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五单元复习讲义+课件(共7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下第五单元复习讲义+课件(共76张PPT)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下第五单元复习讲义
一、字词句复习
第17课 《屈原(节选)》
●词语集注
诡谲 guǐ jué : 狡作,狡。这里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瘦削 shòu xuē : 形容非常瘦。
鞠躬 jū gōng : ①小心谨慎的样子:~如也。~尽瘁。②弯身行礼:~道谢。深深地鞠了个躬。
收揽 shōu lǎn:收买拉拢;广为招纳。~人心。
非难 fēi nàn : 指摘和责问:遭到~。他这样做是对的,是无可~的。
睥睨 pì nì : 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一切。
犀利 xī lì : 坚固锐利。又形容语言、文辞、感觉、目光等的尖锐锋利。
景仰 jǐng yǎng : 意思是仰慕;佩服尊重:~先生的为人。
雷霆 léi ting : ①雷暴;霹雳。②比喻威力或怒气:~万钧。大发~(大怒)。这里指疾雷。
哗众取宠 huá zhòng qǔ chǒng :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哗:喧哗。哗众:使众人兴奋激动。
●考考你
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婉曲比直截来得更美,这已成了中国人的共识,而处处充满曲线美的环境也影响、陶冶了中国人的心灵。
②楚怀王不像商纣,他没有将正直的屈原像________一般剖心处死。③但空有抱负的屈原正道直行,直言上谏,最终落得个biǎnzhé蛮荒之地的下场。④空有爱国之心的他,选择了曲线救国的方式——______,用诗句表达了盼望美好环境的愿望。⑤他没有像从前进谏般直来直往,而是先言他物,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君子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通过先言他物的曲折表达方式,《楚辞》将______的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⑦借此崇高的艺术成就,屈原的一片爱国之心才得以在这婉曲的文字中流芳百世。
(1)在②句横线上填写人名。
(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剖心(  )  上谏(  )  biǎn zhé(   )
(3)“陶冶”一词在语段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与“流芳百世”相同的一项是(  )
A.淋漓尽致 B.直来直往 C.曲线救国 D.陶冶心灵
(5)根据上下文内容,在④⑥句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6)仿照⑤句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
【答案】(1)比干 (2)pōu jiàn 贬谪 (3)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4)A 【解析】A项的“淋漓尽致”和“流芳百世”都是补充短语。B项,并列短语;C项,偏正短语;D项,动宾短语。 (5)写诗 比兴 (6)示例:以恶禽臭物来比喻奸邪小人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新思潮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
B坚决肃清懒政惰政、哗众取宠方面的恶劣影响和思想遗毒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C.下了几天的雨,操场上拖泥带水,泥泞不堪,体育课又泡汤了。
D.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答案】 C【解析】“拖泥带水”指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第18课 《天下第一楼(节选)》
●词语集注
鼎盛 dǐng shèng : 几乎到极端的盛世。
★幌子 huǎng zi : 俗称酒帘。古代酒店以其容易引人注目,故用为招牌,以招揽顾客。比喻为了掩盖真实意图而假借的名义。(也可比喻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假借的名义。)
侦缉 zhēn jī : 侦查缉捕:~队。~盗匪。
怯懦 qiè nuò : 胆小懦弱:生性~。
★忌讳 jì huì : ①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言语或举动有所顾忌,积久成为禁忌:过年过节~说不吉利的话。②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在学习上,最~的是有始无终。(如船家忌说“沉”,东西沉只说“东西重”。忌讳:突出因有所顾忌而不愿触犯,还可指避免产生不利后果。避讳:指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
捣蛋 dǎo dàn : 借端生事,制造麻烦,无理取闹。
★拾掇 shí duo : 整理;收拾。(拾掇:侧重于指把零乱、散放的东西归拢好,一般用于具体事物,主要用于口语。收拾:侧重于指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清理打扫,可用于具体事物或抽象事物,口语和书面语都可以。)
凄惨 qī cǎn : 凄凉悲惨。
雕梁画栋 diāo liáng huà dòng : 指有彩绘装饰的十分华丽的房屋。
赫赫扬扬 hè hè yáng yang : 显赫的样子。
咬牙跺脚 yǎo yá duò jiǎo :形容人生气的样子或是表情比较无可奈何。
★另请高明 lìng qǐng gāo míng : 另外请一个较高明的人,即不想受委托或聘请。(对别人说的话。例:如果你们不满意,那就另请高明吧!)
骂骂咧咧 mà ma liē liē : 指在说话中夹杂着骂人的话。
●考考你
1.请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甲】近年来,话剧《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是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我们今天再看,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乙】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本着贴近生活为原则,传递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道出老百姓的心声。如话剧《天下第一楼》中,人物与命运的不懈抗争,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引导人们思考人生。贴近百姓口味自然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的,具有现实温度。
①根据要求修改病句。
A.【甲】处画线句成分残缺,可在“     ”后加上“      ”。
B.【乙】处画线句句式杂糅,请给出修改意见。
②校辩论协会举办“经典老戏是否过时”的主题辩论赛,你方所持观点为“经典老戏永不过时”,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反驳正方所持观点。
③梦梦在“戏曲脸谱大联欢”专区看到了下面这幅图,但却被对应的题目难住了,请你帮忙回答。
这幅图的右半部分是汉字“戏”的    (填书体类型)“ ”的一部分。
【答案】①A.一票难求 的现象 B.把“本着贴近生活为原则”改为“本着贴近生活的原则”(或“以贴近生活为原则”) ②我方认为“经典老戏永不过时”。经典老戏不仅扎根于深厚的文化沃土中,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和感悟;还饱含生活温度,贴近百姓口味,能赢得百姓的口碑。这样既有厚度又有温度的作品,如何会过时 (意思对即可) ③篆体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轩辕黄帝始,轩辕皇族统治中华大地,赫赫扬扬历经数载,国力强盛、政治安定、四海升平。
B.平时很随和,可一开车上路,脾气就变得暴躁,骂骂咧咧,这是典型的“路怒症”。
C.自幼潜心六艺、文才出众的晏几道,性格孤傲耿介,不愿和达官显贵交往。
D.他在此处无法发挥所长,只好另请高明。
【答案】B 【解析】D项,另请高明:表示自己不愿意再干,让对方另外聘请高明的人。使用不当。
第19课 《枣儿》
●词语集注
根据注音写出词语并解释。
(1) [wēi yán( 威严)地]叫你过来就过来。(①有威力而又严肃的样子:神色~。~的仪仗队。②威风和尊严:他摆出了尊长的~。)
(2)(命令)拿出来,只准在这儿吃。[mò rán( 蓦然 )口气温和]爷爷帮你擦干净。(忽然;猛然。)
(3)我一急,把枣儿hú lún( 囫囵)个儿吞下肚了。(完整,整个儿的。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4)正巧,树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gāng kuī(钢盔)上,“咚”的一声,吓得那狗娘养的抱头就逃。(完整,整个儿的。)
(5)老人闪着泪花,从匾子里捧起一把枣儿níng shì(凝视)。(不眨眼地看。)
(6)从身旁晒满红枣的竹匾子里抓起一把枣儿, nán nán zì yǔ( 喃喃自语 )。(小声地自己跟自己说话。)
(7)一颗枣儿从树上落下,男孩niè shǒu niè jiǎo(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捡枣儿。(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多用于形容很小心或紧张害怕而不敢弄出声响的样子。)
(8)男孩[wú kě nài hé(无可奈何)地走到老人跟前]我就捡了一颗,我没有吃,给你。(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考考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孤guǎ老人和留守儿童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说:“你若是一个感恩的人,你的心中就能装载整个世界!”你可以貌不惊人,才疏学浅,甚至可以身带伤残,但你不能忘记感恩。感恩的第一步就是孝亲敬老。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人间没有温情的留驻,犹如夜空失去星星的照耀,会àn然失色。让我们爱老人和小孩吧,像爱自己一样!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孤guǎ( )  装载( )  àn( )然失色
