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初一语文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我校初2028届开展了“我的完美初中生活”启动仪式。承巴蜀文脉,启青春新程。请回顾活动中的难忘瞬间,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启程·新篇章
九月,我们怀揣憧憬,迈入朗润的巴蜀园①晨光与微风,仿佛正在为我们酝酿一场青春的盛会。启动仪式上,当国歌奏响,我们以liáo亮的歌声,共同传递着青春的豪情与志向。暖场片中那一双双求知的目光与启航课程里呼朋引伴的笑脸,相映成趣;②领导的寄语,为我们的“巴蜀行”贮蓄了深厚的力量,为每一颗“未来星”指引了前行的方向;《光影巴蜀》的舞者,以端庄的仪态和轻盈的舞步,尽显巴蜀的优雅风华;而在《追光者》视频中,学长学姐从远方送来的祝福,令我们喜出望外,倍感温暖。③在这里,我们汇聚点点星光,挥洒青春才华;我们抖sǒu精神,立下星河誓言。④通过在这片沃土上的学习和生活,将使我们共同开启一段完美的人生新篇章。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酝酿( ) ②liáo( )亮 ③贮( )蓄 ④抖( )sǒu
2. 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朗润 B. 呼朋引伴 C. 端庄 D. 喜出望外
3. 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文段中“求知目光”“同窗的欢笑”“铿锵的誓言”是“完美初中生活”的美好缩影。请任选其中一个,选取校园中的一个典型场景,阐释它对你成长产生的意义。(示例仅供参考)
示例:同窗的欢笑,是启航课程中协作完成任务时的灿烂的笑脸,它让我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懂得了友谊是成长路上最珍贵的礼物。
我选( ),________
任务二:问道·圣贤书
5. 根据《朝花夕拾》,回答下列问题。
(1)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写道:“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他创作时的心境。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最贴合鲁迅在此处所要传达的深意?( )
A. 由于年代久远,许多童年趣事的细节已经模糊,因此只能记录一个大概,深感遗憾。
B. 回忆中的往事,虽经时间的沉淀滤去了当年的愤怒,但仍不免夹杂着中年理性的审视与批判。
C. 当时正身处逆境,没有心情去创作像散文这样需要优美文笔的作品,所以文章略显粗糙。
D. 书中内容多为虚构创作,并非真实的往事,因此不能像纪实文学那样鲜活生动。
(2)在《朝花夕拾》中,鲁迅记录了许多影响他成长的人物,如寿镜吾、藤野先生、范爱农等。请选择其中一位,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他对鲁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任务三:携手·同行人
6. 进入中学,崭新的学习生活已然开启,班里准备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与友同行】
(1)你希望在新集体中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请参考示例,发出你的“交友宣言”。
示例:我希望结交一位“毅友”,因为他能每天清晨与我共同学习、互相督促,帮助我在奋斗的岁月里,真正懂得坚持的意义。
你的宣言:
我希望结交一位“________友”,因为他能________,帮助我________。
【与师同行】
(2)班委会想邀请语文李老师前来指导本次“有朋自远方来”主题班会、并担任特邀嘉宾。班会定于本周五下午三点,在七年级(1)班教室举行,你作为班级代表前去办公室邀请李老师,你会这样说:________。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一)古诗文积累(10分)
7. 请按要求完成默写。
主题 诗句 出处
