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银川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银川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6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答案
1 .C
【解析】A 项,“在一应审美观念上殊途同归 ”理解有误,材料一第一段只是提到二者在 “重情、重理、重神韵的审 美观念 ”上都有体现,且并不一定是“殊途同归 ”。B 项,“‘墨分五色 ’逐渐成为传统文人画特定的形式语言 ”并 非宋元时期的事,而是唐代王维的观点使水墨地位提升之后的事。D 项,“概括了不同的墨色 ”理解有误,“入木 三分 ”概括的是浓墨的效果,“浓墨宰相”“淡墨探花 ”概括的是书法家的用墨特征,“渴笔 ”概括的是墨色。
2.B
【解析】“但也因趋同和因袭而影响了今天艺术家设色体系的构建 ”推断有误,“因袭 ”一词于文无据;另外,今天 艺术家设色体系的构建恰恰打破了以往趋同的艺术形式。
3 .①渐向水墨发展;②调墨要得法;③枯焦润湿(每处 1 分,符合字数要求、意思对即可)
【解析】①处,由前文“自古以来,每以五色兼施 ”和材料一第二段唐宋“水墨为上 ”“崇尚水墨 ”等内容可知,此处 宜填“渐向水墨发展 ”。②处,由后文“以清水净笔,蘸浓墨调用 ”及材料二第三段内容可以推断并提炼出答案。③处,由材料二及后文“枯焦而能华滋,润湿而不漫漶 ”可以提炼出答案。
4 .①图 1:淡墨。判断依据:其笔墨清淡,色泽清丽,运笔流畅自然,气韵雅致。②图 2:浓墨。判断依据:墨 色黑度高,用笔非常“实 ”,墨不浮于纸面,力透纸背,有入木三分的效果。③图 3:焦墨。判断依据:墨色呈现由 浓到枯的渐变,且笔画中后部分的线条有干皴之笔。④图 4:润墨。判断依据:用水介于浓墨和淡墨之间,墨色丰 润,笔酣墨饱。(每点 2 分,其中判断 1 分,依据 1 分;任选两张图片进行判断分析即可)
5 .相同点:两者均强调通过墨色的层次变化突破单一墨色的局限( 内涵),服务于主观情感与艺术意境的表 达,而非单纯的客观再现(作用)。(2 分,意思对即可)
不同点:①内涵不同:绘画中“墨分五色 ”是水墨技法的体现,通过水调节墨的浓淡形成多层次效果;书法中 “墨 分五色 ”指“浓、淡、润、焦、清 ”五种墨色状态。②作用不同:绘画中 “墨分五色 ”是文人画的重要形式语言,能传 递人物画中人物的神韵与作者的心境;书法中“墨分五色 ”服务于书法的表现力,可体现不同书体和书法形式风 格。(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D
【解析】(A 项,“这是为了让‘我们’放松警惕从而在矮树丛中发起偷袭”理解有误,德军之所以没有 理会“我们”,是有其他目标。B 项,文中未提及“不信任‘我’的指挥”,属于无中生有。C 项 , 我们找农舍是为了“避避,等天黑了再溜过去”,并在仓房“找大家的藏身处”,并非“长期驻守” “抵御敌人”,曲解原文)
7.B (应该是插叙)
8.表层含义:小说中的“我”随部队撤退时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毅然脱离部队。(2分)深层含义: 小说中的“我”感受到了战争的荒唐和残酷,“我”逃脱部队反映出战争对人精神的毁灭,从而 流露出厌战、反战的情绪。(2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语言方面:简练如洗,准确生动。小说语言简洁明了,叙述节奏快,在叙述事件或塑造人物 时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和华丽的辞藻,句子简短,语言准确生动,如在描写意大利军官 “威风凛凛,掌握着受审者的生死权”,生动地勾勒出军官任意妄为的情态。②结构方面:结构 单纯,情节集中,不枝不蔓。小说主要写“我”躲避德军而走进大撤退的行列,最后逃出部队的 故事,小说对其他事件不做过多赘述,情节集中紧凑。③“零度写作”:小说没有在作者立场的 直接表达,客观冷静的表述让读者能够更为独立、理性地去思考,从而更好地表达反战主题。(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0. BDF
【解析】句意:执掌国家大政,若在用人上不慎重,凭什么担当此职?灾祸必定会降临到您身上!