(2)“才疏学浅”中“疏”的意思是( )
A.疏忽  B.关系远  C.浅薄  D.分散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一个整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
【答案】(1)孤guǎ(寡) 装载(zài) àn(黯)然失色 (2)C (3)让我们像爱自己一样爱老人和小孩吧! (4)引用 比喻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只是一些粗茶淡饭,李先生依然津津有味地吃著。
B.每天下夜班后,他总是蹑手蹑脚走进家门,生怕吵醒了妻子和女儿。
C.小张今天下午才收到了他盼望已久的足球票,真叫他喜出望外。
D.他卡车的轮胎故障,修车师傅推荐他三个价位的轮胎,无可奈何,让他选择了中间价位的轮胎。
【答案】D【解析】无可奈何指没有一点办法,只好这样了。
●小试牛刀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 )
A.国殇(shāng) 睥睨(pì) 馋鬼(chán) 喃喃自语(nán)
B.鞠躬(jū) 凝视(níng) 怵人(chù) 赫赫扬扬(hè)
C.忌讳(huì) 诡谲(juě) 囫囵(lún) 脚镣手铐(liào)
D.污秽(huì) 侦缉(zhēn) 幌子(huǎng) 镗镗鞳鞳(tà)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沉淀了数百年历史的甲秀楼,雕梁画栋,古韵长存。
B.这样的事,有如大海捞针,你另请高明好了。
C.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D.5月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终止参与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引起了赫赫扬扬的世界舆论。
【答案与解析】D “赫赫扬扬”是形容兴旺显赫,与语境不符。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B )
A.通过融入诸多国际文化元素的图书节,让读者有机会了解参展国家的文化。 修改:删去“通过”或“让”。
B.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同仁就如何提高学生情商的问题公布了许多有益的见解。 修改:将“公布”改为“提交”。
C.只有学校开设多门选修课,学生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和选择学习内容。 修改:将“确定”与“选择”调换顺序。
D.一个真正的探险者,应该是具有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与敢于挑战自己的非凡勇气。 修改:去掉“是”。
【解析】 B 应将“公布”改为“发表”。
二、文学、文体常识
(一)文学常识
1.戏剧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屈原》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部五幕历史剧,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课文属于话剧。
2.《天下第一楼》是以北京的一道传统名菜烤鸭为素材的剧作,从表现形式上看属于话剧。题目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活动的场所。
3.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独幕剧,其作者是孙鸿。“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二)戏剧知识
1.戏剧。
(1)概念
戏剧,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戏曲、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分类
根据容量的大小,可以分作独幕剧和多幕剧;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和歌剧;根据戏剧文学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则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基本特点
突出的舞台性(一是指时间、场景和人物的高度集中性;二是指人物形象的行动性)。
四大审美特征:戏剧人物的逼真性、戏剧冲突的尖锐性、戏剧场面的集中性、台词的口语化和动作性。
2.剧本。
(1)概念
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与剧本类似的词汇还包括脚本、剧作等。在文学领域里,它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在艺术领域里,它又接近文学;在戏剧领域里,它是一切戏剧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2)构成
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
①舞台说明。
又叫舞台提示,是戏剧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舞台说明是戏剧语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同人物语言相比,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因此,鉴赏剧本,品味人物语言至关重要。
②人物语言。
也称为台词,包括人物对话、独白、旁白等。戏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尤为重要,可以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教养等分析人物语言的特点,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意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也就是人物的“言外之意”。
3.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表现剧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
戏剧冲突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三种:
(1)表现为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也叫外部冲突。
(2)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也叫内部冲突。
(3)表现为人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
●拓展延伸
中国戏曲知多少
剧种 特点 代表剧目
京剧 雍容华美 《霸王别姬》《贵妃醉酒》
豫剧 铿锵大气 《红娘》《花木兰》
越剧 轻柔灵秀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
黄梅戏 淳朴明快 《天仙配》《女驸马》
评剧 亲切易懂 《秦香莲》《刘巧儿》
川剧 活泼风趣 《巴山秀才》《玉簪记》
昆曲 典雅精致 《桃花扇》《牡丹亭》
●小试牛刀
下列关于戏剧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
A.戏剧的情节和小说的情节是一致的,都只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B.剧本必须有矛盾冲突,没有矛盾冲突也就没有戏剧。
C.在川剧戏曲中,帮腔人既可以是局外人和旁观者,也可以是故事情节中的人物角色,甚至可以是作者、观众的代言者。
D.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的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叙述性文字,是剧本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解析】A 项,戏剧的情节和小说的情节是不同的,戏剧的情节是由其显在部分与潜在部分构成的,而小说的情节则全是显在的。C 项,帮腔人不能是故事情节中的人物角色。D 项,“叙述性”应为“说明性”。
三、课文重点
《屈原(节选)》
●问题探究
1.同样是郭沫若的作品,《天上的街市》与《屈原》的独白部分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天上的街市》借景抒情,通过意象,隐隐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清幽、典雅,音调和谐,想象贴切新颖,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屈原》的独白部分是喷薄而出的诗。独白部分直接抒情,不仅是对屈原典型性格的正面刻画,更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还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凸显出来,同时将屈原塑造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一个千古流传的爱国者形象。
2.阅读下面资料,说说历史剧中的人物和历史上的人物的关系是什么?
(历史剧)写这个人、演这个人,都要着眼于他或她的某个方面对于后一代的人们的启发作用,也就是前人经验的总结。”
吴晗《天于历史剧的一些问题》
明确:戏剧中的屈原形象不等同历史中的屈原,因为作者创作这样的人物是为了启发人们的。历史剧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因此读历史剧时,我们不能忽略作家的创作意图。
《天下第一楼(节选)》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1.剧中两次出现卢孟实父亲受辱而死的话题,分别是哪两次 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次:出现在文章开头常贵和王子西的对话中,点明了卢孟实心有大志,埋头苦干的原因之一是他不忘父亲受辱的遭遇,一心想改变“五子行”被人轻贱的处境,也表现了他了解这一行业,有能体谅下属的一面。
