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件(共6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件(共6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65张PPT)
-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
一生颠沛永葆赤诚
一、导入新课:
忧来无方,窗外下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
——托尔斯泰
他,被高尔基称赞为“不仅是一位反映了现实,而且还尽力对现实起作用的作家”,被萧伯纳评价为“是一位革命者,敢于蔑视众议院”,被后人赞誉为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
1. 作者介绍:
狄更斯(1812—1870),英国著名小说家,19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37年他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十四部半长篇小说和大量其他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写劳资矛盾的长篇代表作《艰难时世》(1854)和描写1789年法国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双城记》(1859)。
其他作品有《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和《远大前程》等。
作家经历
不幸的童年,冷酷的社会
狄更斯出身寒微,祖父、祖母都长期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嗜酒成性,挥霍无度,常常入不敷出。狄更斯仅上了两年小学就进伦敦一家黑鞋油作坊当童工。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家人出狱后,他又进学校念了两年书,终因家贫而再次失学。他一生受到的正规教育,总共才四年。他从小就能演会唱,所以常被父亲带到酒店去表演节目。11岁起就承担了繁重的家务。16岁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
童年不寻常的经历促使他早熟、早慧,亲身体验了社会底层人们的不幸,对他的文学事业大有益处。19世纪50年代,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后期,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社会两极分化,上层人物穷奢极侈而劳动人民却饱尝失业、贫困、疾病、饥饿之苦。狄更斯打心眼里同情不幸的人们,尤其是像他一样的少年儿童,他在日后的创作中着力描写这个群体。
作家经历
2. 作品背景:
《大卫·科波菲尔》属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范畴,为我们细致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叶涵盖英国社会各层面的生活画卷。
故事背景依托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代的英国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表面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但实际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小说带有自传色彩,许多内容的取材来源于狄更斯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全书以深刻反映作家个人生活和际遇为基调。
文学常识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论断的是法国作家蒲鲁东,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
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
自传体小说
自传体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艺术加工而成。
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比如,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为主。
小说的自传性质
狄更斯经历
课文中叙写
相似点
职业
负债入狱经历
童工经历
米考伯一度在海军里做过事
米考伯欠债破产,被关进塞德克高等法院监狱
10岁的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小童工,给酒瓶封口和贴标签
父亲是英国海军军需处一名小职员
父亲常入不敷出,在狄更斯11岁时,因无力偿还债务,进了负债人监狱
12岁被迫辍学独自谋生,在一家鞋油作坊当学徒工,给鞋油瓶封口和贴标签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所著的第八部长篇小说,被他自己誉为“心中最宠爱的孩子” 。
列夫·托尔斯泰也曾给予了高度评价:“所有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
明确字音:
咄咄(duō) 污垢 (gòu)   颤抖 (chàn)  
佣金 (yònɡ) 诨名(hùn) 呜咽(yè)
孤苦伶仃(líng dīng)放肆 (sì)  纠葛 (gé)  
干酪 (lào) 琢磨(zuó mo) 邋遢(lā ta)
慰藉(jiè) 褴褛 (lán lǚ) 誊写 (ténɡ)
铁蒺藜 (jí li)
小说
01
02
03
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环境描写
“三要素”
前情回顾:
第一章 来到人间
第二章 初识世事
第三章 生活有了变化
第四章 蒙羞受辱
第五章 遣送离家
第六章 相识增多
第七章 第一学期
第八章 我的假期
第九章 难忘的生日
第十章 遭受遗弃
第十一章 独自谋生
第十二章 决计出逃
本文节选的是第十一章(独自谋生)。小说前面的情节是:大卫·科波菲尔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大卫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善良的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天真无知、不知人世险恶的克莱拉被冷酷阴险的谋得斯通先生哄骗,改嫁给他。大卫遭到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进寄宿学校,他在学校里结识了斯蒂福斯、特雷德尔等人。母亲去世后,谋得斯通霸占了科波菲尔家的财产,把大卫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1.速览文本,梳理情节。
序幕(1-5段):“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开端(6-23段):“我”成为了米考伯先生的房客;
发展(24-44段):“我”见证了米考伯一家被人催债,靠典当度日;
高潮(45-51段):“我”去监狱探望米考伯,米考伯一家入住监狱;
结局(52-54段):“我”有了新的住所,米考伯先生度过最危急的关头。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主线—“我”的所见所闻,“我”的成长变化。(大卫的成长史)
副线—米考伯一家欠债、被追债、入狱又最终的自由的故事。(处于困境中的米考伯夫妇)
本文以大卫的成长史为主线,以处于困境中的米考伯夫妇为副线,给我们塑造了一批极具个性的人物。
本文采用主人公视角(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小说中的“我”就是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主人公视角的好处在于:
“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小说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
小说带有自传性,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许多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叙述更有感染力。
小说是以“我”的口吻,以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小说的主观色彩更为浓厚,便于更直观地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有利于作者表达对诸多社会现象的认识。
3.本文采用了怎样的叙述视角?这种写法有何效果?
