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阅读专题04: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期中专项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阅读专题04: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期中专项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六年级上册期中阅读复习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核心答题原则
“手法 + 内容 + 效果” 三维统一原则:先精准识别句子使用的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列数字、场面描写等),再结合手法分析句子描写的具体内容(如人物动作、景物特征、事件细节),最后推导手法对 “刻画形象、渲染氛围、传递情感、凸显主旨” 的作用,三者环环相扣,避免孤立解读手法或脱离文本空谈效果。
“语境深度适配” 原则:赏析需紧扣句子所在的上下文语境(如《桥》中 “洪水放肆舔腰” 需关联 “危急情境”,《狼牙山五壮士》中 “石头像雹子” 需结合 “歼敌场景”),同时兼顾文本整体基调(如革命故事的悲壮、散文的抒情、说明文的客观),确保解读不偏离文本核心。
“情感与主旨聚焦” 原则:六年级赏析需实现 “手法效果” 与 “情感主旨” 的深度结合 —— 不仅说明手法如何让内容更鲜活(如 “拟人让洪水更具威胁性”),更要点明手法对表达作者情感(如崇敬、痛惜、赞美)或凸显文本主旨(如舍己为人、民族团结、科学精神)的作用,体现 “从语言到思想” 的解读深度。
“文体差异化” 原则:根据文本类型调整赏析重点 —— 记叙文(含革命故事)侧重 “修辞手法 + 人物形象 / 情感表达”,散文侧重 “意象描写 + 抒情效果”,说明文侧重 “说明方法 + 信息传递准确性”,古诗侧重 “炼字 / 意象 + 意境营造与情感传递”,符合不同文体的表达目标。
二、重点题型 + 答题方法 + 模板
(一)基础题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记叙文 / 散文类)
1. 【答题方法】
第一步:“识手法”—— 根据标志性特征判断修辞手法(如 “像 / 仿佛” 提示比喻,“赋予事物人动作” 提示拟人,“两个事物对比” 提示对比,“反复出现词语” 提示反复);
第二步:“析内容”—— 结合手法拆解句子内容(如比喻需说明 “把 A 比作 B” 及 A、B 的相似点,拟人需说明 “赋予事物 XX 人的动作 / 情感”,对比需说明 “对比双方及差异”);
第三步:“谈效果”—— 从 “刻画形象”(如凸显人物品质)、“渲染氛围”(如营造紧张 / 温馨感)、“传递情感”(如表达喜爱 / 崇敬)、“凸显主旨”(如呼应核心道理)四个角度分析效果;
第四步:“串模板”—— 用 “这句话运用了…… 手法,将……(内容解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特点 / 人物状态),(刻画了…… 形象 / 渲染了…… 氛围),表达了作者……(情感)/ 凸显了……(主旨)” 整合答案。
2. 结合课文示例与模板
课文名称 句子示例 答题模板 具体答案示例
《桥》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洪水________(人的动作,如 “放肆地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事物特点,如 “洪水上涨的迅猛与蛮横”),渲染了________(氛围,如 “危急、紧张的逃生氛围”),为后文________(情节铺垫,如 “老支书指挥过桥”)做铺垫,凸显了老支书________(品质,如 “临危不乱的担当”)。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洪水 “放肆地舔” 这一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不断上涨、毫无顾忌地逼近人群的迅猛与蛮横,仿佛一只贪婪的野兽在威胁人们的生命,渲染了当时危急、紧张的逃生氛围。这种对洪水的夸张化描写,既凸显了灾难的可怕,也为后文老支书沉着指挥村民过桥的情节做了铺垫,更反衬出老支书在危难面前临危不乱、守护群众的责任担当。
《草原》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___(草原小丘)比作________(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事物特点,如 “小丘线条的柔美、绿色的浓郁与自然”),传递出作者________(情感,如 “对草原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为后文 “(情节,如‘蒙汉联欢’)” 营造了(氛围,如 “宁静优美的环境氛围”)。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草原上线条柔美的小丘比作 “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精准捕捉了小丘 “无生硬轮廓、绿意浓郁自然” 的特点 —— 就像国画中晕染开的绿色,柔和且富有层次感,同时 “翠色欲流”“流入云际” 进一步写出了绿色的鲜活与草原的辽阔。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草原的视觉美感,传递出作者初见草原时的惊喜与喜爱,也为后文蒙汉人民在这片美景中联欢的温馨场景,营造了宁静优美的环境氛围。
《狼牙山五壮士》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___(石头)比作________(雹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事物特点,如 “石头砸下的密集、迅猛与有力”),既刻画了五位壮士________(品质,如 “英勇杀敌的坚定与勇猛”),也传递出他们________(情感,如 “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的忠诚”),凸显了 “________(主旨,如‘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五位壮士砸向敌人的石头比作 “雹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头砸下时 “密集、迅猛、有力” 的特点 —— 就像冰雹一样密集落下,让敌人无处躲闪,既体现了壮士们 “与敌人血战到底” 的决心,也展现了他们的勇猛。同时,“带着决心、带着仇恨” 的拟人化表述,进一步将石头与壮士的情感绑定,刻画了他们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不惜牺牲自己、奋勇抗敌的英雄形象,传递出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与对祖国的忠诚,凸显了文章歌颂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主旨。
