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2 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乐府《江南》是现存较早的乐府歌辞之一,也是诗题中出现“江南”的最早文学作品。在讨论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时,人们常按照当下对“江南”的理解,将之定位于长江下游的吴地。然而,近来学界对“江南”概念的研究表明,先秦两汉时期“江南”一词多指长江中游洞庭湖南北的楚地,吴地则多被称为“江东”。这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古乐府《江南》的来源地,以及古辞中的“江南”究竟是洞庭湖南北的楚地,还是太湖流域的吴地?不少乐府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在谈论古乐府《江南》时谨慎地将之称为“吴楚”的民歌,但是此曲究竟产于吴,还是产于楚,还需要进一步考察。
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古乐府《江南》的演唱方式。《宋书·乐志》在介绍汉代相和歌时讲到了《江南》古辞(古乐府《江南》),可知古乐府《江南》是汉代相和歌中的一曲。古乐府《江南》后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学者多据此判定其采用了一人唱、多人和的演唱方式。这种演唱方式具有明显的楚地歌谣特征。
再来看押韵方式。黄节先生在《汉魏乐府风笺》中认为古乐府《江南》后四句中“西”与“北”隔句押韵,并以楚辞《大招》中“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只”同用“西”“北”押韵为例。黄节先生的论证,表明古乐府《江南》后四句的押韵方式和韵部均与《大招》相同。此外,古乐府《江南》从东西南北四方描写游鱼的手法,与楚辞《大招》从四方展开叙事的写法,也是非常相似的;《招魂》末尾的“魂兮归来哀江南”,更是“江南”第一次出现在韵文中的例子。因此,无论是从演唱方式来看,还是从押韵与叙事手法来看,古乐府《江南》都显示出了与楚地民歌较强的亲缘性。
古乐府《江南》首句即“江南可采莲”,可见“采莲”是人们观念中“江南”的一项标志性活动。那么早期人们的观念中“采莲”活动的主要地域是哪里呢?《尔雅·释草》云:“荷,芙渠。……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可知莲与菡萏、藕等一样,都是荷(芙蓉)这种植物的一部分。在先秦两汉,出现这类意象最多的作品,无疑就是楚辞。《离骚》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湘君》有“搴芙蓉兮木末”,《招魂》有“芙蓉始发,杂芰荷些”等,都是楚辞“香草”意象的组成部分。在汉代,荷花也被认为是楚地的特产植物,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楚客子虚描述云梦泽的风物,就特别提到“莲藕觚芦……外发芙蓉菱华”。相反,在秦汉文献中,几乎难以找到将莲或荷花视为吴地特产的例子。
东晋之后流行的吴歌之中,也有不少与“莲”相关的作品,但用法与古乐府《江南》有很大区别。王运熙先生曾经指出“谐音双关语,委实是吴地歌谣的最大特色”。吴声歌曲中使用“莲”意象时,绝大部分都使用了“莲”“怜”双关的修辞手法,隐喻男女爱怜之情,如《子夜歌》中“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子夜夏歌》中“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读曲歌》中“湖燥芙蓉萎,莲汝藕欲死”。而古乐府《江南》中出现“莲”的句子中,不论“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还是“鱼戏莲叶”,将“莲”改为“怜”,都不能显示出与爱情相关的谐音双关。也许正是因此,古乐府《江南》中“采莲”和“莲叶”等词语,在唐前吴声歌曲中也未曾出现过。由此可知,吴声歌曲中主要将“莲”用在谐音双关的修辞中,与古乐府《江南》中“莲”的用法是完全不同的。