第二次:出现在卢孟实与罗大头发生冲突时,由罗大头当众说出。罗大头这一举动使两人的矛盾更加尖锐,集中体现了罗大头蛮横无理、尖酸刻薄的性格,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文中三次提到了“侦缉队”,这对推动情节的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
第一次是提到给侦缉队送礼,引出“他们惹不起”。
第二次是从无赖克五口中说出了他是侦缉队的。
第三次是卢孟实亲口说出他送礼不成的情况。
这三次无不表露出侦缉队的丑陋嘴脸,这也正是当时社会黑暗、地痞恶棍横行的写照,政府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普通老百姓在这种环境中过着暗无天日、提心吊胆的生活。
3.卢孟实是一个想干事业的人,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的理想可能实现吗?结合课文情节,具体分析。
明确:卢孟实一生的理想就是盖起大楼坐上“轿子”,但奋斗了大半辈子最终也不得不把多半生的心血拱手让与他人。
表面看来卢孟实的主要矛盾是和唐家兄弟间的矛盾,一旦卢孟实不能满足他们,一纸契约如同废纸,事业的被迫中止也在意料之中。但仔细分析,福聚德却早已经是危机重重。
王子西的油滑与中庸罗大头的自私、自傲导致流言四起;克五的好吃与无赖形成巨大的张力;社会环境愈加混乱、险恶,警察借机敲诈,侦缉队特务扰民生事……
在内外交困、被重重打压的境遇中,凭借个人的力量妄想建立事业无异于痴人说梦。
4.《天下第一楼》被称为“京味话剧”,从节选的部分看,其“京味”具体表现在哪里?
①表现在内容题材方面。 福聚德本就是诞生在北京城的烤鸭店铺,以这么一个店铺为聚焦点,写它在时代风云变幻中从一个小店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天下第一楼”,又经不住内忧外患而由盛转衰的故事,题材本身就带着浓厚的北京味道。
②表现在民俗文化方面。 剧中有很多对老北京人情世故、老北京特有风物和餐饮美食等民俗文化的展现。比如,“瑞蚨祥”“致美斋头炉萝卜丝饼”,这些老字号的店铺名、美食名,带着浓郁的老北京生活气息;大年初四看“落子”、“龙抬头”、“喜幛子钱”、初六“开张有忌讳,不许穷小子进门”等,无一不展示出当时老北京的民俗文化。
③剧中有不少北京方言、俗语。 比如,“耷拉脸子”“搭济一下”“心里窝着口气”“得空儿”“你得下心”“闪了舌头”“敢情”“给我走着”“不开眼的”“拿糖”“别人五人六的”等。这些方言、俗语的使用,使人物台词带有北京特有的韵味。
④表现在剧情上。 复辟、军阀混战、鱼龙混杂的社会现状在剧中得到充分展现,比如给“侦缉队”送礼、“王爷贝勒府”、“皇上都在日本租界当了寓公”等,尽显时代背景和北京当时的社会氛围。
《枣儿》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1.“枣儿”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借“枣儿”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剧本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串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故事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开场的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男孩因“捡枣”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算命先生给老人的儿子起名,以及儿子小时候尿尿的事情,都离不开“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爷儿俩靠“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活命的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父亲吃;结尾以“枣儿甜,枣儿香……”的童谣收束,与开场相呼应。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坚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2.结合上下文思考:剧中的两个未出场的人物是谁?他们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
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3.剧本结束部分告诉我们如果他们真的不认识回家的路,该怎么办呢?
示例:该“天天喊”。“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天天喊”包含着思念的深情,“早晚会回来”包含着无限的企盼和坚定的信念。
四、戏剧阅读与考点
任务一:研读舞台说明
1.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以《枣儿》为例,学习舞台说明,根据表格中的内容提示,从文中摘录相应的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舞台说明的分类 舞台说明的内容 例子 作用
人物的外部动作 表情、动作 男孩从台侧探了探头。一颗枣儿从树上落下,男孩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捡枣儿。 “探了探头”“蹑手蹑脚”写出男孩想捡枣儿却有一丝胆怯的状态,表现出男孩调皮可爱的性格特点。
人物的情绪 语气、情绪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他怕男孩有了巧克力就不会再来陪他了,表现老人此刻内心的担忧,暗示他孤独的处境。
人物的活动环境 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 幕启。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树下坐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幕后传来带西北口音的童谣: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参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 交代人物活动的空间与时间,童谣隐含了剧本的主题,营造出充满乡土气息的情境,并且烘托了老人孤独的形象。
2.找出《屈原(节选)》中的舞台说明文字,分类概括其不同作用。
作用分类 举例
提示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道具、布景,有铺陈、渲染之效,既能推动剧情发展,又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 如课文开头的“东皇太一庙之正殿。……时有大风咆哮”一段,描述了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布景等信息。
提示人物的上下场信息。 如“靳尚带卫士二人,各蒙面,诡谲地由右侧登场”“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这是提示人物的上下场;“郑詹尹立在神殿中,沉默有间,……将屈原带出”“屈原手足已戴刑具,……则拳曲于胸前”,这是屈原的上场,提示屈原的衣着、容貌、神态等。
通过对人物在道白、演唱过程中的动作、情态的说明,来推进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同时,也为演员提供了动作表演的依据。 如括号中的“命卫士乙”“迟疑地”“惊异”“含怒”“把面巾蒙上,向卫士”等。
任务二:梳理情节概括内容
根据阅读情况,补全下面剧本信息,了解剧本的主要内容。
任务三:把握戏剧冲突
考点:分析戏剧中的矛盾冲突
[常见考查形式]概括戏剧中的矛盾冲突。
[答题技法]
1.根据戏剧中的事件和情节结构概括矛盾冲突。
先梳理出戏剧中的事件,再沿着事件发展的线索理清戏剧的情节结构,进而确定人物行动的中心,概括戏剧的矛盾冲突。
2.根据人物的性格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矛盾冲突。
在戏剧中,人物的性格决定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其发展变化,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往往就是戏剧中的矛盾冲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性格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戏剧中的矛盾冲突。
●小试牛刀
以《天下第一楼》为例,理一理人物矛盾冲突,最主要的矛盾冲突应该是什么?
明确:
冲突一:唐茂昌醉心梨园,仗着这是“老唐家的买卖”,又嫉恨卢孟实“在老家置产业”,强行要钱“买行头置场面”。王子西深感为难,但生性“怯懦”的他,只能勉强应对。
分析:经济文化的冲突。
冲突二:因家境没落,昔日的贵公子克五落得只能靠敲诈混饭吃的境遇。罗大头恶习难改,私藏烟土,克五借机敲诈卢孟实威严应对,“一脸威严”赶走克五。
分析:封建残余势力的破坏威胁。
冲突三:卢孟实自尊自强,一心想让外人也看得起“五子行”,定下店规,小伙计私自看戏遭罚;同时又厚赏成顺,为了体现“五子行”子弟的体面;一罚一赏从侧面表现出“五子行”子弟的普遍生存状况。
分析:“五子行”子弟的社会地位
冲突四:罗大头居功自傲,以撂挑子相威胁,并用卢孟实父亲的死羞辱卢孟实。父亲受辱而死是卢孟实心中不可愈合的伤疤,却被人当众揭开。
分析:“五子行”子弟内部松散。
冲突五:二少爷唐茂盛在天津开了分号,仗着福聚德是“老唐家的买卖”,又“日进斗金”,强行支钱,并要带走常顺。唐家两位少爷见祖业兴亡,生意红火,内心不甘,一先一后第来要钱,争夺财利,让卢孟实“欲哭无泪”。
分析:经济文化的冲突。
以卢孟实为主的实干派与各方拆台势力的冲突是剧本的主要冲突。
(2)回顾《屈原》《枣儿》,思考:这两部剧的戏剧冲突是什么?剧中戏剧冲突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
明确:《屈原》:忠与奸的冲突。昏君听信奸臣谗言,导致爱国忠臣被迫害,并由此产生的忠与奸的冲突。
《枣儿》:人与人精神上的冲突。急剧的社会变革导致精神家园的失落,并由此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冲突。
任务四:把握剧本中的人物形象
[答题技法]
关注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从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人物关系中分析人物性格。
3.揣摩人物的语言。
●小试牛刀
(1)《屈原》中屈原的许多独白都很精彩,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气势,品一品,这些台词写得好在哪里?然后分析人物形象。
