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静女》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静女》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古诗词诵读1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静女
素养目标
1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之美。
2
把握诗中人物的形象特点,体会其真挚的感情。
3
感受我国古代人民对爱情的向往,树立正确爱情观。
课前导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邦风·击鼓》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________诗歌总集。
收入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的诗歌_____首。
汉以前被称为《_______》或《__________》。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____________的源头。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部
305
从西周到春秋中叶

诗三百
现实主义
四言为主、重章叠唱
知识链接
《周颂》《鲁颂》《商颂》
宗庙祭祀之乐(40篇)
《颂》
从不同地区采集的土风歌谣(160篇)
十五《国风》
《风》
周王朝的朝廷乐曲(105篇)
《大雅》 《小雅》
《雅》
《诗经》内容分类
知识链接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直言其事,直抒其情,铺陈排比(平铺直叙地表达情感/事件)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托物起兴,借客观事物触发情感,引起诗人的吟唱。
《诗经》表现手法
整体感知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chí chú
xiàn
yuè yì rǔ
kuì tí
fēi
luán


整体感知
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叙述了“我”与静女的极富生活情趣的约会。
整体感知
诗歌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简要概括。
情人约会图
赠荑赞人图
情人赠物图
诗文译读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姝】美丽。 【俟】 等待,等候。
【城隅】城上的角楼。 【爱】通"薆(ài)"隐藏,遮掩。
【见】(xiàn) 通"现",出现。 【踟蹰】 心里迟疑,徘徊不进的样子。
翻译:娴静的女子很美丽,在城上的角楼等我。
隐藏起来不出现,我挠头徘徊不进。
诗文译读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翻译:娴静的女子很美好,送我彤管。
彤管色红而光亮,喜爱你的美丽。
【娈】美好。 【贻】赠送
【炜】光鲜明亮
【说怿】喜爱,“说“通“悦”,和“怿”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
【女】:通“汝”,你,指代“彤管”。





诗文译读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翻译: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不是你这荑草美,是因为美人送给我的。
【牧】城邑的远郊。
【归荑】赠送荑草。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茅草。
【洵】的确、确实。 【匪】通“非”,不是
内容梳理
情人约会图:
俟我城隅——搔首踟蹰——急切之情
情人赠物图:
贻我彤管——说怿女美——热恋之情
赠荑赞人图:
归我荑草——美人之贻——质朴之情
内容探究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是什么描写?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意难掩”生动地展现了姑娘俏皮逗趣的举止,凸显了她天真烂漫、机灵可爱的个性。
“焦虑徘徊”细腻地刻画了青年男子焦虑不安、抓耳挠腮的神态,彰显了他朴实无华、真诚执着的性格,同时也流露出了他深沉的痴情。
细节描写
内容探究
“说怿女美”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女子怎样的感情?
“彤管光华,言笑间显女子之美”,这不仅揭示了小伙子当时的内心感受,还蕴含着双关意味。小伙子借物抒情,表面上是在称赞彤管,实则是在赞美将彤管赠予他的女子。彤管成为美好爱情的象征。静女通过彤管传达爱意,其方式含蓄而内敛,独具匠心。而男子则通过赞颂彤管的美丽,巧妙地表达了对静女的深情。
内容探究
“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显单纯的爱恋之情。
运用“荑”托物抒情。一语双关,表面是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对女子的赞美、喜爱之情。
内容探究
彤管与荑草分别象征了什么?
彤管:初生时红色管状的草
荑:初生的白色茅草
彤管如火,象征爱情真挚热烈
荑草如雪,象征爱情质朴纯洁
象征
归纳总结
你所感受到的诗中男女主人公各是怎样的形象 ?
侧面描写
动作描写
“静女其姝”
“静女其变”
通过男子的赞美表现静女的娴静美好。
“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贻我彤管”
“自牧归荑”
表现出了静女的活泼俏皮,烂漫天真。
静女主动赠送信物表达爱意,表达了静女的多情率真。
女主人公
美丽文雅
聪明调皮
热情大方
委婉含蓄
表现出了静女的大胆开放,敢于追爱。
归纳总结
动作描写
对比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男子在约会之时等待静女,他急切地张望着静女的身影,但是视线被遮蔽,急得他抓耳挠腮,原地打转,一筹莫展。此处动作描写,是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将一位深陷爱情、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跃然纸上。
男主人公
男子在约会时“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急得他抓耳挠腮,在见到静女后高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男子前后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憨厚痴情
忠诚淳朴
文质彬彬
归纳总结
美丽文雅
聪明调皮
热情大方
委婉含蓄
憨厚痴情
忠诚淳朴
文质彬彬
细节描写
动作描写
女子
男子
主旨归纳
《静女》作为一首抒情爱情诗篇,采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生动描绘了“我”与静女的一次充满生活气息的约会,展现了他们之间纯真而美好的情感。这首诗映照出古代民众对自由婚姻以及理想、幸福爱情生活的渴望与憧憬。
板书设计
情人约会图
情人赠物图
赠荑赞人图
诗眼:说怿
写青年之急
写美人赠管
写美人赠茅
《静女》
写作特色
重章叠句,委婉含蓄
《静女》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巧妙描写细节,风格朴实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全篇皆以“静女”为歌咏对象,充分显示出男主人公对心仪的姑娘的爱慕之情。
巧用双关,借物咏人
这首诗运用了双关。“形管有炜,说怿女美”中的“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借物咏人,表面上是喜爱“形管”,其实是借此来表达“我”对姑娘的喜爱之情,别具真率淳朴之美。
课后小练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语言浅显生动,情趣盎然。“_____________”一句暗写女子活泼娇羞之态,“_____________”一句明塑男子心急如焚之状,描摹人神。
(2)《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之美,实际上是赞美女子的美丽。
(3)《静女》中,写从远郊归来赠送女子初生的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出真理:人与物的关系是从人与人的关系投射出来的。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课后小练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蹴(cù) :踩,踏。这里指荡(秋千)。 (2)慵整:懒洋洋地收拾。
(3)袜刬(chǎn) :即划袜。未穿鞋子。只穿着袜子行走。
(4)花瘦:形容花枝上的花瓣已经凋零。
问: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女主人公形象。
答题技巧
提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或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简析下面这首诗歌的人物形象,并说明通过这一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规范
(1)概括特征及身份;
(3)点明意义或表达效果。
(2)(点手法)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步骤一 )
2、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第一句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被看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步骤二)
3、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和对封建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 (步骤三)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