,人在户外呼出“白气”D.寒冬,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了26.(2024秋 金台区期中)十里铺中学的王鑫同学将碾碎的樟脑丸和小树枝放入封闭的烧瓶中,然后在火上稍微加热,如图所示,发现樟脑丸越来越少。停止加热,静置片刻,树枝上和瓶壁上会出现人造“雾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雾凇”是樟脑丸汽化而成的B.“雾凇”是樟脑丸液化而成的C.“雾凇”的形成经历了汽化和凝固两个物态变化过程D.“雾凇”的形成经历了升华和凝华两个物态变化过程27.(2024秋 武进区校级期中)下列关于四季美景描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春天,白雾弥漫 B.夏天,大雨磅礴C.秋天,霜打枝头 D.冬天,千里冰封28.(2024秋 澧县期中)小西在厨房中观察到很多与物态变化相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胡萝卜放久了会变蔫,属于升华现象B.放入饮料中的冰块逐渐消失,属于熔化现象C.冬天厨房的窗玻璃外侧会形成冰花,属于凝华现象D.锅中的水烧开时冒出大量“白气”,“白气”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29.(2024秋 雄县期中)下列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过程需要放热的是( )A.春天,河中的冰雪消融B.夏天,清晨的迷雾消散C.秋天,晶莹的露珠形成D.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30.(2024秋 汉川市期中)下列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若风吹来时感觉更冷,是由于加快了水的蒸发吸热B.液化石油气主要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式液化C.冬天,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放热D.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31.(2024秋 开福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在严寒的冬天,小明起床后发现窗户的玻璃上结上了美丽的冰花。关于该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B.冰花的形成需要吸热C.冰花在玻璃窗的室外一侧D.冰花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32.(2024秋 滕州市期中)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公民的基本素养。关于水的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升华,需要吸热B.夏天洒水降温—汽化,需要放热C.秋天细雨绵绵—液化,需要吸热D.冬天大雪纷飞—凝华,需要放热33.(2024秋 盐都区期中)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放热的是( )A.春天到来,冰雪消融 B.夏天中午,干冰保鲜C.秋天早晨,大雾散去 D.冬天夜晚,霜挂树枝34.(2024春 凉州区校级期中)为了保证质量,新冠肺炎疫苗要在一定的冷冻条件下进行生产、运输、贮存,即所谓冷链。冷链中贮存疫苗的冰箱内形成霜的过程叫 (选填“升华”、“凝华”或“凝固”),该过程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35.(2024秋 顺义区校级期中)小明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1)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113.5℃。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 (选填“甲”或“乙”),此方案可防止碘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2)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了下列实验:小明观察盛有干冰的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的现象,白霜是 (选填“容器中的水”、“容器中的水蒸气”、“容器外面空气中的水蒸气”)经过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它在形成过程中要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36.(2024秋 长垣市期中)民间有句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日晕的出现,意味着风雨天气即将到来。“日晕”奇观如图所示,它是由于气温低,云中的水滴变成六棱柱状的小冰晶,光经过小冰晶时出现的现象。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物态变化与题中相同的是( )A.“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冰的形成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的形成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霜的形成D.“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雪的形成37.(2024秋 清江浦区校级期中)“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汽化现象C.“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38.(2024秋 平舆县期中)“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汽化现象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39.(2024秋 乌鲁木齐期中)水无常形,变化万千,下列自然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A.雾的形成属于汽化,会吸收热量B.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会放出热量C.冰的形成属于液化,会吸收热量D.冰花的形成属于凝固,会放出热量40.(2024秋 阳新县期中)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相同杯子中分别放入适量的冰块和干冰块。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杯内物块均变小。甲杯内有液体出现,外壁有小水珠生成;乙杯内仍然是干燥的,外壁有一层薄霜生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冰块变小是凝固现象B.干冰变小是升华现象C.小水珠的生成是汽化现象D.薄霜的生成需要吸热41.(2024秋 榆次区期中)谚语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关于下列谚语中的加点字分析正确的是( )A.“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B.“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雾的形成是升华现象C.“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十月打了霜,来年粮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42.(2024秋 重庆期中)“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C.“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凝华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晶体的熔化43.(2024秋 云岩区校级期中)关于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该过程吸热B.“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放热C.“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该过程吸热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该过程吸热44.(2024秋 红山区校级期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短片震撼世界,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A.“谷雨”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B.“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C.“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D.“小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45.(2024秋 泉州期中)“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流泪”是熔化现象46.(2024秋 七星关区校级期中)下面列举了一些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冬季,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防止菜被冻坏,是利用了水汽化吸热B.牙医检查牙齿时,在小镜子伸进口腔前先放在火上烤一烤可以防止小镜子起雾,是利用了熔化放热C.在火箭发射台下方建造水池可以防止火箭发射台因为高温熔化,是利用了液化放热D.夏天,在食品运输车里放些干冰降温,是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47.(2024秋 曾都区期中)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甲到乙是凝固过程,“雾凇”形成与该过程相同B.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衣服晾干与该过程相同C.由丙到甲是凝华过程,霜的形成与该过程相同D.由乙到丙是升华过程,用干冰降温与该过程相同48.(2024秋 市北区期中)学校传统文化节上,语文老师出的上联是:“雨雾霜雪露,迎阳则消“,物理老师接的下联是:“金银铜铁锡,遇火则熔”。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霜的形成是凝固过程B.露水的消失是汽化过程C.金银铜铁锡都是晶体D.银在熔化时需要吸热49.(2024秋 凯里市校级期中)下列对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夏季从冰箱冷藏室取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B.