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结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守与发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
科学精神:通过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数据与 2025 年发展成就,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与探索历程,提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公共参与:联系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传承案例,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奋斗价值,树立在新时代践行奋斗精神的参与意识。
二、学情教材分析
(一)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通过历史课对 “三大改造”“一五计划” 有初步了解,但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深层逻辑、历史意义缺乏系统认知。他们对 2025 年时政热点和红色精神传承故事兴趣浓厚,适合以时效性素材为纽带,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深化对抽象理论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第二框,上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下启 “伟大的改革开放”,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渊源的关键节点。第一目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聚焦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与标志,第二目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阐释制度确立后的成就与经验,教材内容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的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高度契合,为时政融合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进程(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结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辩证看待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成就与曲折。
四、教学方法和准备
(一)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以总议题统领分议题,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探究制度确立的逻辑与价值。
时政案例法:融入 2025 年四中全会精神、红旗渠精神传承等素材,增强教学时效性与感染力。
数据分析法:通过历史数据与当代成就对比,直观呈现制度优势,强化学生认知。
(二)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包含历史图片、数据图表、2025 年时政视频的 PPT;准备 “三大改造” 具体案例、红旗渠精神传承素材及四中全会相关论述摘要。
学生:预习教材,搜集 “一五计划” 成就相关资料,了解身边体现制度优势的案例(如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 2025 年 10 月红旗渠建成 60 周年纪念活动短视频,展示画面:数字孪生平台实时监控渠水流动、第三代护渠人巡查渠岸,结合画外音:“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传承红色基因,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这条流淌 60 年的‘人工天河’,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初期人民奋斗的见证。” 提问:“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在中国确立的?为何它能为当代发展奠定根基?”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结合课前了解的红旗渠故事初步思考,自由发言表达见解。
设计意图:以 2025 年红旗渠纪念活动为切入点,将红色精神传承与时政精神结合,自然引出本课主题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二)议题探究
总议题:从历史选择到时代赋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何意义深远?
分议题一:变革之路 —— 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对应第一目: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教师活动:出示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间轴” PPT,结合素材讲解核心知识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年提出 “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强调这是适应工业化需求与社会发展规律的选择。引用数据:“一五计划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10.9%,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18%”,印证工业化建设成效。
三大改造的实践:分别讲解三大改造的路径与成果 —— 农业上通过互助组、合作社实现集体化,手工业通过生产合作社转型,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 “和平赎买” 政策,创造了适合中国特点的改造道路。以荣毅仁接受改造的案例说明政策的可行性与人民的认同。
制度确立的标志: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主体,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 “三大改造对比表”,明确改造对象、方式及意义,派代表展示并补充说明。
3.知识点归纳:
改造对象 主要方式 核心成果 历史意义
农业 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确立农村集体所有制 解决土地公有问题,发挥集体经济优势
手工业 供销小组→生产合作社 实现手工业集体化 推动手工业规模化发展,服务工业化
资本主义工商业 加工订货→公私合营 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和平实现私有制变革,减少社会震荡
分议题二:探索之光 ——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初期取得了哪些成就?(对应第二目: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材料一(历史成就):“一五计划” 期间建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宝成铁路等重大项目,1956 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较 1952 年提高 21.3%;材料二(当代传承):2025 年红旗渠通过智慧管控实现精准灌溉,累计引水超 130 亿立方米,灌溉农田 4700 余万亩次,推动林州从贫困县发展为产业强市;材料三(时政链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高质量发展”。
问题设置:①结合材料一,概括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初期的经济与民生成就;②材料二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长远价值?③联系材料三,说明当代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 “一五计划” 时期实践的内在联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重点讲解:
初期探索成就: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雏形;民生改善显著,人民民主政权巩固,为后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与物质基础。
制度价值传承:红旗渠的建设与当代升级,体现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注重长远发展的优势,印证制度确立的历史正确性。
历史逻辑衔接:从 “一五计划” 的制度奠基到四中全会的制度完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始终服务于人民利益与国家发展。
学生活动:分组展示讨论成果,结合课前搜集的 “一五计划” 成就资料补充说明,分享对制度优势的理解。
相关链接:播放 “从‘一五’工厂到智能车间” 短片:长春一汽从生产第一辆解放卡车到 2025 年推出智能电动汽车,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业发展的传承与飞跃,强化 “制度赋能发展” 的认知。
分议题三:历史必然 —— 为何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人民的选择?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材料一: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农业合作社通过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抗御灾害,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得到多数农民拥护;材料二:2025 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林州通过 “党建 + 网格” 模式解决民生问题,延续了制度确立初期的为民理念;材料三:旧中国民族资本家荣毅仁坦言 “没有共产党,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哪能有今天”。
问题设置:①材料一、三如何体现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②结合材料二,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何具有历史必然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分析,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满足了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富强的愿望;从 “一五计划” 的民生改善到四中全会的普惠性民生建设,体现制度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同时客观说明探索中曾出现的曲折,但总体上推动了国家发展。
学生活动:开展 “观点辨析”,围绕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历史偶然还是必然” 发言,结合素材与生活体验论证观点。
(三)课后练习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对这一飞跃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了第一次结合
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完全照搬苏联的经验
③说明我国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④离不开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1953年8月,毛主席作出指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一化三改。”“一化三改”中的“一化”指的是( )
A.农业的社会主义集体化 B.工业的社会主义合作化
C.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D.资本主义工商业国有化
3.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犹如磅礴的日出,照亮了民族复兴的崭新征程,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壮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
①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③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前提条件,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④极大地改变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邓小平指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使我们这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在世界上站起来,而且站住了。”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①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②使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主心骨
③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④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75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①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的斗争有了主心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②新中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
③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史上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及主要矛盾变化→确定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BCCAB
(四)知识小结
六、教学反思
听课状态:学生对红旗渠三代护渠人、荣毅仁改造等故事兴趣浓厚,在探究讨论中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对 “和平赎买”“集体所有制” 等概念理解模糊,需在互动中加强通俗化解释。
知识点讲解:通过时间轴和对比表,学生对制度确立进程掌握扎实,但对 “探索中的曲折” 处理较简略,可增加 “大跃进” 的简短案例,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深化对 “艰辛探索” 的理解。
作业练习:填空题能有效检验基础知识点,简答题可结合 2025 年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拓展设问;实践题需提供采访问题参考,降低学生任务难度,提升作业完成质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