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分析社会形态演进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结合二十届四中全会“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的部署,认同我国制度变革的历史必然性与优越性,增强政治认同。
科学精神: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析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与更替规律,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核心原理,培养理性分析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
公共参与:结合时政素材认识“创新驱动发展”的当代价值,树立尊重社会规律、主动参与时代发展的意识。
二、学情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高中生通过历史课对古代社会形态有初步认知,但缺乏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视角的理论解读;对二十届四中全会等时政热点有零散了解,却难以与社会发展规律建立关联,需通过具象素材与逻辑梳理实现知识衔接。
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开篇内容,分为“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两目。前者聚焦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特征与解体原因,后者阐述阶级社会的剥削本质与更替逻辑。教材以历史脉络为经、理论原理为纬,为结合时政进行规律阐释提供了扎实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与解体原因;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特征与剥削形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和人与人的关系”;结合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从社会形态演进规律中认识当代改革创新的必然性。
四、教学方法和准备
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史料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时政关联法。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含社会形态演进时间轴、史料图片、时政视频);准备“不同社会形态生产关系对比”任务单;选取二十届四中全会“创新驱动发展”“实体经济发展”相关新闻片段作为时政素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2025年10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新闻片段(聚焦“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问:“全会强调‘把握发展规律,主动识变应变’。人类社会从原始部落发展到现代社会,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对当代发展有何启示?今天我们共同探寻答案。”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结合生活认知思考社会发展的“变与不变”,进入学习状态。
(二)议题探究
总议题:从历史演进看发展规律——如何以规律赋能当代高质量发展?
分议题一:原始时代的“平等密码”——为何公有制会走向解体?
教师活动:展示原始社会石器工具、氏族公社集体劳动场景图片,提供史料:“原始人共同劳动,猎物平均分配,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剥削”(摘自《原始社会的人类经济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有何特点?这种‘平等’为何难以持续?”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结合图片与史料归纳原始社会特征,代表发言。
知识点讲解与归纳:
生产力状况: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生产关系特点:生产资料公有制(土地等归氏族公有);共同劳动(按性别年龄自然分工);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解体根源:生产力发展(金属工具出现)→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萌芽→贫富分化→氏族制度瓦解。核心逻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必然发生变革。
分议题二:阶级社会的“剥削本质”——不同社会形态有何共通逻辑?
教师活动:发放“阶级社会生产关系对比”任务单,呈现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奴隶”、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土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史料片段,引导学生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剥削方式、阶级矛盾”三个维度对比分析。
学生活动:完成任务单,小组展示对比结果,梳理阶级社会的共通性。
知识点讲解与归纳:
社会形态 生产资料所有制 剥削方式 主要矛盾
奴隶社会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 占有奴隶全部劳动成果 奴隶主阶级vs奴隶阶级
封建社会 地主阶级占有绝大多数土地 收取地租(主要形式) 地主阶级vs农民阶级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无偿占有剩余价值 资产阶级vs无产阶级
共通逻辑: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阶级剥削的根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形态更替(如铁器推广催生封建社会,蒸汽机发明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分议题三:历史规律的“当代回响”——如何以创新破解发展矛盾?(时政衔接)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时效性素材):2025年10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列为首要战略任务,强调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问题设置:①结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分析二十届四中全会为何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根本动力?②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对我国“巩固实体经济根基”有何警示意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关联历史规律与时政部署,点拨“规律的继承与超越”。
学生活动:深度研讨,结合教材原理与时政素材分享观点,建立“历史规律—当代实践”的认知链条。
分议题四:发展征程的“未来启示”——人类社会演进有何终极指向?
教师活动:展示“社会形态演进中生产力发展曲线”图表,提问:“从石器到人工智能,从公有制到私有制再到社会主义公有制,人类社会演进的终极指向是什么?这对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有何帮助?”
学生活动:全班交流,结合时政素材认识“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知识点讲解与归纳:
演进趋势:生产力不断解放与发展,社会形态向更公平、更高效的方向迈进。
当代启示: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正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超越资本主义局限的生动实践,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相关链接
教师活动:补充两则链接素材:①二十届四中全会“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具体举措(如“人工智能+”行动);②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标志性突破简表(石器→金属器→蒸汽机→电力→人工智能)。
学生活动:快速阅读,深化“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核心动力”的认知。
六、课后练习
1.在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虽然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现象,却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这是因为原始社会()
①是人类社会起始阶段
②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
③劳动产品按平均分配
④人类还处于蒙昧状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
如果你是这一时期的农民,你可能会参与()
A.加工使用打制石器 B.使用推广铁制农具
C.使用机器加工零件 D.操控智能灌溉系统
3.2025年1月1日上午,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博物馆前,观众排起了长队。博物馆推出背诵《尚书·尧典》或《五帝本纪·尧》全篇免门票活动。陶寺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之一,其考古新发现、研究新进展为古史探索提供了新材料,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连绵不绝特质的有力实证和生动写照。下列对当时社会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①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
②当时出现了阶级分化,产生阶级
③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④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5年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六项“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甘肃临逃县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榜上有名。寺津遗址发现的马家窑文化聚落,以其精美的彩陶闻名世界,全新的造型与纹饰风格,展现了50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早期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据此可推知,马家窑文化时期()
①人们开始发明和应用文字
②手工业进一步发展,金属工具广泛使用
③当地畜牧业和农业得到一定发展
④氏族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某地博物馆拟运用数字技术为观众献上一场沉浸式体验展,在文明曙光之原始社会时期展厅,观众会看到()
①人们手持刀叉铁棒追赶猎物
②人们给圈养的牛羊等投喂草料
③人们聚集在一起平分捕到的猎物
④氏族首领单独决策处理内部事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CBBDC
七、知识小结
八、教学反思
听课状态:多数学生对“社会形态对比”“时政衔接”环节兴趣浓厚,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对“剩余价值”“生产社会化”等概念理解困难,课堂反应较慢,需通过具象案例强化引导。
知识点讲解:史论结合部分素材丰富,规律梳理清晰,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讲解不够透彻,可增加企业裁员、产能过剩等现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原理。
作业练习:分层设计合理,基础题巩固核心原理,拓展题衔接时政,但第二题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较高,部分学生答案流于表面,需在批改后针对性讲解“规律应用”的答题逻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