新疆吐鲁番地区修建坎儿井可以减慢水的蒸发,蒸发需要放热C.北方冬季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D.烧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需要放热50.(2024秋 巴东县期中)物质处于a物态时,具有固定的形状;处于b物态和c物态时,具有流动性。对处于c物态的物质进行降温压缩后,也可以使其转变为b物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态a变为物态b是凝华B.物态a可以通过吸热变为物态bC.物态a变为物态c是放热过程D.物态b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51.(2024秋 惠东县期中)“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是关于“二十四节气”中的诗句有关天气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清明时节雨纷纷——雨,这是凝固放热的现象B.白露团甘子——露,这是汽化放热的现象C.霜降水返壑——霜,这是凝固吸热的现象D.大雪满弓刀——雪,这是凝华放热的现象52.(2024秋 天津期中)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形成雨降落到地面。下列关于水在以上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变成水蒸气是升华现象,会吸收热量B.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液化现象,会放出热量C.水变成水蒸气是熔化现象,会放出热量D.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凝华现象,会吸收热量53.(2024秋 成都校级期中)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是大自然中部分“水循环”示意图,水循环造就了雪山和湖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太阳光照射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液化成为水蒸气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液化成小水滴C.小水滴在高空遇到寒冷的气流凝固,形成冰雹D.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华,形成降雪54.(2024秋 武昌区期中)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我们应从小培养节水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地球上的水通过三态变化不断地在发生循环,关于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升华变成水蒸气B.当水蒸气升入高空时,遇到冷空气,水蒸气便液化成小水滴C.小水滴在高空中如果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就会凝华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就会凝固成小冰晶,聚集起来变成雪花55.(2024秋 永寿县校级期中)地球表面70%以上是海洋,但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全部水资源的万分之一,提高节水意识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如图所示是水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汽化形成水蒸气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液化形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形成云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到地面D.自然界中水的储量很多,但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要节约用水56.(2024秋 岚县期中)如图所示是水循环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关于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程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B.过程②中有的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液化成了小水滴C.过程②中有的水蒸气在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了小冰晶D.过程③中有的小冰晶放热后会熔化成小水滴57.(2024秋 库尔勒市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形成雨降落到地面。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要吸收热量B.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液化过程,要吸收热量C.图中云的主要组成是水蒸气D.图中的循环过程说明水的总量是不变的,我们没有必要节约用水58.(2024秋 福田区校级期中)自然界中的水处于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循环之 中(如图)。下列有关自然界中水循环说法正确的是( )A.环节①对应的物态变化过程为升华,环节③对应熔化B.水会不断地循环,无需提倡节约用水C.水循环中,水仅在固液两态之间相互转化D.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液态形式存在于海洋中59.(2024秋 白云区期中)地球表面70%以上是海洋,但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全部水资源的万分之一,提高节水意识是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如图是水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表水吸热,液化成水蒸气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液化成小水滴C.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凝华成小冰晶D.小冰晶降落过程中,液化成雨水60.(2024秋 南海区校级期中)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地面上江、河、海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吸热 成水蒸气,流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后 成小水滴或直接 成小冰晶,就形成了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冰晶将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下落,形成雨水,汇集到江、河、湖、海中。专题12 升华和凝华知识点一升华和凝华1.升华(1)固态到气态的变化现象 放在衣橱内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会变小 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过一段时间变干 用久了的白炽灯的灯丝变细了分析 樟脑球直接由固态变成了气态 衣服上的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 固态的钨在高温下直接变成了钨蒸气归纳 在这些现象中,樟脑、冰、钨丝都是由固态直接变为了气态(2)概念: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作升华.(3)对升华现象的理解①升华并不是熔化和汽化两种物态变化之和.②理论上讲,固态物质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升华,但实际上常温下很多固态物质,如金属,可以认为是不升华的.③加热可以加速固体升华,如碘升华,在常温下非常缓慢,但稍一加热,升华现象就非常明显.④生活中常见的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用久的白炽灯灯丝变细、碘升华、干冰升华等.2.凝华(1)气态到固态的变化现象 冬天,房间窗户玻璃内侧出现“窗花” 寒冷的冬天,江边树枝上出现雾凇 深秋的早晨,地面、草叶上出现霜分析 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直接由气态变成了固态的冰晶附着在玻璃上 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气温骤然降低时,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冰晶附着在树枝上 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气温迅速降低时,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冰晶附着在地面、草叶上归纳 在这些现象中,物质都由气态直接变成了固态(2)概念: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华.(3)对凝华现象的理解①凝华并不是液化和凝固两种物态变化之和.②理论上所有气态物质都能发生凝华,只是在通常情况下很多气体都难以凝华或者凝华得极其缓慢.③生活中常见的凝华现象:霜、冰晶、冰花、雾凇、灯泡变黑等.3.升华吸热、凝华放热(1)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过程 ①在两个相同烧杯中装入适量热水和冷水,并分别测量记录温度 ②将装有少量碘颗粒的封闭玻璃容器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容器中的固态碘受热后,容器内慢慢充满了紫色的碘蒸气,碘颗粒的量减少,用温度计测量,热水的温度降低. ③将容器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容器中的碘蒸气遇冷后变成了固态的碘,附着在容器壁上,用温度计测量,冷水的温度升高实验结论 ①碘可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化,不出现液态; ②升华吸热,凝华放热(2)升华吸热的应用物质升华时会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大量的热,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干冰的升华.人工降雨 将干冰撒入云层,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温度急剧降低,云层中的水蒸气大量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聚集形成降雨贮藏物品 干冰升华不但能吸收大量的热,还没有残留物,因而可以将干冰制成强制冷剂,用于贮藏物品舞台效果 在舞台上喷撒干冰可使舞台上方的空气温度迅速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液化成大量小水滴,可形成云雾缭绕的舞台效果4.