四季寄情 (1)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 《春》朱自清
(2)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山河揽胜 (3)树木丛生,________。 《观沧海》曹操
(4)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 《峨眉山月歌》李白
羁旅乡愁 (5)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6)乡书何处达,________。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家国烽烟 (7)________,应傍战场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8)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学习方法 (9)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②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③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宋濂《龙门子疑道记》)
【注释】①吴起: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②求:找,寻找。③三军:军队的通称。
8.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过中不至 故人至暮不来
B.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返而食
C. 尊君在不 非信不可也
D. 待君久不至 待公而食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10.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入门不顾”的细节描写,表现元方正直不阿的形象;乙文“恐自食其言”体现吴起谦恭守信的形象。
B. 乙文叙议结合,通过“止之食—不食待之—求故人—方与之食”的连贯动作,刻画吴起守信的形象,结尾“非信不可也”的论断,将个人守信升华为治军理政的普遍准则,增强说服力。
C. 两文都通过语言细节强化了“信”与“礼”的主题,甲文中“尊君”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乙文中吴起称故人为“公”,是对男子的尊称。这些称谓体现古代对话中的礼数规范,亦展现古人待人以敬的态度。
D. 朗读时,甲文“非人哉”宜用愤懑语气。重读,语速较快,语调上扬。元方反驳句“则是无信”“则是无礼”重音在“无信”“无礼”,需读得斩钉截铁,语调下沉。
11. 《论语》中提出:“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则提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面对守信与道义之间的矛盾,你更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陈太丘、吴起、尾生面对友人失约的表现。谈谈你的理解。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庄子》;梁:桥)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十月
丁立梅
①十月说来也就来了。不过几日工夫,天空就像一把巨伞给撑开了似的,高远得很了。明净的蓝,蓝绸缎一样的,抖开来,滑溜溜的,一铺千万里。这时的天空,太像海洋了,稠稠的蓝,厚厚的蓝,纯粹的蓝,深不见底。不多的几丝云,像白菊花细长的花瓣,浮在水面上。
②人在十月的天空下走,忽然有种手足无措的感觉。像在骤然间,被谁拽进一间豪华的宴厅。宴厅里,多的是衣香鬓影,美酒金樽。灯光闪耀辉煌,丰盛的菜肴,摆满了桌子。水果成堆,柿子、橘、大枣、石榴、香橙,只只都是饱满欢实的。菱角老得很筋道了,采摘下来,用刀切开,里面全是粉嘟嘟的肉。剥了它,用瓦罐煨鸡,是再好不过的一道美味。
