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门一中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1次学段考试
高二级语文试卷
试卷共12页,23小题,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殉国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的杰出代表。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支援英军保卫滇缅公路。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出发前戴安澜立下军令状:“扬威国外,藉伸正义。”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不仅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日,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马驮载。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黑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材料三:
1942年元月九日
晨起率官佐晨操后,即往金鸡村看X团,到后巡视三温泉,拜谒武侯点将台,不禁低徊仰止。相传保山为汉时永昌府,孟获造反,首围永昌,而永昌吕凯协助防守,迨武侯军到,始解其围,而吕凯即金鸡村人,武侯亦遂驻于此,点将遗迹,想为阅兵及分配任务之处所耳。武侯武功,震耀西南至今犹多神迹,缅人畏之更甚,甚有魏武侯还在者,一想武侯则目怵心悸。反观我国抗战四年有半,而尚未使倭寇帖耳,真愧对武侯矣。
(摘编自《戴安澜将军日记》)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首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其胜利彻底终结了列强侵华历史。
B. 材料一列举杨靖宇、戴安澜等英雄,意在强调国共两党在抗战中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C. 抗战期间,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必胜信念和社会动员广度均达到了中国历史的最高水平。
D.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转折点,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戴安澜通过组织官兵背诵《满江红》《过零丁洋》,将爱国精神融入军事训练,激发官兵斗志。
B. 戴安澜与《自由报》记者宗祺仁的交往体现了他摒弃党派偏见、团结爱国人士的抗战理念。
C. 东瓜保卫战中,戴安澜因英军撤离、援军未至而孤军奋战,最终率部成功突围撤回国内。
D. 史迪威评价戴安澜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第一人”,侧面印证其卓越军事贡献。
3. 下列对三则材料的论述与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作为政论性文字,高度概括抗战的历史意义,并将戴安澜等英雄置于民族解放的宏大叙事中。
B. 材料二以传记笔法详述戴安澜的抗战事迹,突出其爱国精神与军事才能,兼具史料性与文学性。
C. 材料三引用戴安澜日记,通过他对诸葛亮的敬仰与自省,展现其以历史为镜、矢志报国的情怀。
D. 三则材料均以戴安澜为核心展开,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重评价,材料二重事迹,材料三重心理。
4. 周恩来总理题词称赞戴安澜将军是“民族之雄”,结合三则材料,分析概括戴安澜将军被视为“民族英雄”的原因。
5.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世界青少年模拟联合国大会将于8月召开,大会主席邀请你作为中国代表,以“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为主题进行发言,请结合以上材料拟写发言提纲。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岭上无战事
王筠
接连下了几场大雨。
洪水冲毁了道路,也冲坏了阵地上的工事,远山近岗飞瀑流挂一派云遮雾罩。山下的敌人没了动静,除了侦察机偶尔从云缝中钻出来匆匆一过,炮不鸣,枪不响,“黑老鸹”和“油挑子”也没来捣蛋,不知道是被大雨浇昏了头,还是又在准备什么新的花招。
稍一放晴,下边的给养送上来了。大雨阻隔了通行,除了水以外,阵地上差不多就要断粮。山上修筑了储水池,还弄了不少个汽油桶,几场大雨一下,所有的蓄水设备都装得满满当当的。下雨,也有下雨的好处。
李八里没想到的是,王翠兰也跟着上来了。
“你咋么来了?也不打个招呼!”
这是李八里见到王翠兰的第一句话。没有欢迎,更没有惊喜。
王翠兰却笑了:“给你说你能让俺来?”
确实是不能让她上来。黑云吐岭时刻面临着敌人的炮击和轰炸,流血死亡可说是家常便饭。山下的营地虽说也不安全,可能有“油挑子”光顾,可能遭遇敌人偷袭,但与黑云吐岭比,安全系数毕竟大得多。不过上来就是上来了,不能马上给她撵回去。李八里不高兴也是高兴,自从他告别山下的营地,告别马先生、喇叭小刘他们,又是好几天过去了。
王翠兰说:“俺前些日子又梦到你挂彩!唉整天为你提心吊胆的……你说这个仗,啥么时候能打完呢?”