至此,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文学中“莲”意象的分布,古乐府《江南》的演唱方式、意象呈现手法,以及汉魏六朝文人对古乐府《江南》地域背景的认识来看,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都应该是楚地而非吴地。不过在六朝时,政治重心转移到建康,文人开始向吴地聚集,莲花的种植和关于莲花的写作也涉及吴地之莲,文人不断引用和书写“江南采莲”的意象。在南北割据局势下人们开始频繁用“江南”一词代指整个南朝,使得吴地也成为文学中“江南采莲”的发生区域。唐代以后,“采莲”的地点开始变得吴楚不分,如唐代陆龟蒙所作《江南曲》中既有“鱼戏莲叶南……影乱吴娃楫”,又有“鱼戏莲叶北……稍背鄂君船”,囊括吴楚两地。王昌龄《采莲曲》中“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的描写,更将吴、越、楚的采莲女放在同一个画面中。更多的诗人,开始将采莲的背景完全放在了唐代经济日渐繁荣的吴地甚至越地,李白《采莲曲》中“若耶溪傍采莲女”的形象,又衍生出西施采莲的传说,进一步将“江南采莲”的背景向东转移,构成了我们当下认为“江南采莲”为吴地或越地风俗的印象。
(摘编自徐俪成《楚歌还是吴歌——乐府古辞〈江南〉的地域考察》)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依据《宋书·乐志》将古乐府《江南》归类为汉代相和歌,这种做法忽略了其重章叠句演唱方式所体现的楚地歌谣特征。
B. 古乐府《江南》从“四方”描写游鱼的手法,与楚辞《大招》从“四方”展开叙事的写法高度相似,印证了其与楚地民歌的亲缘关系。
C. 部分研究者认为古乐府《江南》属于吴地民歌,因为吴声歌曲中“莲”“怜”使用了双关修辞手法,隐喻了男女爱怜之情。
D. 唐代的一些诗人开始将“江南采莲”的背景完全置于经济日渐繁荣的吴地甚至越地,主要源于李白《采莲曲》中的有关描写。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春风又绿江南岸”“正是江南好风景”“人人尽说江南好”中的“江南”,具体所指存在差异。
B. 第二段中的“这种演唱方式具有明显的楚地歌谣特征”是一个过渡句,承上启下,既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的论述。
C. 黄节先生以楚辞《大招》中“西”“北”押韵为例论述古乐府《江南》的押韵,这为古乐府《江南》与楚地民歌的亲缘性提供了证据。
D. 《子夜夏歌》中“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以“莲”谐“怜”,体现了吴声歌曲谐音双关的特点,不同于古乐府《江南》中“莲”的用法。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事实上,中国古代莲花的产地很广,除了少数高寒地区,各地都有分布。但在古诗文作品中,“莲”这一意象_____,正是继承了古乐府《江南》文化基因的结果。随着吴地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文人集中的地域与“江南”所指的地域同时东移,“江南采莲”的地域也经历了______。在这一变迁过程中,“江南采莲”的意象_____,这些引用和书写会沾染上新的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江南采莲”从水乡乘舟劳动嬉戏的欢乐场景,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符号。
4. 原文围绕古乐府《江南》涉及的“江南”地域归属问题一步步展开论证,请简要概括其论述思路。
5. 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涉江采芙蓉》中“芙蓉”这个意象蕴含的地域文化背景。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飘泊者[注]
蒋光慈
满天的乌云密布着,光明的太阳不知被遮蔽在什么地方。秋风在江边上吹,似觉更要寒些,一阵一阵地吹到飘泊人的身上,如同故意欺侮衣薄也似的。风声,波浪声,加着轮船不时放出的汽笛声,及如蚂蚁一般的搬运夫的哼唷声,凑成悲壮而沉痛的音乐;倘若你是被欺侮者,倘若你是满腔悲愤者,你一定又要将你的哭声渗入这种音乐了。
这时有一个少年,手里提着一个小包袱,倚着趸船的栏杆,向那水天连接的远处怅望。那远处并不是他家乡的所在地,他久已失去了家乡的方向;那远处也不是他所要去的地方,那云雾迷漫中的远处,只是他前程生活的象征——谁能说那远处是些什么?谁能说他前程的生活是怎样呢?
这个少年是谁?这就是被陶永清辞退的我!
当陶永清将我辞退时,我连一句哀求话也没说,心中倒觉很畅快也似的,私自庆幸自己脱离了牢笼。可是将包袱拿在手里,出了陶永清的店门之后,我不知道向哪一方向走好。漫无目的地走向招商轮船码头来;兀自一个人倚着趸船的栏杆痴望,但是望什么呢?我自己也说不出来。维嘉先生!此时的我真是如失巢的小鸟一样,心中有说不尽的悲哀啊!