“任其大政”是动宾短语,补出主语“穆子”,应在B处断开。
“何以堪之”是完整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以何堪之”,应在DF处断开。
B
【解析】A.正确。表揣测语气,恐怕/表祈使语气,还是。句意:您恐怕不得善终吧?/我们还是回去吧。
B.“竟、竟然”“意义相同”错误。于是、就/竟然。句意:在这种情况下就立了长子诸樊。/竟然不知有汉朝。
C.正确。句意:再返回徐国时。/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D.正确。句意:延陵季子啊不忘故交。/亲人故交多次劝我做长吏。
12. D
【解析】D “说很想要它”错误。根据原文“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可知,这里徐君并未“说很想要它”,只是神色流露渴望之意。故选D。
13. (1)临终前留下遗命,把王位传给弟弟余祭,想要按照兄弟顺序相传,最终一定交还国家给季札为止,以此实现先王寿梦的意愿。(“欲传以次”,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欲以次传”,想要按照兄弟顺序相传;“致”,交还;“称”,实现。句意1分)
(2)如今他死了却不进献宝剑(履行诺言),这是欺骗自己的良心。为了爱惜一把剑而欺骗自己的内心,廉洁之人不会这么做的。( “是欺心也”,判断句,这是欺骗自己的良心;“伪”,欺骗,伪心,虚情假意。 句意2分 )
14. (1)重义守信,心诺不欺:季札心许徐君宝剑,虽未明言,仍守心诺,返而挂剑于墓,体现“君子喻于义”的诚信品格。
(2)让国避位,守节不阿:屡辞王位,效子藏之节,弃室耕田,不争权势,彰显淡泊名利、以礼让为先的君子风范。
(3)见微知著,智识深远:观齐政将乱,劝晏子纳邑免难;察郑执政奢靡,预判祸及子产,体现“圣人见微知著”的洞察力与政治智慧。(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材料三里,季札虽未明言赠剑,但“心许之矣”,归而徐君已死,仍挂剑墓树,践行内心承诺。此举超越形式契约,体现“君子喻于义”的内在诚信,非拘于利,而守于心诺,故为君子之德。
(2)材料二里,寿梦欲立贤子季札,季札坚辞;诸樊让位,亦不受,甚至“弃其室而耕”。他以子藏让国为典范,拒登大位,恪守宗法伦序,不以贤能僭越,展现谦退守礼、淡泊权位的君子节操。
(3)材料二里,季札观齐政未定,预判“难未息”,劝晏子早退以避祸;见郑执政“侈”,断言“政必及子”,并告诫以礼治国。此正合材料四“见微以知著”之圣人智慧,显其洞察时势、预见兴亡的政治远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吴国的公子季札前来鲁国聘问,见到叔孙穆子,喜欢他。对穆子说:“您恐怕不得善终吧?喜好善行却不能选择合适的人。我听说君子的关键在于选择贤人。您作为鲁国的宗族重臣,执掌国家大政,若在用人上不慎重,凭什么担当此职?灾祸必定会降临到您身上!”
材料二:
二十五年,吴王寿梦去世。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第二个叫余祭,第三个叫余昧,第四个叫季札。季札贤能,因而寿梦想要立他为继承人,但季札辞让不肯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就立了长子诸樊,由他代理国事、执掌政权。诸樊即位的第一年,服丧期满后,要把王位让给季札。季札推辞说:“当年曹宣公去世时,诸侯和曹国人认为曹国国君不义,打算拥立子藏为君,子藏离开本国,以此成全现任国君,君子称赞他‘能够坚守节操’。您是合法的继承人,谁敢违抗您!掌握国家权力,并不符合我的节操准则。我季札虽然才能低下,仍希望追随子藏那样坚守道义的行为。”吴国人坚持要立季札为君,季札便抛弃自己的家宅去务农耕田,人们这才不再勉强他。十三年后,吴王诸樊去世。临终前留下遗命,把王位传给弟弟余祭,想要按照兄弟顺序相传,最终一定交还国家给季札为止,以此实现先王寿梦的意愿。余祭在位第四年出使齐国。他对晏平仲说:“您应尽快交出封地和政事。没有封地、不掌权柄,才能避免灾难。齐国的政权即将有所归属;如果还没有确定归属,祸乱就不会平息。”因此晏子通过陈桓子交出了封邑和职权,从而避开了后来栾氏与高氏引发的内乱。离开齐国后,他又出使郑国。见到子产,对他说:“郑国执政者骄奢过度,大难将至,政权必将落到您身上。您一旦执政,务必谨慎地以礼治国。否则的话,郑国将会走向衰败。”
材料三:
