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jú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ě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chàng寥liáo廓kuò,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zhēng róng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è飞舟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词人描绘这幅湘汇秋景图采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
上阕:赏秋景,悟豪情
上阕:赏秋景,悟豪情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近观
远眺
仰视
俯视
静景
动景
万类霜天竞自由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①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意象进行描写;
②运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俯仰结合、点(山、林、江、舸、鹰、鱼)面(万类)结合等手法;
③赋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出词人宽广的胸襟,同时又为后文的抒情、议论提供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上阕:赏秋景,悟豪情
古诗词当中的手法
1.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事,议论,说明)
描写:正面和侧面结合、动静结合、声与色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等。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2.表现手法
3.修辞手法
4.结构技巧
写景角度
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远近,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2、色彩角度:把不同的色彩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景物特色。
3、感官角度: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去写,写出所见所闻所感。
写景方法:
正面和侧面结合、动静结合、声与色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等。
知识梳理
正面和侧面结合、动静结合、感官结合、色彩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视觉角度、白描、细节描写等等。
描写
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托物言志,叙事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思考:《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上阕是如何处理景与情的关系的?
①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②作者从多角度描写景物,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③作者由眼前的自然景色想到由谁主宰世间盛衰的问题,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及其作为革命者的凌云壮志,从而使这首词的上阕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炼字题:
第一步:释含义、明手法(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二步:描景象(展开想象、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
第三步: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相关语句 关键词 效果分析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 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下阕:忆往事,明壮志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故事
形象气魄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几句塑造了怎样的“同学少年”的群体形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下阕:忆往事,明壮志
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②“书生意气,挥斥方道”,表明他们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以天下为已任,敢想敢做。
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关心国家命运并积极参加变革社会的实践。
④“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视权贵、敢于斗争。
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派的战斗精神。
这几句塑造了怎样的“同学少年”的群体形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下阕:忆往事,明壮志
下阕:忆往事,明壮志
中流击水图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最后三句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一代革命青年壮志凌云,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
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图
下阙
上阙
赏秋景,悟豪情
忆往事,明壮志
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
谁主沉浮?
同学少年
本词主旨





红遍了的不只是漫山枫林,更是革命的燎原圣火、雄雄壮志。
主宰大地的不是反动军阀、贪腐官僚、侵略势力,而是万万千千风华正茂、保家卫国的同学少年。
百年前的同学少年





思考:作为百年后的同学少年,我们该如何去做?
心悟口诵,朗读全文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沁园春·长沙》中 , 。 两句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生机勃勃秋景的句子是: , 。
3、《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的景色的诗句是:“ , 。”
4、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诗人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广阔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 , ?”这一问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心,也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和博大情怀。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课堂回顾
5、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由眼前实景转入到对过去学生时代的回忆的开头两句是 , 。 6、《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的句子是“ , ”。
7、《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同学们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的句子是“ , ”。”
8、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用“ , ”这两句写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盛。
8、《沁园春·长沙》中,“ , ”这两句化用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课堂回顾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练习巩固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注: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杜牧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杜牧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九华山: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清弋(yì)江:即青弋江,在安徽省宣城县西。
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
②远近结合。首联的意象“雪”“行人”“芳草”是近景,颔联的意象“九华山”“云”“寺”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③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试图未定的惆怅和不安。
④借景抒情⑤视觉听觉触觉结合
练习巩固
西阁夜①
杜甫
恍惚寒江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tuò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菱州,初住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此诗写于移居西阁之时。
②击柝:出自《周易·系辞下》:“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敲梆子巡夜。
③无衣:出自《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①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静月侵楼,营造了清冷孤寂的氛围,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伤感。
②颈联用典抒情。击柝,暗喻战事;无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
课后作业





1. 背诵《沁园春·长沙》;
2.请结合本课的学习内容,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使命和担当的看法。(不少于3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