明确: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压迫的高风亮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2)反面人物郑詹尹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明确:他是邪恶的化身,卑鄙、狡诈、胆怯,他是奸佞的帮凶,毫无正义和忠贞可言。他一开始对毒死屈原有疑虑,不是出于同情屈原,而是怕“惹出乱子”,舍不得他的庙宇;他再三引诱屈原喝下毒酒,装出一副伪善面目,甚至假惺惺地诅咒自己的女儿郑袖;做坏事又内心胆怯,送毒酒又心虚地问屈原“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这个邪恶的帮凶最后也没有得到好下场。
(3)《天下第一楼》中的出场人物极多,但是许多人都给我们留下了十分鲜明的印象,这得益于作者对人物的个性化刻画。请认真阅读课文,挑选出几个你喜欢的人物,分析其人物形象。
示例:卢孟实是一个务实勤劳、精明能干、自尊自强、关心伙计、拒绝陈腐知变通、刚直却又不得不学着屈服于社会环境的人。
罗大头是一个恃才自傲、迂腐固执、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脾气火暴,同时又一身正气、率真,不屑与小人为伍的人。
(4)品味《枣儿》的戏剧语言特点,说一说剧中的老人和小孩的人物形象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年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老人的形象又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长者的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 作为过来人,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男孩则是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心重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表现出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任务五:品味戏剧语言
[答题技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入手,品味台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如比喻、排比等。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入手,品味台词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如象征、烘托等。
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从中提炼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思想感情。
品味人物语言中意蕴的丰富的潜台词,也就是“言外之意”“话外音”。
考点: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段话。
明确:这几句话运用了呼告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屈原对风的呼唤和渴盼。
小贴士: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在说话或写文章的过程中,由于感情过于激动,突然撇开听众或者读者,而直接和所涉及的人或物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
答题支架:
呼告的作用:(1)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感染力。(2)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文字。
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 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明确:呼告、拟人、反问、比喻,这几句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表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3.品味《枣儿》老人说的这句话的内涵。
老人 (从身旁晒满红枣的竹匾子里抓起一把枣儿,喃喃自语)怎么没人来吃枣儿呢?多好的枣儿。
明确:一语双关。既是赞美枣儿好,也是赞美儿子“枣儿”,表达了老人对儿子的无限疼爱和思念之情。
小贴士: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语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含蓄,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4.文中还有哪句话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有何含义?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明确:表面上是说熟透晒干的枣儿尽管好吃,但卖相不好,没人要。实际上是老人的儿子常年在外,他思念儿子却不得见,有一丝落寞和悲伤,更有对自己已到风烛残年的感慨。
考点:品味台词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屈原内心独白中的物象的象征意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作者的爱国情感。
小岛——没有剥削和压迫的世外桃源。
“东皇太一”等众神——人世间昏庸腐朽的统治者。
考点:体会戏剧中人物的潜台词
小贴士:潜台词是交际中隐藏在字面意义背后的真实意图,因礼貌、情感防御等需求而存在,需结合语境、表情或行为综合解读。
[答题支架]结合上下文→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体会人物“话外之音”
●小试牛刀
戏剧台词常用包含言外之意的“潜台词”丰富作品的意蕴。细读三篇课文,找找潜台词,根据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
片段 潜台词
示例 罗大头 (爆发地)卢孟实!别跟我这儿摆掌柜的,你那点儿底别以为我不知道!常贵 (急拦)大罗!王子西 这是干什么,散了! 表面上是让争吵的罗大头离开,实际上是在警告罗大头:再这样吵下去,聚福德会散伙。
(1) 唐茂昌 这几年,卢孟实在老家置产业,你知道吗? 王子西 这我可不知道。 唐茂昌 子西,你是福聚德的老人儿了,这些年我没理柜上的事儿,二爷又在天津,柜上的事儿,你得下心。 王子西 (怯懦地)是,我…… 表面上是说成顺在给罗大头擦烤杆 ,实际上是在掩饰他使用烤杆的事实。
(2) 罗大头 这小子成心捣蛋,别忘了,你还该我们二爷一顿打哪,我先替二爷出出气!(拿烤杆)哎,我的杆呢? 成顺 (慌忙跑上)我,我这儿给您擦呢。 表面上是说成顺在给罗大头擦烤杆 ,实际上是在掩饰他使用烤杆的事实。
任务六:分析人称的表达作用
考点:分析第二人称的表达作用
[答题支架]
第二人称的主要作用:
(1)便于作者直抒胸臆,宣泄情感;
(2)仿佛在和描写对象或读者对话,有呼告效果,增强感染力;
(3)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人感到亲切,便于情感交流;
(4)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别人说你是太阳神,你,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骋。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特别要烧毁你那匹马!你假如是有本领,就下来走走吧!
思考:屈原斥责东皇太一庙中的“土偶木梗”时用了第二人称,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第二人称不仅符合屈原被囚禁在神像林立的东皇太一庙正殿这一实情,而且使屈原对黑暗势力的斥责更加直接,与黑暗势力的矛盾更加激烈,更能表现出屈原的怒不可遏和战斗勇气,同时有利于人物情感的宣泄,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
任务七:分享阅读感受,探究作品主题
考点:分享阅读感受
下面请大家先来说说自己从这三篇剧本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用“我喜欢 这部戏,从中我看到了/ 感受到了/ 读出了 。”的句式谈谈。
考点:探究作品主题
剧作家不能像小说家或诗人那样,直接站出来说话,只能通过剧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来 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剧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使用的道具等来感知剧本的主题。阅读三篇课文,探究剧本的主题。
概括《天下第一楼》的主旨。
明确:本文在中心人物卢孟实与少东家、克五、饭店伙计等人的一系列矛盾中展开情节,道出了“福聚德”由盛到衰的直接原因:一个人干,八个人拆。展现了旧社会平民百姓自我奋斗但最终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悲剧。
(2)《屈原》第五幕第二场中,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时,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请你想象屈原处于这样的境地,会如何说出独白,演员要如何 表演这些独白,说说作者借屈原之口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借屈原之口,通过对风、雷、电的讴歌,表达了对光明与力的歌颂。屈原渴望用战斗来摧毁黑暗,为祖国和人民坚持斗争,这正是作者的豪情壮志。
(3)“枣儿”是《枣儿》中的重要道具,反复出现,很有深意。有时候它是村口树上、树下的红枣,有时候他又是老人心里牵挂的孩子。请探究“枣儿”的种种特点,说说作品中“枣儿”的丰富意蕴。
明确: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相遇、亲近,又因“枣儿”而思念、呼唤亲人。“枣儿”所蕴含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引发我们对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的关注。
枣儿
新一代
老一辈