延陵季子准备向西出使晋国,身佩宝剑途经徐国,拜见徐国国君。徐君看着那把剑,虽未开口,但神情中流露出想要之意。延陵季子因为肩负着出使大国的任务,当时没有立即献上宝剑,但他内心已经答应要送给徐君了。等到他出使晋国回来,再返回徐国时,徐君已经在楚国去世了。于是季子解下宝剑,想送给继任的新君。随从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国宝,不能随便送人。”延陵季子说:“我不是把它当作礼物赠送,而是兑现当初的承诺。上次我来时,徐君看我的剑,虽没说话,但神色明显渴望得到它;我当时因为还要出使中原大国,不便立刻相赠。即便如此,我心里早已许诺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却不进献宝剑(履行诺言),这是欺骗自己的良心。为了爱惜一把剑而违背内心的诚信,廉洁之人不会这么做的。”于是仍将宝剑送去给新君。新君说:“先父未曾留下遗命接受此剑,我不敢收下。”于是季子便把剑挂在徐君坟墓旁的树上后离去。徐国人赞赏他的行为,唱道:“延陵季子啊不忘故交,解下价值千金的宝剑啊挂在坟墓之上。”
材料四:
圣人看见微小的迹象就能知道显著的结果,看见开端就能知道末端,所以看到象牙筷子就感到恐惧,知道天下将要混乱了。
15 .D
【解析】“写诗人研读诸多碑文的专注敬重姿态 ”理解有误,“读尽 ”句写的是诗人研读碑文时笑得前俯后仰的姿 态,表现对写碑文的书生的讽刺戏谑。
16 .①诗人以神女的形象 “言志 ”,寄寓了个人的精神追求。神女超凡脱俗,蔑视毁誉,协助治水而不贪名 利,是诗人不媚流俗、坚守道义的一生的写照。②诗人借嘲笑书生碑文,讥刺书生谄媚王公权贵来“讽世 ”。诗 人在尽情赞美神女的理想人格后转向对世俗的批判,指出碑文的作者们不过是惯于谄媚权贵的平庸之辈,影射 了现实中士大夫阶层的虚浮风气。③诗歌将“言志 ”与 “讽世 ”交融,以理想人格对抗丑恶现实,赞美和批判对 比鲜明,展现了诗人的傲岸风骨和深刻思想。(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4)示例一: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示例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示例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示例四: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8.D
【解析】
A.夸夸其谈:指说话浮夸不切实际,侧重说话方式,强调的是内容空洞、言辞浮夸,与文中“讨好”用词不当的情况不契合。
B.莫名其妙:指事情奇怪,让人无法理解,不符合语境。
C.过犹不及:指做事过头与不够一样不合适,侧重“做”的程度,而非对评价的描述。
D.夸大其词:指把事情说得超过实际程度,准确对应“说‘讨好’”对原现象的过度解读,符合语境。
19.①表示着重强调②“文字讨好症”③“外挂”④表示直接引用
【解析】
①表示着重强调:“文字讨好”在文中被引号标出,是为了强调这一概念,使其更加突出。
②表示特定称谓:“文字讨好症”是一个特定的称谓,用来描述一种特定的社交现象。
③表示特殊含义:“外挂”在文中并不是指其原本的含义(如游戏中的外挂),而是指对语言的修饰,因此表示特殊含义。
④表示直接引用:“哈哈”是直接引用的网络用语,表示笑声。
20.序号⑤,修改为“不论是和朋友还是和素未谋面的网友”。
序号⑥,修改为“许多交流都以文字形式在线上进行”。
【解析】
序号⑤,“不论是和朋友以及和素未谋面的网友”关联词搭配不当: “不论”后面通常与“还是”、“或者”等选择性词语搭配,可改为“不论是和朋友还是和素未谋面的网友”。
序号⑥,“许多交流都以文字形式在线上产生”搭配不当,“产生”与“交流”不搭配。可把“产生”改为“进行”,可改为“许多交流都以文字形式在线上进行”。
21.(1)“训”改为“驯”、2)“闰”改为“润”(3)“辍”改为“缀”
22. ①运用通感修辞,将嗅觉的“花香”转化为视觉的“白光”“光雾”,使无形香气具象化,表现高原梨树花香的浓烈。
②运用“逸出”“飘荡”等动词,化静为动,生动地描绘了花香弥漫、升腾的动态过程,营造出一种迷离朦胧、无处不在的香氛氛围。(答句式及其他修辞可适当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香气本是无形无状、难以具象描绘的,而通过通感修辞展现的“白光飘逸”“光雾隐约”的视觉画面,让读者能直观感知到高原梨花香的浓烈因花团上的白过于浓重,连香气都像能“飘出光来”,把无形的香变得可触可感。
②“逸出”写出香从花团里缓缓透出的轻盈感,“飘荡”则写出香在空气中扩散、萦绕的状态,将静态的香气写得鲜活灵动,营造出一种迷离朦胧、无处不在的香氛氛围,让读者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到花香包裹周身的感觉。
23.