“打完?早着呢!”李八里说,“不把美国鬼子全部赶到大海里去,战斗结束不了。”
王翠兰说:“你说这些美国佬,好好的不搁美国家里待着,偏偏大老远跑朝鲜来,他要不来朝鲜搞侵略,俺们也不能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李八里嗔道:“都搁家里抱小鸡怪好,天下太平,还用打仗?还要部队干啥么?”
王翠兰拿胳膊拐儿捣他一下,笑着说道:“说着玩的,你又认真……只要你没事情,俺咋么都好说。”
“我能有啥么事情?啥么事情没有!”
坐了一会儿,王翠兰探过头来扒着李八里的衣服领子朝里边看。李八里侧着头说:“看啥么呢?又没生蛆。”
王翠兰说:“蛆没有,虱子还能没有?”
确实有虱子,不仅他身上有,每个人都有。这个东西却不是好东西,咬得人瘙痒难耐坐卧不宁还在其次,关键是传染伤寒或其他疾病,会造成减员,影响战斗力。因条件有限,消灭虱子最简便实用的办法是将生满了虱子的脏衣服放在开水里煮,大的小的一锅端。
李八里听过了王翠兰的意见,没怎么当回事儿。他对王翠兰说:“哪有条件煮虱子?缺锅少灶的,就一个锅还得做饭烧水……虱子,咬不死人。”
王翠兰不和他嬉皮笑脸,很严肃地说:“你不要不当回事,灭虱子是俺们治疗队的工作,大家都支持,反而你当营长的不支持?”
李八里说:“不是不支持,是没有条件!你看看,要啥么没啥么,咋么烧开水?”
王翠兰说:“你这不是有汽油桶吗?刚才我见那边摆着十几个。”
李八里说:“就那点水,还得留着打仗用……煮虱子,亏你想得出来!”
“你这个人……我让你窝囊!”
王翠兰不想再跟他废话,动手来解李八里的衣服扣子。
李八里边扭捏着躲避边说:“唉,唉,动手动脚的,叫战士笑话。”
正好孟正平走了过来。王翠兰对孟正平说:“教导员你来了正好,李营长自己窝囊还不配合治疗队工作,你看看咋么弄吧。”
孟正平是来询问王翠兰一个问题。山下不仅送来了给养,还带来一口袋松树叶子——松针。他不知道这个东西有什么用。
王翠兰说:“治疗夜盲眼啊!用松树叶子烧水喝,能缓解症状。咋么?你这里没有夜盲眼?”
孟正平忙说:“有,不少呢。”
由于长时间战斗和风餐露宿,难得吃上蔬菜,造成了维生素的大量缺失和视力下降,许多战士一到晚上就眼睛模糊,看不清东西辨不出景物,俗称夜盲眼。及时地补充蔬菜水果或者维生素是最直接的治疗办法。黑云吐岭本来覆盖有茂密的森林,松树很多,但是给多日以来的炮火、炸弹轰击,树木都烧焦炸没了,茂密的森林变成了一截截的枯树桩子,不要说松针,连片绿色也难见着。所以在山后面很远的地方,王翠兰特意叫战士捋了一口袋松针。
孟正平说:“支持,肯定支持!为了部队战斗力嘛,哪个不支持?”
紧忙着战士们把几只汽油桶架上了松枝树干,炉火熊熊,热气蒸腾,一件件土黄色的军服在铁皮大桶内翻卷。炊事班的锅也烧上了松针水,绿色的汁液散发着特别的味道。李八里就是给王翠兰捏着鼻子灌下的一碗绿汤水。
天气不阴不晴,云层很低,不是敌机活动的好时候。所以五六只大铁桶都架在洞口附近,燃烧的炭火与蒸腾的热气把大半个掩蔽部弄得工厂一般沸腾,给住在潮湿的山洞的他们带来片刻的温暖。
王翠兰说:“不打仗多好,喇叭刘爷俩儿好模好生吹他爷俩的喇叭号子,马先生好好教他的书,俺还是俺,你还是你……打仗,啥么都给打毁了啊!”
