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子目二 城市的产生和世界各地的民居1. 城市内涵 一定区域内____________、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古代 中国 布局 主要分为_________、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发展 ①商朝:城市初具规模,宫殿和______位于中心。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采邑古代 西方 希腊 城市布局反映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多功能罗马 城市的______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中古 欧洲出现以手工业者和______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政治权力宫殿区宗庙道路商人2. 世界民居影响因素:自然环境、____________、文化习俗等 文明 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两河流域 黏土、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 墙壁贴着墙壁,结构相同,前庭、前室、主室古埃及 泥和木材 防晒保温,突出庭院,有柱廊古代中国 木、砖 ①遵循______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②布局讲究______、主次分明、院落有序古希腊罗马 木、石、砖、混凝土 ①带有____________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②混凝土、拱券、希腊柱式相结合。③集体住宅、复合式公寓(人口剧增)古印第安人 野牛皮、木头 游猎迁徙,圆锥形的帐篷经济水平等级对称列柱围廊【拓展】促进城市发展的因素①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水平。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③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便利的交通条件。④政府开明开放的经济政策。1. 【探究】城市是如何出现的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记·五帝本纪》)城市是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形成的大型居民点。……(北京城)是从数千年前的一个小聚落起步,逐渐兴盛发展(为城市)。依据史料,概括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其与聚落、城镇是什么关系。答案:城市最早起源于聚落,由聚落发展为城镇,又从城镇发展为城市。城市是人类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 【学思之窗】【教材图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郑州商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是中国商朝早中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郑州。城内发现宫殿建筑基址多处,还有小型房址和水井遗址。城外有居民区、墓地、铸铜遗址及制陶制骨作坊址等。上述史料体现了商周城市的布局有何特点?答案:城市布局整齐划一、对称,有中轴线,政治功能突出,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兼顾多种功能区。3. 【图示】古代中西方城市布局的差异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市平面示意图依据上面图片并结合所学,比较两个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异同?造成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答案:相同: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经济功能。不同:明朝北京城整齐对称,有中轴线,统治者的宫殿和太庙在城市中居于核心地位,这体现了皇权至上倾向,即明朝北京城的政治功能突出。雅典城规划因地制宜,错落有致,拥有大量的公共建筑,工商业和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原因:古代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工商业发达。4. 【思考点】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答案:人口大量聚居,从事多种多样的职业。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的集中,促进工商业发展。古代城市一般都有城墙,增强了安全防御。城市庇护了各种各样的非农业专业人士(包括文化精英),促进了技术、文化的发展。城市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宗教、体育和艺术等方面的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历史解释】比较古代中西方城市 古代西欧城市 古代中国城市功能 经济、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 政治功能更突出,兼具其他功能布局 较为随意 整齐对称,体现王权、礼制、等级规模 城市规模小,人口少 城市规模大,人口多主体 以“市”为主 以“城”为主经济 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 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权利 金钱赎买或武装斗争争取自治权 处于中央集权管理之下1. 【学思之窗】准营缮令: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栱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 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近者或有不守敕文,因循制造,自今以后,伏请禁断。又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王溥《唐会要·舆服上》)你如何理解唐朝房屋建造的规定?答案:唐朝对房屋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用法令的形式对居住的房屋建筑规格作出明确规定。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在建筑中的体现。2. 【史料阅读】阿里阿纳·波利阿纳住宅,属于格纳埃乌斯·阿雷乌斯·尼基迪乌斯·梅乌斯所有。从7 月 1 日起,店铺及其附带的前廊、楼上的公寓和宽敞的居室将被出租。打算承租的人可与格纳埃乌斯·阿雷乌斯·尼基迪乌斯·梅乌斯的奴隶普里姆斯商约。(《拉丁铭文集》收录的罗马时代写在公寓墙上的广告)概括史料中的经济现象,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社会原因。答案:现象:复合式集体公寓的建筑形态盛行,进行出租,由百姓和外来人员租住。原因:人口剧增,需要缓解住房紧缺的压力。3. 【学习拓展】1986年4月—1991年4月,我国先后发行了21枚“民居”系列普通邮票,展示了我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居。