物态变化总结物质一般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这三种状态之间又存在着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各过程的吸、放热情况与联系如图所示.知识点二水循环1.水循环示意图2.水循环过程中的物态变化1.(2024秋 榆次区校级期中)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和应用都与物态变化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皮肤上擦酒精后变凉爽是由于酒精汽化从皮肤吸热所致B.在运输食物的车里放干冰,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给食物降温C.出汗时吹电风扇感觉凉爽,是由于电风扇吹出的风降低了室温D.夏天吃冰棒时看到周围冒“白气”,这是液化现象【答案】C【解答】解:A、皮肤上擦酒精后酒精会快速汽化,汽化吸热使皮肤的温度降低,所以会感到凉爽,故A正确;B、在运输食物的车里放干冰,干冰吸热升华,使食物温度降低,故B正确;C、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加快了汗液的蒸发,蒸发从人体吸热,使人体的温度降低,不能降低室温,故C不正确;D、夏天吃冰棒时看到周围冒出“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D正确。故选:C。2.(2024秋 长垣市期中)下列生活情境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湿衣服晾干B.清晨,草叶上形成的露珠C.衣柜里的樟脑片变小D.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的冻肉,表面有一层白霜【答案】C【解答】解:A、湿衣服晾干,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A错误;B、露珠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B错误;C、樟脑片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进入空气中,属于升华现象,故C正确;D、冻肉表面的白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D错误。故选:C。3.(2024秋 确山县期中)“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中的“霰”,是古人视为吉祥的象征,它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直接凝结成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如图所示。下列与“霰”的形成过程相同的是( )A.液化 B.凝华 C.凝固 D.熔化【答案】B【解答】解:“霰”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直接凝结成的小冰粒,这是凝华现象,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4.(2024秋 东港市期中)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A.甲图:初春,冰雪消融 B.乙图:盛夏,薄雾消散C.丙图:金秋,朝露晶莹 D.丁图:寒冬,雪人变小【答案】D【解答】解:A、冰雪消融,是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故A错误;B、薄雾消散,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属于汽化现象,故B错误;C、朝露晶莹,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C错误;D、雪人变小,是雪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D正确。故选:D。5.(2024秋 渝中区校级期中)在碘的升华实验中,小星直接把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如图甲所示;小芳将试管浸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下面用酒精灯加热,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如图乙所示;结果两试管都出现了碘蒸气。已知:碘的熔点是114℃、沸点是184.35℃;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500℃,由上述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装置中的碘蒸气一定是升华而成的B.乙装置中的碘蒸气一定是汽化而成的C.乙装置中,水沸腾前,试管内就会出现紫色的气体D.停止加热后,碘蒸气慢慢消失,凝固成碘颗粒附在试管内壁【答案】C【解答】解:A、甲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在加热过程,温度会超过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故A错误;B、乙实验中,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乙图的碘蒸气一定是升华而成的,升华过程对温度没有特定要求,不需水沸腾,故B错误、C正确;D、停止加热后,碘蒸气慢慢消失,凝华成碘颗粒附在试管内壁,故D错误。故选:C。6.(2024秋 南开区校级期中)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则从乙到丙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升华 B.凝华 C.液化 D.凝固【答案】B【解答】解:由图可知,丙变甲属于熔化吸热,甲变乙属于汽化吸热,乙变丙是由气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华放热。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7.(2024秋 天宁区校级期中)西周晋侯鸟尊被誉为山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我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珍品,如图所示。古代劳动人民铸造青铜器时,工匠将铜液注入模具,铜液冷却成型,青铜器铸造初步完成。下列情境中涉及的物态变化与“铜液冷却成型”相同的是( )A.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形成的冰花B.使用干冰在舞台上制作云海效果C.夏日早晨草叶上出现的晶莹露珠D.民间艺人用糖浆制作糖画【答案】D【解答】解:铜液在模具中冷却成型,在这一过程中,液态的铜液变为固态的铜器,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固。A、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形成的冰花,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B、使用干冰在舞台上制作云海效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B错误;C、夏日早晨草叶上出现的晶莹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C错误;D、民间艺人用糖浆制作糖画,是凝固现象。故选:D。8.(2024秋 西丰县期中)“冻干草莓”是工人把含有大量水分的新鲜草莓温度降到﹣18℃以下,使草莓的水分凝结,再将其放置在温度低于0℃的环境中实现脱水,使新鲜草莓变成了几乎不含水分的草莓干。下列现象与“冻干草莓”脱水过程所涉及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B.清晨,露珠晶莹C.深秋,霜挂枝头D.寒冬,冰雕变小【答案】D【解答】解:由题意可知,草莓脱水过程中,凝结为固态的水直接由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的过程。A、初春,冰雪消融,冰雪从固态变为液体,属于熔化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B、清晨,露珠晶莹,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深秋,霜挂枝头,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寒冬,冰雕变小,是固态的冰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故选:D。9.(2024秋 临川区期中)如图所示,祖国各地有很多自然和人文景观。关于它们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图是新疆的坎儿井,它是一种地下输水工程,可以有效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B.乙图是青藏高原冰川,天气暖和之后,冰雪消融,形成水流,这是熔化现象C.丙图是雾都重庆,楼宇间的白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丁图是松花江畔的雾凇,它的形成需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答案】D【解答】解:A、坎儿井减小了液面上的空气流动,有效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故A正确;B、冰雪消融,形成水流,水从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B正确;C、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故C正确;D、雾凇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凝华会放热,故D错误;故选:D。10.(2024秋 新沂市期中)冷链储运中常用一种装有制冷装置的冷藏车,用于运输冷冻食品和疫苗药品等,制冷装置通过液态制冷剂汽化将车的“热”搬运到外面,实现制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冷藏车厢体应选用导热性好的材料做成B.液态制冷剂在车厢内汽化吸热C.车厢内物品表面会有一层白霜,是凝固现象D.放入车厢内的水在凝固过程中吸热【答案】B【解答】解:A、为保持低温环境,要求运输过程中尽可能不从外界吸收热量,所以冷藏车内的填充材料应选用导热性差的材料,故A错误;B、液态制冷剂在车厢内由液体变成气态,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B正确;C、车厢内物品表面会有一层白霜,这些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D、冰是晶体,放入车厢内的水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故D错误。故选:B。11.