李八里说:“不打仗要我们这些人干啥么?光想过太平日子!天下太平,靠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拿命换来的。美国鬼子眼瞅着打到家门口了,不跟他干上这一仗咋么能行?把他牙齿揍掉,揍得他嗷嗷叫唤满地找牙,以后再见着你他就客气了,就不敢咬你了。太平,得用鲜血和生命来保卫啊……不过打仗也有打仗的好处,要是不来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能碰到你啊?碰不到。你当不了俺老李家的儿媳妇,俺也娶不了你王翠兰,更别想让你给俺生个一男半女!”
王翠兰又轻轻捣了李八里一胳膊拐,两个人偷偷地笑开了。
愉悦和舒心的欢笑驱散了思念逝去战友的不快,让他们重新感觉到短暂的祥和与温暖。
王翠兰后来说:“这个仗什么时候是个头呢?还能一直打下去啊?一辈子那么长,总不能搁朝鲜打上一辈子的仗吧?”李八里说:“当然不会。打得越狠,越较劲儿,打得打不动了,和平就会到来。”
是啊,他们相信这个仗不会永远打下去,也相信自己不会在这个陌生的朝鲜过上一辈子的岁月。他们还年轻,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做。
八个月以后,王翠兰在朝鲜元山一带五老里的休整地生下一对双胞胎,一男一女,龙凤呈祥。五老里,这是她跟李八里结婚的地方,她还记得洞房花烛,敌机过来捣乱,他们两个差点给“油挑子”打死。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而眼前的一切却像是昨天一样真切。
王翠兰给两个孩子起了抗美、援朝的大名儿,分别叫做李援朝、李抗美。
(王筠,长篇小说《长津湖》的作者。本文选自2020年9月《解放军报》,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八里见到王翠兰的第一句话“你咋么来了?也不打个招呼!”,之所以没有欢迎,更没有惊喜,是因为王翠兰的到来会影响和干扰李八里在前线作战。
B. “你说这个仗,啥么时候能打完呢?”“这个仗什么时候是个头呢?……一辈子那么长,总不能搁朝鲜打上一辈子的仗吧?”表现了王翠兰对丈夫李八里的埋怨。
C. “不打仗要我们这些人干啥么?光想过太平日子!……美国鬼子眼瞅着打到家门口了,不跟他干上这一仗咋么能行?”,反映了志愿军战士必胜的信念。
D. 后来、王翠兰生下双胞胎后,给两个孩子起名叫做李援朝、李抗美。表现了王翠兰希望后代铭记这场为了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接连下了几场大雨,洪水冲毁了道路,也冲坏了阵地上的工事,远山近岗飞瀑流挂一派云遮雾罩等恶劣的天气环境,点明了敌人没有轰炸黑云吐岭,岭上无战事的原因。
B. 王翠兰瞒着李八里私自上黑云吐岭,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引出了后文对“领上无战事”时志愿军战士的战争环境、生活处境的描写,刻画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形象。
C. 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手法,塑造了王翠兰和李八里这一对因战争而结缘的战地夫妻,他们的故事使得这篇战争题材的作品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
D. 小说描写梦见李八里挂彩、用汽油桶煮虱子、用锅烧松针水治夜盲眼、回忆活着的人、思念逝去的战友等场景,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又表达了对美好和平生活的渴望。
8.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种精神在这篇小说中有所体现,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 作为战争题材的小说,本文是如何描写出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性的?请联系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
(《墨子·法仪》)
材料二:
子贡为信阳宰,将行,辞于孔子。孔子曰:“勤之慎之,奉天子之时,无夺无伐,无暴无盗。”子贡曰:“赐也,少而事君子,岂以盗为累哉?”孔子曰:“汝未之详也。夫以贤代贤,是谓之夺;以不肖代贤,是谓之伐;缓令急诛,是谓之暴;取善自与,是谓之盗,盗非窃财之谓也。吾闻之,知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之所由也。治官莫若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改也。匿人之善,斯谓蔽贤;扬人之恶,斯为小人。内不相训,而外相谤,非亲睦也。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恶,若己受之;故君子无所不慎焉。”
(《孔子家语·辩政》)
材料三:
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夫民之性,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所萌。故治民者,禁奸于未萌;而用兵者,服战于民心。禁先其本者治,兵战其心者胜。圣人之治民也,先治者强,先战者胜。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故欲举大功而难致而力者,大功不可几而举也;欲治其法而难变其故者,民乱不可几而治也。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韩非子·心度》)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之行A广B而C无私D其施厚E而不德F其明G久H而不衰I故圣王J法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与“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B. “是谓之伐”的“伐”是“破坏”之意,与“自伐者无功”(《老子》)中的“伐”字含义不同。