表叔给我找了一个当茶房的差事,我本不愿意当茶房,但是,事到穷途,无路可走,也由不得我愿意不愿意了。
维嘉先生!倘若你住过旅馆,你就知道当茶房就是当仆人!只要客人喊一声“茶房”,茶房就要恭恭敬敬地来到,小声低语地问大人老爷或先生有什么吩咐。我做了两个月的茶房,想起来,真是羞辱得了不得!
无论如何,我不愿意再当茶房了!还是去讨饭好!还是饿死也不要紧……我汪中虽穷,但我还有骨头,我还有人格,哪能长此做这种羞辱的事情!不干了!不干了!决意不干了!
恰好这时期英国在汉城的T纱厂招工,我于是就应招而为纱厂的工人了。维嘉先生!你莫要以为我是一个知识阶级,是一个文弱的书生!不,我久已是一个工人了。维嘉先生!可惜你我现在不是对面谈话,不然,你倒可以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衣服,看看我的态度,像一个工人还是像一个知识阶级中的人。我的一切,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工人的样儿……
T纱厂是英国人办的,资本家而又兼着民族压迫者的角色,其虐待我们中国工人之厉害,不言可知。我现在不愿意将洋资本家虐待工人的情形一一地告诉你,因为这非一两言所能尽;并且我的这一封信太长了,若多说,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所以我就把我当工人时代的生活简略了。
喂!说起来去年江岸的事情,我到如今心犹发痛!
当吴大军阀掌权的时候,维嘉先生,你当然记得:他屠杀了多少无罪无辜的工人啊!险矣哉,我几乎也把命送了!本来我们工人的性命比起大人老爷先生的,当然要卑贱得多;但是,我们工人始终是属于人类罢,难道我们工人就可以随便乱杀得么?唉!还有什么理讲……从那一年残杀的事起后,我感觉得工人的生存权是没有保障的,说不定什么时候,要如鸡鸭牛豕一般地受宰割。
当时京汉全路的工人,因受军阀官僚的压迫,大罢工起来了。罢工期间,铁路工会的事务很忙,我因一位朋友的介绍,充当工会里的一个跑腿——送送信,办办杂务。我很高兴,一方面饭碗问题解决了,胜于那在旅馆里当茶房十倍;一方面同一些热心的工友们共事,大家都是赤裸裸的,没有什么权利的争夺,虽然事务忙些,但总觉得精神不受痛苦。不过我现在还有歉于心的,就是当时因为我的职务不重要,军阀没有把我枪毙,而活活地看着许多工友们殉难!想起他们殉难的情形,维嘉先生,我又不禁悲愤而战栗了!
我还记得罢工第三日,在江岸举行慰问大会,我那时是布置会场的一个人。首由京汉铁路总工会会长报告并将此次大罢工的意义和希望述说一番。相继演说的有数十人,有痛哭者,有忿詈者,其激昂悲壮的态度,实可动天地而泣鬼神。维嘉先生!倘若你在场时,就使你不憎恶军阀,但至此时恐怕也要向被压迫的工人洒一掬同情之泪了。最后总工会秘书李振英的一篇演说,还鼓荡在我的耳膜里:
“亲爱的同志们!我们此次的大罢工,为我国劳动阶级命运之一大关键。我们不是争工资争时间,我们是争自由争人权!倘若我们再不起来奋斗,再不起来反抗,则我们将永远受不着人的待遇。我们是自由和中国人民利益的保护者,但是,我们连点儿集会的自由都没有……麻木不仁的社会早就需要我们的赤血来濡染了!工友们!在打倒军阀的火线上,我们应该去做勇敢的先锋队。只有前进啊!勿退却啊!”
但又谁知道督军代表与洋资本家正在租界大开会议,准备空前大屠杀!
二月七日,总工会代表正欲赴会谈判,时近五点多钟,中途忽闻枪声大作,于是江岸流血的惨剧开幕了!可怜数百工友此时正在会所门口等候消息,躲避不及;又都赤手空拳,无从抵御!于是被乱枪和马刀击死者有三四十人,残伤者二百余人。呜呼,惨矣!
