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多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内江市多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26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7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白话小说的创作方式与作品题材均有明显变化,从而对叙事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小说作家把学识、修养融入创作之中,作品反思人生、批判社会的意识渐趋浓厚,同时也在艺术手法上求新求变。他们借鉴传统文学,主要是古文的叙事技巧,而又掺以戏曲手法,使小说叙事艺术取得多方面进展。
就创作而言,全篇采用新叙事模式的作品尚未出现,但作者有意尝试于局部者却颇有几部,而在一些小说修订本中,针对叙事模式的加工则更为明显,如金圣叹的贯华堂本《水浒传》等,就理论批评而言,金圣叹的见解很值得研究。他明确把作者讲述成分同人物主观叙事区分开来,强调书写人物之叙事要“设身处地”,并提出了局限性叙事的“影灯漏月法”。在他对《水浒传》再加工时,这些理论观点都贯彻于实践之中了。
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比较。容与堂本《水浒》二十七回“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中,武松佯饮了蒙汗药,作品写道:武松也把眼来虚闭紧了,扑地仰倒在凳边。那妇人笑道:“着了,由你奸似鬼,吃了老娘的洗脚水。”便叫:“小二、小三快出来!”只见里边跳出两个蠢汉来,先把两个公人扛了进去。这妇人后来桌上,提了武松的包裹,并公人的缠袋,捏一捏看,约莫里面是些金银。那妇人欢喜道:“今日得这三头行货,倒有好两日馒头卖,又得这若干东西。”把包裹缠袋提了入去,却出来,看这两个汉子扛抬武松。……那妇人一头说,一面先脱去了绿纱衫儿,解下了红绢裙子,赤膊着,便来把武松轻轻提将起来。
在贯华堂本中,金圣叹把这段文字改写作:武松也双眼紧闭,扑地仰倒在凳边,只听得笑道:“着了!由你奸似鬼,吃了老娘的洗脚水。”便叫:“小二、小三快出来!”只听得飞奔出两个蠢汉来,听他把两个公人先扛了进去。这妇人便来桌上提那包裹,并公人的缠袋,想是捏一捏,约莫里面已是金银。只听得他大笑道:“今日得这三头行货;倒有好两日馒头卖,又有这若干东西。”听得把包裹缠袋提入去了。随听他出来,着这两个汉子扛抬武松。……听他一头说,一头想是脱那绿纱衫儿,解了红绢裙子,赤膊着,便来把武松轻轻提将起来。
两相对比,计有十处改动,而关键在于开头的一处。原文“把眼来虚闭紧了”,金氏改为“双眼紧闭”。依前者,似乎是武松眯缝着眼,故店中一切变故皆收眼底,未免近于儿戏。而“虚闭”且“紧”,也有些费解。详观全文,作者并不强调武松是否看到店中情景,下面的“只见里边”云云,是说书体的习用语,全知的叙述人以之引导读者的视线而已。金圣叹改作“双眼紧闭”,一则避免了上述费解、儿戏之弊,二则为自己提供了探索叙事角度的机会。金氏的改动强调店中的所有变故都是武松听到与猜想的。由于武松的“双眼紧闭”,叙事人的视线与读者的视线同时被切断。而武松的听觉与想象力仍然活跃,因而事态只能在“只听”与“想是”中叙述。于是,文章的叙事角度由全知的散漫多变状态集中固定到了武松身上,随武松的感知局限而调整叙事的内容、方式,成为比较典型的第三人称局限叙事。
叙事模式的变化产生了相应的艺术效果。局限叙事,叙述人的观察角度固定在作品某人物身上,读者随此人见闻而见闻,很自然在想象中认同于叙述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全知叙事,由于叙述人上帝般无所不能,使读者被动地居于“听故事者”的地位。而话本与说书体小说更由于说书人不断直接插入介绍、说明、议论等,使读者明确感到自己局外人的被动身份,拉大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随叙事角度的局限化,叙事的主观色彩增加,作品还可以产生“一喉两歌”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总之,明清之际,由于白话小说叙事艺术多方面的发展,作品的表现能力与艺术品格都相应有所提高。
(摘编自期刊《博览群书》)
材料二:
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找到一个好的立足点,从这个立足点去观察和叙述,也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叙事视角一般分为外视角、内视角和交叉视角。外视角就是故事的叙述者不参与故事情节发展,只以“局外人”的身份去讲故事;内视角是叙述者从故事中的某个人物的角度去讲故事,叙事者参与或目睹故事情节;交叉视角就是内视角和外视角的交叉。内视角的优点是对读者有亲切感,但内视角的叙事者不是故事的操纵者,其视角是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常常能巧妙地丰富故事内容。外视角叙事者的身份是不确定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较为灵活,因此人们习惯将外视角称为全知视角。不同的叙事视角,能够带来不同的叙事效果。
