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2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大学之道》课件(共2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大学之道
《礼记·大学》
看到“大学”二字,你想到了什么?
如何理解“大学之道”的“大学”?
“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
文题解读
“大学”
大学: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大学问。
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来源于《大学》
东南大学——止于至善
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来源于《大学》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来源于《大学》
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来源于《大学》
河南大学——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
道:本指“道路”,引申为宗旨、规律、原则等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了解《礼记》
《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又称《小戴礼记》《小戴记》。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了解《礼记》
《礼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一段文意梳理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明德,是人从上天那里所获得的(禀赋),它空灵而聪慧,从不昏昧,能够蕴含万事万物的道理,并能应对万事万物。 但是,(它)会被个人先天禀赋的局限所约束,会被人的私欲所遮蔽,于是有时候就会变得昏昧; 然而,它那本体自有的光明,却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因此,求学的人应当顺着那(明德)偶尔显露出来的光芒(去努力),从而使它彻底明亮起来,以恢复它最初光明圆满的状态。
第一段文意梳理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顶真修辞的运用,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第一段文意梳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一句:开宗明义:点明大学之道的宗旨,提出了“三纲”。
第二句:承接上文,明确“知止”这一目标的作用。
第三句:总结上文,同时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第一段文脉梳理
三纲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即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
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思考3:“三纲”之间的关系
对己
立德
对人
爱人
这“三纲”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明明德
完善自我,改进自我
内圣
亲民
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
外王
止于至善
最终追求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第二段文意梳理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横渠语录》
1.“八目”指什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三纲”与“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二段文脉梳理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内修(独善其身)
外治(兼济天下)
八目之间是相互联结的关系,它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
“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文本的现实意义
明明德——立德树人、以德治国
亲民——以民为本
止于至善——人的全面发展、高阶追求
格物致知——实践出真知
诚意正心——诚实、求真、良好的初心
修身——自我完善(小我)
齐家——家庭责任(中我)
治国平天下——社会责任(大我)
文本的现实意义
——大事从小事做起
——内在决定外在
——目标是 行动的指南
——修身是所有人的必修课
文本练习
1、钱理群先生层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读书人道德缺失所致,对此,你怎么看?结合本课所学加以阐释。
文本练习
2、大学之道,既是求学之道,又是为人处世之道。(1)在《劝学》《师说》里我们学习了“学习的作用、意义、方法、态度等”,请你仿照《大学之道》写一则《学习之道》(2)在《<论语>十二章》里,我们也探讨了“何为君子”“何以君子”,请你仿照《大学之道》写一篇《君子之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