立意:
1.找到自身价值,看到自身进步。
2.花开各有期,节奏各不同。
3.不要因他人的成功而忽视自己的进步。
4.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拥有自己的故事和光芒。银川一中2026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绘画一直在色与墨的此消彼长中不断演进。文人绘画重情、重理、重神韵的审美观念同样贯彻于传统人物画设色之中。“随类赋彩”的设色理念除了强化人物、场景等的固有色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把握整体色调与人物心境及场景氛围的关系。
唐代之前的人物画多呈现水墨与色彩并用的形式,以墨线塑形,敷以颜色,墨与色处于同等地位。如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人物、山石、树木以高古游丝描勾勒而少皴,设色上注重以白色或青色服饰衬托暖色衣着,凸显人物的不同身份,使之在全卷浅灰绿色的基调中格外醒目。唐代王维“水墨之变”的理念倡导和吴道子“融水墨于人物”的技法革新,将绘画由宫廷装饰与道释叙事转变为个人情境的外化。王维提出“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逐渐提升了水墨的地位。墨色在传统水墨形式中摆脱了色彩的简单含义,强调主观意义上的合理性,“墨分五色”逐渐成为传统文人画特定的形式语言。随着技术的改进,墨锭与生纸更能抒发文人的心性,尤其在宋元时期,由于文人画的兴盛,传统人物画“墨色并重”的观念逐渐被崇尚水墨的审美所取代。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将人物五官的刻画压缩至极小的空间,大面积的墨色挥洒烘托出人物胸、腹结构的留白,描绘出一位低眉敛目、似醒非醒、憨态可掬的仙人形象。作品中单色水墨的样式替代了唐人明艳色彩的格局。至明清之际,陈洪绶造型古雅的人物画《右军笼鹅图》《扑蝶仕女图》,以及任伯年的肖像画《酸寒尉像》《蕉荫纳凉图》,均不再以绚丽的视觉审美作为表现诉求,人物画画家逐渐在水墨世界中找到情境表达的无穷乐趣,以墨色抒发心境。
千年的笔墨发展使中国画独树于世界艺术之林,但在创作中也容易形成趋同的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艺术理念的更迭,今天的艺术家的审美取向在追求意境营造的同时,也追求蕴含丰富笔意的设色形式和彰显个人心境的设色体系的构建。在“墨色之辨”的总体视域下,当代写意人物画设色语言的实践并非注重真实对象的光影关系和色彩变化,而是关注对象身份、神情及所处环境与画者内心感受的交融。创作者利用中国画颜料自身的单纯性,将水墨的运用作为色彩表现的基础,依靠色与墨的交融和对比,在不同意境、不同色调的表现中展现其丰富性。
(摘编自刘艳辉《色墨流转 意写神韵》 有删改)
材料二: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墨法在书法中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行书和草书之中。“墨分五色”的概念最早出自于国画,也在国画领域被大家熟知,然而书法中也讲求“墨分五色”。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明确提出书画中“墨分五色”的观点:“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无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絴。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正如张彦远所说,“墨分五色”好似万物中的天然色彩。起源于中国水墨画的“墨分五色”,是一种国画的技法,画家用水去调节墨色的浓淡,可以得到多层次的绘画效果。后来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进步,“墨分五色”也逐渐走入书法的技法范围。
与绘画所用的“青、赤、黄、白、黑”五色技法不同,书法中的“墨分五色”主要指的是“浓、淡、润、焦、清”。
浓——浓墨是书法的主要墨法,“浓”指用笔非常的“实”,墨色的黑度,仅次于焦墨。焦墨可能有光泽,浓墨因为加入水分,虽黑而无亮光。墨不浮于纸面,力透纸背,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
古人崇尚浓墨。早在汉末,韦诞便开始追求用墨的浓黑,如其所作的《游太行山记》,字体如龙盘虎踞、剑拔弩张,墨迹浓黑而实。清代政治家、书法家刘墉有“浓墨宰相”之誉,他喜用浓墨,体骨丰劲,字迹沉稳厚重,字体雍容端庄而不笨重,结构严谨,超然独出。