我闻着枪声,本欲躲避,不料未及躲避,就被捉住了。被捉的工友有六十人。我们大家都被缚在电杆上,忍受一些狼心狗肺的兵士们的毒打——我身上有几处的伤痕至今还在!
我因为受绳索的捆绑,满身痛得不堪言状,又加着又气又恨,神经已弄到毫无知觉的地步。
牢狱中的光阴,真是容易过去。我初进牢狱的时候,脚镣,手铐,臭虫,虱子,污秽的空气,禁卒的打骂……一切行动的不自由,真是难受极了!可是慢慢地慢慢地也就成为习惯了,不觉着有什么大的苦楚。
(有删改)
[注]小说写于1925年,这是一部讲述年轻人在黑暗中奋起抗争的小说。小说采用书信体格式,节选部分为“少年飘泊者”汪中写给旧识作家“维嘉”的部分书信。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的“远处”,不仅实指眼中的景象,更是虚指心中的归处,象征着一种渺茫、虚幻的未来前途。
B. 当“我”被辞退时,“我”没有哀求,而是感到畅快和庆幸,表明“我”已决心告别过去,这是“我”参加罢工的思想基础。
C. “我”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之所以加入工人行列,是因为“我”已经认识到只有工人阶级才能改变受压迫的命运。
D. 小说最后一段写“我”在牢狱中的光阴,“成为习惯”,不觉苦楚,表明“我”的思想逐渐觉醒,意志也越来越坚定。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描写了乌云、太阳、江风和汽笛声等,烘托出了“我”内心强烈的悲愤和沉痛之情。
B. “我”认为当茶房是件羞辱的事情,并运用反复修辞,连用三个“不干了”,表达了“我”决绝的态度。
C.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书信体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便于直接抒发主人公汪中的内心情感与思想变化。
D. 在叙述江岸惨案时,小说详细地描绘了慰问大会上慷慨激昂的场面,正面展现了工人运动的组织严密和策略得当。
8. 作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先驱,《少年飘泊者》的“革命性”体现在哪里?
9. 小说中,“我”随着身份的不断变化,思想认识也在发生变化,请加以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唐开元中,泰阶平,四海无事。玄宗在位岁久,倦于旰食宵衣,政无大小,始委于丞相。稍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明年,册为贵妃①,半后服用。叔父昆弟皆列在清贵,爵为通侯,姊妹封国夫人,富埒主室。天宝末,兄国忠盗丞相位,愚弄国柄。及安禄山引兵向阙,以讨杨氏为辞。潼关不守,翠华南幸。出咸阳道,次马嵬,六军徘徊,持戟不进。国忠死于道周。左右之意未快,上问之,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之怒。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而去之。仓皇展转,竟就绝于尺组之下。既而玄宗狩成都,肃宗禅灵武。
(选自《太平广记》,有删改)
材料二:
上御勤政楼,下制,云欲亲征,闻者皆莫之信。是日,上移仗北内②。乙未,黎明,上独与贵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近宦官、宫人出延秋门,妃、主、皇孙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上遣宦者王洛卿前行,告谕郡县置顿。食时,至咸阳望贤宫③,洛卿与县令俱逃,中使征召,吏民莫有应者。有老父郭从谨进言曰:“禄山包藏祸心,固非一日;亦有诣阙告其谋者,陛下往往诛之,使得逞其奸逆,致陛下播越④。是以先王务延访忠良以广聪明,盖为此也。”上曰:“此朕之不明,悔无所及。”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会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⑤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军士围驿,上闻喧哗,问外何事,左右以国忠反对。上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⑥,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 ”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玄礼等乃免胄释甲顿首请罪上慰劳之令晓谕军士。
(选自《资治通鉴·唐记》,有删改)
[注]①贵妃:杨玉环被唐玄宗册封为贵妃。②移仗北内:移住到北内,有人认为是太极宫北部的宫苑。③咸阳望贤宫:行宫,距长安四十里。④播越:出逃,流亡。⑤遮:拦住。⑥晷刻:片刻,顷刻。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玄礼等A乃免胄B释甲C顿首D请罪E上F慰劳之G令H晓谕军士。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次,止,停留,与《兰亭集序》“列坐其次”中的“次”意义相同。