儿童视角
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之所以要用儿童视角,是因为儿童视角有着许多成人视角无法达到的优越。总结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
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
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
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
儿童视听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本文叙述视角不但建立在主人公的回忆之上,而且还以孩子的视角来感知周围的世界,呈现出从儿童视角向成人叙述的发展过程。
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交织有怎样的好处?
(1)儿童视角让成人的世界更真实,使作品增添童真童趣和诗意美,丰富了小说情节,交代出必要的内容,更能凸显主题。
(2)成人的眼光来补充说明,同时加入对现实生活场景、社会现状的客观描述,让读者在了解主人公成长的同时,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大卫的成长有深切的体会,更能共情人物的感受。
(3)在“我”的身份及视角的切换下,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体验与反思融合为一体,叙述中既有童年视角又有成年观照,从孩子的视野去反映现状,童趣横生之余,也说明童年经历的刻骨铭心,既表达了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的赞美,又隐含一定的社会批判。
如果“我”即是小说主人公:
(4)从读者角度看,便于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拉近了小说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走进小说主人公的世界,产生强烈共鸣。
如果“我”不是小说主人公:
(5)从人物塑造看,“我”见证了人物活动的过程,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突出)主人公的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
合作探究:
在大卫这段人生经历及成长中,米考伯先生一家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米考伯夫妇是怎样的人?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大卫和米考伯夫妇形象的
找出相关语段,分析刻画手法,概括性格特征。
米考伯太太人物形象分析
米考伯太太又是怎样的人?作者是如何描写她的?
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婴儿是双胞胎里的一个。我可以在这儿提一下,在我跟米考伯家的整个交往中,我从来不曾见到这对双胞胎同时离开过米考伯太太。其中总有一个在吃奶。(第24段)
肖像描写,体现米考伯太太生活艰难。
米考伯太太
“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 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第26段)
“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第28段)
米考伯太太对眼下家庭困难的担忧,表现了她的理性和坚强,但她又把娘家以前的辉煌挂在嘴边,体现了她的追求体面与肤浅的性格特征。
理性坚强/好面子
语言描写
米考伯太太
"科波菲尔少爷,"米考伯太太说,"我不拿你当外人,所以不瞒你说,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了。"不,亲爱的科波菲尔少爷,”她说, “我丝毫没有这种想法!不过你年纪虽小,已经很懂事了,你要是肯答应的话,你可以帮我另外一个忙,这个忙我一定接受, 而且还十分感激。”(第36-41段)
米考伯太太生活艰难但拒绝一个小孩子的钱,说明她心地善良、自尊自重,当大卫提出可以借钱给她的时候,她坚决拒绝,而是请求大卫帮她去当铺用银餐具换钱维持生计。
语言描写
心地善良、自尊自重
米考伯太太
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第32段)
对比的手法,鲜明地展现出米考伯太太的不懂持家、乐天派性格。
动作描写
盲目乐观、挥霍无度
51:
“ ……后来,米考伯太太决定也搬进监狱去住,因为这时候米考伯先生搞到了一个单独的房间。于是我就把这所住房的钥匙交还给房东,房东拿到钥匙非常高兴。几张床都搬到高等法院监狱里去了,留下了我的一张。我把它搬到了另外租的一个小房间里。这个新寓所就在监狱大墙外不远的地方,我为此感到很满意,因为我跟米考伯一家患难与共,彼此已经很熟,舍不得分开了。他们也给那个孤儿在附近租了个便宜的住处。”
→侧面描写
米考伯太太对丈夫忠诚体贴、不离不弃,对“我”和孤儿乐善好施、心地善良。