③这个时候,大把大把的颜色,渐渐让位于金色。好像之前一个春天的草长莺飞,一个夏天的荷红柳绿,全都是为它作铺垫。你眼中所见到的,是夺目的金,奢华的金,古朴的金。人常用金秋来说十月,真是再妥帖不过了。十月,真的就是金做的呢。
④尤其是乡下。
⑤驱车去乡下吧,那里的每一支稻穗,都是金色的。稻穗们你挤我挨,站满一田,再一田,稻浪翻滚,是一地一地的金子在滚哪。老农站在稻田边,脸上是小有成就的自得之色。他望向稻田的眼神,很像望向一群儿女。哪一棵水稻,不是他一手带大的?彼时彼刻,他的心,是舒坦的,愉悦的。稻穗映得他满头满身,都是金色,他是闪闪发光的一个人。
⑥河边的芦苇,也快变成金的了,从茎到叶,再到花。而茅草整个地柔软起来,一堆儿茅草挤在一起,像极小黄狗身上的毛,泛着金色的温暖。如果你躺上去,做上一个梦,当也是金色的吧。
⑦雪白的棉花,上面也好像敷了一层金粉,越发显得白。那是阳光洒下的,那是风洒下的。
⑧十月的风,已开始带了哨音,吹在身上,薄凉。夜晚在路边亭子里闲坐,露水调皮地溜进来,歇在发上、肩上、膝上。裸露的手臂,有了冰凉之感,必须加件厚外套才行。回家查日历得知,快寒露了。寒露过后,就是霜降。秋已走到深深处。
⑨栾树的果却继续红着。我去一家小超市买盐,出门,被门口一树一树的红,差点惊了个趔趄。它简直红得有些吓人,一颗一颗,心一样的,抱成一团,燃烧起来,从树上,一直燃烧到地上。满地落红!却不让人感伤,只觉得美,美到极致!去日无多,它似乎紧着这最后时光,疯狂一把。它当懂得,华丽丽转身,远好过颓败萧索,更让人记挂和念想。
⑩桂花已经发到不能自已,只管把一颗心也辗碎了,制成蜜饯。香,香透了。拿去吧,你尽管拿去吧,更深露重,天地却因这香,显得情意绵长。怎忍匆匆离去?坐会儿,再坐会儿,在这桂香里低回、浅笑,人生的那些追逐忙乱,都变得无足轻重。
菊花开满头了
有空就上街去转转吧,不定就能遇到一拖车的菊花,卖花的大多数是老人,瘦,但精神着。花要的不是忽略,而是倾心相爱,人老了,心思变得单纯,与花相伴。
我总会带回一两盆,书房里摆着。夜凉如水,总有花这么开着,总有人这么好着。
【览秋光·悟其神】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与主旨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描绘秋天美景时,还写到了老农、卖花老人和“我”的感受。这样写让景物充满了人的情感与活动,使秋天的画面更加生动、温暖。
B. 文章开篇以“天空”起笔,用“巨伞”“海洋”等宏大意象勾勒出十月高远明净的总体背景,奠定了全文开阔的基调。
C. 文中写景的顺序匠心独运,整体上遵循了从地面到天空、由具体物产到抽象感受的逻辑,逐层深入地展现秋意。
D. 文章结尾处“夜凉如水,总有花这么开着,总有人这么好着”,于秋之萧瑟中提炼出温暖与希望,升华了热爱生活的主旨。
【品秋语·赏其妙】
13. 请赏析选文划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夜晚在路边亭子里闲坐,露水调皮地溜进来,歇在发上,肩上、膝上。
【诵秋文·入其境】
14. 在课堂朗读分享会上,同学们对第⑩段划线句的朗读处理进行了讨论,请你补充完整他们的对话。
“坐会儿,再坐会儿,在这桂香里低回、浅笑,人生的那些追逐忙乱,都变得无足轻重。”
小语:我觉得第二个“坐会儿”需要重读,因为(1)________。
小文:我同意。我觉得读“低回”和“浅笑”时,不仅中间可以稍作连接,整个短语的语速都应当适当放慢。因为(2)________。
【辩秋色·比其韵】
15. 《十月》与《济南的冬天》都借色彩表达了对特定季节景象的赞美,请分析两文在运用色彩的方式及产生的效果上有何不同。
【绘秋景·抒我心】
16. 请参考示例,用三行诗的形式,写下你眼中或心中的“十月”,描绘景物,抒发真情。
示例一 十月的风是信使, 把桂花香塞进每个人的窗子, 说这是秋天写的信。 示例二 银杏叶飘进教室的窗口, 落在摊开的练习册上, 秋天陪我一起写作业。
(二)(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簌簌衣巾落枣花
吴继红
①在河堤上漫步,风里传来甜丝丝的清香,这香气,不禁让我想起了老家的枣花。
②老家院里那棵枣树是20多年前父亲亲手栽下的。父亲是木匠,农闲时在四里八村做木活儿。由于孩子多,摇落的工钱勉强够一家人糊口。可他很知足,每天乐呵呵的。
③枣树旁边是水井。枣花开得迟。当很多花儿都争相开放时,枣树枝头还是光秃秃一片。小满前后,枣花才开始默默地绽放。枣花很小,淡淡的黄绿色,小米粒儿一样,不细看,还真发现不了。枣花虽小,但香气很浓郁。每到枣花盛开时节,无数的蜜蜂冲着花香而来,一天到晚在枝头“嗡嗡”地忙碌。白天,阳光照耀着绿色摇曳的枣树。那嫩黄色的枣花,在绿色的枣叶间摇曳,像点点繁星洒落一树微光;有月的夜晚,枣花的香味借着夜风飘在我的心头,也飘进我的梦乡。