B. 乙未,这里是干支纪日,其前一天为甲午日,其后一天为丙申日。
C. 因,通过,与《过秦论》“因遗策”中的“因”意义不同。
D. 这里的“安知”与《鸿门宴》“沛公安在”中的“安在”结构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玄宗册封杨玉环为贵妃,还给予贵妃的叔父兄弟恩宠。天宝末年,贵妃的哥哥杨国忠窃据了丞相之位,安禄山反叛就是以讨伐杨氏为借口的。
B. 唐玄宗下制书说要亲征,听到的人不相信。乙未日,天刚发亮,唐玄宗与贵妃姊妹、杨国忠、陈玄礼等人出逃,弃子孙和其他的妃嫔于不顾。
C. 唐玄宗派宦官王洛卿前行,告知郡县准备安顿皇上一行,但后来王洛卿和县令都逃走了。老人郭从谨向唐玄宗进言,唐玄宗说自己后悔也来不及了。
D. 唐玄宗一行到马嵬驿,将士又累又饿,都很愤怒。后来杨国忠被杀,其首级被挂在驿门外;贵妃也被缢死,其尸体被放在驿庭让陈玄礼等人观看。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而去之。
(2)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
14. 有史学家认为“安史之乱”的发生与唐玄宗有很大关系,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这种看法的依据。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诗人为弟侄的书堂所题的诗,目的是勉励他珍惜光阴、勤奋学习。
B. 首联点明弟侄的居所偏远,故能在“乱时”保持着与“静时”相同的生活。
C. 颔联表明,即使是在战乱之中,弟侄也信守道德规范,重视修身立德。
D. 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尾联出语警策,可见诗人情意深重。
16. 与其他各联不同,诗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的场景,这样写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词中写到秋天或冬天的树时,多用“木”这一意象,如黄庭坚《登快阁》的“_______”和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的“_______”。
(2)张军同学傲慢自大,同学关系紧张,老师引用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劝诫他,希望他学会以诚待人。
(3)与图中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两句。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细雨绵绵,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来了一位皮肤黝黑的非洲汉子,他( A )走到袁隆平院士的墓碑前,伫立良久,任凭雨打湿了脸颊……
然后,他双手托着一袋沉甸甸的稻米,恭恭敬敬地放到墓前。
“袁老师,这是我们农场今年的新米。”他轻轻地说。
非洲汉子名叫穆萨·达博,是冈比亚一个农场的负责人。这趟,他飞了30多个小时,跨越12000公里,就是来向袁老献上一袋自己农场产的杂交水稻稻米。
“袁老师,您救了我的农场,我( B )把最深的感谢献给中国,献给您!”他把脸贴向墓碑,语气中饱含深情。
原来,几年前,穆萨回到家乡接管自家农场。因为缺乏技术指导,采用以传统方式种水稻,所以第一年就惨重损失。
就在穆萨准备放弃时,隆平高科的专家团队来到冈比亚,( C )教当地人使用新技术。当第一台插秧机开进穆萨的农场,他感叹:“这是我父亲那代人想都不敢想的奇迹。”
穆萨是袁隆平的异国学生,他多次到湖南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在中国农业专家的帮助下,短短几年间,穆萨的农场从3公顷发展到100公顷,从手工脱粒生产到全程机械化,单产是当地平均产量的2~3倍。
“中国专家帮我们提高了水稻产量,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彻底( D )了冈比亚水稻种植的历史。我们在稻浪里找到了未来!”泪,溢出了穆萨的眼眶……
18. 依次填入文中A、B、C、D括号内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径直 必须 手把手 改写
B. 直接 必须 面对面 改变
C. 径直 必需 手把手 改写
D. 直接 必需 面对面 改变
19. 下列句中省略号,与文中“任凭雨打湿了脸颊……”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浇水、撒种、盖土……一系列工序后,育秧盘被送入暗室催芽。