盲目乐观,爱慕虚荣。因为丈夫的债务,财产被法院强制没收,她依然边炸牛排边和大卫谈论往事,兴致极好。
自尊自重,心地善良。当大卫提出可以借钱给她的时候,她坚决拒绝,而是请求大卫帮她去当铺用银餐具换钱维持生计。
不离不弃,深爱丈夫。米考伯因为债务被抓进监狱,但米考伯太太去监狱陪伴,并且相信他可以“时来运转”;大卫探监回来报告情况的时候,她竟晕过去了
人物总结:米考伯太太
米考伯先生
6:
“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双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肖像描写
通过对他体型、头及脸的描写,突出了他长相滑稽的特点;通过对手杖与眼镜的描写,突出了他生活贫困却极力掩饰,体现了他爱慕虚荣、爱讲排场的性格特点。
人物漫画法
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在描写人物肖像时,有时对人物的某一特点进行夸张描写,以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采用人物漫画法时,要注意夸张得适当、合理,这样读者看了才有真实感。人物漫画一般用于对人物的贬斥或讽刺。
10:
“ 要我把我住家后面的一间空着的屋子——拿它,简而言之,出租——简而言之,”陌生人含着微笑。”
para14:
“我的地址是,”米考伯先生说,“城市路,温泽里。我,简而言之,”说到这,他又带着先前那种文雅的气派。
16:
“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前往城市路,似乎还有困难——简而言之,”
→语言描写
米考伯先生说话爱拿腔拿调,喜欢卖弄学问,故作文雅。
16:
“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前往城市路,似乎还有困难——简而言之,”……“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
23:
“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一路上,……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为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可以轻易地找到回货行的路。”
→语言描写
米考伯先生说话爱拿腔拿调体现了他言谈幽默,主动为大卫带路,并为他找到一条最便捷的路,说明他是一个热心善良、体贴真诚的人。
32:
“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
34:
“有一次,这种星期六晚上的谈话刚开始,米考伯先生就泣不成声,可是到了快结束时,他竟又唱起“杰克爱的是他可爱的南”来。我曾见过他回家吃晚饭时,泪如泉涌,……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给房子装上凸肚窗得花多少钱。”
虽然穷困潦倒,却梦想有一天会时来运转,说明他没有现实感,不善于务实,耽于幻想、盲目乐观。
45:
“最后,米考伯先生的困难终于到了危急关头,……他的末日到了——我真以为他的心碎了,我的心也碎了。可是我后来听说,就在那天上午,还有人看到他兴高采烈地在玩九柱戏呢!”
→动作描写
用了对比的手法,鲜明地展现出米考伯极快的情绪变化,对不幸的健忘程度让人忍俊不禁,说明他盲目乐观。
47:
“他要我千万记住,一个人要是每年收入二十磅,花掉十九磅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磅一先令,那他就惨了。在这以后,他向我借了一先令买黑啤酒喝,还写了一张要米考伯太太归还的单据给我,随后他就收起手帕,变得高兴起来了。”
→动作描写
米考伯先生虽然穷困潦倒,却无法改变自己的习气,体现了他及时行乐、得过且过、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性格。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经济窘迫、热心善良、乐观积极的“慈父”形象,但又是一个爱慕虚荣、喜欢讲究排场、债多不愁、乐天知命、不切实际的底层负债者的滑稽形象。
米考伯先生是世界文学中的一位典型形象,“米考伯”甚至作为一个单词被收入普通的英语词典中,被称为“米考伯主义”,意为“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可见这个人物塑造之成功,其影响之大。
人物总结:米考伯先生
思考2:作者对米考伯夫妇的态度是什么?
狄更斯对米考伯夫妇的态度是复杂且充满温情的。
既有幽默的讽刺,批判其缺乏责任感和不切实际的空想;但更多的是宽厚的同情与善意的调侃,看到了他们身处底层困境中依然保有的善良、热情与乐观的生命力。
思考2:作者对米考伯夫妇的态度是什么?
狄更斯通过大卫的视角给予米考伯的不仅是讽刺,更有深切的悲悯。“米考伯主义”已超越文学范畴,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指代那种缺乏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性格。它既是一种在逆境中自我安慰、保持希望的生活智慧,也警示人们缺乏规划和逃避责任可能带来的恶性循环。
探寻踪迹:成长总是伴随困境,结合文本,谈谈大卫在成长中遭遇了哪些困境?