亲情的象征故乡的象征
男孩
老人
外出久未归
儿子
父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76张PPT)
..................................................................................
九 年 级 下 册 第 五 单 元
..................................................................................
单 元 复 习
读读写写
ɡuǐ jué
jū ɡōnɡ
lǎn

tínɡ
huá
shānɡ
páo xiào
zhù
nüè
tānɡ


xuàn
bènɡ
ɡěnɡ
chěnɡ
xuē
nàn
jìn
yǐn


pái huái
huì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诡谲( ) 瘦削( ) 鞠躬( ) 收揽( )非难( ) 睥睨( ) 犀利( ) 雷霆( )
景仰 哗众取宠( ) 国殇( ) 咆哮( )
靳尚( ) 郑詹尹( ) 商於( ) 三闾( )徘徊( )伫立( ) 虐待( ) 污秽( )
镗镗鞳鞳( )( ) 劈开( ) 炫目( )稽首( ) 迸射( ) 木梗( ) 驰骋( )
pì nì
字词句复习
第17课 《屈原(节选)》
多音字
xuē
xiāo
( )流水哗哗
( )哗众取宠

huá
huā
( )漂流
( )漂白
( )漂亮

piāo
piǎo
piào
( )播弄
( )弄堂

nònɡ
lònɡ
读“huā”时为拟声词。
【串句记忆法】 
看着奶奶生病后瘦削( )的脸,我递给她一个削( )好皮的苹果,希望她能快点儿好起来。
( )和蔼
( )附和
( )和面
( )和稀泥