淡——淡墨水分多,比浓墨多了清雅之气。清代书画家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将墨分为“老墨”与“嫩墨”,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浓墨”和“淡墨”。和主骨韵的浓墨不同,淡墨主气韵,色泽清丽、神采焕发。唐代欧阳询的《千字文》笔墨清淡,运笔流畅自然,透露出文人的俊逸之气。清代王文治是乾隆时期的探花,因作书喜用淡墨被誉为“淡墨探花”“淡墨翰林”,其淡墨行书十分雅致,秀韵天成,曾被誉为“女郎书”。
润——润墨所用的水比浓墨多一些,又比淡墨少一些。润墨所写的字,笔酣墨饱。古人常借用唐代杜甫诗中“元气淋漓障犹湿”一句对书法的用墨提出“丰润”的要求。
焦——又称作“渴笔”“燥笔”,即把墨汁放置在砚台内,经过一定的挥发,再用来写书法作品。毛笔蘸墨后连续书写,会呈现墨色由浓到枯的渐变,含墨量减少让线条有干皴之笔,且大多用在笔画的中后部分。明代徐渭、清人虚谷擅用此法。此法“于浓墨、淡墨之间运以渴笔,视若枯燥,意极华滋”,如果用得好,有画龙点睛之妙。
清——墨彩中的清而有神,是由其他深浅不同的墨彩衬托出来的,这在墨彩上仅仅有一些淡灰色的影子,用这影子去表现朝雾夕烟似的模糊形象。
虽说墨色有浓淡有焦清,但是书法作品的浓淡枯湿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历代书家更多的是注重用墨的浓淡相兼,所以用墨的虚实总是对比出现。
其实用墨的分类不仅取决于不同书体和书法形式风格,还取决于时代人文心理与社会审美习惯。
(摘编自青小书《书法如何“墨分五色”?》,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传统人物画设色与文人绘画在一应审美观念上殊途同归,都在色与墨的此消彼长中不断演进。
B.王维提升了水墨的地位,宋元时期崇尚水墨的审美,“墨分五色”逐渐成为传统文人画特定的形式语言。
C.书法中的“墨分五色”是起源于中国水墨画的国画技法,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明确提出书画中“墨分五色”的观点。
D.“入木三分”“浓墨宰相”“淡墨探花”“渴笔”,这些词语形象生动又精妙准确地概括了不同的墨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传统人物画中色与墨的关系在此消彼长中演进,最终画家在水墨世界中找到了情境表达的乐趣,但并未完全排斥色彩的运用。
B.中国画在对色与墨的不断探求中发展出独树一帜的艺术,但也因趋同和因袭而影响了今天艺术家设色体系的构建。
C.书法的“墨分五色”跟用墨时的水量有直接关系,但不同墨色呈现的浓淡枯湿的效果却没有绝对界限。
D.传统人物画画家和书法家都善于借助墨的浓淡变化,这丰富了中国书画的艺术表现,促进了独特水墨审美观的形成。
3.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3分)
国画大师潘天寿在用墨方面很有见地。他曾言:“吾国绘画,自古以来,每以五色兼施,故曰丹青。唐宋以来,_①_,以墨为绘画之主色。墨以黑而有光彩者为贵。用墨之要点有二:一是研墨要浓,二是_②_。以清水净笔,蘸浓墨调用,即无灰暗无彩之弊病,老手之善于用宿墨者,尤致意及之。用墨难在_③_之变,枯焦而能华滋,润湿而不漫漶(模糊不清),即得用墨之所谓诀矣。”
4.根据材料内容,请从下图中任选两张图片判断其墨色,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
5.两则材料均提及“墨分五色”。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墨分五色”在传统绘画与书法中的内涵及作用有何异同。(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永别了,武器①
[美]海明威
我的职务只是把三部救护车送到波达诺涅,看来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了。现在只求人能安全抵达就算了,也许我连乌迪内都走不到。我开始变得烦躁。
喝了一大口酒后,我头脑冷静了下来。我们沿着铁路轨道走,依稀可见前头就是乌迪内的那座小山。忽然,艾莫命令大家趴下,原来路上又经过一队德军的自行车。其实他们看见了我们,或许他们已另有目标,并不理会我们。
我们继续顺着铁轨走,再也看不到公路上的情况。有一条运河上边有座被炸毁的短桥,我们凭着桥墩的残留部分爬了过去,听见前头传来响声。
过了运河,我们在车轨上继续前进。前头另有一条火车线,北面是那条我们看见德国自行车队开过去的公路,南面是一条横贯田野的小支路,两边有密密的树木。我们决定朝南走,抄近路走上通往塔利亚门托河的大路。
我们刚爬下路堤,便有一颗子弹从密密的矮树丛中射出来,打进淤泥中,我下令撤回去,大家爬回到了铁轨。密林中连续地射出两枪,一枪射中了正在跨铁轨的艾莫,他扑地而倒。我们把他拖到另一边的路堤上,只见他脖颈下部中了一枪,我正设法补救,他死了。我拿了他的证件装入口袋,准备写信通知他家属。
局势对我们很不利,最后我们决定找个最贴近乌迪内的地方避避,等天黑了再溜过去。