叙事长文,如中长篇小说,情节曲折起伏的故事往往更能引起读者兴趣,如《水浒传》里林冲的故事,从“误入白虎堂”到“刺配沧州道”,从“棒打洪教头”到“风雪山神庙”,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牢牢地抓住了读者。对于叙事短文来说,要想情节动人,不如聚焦于一点。所谓聚焦于一点,也可以是聚焦于人物的某个侧面,或聚焦于某个时间段乃至某个时间点。高明的作者,往往善于把较多的内容、较长的过程压缩到一霎时间、一个场面中,这不仅使故事更集中,而且便于更好地刻画人物、表达思想。
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要使读者如临其境,给读者以真实感、现场感,离不开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典型的富有意味的细节,既可以再现生活,又可以使人因小见大。让人难忘的细节总是凝聚着人物(或作者)强烈的感情,人们的感情活动总是和事情的具象、生活的细节联系在一起。《水浒传》中写武松杀完张都监等人,“见桌上有酒有肉,武松拿起酒盅子一饮而尽,连吃了三四盅,便去尸身上割下一片衣襟来,蘸着血,去白粉壁上写下八个大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就这一处细节描写,就可以使一个浑身是胆的大丈夫形象站起来了。
(摘编自钱春《叙事如何引人入胜》)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清白话小说的长足发展,是作家学识修养在作品中的直观体现,也是传统叙事艺术魅力的再现。
B. 金圣叹将“只见里边跳出”改为“只听得飞奔出”,能让读者更“设身处地”主动地“听故事”。
C. 叙事短文“聚焦于一点”可将复杂情节压缩于某个场面或时间段,如《促织》中“变促织”等场面,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D.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等细致动作的描写,给读者以真实感、现场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明清时期白话小说发展的背景出发,阐明小说叙事艺术有了新因素的介入。
B. 材料二将叙事长文与叙事短文对比,突出表现叙事长文在吸引读者方面更具优势。
C. 两则材料均提到了“叙事视角”,且都提到了材料的局限性及其带来的情感表达效果。
D. 两则材料均以《水浒传》为例证,前者侧重视角的创新,后者侧重情节设计与细节描写的价值。
3. 如果给材料一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白话小说创作方式与题材的明清之变 B. “局限叙事”的艺术效果及价值
C. 金圣叹修订《水浒》背后的叙事技巧 D. 明清白话小说叙事艺术的发展与突破
4. 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二十一回“宋江怒杀阎婆惜”写阎婆惜(宋江外室)意外发现梁山头领晁盖给宋江的答谢信和金子,想以此要挟宋江;已外出的宋江也发现这些东西遗落在阎婆惜处,赶紧返回讨要。此时婆子(阎婆惜的母亲)已在一楼床上躺了,阎婆惜仍在楼上闺房内:
(阎婆惜)正在楼上自言自语,只听得楼下呀地门响。a.婆子问道:“是谁?”b.宋江道“是我。”c.婆子道:“我说早哩,押司却不信要去,原来早了又回来。”d.宋江也不回话,一径奔上楼来……
请运用材料一中金圣叹的改法,从画线处任选两处进行修改,并说明改动原因。
5. 中学生写记叙文常存在“流水账”式写法,无筛选、无重点、不生动、不动人。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避免这种现象。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东流去①
李准
道光二十三,黄水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锦家滩。
——黄河民歌
晌午以后,赤杨岗村子里只流进了二三寸深的黄泥水。人们看着脚下像箭一样乱跑的水流有些害怕,后来看着水没有多大劲,就又大意起来。
到了黄昏时候,天空中忽然出现了奇异的景象。天忽然黄了!它不像晚霞夕照,也不像落日余晖,却像是一层几十丈高的黄尘和水雾弥漫在天空。接着狂风呼叫起来,这风也怪,它是从地面溜过来的,不见树梢有大的摆动,却把地里的麦子,路旁的野草吹得像捺住头一样直不起腰来。这时,大家在街上站着,忽然感到两条腿上直发凉!紧接着一阵呜——呜——呜的嚷叫声隐隐地传了过来。
春义说:“莫不是日本鬼子过来了吧?”