(二)变式题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 说明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描写类 / 说明类)
1. 【答题方法】(描写方法 —— 以场面描写、动作描写为例)
第一步:“识描写方法”—— 判断是 “场面描写”(如群体活动、宏大场景)、“动作描写”(如人物连续动作)、“神态描写”(如面部表情)还是 “环境描写”(如自然 / 社会环境);
第二步:“析描写内容”—— 提取描写中的关键细节(如场面描写中的 “人物、动作、氛围”,动作描写中的 “连续动作及目的”);
第三步:“谈效果”—— 说明描写对 “展现场景特点、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传递情感” 的作用;
第四步:“串模板”—— 用 “这句话运用了…… 描写,通过描写……(细节),生动展现了……(场景特点 / 人物状态),(刻画了…… 形象 / 推动了…… 情节),表达了作者……(情感)” 整合答案。
2. 【答题方法】(说明方法 —— 以列数字、举例子为例)
第一步:“识说明方法”—— 根据特征判断是 “列数字”(具体数字)、“举例子”(“比如 / 例如” 引导实例)、“作比较”(两者对比)还是 “打比方”(比喻);
第二步:“析说明内容”—— 明确说明对象及说明角度(如 “火星环境”“故宫布局”),提取说明中的关键信息(如数字体现的特征、例子证明的观点);
第三步:“谈效果”—— 说明方法对 “准确传递信息、增强说服力、让抽象内容具体化” 的作用;
第四步:“串模板”—— 用 “这句话运用了…… 说明方法,通过……(内容解析,如‘列举 XX 数字’‘举 XX 例子’),准确 / 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让读者……(效果,如‘更清晰理解’‘增强可信度’)” 整合答案。
3. 结合课文示例与模板
课文名称 句子示例 答题模板 具体答案示例
《开国大典》(场面描写)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场面描写),通过描写________(细节,如 “乐队奏国歌、毛主席宣布建国”),生动展现了________(场景特点,如 “开国大典的庄严、神圣与激动人心”),传递出在场群众及作者________(情感,如 “对新中国成立的自豪与喜悦”),凸显了 “________(主旨,如‘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意义’)”。 这句话运用了场面描写,通过聚焦 “乐队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 两个核心细节,生动展现了开国大典的庄严与神圣 —— 国歌的奏响呼应了 “为新中国奋斗” 的历史,毛主席的宣告则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仪式感与激动人心的力量。这一场面描写不仅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的氛围,更传递出在场群众及作者对新中国成立的无比自豪与喜悦,凸显了 “新中国诞生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果,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 的主旨。
《宇宙生命之谜》(列数字) “火星的大气层非常稀薄,96% 是二氧化碳,氧气含量极少,只有约 0.15%,水汽含量也极少。”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 “(数字,如 96%、0.15%)”,准确说明了(说明对象特征,如 “火星大气层稀薄、二氧化碳占比高、氧气和水汽极少”),让读者________(效果,如 “清晰直观地认识火星环境对生命的不利”),增强了说明的________(可信度 / 准确性)。 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 “96%(二氧化碳占比)”“0.15%(氧气占比)” 等具体数字,准确且量化地说明了火星大气层的构成特点 —— 稀薄且以二氧化碳为主,氧气和水汽含量极低。这些精确的数字让 “火星环境不适合生命存在” 这一结论更具说服力,避免了 “含量少”“不适合” 等模糊表述,让读者能清晰直观地认识到火星环境与地球的差异,以及对生命生存的不利条件,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三)拓展题型:“赏析古诗中‘XX’句 /‘XX’字的表达效果。”(古诗类)
1. 【答题方法】
第一步:“解句 / 解字含义”—— 翻译诗句或解释关键字的含义(如 “‘愁’指思乡之愁,‘惊’指惊动”);
第二步:“析手法 / 意象”—— 判断是否运用 “炼字”“借景抒情”“动静结合” 等手法,或分析核心意象(如 “明月 = 思乡”“蛙声 = 丰收”);
第三步:“谈效果”—— 说明句 / 字对 “营造意境、传递情感、凸显主旨” 的作用;
第四步:“串模板”—— 用 “‘XX’句 / 字的意思是……,通过……(手法 / 意象),营造了……(意境,如‘宁静的乡村夏夜’),生动传递出诗人……(情感,如‘思乡、喜悦’),让诗句……(效果,如‘更具感染力 / 画面感’)” 整合答案。
2. 结合课文示例与模板
课文名称(古诗) 句子 / 字示例 答题模板 具体答案示例