后来发现田野的前头有幢农舍。我们分开着走向农舍。院子是用石块铺砌的,里边有一部双轮大车,我们穿过院子走到后边的厨房,可找不到任何可以吃的东西。
我让皮安尼继续留在厨房里找点吃的,我自己则顺着石梯到上边的仓房找大家的藏身处。仓房里有半屋干草,屋顶上有两个窗子,一个朝南面开着,另一个朝北面开着。这是一个很好的藏身之处,要是有敌情,便可以躲在干草堆里,或越窗逃走,或利用喂牲口的斜槽滑到楼下。躺在仓房里的干草堆上,我回忆起了年轻时许多美好的时光,许多人躺在一起聊天,用气枪打仓房山墙上歇脚的麻雀。北边乌迪内方向又传来了机枪声。我朝下望去,看见皮安尼拿一根长香肠,腋下夹着两瓶酒。
他只身一人走进仓房,我问他博内罗去哪儿了 他说博内罗因害怕被打死就走了,情愿去当俘虏。但皮安尼很信任我,因为不愿意离开我而留下来。我俩各自喝一瓶酒,各自守一个窗口,直至外面天黑下来。天黑就不必再守望了,皮安尼睡着了。过了一会儿,我叫醒他,我们便上路了。
先是碰到了一营德国兵,我们趴在公路边的水沟后面,等他们过去了,才越过公路朝北走。走过乌迪内时没有碰到一个意大利人,没有多久便走进大撤退的行列。
出发前曾想象那晚等待我们的将是死亡,或是在黑暗中被枪打中而狂奔,但什么危险也没发生。我俩跟着大行列整夜赶路,撤退的大部队规模宏大且速度惊人,累得我们精疲力竭。
这时,一个士兵嚷道:“战争已结束,现在人人都在回家。”我和皮安尼都不太相信,总觉得战争还要打下去。当然,我们很渴望战争早日结束,这样,皮安尼就能回家和他的妻子团聚,我也能回去找我的凯瑟琳。
天亮前,我们赶到了塔利亚门托河的河岸边,千军万马都期待着渡桥。下起了雨,我们夹在人群中向对岸挪步,行速很缓慢,大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点过桥。
我们快过去了,桥的那一头两边站着几个军官和宪兵,打着手电筒照每一个人的脸。只见有个意军军官指指队伍中的一个人,随即意军宪兵过去把那人从队伍里拖了出来。就这样,接连抓了好几个人。
当我走到那排军官跟前时,我发觉有一两个军官正盯着我。其中一个指了指我,向身旁的宪兵嘀咕了几声。那个宪兵就向我跑来。他一把抓住我的衣领,我一拳打在他的脸上。紧接着,又有一个宪兵朝我冲过来。我正欲伸手去拿手枪,他从身后抓住我,并把我的手臂朝上扭,第一个宪兵狠狠抓住了我的脖子,我奋力抵抗。只听一声“再反抗就开枪”,我被押到了后边。
后边站有四名军官,他们面前站着一位受审者,有一大群挂着卡宾枪的宪兵在旁边看守着。他们自称是意大利战场宪兵,审问者威风凛凛,掌握着受审者的生死权。
他们正在审问一个中校,问他为什么不跟他的团在一起。最后认为他擅离部队,马上执行枪决。紧接着,他们又判了一个与部队失散的军官为死刑。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凡是他们问过话的都被枪决了。
我不能坐以待毙。瞧瞧宪兵们,他们正在打量新抓来的。我趁机拨开左右两人,低着头往河边直跑。一着急,脚下一绊,一头扎进了刺骨的河水中。虽然感觉到河里的急流在卷着我,但我竭力不使自己露出水面。当我第一次冒出水面吸气时,他们朝我开了一枪,但没打中,我又迅速地躲了下去。等我第二次冒出水面时,已听不到枪声,我抓住了河面上漂浮的一块木头,由它带我顺流漂去,我找不到岸的方向。
河水湍急,我不知道在河上究竟漂流了多久。我抱着沉重的木头,身子浸在冰冷的水中,只盼着会漂到岸边去。
天开始亮时,我看见了岸边的灌木丛。前头有一座矮树丛生的小岛。我不能脱下鞋子和衣服游向岸,因为我知道上岸后我还要徒步,没有鞋会寸步难行的。
顺着木头漂,渐渐地,我看见河岸在向我靠近,但很快地,岸转到了我的身后,我才发觉我到了一个漩涡中。我一手抓住木头,抽出一条胳膊来划水,再用脚踩水,但无济于事。我仍在原地回旋。我担心这样可能会被淹死,于是拼命划水,死命挣扎,终于出了漩涡,靠近了河岸。我抓住岸上的柳枝,爬进树丛。那时天已半亮,四处不见一个人影。我平躺在岸边休息了一会儿。
(有删改)
注:本文选自海明威半自传体小说《永别了,武器》,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意大利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脱离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与德国作战)作战的美籍救护车司机弗雷德里克·亨利的角度进行叙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德军发现了“我们”却没有理会,这是为了让“我们”放松警惕从而在矮树丛中发起偷袭。
B.与皮安尼不同,博内罗因不信任“我”的指挥,害怕跟随队伍会送死,选择离开去当俘虏。
C.在局势对我们很不利的情况下,我们找到农舍是为了长期驻守,利用地形抵御敌人的进攻。
D.小说结尾描写“我”跳入河水中,面对困难仍意志坚强,突显了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描写被炸毁的短桥、四下无人的农舍,这些环境描写的背后都在揭示着战争的残酷性。