提示:从文章中找到关于困境描写的句子,然后建构逻辑体系,分层阐述。
大卫遭遇的成长困境
生活困境
心灵困境
文中展现
总的来说,“我”的童工生活很 。
成长困境
(一)身处困境:
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1段)
“教育是很费钱的。而且即使不费钱,我能供得起,我也认为,继续上学毫无益处。你的前途是,自己到社会上去奋斗。”(《10章遭受遗弃》)
工资我想是每星期六先令。至于到底是六先令还是七先令,我已记不清了。(22段)
遭人遗弃,生计堪忧
成长困境
①对货行的描写:
A.体现了货行环境的恶劣;B.衬托了大卫当时灰暗的心境;
(一)身处困境:
第 2 段……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片泥。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
污浊、恶劣的劳动环境
成长困境
②大卫在货行干活的描写:
第 3 段……于是有一些大人和小孩就着亮光检查这些瓶子,扔掉破裂的,把完好的洗刷干净。摆弄完空瓶子,就往装满酒的瓶子上贴标签,塞上合适的软木塞,或者是在软木塞上封上火漆,盖上印,然后还得把完工的瓶子装箱。这全是我的活儿,我就是雇来干这些活儿的孩子中的一个。
(一)身处困境:
繁重、单调、艰辛的劳作内容
成长困境
③叙写了货行里大卫每天打交道的人。
童工伙伴的共同点:衣着破烂、出身低微。都是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的,很早出来谋生的,社会底层贫困人家的孩子。
第4段……他叫米克·沃克,身上系一条破围裙,头上戴一顶纸帽子。他告诉我,他父亲是个船夫,在伦敦市长就职日,曾戴着黑色天鹅绒帽子参加步行仪仗队。他还告诉我,我们的主要伙伴是另一个男孩,在给我介绍时,我觉得他的名字很古怪,叫粉白·土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这并不是这个孩子起初的名字,而是货行里的人给他取的诨名,因为他面色灰白,像煮熟的土豆般粉白。粉白的父亲是个运水夫,还兼做消防队员,以此受雇于一家大剧院。
社会底层、贫困的童工伙伴
(一)身处困境:
文学常识
必修下册小说单元:
人与人的交往(即人际关系),构成了极为重要的人物生存的空间,会对人有深入而内在的影响,也会使人陷入困境。
EG:
①与祥林嫂打交道的是麻木冷漠的鲁镇人、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他们共同构成的鲁镇社会、风俗习惯使祥林嫂陷入生存困境;
②高衙内、陆谦、富安欲置林冲于死地的步步紧逼,构成了林冲的生存困境。
本文里继父的虐待、遗弃使大卫陷入困境。每天跟大卫打交道的人,也是大卫的一个重要的成长环境。
成长困境
(二)心处困境
运用心理描写“沦落”“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深深地感到羞辱”直接指出大卫的绝望和痛苦,他现在干的活,所处的环境,打交道的人都跟他想继续的学业无关,都叫他非但无法接近、实现(成为有学问、有名望的人)梦想,反离梦想越来越远。
第5段: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当时我感到绝望极了,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深深地感到羞辱。我年轻的心里痛苦地认定,我过去所学的、所想的、所喜爱的,以及激发我想象力和上进心的一切,都将一天天地渐渐离我而去,永远不再回来了,……
理想破灭的痛苦与绝望
成长困境
运用心理描写,“不应该、不结识、不交谈”表现出大卫心灵的孤独和强烈的不甘,不甘心一辈子永远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不能在人生低谷里滑向更低处。
(二)心处困境
第52 段:在这段时间里,我依旧一直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干着普通的活儿,跟那几个普通人做伙伴,心里仍和开始时一样,感到不应该这样落魄,受这样的屈辱。我每天去货行,从货行回家,以及中饭时在街上溜达,都会看到许多孩子,可我从来没有结识过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也没有跟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交谈,当然对我来说,幸亏如此。
心灵的孤寂与不甘
大卫遭遇的成长困境
生活困境
心灵困境
污浊、恶劣的劳作环境
繁重、单调、艰辛的劳作
社会底层、贫困的童工伙伴
绝望
不甘
孤独
文中展现
总的来说,“我”的童工生活很 。
悲苦
年幼遭弃、生计堪忧
与米考伯夫妇的交往对大卫成长产生了哪些影响?
虽然米考伯夫妇装文雅、爱虚荣、无远虑、总幻想着走运,可是在课文第51段,大卫却说“我跟米考伯一家患难与共,彼此已经很熟,舍不得分开”。这是为什么?