《宿建德江》(“愁” 字)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赏析 “愁” 字) “愁” 字的意思是________(思乡之愁、漂泊之愁),它在诗句中________(作用,如 “直接点明情感核心”),通过 “(手法,如‘情景交融’)”,将 “(景,如‘日暮、烟渚’)” 与 “(情,如‘客愁’)” 结合,营造了(意境,如‘孤寂、清冷’),生动传递出诗人________(情感,如‘漂泊的孤独与对家乡的思念’),让诗句的情感更________(效果,如‘真挚、动人’)。 “愁” 字的意思是 “诗人作为‘客’(漂泊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愁与漂泊之愁”,它在诗句中直接点明了情感核心,起到了 “诗眼” 的作用。诗人通过 “情景交融” 的手法,将 “日暮(时间)、烟渚(地点)” 营造的孤寂清冷意境,与 “客愁” 的情感紧密结合 —— 黄昏本易引发愁思,烟雾缭绕的小洲更添朦胧的孤独感,“愁” 字则将这份景中的情绪直接点破,生动传递出诗人长期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以及对远方家乡的深切思念,让诗句的情感更真挚动人,也为全诗奠定了 “愁” 的基调。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赏析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的表达效果。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稻花飘香中,人们谈论着丰收,耳边传来一片蛙声),通过________(手法,如‘嗅觉 + 听觉描写、动静结合’),营造了________(意境,如‘热闹、喜悦的乡村夏夜’),生动传递出诗人________(情感,如‘夜行的闲适与对丰收的喜悦’),让诗句________(效果,如‘画面感强、充满生活气息’)。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在稻花的清香中,人们谈论着即将到来的丰收年景,耳边传来田地里一片青蛙的叫声”。诗人通过 “嗅觉(稻花香)+ 听觉(说丰年、蛙声)” 的多感官描写,以及 “人们谈丰收(动态)+ 蛙声一片(动态)” 的动静结合,营造了热闹、祥和且充满生机的乡村夏夜意境 —— 稻花香暗示丰收,人们的谈论传递喜悦,蛙声则凸显乡村的活力。这两句不仅画面感极强,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更生动传递出诗人夜行乡村时的轻松闲适,以及对乡村丰收的由衷喜悦,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乡土情怀。
三、易错点提醒
“手法判断错误,张冠李戴”:易错点是将 “场面描写”(群体活动)错判为 “动作描写”(个体动作),如《开国大典》中 “群众欢呼” 错判为动作描写;或将 “列数字”(具体数字)错判为 “举例子”(具体实例),如《宇宙生命之谜》中 “火星氧气 0.15%” 错判为举例子。
提醒:牢记手法核心特征 —— 描写方法看 “描写对象(群体 / 个体 / 环境)”,说明方法看 “标志(数字 / 例子 / 对比)”,判断后用 “反向验证”:若认为是动作描写,看是否聚焦 “个体连续动作”;若认为是列数字,看是否有 “具体量化数字”,避免混淆。
“只谈手法,不析内容与效果”:易错点是赏析《桥》中 “洪水放肆舔腰” 时,只答 “运用了拟人”,却不说 “赋予洪水‘舔’的动作,写出洪水的蛮横”,也不提 “渲染紧张氛围”,导致赏析不完整。
提醒:严格遵循 “手法→内容→效果” 的顺序,每一步都要有具体表述,比如 “拟人” 后必须接 “赋予什么事物什么动作,写出什么特点”,“效果” 后必须接 “渲染什么氛围 / 表达什么情感”,避免 “半截子赏析”。
“脱离语境,效果解读表面化”:易错点是赏析《狼牙山五壮士》中 “石头像雹子” 时,只说 “写出石头多”,却不结合 “五壮士掩护主力、英勇歼敌” 的语境,漏了 “体现壮士的决心与勇猛”;或赏析古诗 “蛙声一片” 时,只说 “青蛙叫”,漏了 “暗示丰收、传递喜悦”。
提醒:赏析前先回顾句子所在段落的 “核心事件 / 情感”(如 “五壮士歼敌”“诗人夜行乡村”),再结合语境推导效果,确保效果与文本主旨、人物情感一致,不孤立解读字面意思。
试题专练
阅读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由两部分组成,其中, 是这首词的题目。
2.词的首句,是什么惊动了喜鹊?作者写“惊鹊”“鸣蝉”意在突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稻花香里说丰年”分别从 、 两个感官写出了作者的感受。通过词的上阕,我们能知道“说丰年”的是 。
4.词的末尾“路转溪桥忽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最能表达这一心情的词语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二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这首诗作者是唐朝的 。他的其它代表作品有 等。他与_________并称为“王孟”。诗中“ ”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6.说说“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这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诗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景色,下列对两个作品的理解,对的打“√”,错的打“×”
(1)前者表现了诗人在外地游历时内心的孤寂愁苦之情,而后者表达的是词人的喜悦欢快之情。( )
(2)都是借景抒情,都是寄情于月亮表达思乡之情。( )
阅读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8.这首诗围绕“ , ”两句展开叙事抒情。
9.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B.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C.“逶迤”“磅礴”“细浪”“泥丸”突出了长征路上的艰难。
D.从“尽开颜”中可以感受到红军翻越雪山后的喜悦心情。
10.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请你参照例子,概括诗歌内容。
A.腾越五岭 B.疾跨乌蒙 C. D. E.喜踏岷山
1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云崖”,原是“悬崖”,后才改为“云崖”。你觉得这个修改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四
宇宙生命之谜(节选)
①从理论上说,宇宙是无限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小的部分,银河系对宇宙来说又是沧海一粟。整个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恒星,类似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为数不少,其中肯定有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可以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是,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存在生命的星球。
