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教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教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梳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历程,结合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增强政治认同。
科学精神: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创立逻辑及实践发展,把握“理论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的规律,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公共参与:结合时政素材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树立“践行初心使命、参与时代发展”的意识,主动传承科学理论的实践基因。
二、学情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高中生对“社会主义”有初步认知,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实践脉络”缺乏系统理解;对二十届四中全会等时政热点有零散关注,却难以将其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核建立关联,需通过史料解析与逻辑衔接搭建认知桥梁。
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内容,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创立过程”“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三目。第一目铺垫理论产生的“时代土壤”,第二目阐述理论创立的“逻辑闭环”,第三目展现理论落地的“实践图景”,教材史论结合的特点为时政融合提供了坚实载体。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三大历史条件(空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无产阶级斗争);《共产党宣言》的核心观点与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标志;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历程与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的体现(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结合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阐释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四、教学方法和准备
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史料研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时政链接法。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含理论发展时间轴、史料图片、时政视频);准备“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关键节点”任务单;选取二十届四中全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品质”相关新闻片段及《十五五规划建议》摘要作为时政素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2025年10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新闻片段(聚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生机活力”),提问:“全会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蓬勃生机。这一理论从诞生到指引中国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为何能跨越百年仍具强大生命力?今天我们共同探寻答案。”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结合预习感知理论与现实的关联,进入学习状态。
(二)议题探究
总议题:百年真理之路——科学社会主义如何引领当代中国发展?
分议题一:时代呼唤:科学社会主义为何会应运而生?
教师活动:展示三则史料:①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新和谐公社”实验失败记录;②19世纪3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图片;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的场景描述。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具备哪些历史条件?为何说它不是‘空中楼阁’?”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结合史料从“思想来源”“经济基础”“阶级基础”三个维度梳理,代表发言。
知识点讲解与归纳:
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其揭露资本主义弊端但未找到解决路径,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思想启迪。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周期性经济危机暴露“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斗争。
核心结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思想、经济、阶级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分议题二:理论诞生:科学社会主义如何实现“从空想到科学”?
教师活动:发放《共产党宣言》节选材料(含“两个必然”“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等核心观点),播放“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动画短片,引导学生完成“理论创立历程”任务单(从“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创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
学生活动:完成任务单,对比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差异,明确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所在。
知识点讲解与归纳:
两大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破解“历史之谜”。
剩余价值学说:揭露资本主义剥削本质,阐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根源,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理论依据。
创立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核心观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必然”);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新社会的创造者;共产党人的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分议题三:实践拓展:科学社会主义如何从“理论到现实”?
教师活动:展示“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历程”时间轴(含1917年十月革命、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等关键节点),提问:“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经历了哪些阶段?为何说它是‘不断发展的活的理论’?”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梳理实践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及意义,全班交流。
知识点讲解与归纳:
首次胜利: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多国发展:二战后,中国、朝鲜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形成社会主义阵营,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
中国发展: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生机活力。
分议题四:当代回响:科学社会主义如何指引“中国式现代化”?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时效性素材):2025年10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建议》将“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列为七大主要目标之一,部署“完善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举措,回应科学社会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初心。
问题设置:①结合《共产党宣言》“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分析二十届四中全会“以人民为中心”部署的理论渊源;②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的角度,说明“中国式现代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贡献。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关联理论内核与时政实践,点拨“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发展”。
学生活动:深度研讨,结合教材知识与时政素材分享观点,建立“理论溯源—实践发展—当代创新”的认知链条。
(三)相关链接
教师活动:补充两则链接素材:①二十届四中全会“传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相关论述;②《共产党宣言》发表175周年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大事记(节选)。
学生活动:快速阅读,深化“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认知。
六、课后练习
1.《共产党宣言》可谓一本奇书,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人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毛泽东同志“看了不下100遍”,邓小平同志称其是“入门老师”,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多看几遍”……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领导人重视《共产党宣言》的原因在于其()
①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
②为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了现成答案
③科学洞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④能增强人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从理论穿透力上看,《共产党宣言》可谓一本奇书。至今,全世界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共产党宣言》对全球化等人类社会发展的洞察,具有惊人准确的预言性。学者们解释今天的时代特征,还常常要在此书中寻求思想资源。由此可推断出()
①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有其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石
②《共产党宣言》科学洞见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③科学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④《共产党宣言》具有巨大的真理力量和时代价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准确的译法为乌托邦社会主义,流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著名代表人物为托马斯·莫尔、康帕内拉、罗伯特·欧文、克劳德·昂利·圣西门和夏尔·傅立叶。下列对空想社会主义认识正确的是()
①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力量
②找到了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③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④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坚定信念,坚信它是具有科学性的。如果觉得心里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以下关于《共产党宣言》表述正确的是()
①主张阶级调和并反对阶级斗争
②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③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
④阐明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1871年3月28日,法国巴黎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用革命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创建了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摧毁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废除了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限制公职人员年薪等方式,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巴黎公社仅仅存在了72天,就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巴黎公社()
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③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④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伟大尝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DDBDC
七、知识小结
八、教学反思
听课状态:多数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时政热点解读”环节兴趣浓厚,参与讨论积极性高,但部分基础薄弱学生对“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等抽象理论理解困难,课堂反应较慢,需课后通过具象案例强化辅导。
知识点讲解:三目内容的逻辑衔接清晰,史论结合素材丰富,但“两大理论基石”的讲解稍显枯燥,可增加“资本家剥削实例”“历史事件分析”等具象化内容,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难点。
作业练习:分层设计合理,基础题巩固核心知识,拓展题衔接时政,但第二题对“理论渊源与实践体现”的结合要求较高,部分学生答案缺乏深度,需在作业反馈中重点点拨“理论联系实际”的答题逻辑,提升表达精准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