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枣庄三中2025~2026学年度高一年级学情调查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第Ⅰ卷(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 共39分)
注意事项:
在每个选择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一、文言小题(共10分)
1.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绝:横渡
木直中绳, 以为轮 中:射中
C. 是故无贵无贱 无:没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沟通
D.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 见闻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2.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 韩愈《师说》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D.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3. 下列各项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 ①不拘于时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C.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而耻学于师
4.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蓼蓝(liǎo) 靛青(diàn) 怅辽阔 驽马十驾(nú)
B. 鳝鱼(shàn) 舟楫(jí) 锲而不舍 木直中绳(zhòng)
C. 须臾(yú) 跬步(guǐ) 骐骥 柔以为轮(róu)
D. 槁暴(pù) 省亲(shěng) 蟹螯 酣(hān)畅林漓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B. 冰,水为之 圣人之所以为圣
C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句读之不知
D.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6. 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也许什么都不为,就因为台儿沟太小了,小得叫人心疼,就是钢筋铁骨的巨龙在它面前也不能瞻前顾后,也不能不停下来。
B. 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
C.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风华正茂的优秀青年学习和生活的故事。
D. 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
7. 下列选项中,各句中的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用心一也 ④金就砺则利 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⑤ D. ①③⑤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青,取之于蓝
B.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士大夫之族
C. 而耻学于师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D. 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9. 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①小学而大遗 ②其曲中规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⑤积善成德 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⑦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 ③⑤⑥⑧ B. ②④⑥⑧ C. ①②⑤⑦ D. ③④⑦⑧
10. 下面对加线“师”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或师焉,或不焉
A. ①②④/⑤⑥⑧/③⑦ B. ①③/②⑤/④⑦⑧/⑥
C. ①②③/④⑤⑦/⑥⑧ D. ①④/②③⑤/⑥/⑦⑧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革命诗词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念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
B. 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 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前后的长沙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内容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
D. 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流传,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1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 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 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D. 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1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
A.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B.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14. 请结合材料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诗词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儿。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合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听不见的人。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老乡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听不见,还不会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老乡。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提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有删改)
15.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及时送到部队,始终以执着的信念、乐观无畏的心态勇敢地前行。
B. “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这句话表明如豆的一小点儿光给伍原带来了继续前行的希望,也预示着他会成功完成任务。
C. 老乡虽然又聋又哑,但内心明亮,在与伍原扭打后上下打量伍原,知道了伍原身份,并最终给了伍原帮助。
D. 老乡又聋又哑,出乎伍原的意料,使本来看到希望的伍原感到绝望。一路上的疲惫、辛苦涌上心头,使他放声痛哭。
1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连续运用多个“没有”“灰蒙蒙”,暗示了环境的死寂与空旷,与战士伍原不轻言放弃的内心形成强烈的反差,扣人心弦。
B. “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叠词的使用,既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又舒缓了紧张的氛围,表明伍原要顽强活下去的决心。
C. 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表现了老乡对革命事业的支持。
D. 本文以“绿豆”比喻荒野中的灯光,这灯光虽然微弱,但是它具有路标的作用,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
17. 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主人公伍原的心理变化过程。
18. 有评论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避重就轻地跳过革命的宏大叙事,婉转着墨于时代大背景的间隙,于杯水微澜之处反映出时代特点”。请结合本文分析其创作的这一特点。
第Ⅱ卷(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 共51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缫之,以为美锦,大君服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颛孙师,驵①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夫学,譬之犹砺也。昆吾②之金,而铢父③之锡,使干越④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⑤,加之以黄砥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
(节选自《尸子·劝学》,有删改)
材料三: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软,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竖⑦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有删改)