②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 )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 )一般应在-50~150℃之间( )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 )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系统提供能源。
12.在括号内填上标点符号。
13.第1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本段的 ,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疑问句,作用是 。
14.选文第2自然段让我们知道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请用小标题的形式写出来。
(1) (2)
(3) (4)
15.选文第2段中“至少”这个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五
①水渐渐蹿上了,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②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③小伙子瞪一眼,站到了后面。
④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⑤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⑥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⑦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⑧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⑨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⑩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6.选文中两次写到老汉“吼道”,这是对老汉的 描写。第一次“吼”可以用 语气读,第二次“吼”可以用 语气读。从中,我们认识了一位 老汉。
17.“水渐渐蹿上了,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句话是 描写。从这句话中的“蹿”“舔”我们能感受到 。这种感受还可以从文中的哪句话体会出来?用“ ”画出来。
18.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的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六
小英雄雨来(节选)
①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蓝的天上(漂 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印 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ɡuān ɡuàn)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②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河沿(yán yàn)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
③“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
④“有志不在年高。”
⑤芦花村的孩子们,雨来的好朋友铁头和三钻儿几个人,听到枪声都鸣呜地哭了。
19.用“√”选出括号里正确的汉字或读音。
20.“有志不在年高”的意思是 。
21.选文第一自然段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 )(填序号)
A.反映了芦花村的可爱。
B.烘托了人们以为雨来牺牲时的难过的心情。
C.交代了时间。
D.使文章更生动。
22.朗读选文中画“ ”的句子时,语气应该是( )的。
A.坚定 B.疑惑 C.高兴 D.悲痛
23.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及详解
阅读一
夜行黄沙道中
月亮。一方面突出了欢乐的气氛,一方面反衬出夏夜的寂静。
嗅觉 听觉 蛙声
表现词人看到旧时用茅草盖的旅社的惊喜之情。 柳暗花明
【解析】这篇文章以夜行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夜下的自然景色与乡村生活。词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展现了夜的静谧与生机,“稻花香里说丰年”则传达了丰收的喜悦。全词语言清新,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1.本题考查诗词的标题。
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中,“西江月”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词的格式、韵律等要求;而“夜行黄沙道中”则是这首词的题目,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或主题。因此,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个整体中,“夜行黄沙道中”是这首词的题目。
2.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
词的首句“明月别枝惊鹊”中,是明亮的月光惊动了喜鹊。作者写“惊鹊”“鸣蝉”意在突出夏夜乡村的宁静与生机。通过“明月”与“清风”的描绘,营造出一个幽静而充满生机的夜晚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夏夜的清凉与舒适,同时也陶醉于自然的和谐之中。鹊儿的惊飞和蝉儿的鸣叫,都是夏夜特有的声音,通过这些声音的描绘,词人巧妙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生动、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夏夜之中。这种动中寓静的描写手法,使得词中的景象更加鲜活,情感更加真挚,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美好的夜晚,感受着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年景的期待。