【记少余多法】 
“稽”当作古代礼仪讲时,读“qǐ”,一般组词为“稽首”,其他时候都读“jī”。

huó
huò
骋( )驰骋
聘( )聘请
娉( )娉婷
chěnɡ
pìn
pīnɡ
形近字
梗( )木梗
埂( )田埂
哽( )哽咽
ɡěnɡ
ɡěnɡ
ɡěnɡ
镣( )脚镣
缭( )缭绕
潦( )潦草
liào
liáo
liáo
睥( )睥睨
脾( )脾气

诡( )诡谲
跪( )跪拜
ɡuǐ

ɡuì
【口诀记忆法】 
水面波浪为波澜( ),灿烂多彩是斑斓( ),诬赖之语为谰( )言。
lán
lán
lán
诡谲 guǐ jué : 狡作,狡。这里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瘦削 shòu xuē : 形容非常瘦。
鞠躬 jū gōng : ①小心谨慎的样子:~如也。~尽瘁。②弯身行礼:~道谢。深深地鞠了个躬。
收揽 shōu lǎn:收买拉拢;广为招纳。~人心。
非难fēi nàn : 指摘和责问:遭到~。他这样做是对的,是无可~的。
睥睨 pì nì : 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一切。
犀利 xī lì : 坚固锐利。又形容语言、文辞、感觉、目光等的尖锐锋利。
景仰 jǐng yǎng : 意思是仰慕;佩服尊重:~先生的为人。
雷霆 léi ting : ①雷暴;霹雳。②比喻威力或怒气:~万钧。大发~(大怒)。这里指疾雷。
哗众取宠 huá zhòng qǔ chǒng :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哗:喧哗。哗众:使众人兴奋激动。
词语集注
(4)【解析】A项的“淋漓尽致”和“流芳百世”都是补充短语。B项,并列短语;C项,偏正短语;D项,动宾短语。
比干
pōu  jiàn  贬谪
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A
写诗 
比兴
示例:以恶禽臭物来比喻奸邪小人
考考你
【解析】“拖泥带水”指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C
读读写写
鼎盛( ) 幌子( ) 侦缉( ) 怯懦( ) 忌讳( ) 拾掇( ) 捣蛋 凄惨 雕梁画栋
赫赫扬扬( ) 咬牙跺脚 另请高明 骂骂咧咧( )
商贾( ) 砧板( ) 耷拉( ) 窝囊( )
呷了一口( ) 落子( ) 五子行( )
喜幛子( ) 撂( ) 侍候( ) 地契( )
账簿( ) 眩晕( ) 怵三分( )打镲( )
dǐnɡ
huǎnɡ

qiè nuò
huì
shí duo
注意读音为一声。
注意下面是“木”。

liē
ɡǔ
zhēn

wō nɑnɡ
xiā
lào
hánɡ
zhànɡ
liào
shì


yùn
chù
chǎ
第18课 《天下第一楼(节选)》

( )落子
( )丢三落四
lào
( )大大落落
( )落后

( )煞白
( )煞风景
shà

luō
luò
shā
比喻使人扫兴。
形容马虎或记忆力不好而好(hào)忘事。
【以义辨音法】“贾”意为“商人;买;卖”时,读ɡǔ;作为姓氏时,读jiǎ。
多音字
呷( )呷茶
狎( )狎昵
耷( )耷拉
聋( )震耳欲聋
胛( )肩胛
耸( )高耸
xiā

jiǎ
lónɡ
sǒnɡ
xiá
掇( )掇拾
缀( )点缀
辍( )日夜不辍
duō
zhuì
chuò
啜( )啜泣
chuò
缉( )侦缉
楫( )舟楫
辑( )编辑

揖( )作揖



下垂。
小口地喝。
形近字
鼎盛 dǐng shèng : 几乎到极端的盛世。
★幌子 huǎng zi : 俗称酒帘。古代酒店以其容易引人注目,故用为招牌,以招揽顾客。比喻为了掩盖真实意图而假借的名义。
侦缉 zhēn jī : 侦查缉捕:~队。~盗匪。
怯懦 qiè nuò : 胆小懦弱:生性~。
★忌讳 jì huì : ①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言语或举动有所顾忌,积久成为禁忌:过年过节~说不吉利的话。②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在学习上,最~的是有始无终。
捣蛋 dǎo dàn : 借端生事,制造麻烦,无理取闹。
★拾掇 shí duo : 整理;收拾。
词语集注
也可比喻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假借的名义。
如船家忌说“沉”,东西沉只说“东西重”。
忌讳:突出因有所顾忌而不愿触犯,
还可指避免产生不利后果。
避讳:指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
起不愉快的字眼。
拾掇:侧重于指把零乱、散放的东西归拢好,一般用于具体事物,主要用于口语。
收拾:侧重于指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清理打扫,可用于具体事物或抽象事物,口语和书面语都可以。
凄惨 qī cǎn : 凄凉悲惨。
雕梁画栋 diāo liáng huà dòng : 指有彩绘装饰的十分华丽的房屋。
赫赫扬扬 hè hè yáng yang : 显赫的样子。
咬牙跺脚 yǎo yá duò jiǎo :形容人生气的样子或是表情比较无可奈何。
★另请高明 lìng qǐng gāo míng : 另外请一个较高明的人,即不想受委托或聘请。
骂骂咧咧 mà ma liē liē : 指在说话中夹杂着骂人的话。
对别人说的话。例:如果你们不满意,那就另请高明吧!
考考你
篆体
一票难求  的现象
把“本着贴近生活为原则”改为“本着贴近生活的原则”(或“以贴近生活为原则”)
我方认为“经典老戏永不过时”。经典老戏不仅扎根于深厚的文化沃土中,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和感悟;还饱含生活温度,贴近百姓口味,能赢得百姓的口碑。这样既有厚度又有温度的作品,如何会过时 (意思对即可)
【解析】D项,另请高明:表示自己不愿意再干,让对方另外聘请高明的人。使用不当。
B
馋 威严 囫囵( )
凝视( ) 喃喃自语( )
蹑手蹑脚( ) 无可奈何
童谣 竹匾( ) 蓦然( ) 掸去( ) 羡慕 踌躇( )垂头丧气 咀嚼( ) 翘首( )
读读写写
hú lún
nínɡ
nán
niè
biǎn