李麦说:“不像是……没有枪炮响声啊!”她又说:“怎么这么大灰气?什么也看不清!”
李麦还当是云彩,天亮眼尖,大声喊:“水!黄河水下来了!”
小马庄在赤杨岗东边,离赤杨岗只有五六里地。人们看到那浑浊的黄河水,像几万头凶猛野兽一样冲了过来。只一转眼工夫,一个三十来户人家的小马庄,只剩下几棵杨树梢,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时大伙全吓懵了。他们也不知道往哪儿跑。
李麦喊着:“跟我来!”她带着头向沙岗上跑。
水铺天盖地卷过来,当李麦站在沙岗上朝村里看时,只见家家户户的房子都像矮了半截似地泡在水里。
天黑下来了,李麦突然想起了申奶奶。她说:“天亮,怎么没看见你申奶奶?”天亮说:“我也没看见。”李麦一急就想蹬水回村,天亮说:“妈,我去!”徐秋斋喊着他,从腰里掏出来一盒火柴给了他。
摸到申奶奶家的小草屋门口,门开着,天亮叫着:“申奶奶!申奶奶!”里边没人答应。天亮大着胆走了进去,他划了根火柴,只见申奶奶穿着一身新衣裳,盘着腿闭着眼坐在自己的床上。
天亮拉住她一只胳膊背上就走。申奶奶这时忽然哭喊起来,一边哭喊着,一边还用手打着天亮的头。
天亮背着她只管跑,一口气跑到了沙岗上。天亮把她放在地上,她还是赶着打天亮。天亮只好笑着含着泪由她打。
李麦看着,又心疼老人,又心疼自己孩子。她随手在地下拾了一根小柳枝,递给申奶奶说:“婶子,你用这打他!用这打手不疼。”
申奶奶听见是李麦的声音,才住了手。她说:“天亮他娘,你们不要管我,我不想活了!”
“为啥不想活?婶子!是条命都得活!”
“怎么活?这一次大水逃不了这条命了。”
“咱出去逃荒,咱出去要饭。等光景好了,水退了再回来。”
“天亮他娘,你是好人,你的心我知道。可我现在逃荒……”
李麦擦着泪说:“婶子,走不动路,我们背着你:要不动饭,我们给你要!”
她们两个人在哭着说着,沙岗上几百口子人,没有一个不掉眼泪的。他们饮泣的声音和黄河波浪的呜咽声混合在一起。
别人都撑着筏回村打捞东西,长松家里没有什么东西可找。他腰里掖着一把镰刀,撑着筏来到村外他新买的那块地里。这块地只有一个地角还露出那可怜的黄土。
“留下点什么呢?”“对,就把我这把镰刀埋在这块地里吧!这是我海长松的地啊!”他用镰刀在地里挖了坑,把自己的镰刀放进去了,最后,他又把自己那根发亮的黄铜烟袋锅放进去了。
他填着埋着,眼泪止不住地顺着脸颊向坑里滴着……他忍不住抓了一把黄泥土团成一团,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这是我海长松自己的土啊!