联系前十章,对比着看:与虐待大卫的继父谋得斯通,毒打大卫的萨伦寄宿学校校长克里克尔等人相比,米考伯夫妇将大卫视同家人,给了孤苦伶仃的大卫如父亦友、如母亦友的温暖。在他们身上,有着善良与爱的光辉。
主要事件 事件梗概 人生成长
“我”到米考伯家做房客(6-33)
“我”和米考伯太太成为知己(34—45)
“我”到狱中探望米考伯(46-50)
“我”搬家、经常探望米考伯一家(51-54)
米考伯尊重我,关爱我。
懂得了对关爱、温情予以回馈
关心米考伯一家的生计
以实际行动帮助别人
为米考伯先生的入狱而“心碎”;为了与米考伯吃羊腰肉而借刀叉。
“我”在监狱附近租了房子,经常去探望米考伯一家。
在苦难生活中学会直面现实,变得坚强。
学会珍惜患难之情,将苦难化作财富。
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被人遗弃,在恶劣环境中做着繁重的活,却能妥善独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希望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对于自己现状感到羞耻和不甘。
积极向上,不甘堕落
对米考伯先生的遭遇感到担忧,帮助米考伯太太,尽自己全力支援米考伯一家。
善良宽厚,富有同情心
—— 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孤苦伶仃、痛苦寂寞、善良勤奋、渴望温情的形象。
延伸思考:只有大卫遇到了困境吗?还有谁也身处困境?
第1段: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我就成了……一名小童工了。
第4段:他叫米克·沃克,身上系一条破围裙,头上戴一顶纸帽子。
第4段:这全是我的活儿,我就是雇来干这些活的孩子中的一个。
第25段:她是“一个孤儿”,来自附近的圣路加济贫院。
第52段:他们在监狱里的生活,反倒比长期以来住在监狱外面更舒服一些。
《双城记》: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大卫·科波菲尔》勾勒了一幅19世纪中叶涵盖英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维多利亚时代图景,这一时代的英国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表面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但实际上雇佣童工等社会问题突出,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分析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环境:小说主要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请在课本中圈画出描写这些内容的相关语句,并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生活场景:
场景一:小童工在货行艰辛劳作
场景二:米考伯夫妇和大卫的居住环境
①货行环境:
第2段: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
特点:阴暗潮湿、破旧污浊、十分恶劣
作用:1.自然环境方面,交代了“我”当时工作的地方环境恶劣:外部狭窄、泥泞;内部破败不堪,腐臭难闻。
2.人物方面,衬托了人物当时灰暗的心境,反映了人物悲惨的遭遇。
作用:3.社会环境方面,展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揭露了盛世下的阴暗面,批驳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味追逐私利而不顾道德底线和法度情理的丑恶行径),体现了作者对英国童工制度的指责,严重侵犯了人权,不合人道。
4.主旨方面,揭示社会差异的悬殊,也暗示了英国社会想要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采取适当措施,解决问题并改进现有制度。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②米考伯住宅环境
第24段: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部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
特点:破旧简陋
作用:1.环境方面,“破破烂烂”“全部空空”突出了米考伯先生一家经济拮据的困境。
2.情节方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米考伯先生被追债与入狱做铺垫。
3.人物方面,也从侧面突出了米考伯夫妇二人爱慕虚荣的人物形象。
4.主题方面,升华文章主题,对造成米考伯夫妇苦难的社会根源进行批判。
除了批判当时社会状况,狄更斯还想借《大卫 科波菲尔》传达什么??
①对底层民众患难与共、善良真诚的优良品质的赞扬;
②对悲惨境遇却依然不失对生活的希望、自强不息品质的赞美;
③对身处困境依然不失善良的生命底色的讴歌;
④对当时现实社会状况的批判 。
→写出了周围的人和事对大卫成长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宽厚、善良、仁爱等美德的赞美。
四、课堂小结
本文描述了大卫·科波菲尔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开始独立做工的现状,与米考伯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了金钱对于家庭、婚姻、社会的腐蚀作用,批判社会中人性的缺失以及道德的沦丧,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宽厚、善良、仁爱等美德的赞美,对造成主人公和米考伯夫妇苦难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批判。
作者为什么塑造大卫“孤儿”这一人物形象?
Why does the author portray Davy as an orphan
大卫·科波菲尔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论是他孤儿时代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辛酸,还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挠的奋斗,都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求出路的痛苦历程。经历了大苦大难后尝到人间幸福和温暖的大卫,靠的是他真诚、直率的品性,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人的纯洁友爱之心。
狄更斯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揭开了“维多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显现出隐藏其后的社会真相。
大卫需要成长,米考伯夫妇需要成长,这个社会,也需要成长。狄更斯的笔在揭开社会不堪的伤疤的同时也点亮了人性的希望灯火。他让我们在惨淡无奈的社会现实之下依然保存人性的美好。
小说中人性的真善美恰如暖阳一样照耀着黑暗的大地。
《白夜行》(东野圭吾):“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
这句话像温暖的太阳,照亮了每个人心中那片大小不一的灰暗地带。无论是过往还是当下,我们的社会和个人生活都或多或少存在让人无奈唏嘘的阴暗不堪。只是,在暗夜里依旧能怀抱希望,或许正是人类的珍贵品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