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长征胜利万岁》课件(共5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长征胜利万岁》课件(共5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课前预习
1.明确字音
巍巍(wēi wēi) 熙熙攘攘(xī xī rǎng rǎng)
运筹帷幄(wéi wò) 寒噤(jìn) 长途跋涉(bá shè)
2.解释词语
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久别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互诉衷肠:形容相互之间诉说对对方心底里的感情,通过诉说,大家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恨之入骨:意思是恨到骨头里去。形容痛恨到极点。
拍手称快: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
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运筹帷幄:在帷幕之中指挥、谋划。后泛指策划机要。
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
杨成武
长征胜利万岁
新课导入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主席的诗词用铿锵的声音喊出了红军的英雄气概。14个省、18座大山、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作为跨越两万五千里的他们在旅途中发生了什么故事,又有什么精彩的瞬间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杨成武的回忆录《长征胜利万岁》去了解这段艰辛而辉煌的历史。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长征的背景,能够概括文章所记述的主要事件,并体会作者在记叙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中重点句子和艺术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3.感悟长征精神,理解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探讨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壹 知人论世
了解长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这次战略大转移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
长征路线
红一方面军: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零3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一万六千里。
红四方面军: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行程八千余里。
红二十五军: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近万余里。
长征路线
长征基本路线:瑞金(1934年7月7日)→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创作背景
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了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共击溃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本文就是长征的重要参与者杨成武将军对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后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回忆,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
2.红四军长征时人数:8-9万。结束时约1.2万。
1.红一军长征时人数:8.6万,长征结束时约7200人。
关于长征
三大主力军队
长征前后
3.红六军长征时人数约9700人。结束时约1.1万人
毛主席接着说:“从瑞金算起,十二个月零两天,共三百六十七天,战斗不超过三十五天,休息不超过六十五天,行军约二百六十七天,如果夜行军也计算在内,就不止二百六十七天。”然后,他扳着手指说:“我们走过了闽、粤、湘、赣、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杨成武回忆录》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飞夺泸定桥
雪山忠魂
过草地
巧渡金沙江
万里长征
长征用具
▲红军吃剩下的半截皮带
▲红军过雪山时防滑用的脚马子
万里长征
▲红军军服、军帽、武装带
▲红军穿过的草鞋
长征用具
杨成武(1914—2004),福建长汀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1929年1月,参加了闽西古城地方武装暴动并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起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重要战役战斗。
1934年10月随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多次率部担任前卫,在强渡乌江、抢占娄山关、飞夺泸定桥、攻破天险腊子口等重要战斗中屡立战功。
走进作者
此后转战祖国大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立下了不朽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2014年10月27日是杨成武将军百年诞辰,本刊特选取一组杨成武将军的生平图片,以示缅怀和纪念。
主要作品:
杨成武晚年写了不少回忆录,如《忆长征》《敌后抗战》《冀中平原的地道斗争》《回忆录》等著作。
其主要著作编入《杨成武军事文选》。
走进作者
回忆录
回忆录,散文的一种,用叙述或描写的方式追记自己或自己所熟悉的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回忆录的篇幅有长有短,具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概念
特点
真实、广泛、突出。
分类
亲笔回忆录、口述回忆录。
文体知识
根据记录方式的不同
亲笔回忆录
口述回忆录
即回忆录的主人公亲笔撰写的个人回忆录。
即回忆录的主人公没有亲笔撰写,而是采用自己口述、他人记录整理等方式完成的回忆录。
1.真实性: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分为时间真实、事件真实、情感真实。
2.广泛性: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3.突出性: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特点
贰 整体感知
题解
长征胜利万岁
“长征”又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是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长征胜利”是指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①“万岁”这一表达欢呼的词语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党和工农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豪迈之情。
②是永远存在的意思。比起“纪念”与“回忆”,“万岁”二字更能突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是不可磨灭的。
从段落的角度归纳各段落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时间顺序。按时间顺序由先到后,使文章脉络清晰。
第1-2段
写红四团到达吴起镇,指战员兴高采烈。
第3段
回顾长征的艰难。
第4-8段
写进入吴起镇及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牌子的感受。
结构梳理
第9-12段
写吴起镇战斗的背景。
第13-15段
写吴起镇战斗前的部署准备。
第16-20段
写吴起镇战斗过程、意义及代价。
第21-22段
写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第23-31段
写作者参加全军干部会议路上,邓小平同志的指示。
第32-34段
写全军干部会议的会场环境气氛。
第35段
写毛主席对全军干部的问候。
第36-39段
写毛主席对长征的总结。
第40段
写毛主席高度评价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
第41-42段
写作者听毛主席讲话的激动兴奋。
第43-44段
写毛主席指出长征付出的代价,向全体指战员发出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号召。
叁 合作探究
回忆录的文体特点是真实、广泛、突出。本文是如何体现以上特点的?