中午下了一阵小雨。雨住以后,各家都搭起窝棚来了。
自从传说中的有巢氏发明房子以后,几千年来,房子变成了“家”的代名词。人们把房子叫作“家”,把老婆叫作“屋里人”。四堵墙把人们分成了一个个社会细胞,两扇门构成了几千年的传统“家庭”。在中国,只了解家不了解国是近视患者,只了解国不了解家则是瞎子。中国的“国家”这个词,是把国和家连在一起写的。
不管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情况下,家庭的标志和色彩总要强烈地表现出来。哪怕是坐一百里地的火车,他们也要把自家的行李堆在一起,挤在一块儿。中国的家庭结构是如此牢固,她是世界上家庭最多的国家,这可能是中国的悲剧,也可能是中国强大生命力所在。不管是什么,我们都应该认真去研究它。
就在这一场小雨催促之后,沙岗上一个个家庭雏形又出现了。只是一个下午的时间,沙岗上像变戏法似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简单房子。
夜里,雨过天晴,天显得特别蓝,一丝流云飘过,月亮升起来了。人们在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但是都没有睡。月亮把清冷的光辉洒在他们的脸上,寻找着他们眼睛里的泪珠。
就在这时候,忽然一声清脆凄婉的唢呐声,在一棵老柏树下响起来。这是蓝五吹的。
唢呐刚一响,王跑就骂着:“蓝五,你吹啥哩!人心里像棍子戳一样,倒有心思吹!……你要是嘴痒,去树上磨磨!”
蓝五慢腾腾地说:“我咋看着这会儿得吹吹呢。”
李麦这时站起来说:“跑!叫蓝五吹吧!人都快憋死了!叫他吹吧!”
几个小伙子跳起来了,他们喊着说:“吹!拣最热闹的吹!吹他一夜!”
蓝五看大伙突然像疯了一样喊着叫着,他含着泪拿起了唢呐。唢呐悠扬热烈的声音响起来了!
(有删改)
【注】①《黄河东流去》以1938年日本入侵中原,国民党军队为阻滞日军南下,炸开河南境内黄河花园口大坝,造成一千多万黄泛区难民流离失所为历史背景。
6.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引用黄河民歌,以简练四句勾勒出宏大的灾难图景,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活动场景,“冲走”“捎带”暗示了人在灾难前的渺小。
B. “赤杨岗村子里只流进了二三寸深的黄泥水”中的“只”字,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暗示村民初期对洪水的轻视,为后文灾变埋下伏笔。
C. “他们饮泣的声音和黄河波浪的呜咽声混合在一起”,将听觉与情感体验融为一体,表现出刚遭受水灾的赤杨岗村人内心的悲伤、沉重。
D. 作者设计了大量的人物对话,营造出现场感,避免了冗长的叙述和描写,提高了叙事的效率,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群像的性格特征。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麦在灾难临头时带头跑向了沙岗,这一情节刻画出她临危不乱、果断勇敢的性格特点。
B. 申奶奶获救后“赶着打天亮”,说明老人内心怀有怨愤,反映了灾难中人际关系的紧张。
C. 长松将镰刀与烟袋锅埋入土地,这一细节富有深意,体现出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情感联结。
D. 文章最后蓝五吹起唢呐,唢呐声第一次清脆凄婉,第二次悠扬热烈,暗示人物情感变化。
8. 作者在搭建窝棚的情节中插入关于“家”的相关内容,却并没有破坏文章的连贯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作者在评价《黄河东流去》时说:“中华民族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请谈谈“内在活力”在本文的具体体现。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古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节选自韩非《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①当世之文罔②,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恶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豪暴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
【注】①扞:触犯。②文罔:即文网,法律禁令。
材料三:
周室既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及至汉兴,禁网疏阔,未之匡改也。是故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而吴濞、淮南王皆招宾客以千数。外戚大臣魏其、武安之属竞逐于京师,布衣游侠剧孟、郭解之徒驰骛于闾阎,权行州域,力折公侯。众庶荣其名迹,觊而慕之。虽其陷于刑辟,自与杀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也。故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非明王在上,齐之以礼法,民曷由知禁而反正乎!
