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共2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课件(共2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秋风万里的凝望,照见生命的苍茫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_____”杜少陵等,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被誉为“_____”,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_____”,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__________”这条主线,其诗歌风格基本上是“__________”,“三吏”和“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诗史
诗圣
忧国忧民
沉郁顿挫
杜甫人生四时期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代表作《望岳》
读书游历时期(35岁之前)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
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代表作:《春望》“三吏”“三别”
为官流亡时期(45-48岁)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
漂泊西南时期(49岁-58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其人
(712—770)
杜甫其人
(712—770)
知人论世
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沉郁”指思想内容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指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地方军阀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严武病逝,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
买舟南下,到达达夔门,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病魔缠身肺病、疟疾、风痹等多种疾病,听力和视力也出现问题,生活很困苦,身体每况愈下。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这首诗也被誉为“七律之冠”。
写作背景
登临诗
古人的登高情结
一、儒家文化影响
君子登高必赋--孔子
二、重九登高习俗的影响
避免邪气,登高避灾
三、现实情况使然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则致思深
律诗,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
1.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
2.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3.中间两联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文体知识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起句定调)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承句蓄势)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句掀波澜)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合显主旨)
登高所见
(写景)
登高所感
(抒情)
这首诗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划分层次?
整体感知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在俯仰之间,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境界宏大的秋景图,营造了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漂泊痛苦的情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气逼人,天气寒冷,内心凄凉
天地高远广阔,更显人渺小孤单
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冷色调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在空中盘旋,急风猛烈,无处停息,诗人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相似(孤独无依)
探究诗歌
首联意象分别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赏析颔联
颔联的意象分别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让人感到韶光易逝,人生短促(生命之短暂)
长江不尽,亘古如斯,会觉得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宇宙之永恒)
对比
[意象构成的画面]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落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勾画出一幅广阔的长江秋景图,[氛围作用]营造了苍凉雄浑、沉郁悲壮的意境,[情感/主旨]表达了诗人体会到了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但同时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虽有无奈,他仍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宏大的气势。
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为何而悲?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合作探究
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即八可悲。(《鹤林玉露》)你能读出几层?
赏析颈联·八层意思
① 万里,地之远也 远离故乡 离乡万里
② 悲秋,时之惨凄也 时值深秋 季节之秋、韶光易逝
③ 作客,羁旅也 漂泊异乡 避乱漂泊西南,寄居他乡
④ 常作客,久旅也 长年漂泊 写此诗时56岁,漂泊西南已八年
⑤ 百年,齿暮也 年事已高 人生之秋,功业未成,壮志难酬
⑥ 多病,衰疾也 疾病缠身 因病戒酒,无法借酒消愁
⑦ 台,高迥处也 望远抒怀 重阳佳节,登高望远,萧瑟悲凉
⑧ 独登台,无亲朋也 孤独愁苦 亲朋离散,天各一方,相会无期
宋 罗大经
情感:长年漂泊、年事已高、疾病缠身、孤独愁苦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浊酒:“浊酒”与“清酒”相对。清酒,乃酒中之冠,冬酿夏熟,属于好酒系列。(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李白《行路难》)浊酒,未提酒糟,酒色浑浊,属于不太好的酒,价钱也便宜。(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新停:杜甫是一个爱喝酒的人。昔日的他,喜时喝酒:“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忧时也喝酒:“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九日》)今日的他,想借酒消愁,却因贫病交加,不得不戒酒。如此,愁何以解?无解!只能郁结于胸。苍老的杜甫久久不能释怀,一直积郁到3年后生命的终结。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赏析尾联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生计潦倒,时事艰难,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人生艰难——常年作客他乡的羁旅之愁;
年华逝去壮志未酬的无奈之感;
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时局艰难——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
艰难:既指国家,也指个人。
思考:造成杜甫的愁苦的原因是什么呢?
国难
安史之乱后,军阀混战,
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家愁
家道艰辛,穷困潦倒
流落他乡,长期飘泊
年老多病,独自登台
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孤独
触景
悲凉萧瑟
沉郁厚重:沉郁”指向情感的深厚凝重,既包含个人命运的悲苦,也融入了家国天下的忧患。
1. 多重悲苦的叠加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浓缩了八层悲意:漂泊万里、悲秋时序、羁旅他乡、久客难归、暮年迟暮、病痛缠身、登高怀远、孤独无依。短短14字,将个体生命的困境与时代的动荡交织,形成情感的厚重感。
2. 家国情怀的升华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中,“艰难”既指个人生活的潦倒,更指向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动荡与民生的凋敝。杜甫的悲愁超越了个人范畴,升华为对天下苍生的悲悯,体现了“穷年忧黎元”的仁者情怀。
“顿挫”:“顿挫”体现为诗歌形式上的曲折变化,通过结构、声律、修辞等手法制造情感的波澜。
1. 章法的起伏变化
(整体)前四句写景与后四句抒情的对比:首联以急风、哀猿、飞鸟等意象营造凄清氛围,颔联以“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的宏阔景象将悲情推向高潮;后四句转而直抒胸臆,却在尾联以“新停浊酒杯”的细节戛然而止,形成情感收束的张力。
(局部)视角的转换:首联近景(风、猿、渚、鸟)与颔联远景(落木、长江)交错,仰视与俯视结合,形成空间上的顿挫感。
2. 声律的抑扬顿挫
对仗工整与平仄严谨:全诗八句皆对仗,如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中自对(“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与联间对仗结合,声律铿锵。平仄遵循七律规范,如首句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强化节奏感。
- 叠字与拟声词:“萧萧”“滚滚”等词既模拟自然声响,又通过叠字的重复强化情感的绵延与激荡。
3. 句法的创新与凝练
倒装与省略:如“香稻啄馀鹦鹉粒”(《秋兴八首》)的倒装句式,虽未见于《登高》,但杜甫在《登高》中通过压缩意象(如“万里悲秋”)实现语言的凝练。
情感收放的控制:尾联“潦倒新停浊酒杯”以生活细节收束全诗,本欲借酒消愁却因病停杯,情感在压抑中更显深沉。
自古逢秋多寂寥,中国文人多悲秋。请谈谈你对杜甫“悲秋”的理解。
景:自然之秋
己:人生之秋
国:国家之秋
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身世的感慨、家国的忧伤,显得沉郁厚重。即使人生潦倒,仍忧国伤时;即使国事艰难,壮志未酬,仍心系家国。杜甫的悲是悲自然,是悲人生,悲国家,悲天下苍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