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4.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剖析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相关精神,引导学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性和创新性,认识其作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培养理性看待国家发展道路的思维能力。
法治意识:结合全会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新部署,引导学生认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重要性,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公共参与: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理解新时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激发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使命感和参与感。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对时事有一定关注,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系统性、深刻性理解可能不足。需通过鲜活时政素材和结构化引导,帮助其构建知识体系,深化理解。
教材分析:本框是必修一的核心内容,承接前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论述。三目内容逻辑严密:第一目阐述理论的时代背景和回答的核心问题;第二目概述其主要内容和理论创新;第三目明确其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教学需把握内在逻辑,突出重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历史地位。
2.理解其作为“时代之问”科学回答的逻辑必然性和实践必要性。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并自觉用以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相关精神(如公开报道中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等内容的权威表述,注意使用规范表述,不涉及未公开细节)、精选图表、视频片段(如权威媒体相关报道摘要);设计探究活动方案。
学生:预习教材P48-P53;分组搜集整理2025年以来体现国家发展新成就、应对新挑战的相关新闻报道(如科技突破、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短视频/展示图片:呈现2025年以来我国在航天探测(如近期深空探测新进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如区域交通新枢纽)、生态保护(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等领域的最新成就画面。
教师提问:这些令人振奋的成就背后,是什么思想指引着我们不断攻坚克难、取得历史性进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是如何得到科学回答的?
学生活动:观看思考,结合预习初步回答。
引出总议题:如何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行动指南?
【讲授新课】
总议题:如何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行动指南?
分议题一:时代何以呼唤?——洞察历史方位与回答时代之问
教师活动:
1.引导回顾: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和重要意义(结合教材P48)。
2.材料呈现:展示精选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开报道中关于“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等相关论述(注意使用规范表述),并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2025年国内外重大事件(如全球经济治理挑战、科技竞争态势、国内发展阶段性特征等)进行简要分析。
3.讲解归纳:
时代背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时代课题:系统讲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的内涵。(教材P49)
理论产生:正是在把握时代脉搏、回应实践需求的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是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的产物。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小组讨论“新时代我们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代表发言。聆听讲解,理解理论产生的时代必然性。
探究与分享一:
背景材料:提供一段关于2025年某领域(如人工智能治理或绿色低碳转型)国际竞争与合作态势的权威新闻报道摘要。
问题设置: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引领民族复兴的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的”这一观点的理解。
归纳整理(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对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的科学判断,是对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刻回答。
分议题二:理论何以科学?——把握原创性贡献与理论体系
教师活动:
1.体系梳理:系统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核心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教材P50-51),强调其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是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科学体系。
2.原创性突出:结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可能涉及的相关部署(如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等方向,使用规范表述),重点阐释其中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念,如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说明其如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相关链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链接”,理解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教材P52)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梳理知识框架,理解“十个明确”是理论层面的概括,“十四个坚持”是实践层面的方略。参与对原创性概念含义的探讨。
探究与分享二:
背景材料:提供一段2025年关于我国某地区(如东北、西部)通过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典型案例报道。
问题设置: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关内容,分析该地区实践取得成功的原因。
归纳整理(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构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分议题三:价值何以永恒?——明确指导地位与践行要求
教师活动:
1.地位阐述: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教材P52-53)。
2.意义分析:从理论意义(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实践意义(指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世界意义(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三个方面阐述其重大意义。
3.践行引导:强调坚持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重要性。联系青年实际,鼓励学生认真学习领会,增强认同,并转化为勤奋学习、提升素养的实际行动。
学生活动:理解其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思考作为青年学生,应如何学习和践行这一思想。
探究与分享三:
背景材料:提供一段关于当代青年(如科研团队、基层干部、志愿者)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先进事迹报道(2025年)。
问题设置:结合材料,谈谈青年学生应如何认识和自觉担当起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责任。
归纳整理(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青年学生要自觉用以武装自己。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回顾本课知识逻辑:时代呼唤→科学理论→指导地位。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知识结构图呈现:(板书或PPT展示核心概念及其关系)
【课后练习】
1.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总结和高度凝练,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厚重的真理性,是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彰显世界胸怀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真理性的多重维度( )
①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高度统一,既发展经典文化理论,又立足新的时代问题
②呈现守正与创新的高度统一,坚持了人民立场,能更好地解决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
③体现时代性与民族性的高度统一,充分地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于其他的文化
④彰显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高度统一,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接与交融,是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风范的当代体现。下列用典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对应一致的是( )
A.穷则变,变则通——坚持党的领导
B.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坚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C.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 )
①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②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③为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④为新时代新征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指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①把握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②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贡献
③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
④植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十个明确”是实现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
②“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
③“十三个方面成就”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
④“十三个方面成就”全景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理念、成就和经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参考答案:BCBDD
六、教学反思
听课状态:学生对于融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最新精神表现出较高关注度,议题式探究能调动多数学生参与积极性。部分学生对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理解仍需加强引导。
知识点讲解:对“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讲解需进一步结合生动实例,避免枯燥。对原创性概念的阐释可更深入浅出。
作业练习:基础题完成情况较好,能力题短评显示部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提升,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方法指导。练习设计较好地覆盖了重难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