B.文中画横线部分运用补叙的方法,让过去美好的时光与当下残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小说写被审问的人都被枪决了,这些人的结局坚定了“我”逃跑的决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拖”“盯着”“狠狠抓住”……这一系列动作描写,将意大利宪兵的蛮横、跋扈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8.小说的标题“永别了,武器”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多年新闻记者的人生经历使海明威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后人称之为“电报式风格”,请从语言、结构、“零度写作”(客观、冷静地叙述)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对此风格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吴公子札来聘(访问),见叔孙穆子,说之。谓穆子曰:“子其不得死乎?好善而不能择人。吾闻君子务在择人。吾子为鲁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祸必及子!”
——《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
材料二: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藏,子藏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之嗣也,谁敢干之!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藏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余祭四年使齐。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难。去齐,使于郑。见子产,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
——《史记 吴太伯世家》
材料三: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新序 杂事卷七》
材料四:
圣人见微以知著,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惧,知天下之将乱也。
——《韩非子 说林上》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而任其大A政B不慎C举D何以E堪之F祸G必及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恐怕,与“乎”连用,表揣测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中的“其”意义不同。
B.乃,竟、竟然,与《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中的“乃”意义相同。
C.反,同“返”,返回、回归,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盖亦反其本矣”的“反”语言现象和意义都相同。
D.故,故交,故旧,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亲故多劝余为长吏”中的“故”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子季札出使鲁国,拜见鲁国大夫叔孙穆子,批评他不重视举荐、选拔优秀人才,是一种失职失察行为,并预言这种做法将会祸及叔孙自身。
B.吴国公子季札深受吴人拥戴,吴国上下坚决要拥立他为吴王,他认为这样不合王位继承之礼,坚决拒绝,并断然放弃王室贵族生活,耕种乡野。
C.聪明有远见的人能见微知著,比如,商朝后期名臣箕子看见纣王使用象牙筷子就感到恐惧,知道他的贪欲若发展下去,整个天下的财富也无法满足他的需求。
D.徐国国君看中了季札的宝剑,说很想要它。季札因出访重任没有及时给他,但心里有承诺。事后,徐国国君死了,季札就把宝剑挂在他墓旁的树上。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
(2)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14.“君子喻于义”“圣人见微知著”。孔子、司马迁都曾盛赞季札,认为他是君子、圣人。请结合上述材料,总结出季札被誉为“君子圣人”理由有哪些,并简要分析。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谒巫山庙,两庑碑版甚众,皆言神佐禹开峡之功,而诋宋玉《高唐赋》之妄,予亦赋诗一首①