1.真实性: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分为时间真实、事件真实、情感真实。
2.广泛性: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3.突出性: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
红军在陕北会师后,整编、会师等事件很多,本回忆录重点突出了哪三个主要事件场面?为何写这三件事?
①红四达吴起镇,渡尽劫波兄弟在,历尽艰难之后终于到达目的地的欣喜、题动令人终生难忘;
②吴起镇战斗,长征中的最后一仗,这一仗告了蒋介石“追剧”计划的彻底破产,意味着长征终获胜利
③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毛主席总统长征精神,从理论高度总结了长征的价值和意义,永远激励着中国革命者奋勇前进。
这三件事是作者记忆中最深刻、最有意义的事,都很好地体现了“长征胜利”这一核心。
体会宣言书的
1.真实性
10月18日这一天,进吴起镇之前,我们刚翻过一个小坡……(1)
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13)
8时整,我们埋伏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都有些急了…(14)
打完二马骑兵,我们在吴起镇休整了一个星期,10月30日……经过几天的行军,于11月6日,在甘泉县附近的区域里……(22)
吴起镇战斗之后,有一天,我和黄开湘同志……(23)
作者将自身的经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记录的时间具体到某一天,详尽真实,对应史料,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时间真实
1935年10月18日,抵达吴起镇;(1-8)
10月的某一清晨,打响伏击战;(9-20)
10月30日前一个星期,歼灭千佛山反动民团;(21)
11月6日,抵达陕北甘泉附近区域;(22)
路上偶遇邓小平首长;(23-29)
吴起镇战斗之后,参加全军干部会议。(30-44)
作者通过一些具体场面和细节记录这一重大历史时刻, 并融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来表达感受, 让人置身于真实的历史氛围中。
事件真实
体会宣言书的
1.真实性
10月18日这一天,进吴起镇之前,我们刚翻过一个小坡,带路的同志指着前面的一个村庄,说那就是吴起镇时,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
“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
是的,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我们现是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心理描写:长征艰难,会合可贵,直接写出战士们兴奋、激动的心情
情感真实
(1-4)
体会宣言书的
1.真实性
2.广泛性
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1.串联了哪些人?
毛主席、周副主席、张闻天总书记、彭德怀等同志、邓小平首长(详写)、红军战士(群像)。
2.触及了生活的哪些角落?
红军生活日常、红军战斗场面。
3.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历史面目?
红军的精神面貌和与斗争精神。
体会宣言书的
3.突出性
突出 ,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 ,有一定的代表性 ,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 ,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1、塑造的人物形象突出:
邓小平首长(详写)、红军战士(群像)。
2、描写的事件典型:
吴起镇伏击战、与邓小平对话、毛主席开会。
3、反映的情感突出:
长征胜利万岁。
4、提及其他人物有个性:
邓小平、毛泽东。
体会宣言书的
肆 艺术手法的探究
提示:结合文体特征思考。记叙类文体常用的手法有描写、对比、衬托等。
本文是回忆录,属记叙类文体,精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到达吴起镇后战士的什么心情。
1.文中战士们心情怎样?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这种心情的?
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1)
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2)
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3)
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字啊!(7)
向往
兴奋
激动
喜悦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交织使用,记叙、议论与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使用。
(1)正面描写
“吴起镇到了! ”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2)
①场面描写。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描写了欢乐热烈的场面。
②动作描写。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冲、跑”,写出红军战士的欢快。
虽然那天天降大雪,我们仍穿着单衣,但情绪很高,心里始终觉得热乎乎的。(22)
③心理描写。作者通过“天降大雪”与”心里始终觉得热乎乎的”的对比,反衬出将士们的革命热情与战争胜利后的喜悦,突出了饱满的激情和高昂的士气。
‘我们都很高兴’,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
“我的心情和同志们一样,十分激动”(36)
“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41)
“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等。(42)
④心理描写。直接写出了战士们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知识补充——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是指对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内,众多人物共同活动所构成的总体场景画面进行的具体、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
它相当于文学中的“广角镜头”或“鸟瞰视角”,致力于营造出一个立体的、充满生机的、可感知的特定现场环境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1.特定的空间(地点):发生在哪里?
2.特定的时间:发生在什么时候?