(2024秋 安州区校级期中)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水沸腾时壶口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使用高压锅,食物容易被煮熟,原因是锅内气体压强大,液体沸点高C.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原因是冰熔化要吸热D.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原因是樟脑丸发生了升华现象【答案】A【解答】解:A、水沸腾时壶口冒出的“白气”是液态小水滴,是壶中喷出的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故A错误;B、使用高压锅,食物容易被煮熟,原因是锅内气体压强大,液体沸点高,食物容易熟,故B正确;C、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原因是冰熔化要吸热,故C正确;D、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是樟脑丸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蒸汽,发生了升华现象,故D正确。故选:A。12.(2024秋 武邑县期中)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取出冰箱中被冷冻的冰糕,放一会儿,发现包装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B.“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水分蒸发带走热量D.天气很冷时,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一种凝固现象【答案】D【解答】解:A、从冰箱中取出的冰糕温度低于气温,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液化为液态小水滴,附着在冰糕的包装上故A正确,不合题意;B、“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雪在融化时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从而使气温降低,故B正确,不合题意;C、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人身上水分蒸发吸热,从人体吸收热量,所以会感觉的冷,故C正确,不合题意;D、窗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3.(2024秋 潼关县期中)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A.初春,河流中冰雪消融B.仲夏,草叶间露珠晶莹C. 深秋、枝头上挂满白霜D. 寒冬,窗玻上冰花剔透【答案】A【解答】解:A、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所以A符合题意。B、露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所以B不符合题意。C、白霜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所以C不符合题意。D、冰花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选:A。14.(2024秋 淮北期中)下列生活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舞台上的烟雾,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B.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是空气液化形成的C.北方的冬天,在菜窖里放几盆水,是利用了水凝华放热D.景区在夏天经常通过喷水来降温,是利用了水汽化吸热【答案】D【解答】解:A.舞台上的烟雾,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B.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C.北方的冬天,在菜窖里放几盆水,是利用了水凝固时放热,使窖内温度不会太低,防止蔬菜冻坏,故C错误;D.景区在夏天经常通过喷水来降温,水由液态变化为气态,该过程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所以是利用了水汽化吸热,故D正确。故选:D。15.(2024秋 房山区校级期中)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知识描述正确的是( )A.寒冷的北方用酒精温度计来测气温是因为酒精的凝固点高,不容易凝固B.常见的气体打火机中的燃料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变成液体的C.向云层中播撒干冰从而实现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D.开冰箱门时常会看到冰箱门附近有“白气”,这是冰箱内的水蒸气在门口液化形成的【答案】B【解答】解:A、酒精的凝固点较低,不容易凝固,故A错误;B、常见的气体打火机中的燃料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变成液体的,故B正确;C、向云层中播撒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很快从周围吸热变成气体,是升华,故C错误;D、冰箱门附近有“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门口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B。16.(2024秋 富顺县期中)夏天天气炎热,为了防止食物腐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食品运输车辆上放干冰,利用干冰熔化吸热给食品降温B.给放食材的盒子上盖上湿毛巾,利用水的熔化吸热给食材降温C.把食物放入冰箱冷藏,利用冷凝剂在冰箱内汽化吸热降温D.把食材放在冰块上,利用冰块汽化吸热给食材降温【答案】C【解答】解:A、在食品运输车辆上放干冰,利用干冰升华需要从环境中吸收热量,降低环境温度,给食品降温,故A错误;B、给放食材的盒子上盖上湿毛巾,利用水的汽化吸热给食材降温,故B错误;C、电冰箱制冷的过程实质上是利用冷凝剂在冰箱内汽化吸热,在冰箱外冷凝器中液化放热,使冰箱内的热量搬运到冰箱外,从而降低冰箱内温度,故C正确;D、把食材放在冰块上,利用冰块熔化吸热给食材降温,故D错误。故选:C。17.(2024秋 南川区期中)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运动出汗后,微风吹过感到凉爽,是因为汗液蒸发加快,带走更多的热量B.水烧开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C.食品保鲜常用到干冰,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D.炒菜前滴入热锅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是液化现象【答案】A【解答】解:A、人运动出汗后,微风吹过感到凉爽,这是因为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加快,汗液蒸发加快,带走更多的热量造成的,故A正确;B、水烧开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C、常温下干冰易升华,在上升过程中吸收周围的热,起到食品保鲜的作用,故C错误;D、炒菜前滴入热锅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是汽化现象,故D错误。故选:A。18.(2024秋 兴庆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是三个小实验。请你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所学知识,把下面有关这三个实验的描述补充完整。(1)图A: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热水中。固态的碘 (选填“吸热”或“放热”)变为紫色的碘蒸气,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2)图B:用手 划桌面(选填“轻”或“重”),使坐在桌子左侧的小华在空气中 听到划桌子声(选填“能”或“不能”);控制声音的大小和声音传播的距离相同,小华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够听到划桌子声,证明桌子能够传声。(3)图C:纸的着火点约183℃,酒精灯火焰温度约500℃。在纸锅内倒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水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纸锅 (选填“会”或“不会”)燃烧。【答案】(1)吸热;升华;(2)轻;不能;(3)会;不会。【解答】解:(1)图A: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热水中;固态的碘吸热后直接变为碘蒸气,是升华现象。(2)图B:要探究能否固体传声,应排除气体对传声的影响,所以应该先用手轻划桌面,使坐在桌子左侧的小华在空气中不能听到划桌子声。(3)图C:用酒精灯加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会沸腾,由于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约为100℃)保持不变,达不到纸的着火点,所以纸不会燃烧。故答案为:(1)吸热;升华;(2)轻;不能;(3)会;不会。19.(2024秋 大连期中)如图所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的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从外部看到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侧面有小水珠产生。在白霜和小水珠形成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分别是( )A.凝华 液化 B.熔化 凝华 C.凝固 液化 D.升华 汽化【答案】A【解答】解:易拉罐底部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快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易拉罐侧面的小水珠是液态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选:A。20.(2024秋 大同期中)今年夏天,重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高温炙烤,多地气温突破历史记录,居民生活备受影响,农业也承受巨大压力。因此,重庆气象局实施了一场强度极大的人工降雨。关于人工降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冰在云层中升华,从固态变为液态,吸收热量B.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水蒸气变成小冰晶C.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水蒸气变成小冰晶D.