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
盛唐第一诗
感谢《春江花月夜》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
闻一多
经典论断 ——于峰顶处见疑云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属宫体诗。
宫体诗,指南朝齐梁与隋唐时期以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为中心的宫廷艳情诗歌,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探源:何为“宫体诗”?—— 需要被救赎的过往
梦笑开娇靥,眠鬓压落花。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
——萧纲《咏内人昼眠》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对比鉴赏
局促于闺房,描写细琐
开阔宏大,气象万千
对比鉴赏
宫体诗
(旧传统)
《春江花月夜》
(新创造)
境界局促
风格绮靡
情感苍白
思想浅薄
大气壮阔
情感真挚
流畅清新
思想深刻
自赎
反复诵读
感受意境
朗读正音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yàn
diàn
xiàn
tīng
xiān
jiǎo
pàn


piān
pái huái
zhēn
huán
huán
xiá
jié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月升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月悬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月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月落
思考1:全诗以什么为线索?
思考2:全诗写了月的哪几种形态?
月的变化:月升月落的时间顺序
春江花月夜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全诗可分为几大层次?
月下之景
月下之思
月下之情
月下之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学生活动:
从意象、意境、用字、手法、情感角度赏析月下之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春天的江潮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
月光照得春江波光荡漾,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哪里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呢。
月光如霜,所以空中霜飞无从觉察。沙滩上的白沙(和月色相融),看不分明。
江水蜿蜒曲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着花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下之景(1-8)】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为什么用“生”不用“升”?
①“升”指上升,只是写出了月初升的状态。“生”本义为“出生、诞生”,在此处有“突然出现”之意。
② “生”字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化静为动,写出了月随潮而生的动态之美,使春潮涌动的景象更加壮观。
③“生”字极富动态美,表达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
江天一色
大气壮阔
境界之赎——化“局促”为“壮阔”
(释含义)
(明手法,描景象)
(析效果,表情感)
1.交代字或词的具体意思(语境义)。
2.给出字词所使用的手法。
①描写角度,比如从嗅觉、听觉、视觉或动静、虚实、远近、明暗等角度分析景物之间的关系;
②修辞的角度,比如比拟、比喻、夸张、借代等。
3.写出字词描摹的景物特征。
4.写出表达的思想情感。
炼字题答题“四要点”
炼字题答题规范
1.释含义+明手法。(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点明该字所运用的手法,如拟人、夸张、比喻、对比、通感等;或者点明该字的文言活用现象,如使动、形容词作动词等)
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析作用。(思想感情、营造意境)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4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将月光比作白色不透明小冰粒,月光明亮皎洁;将月光比作流动的霜,赋予其动态的美感,写出了月色清凉,月夜朦胧。
置身这个月夜,有花的芳香,有月色的皎洁,从侧面(感受)来营造梦幻朦胧的意境。
月下之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风格之赎——化“绮靡”为“清新”
意境:空阔纯净、清幽静谧
情感: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水与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何人,只见长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送走东去的流水。
人生一代代无穷尽地传承,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那么相像。
【月下之思(9-16)】
此句在诗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过渡。总结江上月景——江天无尘,明月孤寂。由写景开始转思考人生,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自然地引发诗人的遐思冥想。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何人初见月?”“何年初照人?”:这是对宇宙起源、生命起源的终极哲学追问,诗人独立江畔,面对永恒的自然,感到了深深的渺小与困惑。—— 此为其“深刻”之一。
哲思之赎——化“浅薄”为“深刻”
人生有限与宇宙无穷的矛盾
哲思之赎——化“浅薄”为“深刻”





春去春会再来
水流无尽
花谢花会再开
月圆还有月缺
夜过还有明夜
循环往复
无穷无尽
个体生命虽如流水般消逝,但人类文明的繁衍、生命的延续却如长河一般,代代无穷,与明月一样获得了某种永恒。—— 此为其“深刻”之二,是一种从哀伤到豁达的生命礼赞。
哲思之赎——化“浅薄”为“深刻”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宇宙的永恒是单一的永恒,人类的永恒是变化的永恒。
儒家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
——雷锋
“只要还有一个记得你的人,你的生命就没有完结。”
——《寻梦环游记》
哲思之赎——化“浅薄”为“深刻”
哲思之赎——化“浅薄”为“深刻”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待”、“送” 用拟人手法,月亮为“待”伊人,长明不衰(宇宙无穷),长江水“送”走了人的年华(人生短暂)。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间的离愁别恨。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总写游子思妇两地相思之情
思妇怀人
游子思归
总↓分
一种相思,两处离愁。
人世间共有的、普遍的离别相思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总写游子和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
【月下之情(17-20)】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 (漂泊在外不得志的代名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植
白云:飘忽不定。比喻游子的行踪不定。(浮云)
青枫浦:送别地点的代称。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
明月楼:借指楼上的思妇。
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
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闺房中的门帘卷不走月光,
捣衣砧上拂去了月光但它又已回来。
这时相互凝望着月亮是互相听不到声音,
我希望追随月光流去照耀着游子。
送信的鸿雁能够飞翔很远但也无法飞渡月光到达你的身边,
送信的鱼龙游得很远但也无法游到你的身边而只能在水面上卷起阵阵波纹。
思妇怀远
【月下之情(21-28)】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怎样细腻地表现思妇的相思之苦?
①“裴回”: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月的徘徊其实是人的徘徊。
②情景交融:表面是写月光,实际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把苦苦相思表现的淋漓尽致,意味深长。
③“卷不去”和“拂还来”:她想赶走恼人的月光,可月光却卷不去、拂还来,正如她对游子的思念,想忘记却做不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对游子的相思之苦。
【捣衣】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gǎo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 (称为 “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这个过程称为 “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
捣衣的机械重复的劳作,砧声单调悠长,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 主题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鱼龙”、“鸿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的惆怅、无奈。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游子思归
【月下之情(29-36)】
昨天晚上梦见花落在幽静的水潭,
可怜春天已过了一半却还不能回家。
江水流走了,春光随着水流逝,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
水潭上落下的月亮如今又正向西倾斜,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
斜月慢慢下沉隐,继而藏进海雾之中,
北方的碣石山与南方的潇湘江水路程无限遥远。
不知浪迹天涯的游子中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
只有那即将西沉的残月余辉伴随着缭乱不宁的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天——春半
春江——江水流春
花林——落花
月升——月斜(月落)
今夜——昨夜
花落、水流、月落,都有美好事物消逝之意,既是写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归的凄苦和落寞。
前后意象区别:
情感之赎——化“苍白”为“真挚”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思妇怀远,游子思归。春江花月,年年如斯。
把人类与宇宙一样伟大的密码从深邃而抽象的哲思解锁为了平凡而真实的场景。
每每情动于衷、心弦波动、情丝扰扰之时,就是我们在以一己之力替人类文明对抗着时空的永恒。
境界之赎——化“局促”为“壮阔”
风格之赎——化“绮靡”为“清新”
哲思之赎——化“浅薄”为“深刻”
情感之赎——化“苍白”为“真挚”
“自赎”的意义——孤篇横绝的魅力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