3.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
“稻花香里说丰年”这句词中,分别从嗅觉和听觉两个感官写出了诗人的感受。嗅觉上,诗人闻到了稻花的香气,这是丰收的象征;听觉上,诗人听到了青蛙的叫声,仿佛在预示着丰收的年景。通观词的上阕(第一节),我们能知道“说丰年”的是蛙声。这里的“说”字,实际上是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青蛙的叫声想象成它们在讨论或者宣告着即将到来的丰收年景。这种生动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乡村夜晚的宁静与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赞美。
4.本题考查诗词主旨情感。
词的末尾“路转溪桥忽见”表达了作者辛弃疾在夜行黄沙道中的惊喜和愉悦心情。在沉浸于稻花香和蛙声的丰收喜悦之中,词人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当走过溪桥,转过一个弯,忽然看到了熟悉的旧时茅店,这种意外的发现给他带来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欣喜。最能表达这一心情的词语是“忽见”,它描绘了词人在期待中突然遇见旧时茅店的情景,体现了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阅读二
孟浩然 《春晓》《过故人庄》 王维 愁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思乡的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 ×
【解析】5.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诗歌内容理解。
《宿建德江》的作者是唐代的孟浩然,代表作品:《春晓》《过故人庄》《早寒江上有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王维和孟浩然被称为“王孟”,他们二人都是唐朝的著名诗人,他们的诗对后世都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力。同时,他们也都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世人将他们合称为“王孟”。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诗中“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作者羁旅异乡,思念家乡亲人,当他看到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时,自然想念起家乡来,因而感到“愁”。
6.本题考查诗句翻译。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句子翻译: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思乡的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1)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表现了诗人在外地游历时内心的孤寂愁苦之情,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写的是丰收年景带给人的喜悦。
题干表述正确。
(2)《宿建德江》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客居异乡的孤寂、愁闷之情。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表达的是丰收年景给人们带来的幸福。不是思乡之情。
题干表述错误。
阅读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C
巧渡金沙 飞夺泸定
好。“云崖”着重体现了山崖之高,有高耸入云之感,用以突出长征之路的艰险,“悬崖”就显得普通了,从意境上说“云崖”更好。
【解析】8.本题主要考查中心句。
这首诗的首联是全诗的中心句,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远征难”三个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蓝图,是“面”的体现。
综上所述,这首诗是围绕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两句展开叙事抒情。
9.本题主要考查对关键字词以及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
C.错误。“逶迤”“磅礴”的崇山高岭,在诗人的眼里却如“细浪”以及“泥丸”,反衬了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故选C。
10.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找出这首诗展示的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注意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概括时要抓住关键字词。
“五岭逶迤腾细浪”意思是: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综上所述,第一幅——腾越五岭;
“乌蒙磅礴走泥丸”意思是: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第二幅——疾跨乌蒙。
“金沙水拍云崖暖”意思是: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第三幅——巧渡金沙,
“大渡桥横铁索寒”意思是: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综上所述,第四幅——飞夺泸定。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意思是: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第五幅——喜踏岷山。
11.本题主要考查诗歌鉴赏能力。
首先解释两个词的意思,再代入原句中进行分析。这里的“云崖”指高耸入云的山崖,说明金沙江的地形险要。突出了红军渡金沙江的惊险。悬崖:意思是陡峭山崖,没有那种艰难万险之感。综上所述,从意境上说“云崖”更好。