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遇到热空气,液化成小水滴【答案】B【解答】解:A、干冰在云层中升华,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该过程中吸收热量,故A错误;BC、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正确,故C错误;D、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遇到热空气,会熔化变为小水珠,故D错误。故选:B。21.(2024秋 天山区校级期中)“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伟大成就之一。古人通过观测天体运行,总结出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的规律,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下列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A.立春时节冰雪消融 B.霜降时节霜挂枝头C.寒露时节露珠晶莹 D.冬至时节千里冰封【答案】B【解答】解:A.冰雪消融,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霜是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故B符合题意;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C不符合题意;D.冰的形成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2.(2024秋 金乡县期中)恒温25℃的室内,把冰粒、干冰颗粒(固态二氧化碳)分别装在两个干燥的铁罐里,观察发现,装冰的罐子外壁结了一层水雾,铁罐里冰粒变小,冰粒周围有液体,如图1所示;装干冰的罐子外壁结了一层薄薄的霜,铁罐里干冰颗粒变小,没有液体痕迹,如图2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图1罐子外壁的水雾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B.图1罐里冰粒周围的液体主要由冰粒升华成的水蒸气再液化而成C.图2罐子外壁的薄霜主要由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凝华而成D.图2罐里干冰颗粒变小主要原因是干冰颗粒升华变成水蒸气【答案】A【解答】解:A、图1罐子外壁的水雾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罐壁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正确;B、图1罐里冰粒周围的液体主要由冰粒熔化形成的,故B错误;C、图2罐子外壁的薄霜主要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C错误;D、图2罐里干冰颗粒变小主要原因是干冰颗粒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而不是水蒸气,故D错误。故选:A。23.(2024秋 儋州校级期中)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高于0℃B.从冷冻室里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C.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答案】B【解答】解:A、冰熔化的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故A错误;B、从冷冻室里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故B正确;C、通常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故C错误;D、干冰升华时吸热,周围温度降低,所以舞台上的“云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故选:B。24.(2024秋 深圳期中)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雨、露、雾、霜、雪等千姿百态的奇观。关于图中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小草上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B.图乙中,树叶上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C.图丙中,河面上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D.图丁中,群山间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答案】D【解答】解:A.露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B.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C.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故C错误;D.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正确。故选:D。25.(2024秋 甘肃期中)《秋词二首》中有“山明水净夜来霜”的诗句,下列现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与“霜”形成时发生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A.寒冬早晨,窗户玻璃上的“冰花”B.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C.寒冬清晨,人在户外呼出“白气”D.寒冬,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了【答案】A【解答】解: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直接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A.寒冬早晨,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属于凝华现象,是室内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窗户直接形成的小冰晶,故A符合题意;B.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是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寒冬清晨,人在户外呼出“白气”,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寒冬,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了,雪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26.(2024秋 金台区期中)十里铺中学的王鑫同学将碾碎的樟脑丸和小树枝放入封闭的烧瓶中,然后在火上稍微加热,如图所示,发现樟脑丸越来越少。停止加热,静置片刻,树枝上和瓶壁上会出现人造“雾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雾凇”是樟脑丸汽化而成的B.“雾凇”是樟脑丸液化而成的C.“雾凇”的形成经历了汽化和凝固两个物态变化过程D.“雾凇”的形成经历了升华和凝华两个物态变化过程【答案】D【解答】解:人造“雾凇”的形成经历了升华和凝华两个物态变化过程,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27.(2024秋 武进区校级期中)下列关于四季美景描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春天,白雾弥漫 B.夏天,大雨磅礴C.秋天,霜打枝头 D.冬天,千里冰封【答案】C【解答】解:A、春天,白雾弥漫,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B、夏天,大雨磅礴,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C、秋天,霜打枝头,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D、冬天,千里冰封,冰是水凝固成的,属于凝固现象。故选:C。28.(2024秋 澧县期中)小西在厨房中观察到很多与物态变化相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胡萝卜放久了会变蔫,属于升华现象B.放入饮料中的冰块逐渐消失,属于熔化现象C.冬天厨房的窗玻璃外侧会形成冰花,属于凝华现象D.锅中的水烧开时冒出大量“白气”,“白气”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答案】B【解答】解:A、胡萝卜放久了会变蔫,属于汽化现象,故A错误;B、放入饮料中的冰块逐渐消失,这是冰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故B正确;C、冬天厨房内的水蒸气遇冷会在窗玻璃内侧形成冰花,属于凝华现象,故C错误;D、“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B。29.(2024秋 雄县期中)下列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过程需要放热的是( )A.春天,河中的冰雪消融B.夏天,清晨的迷雾消散C.秋天,晶莹的露珠形成D.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答案】C【解答】解:A、春天,河中的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B、夏天,清晨的迷雾消散,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B不符合题意;C、秋天,晶莹的露珠形成,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C符合题意;D、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30.(2024秋 汉川市期中)下列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若风吹来时感觉更冷,是由于加快了水的蒸发吸热B.液化石油气主要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式液化C.冬天,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放热D.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答案】D【解答】解:A、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若风吹来时感觉更冷,这是因为加快了水的蒸发,蒸发吸热,故A正确;B、液化石油气主要是通过在常温下压缩体积的方式得到的,故B正确;C、冬天,为了使菜窖的温度不是太低,常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了水凝固放热的原理,故C正确;D、干冰常温下易升华,在升华过程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的温度降低,达到给食品保鲜的目的,故D错误。