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上图书馆》课件(共2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2 《上图书馆》课件(共2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素养目标
01
梳理、探究内容层次,理清写作脉络
02
品味重点词句,赏析细节描写,了解作者上图书馆的经历,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
03
认识图书馆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提到图书馆,或许你会想到那些静静的书籍,每一本都充满了知识和故事;或许你会想到那些勤奋的读者,他们在角落里低声吟诵,笔尖飞舞;或许你还会想到那些充满智慧的导师,他们的教诲指引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可能会渐渐忘记读书的乐趣,或者只是为了学习而读书。但是,王佐良先生的这篇文章将重新唤醒我们对读书的热爱,以及对知识的渴望。他将带领我们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特殊氛围,去体验那个时代人们对知识的崇敬与追求。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王佐良先生的《上图书馆》,去探索那个充满诗意与智慧的世界吧!
作者简介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王佐良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中美文学交流奖评委会委员和北京市翻译者曼谷会副会长。
作者简介
王佐良的翻译主张
该直译则直译,该意译则意译,任何成功的翻译都是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01
译者只应该译与自己风格相近的作品。如果无所不译,必然导致劣译。
02
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03
译者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汉语,使之纯净而又锐利。
04
写作背景
作为一位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回顾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清楚地感觉到,他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他喜欢到图书馆读书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于是他深情地回顾了自己的“上图书馆”之乐。这既是对自己学习经验的介绍,也是对广大求学者的呼吁:热爱读书吧,从中你不只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还能增强理性、获得教养等。
知识链接
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随笔的篇幅必短,有一个字数不多的限制。小题故可小做,大题也不妨小做。只有这样,才能更引人入胜。比之长篇巨作的大部头文章,一篇随笔,少则几百字,多则一两千字。这个“小”的另一层意思,指其题材,大都是凡人小事。但能因小见大,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随笔这种文体的特点之二是不拘一格,随意而谈,只要言之有物就行。可再现一个小场景,可记叙一件小事情,可描写一个鲜明的人物,可抒发一种动人的情感,可表达一种独特的感悟。当然,随意而谈,表面上看来,似乎章法自由,材料较“散”,实际上都有明确的中心,随笔不“随”意。随意而谈的含义,也指随笔的题材可以说都是“信手拈来”。身旁周围,俯拾即是,嬉笑怒骂,皆能成篇。要打消写随笔的“神秘感”,就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勤于思考,有感而发,因情而叙。
随意而谈,言之有物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随笔要求将真事、实事、种种矛盾、种种纠葛,按它们的本来面目,真实地袒露在人们面前。它以真情、至情引起人们的共鸣,读后让人感慨、悲愤、沉思、冥想、自省,因为它是直抒胸臆、慷慨陈词的。文字上也就自然形成质朴、无华、深沉、自然的风格。
真情实感,发而为文
随笔要写得真实,但并不是什么都能写,什么都如实反映。生活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我们每天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情,有好的,有坏的;有意义、给人启迪、催人上进的,也有没意思、卑微琐碎甚至丑恶奸邪的。但是我们要关注主流,理直气壮地歌颂正面的美好的事物;即使要反映负面的消极的事情,也应当抱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分清是非和善恶。
给人启迪,引人向善
字词释义
1.明确字音
音讯(xùn) 苍穹(qióng)
白炽灯(chì) 间隙(jiàn) 吟啸(xiào)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结构梳理
回忆上图书馆之乐
上图书馆
上中学
“公书林”
(4-5)
进清华
第三阅览室
(6—7)
由西蒙 德波伏娃钟情法国国立图书馆导入话题(1—3) 
留学时期
包德林图书馆
(8)
圆形图书馆:升华体会总结上图书馆之奇趣 (9—10)



时间顺序
整体感知
作者写了哪几次“上图书馆”的经历?分别有何收获?
中学时代,“公书林”打开“我”阅读英文原著和英语杂志的新天地,让“我”从外国作品中寻找新奇和有趣,满足自己对外间世界的好奇。
大学时期,清华图书馆带“我”进入一个知识和情感的新世界,开始阅读哲学和诗剧等。
文华公书林
包德林图书馆见证了“我”从苦闷沉郁到豁然开朗的心境变化,北平解放后,在那里纵情自由阅读。
英国圆形图书馆高耸的大圆顶让作者想起莎士比亚的台词,感受到人的伟大,并由此升华体会,感悟上图书馆的奇趣。
清华图书馆
包德林图书馆
英国圆形图书馆
整体感知
文华公书林
清华图书馆
包德林图书馆
英国圆形图书馆
课文研读
1.文中开头和结尾各有一处引用,二者在引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这两次引用的作用是什么?