阅读四
: , ; 、
中心句 引发读者思考
适合的温度 必要的水分 适当成分的大气 足够的光和热
不能;这两个字代表必须具备的条件,已经是最低的限度了;如果去掉,不能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所以不能去掉。
【解析】这篇阅读文章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探讨了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必要条件。文章首先从宇宙的无限性引出地球并非唯一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接着通过设问引出生命存在的四个基本条件,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语言风格平实易懂,适合学生阅读理解。文章不仅传递了科学知识,还激发了读者对宇宙生命的好奇心,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整体结构紧凑,内容充实,是一篇优秀的科普类阅读材料。
1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后是对条件的具体说明,所以用冒号;“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二是必要的水分”“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是并列关系,之间用分号;“一般应在 -50~150℃之间”是对“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的补充说明,前后用逗号;“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和“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是句子内部的停顿,用顿号。
示例: : , ; 、
13.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从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层层递进说明“从理论上说,宇宙是无限的”,故第一句是本段的中心句。
疑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有时可以起过渡作用。
这段话主要分析了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要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二是要有必要的水分,三是要有适当成分的大气,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系统提供能源。由此可知该疑问句的作用是:激发读者的思索,引出下文。
示例:①中心句②激发读者的思索,引出下文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第一个条件:文中明确表述“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 -50~150℃之间”,核心要点是温度需适合生物生存,所以可概括为适宜的温度。
第二个条件:“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重点强调生命存在离不开必要的水分,因此概括为不可或缺的水分。
第三个条件:“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说明天体要有适合生命存在的适当成分的大气,故概括为符合生命需求的大气成分。
第四个条件:“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系统提供能源”,直接提炼出关键信息,可概括为足量且适配生命的光热条件。
示例:①适宜的温度②不可或缺的水分③符合生命需求的大气成分④足量且适配生命的光热条件
15.本题考查说明语言。
“至少”表示最小的限度,说明生命存在的条件最少有这几个,但可能还有其他未提及的条件。如果去掉,就变成生命存在只需要这几个条件,与原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示例:不可以去掉。“至少”表示最小限度,说明生命存在除了文中提到的几个条件外,可能还有其他条件。去掉后意思变为生命存在只需这几个条件,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至少”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阅读五
语言 责备 关切 一心为群众、不徇私情(忠于职守)
环境 形势危急,死亡步步紧逼的危机感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在结尾揭示两人的关系,出乎人意料,给人以内心的冲击和震撼,更能让读者感受到老支书不徇私情、忠于职守的高大形象。
【解析】16.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朗读句子及分析人物形象。
文中两次写老汉“吼道”,这是对老汉的语言描写。
第一次“吼道”是因为小伙子身为党员而排在队伍前面,老汉为此而感到愤怒。故应用责备的语气读;
第二次“吼道”是群众全部撤离后,对儿子“吼道”,此时他可能会想:现在人民群众都撤离了,你还年轻,你先走。故应用关心的语气读;从中可以看出老汉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地指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村民们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桥,表现了他无私无畏、无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
17.本题考查对片段内容的理解。
从文中“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句话是环境描写,句子中的“蹿”舔”我们能够感受到像野兽一样的洪水来得很快、很猛。这种感受还可以从文中的第⑤段的“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第⑧段的“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和第⑧段的“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这句话体会出来。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原文的内容和写作的方法可以得出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结局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描写更突出了读者对文章情节的分析以及对英雄形象的感悟。