陆游
真人翳凤驾蛟龙② , 一念何曾与世同。
不为行云求弭谤③ , 那因治水欲论功。
翱翔想见虚无里,毁誉谁知溷浊④中。
读尽旧碑成绝倒④,书生惟惯谄王公。
注:①此诗作于陆游访巫山凝真观后。凝真观所祠云华夫人,传说为西王母之女,助禹驱鬼神,斩石疏波,有功见纪。②真人,指神女云华夫人。翳,摒弃。③行云,指宋玉《高唐赋》中描写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大胆追求爱情,后世文人诋毁宋玉所写虚妄。弭谤,遏制诽谤。④溷浊:同“混浊”,混乱污浊。④绝倒,指因荒谬大笑而倾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通过勾勒神女驾龙行云、畅游虚空的画面,营造出洒脱不俗、空灵缥缈的氛围,契合神仙特质。
B.诗歌未遵循常规咏庙诗的套路,而是借神话人物表达对现实的感触,抑扬转折,构思颇具新意。
C.诗歌突破对神女事迹的平实叙述,赋予人物以自由翱翔的姿态和超凡脱俗的精神,想象力丰富。
D.尾联呼应题目中的“碑版甚众”,写诗人研读诸多碑文的专注敬重姿态,表达了对书生的讽刺之意。
16.陆游巧借神女故事,将“言志”与“讽世”相结合,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成人礼仪式上,校长引用《论语·泰伯》中“_______,_______”两句寄语广大同学,要胸怀天下、意志坚强,自觉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2)《师说》中的“授”和“受”都有“传授”之意,“_______”和“_______”这两句,同学们在默写中时常容易混淆。
(3)李同学请王老师在刚完成的水墨画上题字,画作徐展,只见天空乌云沉沉,江面上薄雾袅袅。王老师欣然落笔,题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两句,同学们齐称赞诗画相宜。
(4)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和朋友线上聊天时,一个“哈哈”好像有点冷漠,要一长串“哈哈哈哈哈”才行;回复“OK”生怕显得不够友善热情,要膨胀到“OKKKKK”——“文字讨好症”是数字时代越来越常见的一种社交现象,它的出现和传播媒介的变化息息相关。在互联网没有出现之前,①人与人的交流常常是面对面进行的,②我们的语气、表情乃至肢体动作都是情绪表达的一部分,③可以精准而直观地向对方传递情感。④到了数字时代,⑤不论是和朋友以及和素未谋面的网友,⑥许多交流都以文字形式在线上产生。在无法得知对方表情和语气的情况下,对语言的修饰成了表达友善的关键方式,于是人们常常给文字加上各种“外挂”。
也有人不赞同这种说法,语气夸张只是为了弥补线上交流肢体,表情语言的欠缺,说“讨好”就( )了。语言就其呈现形式来说,就是对字词的排列组合。在互联网场域内,除了字与词之外,符号、表情、网图等元素也都成了要考量和调用的工具。其实,倘若稍微回顾人类漫长的交流史,不难发现,此类现象绝非网络文化所独有。比如,鸿雁传书的时代,写作者对遣词造句的百般纠结,很多时候同样到了搜索枯肠的程度——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文字讨好”呢?
18. 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夸夸其谈 B.莫名其妙 C.过犹不及 D.夸大其词
19.请根据下面表格的提示,梳理文中引号的用法。(4分)
引号的作用 举例
一 ①_______ “文字讨好”
二 表示特定称谓 ②_______
三 表示特殊含义 ③_______
四 ④_______ “哈哈”
20.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梨也属于蔷薇科这个被人类训化,为人类奉献花果最多的大家族。梨花当然也有这个科的共同特征:五出的花瓣,但比樱、比桃、比梅的花朵都大出许多,高原上的雪梨花更是如此,花瓣质地厚实,便有了如象牙或玉石般的肥闰感。梨树都很高大,不像在内地看过的梨园。这些梨树几乎没有修剪。树干粗大苍老,分枝遒劲,生机勃勃,每一条枝上,都辍满繁密的花朵。
深入研究过植物演化的科学家说,人工诱导了进化的植物,当它们开出比野生原种更多的花朵时,也有损失,那就是香气不再那么浓烈。我没见过野梨树,却知道,梨花香也是淡的。但现在,因为树大花繁,加上强烈的日光下,气温上升蒸腾,梨花香也变得浓烈,仿佛有一层雾气萦绕在身边。这花香又似乎是梨花的白光从密集的花团中飘逸而出,形成了隐约的光雾——花团上的白实在是太浓重了。现在,阳光来帮忙,让它们逸出一些,飘荡在空中,形成了迷离的香雾。
21.文中第一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3分)
22.文中画线句极富表现力,请简要赏析。(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