3.众多人物(群体):通常涉及多个角色(可能包括主角、配角、群众)的共同活动或互动。
4.整体氛围与环境:对场景的整体感觉进行渲染,是紧张、欢乐、悲伤、混乱、庄严、恐怖还是其他?环境细节(光线、声音、气味、物品、天气等)是营造氛围的关键。
5.动态的活动与关系:描绘人物在做什么?他们之间如何互动?人物与环境的互动如何?场面是动态发展的,不是静止的画面。
6.多感官的综合性:优秀的场面描写往往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全方位地构建场景。
知识补充——场面描写
1.感彩不同。
场面描写更加客观,很少参杂作者的感情,只是对于场景的客观描述,往往承上启下。但是环境描写与作者的感彩脱离不了干系。
2.对象不同。
场面描写是描写某个地点所有任务的整体状态。比如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人物活动杂糅在一起。
环境描写的对象是人所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比如某个历史时期的街道、美丽的自然风光、某个房间的室内陈列。环境描写围绕具体的环境。
知识补充——环境描写VS场面描写
3.作用不同。
场面描写围绕人物。所以具有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而环境描写作用是为表达中心思想做铺垫、给人代入感、渲染文章气氛、描写特定景物。
知识补充——环境描写VS场面描写
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4)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吴起镇欢迎“我们”,实际是用灿烂的阳光烘托出战士们到达吴起镇的喜悦之情;具有象征意义,暗示革命必将胜利;侧面表现苏区的良好的群众基础。
(2)侧面描写
我们在蓝盈盈的天空下,列队进入了这个镇子。(5)
太阳的笑脸烘托着同志们的笑脸,有力地烘托出同志们长征胜利后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穿插环境描写。天气晴朗,阳光灿烂,营造了队伍进入小镇的欢乐祥和的氛围,烘托了红军战士经过一年多长途跋涉、艰苦斗争之后,终于到达目的地时的兴奋与激动。
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4)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吴起镇欢迎“我们”,实际是用灿烂的阳光烘托出战士们到达吴起镇的喜悦之情;具有象征意义,暗示革命必将胜利;侧面表现苏区的良好的群众基础。
(2)侧面描写
我们在蓝盈盈的天空下,列队进入了这个镇子。(5)
太阳的笑脸烘托着同志们的笑脸,有力地烘托出同志们长征胜利后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3.那么长征究竟是一次怎样的行动呢?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寻找具体细节。
①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3)
②马鸿逵、马宏宾的骑兵一直尾追我们!(11)
③原团参谋长现二大队大队长李英华同志也壮烈牺牲了。(20)
④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18)
⑤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40)
敌人围追堵截
⑥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12)
⑦机关同志和剧团小鬼都缺过冬衣物。(27)
⑧虽然那天天降大雪,我们仍穿着单衣。(22)
⑨“从瑞金算起,十二个月零两天,共三百六十七天,战斗不超过三十五天,休息不超过六十五天,行军约二百六十七天,如果夜行军也计算在内,就不止二百六十七天。”然后,他扳着手指说:“我们走过了闽、粤、湘、赣、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37)
自然环境恶劣
物质资源匮乏
长征路途遥远
4.长征如此艰难,为什么还能取得胜利?请结合文本思考:
②百姓拥护,军民同心。
我们现在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3)
①怀揣理想,坚定信念。
当地老百姓恨之入骨……乡邻全都拍手称快,……抬着猪、羊来慰问红军,红军的威信更加高了。(21)
在陕甘根据地人民的热烈欢送下……(22)
是的,今天在这里开干部会,同志们格外兴奋。……度过了长途跋涉、征战万里的艰苦岁月。你们——党的领导人,不知疲倦地操劳着,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红军的胜利,全都消瘦了,花去了多少心血啊!你们在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运筹帷幄,把我们从一个胜利引向一个新的胜利,是多么不易啊!要说辛苦,你们最辛苦了!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和同志们一样,十分激动。(36)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40)
③正确领导,率先垂范。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命令,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钧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15)
④听从指挥,共克时艰。
4.长征有何重要意义?(找出原文P40,思考)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宣言书:力量的宣示
敌人仍然强大,红军部队损失惨重,但经过长征,队伍没有打散,而且还经常能打胜仗,让蒋介石觉得自己无力消灭红军。
宣传队:革命的宣传
十一个省两万人民都知道了红军的存在,打了那么多胜仗,又扩充了那么大的队伍。
播种机:为革命未来打下基础
建立了那么多苏维埃政权、当地游击队和地下组织,到达陕西以后留下了一万多精干,这都是在播种。
赏析句子: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①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长征的重要意义,长征宣告了红军的强大力量,对革命进行了广泛地宣传,为革命未来打下了基础。
②运用排比的手法,增强了文章表达的气势,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令人震撼的长征精神。
5.长征精神的理解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01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02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03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04
永不消逝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就是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
长征精神
6.这篇文章展示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①运用心理描写,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的心理,刻画了红军战士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②运用动作描写,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追剿骑兵团的行为,刻画了红军战士们骁勇善战、有勇有谋、听从指挥的形象;
③运用动作描写,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集团的行为,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的形象;
④运用语言描写,通过毛主席对长征过程的描述,侧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形象。
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以长征为背景,主要记叙了红军在吴起镇歼灭敌人追兵并消灭反动民团后前往陕北甘泉,最终胜利会师的故事;并回忆了在吴起镇附近召开的中共全军干部会议。本文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的喜悦与自豪之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