dǎn
chóu chú
qiáo
jǔ jué
贪吃,如“馋涎欲滴”。
艳羡,想得到,如“眼馋”。
注意区别于“耐心”的“耐”。
第19课 《枣儿》
多音字
( )兴冲冲
( )兴奋

xìnɡ
( )使劲
( )劲敌

( )翘首
( )翘尾巴

xīnɡ
jìn
jìnɡ
qiáo
qiào
【串句记忆法】 这位老父亲都是奔( )七十的人了,还在为了儿女东奔( )西走。
bēn
bèn
形近字
馋( )嘴馋
搀( )搀扶
谗( )谗言
掸( )掸去
殚( )殚精竭虑
惮( )肆无忌惮
chán
chān
chán
dǎn
dān
dàn
根据注音写出词语并解释。
(1) [wēi yán( )地]叫你过来就过来。
(2)(命令)拿出来,只准在这儿吃。[mò rán( )口气温和]爷爷帮你擦干净。
(3)我一急,把枣儿hú lún( )个儿吞下肚了。
(4)正巧,树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gāng kuī( )上,“咚”的一声,吓得那狗娘养的抱头就逃。
词语集注
①有威力而又严肃的样子:神色~。~的仪仗队。
②威风和尊严:他摆出了尊长的~。
威严
蓦然
忽然;猛然。
囫囵
钢盔
完整,整个儿的。
钢制的头盔。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5)老人闪着泪花,从匾子里捧起一把枣儿níng shì( )。
(6)从身旁晒满红枣的竹匾子里抓起一把枣儿, nán nán zì yǔ( )。
(7)一颗枣儿从树上落下,男孩niè shǒu niè jiǎo( )地走过去捡枣儿。
(8)男孩[wú kě nài hé( )地走到老人跟前]我就捡了一颗,我没有吃,给你。
凝视
喃喃自语
蹑手蹑脚
无可奈何
不眨眼地看。
小声地自己跟自己说话。
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多用于形容很小心或紧张害怕而不敢弄出声响的样子。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孤guǎ老人和留守儿童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说:“你若是一个感恩的人,你的心中就能装载整个世界!”你可以貌不惊人,才疏学浅,甚至可以身带伤残,但你不能忘记感恩。感恩的第一步就是孝亲敬老。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人间没有温情的留驻,犹如夜空失去星星的照耀,会àn然失色。让我们爱老人和小孩吧,像爱自己一样!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孤guǎ( )  装载( )  àn( )然失色
(2)“才疏学浅”中“疏”的意思是( )
A.疏忽  B.关系远  C.浅薄  D.分散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一个整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
引用 比喻
寡 zài 黯
C
让我们像爱自己一样爱老人和小孩吧!
考考你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只是一些粗茶淡饭,李先生依然津津有味地吃著。
B.每天下夜班后,他总是蹑手蹑脚走进家门,生怕吵醒了妻子和女儿。
C.小张今天下午才收到了他盼望已久的足球票,真叫他喜出望外。
D.他卡车的轮胎故障,修车师傅推荐他三个价位的轮胎,无可奈何,让他选择了中间价位的轮胎。
【解析】无可奈何指没有一点办法,只好这样了。
D
●小试牛刀
C
【答案与解析】D “赫赫扬扬”是形容兴旺显赫,与语境不符。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沉淀了数百年历史的甲秀楼,雕梁画栋,古韵长存。
B.这样的事,有如大海捞针,你另请高明好了。
C.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D.5月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终止参与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引起了赫赫扬扬的世界舆论。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通过融入诸多国际文化元素的图书节,让读者有机会了解参展国家的文化。 修改:删去“通过”或“让”。
B.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同仁就如何提高学生情商的问题公布了许多有益的见解。 修改:将“公布”改为“提交”。
C.只有学校开设多门选修课,学生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和选择学习内容。 修改:将“确定”与“选择”调换顺序。
D.一个真正的探险者,应该是具有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与敢于挑战自己的非凡勇气。 修改:去掉“是”。
【解析】 B 应将“公布”改为“发表”。
1.戏剧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屈原》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部五幕历史剧,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课文属于话剧。
2.《天下第一楼》是以北京的一道传统名菜烤鸭为素材的剧作,从表现形式上看属于话剧。题目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活动的场所。
3.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独幕剧,其作者是孙鸿。“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文学、文体常识
(一)文学常识
1.戏剧。
(1)概念
戏剧,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戏曲、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2)分类
根据容量的大小,可以分作独幕剧和多幕剧;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和歌剧;根据戏剧文学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则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二)戏剧知识
(3)基本特点
突出的舞台性:
一是指时间、场景和人物的高度集中性;
二是指人物形象的行动性。
四大审美特征:
戏剧人物的逼真性;
戏剧冲突的尖锐性;
戏剧场面的集中性;
台词的口语化和动作性。
2.剧本。
(1)概念
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与剧本类似的词汇还包括脚本、剧作等。
在文学领域里,它是一种独特的文体;
在艺术领域里,它又接近文学;
在戏剧领域里,它是一切戏剧
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2)构成
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
①舞台说明。
又叫舞台提示,是戏剧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舞台说明是戏剧语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同人物语言相比,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因此,鉴赏剧本,品味人物语言至关重要。
②人物语言。
也称为台词,包括人物对话、独白、旁白等。戏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尤为重要,可以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教养等分析人物语言的特点,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意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也就是人物的“言外之意”。
3.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表现剧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
戏剧冲突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三种:
(1)表现为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也叫外部冲突。
(2)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也叫内部冲突。
(3)表现为人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
拓展延伸
剧种
特点
代表剧目
京剧
雍容华美
《霸王别姬》《贵妃醉酒》
豫剧
铿锵大气
《红娘》《花木兰》
越剧
轻柔灵秀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
黄梅戏
淳朴明快
《天仙配》《女驸马》
川剧
活泼风趣
《巴山秀才》《玉簪记》
昆曲
典雅精致
《桃花扇》《牡丹亭》
评剧
亲切易懂
《秦香莲》《刘巧儿》
中国戏曲知多少
●考考你
下列关于戏剧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的情节和小说的情节是一致的,都只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B.剧本必须有矛盾冲突,没有矛盾冲突也就没有戏剧。
C.在川剧戏曲中,帮腔人既可以是局外人和旁观者,也可以是故事情节中的人物角色,甚至可以是作者、观众的代言者。
D.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的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叙述性文字,是剧本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
【解析】A 项,戏剧的情节和小说的情节是不同的,戏剧的情节是由其显在部分与潜在部分构成的,而小说的情节则全是显在的。C 项,帮腔人不能是故事情节中的人物角色。D 项,“叙述性”应为“说明性”。
课文重点
《屈原(节选)》
1.同样是郭沫若的作品,《天上的街市》与《屈原》的独白部分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天上的街市》借景抒情,通过意象,隐隐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清幽、典雅,音调和谐,想象贴切新颖,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屈原》的独白部分是喷薄而出的诗。独白部分直接抒情,不仅是对屈原典型性格的正面刻画,更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还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凸显出来,同时将屈原塑造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一个千古流传的爱国者形象。
问题探究
2.阅读下面资料,说说历史剧中的人物和历史上的人物的关系是什么?
探究主题
(历史剧)写这个人、演这个人,都要着眼于他或她的某个方面对于后一代的人们的启发作用,也就是前人经验的总结。”
吴晗《天于历史剧的一些问题》
戏剧中的屈原形象不等同历史中的屈原,因为作者创作这样的人物是为了启发人们的。
历史剧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因此读历史剧时,我们不能忽略作家的创作意图。
《天下第一楼(节选)》思维导图
第二次:出现在卢孟实与罗大头发生冲突时,由罗大头当众说出。罗大头这一举动使两人的矛盾更加尖锐,集中体现了罗大头蛮横无理、尖酸刻薄的性格,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剧中两次出现卢孟实父亲受辱而死的话题,分别是哪两次 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出现在文章开头常贵和王子西的对话中,点明了卢孟实心有大志,埋头苦干的原因之一是他不忘父亲受辱的遭遇,一心想改变“五子行”被人轻贱的处境,也表现了他了解这一行业,有能体谅下属的一面。
问题探究
2.文中三次提到了“侦缉队”,这对推动情节的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
第一次是提到给侦缉队送礼,引出“他们惹不起”。
第二次是从无赖克五口中说出了他是侦缉队的。
第三次是卢孟实亲口说出他送礼不成的情况。
这三次无不表露出侦缉队的丑陋嘴脸,这也正是当时社会黑暗、地痞恶棍横行的写照,政府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普通老百姓在这种环境中过着暗无天日、提心吊胆的生活。
3.卢孟实是一个想干事业的人,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的理想可能实现吗?结合课文情节,具体分析。
卢孟实一生的理想就是盖起大楼坐上“轿子”,但奋斗了大半辈子最终也不得不把多半生的心血拱手让与他人。
表面看来卢孟实的主要矛盾是和唐家兄弟间的矛盾,一旦卢孟实不能满足他们,一纸契约如同废纸,事业的被迫中止也在意料之中。但仔细分析,福聚德却早已经是危机重重。
王子西的油滑与中庸罗大头的自私、自傲导致流言四起;克五的好吃与无赖形成巨大的张力;社会环境愈加混乱、险恶,警察借机敲诈,侦缉队特务扰民生事……
在内外交困、被重重打压的境遇中,凭借个人的力量妄想建立事业无异于痴人说梦。
4.《天下第一楼》被称为“京味话剧”,从节选的部分看,其“京味”具体表现在哪里?
剧中有很多对老北京人情世故、老北京特有风物和餐饮美食等民俗文化的展现。比如,“瑞蚨祥”“致美斋头炉萝卜丝饼”,这些老字号的店铺名、美食名,带着浓郁的老北京生活气息;大年初四看“落子”、“龙抬头”、“喜幛子钱”、初六“开张有忌讳,不许穷小子进门”等,无一不展示出当时老北京的民俗文化。
①表现在内容题材方面。
福聚德本就是诞生在北京城的烤鸭店铺,以这么一个店铺为聚焦点,写它在时代风云变幻中从一个小店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天下第一楼”,又经不住内忧外患而由盛转衰的故事,题材本身就带着浓厚的北京味道。
②表现在民俗文化方面。
③剧中有不少北京方言、俗语。
复辟、军阀混战、鱼龙混杂的社会现状在剧中得到充分展现,比如给“侦缉队”送礼、“王爷贝勒府”、“皇上都在日本租界当了寓公”等,尽显时代背景和北京当时的社会氛围。
比如,“耷拉脸子”“搭济一下”“心里窝着口气”“得空儿”“你得下心”“闪了舌头”“敢情”“给我走着”“不开眼的”“拿糖”“别人五人六的”等。这些方言、俗语的使用,使人物台词带有北京特有的韵味。
④表现在剧情上。
枣 儿
儿子
父亲
外出久未归
亲情的象征故乡的象征
老人
男孩