故选:D。31.(2024秋 开福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在严寒的冬天,小明起床后发现窗户的玻璃上结上了美丽的冰花。关于该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B.冰花的形成需要吸热C.冰花在玻璃窗的室外一侧D.冰花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答案】A【解答】解: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直接变为固态的小冰晶,附着在玻璃窗的室内侧,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32.(2024秋 滕州市期中)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公民的基本素养。关于水的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升华,需要吸热B.夏天洒水降温—汽化,需要放热C.秋天细雨绵绵—液化,需要吸热D.冬天大雪纷飞—凝华,需要放热【答案】D【解答】解:A、春天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A错误;B、夏天洒水降温,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B错误;C、秋天细雨绵绵,雨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C错误;D、冬天大雪纷飞,雪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正确。故选:D。33.(2024秋 盐都区期中)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放热的是( )A.春天到来,冰雪消融 B.夏天中午,干冰保鲜C.秋天早晨,大雾散去 D.冬天夜晚,霜挂树枝【答案】D【解答】解:A、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A错误。B、干冰降温,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故B错误。C、大雾散去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C错误。D、冬天夜晚,霜挂树枝,凝华放热,故D正确。故选:D。34.(2024春 凉州区校级期中)为了保证质量,新冠肺炎疫苗要在一定的冷冻条件下进行生产、运输、贮存,即所谓冷链。冷链中贮存疫苗的冰箱内形成霜的过程叫 (选填“升华”、“凝华”或“凝固”),该过程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答案】凝华;放热。【解答】解:贮存疫苗的冰箱内形成的霜,是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为小冰晶,凝华过程放热。故答案为:凝华;放热。35.(2024秋 顺义区校级期中)小明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1)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113.5℃。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 (选填“甲”或“乙”),此方案可防止碘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2)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了下列实验:小明观察盛有干冰的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的现象,白霜是 (选填“容器中的水”、“容器中的水蒸气”、“容器外面空气中的水蒸气”)经过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它在形成过程中要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答案】(1)乙;熔化;(2)容器外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放出。【解答】解:(1)从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甲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在加热过程,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故甲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乙实验将碘升华管放在水中进行水浴加热。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碘不能达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2)盛有干冰的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的现象,这是由于容器中的干冰在升华的过程中,吸收热量,导致容器壁的温度变得很低,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容器壁时,会凝华形成白霜,同时会放出热量。故答案为:(1)乙;熔化;(2)容器外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放出。36.(2024秋 长垣市期中)民间有句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日晕的出现,意味着风雨天气即将到来。“日晕”奇观如图所示,它是由于气温低,云中的水滴变成六棱柱状的小冰晶,光经过小冰晶时出现的现象。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物态变化与题中相同的是( )A.“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冰的形成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的形成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霜的形成D.“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雪的形成【答案】A【解答】解:由于气温低,云中的水滴变成六棱柱状的小冰晶,是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A、“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故A符合题意;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37.(2024秋 清江浦区校级期中)“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汽化现象C.“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答案】A【解答】解: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A正确;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B错误;C、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植被表面,故C错误;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D错误。故选:A。38.(2024秋 平舆县期中)“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汽化现象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答案】D【解答】解:A、雾凇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B错误;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C错误;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D正确;故选:D。39.(2024秋 乌鲁木齐期中)水无常形,变化万千,下列自然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A.雾的形成属于汽化,会吸收热量B.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会放出热量C.冰的形成属于液化,会吸收热量D.冰花的形成属于凝固,会放出热量【答案】B【解答】解: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A错误;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B正确;C、冰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C错误;D、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错误。故选:B。40.(2024秋 阳新县期中)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相同杯子中分别放入适量的冰块和干冰块。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杯内物块均变小。甲杯内有液体出现,外壁有小水珠生成;乙杯内仍然是干燥的,外壁有一层薄霜生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冰块变小是凝固现象B.干冰变小是升华现象C.小水珠的生成是汽化现象D.薄霜的生成需要吸热【答案】B【解答】解:A、冰块变小是熔化,需要吸热,故A错误;B、干冰变小是升华,需要吸热,故B正确;C、小水珠生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C错误;D、薄霜形成是凝华,需要放热,故D错误;故选:B。41.(2024秋 榆次区期中)谚语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关于下列谚语中的加点字分析正确的是( )A.“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B.“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雾的形成是升华现象C.“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十月打了霜,来年粮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答案】D【解答】解:A、雪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BC、雾和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故BC错误;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固态的小冰晶,故D正确;故选:D。42.(2024秋 重庆期中)“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C.