C. “奉法以利民”的“利”是“使……获利”,使动用法,与“先齐其家”(《大学之道》)中的“齐”用法相同。
D. “而外相谤”与“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而”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贡赴任信阳宰之前,孔子建议他勤勉谨慎,顺应天时,不做“夺伐暴盗”之事
B. 孔子认为那些不懂为官之道的人遭致人们怨恨,是因为他们歪曲法律来侵害人民。
C. 韩非子指出圣人治民,是从根本上考虑问题,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只希望于民有利。
D. 韩非子认为民众服从法令,奸邪就无从产生,治理民众要把奸邪扼杀在萌芽状态。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恶,若己受之;故君子无所不慎焉。
(2)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
14. 三则材料都提到了“法”治,请分别概括三者以“法”治国的具体内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山月①
李白
明月出天山②,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③道,胡窥青海湾④。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天山:指祁连山。③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匈奴曾围困汉高祖刘邦于此。④胡:此指吐蕃。青海湾:即今青海湖。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月”意象表明时间是晚上,“天山”意象点明地点在边疆,山高月明,景象壮阔。
B. “长风”两句写戍边将士在月夜遥望故乡,长风浩荡,似从万里之外的故乡吹到玉门关。
C. “汉下”两句化用典故,赞颂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远离故土,希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D. 古人写思妇离情,往往写得纤弱,过于愁苦,意境狭窄,而本诗不落窠臼,境界雄浑。
16. 本诗末四句与《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两句都写到了思妇和远人,请简要分析两者在写法上的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中“_______________”表明知识分子必须有远大抱负和坚强的意志,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后世多将军事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秦风·无衣》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江”与“月”在古诗词中经常相遇,而“江月”也成了古诗词中特定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肥皂泡》一课:
不久,这光丽的薄球就无声地散裂了,肥皂水落了下来,洒到眼睛里,大家都忽然低了头,揉出了眼泪。
其中,“散裂”一词中的“散”和“裂”均为多音语素。《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裂liè:破而分开;破成两部分或几部分。”“裂liě:东西的两部分向两旁分开。” ① “裂”的不同读音所代表的不同语素具有不同的语体风格,因而我们很容易辨认出“散裂”一词中的“裂”当读为“li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散sǎn:零碎的;不集中的。”“散sàn:由聚集而分离。”( )
从语言学入手,义素分析可为“散”的定音寻找依据。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散(sǎn)”和“散(sàn)”的义项分析和组词用例,我们可以分别提炼出“散(sǎn)”和“散(sàn)”的内部语义成分,以此来窥探二者内在语义成分的不同。如下表:
义项分析 用例 语义特征
散(sǎn) 零碎的;不集中的 散+n:散户、散剂、A 散+v:散居、散记、B [不集中]
散(sàn) 由聚集而分离 散+n:散场、散席、C 散+v:散播、散佚、D [不集中] [由聚而散]
结合组词用例可以发现,以“散(sǎn)”为词头所形成的双音词语, ② 后面所接是名词还是动词,其语义特征都侧重于描摹事物或动作“不集中”的状态,如“散户”指零散的住户、客户;“散居”指分散居住。以“散(sàn)”为词头所形成的双音词语,无论后面所接是名词还是动词,都会有一个集中的聚合点,其内部语义特征包括“不集中”和“由聚而散”两种,如“散场”指演出或比赛等结束,观众离开;“散播”指分散传播出去。
回看《肥皂泡》一课,描写肥皂泡“四散分飞”的状态, ③ 有“散裂”一词外,还用到了“破裂”和“分裂”两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破裂:(完整的东西)出现裂痕;开裂”“分裂:整体的事物分开”,可以发现“破裂”和“分裂”都是用于描写肥皂泡由一个聚合整体分散成各部分的一种状态,这和“散(sàn)裂”——“不集中”“由聚而散”的语义特征相一致。
由此可见,“散裂”一词中的“散”当读为“sàn”。
18. 填入表格中的组词用例,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散客 B. 散布 C. 散会 D. 散落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散”在“散裂”一词中究竟当读为“sǎn”还是“sàn”呢?