④枣花要落的时候,正是收麦的大忙时节。起风了,枣花从枝头落下,铺满厚厚一层。苏轼曾说“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从树下经过的那个正午,一定也起了风,簌簌的枣花落在了苏轼的身上。记忆里,有一年的枣花也落得特别急,在我记忆里落了十几年,刻骨铭心。
⑤我念高一那年收麦前,奶奶一病不起,花光了家里最后一分钱。二伯的儿子从惠州打工回来,告诉父亲他在那边的厂里做会计,可以给我安排个活儿。那年我十六岁,算是“整劳力”了。哥嫂们虽然没说什么,可如果我继续念书,无疑是给这个家雪上加霜。
⑥我整天忐忑不安。终于,父亲把我叫到了枣树下。他坐在枣树下吸了半天烟,我看见他的手在装烟丝时一直在轻轻地颤抖。就在我被呛得开始咳嗽时,父亲终于说话了:“五妮啊,是爹没本事,让你受苦了;家里的事你甭管,书只要你想念,就念下去吧……”
⑦我本来预备了一肚子话,只等父亲劝我退学时拿来跟他据理力争,可没想到父亲却说了这样的话。我所有的话都卡在了嗓子眼儿,只剩下大颗的泪珠和扑簌簌的枣花一起落到衣上、地上。父亲轻叹一声,摸了摸我的头,拂去我头发上的枣花,站起了身。枣花还在簌簌地落着,落着,落在我的头上、身上,也落在我的心上。
⑧随后的那些日子,父亲和哥哥们每天出去得更早,回来得更晚了,母亲精打细算,日子勉强撑了过来。
⑨三年后,我考上了大学。院子里的枣树又长大了许多,那时父亲已经60多岁,为了让有限的土地生出更多的钱供我念完大学,他把南坡那块地开辟出来种西瓜,每天没日没夜地守在地里;一到节假日,赶着家里的那辆骡车跑几十里地去城里卖瓜;枣树上结的枣子再也没舍得尝一颗,全都拿去卖掉……
⑩我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公务员,结婚有了孩子,也在城里按揭买了房。想着把父母亲接到城里享两天福,可他们却相继离开了人世,父亲栽下的那棵枣树永远留在了老家的院子里,老家从此只在梦里。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今夜,老家院子里,枣花是否又一次落满了地面?
(选文有删改)
文学社要举办“乡情与成长”主题阅读分享会,你作为分享者,准备以《簌簌衣巾落枣花》这篇文章为例,向同学们介绍阅读散文的方法和技巧。
理读·枣花成长
17. 阅读写人叙事散文,首先要梳理脉络,请你绘制“枣花与成长”路线图,梳理重要情节以及人物的成长变化。
枣花形态 相关情节 我的成长
栽下枣树 父亲微薄工钱,勉强糊口 知足快乐
枣花盛开 我感受自然美好,家庭温暖 美好幸福
枣花要落 奶奶生病,我面临退学危机 (1)________
枣花落下 (2)________ 感动落泪
枣树长大 (3)________ 坚定信念
枣树留守 父母离世,枣树留在老家院子 (4)________
品读·枣花之美
18. 阅读散文要品味语言之美。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三段划线句。
那嫩黄色的枣花,在绿色的枣叶间摇曳,像点点繁星洒落一树微光。
精读·枣花细节
19. 阅读散文要关注细节。细节,是能够表现事物的具体特征、内在情感或深层含义的细枝末节,请从下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谈谈其表达效果。
①他坐在枣树下吸了半天烟,我看见他的手在装烟丝时一直在轻轻地颤抖。
②我所有的话都卡在了嗓子眼儿,只剩下大颗的泪珠和扑簌簌的枣花一起落到衣上、地上。
解读·枣花意蕴
20. 散文中的物象往往具有重要意义,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枣花”这一物象在全文中的作用。
联读·枣花乡情
21. 读散文还可以跨域联动,以诗解文,结合本文与链接材料的内容,说说二者在情感表达或主旨方面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
浣溪沙(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背景】公元1078年春天,徐州遭遇严重旱灾,身为地方官的苏轼,亲自率领众人前往城东二十里的石潭祈雨,幸运的是,不久后便得雨,谢雨途中,苏轼有感而发,创作了该词。
