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5.1人要自强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5.1人要自强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5.1 人要自强
教学设计
课 名 5.1人要自强 1 课时
作 者 单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一框内容《人要自强》,围绕“自强”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承接前几课关于青春中自尊和自信的相关内容,进一步聚焦并深入探讨青春成长中的精神追求——自强。通过对自强的内涵、表现及重要性的系统学习,引导学生在青春时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为后续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塑造正向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进而助力学生在青春成长路上塑造坚韧品格,实现自我发展与成长。 同时,本框题所阐释的自强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这是身心快速发展与变化的关键阶段。他们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具备较强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在过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已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对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也形成了初步认知。但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面对困难与挫折时,易出现情绪波动,表现出意志薄弱、缺乏坚持性等问题。 学习本框题时,学生虽对自强的具体事例有一定感知,但在理解自强的抽象内涵与深层意义时,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如何将自强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亦是学生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教学中需充分契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更深入地理解自强的重要性,进而学会在今后的生活中运用自强精神克服困难,实现自我成长与进步。
课 时 目 标 1.通过观看“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庞众望的人生故事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其捡废品、照顾母亲等印象深刻的行为,理解自强在言行中的具体体现(如主动想办法、困境中奋发向上),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认同自强的道德品质)与健全人格(初步形成面对困境的积极态度) 2.通过“回到庞众望的自强时刻”,学生换位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坚守照顾母亲的责任”是自强的体现,理解自强与自主自立、正确选择的关联,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对他人、对自我的责任担当)与道德修养(践行孝亲、直面困境的道德准则) 3.通过分析庞众望大学时期面对挫折的做法,引导学生理解自强在挫折中的重要作用(如目标坚守),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理性面对挫折)与责任意识。 4.通过“学习中的诱惑考验”“生活中的困难考验”等情景选择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抵制游戏诱惑按计划完成作业”“不放弃英语配音比赛继续练习”的践行方式,让学生学会在日常中落实自强,增强学生的健全人格(自我管控、战胜自我的勇气)与道德修养(培养自律、坚韧的品质) 5.通过“感悟自强精神与国家发展的关联”活动(如分析庞众望科研报国、认识各领域“自强接力者”)及辩论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将个人自强与民族命运、国家未来相联系,强化“为时代创辉煌”的信念,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认同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复兴的同向性)与责任意识(树立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使命担当) 6.通过填写“自强卡”活动,引导学生明确近期目标、规划实现路径及应对困境的方法,将自强从认知转化为具体行动方案,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树立目标意识、提升抗挫折能力)与责任意识(对自身成长主动负责)
教学重点 理解自强的内涵及对个人成长和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 增强对自强的自我认同,并理解个人自强与国家自强的关系。
教学资源 可选资源名称
配套资源 课本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全一册》
自备资源 庞众望人物事迹视频、数字人等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展示五位“自强”人物图片和简介。 引导学生思考:“你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这些榜样身上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同学们所说的品质,其实都源自于一个核心品质——自强。今天,就让我们以庞众望为例,一起探索本节课——‘人要自强’。” 板书课题“人要自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知的榜样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避免抽象说教,自然引出“自强”课题,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第一环节:【初识自强】庞众望的自强人生 活动1:庞众望的自强表现 播放庞众望人生经历视频。 “从庞众望的这些做法里,你们觉得‘自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几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的感受。” (引导学生发言,如“不被困难打倒”“自己努力改变现状”“照顾家人的同时还能做好学习”等) 师总结:“大家说得都很贴切!像庞众望这样,哪怕身处困境,也不低头、不放弃,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追求目标,这就是自强。” 学生总结:“条件艰苦仍主动想办法、困境中奋发向上,这些都是自强的体现”,并补充自强的核心特征——“积极主动、奋发进取、超越自我”。 教师引导小结:自强是自我勉励、发愤图强。自强是一种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人生追求。 【设计意图】从具体行为入手,将抽象的“自强”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实例,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帮助学生建立“自强是自我勉励、发愤图强”的初步认知。 活动2:分享自身自强事例。 “现在想想,你最近做过的哪件事,也能算‘自强’?比如‘昨天作业多,我没偷懒,熬夜也写完了’‘我体育不好,每天课间练跳绳’。”(学生分享 2-3 人) 【设计意图】学生从“关注榜样”转向“关注自己”,发现自身已有的自强行为,增强对自强的自我认同,为后续践行自强铺垫信心。 第二环节:【个人自强】以人生抉择探自强作用 (一)自强的选择一 活动3:分析庞众望少年时期的自强力量 展示庞众望的“困境”片段(文字+图片)。 “初中时妈妈发烧,我凌晨 3 点起来找退烧药,给她物理降温。天亮后有人说‘让亲戚来照顾吧,你还小’,可我知道亲戚也忙,只能自己多扛点——早上做好饭放在妈妈手边,课间借同学手机问她吃了没,晚上回家再给她按摩。” 师提问:“庞众望为什么不依赖亲戚帮忙?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习惯‘等别人帮’还是‘自己做’?从他‘自己扛’的做法里,你们觉得自强能让人收获什么?”(小组讨论 3 分钟,代表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换位思考”代入困境情境,让学生亲身体会自强在“人生选择”中的作用;再结合榜样实例深化认知,理解“自强使人自主自立”的重要作用,培养责任意识。 活动4:情境考验,联系生活 教师通过贴合学生形象的数字人展现两个生活情境: 情境一(学习诱惑):周五晚计划先完成作业再看动漫,同桌邀请打游戏,选择“先打游戏”还是“按计划完成作业”? 情境二(生活困难):英语配音比赛遇挫,选择“直接放弃”还是“再练几遍”? 随机采访学生,分别追问“选择理由”,教师总结:“自强让人抵制诱惑(克己)、战胜困难(自胜)”。 【设计意图】将自强从“榜样故事”拉回“学生生活”,通过贴近日常的情境,让学生意识到“自强就在小事中”,自强能帮助我们应对诱惑和困难,落实“知行合一”。 活动5:回归自身,梳理行动 教师引导:“庞众望靠自己‘照顾妈妈、不耽误学习’,咱们虽然没他那么难,但也能做‘靠自己’的事。比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洗袜子’‘作业不会先自己想,不马上问爸妈’。 邀请2-3名学生分享。 教师给予肯定:“从你们身上看到了自强的光芒”。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关注榜样”转向“关注自己”,发现自身已有的自强行为,增强自我认同感;同时明确未来的自强方向,为后续制定计划铺垫。 (二)自强的选择二 活动6:探究庞众望大学时期的自强追求 播放庞众望的“清华日常”视频。 师提问:“庞众望已经考上最好的大学了,为什么还这么拼? 深入提问:如果是你,达到一个大目标后(比如考了 90 分、学会骑自行车),会‘歇一歇’还是‘继续向前’?从他‘不满足’的做法里,你们发现自强还有什么力量?”(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庞众望“进阶式”的自强案例,让学生理解“自强不是一次性的‘克服困难’,而是长期的‘追求进步’”,拓宽对自强内涵的认知,培养“永不止步”的成长思维。 活动7:分享“奋发进取”的个人经历 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在生活、学习中奋发进取、坚持不懈、挑战自我的事情。(学生交流分享 2-3 人) 师引导小结:“庞众望身上有一种‘不服输、不停步’的劲(锲而不舍的坚毅品格)—— 知道自己要学的还很多,就主动去补(知不足而奋进);想帮更多人,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望远山而力行)。同学们刚才分享的事情,也是这种‘奋发向上’的劲头 —— 这就是自强的第二种力量:让人奋发向上,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设计意图】将自强从“认知”转化为“可操作的计划”,让学生明确“如何做”,避免“只懂不做”;同时培养规划能力,让自强行为有章可循。 (三)自强的选择三 活动8:【升华自强】从个人到国家 播放庞众望的采访视频。 师提问:“庞众望靠自强变优秀后,为什么想着‘为国家做事’?你们觉得,像他这样的人多了,对国家会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说出:“个人强了能帮国家”“很多人自强,国家会更厉害”)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的格局,打破“自强只关乎个人”的局限,让学生理解“个人自强→国家发展”的逻辑,树立“自强助力民族复兴”的家国情怀。 活动9:【辩论赛】体会自强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正方“个人自强更能推动国家强”,反方“国家强更能支持个人自强”,标注“结合榜样事例或自身经历找理由”。 学生分为两组,每组推选 3 名辩手,辩论时间 5 分钟(正方可举 “庞众望努力学习将来报国”“钱学森回国推动国防发展”;反方可举 “国家免费教育让我们安心学习”“国家科技发展提供科研平台”)。 教师总结:“个人自强与国家自强是‘双向促进’的关系——我们既要靠自己努力(个人自强),也要珍惜国家提供的条件,将来为国家变强贡献力量。”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单向认知”转向“辩证思考”;结合榜样事例,让辩论有依据、不空洞,深化对“个人与国家自强关系”的理解,提升政治认同。 第三环节:强化认同,激发责任 活动10:感悟“自强传承”的家国意义 展示“自强传承”图片组:钱学森放弃国外高薪回国建导弹,邓稼先隐姓埋名研究原子弹,袁隆平顶着烈日种杂交水稻,再到庞众望研究机器人报国。 师:“从钱学森到庞众望,一代代中国人都在靠自强为国家做事。正是这样的‘接力传承’,咱们中华民族才经历了很多困难还能越来越强,在世界上站稳脚跟。” 交流分享:将视线放置于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之中,思考我们怎么才能通过自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呢?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与当代榜样对比,学生能直观感受“自强精神的传承性”,理解“个人自强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联”,初步树立“强国有我”的家国情怀。 活动11:自强卡 教师引导总结:“不管是个人自强还是国家强,咱们现在能做的‘报国小事’就是‘把自己的事做好’——树立一个将来能为国家做贡献的职业目标,再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认真听课,将来学更多知识’‘爱护国旗,尊重国家符号’‘节约粮食,不浪费国家资源’。现在说说,你今天能做到的‘报国小事’是什么?”(学生分享 2-3 人,如 “今天认真听好这节课”“中午把饭吃完不浪费”) 【设计意图】学生将课堂认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规划,避免“学归学、做归做”;分享环节能让学生互相借鉴,明确自强的可行方向。 第四环节:知识建构 本节课知识建构: 本单元知识建构: 第五环节:收获与感悟 【收获与感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无论是榜样的抉择,还是总书记的嘱托,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和感悟。 【设计意图】 要求“具体行动”而非“空泛表态”,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自强精神”转化为可操作的日常行为(如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做法),避免“学归学、做归做”的脱节; 教师点评聚焦“具体性”和“家国结合”,强化正确的践行方向,让学生明确“怎么做才是真正的自强”。 【目标宣誓】为了让“自强精神”更深刻地印在我们心中,现在请全体同学起立,整理姿态,跟我一起庄严宣誓。 【作业超市】——自强打卡站 【设计意图】 “三类任务任选”尊重差异,避免抵触,提升参与度;“打卡+短感受”帮学生养成坚持习惯,强化对自强的自我认同;兼顾学习、生活、意志维度,紧扣“自主自立、奋发向上”的教学重点,培养健全人格与责任意识,延续课堂自强教育效果。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