B. 因而我们很难辨认“散”在“散裂”一词中的正确读音。
C. 在“散裂”一词中“散”究竟当读为“sǎn”还是“sàn”呢?
D. 因而“散”在“散裂”一词中的正确读音,我们很难辨认。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1. 小刚对下面句子中“裂散”一词中的“散”读音拿不准,请你结合文中观点为其说明。
……以色列侵略军使用的新式集束炸弹,爆炸时能裂散出717颗小炸弹,杀伤面积大。(《人民日报》)
22. 王老师在命题过程中丢失了原材料来源,准备利用网络快速查找。下面搜索框还可以输入哪些关键信息?请补充两条,每条不超过6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阅读Ⅰ的作者通过物理视角读唐诗,让诗意带上科学的色彩;刘慈欣笔下“我”带上她的眼睛,看清自己内心世界的荒芜;阿来化身一滴水,以独特视角领略丽江的自然、历史与人文;夏目漱石透过猫的眼睛观察人类社会,洞察人类社会的温情与荒诞;德国某经济学家从客观视角审视中国,发现中国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不一样的视角,或有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发现与思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江门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检测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Ⅰ
  1. D
  2. C
  3. D
  4. ①炽热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②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战功。③超越党派的团结意识。④国际视野与历史责任感。⑤以身殉国的崇高牺牲。
  5. 结论:中国抗战是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①从两者关系来看,中国抗战作为东部战场,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开展反法西斯的正义斗争。②从过程来看,中国抗战对法西斯战争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牵制作用。③从影响来看,中国抗战将领得到国际认可与高度历史评价。④从意义来看,抗战是为维护人类正义的战争;抗战的胜利是世界人民的胜利;中文化传统与抗战意志彰显的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展现的精神觉醒与民族凝聚力,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⑤从结果来看,中国抗战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现代文阅读 Ⅱ
  6. D
  7. C
  8. (1)体现了保家卫国、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美帝国主义入侵朝鲜,打到中国的家门口,李八里认为当和平遭到威胁时,军人不能窝在家里,应该挺身而出,保家卫国。(2)体现了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黑云吐岭虽时刻面临着美帝的炮击和轰炸,流血死亡成家常便饭,但李八里却不畏牺牲,决心与美帝较劲,狠狠打击美帝,揍掉他们的牙齿,不把美国鬼子全部赶到大海里去不停战。(3)体现了不畏艰难、士气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黑云吐岭在美帝的轰击下,断水断粮,缺衣少菜,但是即使得了夜盲眼、满身长满虱子,战士们依然斗志昂扬,李八里和王翠兰夫妻聊天还能笑语盈盈。
  9. 小说主要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残酷性:(1)描写环境的恶劣,充满危险。敌人的飞机时常侵扰,把黑云吐岭的树木都烧焦炸没了。(2)描写生活的艰难。战争使得战士们断粮断水,因难得吃上蔬菜,许多人得了夜盲眼;居住条件差,战士们身上都长了虱子。(3)描写人物的语言和心理。王翠兰总是梦见李八里挂彩,整天为他提心吊胆,并且对李八里反复诉说战争 “什么时候才能打完”“什么时候是个头呢”,通过王翠兰的语言表现了她内心对战争的忧虑和厌倦,凸显了战争的残酷。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 DFI
  11. A