四、写作(55分,其中卷面、书写5分)
22. 春意盎然时,莫怀戚在大路小路的抉择间,读懂了责任的分量。夏季池塘边,冰心凝视着那片倾侧的荷叶,读懂了母爱的姿态。秋韵缱绻时,史铁生在菊花绽放的烂漫里,读懂了母亲未说出口的牵挂……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总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温暖着你的时光。
请结合自身体验,以“我终于读懂了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透露个人的真实信息。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
  1. ①niàng ②嘹 ③zhù ④擞
  2. B
  3. D
  4. 示例:求知的目光 是课堂上专注聆听老师讲解难题时的眼神 沉浸在知识的海洋,明白了专注是探索未知的钥匙
  5. (1)B (2)示例 1:寿镜吾先生。他方正、质朴,在三味书屋中严格教学却不压抑学生天性,让鲁迅感受到传统私塾教育中严谨又不失温情的一面,影响他后来对教育的认知。示例 2:藤野先生。他不歧视鲁迅,认真批改讲义、关心鲁迅的学业,甚至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问题,这份跨越国界的真诚与尊重,让鲁迅坚定了以文学唤醒民众的理想。示例 3:范爱农。他正直倔强,与鲁迅从误会到相知,他的不幸遭遇让鲁迅看到了旧社会知识分子的困境,加深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意识。
  6. (1)示例:研友 在遇到难题时与我一起钻研、分享思路 在攻克难关的过程中,真正懂得协作的价值 (2)李老师,您好!我是七年级(1)班的学生,我们班本周五下午三点要在教室举行 “有朋自远方来” 主题班会,想邀请您来指导并担任特邀嘉宾,请问您那天有空吗?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7. ①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②枯藤老树昏鸦 ③百草丰茂 ④影入平羌江水流 ⑤随君直到夜郎西 ⑥归雁洛阳边 ⑦遥怜故园菊 ⑧回乐烽前沙似雪 ⑨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8. C
  9. (1)正午时分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2)想要使军队信服,不守信是不行的!
  10. C
  11. 示例:我更赞同《孟子》的观点。陈太丘面对友人失约,果断离开,坚守 “信” 的底线;吴起等待友人至暮,直至找到友人才一起吃饭,以行动践行 “信”;但尾生为守约定,抱梁柱而死,却忽略了 “生命” 这一更大的道义。“言必信,行必果” 是基础,但当 “信” 与更重要的道义(如生命、大局)冲突时,应灵活取舍,这才是更成熟的处世态度。
  三、现代文阅读
  (一)
  12. C
  13. “溜”“歇”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露水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露水轻盈、灵动的特点,表现出十月夜晚的静谧与趣味,流露出作者对十月的喜爱之情。
  14. ①第二个 “坐会儿” 重读,能突出作者在桂花香中不愿离去的留恋,强调此时内心的闲适与惬意 ②放慢语速,能体现出作者在桂花香中 “低回、浅笑” 的悠然状态,传递出放下忙碌后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15. 《十月》以 “金色” 为主色调,融入蓝、红、白等色彩,通过描写稻穗、芦花、棉花、果实等具体事物,展现十月的丰收与绚烂,营造出温暖、饱满的氛围;《济南的冬天》以 “蓝”“白”“绿” 为主,抓住济南冬天 “温晴” 的特点,通过描绘山、水、阳光等景物,营造出清新、淡雅、温暖的氛围。前者侧重通过色彩展现丰收的 “盛”,后者侧重通过色彩展现冬天的 “暖”。
  16. 示例 1:十月的稻穗弯了腰,/ 把田野铺成金色的海,/ 丰收在风里笑。示例 2:石榴咧开红嘴巴,/ 吐出满肚子的甜籽,/ 秋天藏着小欢喜。
  (二)