B. 我急着赶火车,再有半小时就开了,可我又想买点首都的糖果……
C. 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D. 我们齐声朗读:“……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
20. 文中画横线处句子如改成“他双手托着一袋稻米,放到墓前”,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给上面这则新闻报道拟写一个标题。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语言生动,不超过15个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狭小的处所)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局限)于时也。——《庄子》
勇于“破圈”,才能发现更广阔的天地,才能成就更精彩的自己。——某创业者的座右铭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建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一、阅读
  (一)阅读 Ⅰ
  1. B
  2. B
  3. ①多与 “江南” 相关 ②由楚地到吴地的变迁 ③被文人不断引用和书写
  4. ①文章先指出人们常将古乐府《江南》涉及的 “江南” 归为吴地的误区,借 “江南” 地域概念的学术新见引出核心问题。②接着从演唱方式、押韵与叙事手法三个方面论证古乐府《江南》的楚地歌谣特征,并通过 “莲” 的意象在楚地、吴地歌曲歌谣中的不同用法进行对比分析。③最后得出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属楚地的结论,并阐释后世文学中 “江南” 地域概念东移的历程和原因。
  5. ①《涉江采芙蓉》中 “芙蓉” 这个意象蕴含的地域文化背景应在楚地。②文学传统上,楚辞及汉赋均将芙蓉视为楚地特产,此诗将 “芙蓉” 作为 “香草” 意象的组成部分,延续了楚辞的传统。③意象差异上,吴地歌谣中 “莲” 多借 “莲”“怜” 谐音双关表达爱情,而《涉江采芙蓉》中以芙蓉寄寓羁旅怀乡之情,未用谐音双关的修辞。④时代背景上,《涉江采芙蓉》反映的是东汉的社会现实,而东汉时 “江南” 仍指楚地(长江中游),吴地的 “莲” 文化尚未兴起。
  (二)阅读 Ⅱ
  6. C
  7. D
  8. ①将现实社会的罪恶、黑暗和缺点,以及人们所经历的压迫和剥削,痛痛快快地写出来,体现了革命文学的揭露性。②对民众发出呼喊,号召人们起来反抗,体现了革命文学的斗争性。③着眼于最底层民众的生存生活,体现了革命文学的人民性。④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体现了革命文学的历史真实性。
  9. ①起初,“我” 是一个被辞退的店员,觉得前途迷茫,不知要向何处去。②后来,“我” 成为一个茶房,饱受歧视与侮辱,对社会的不公有着切身的体会,想要告别这样的生活。③再后来,“我” 成为一名工人,经历了资本家的剥削和虐待,参加了工人运动,精神上获得自由,思想上开始觉醒,意志上越来越坚定。
  (三)阅读 Ⅲ
  10. CEG
  11. A
  12. B
  13. (1)皇上知道(这)不可挽回(或 “不可避免”),但又不忍心看见贵妃死,就扯起衣袖(或 “翻转衣袖”)挡住脸,让人拉着她离开。(2)贵妃确实无罪,但将士已经杀了杨国忠,而贵妃仍在陛下身边(侍奉),(将士)怎么敢使自己(或 “怎么能够”)安心呢!
  14. ①唐玄宗执政多年,天下太平,渐渐厌倦了朝政,不再亲自处理国事。②他深居内宫游戏宴饮,宠幸杨贵妃;他恩宠杨贵妃一家,重用杨国忠,致使杨国忠把持了国家大权。③安禄山早有祸心,但唐玄宗受到蒙蔽,不能做到耳聪目明。
  (四)阅读 IV
  15. B
  16. ①颈联写绿竹摇曳、影子投射到书本纸上的场景以及泉水潺潺融入洗砚池的场景;②营造了书堂清幽静谧的氛围,可使读者联想到弟侄伏案苦读的形象;③由此从上文对弟侄的赞美转入尾联的劝勉,从而舒缓了全诗的叙述节奏。
  (五)名篇名句默写
  17. (1)落木千山天远大 废池乔木 (2)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
  18. A
  19. B
  20. ①原文 “沉甸甸的” 不仅形容稻米的物理重量,更象征了穆萨对袁隆平院士的深厚情谊;②“恭恭敬敬地” 通过神态描写,具体展现了穆萨献米时庄重、虔诚的态度,强化了穆萨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③删改后的句子缺乏情感色彩和细节感染力,显得平淡单薄。
  21. 因为缺乏技术指导,采用传统方式种水稻,所以第一年就遭受了惨重损失。
  22. 示例:万里献稻米,墓前表深情。
  三、写作
  23.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