【注】①驵:进行牲畜交易的中间人。②昆吾:山名,出铜铁,可以制刀剑。③铢父:地名,又作诛父,产锡。④干越:即吴越,出产利剑。⑤砻砺:粗磨刀石。⑥黄砥:细磨刀石。⑦楣:门框上的横木。棁:梁上的短柱。
19.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人A皆知砺B其剑C而弗知砺D其身E夫F学G身之H砺砥也
2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以,表因果关系连词,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义不同。
B. 砺,磨刀石,与《劝学》“金就砺则利”的“砺”意义用法相同。
C. 明,使动用法,使……明,与《劝学》“而神明自得”的“明”意义用法不同。
D. 不必,不一定,与《师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的“不必”意义不同。
2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劝学》和尸子《劝学》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论证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B. 尸子和颜之推都写到了学习者在学习后所产生的变化,并以此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C. 由颜之推提到的“未知养亲者”等情形可知,学习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D. 尸子在《劝学》中列举了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孔子的贤能。
2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23. 三则材料都论述了学习的作用,但侧重点不同,请分别加以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夜喜李郎中见访,兼酬所赠
白居易
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①鹤氅②人。
红蜡烛前明似昼,青毡帐里暖如春。
十分满盏黄金液③,一尺中庭白玉尘④。
对此欲留君便宿,诗情酒分合相亲。
【注】①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②鹤氅: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是名士才穿的服装。③黄金液:指酒。④玉尘:喻雪。
2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目中“喜”字表达了诗人雪夜拜访李郎中的心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首联中,“鹅毛雪”写出了大雪纷飞的场景,“可怜”表达了诗人对雪夜的喜爱之情。
C. 颈联出句写室内欢聚、热闹,对句写室外雪大、清冷,对比强烈,极具画面感。
D. 尾联表达出诗人对和友人相聚的美好光阴的珍惜,希望两人饮酒赋诗、彻夜畅谈。
25. “烛”是中国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本诗和闻一多的《红烛》都借“红烛”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二者有何不同。
五、名篇名句默写(共10分)
26. 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在总结了从师无须分贵贱论长幼后,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择师准则。
(2)在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所以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不过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
(3)汪国真曾言“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荀子在《劝学》中也有类似的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如图内容相契合的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了解字义对纠正错别字很有好处,如“颗粒归仓”的“颗”常有人误作“棵”,这是因为 ① 。“颗”是形声字,从页(原义是头),果声,原义是小头,引申作量词用,指形圆或粒状的东西,如“一颗红心、一颗珠子”。“棵”也是形声字,从木,果声,作量词用,指植物,如“一棵树、两棵白菜”。 ② ,所以用“颗”不用“棵”。
有些词,通用的是引申义,原义已不常用。要了解词的原义,才能辨清错误在哪里。如“提纲”常有人误作“题纲”,这是因为不了解“提纲”这个词的原义,“纲”是鱼网的总绳,引申指事物最主要的部分。“提纲”的原义是提着网的总绳子,引申作内容的要点讲。 ③ ,就不会把“提纲”误写成“题纲”了。
有些成语来自古代的寓言或历史故事,不了解它的来历,就容易写错。如“滥竽充数”的典故是:齐宣王爱听吹竽(一种乐器,类似笙),喜欢凑足300人的乐队一齐吹奏。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混在里面凑数。宣王死后,湣王即位,( )。如果知道这个来历,就不会把“滥竽”写成“烂芋”了。
27.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反对党八股》)
B. 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在打”,或是“在巷战”。(《百合花》)
C. “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上图书馆》)
D. 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哦,香雪》)
28. 下列词语中,哪一个不属于材料中画波浪线句子所表述的情况( )
A. 牺牲 B. 行李 C. 规矩 D. 交通
2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滥竽充数”的典故,并写出该成语的比喻义,在60字以内完成。
七、作文(60分)
3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拿来主义》
(4)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5)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德]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以上五句话都来自本学期我们学习的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中的文章,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很多深刻的道理。学会学习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良好的学风又是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请以上述语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枣庄三中2025~2026学年度高一年级学情调查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第Ⅰ卷(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 共39分)
注意事项:
在每个选择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一、文言小题(共10分)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B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
【11~14题答案】
【答案】11. B 12. C 13. D
14. ①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诗词表现出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②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抒发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主义情怀;③以革命现实主义风格,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④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
【15~18题答案】
【答案】15. A 16. D
17. (1)主人公伍原的心理变化过程:恐惧无助—燃起希望—悲观绝望—坚定无畏。
(2)①小说开篇低沉压抑的环境让伍原感到窒息、恐惧;向北走了数小时,仍旧荒无人烟,让伍原感到无助。
②看到不飘忽、不闪烁的一小点儿光,伍原似乎看到了希望。
③在与聋哑老乡的“搏斗”中,伍原疲惫至极,内心充满了绝望。
④老乡为伍原指明部队前进的方向,使他信心倍增,坚定无畏。
18. ①茹志鹃在这篇小说中跳过了“革命的宏大叙事”,没有描写某次大的战役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选择了一个迷路的战士伍原的经历来写。
②在抗战的大背景下,伍原个人的经历就是“杯水微澜”,但他身上的责任感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又是那个时代许多共产党人和八路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优秀品质。
③伍原和老乡的沟通虽然充满曲折,但问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这样的事情在整个时代的革命宏大叙事中虽然不起眼,但也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战争年代让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
第Ⅱ卷(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 共51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16分)
【19~23题答案】
【答案】19. CEG
20. C 21. D
22. (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2)因此被武将、世俗小吏们共同讥笑辱骂,的确是由于这个缘故吧!