 (1)区别:开头引用了西蒙·德波伏娃的话,结尾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中的台词。
开头的引用是间接引用(由“她”字可以看出),结尾部分的引用是直接引用,所以,结尾的引用有引号,开头的引用没有引号。
开头部分还指出了引用部分引自何人,结尾部分没有交代。
(2)作用:开头部分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是为了引出“我”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结尾部分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是用来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
考点链接
[考点解读]为了满足表达中心的需要,文章中有时会引用大量的原始材料,或者诗词、故事、书信、日记,或者别人的评价。因此,命题者有时从这个角度入手,要求分析引用这些材料的作用。
[解题指津]
一、常见设问方式
1.文章中引用××的话有什么作用
2.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诗词,作用是什么
3.作者在写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有什么作用
4.文中为什么要引用××的评价
考点链接
第一步,了解引用材料的作用
材料类型 作用
原始材料
诗词
故事
书信、日记中的表白(自己的话)
更好地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可信度。
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文章中心,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增强文章的活泼性,使文章具有可读性。
印证作者的观点,使文章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第二步,明确切入角度。回答此类题目,还要注意选择恰当的切入角度:①对文本的作用: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②对结构的作用:照应(呼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主旨。
课文研读
作者详细描写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写到了它的外表、门厅、书库、阅览室、高台灯等。
作者对这个图书馆印象极为深刻,它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给了作者很大的教益,是“我的解透教材一大恩师”,而且它的作用是其他事物不能比的,它带着作者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新世界,给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图书馆强烈的热爱之情。
2.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课文研读
3.作者在记述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时,多次写到自己因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的不同心情。有人认为,读书就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也有人认为读书就应该心无旁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其实“读圣贤书”与“闻窗外事”并不矛盾。读圣贤书时就专心致志,心无旁骛。闲暇之时就了解社会:浏览新闻,把握时代脉搏;天文地理,军事政治;各地风土人情,民俗特色,逐一品味这一道道文化大餐。把“读圣贤书”与“闻窗外事”结合起来,让圣贤书的理论开启我们的智慧,引领我们去深刻认识社会,练就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能力,然后以我们的能力再去丰富圣贤的理论,让圣贤之书发扬光大,代代传承。
课文研读
①获得了比来自中外老师还要多的知识,
②产生了读小说的兴趣和好奇心。
③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
④丰富了有关历史,哲学,戏剧方面的知识和情感,
⑤认识到了人类的高贵伟大。
4.上图书馆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有益的收获,请简要概述。
课文研读
5.“公书林”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作者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
特点: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允许学生随便阅览;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作用:突出“公书林”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对“公书林”的喜爱及怀念,为下文写作者在这里的收获做铺垫。
收获:①激发了作者阅读英文小说、探求外面世界的好奇心。②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知识。
主旨归纳
作者回顾自己在图书馆的三段阅读经历,梳理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读书的感受与思考,阐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板书设计
上图书馆
上图书馆之乐
(1-3)
上图书馆的经历
(4-9)
愉快的回忆之地——公书林
我的一大恩师——清华图书馆
英国图书馆的阅读经历
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10)
对比阅读
《读书:目的和前提》与《上图书馆》两篇文章都与读书有关,它们论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读书:目的和前提》主要论述的是阅读经典是获得真正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并点明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意义,提出正确的读书观。
《上图书馆》记叙了作者在不同图书馆读书的几段经历,从而表明了读书之乐。
对比阅读
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作者自己的切身经历,在记叙侧重点上,二者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二者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记述的,都写到了自己在不同时期读到的书籍及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不同点:《读书:目的和前提》描写自己的感受与收获比较详细具体,《上图书馆》一文在记述中则还写到了各个图书馆的建筑特点。
课后小练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苍穹(qióng) 点缀(zhuì) 阅览(lǎn)B.幽静(yōu) 覆盖(fù) 宽敞(chǎng)C.间隙(jiān) 古籍(jí) 优雅(yǎ)D.白炽灯(chì) 音讯(xùn) 暗淡(àn)
解析:C项,“间”应读“jiàn”。
C
课后小练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它拥有一个图书馆,叫作“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________全部开架,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②当时我的英文程度很有限,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________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③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________在做着功课,心里________是很不平静的。A.因此 仅仅 即使 也 B.因此 只要 虽然 却C.而且 仅仅 虽然 却 D.而且 只要 即使 也
2.解析:先整体把握每个句子的大意,然后分析横线前后内容的关系。①中“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和“全部开架”没有因果关系,前后是递进关系,因此排除A、B;②句中如果填“只要”,它和后面的连词“也”不搭配,“仅仅”可以和后面的“也”呼应,因此排除B、D;③句中的情形是事实,而不是假设,可以排除A、D。综合起来,答案选C。
C
课后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近来,北京正推行“书店与社区结对子”行动,鼓励实体书店对接周边5至10个社区,打造、完善“15分钟阅读圈”。在相关政策助力下,不少联合图书馆打造阅读空间的书店,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充电的“雅舍”。从“注资”到“减租”,再到制度层面的保驾护航,多重政策利好之下,北京实体书店的生存状况普遍好转,更有一大批“最美书店”人头攒动、一座难求。但也要看到,实体书店人气回升背后,也有冷热不均的问题:火出圈的大多是风格突出、周边热闹的网红店,而大多数特色平平、定位寻常的书店,还没有真正“翻身”。
1. 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在政策助力下,北京实体书店生存状况普遍好转,但仍存在冷热不均的问题。
课后小练
解析:本段文字由四句话组成,第一句话主要介绍北京推行的“书店与社区结对子”行动;第二、三句话是文段的重点,讲的是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北京实体书店的生存状况普遍好转;第四句话讲的是实体书店人气回升背后,也有冷热不均的问题。最后将以上信息进行整合压缩即可。
2. 请你以评论员的身份,对材料进行点评。要求:条理清晰,语言连贯,言之有理,不超过60字。
解析:由“从‘注资’到‘减租’,再到制度层面的保驾护航……更有一大批‘最美书店’人头攒动、一座难求”可知,“注资”和“减租”较为必要;由“火出圈的大多是风格突出、周边热闹的网红店,而大多数特色平平、定位寻常的书店,还没有真正‘翻身’”可知,在推行政策时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到扬长避短。最后据此整理总结答案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