最后解释关系,让读者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即使是儿子,也要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更能体现他们的品质。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阅读六
飘 映 ɡuān yán
有志向不在是否年长
B
D
雨来被称为小英雄,是因为他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同鬼子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不管鬼子如何哄骗、威吓甚至毒打,他始终不动摇。
【解析】这篇节选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生动刻画了小英雄雨来牺牲后的悲壮场景。浮云、芦花等意象的渲染,烘托出村民们沉痛的心情。“有志不在年高”的评语,既是对雨来英勇品质的肯定,也体现了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作者运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在短短几段中完成了从景物烘托到情感升华的艺术转换,使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19.本题考查的是字音及选字填空。
文章第①自然段提到“蓝蓝的天上(漂 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可知“浮云”在天上的状态,“飘”字带“风”字旁,特指随风移动,符合云朵在天空中轻盈浮动的画面;而“漂”多用于液体表面的漂浮,与“天上”的语境不符。
故选“飘”。
文章第①自然段提到“蓝蓝的天上(漂 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印 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ɡuān ɡuàn)花。”,可知“浮云” 如“红绸子”般的色彩投照在还乡河水面上,“映”表示“映照、反射”,强调光线或色彩在水面形成的镜像效果;“印”侧重“留下痕迹”,与 “河水反光”的物理现象无关。
故选“映”。
“冠”读“ɡuān”时指帽子或形状像帽子的东西;读“ɡuàn”时表示“超出、位居第一”。
文章第①自然段提到“蓝蓝的天上(漂 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印 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ɡuān ɡuàn)花。”可知文中 “鸡冠花” 因形状类似公鸡的冠子得名。
故选“ɡuān”。
“沿”读“yán”时表示“边缘”;读“yàn”时仅用于少数地名。
第②自然段提到“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河沿(yán yàn)上响了几枪。”可知“河沿”指河岸边缘,应取 “yán”音。
故选“yán”。
20.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意思。
文章第④自然段,句子为文章第④自然段的“有志不在年高。”联系上下文可知,雨来是个孩子(从 “芦花村的孩子们”可知),但面对危险(如掩护交通员、与鬼子周旋,需联系前文)勇敢坚定,老人们用这句话夸他年纪小却有担当,点明他的英雄品质与年龄无关。
故“有志不在年高”意思是:只要有远大的志向,就不必在意年龄的大小。即使是少年,也能做出有价值的事,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担当。
21.本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A.第①自然段环境描写的重点不是展现村庄的“可爱”,而是通过景色为悲剧情节埋下情感伏笔,“可爱”与后文“牺牲”的基调不符。
B. 第①自然段写“太阳落下去”“浮云红绸子”“芦花飘飘悠悠”,暮色苍凉的环境,为后文人们以为雨来牺牲时的悲痛心情做铺垫,用沉郁氛围烘托哀伤情绪。
C.第①自然段提到“太阳落下去”确实点明傍晚,但这是环境描写的次要功能,核心作用是烘托情感,而非单纯告知时间。
D.生动性是所有描写的普遍效果,但未触及选段环境描写的独特作用—— 与人物命运、情感深度绑定,并非浮于表面的语言修饰。
故选B。
22.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
句子为文章第③自然段的“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
A.指态度明确、不动摇(如表达信念时)。此句是痛惜雨来“牺牲”,非表达决心,排除。
B.含不确定、疑问语气(如对事实存疑时)。句中“死得可惜”是肯定惋惜,无疑惑之意,排除。
C.指心情愉悦、快乐,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明显与“死得可惜”的哀伤情感矛盾,排除。
D.这句话是老人们误以为雨来牺牲后发出的感叹。“好孩子”饱含对雨来的认可与喜爱,“死得可惜”直接流露出对其“遇难”的痛惜。结合语境,老人们此时心情沉重、哀伤,因此朗读时语气应是悲痛的,语速较慢,语调低沉,体现出惋惜与痛心。
故选D。
23.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结合课文《小英雄雨来》内容可知雨来在夜校认真学习,跟着老师念“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将爱国情怀牢记心中,为后来的英勇行为奠定了思想基础。面对鬼子的枪口,雨来坚决不透露交通员李大叔的藏身之处。他被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仍坚贞不屈,最后还巧妙地跳入河中逃生,用智慧和勇气保护了同志。鬼子的威逼利诱和毒打都没能让雨来屈服,他始终坚守秘密,展现出远超年龄的顽强意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小英雄的担当。
故雨来在危险面前毫不退缩,用勇敢和智慧与敌人斗争,始终坚守爱国之心,因此被称为小英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