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观其温良泛爱,振穷周急,谦退不伐,亦皆有绝异之姿。惜乎不入于道德苟放纵于末流杀身亡宗非不幸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游侠传》)
10. 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惜乎A不入于道德B苟放纵C于末流D杀身E亡宗F非不G幸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属,类,与《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属”意思相同。
B. 爱,吝惜,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的“爱”意思相同。
C. 矜,夸耀,与《陈情表》中:“愿陛下矜愍愚诚”的“矜”意思不同。
D. “未之匡改也”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句式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将学者、言古者等侵蚀国家根基的五类人比作蛀虫,主张君主应该坚决清除这一群体。
B. 韩非子认为,言古者常虚构事实、说谎弄假,借助外力谋求个人私利,把国家利益抛在一边。
C. 季次、原宪出身不高,读书修身,怀抱君子节操,坚持正义不与俗世苟合,被当时的人讥笑。
D. 豪强之间互相攀比,依仗钱财奴役比自己贫穷的人,恃强凌弱,纵情取乐,令游侠感到厌恶。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
(2)非明王在上,齐之以礼法,民曷由知禁而反正乎!
14. 三则材料都提到游侠,韩非子、司马迁和班固对其分别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张秀才
许浑
不知何计写离忧,万里山川半旧游。
风卷暮沙和雪起,日融春水带冰流。
凌晨客泪分东郭,竟夕乡心共北楼。
青桂一枝年少事,莫因鲈鲙涉穷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不知何计”抒发无法排遣的离愁,“半旧游”写出了与张秀才交往时间之久,暗含依依难舍之情。
B. 颔联“风卷暮沙”“日融春水”一刚一柔,其中“融”字精准描绘出春日暖阳缓缓消融冰雪的渐进过程。
C. 尾联化用典故,用“青桂”借指功名,用“鲈鲙”借指故乡,诗人劝友人放弃追求浮名,早日回乡团聚。
D. 本诗以“离忧”为中心,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结构谨严,既写别绪,又饱含对友人的殷切期许。
16. 本诗颈联通过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张力强化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孔子把“道”看得重于自己的生命的价值观。
(2)在毕业典礼上,柳教授谦逊地引用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勉励学生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来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 A ,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
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至的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
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 甲 ),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唆。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唆”。《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 B ,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唆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练。但是,这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琢。像上面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
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累赘,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使人感到吃力、头疼。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 乙 ),轻松畅快。
(节选自周先慎《简笔与繁笔》)
18. (1)请在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划线处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19. 下列句子中的“像”与文中加点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怜悯是人的天性》)
B. 我每年国庆都特别期待能出去好好玩一趟,之前去过不少地方,像海边城市青岛,还有历史古都西安。(本卷21题材料)
C. 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的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党费》)
D.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荷花淀》)
20. 请在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下面是一位游客向旅行社工作人员咨询旅行信息的话语,表述啰嗦,不够简明扼要,不利于与旅行社进行沟通。请对这段自述进行缩写,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80字。
你好!我一直都特别想去云南旅游,云南的风土人情太有魅力啦,听说当地的少数民族服饰特别精美。我尤其向往苍山洱海、石林这些绝美的地方,就想去昆明、大理、丽江这几个城市好好转转。我每年国庆都特别期待能出去好好玩一趟,之前去过不少地方,像海边城市青岛,还有历史古都西安。今年呢,我清明有3天假,不过头两天已经和朋友约好了要去参加一个本地的文化活动,已经买好票了,我又退了票,所以3号才能出发去云南。我想了解一下有没有那种包含昆明、大理、丽江这几个热门景点的旅行套餐,酒店住宿条件怎么样,行程安排会不会特别紧凑,价格大概是多少呢?