老一辈
新一代
《枣儿》思维导图
1.“枣儿”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借“枣儿”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剧本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串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故事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开场的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男孩因“捡枣”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算命先生给老人的儿子起名,以及儿子小时候尿尿的事情,都离不开“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爷儿俩靠“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活命的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父亲吃;结尾以“枣儿甜,枣儿香……”的童谣收束,与开场相呼应。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问题探究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
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
坚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呼唤人们认
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迈进现代
社会的新生活。
2.结合上下文思考:剧中的两个未出场的人物是谁?他们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老人的儿子
男孩的父亲
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
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3.剧本结束部分告诉我们如果他们真的不认识回家的路,该怎么办呢?
示例:该“天天喊”。
“只要家里人天天喊,
他早晚会回来的。”
“天天喊”包含着思念的深情,“早晚会回来”包含着无限的企盼和坚定的信念。
任务一:研读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以《枣儿》为例,学习舞台说明,根据表格中的内容提示,从文中摘录相应的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舞台说明的分类 舞台说明的内容 例子 作用
人物的外部动作 表情、动作
人物的情绪 语气、情绪
人物的活动环境 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
男孩从台侧探了探头。一颗枣儿从树上落下,男孩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捡枣儿。
“探了探头”“蹑手蹑脚”写出男孩想捡枣儿却有一丝胆怯的状态,表现出男孩调皮可爱的性格特点。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他怕男孩有了巧克力就不会再来陪他了,表现老人此刻内心的担忧,暗示他孤独的处境。
幕启。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树下坐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幕后传来带西北口音的童谣: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参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
交代人物活动的空间与时间,童谣隐含了剧本的主题,营造出充满乡土气息的情境,并且烘托了老人孤独的形象。
戏剧阅读与考点
找出《屈原(节选)》中的舞台说明文字,分类概括其不同作用。
作用分类
举例
提示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道具、布景,有铺陈、渲染之效,既能推动剧情发展,又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
如课文开头的“东皇太一庙之正殿。……时有大风咆哮”一段,描述了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布景等信息。
提示人物的上下场信息。
如“靳尚带卫士二人,各蒙面,诡谲地由右侧登场”“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这是提示人物的上下场;“郑詹尹立在神殿中,沉默有间,……将屈原带出”“屈原手足已戴刑具,……则拳曲于胸前”,这是屈原的上场,提示屈原的衣着、容貌、神态等。
通过对人物在道白、演唱过程中的动作、情态的说明,来推进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同时,也为演员提供了动作表演的依据。
如括号中的“命卫士乙”“迟疑地”“惊异”“含怒”“把面巾蒙上,向卫士”等。
任务二:梳理情节概括内容
根据阅读情况,补全下面剧本信息,了解剧本的主要内容。
考点
分析戏剧中的矛盾冲突
[答题技法]
1.根据戏剧中的事件和情节结构概括矛盾冲突。
先梳理出戏剧中的事件,再沿着事件发展的线索理清戏剧的情节结构,进而确定人物行动的中心,概括戏剧的矛盾冲突。
2.根据人物的性格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矛盾冲突。
在戏剧中,人物的性格决定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其发展变化,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往往就是戏剧中的矛盾冲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性格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戏剧中的矛盾冲突。
[常见考查形式]
概括戏剧中的矛盾冲突。
任务三:把握戏剧冲突
●小试牛刀
1.以《天下第一楼》为例,理一理人物矛盾冲突,最主要的矛盾冲突应该是什么?
2.回顾《屈原》《枣儿》,思考:这两部剧的戏剧冲突是什么?剧中戏剧冲突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
《屈原》:忠与奸的冲突。昏君听信奸臣谗言,导致爱国忠臣被迫害,并由此产生的忠与奸的冲突。
《枣儿》:人与人精神上的冲突。急剧的社会变革导致精神家园的失落,并由此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冲突。
小试牛刀
(1)《屈原》中屈原的许多独白都很精彩,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气势,品一品,这些台词写得好在哪里?然后分析人物形象。
明确: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
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
抗压迫的高风亮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奋不顾身的意志
言行,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1.关注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2.从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人物关系中分析人物性格。
3.揣摩人物的语言。
[答题技法]
任务四:把握剧本中的人物形象
(2)反面人物郑詹尹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明确:他是邪恶的化身,卑鄙、狡诈、胆怯,他是奸佞的帮凶,毫无正义和忠贞可言。他一开始对毒死屈原有疑虑,不是出于同情屈原,而是怕“惹出乱子”,舍不得他的庙宇;他再三引诱屈原喝下毒酒,装出一副伪善面目,
甚至假惺惺地诅咒自己的女儿郑袖;
做坏事又内心胆怯,送毒酒又心虚
地问屈原“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
的吧”。这个邪恶的帮凶最后也没
有得到好下场。
(3)《天下第一楼》中的出场人物极多,但是许多人都给我们留下了十分鲜明的印象,这得益于作者对人物的个性化刻画。请认真阅读课文,挑选出几个你喜欢的人物,分析其人物形象。
示例:卢孟实是一个务实勤劳、精明能干、自尊自强、关心伙计、拒绝陈腐知变通、刚直却又不得不学着屈服于社会环境的人。
罗大头是一个恃才自傲、迂腐固执、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脾气火暴,同时又一身正气、率真,不屑与小人为伍的人。
(4)品味《枣儿》的戏剧语言特点,说一说剧中的老人和小孩的人物形象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年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老人的形象又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长者的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 作为过来人,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男孩则是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心重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表现出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答题技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入手,品味台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如比喻、排比等。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入手,品味台词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如象征、烘托等。
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从中提炼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思想感情。
品味人物语言中意蕴的丰富的潜台词,也就是“言外之意”“话外音”。
任务五:品味戏剧语言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段话。
考点
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参考答案]
这几句话运用了呼告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屈原对风的呼唤和渴盼。
[答题支架]
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感染力。
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呼告的作用
小贴士
呼 告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在说话或写文章的过程中,由于感情过于激动,突然撇开听众或者读者,而直接和所涉及的人或物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
呼告、拟人、反问、比喻,这几句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表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文字。
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 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老人 (从身旁晒满红枣的竹匾子里抓起一把枣儿,喃喃
自语)怎么没人来吃枣儿呢?多好的枣儿。
3.品味《枣儿》老人说的这句话的内涵。
一语双关
既是赞美枣儿好,也是赞美儿子“枣儿”,表达了老人对儿子的无限疼爱和思念之情。
小贴士
双 关
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语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含蓄,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实际上是老人的儿子常年在外,他思念儿子却不得见,有一丝落寞和悲伤,更有对自己已到风烛残年的感慨。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4.文中还有哪句话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有何含义?
表面上是说熟透晒干的枣儿尽管好吃,但卖相不好,没人要。
思考:屈原内心独白中的物象的象征意义分别是什么?
风雷电——
洞庭湖、东海、长江——
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
小岛——
“东皇太一”等众神——
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象征人民群众。
作者的爱国情感。
没有剥削和压迫的世外桃源。
人世间昏庸腐朽的统治者。
考点
品味台词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考点
体会戏剧中人物的潜台词
[答题支架]
结合上下文
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体会人物“话外之音”
体会方法
潜台词是交际中隐藏在字面意义背后的真实意图,因礼貌、情感防御等需求而存在,需结合语境、表情或行为综合解读。
小贴士
戏剧台词常用包含言外之意的“潜台词”丰富作品的意蕴。细读三篇课文,找找潜台词,根据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
片段 潜台词
示例 罗大头 (爆发地)卢孟实!别跟我这儿摆 掌柜的,你那点儿底别以为我不知道! 常贵 (急拦)大罗! 王子西 这是干什么,散了! 表面上是让争吵的罗大头离开,实际上是在警告罗大头:再这样吵下去,聚福德会散伙。
(1) 唐茂昌 这几年,卢孟实在老家置产业,你知道吗? 王子西 这我可不知道。 唐茂昌 子西,你是福聚德的老人儿了,这些年我没 理柜上的事儿,二爷又在天津,柜上的事儿, 你得下心。 王子西 (怯懦地)是,我……
表面上是提醒王子西要多关心柜上的事儿,实际上是要王子西当自己的心腹留心卢孟实。
(2) 罗大头 这小子成心捣蛋,别忘了,你还该我们二爷 一顿打哪,我先替二爷出出气!(拿烤杆) 哎,我的杆呢? 成顺 (慌忙跑上)我,我这儿给您擦呢。
表面上是说成顺在给罗大头擦烤杆 ,实际上是在掩饰他使用烤杆的事实。
思考:屈原斥责东皇太一庙中的“土偶木梗”时用了第二人称,有什么表达效果?
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别人说你是太阳神,你,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骋。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特别要烧毁你那匹马!你假如是有本领,就下来走走吧!
任务六:分析人称的表达作用
[答题支架]
第二人称的主要作用:
(1)便于作者直抒胸臆,宣泄情感;
(2)仿佛在和描写对象或读者对话,有呼告效果,增强感染力;
(3)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人感到亲切,便于情感交流;
(4)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考点
分析第二人称的表达作用
运用第二人称不仅符合屈原被囚禁在神像林立的东皇太一庙正殿这一实情,而且使屈原对黑暗势力的斥责更加直接,与黑暗势力的矛盾更加激烈,更能表现出屈原的怒不可遏和战斗勇气,同时有利于人物情感的宣泄,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
[参考答案]
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别人说你是太阳神,你,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骋。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特别要烧毁你那匹马!你假如是有本领,就下来走走吧!
屈原斥责东皇太一庙中的“土偶木梗”时用了第二人称,有什么表达效果?
任务七:分享阅读感受,探究作品主题
下面请大家先来说说自己从这三篇剧本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用“我喜欢 这部戏,从中我看到了/ 感受到了/ 读出了 。”的句式谈谈。
剧作家不能像小说家或诗人那样,直接站出来说话,只能通过剧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来 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剧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使用的道具等来感知剧本的主题。阅读三篇课文,探究剧本的主题。
考点
探究作品主题
考点
分享阅读感受
(1)《屈原》第五幕第二场中,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时,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请你想象屈原处于这样的境地,会如何说出独白,演员要如何 表演这些独白,说说作者借屈原之口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借屈原之口,通过对风、雷、电的讴歌,表达了对光明与力的歌颂。屈原渴望用战斗来摧毁黑暗,
为祖国和人民坚持斗争,这正是作者的
豪情壮志。
●小试牛刀
(2)概括《天下第一楼》的主旨。
明确:本文在中心人物卢孟实与少东家、克五、饭店伙计等人的一系列矛盾中展开情节,道出了“福聚德”由盛到衰的直接原因:一个人干,八个人拆。展现了旧社会平民百姓自我奋斗但最终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悲剧。
(3)“枣儿”是《枣儿》中的重要道具,反复出现,很有深意。有时候它是村口树上、树下的红枣,有时候他又是老人心里牵挂的孩子。请探究“枣儿”的种种特点,说说作品中“枣儿”的丰富意蕴。
明确: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
“枣儿”为线索:老人和男孩因
“枣儿”而相遇、亲近,又因
“枣儿”而思念、呼唤亲人。
“枣儿”所蕴含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引发我们对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的关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