“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凝华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晶体的熔化【答案】C【解答】解:A、露的形成是液化,故A错误;B、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B错误;C、雾凇的形成是凝华,故C正确;D、蜡炬成灰泪始干是非晶体的熔化,故D错误。故选:C。43.(2024秋 云岩区校级期中)关于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该过程吸热B.“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放热C.“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该过程吸热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该过程吸热【答案】B【解答】解:A、云的主要成分是小水滴,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该过程需要放热,故A错误;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急剧降温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该过程需要放热,故B正确;C、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该过程需要放热,故C错误;D、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该过程放热,故D错误。故选:B。44.(2024秋 红山区校级期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短片震撼世界,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A.“谷雨”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B.“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C.“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D.“小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答案】C【解答】解: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C正确;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误。故选:C。45.(2024秋 泉州期中)“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流泪”是熔化现象【答案】D【解答】解:A、雾凇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的凝华现象,故A错误。B、霜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的凝华现象,故B错误。C、露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C错误。D、蜡烛“流泪”是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D正确。故选:D。46.(2024秋 七星关区校级期中)下面列举了一些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冬季,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防止菜被冻坏,是利用了水汽化吸热B.牙医检查牙齿时,在小镜子伸进口腔前先放在火上烤一烤可以防止小镜子起雾,是利用了熔化放热C.在火箭发射台下方建造水池可以防止火箭发射台因为高温熔化,是利用了液化放热D.夏天,在食品运输车里放些干冰降温,是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答案】D【解答】解:A.冬季,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防止菜被冻坏,是利用了水凝固放热,故A错误;B.牙医捡查牙齿时,在小镜子伸进口腔前先放在火上烤一烤可以防止小镜子起雾,是由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小镜子温度高时,不易发生液化现象,故B错误;C.在火箭发射台下方建造水池可以防止火箭发射台因为高温熔化,是利用了水汽化吸热,故C错误;D.夏天,在食品运输车里放些干冰降温,是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故D正确。故选:D。47.(2024秋 曾都区期中)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甲到乙是凝固过程,“雾凇”形成与该过程相同B.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衣服晾干与该过程相同C.由丙到甲是凝华过程,霜的形成与该过程相同D.由乙到丙是升华过程,用干冰降温与该过程相同【答案】D【解答】解:由图知,丙放热变化成甲,甲放热变化成乙,而乙吸热直接变化成丙,则丙为气态,甲为液态,乙为固态,A.甲到乙是凝固过程,但“雾凇”的形成过程是凝华,故A错误;B.乙到丙是由固态变为气态,属于升华,湿衣服晾干是汽化现象,冰冻的衣服晾干是升华现象,故B错误;C.丙到甲是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而霜的形成过程是凝华,故C错误;D.乙到丙是由固态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用干冰降温就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故D正确。故选:D。48.(2024秋 市北区期中)学校传统文化节上,语文老师出的上联是:“雨雾霜雪露,迎阳则消“,物理老师接的下联是:“金银铜铁锡,遇火则熔”。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霜的形成是凝固过程B.露水的消失是汽化过程C.金银铜铁锡都是晶体D.银在熔化时需要吸热【答案】A【解答】解:A.霜的形成,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B.露水的消失是由液态到汽态的过程,是汽化过程。故B正确;C.金银铜铁锡是金属,具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所以是晶体。故C正确;D.银熔化过程是一个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故D正确。故选:A。49.(2024秋 凯里市校级期中)下列对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夏季从冰箱冷藏室取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B.新疆吐鲁番地区修建坎儿井可以减慢水的蒸发,蒸发需要放热C.北方冬季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D.烧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需要放热【答案】D【解答】解:A.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为液态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A错误;B.在新疆吐鲁番地区修建坎儿井,控制了液体的表面积,减小了空气流动的影响,可减慢水蒸发,蒸发吸热,故B错误;C.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形成的,这是凝华现象,不是凝固现象,故C错误;D.烧水时壶嘴冒出“白气”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D正确。故选:D。50.(2024秋 巴东县期中)物质处于a物态时,具有固定的形状;处于b物态和c物态时,具有流动性。对处于c物态的物质进行降温压缩后,也可以使其转变为b物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态a变为物态b是凝华B.物态a可以通过吸热变为物态bC.物态a变为物态c是放热过程D.物态b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答案】B【解答】解:物质处于a物态时,具有固定的形状,说明a物态为固态;对处于c物态的物质进行降温压缩后,也可以使其转变为b物态,降温压缩可以将气态变为液态,所以b物态为液体,c物态为气态。AB.物态a变为物态b,即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过程,熔化吸热,故A错误,B正确;C.物态a变为物态c,即由固态变为气态,属于升华,升华吸热,故C错误;D.物态b为液态,物质处于液态时具有流动性,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故D错误。故选:B。51.(2024秋 惠东县期中)“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是关于“二十四节气”中的诗句有关天气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清明时节雨纷纷——雨,这是凝固放热的现象B.白露团甘子——露,这是汽化放热的现象C.霜降水返壑——霜,这是凝固吸热的现象D.大雪满弓刀——雪,这是凝华放热的现象【答案】D【解答】解: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A错误;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B错误;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故C错误;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故D正确。故选:D。52.(2024秋 天津期中)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形成雨降落到地面。下列关于水在以上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变成水蒸气是升华现象,会吸收热量B.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液化现象,会放出热量C.水变成水蒸气是熔化现象,会放出热量D.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凝华现象,会吸收热量【答案】B【解答】解:AC.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收热量,故AC错误;BD.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由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出热量,故B正确,D错误。故选:B。53.