22. 请找出并赏析下面语段中的“繁笔”。
娜拉:(瞪着眼瞎摸,抓起海尔茂的舞衣披在自己身上,急急忙忙,断断续续,哑着嗓子,低声自言自语)从今以后再也见不着他了!永远见不着了,永远见不着了。(把披肩蒙在头上)也见不着孩子们了!永远见不着了!喔,漆黑冰凉的水!没底的海!快点儿完事多好啊!现在他已经拿着信了,正在看!喔,还没看。再见,托伐!再见,孩子们!
(出自《玩偶之家》)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李宗盛《山丘》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我们征服的不是高山,而是自己。——乔治·马洛里《亚洲》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26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7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A 2. B
3. D 4. ①将a处“婆子问道”改“床上问道”,b处“宋江道”改为“门前道”,c处“婆子道”改为 “床上道”,d处“宋江也不回话”改为“这边也不回话”;
②改后更能强调楼下所有的情景只从阎婆惜的局限视角听得;
③使叙事角度从散漫多变的状态集中于阎婆惜,读来令人身临其境,耐人寻味。
5. ①选择“内视角聚焦”,筛选材料,强化真实体验,拉进读者距离;
②增加情节起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避免无差别平铺直叙;
③挖掘细节,以小见大,增强真实感、现场感和情感表达;
④融入真实体验,结合学识修养,深刻作品情感内涵。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A 7. B
8. ①紧承“灾后搭窝棚”的情节,直接引发对房子与家关系的思考,是情节的自然延伸,而非突兀插入。
②将个体遭遇上升到对中国家庭文化、国与家关系的宏观思考,与前文叙事形成内在统一。
③在密集的灾难描写和情感爆发之间插入这两段文字,在缓和叙事节奏的同时,为后文更强烈的情绪释放做准备。
④这两段文字是对“灾后搭窝棚”这种行为解读,与前文灾民的行为、心理契合。
9. ①乐观坚韧的意志。如洪水过后,蓝五吹响了悠扬热烈的唢呐,表现了人们的乐观坚强。
②团结互助的精神。如受灾后,李麦、天亮、徐秋斋等帮助同村人。
③临危自救的生存智慧。如水灾过后,大家就地取材搭起了各种各样的临时房屋。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DF
11. D 12. D
13. (1)季次、原宪,一辈子住在空荡荡的简陋房屋里,穿布衣吃粗食,却从不感到厌倦。
(2)如果没有圣明的君王在上,用礼法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又从哪里知道禁令而返回正道呢!
14. ①韩非子认为游侠聚众以扬名,违犯国家的禁令,是国家的蛀虫之一。
②司马迁指出游侠触犯法律禁令,但也肯定游侠重信守诺、助人脱困等品质。
③班固则指出游侠不合道德、罪不容诛,同时也承认其有温良助人一面。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C 16. ①时间上,“凌晨”与“竟夕”形成昼夜对比,从清晨分别的短暂到整夜思乡的漫长,凸显离愁持续之久;
②空间上,“东郭”(分别之地)与“北楼”(思乡之所)形成地点转换,从离别现场到独居空间,拓展离愁的空间维度;
③时空交织,既体现分别的即时伤感,又展现思乡的绵长深情,强化情感的浓度与张力。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朝闻道 ②. 夕死可矣 ③.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 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 去来江口守空船 ⑥. 绕船月明江水寒(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1)A处:惜墨如金
B处:索然寡味(索然无味、淡而无味)
(2)“提练”改为“提炼”;
“字斟句琢”改为“字斟句酌”
19. A 20. 甲:艺术表现上的繁笔
乙:却有如顺风行船 21. 你好!我想清明假期去云南旅游,3号出发,想了解是否有包含昆明、大理、丽江热门景点的旅行套餐,酒店住宿条件、行程紧凑度以及价格情况。
22. “永远见不着了”运用繁笔,反复强调,将娜拉内心的绝望与无助,以及害怕结果到来却又渴望快点被命运宣判的矛盾心理表现出来。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