23. ①荀子认为学习能让人见识明达行为没有过错。
②尸子认为学习能使人成为当世名士,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学习与不学习的结果相去甚远。
③颜之推除了认为学习能使人心胸开阔,洞明世事,有利于行动之外,还论述了行动的重要性。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7分)
【24~25题答案】
【答案】24. A 25.
本诗颔联写 “烛”,写了烛的颜色和烛火带来的温暖与光亮,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和敬仰之情以及对友人雪夜来访的喜悦之情。
闻一多《红烛》中的 “烛”,是独立鲜明的意象,象征着奉献自我、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正义的执着追求和爱国的精神。
五、名篇名句默写(共10分)
【26题答案】
【答案】 ①. 道之所存 ②. 师之所存也 ③. 闻道有先后 ④. 术业有专攻 ⑤. 故不积跬步 ⑥. 无以至千里 ⑦. 君子生非异也 ⑧. 善假于物也 ⑨. 到中流击水 ⑩. 浪遏飞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六、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
【27~30题答案】
【答案】27. D 28. C
29. ①对这两个字的意义分不清楚
②粮食是粒状的
③如果了解词的原义 30. 也爱听吹竽,但喜欢听独奏,要每个人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就跑了。这个成语比喻没有本领充作有本领,或以次充好。
七、作文(60分)
【31题答案】
【答案】例文:
学贵有道
“学不可以已。”人的一生都在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世间种种,皆有法门,小小凡夫,穷其一生,也只窥得一二。话虽如此,但我们依旧努力学习,学着怎样做学问,也学习怎样做人,在不断向前奔跑的路上,悟出自己的学习之道。
学习之道在于思考。
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博览群书,满腹经纶,这样的人令人敬佩。若以前人为目标,只知道死读书又有何用?文字是沉默的,需要智慧的头脑将它们精彩的故事唤醒。鲁迅先生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便是要你思考。从书中读到什么,你又悟到什么,这点犹为重要。每个人思维方式不同,获得的启示也不同。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反思,站在巨人的铁肩上,将前人的智慧变为自己的学问,读书的意义方才显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思考中悟道,成就更好的自己。善于思考的人总是有一颗玲珑的心,而心亦是镜,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从思考中获得启发。例如读史。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王霸逐春秋,顷刻兴亡过手。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心为镜则可容世间百味。反思历史,展望未来,不也是一件有趣亦有意义的事吗?
学习之道在于态度。
每一个踏实做学问的人,都是谦逊,质朴的。学者从不骄傲自大,他们怀着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在各自的领域中研究。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沉稳又坦荡。名誉于学者,就像过眼云烟。学生也要谦逊,如此方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与同学的建议。切记浮躁,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大胆提问,兴致来了便与人激烈讨论,天长日久地积累下来,定有成效。勤勤恳恳地积极进取,踏踏实实地学习思考,莫要怕吃苦,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学习中修得一颗坚毅的心,也是一件美事。
学习之道在于广泛。
学习不仅学知识,也学做人;不仅从书本上学,亦从世间学。平凡的世界,在你不曾驻足的地方,亦有小小的精彩。向大海学习海纳百川的宽容,向深山古藤学习生生不息的坚韧,向苍鹰学习博击长空的勇气与力量……也可向人学。“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方是大智慧。
学习之道,岂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让我们紧握当下,努力学习,以身实践,勇敢地去打开求学的大门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