  12. C
  13. (1)谈到别人的优点,如同自己拥有这些优点;谈到别人的缺点,如同自己承受(有)这些缺点;所以君子没有不谨慎的。(谈到别人的优点,如同自己拥有这些优点;谈到别人的缺点,如同自己承受(有)这些缺点;所以君子对任何事都要谨慎。/ 说起别人的善行,就好像自己也有这样的善行一样感到高兴;说起别人的过恶,就好像自己承受这样的过恶一样感到难过;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对于任何事情都要谨慎对待。)(2)所以圣人(他)对民众施用刑罚,并不是因为憎恨民众,而是以爱护民众为根本。
  14. ①墨子认为要以天为法,相爱相利;②孔子认为要奉法利民,廉洁公正;③韩非子认为要严刑酷法、赏罚分明,与时俱进。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 C
  16. 相同点:两者都运用了想象。本诗写在月夜时分,边塞将士思念故乡,想象思妇在此夜登上高楼,遥望边塞,叹息不止。“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写诗人在此月夜时分,想象在月光朗照之下,应有远人离家,漂泊江上,应有思妇高楼遥望。不同点:本诗末四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既正面实写了征人思乡的愁苦的表情,也虚写了征人想象中思妇叹息之态。《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写的是诗人的疑问,全是虚写。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3)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 B
  19. C
  20. ①由于 ②无论 ③除了
  21. 示例:应读 “sàn”,“裂散” 一词用以形容炸弹爆炸时由一个聚合整体分散成 717 颗小炸弹的状态,这和 “散(sàn)”——“不集中”“由聚而散” 的语义特征相一致。
  22. 示例:①“散裂” 多音字 /“散” 定音 / 多音字定音 ②义素分析 / 语义分析
  四、写作
  23. 例文:
  视角非局限,而是认知的延伸
  “横看成岭侧成峰” 的千古咏叹,道破了视角与认知的深层关联。有人将视角视作困住思维的牢笼,认为单一角度会遮蔽真相;实则不然,每一种独特视角都非认知的局限,而是拓展认知边界、挖掘事物本质的重要延伸。视角的价值,在于以多元维度解锁世界的丰富性,让认知在不同维度的探索中愈发深邃。
  视角的切换,能让熟悉的事物绽放全新价值。当世人皆以文学视角品读 “飞流直下三千尺”,沉醉于瀑布的磅礴气势时,以物理视角审视,便会发现诗句中暗含的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 水的流速、落差与冲击力的关联,让千年诗意有了理性的注解。这种视角的延伸,正如牛顿从苹果落地的日常现象中,跳出 “物体必然下落” 的常识视角,以物理力学的视角探索背后的引力规律,最终推动经典物理学的突破。阿来以一滴水的视角漫游丽江,亦是如此:他没有局限于人类 “行走观光” 的常规视角,而是借水流的轨迹,串联起雪山的凛冽、古城的沧桑、纳西族的文化传承,让丽江的美不再是孤立的风景,而是融自然、历史与人文于一体的立体存在。
  别样的视角,更能穿透表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内核。夏目漱石在《我是猫》中,借猫的眼睛观察人类社会:主人苦沙弥的清高与迂腐、资本家金田的傲慢与势利,在猫的客观凝视下无所遁形。这种 “非人类” 的视角,剥离了人类自我美化的滤镜,让社会的荒诞与温情以更真实的姿态呈现。德国经济学家审视中国发展时,没有陷入 “西方现代化模板” 的固有视角,而是从中国的制度优势、历史传统与实践路径出发,看到中国在减贫、基建、科技创新等领域走出的独特道路。这种跳出 “西方中心主义” 的视角延伸,不仅纠正了认知偏见,更让世界看到了现代化路径的多元可能。
  当然,视角的延伸并非漫无目的的 “猎奇”,需以理性为舵、以真诚为帆。若为了追求独特而刻意扭曲视角,如以极端功利的眼光看待文化遗产,便会让视角沦为认知的 “哈哈镜”,反而偏离事物本质。真正有价值的视角延伸,应如苏轼那般,既承认 “远近高低各不同” 的多样性,又保有 “不识庐山真面目” 的自省,在不同视角的碰撞中不断修正认知,接近真理。
  人生亦是一场视角延伸的旅程。我们或许无法拥有水滴的轻盈、猫的敏锐,但可以主动打破思维的惯性:以学习者的视角拥抱新知,以共情者的视角理解他人,以批判者的视角审视自我。当视角不再是困住认知的围墙,而是拓展思维的桥梁,我们便能在多元维度的探索中,收获更广阔的认知天地,活出更丰盈的人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