(2024秋 成都校级期中)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是大自然中部分“水循环”示意图,水循环造就了雪山和湖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太阳光照射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液化成为水蒸气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液化成小水滴C.小水滴在高空遇到寒冷的气流凝固,形成冰雹D.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华,形成降雪【答案】A【解答】解:A.海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现象,所以海水吸热汽化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故A错误;B.气态的水蒸气变成液态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B正确;C.小水滴变成小冰珠是凝固现象,小冰珠在降落到地面前,如果没有来得及熔化就有可能形成冰雹落到地上,故C正确;D.水蒸气变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小冰晶形成雪花飘落大地,故D正确。故选:A。54.(2024秋 武昌区期中)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我们应从小培养节水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地球上的水通过三态变化不断地在发生循环,关于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升华变成水蒸气B.当水蒸气升入高空时,遇到冷空气,水蒸气便液化成小水滴C.小水滴在高空中如果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就会凝华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就会凝固成小冰晶,聚集起来变成雪花【答案】B【解答】解:A.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汽化变成水蒸气,故A错误;B.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以后,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故B正确;C.如果在高空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小水滴就会凝固成小冰珠,最后有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地面,故C错误;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就会凝华成小冰晶,聚集起来变成雪花,故D错误。故选:B。55.(2024秋 永寿县校级期中)地球表面70%以上是海洋,但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全部水资源的万分之一,提高节水意识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如图所示是水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汽化形成水蒸气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液化形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形成云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到地面D.自然界中水的储量很多,但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要节约用水【答案】C【解答】解:A、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会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汽化现象形成水蒸气,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水蒸气遇冷会由气态变为液态,液化形成小水滴,众多小水滴悬浮在高空便形成了云,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是凝固形成小冰珠,而非凝华3。小冰珠在云层中不断积累变大,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到地面。故C错误,符合题意。D、自然界中水的储量很多,但大部分是海水等咸水,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且分布不均,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56.(2024秋 岚县期中)如图所示是水循环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关于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程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B.过程②中有的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液化成了小水滴C.过程②中有的水蒸气在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了小冰晶D.过程③中有的小冰晶放热后会熔化成小水滴【答案】B【解答】解:A、过程①是水变成水蒸气,即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汽化现象,故A错误;BC、过程②是水蒸气变成水或小冰晶,变成液态的水属于液化现象,变成固态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正确,C错误;D、过程③中的小冰晶变成小水滴,即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而熔化吸热,故D错误。故选:B。57.(2024秋 库尔勒市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形成雨降落到地面。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要吸收热量B.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液化过程,要吸收热量C.图中云的主要组成是水蒸气D.图中的循环过程说明水的总量是不变的,我们没有必要节约用水【答案】A【解答】解:A、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A正确;B、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B错误;C、云的主要组成是小水滴,故C错误;D、图中的循环过程说明水的总量是不变的,但是我们依然需要节约用水,故D错误。故选:A。58.(2024秋 福田区校级期中)自然界中的水处于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循环之 中(如图)。下列有关自然界中水循环说法正确的是( )A.环节①对应的物态变化过程为升华,环节③对应熔化B.水会不断地循环,无需提倡节约用水C.水循环中,水仅在固液两态之间相互转化D.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液态形式存在于海洋中【答案】D【解答】解:A、读图可知,环节①对应的物态变化过程为汽化,环节③对应液化,A错误。B、虽然水会不断地循环,但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较少,需要提倡节约用水,B错误。C、海洋和地表水会蒸发变为水蒸气到空中,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成为水;冰川表面发生升华成为水蒸气到空中,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较低的温度直接凝华成冰晶,C错误。D、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液态形式存在于海洋中,淡水资源主要以固态形式存在于冰川中,D正确。故选:D。59.(2024秋 白云区期中)地球表面70%以上是海洋,但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全部水资源的万分之一,提高节水意识是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如图是水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表水吸热,液化成水蒸气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液化成小水滴C.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凝华成小冰晶D.小冰晶降落过程中,液化成雨水【答案】B【解答】解:A.地表水吸热,由液态水汽化为水蒸气,故A错误;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故B正确;C.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放热凝固成固态的小冰晶,故C错误;D.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吸热热量,变为液态,熔化成雨水,故D错误。故选:B。60.(2024秋 南海区校级期中)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地面上江、河、海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吸热 成水蒸气,流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后 成小水滴或直接 成小冰晶,就形成了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冰晶将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下落,形成雨水,汇集到江、河、湖、海中。【答案】汽化;液化;凝华。【解答】解:地面上江、河、海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吸热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流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后变成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后直接变成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答案为:汽化;液化;凝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12 升华和凝华(word)2025-2026学年八上物理人教版2024期中复习课件知识点+习题(原卷版).docx 专题12 升华和凝华(word)2025-2026学年八上物理人教版2024期中复习课件知识点+习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