  17. ①忐忑不安 ②父亲在枣树下劝我继续读书 ③父亲种西瓜、卖枣供我上大学 ④思念感恩
  18.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 “嫩黄色的枣花” 比作 “点点繁星”,生动形象地写出枣花小巧、明亮的特点,展现出枣花盛开时的美好景象,表达作者对枣花的喜爱和对童年家庭温暖的怀念。
  19. 示例 1:选①。“吸了半天烟”“手轻轻地颤抖” 是细节描写,写出父亲在决定是否让 “我” 继续读书时的犹豫与艰难,表现出父亲对家庭困境的无奈和对 “我” 的疼爱,凸显父爱的深沉。示例 2:选②。“泪珠和枣花一起落到衣上、地上” 是细节描写,将 “我” 的感动与枣花结合,既写出 “我” 听到父亲决定后的激动,又以枣花呼应全文线索,让情感表达更含蓄、真挚。
  20. ①“枣花” 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串联起 “我” 的成长故事(从童年到大学再到成年);②“枣花” 象征着父亲的爱与家庭的温暖,如枣花落下时父亲劝 “我” 读书,凸显父爱的深沉;③“枣花” 寄托着 “我” 对故乡、对父母的思念,结尾对枣花的追问,强化了这份思念之情。
  21. 本文借 “枣花” 回忆童年生活与父亲的付出,表达对故乡、父母的思念以及对成长的感悟,情感真挚深沉,带着淡淡的伤感;链接材料中苏轼借 “枣花”“缫车”“卖黄瓜” 等乡村景象,描绘出雨后乡村的生机与淳朴,表达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作为地方官解决旱灾的欣慰,情感明快、轻松。
  四、写作
  22. 例文:
  我终于读懂了父爱
  父爱如酒,初尝时辛辣苦涩,待岁月沉淀,方能品出其中的醇厚与悠长。曾经,我对父爱懵懂无知,直到那个寒夜,才终于读懂了它深沉的内涵。
  那是一个冬日的夜晚,凛冽的寒风如一头猛兽,肆意地咆哮着,吹得窗户呼呼作响。我躺在床上,额头滚烫,整个人昏昏沉沉,仿佛置身于一个炽热的火炉之中。妈妈出差在外,家中只剩下我和爸爸。
  爸爸忙碌了一天,刚准备休息,听到我难受的呻吟声,立刻冲进我的房间。他焦急地摸了摸我的额头,眉头瞬间紧锁,眼神中满是担忧。“这么烫,得赶紧去医院!” 他一边说着,一边迅速地帮我穿上厚厚的衣服,然后一把将我背在背上,匆匆出门。
  外面天寒地冻,道路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每走一步都十分艰难。爸爸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前行,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我们的脸上,生疼生疼的。我趴在爸爸宽阔却有些驼的背上,能清晰地感受到他急促的呼吸声和沉重的脚步声。他的后背温暖而宽厚,仿佛能为我挡住所有的寒冷和痛苦。
  不知走了多久,终于到了医院。爸爸又忙着挂号、找医生、拿药,楼上楼下地跑个不停。看着他忙碌的身影,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当医生为我开好药,安排好输液后,爸爸才长舒了一口气,瘫坐在旁边的椅子上。他用手揉了揉疲惫的双眼,又细心地为我掖了掖被角。那一刻,我仔细端详着爸爸,发现他的头发中不知何时已夹杂着许多银丝,脸上也刻满了岁月的皱纹,曾经挺拔的身姿也有些弯曲了。
  在输液的过程中,我渐渐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我迷迷糊糊地醒来,发现爸爸依然守在我的身边,眼睛紧紧地盯着输液瓶,生怕药水输完了没及时发现。看到我醒来,他关切地问:“感觉好点了吗?饿不饿?我去给你买点吃的。” 我摇摇头,心里有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那一刻,我终于读懂了父爱。它不像母爱那样细腻温柔、直白热烈,而是如同一座沉默的大山,默默地为我遮风挡雨,给予我依靠和力量;又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深沉而绵长,滋润着我的心田。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爸爸一直用他独特的方式爱着我、守护着我,只是我以前从未用心去感受。
  那个寒夜,我读懂了父爱,这份爱,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