选择其中一枚邮票,说说该邮票中所绘的民居具有哪些特点。答案:民居系列邮票上的建筑集中显示了地方民居的特色。例如,陕北窑洞,建筑在黄土高原上,在山崖上挖洞居住;云南傣族竹楼,呈方形,分上下两层,以木或竹支撑楼宅,屋顶为双斜面,以适应雨林气候;山西大院,是北方四合院制式的民居,在建筑史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产生和发展与晋商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些传统建筑的结构、建筑材料等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关,各地一直在用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创造着理想的栖息居住环境。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居在建筑材料、样式和风格上也千差万别。2. (2024福建高考)考古发现,二里头的宫城遗址中,二号宫庙与一号宫殿呈东西分布,二者各有一条南北向的轴线;偃师商城的宫城遗址也有“左庙右宫”及“双轴线”。这可以说明我国早期国家( )A. 血缘关系与权力中心相互维系B. 祭祀制度日趋完备C. 内服王畿与外服方国相互对立D. 都城布局已成定式A【解析】二里头和偃师商城的宫城遗址都有宫庙与宫殿,且二者的分布体现了其地位并重。宫殿体现的是世俗政治权力,宫庙主要用于祭祀和纪念祖先,这说明夏商统治者利用血缘关系来强化自身的统治,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祭祀制度本身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内外服制度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宫庙和宫殿,排除D项。1. (2024肇庆期末)原始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东亚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原始村落这一分布特征得益于( )A. 精耕细作原始农业的出现 B. 大河流域便利生产和生活C.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 D. 先民抵御外敌入侵的需要【解析】大河流域通常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为农业灌溉和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些条件对于原始人类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生存和繁衍。因此,大河流域成为原始村落的首选之地,故选B项 ;虽然精耕细作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它并不是原始村落最初形成于大河流域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更多是影响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而非村落的选址,排除C项;大河流域的选址更多是出于对自然条件的考量,而非安全防御的需要,排除D项。B2. (2025苏州期中)下表所示为中国史前时期城市遗址统计情况,该表可用于说明( )地域 数量华北平原 15河套平原 4四川盆地 5两湖平原 5钱塘江流域 1A. 城市是迈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B.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C. 文明发展程度存在区域差异 D. 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C【解析】城市遗址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地区文明发展的状况,数量较多意味着该地区在当时的文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故选C项;城市的出现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本身没有错误,但材料重点在于不同区域城市遗址数量的差异,排除A项;本题重点在于通过对城市遗址数量的统计来分析其背后可能反映的历史信息,B项缺乏材料依据和逻辑推导支撑,排除;城市遗址数量的统计与区域文化交流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和逻辑联系,排除D项。3. (2025厦门期末)考古发现秦国民宅大多为“一宇二内”格局,“宇”坐北朝南,居中而稍后,左右各有一“内”与之相连,“内”南北长约两丈,东西丈余,空间不甚宽大。这表明秦国当时( )A. 建筑技术落后 B. 个体家庭普遍存在C. 宅邸规制严格 D. 变法运动力度有限【解析】秦国民宅大多为“一宇二内”格局,这种相对固定的住宅格局符合以夫妻为核心的个体小家庭的居住需求,故选B项;秦国民宅的“一宇二内” 格局是基于当时的社会需求、家庭结构等因素而设计的,排除A项;宅邸规制严格是指政府对于民宅建造的严格规定,如等级差异、建造标准等内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商鞅变法推行的土地私有制、小家庭政策等促进了这种个体家庭住宅格局的形成,排除D项。B4. (2025南通期中)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村落继承了村民们相对集中地聚居一处的传统,此外,一些农民开始开垦荒地,另辟居处,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散村。这一时期村落空间结构的变化( )A. 得益于商品交换的扩大 B. 拓展了村落的功能C. 反映个体农耕经济发展 D. 有利于集镇的形成【解析】一些农民开垦新的土地和建立新的村落,实际上是个体农耕经济发展的一种体现,故选C项;材料说明村落空间结构的变化原因是农民开垦荒地,排除A项;村落功能一般包括居住、生产、防御等,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集镇的形成通常需要一定的商业集聚、交通枢纽等条件,材料中没有体现这些因素与村落空间结构变化的关联,排除D项。C5. (2024徐州期末)唐代长安城皇城外南北排列的十三坊象征十三州,东西十坊则比拟全国十道。最宽的朱雀大街是全城的中轴线,直通宫城太极宫。这样的布局体现了( )A. “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B. 政令通达的政治愿望C. 宏大壮阔的时代气象 D. 君主专制的决策机制【解析】长安的布局与全国的州、道相对应,体现了将整个国家在都城布局中进行规划和统一安排的思想,故选A项;材料仅体现长安城的布局情况,不能反映整个国家交通发展,排除B项;材料对宏大壮阔有所体现,但并非体现布局思想,偏离主旨,排除C项;布局体现的是国家整体的规划和象征意义,与君主专制的决策机制无关,排除D项。A6. (2024江西联考)唐代《唐会要》中对各级官员和平民的住宅都作了明确规定,其中平民的房子不可以有装饰,祖宅可以传给子孙。如果违反规定,则要罚“杖一百”。这些规定旨在( )A. 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 推动居住方式变革C. 培养民众节俭观念 D. 加大社会管控力度【解析】唐代对官员和平民的住宅进行明确区分,并设定严格的处罚措施,显然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防止平民通过住宅装饰等方式僭越等级,故选A项;题干是对住宅装饰和传承的规定,排除B项;虽然禁止平民住宅装饰可能间接促进节俭,但这并非题干规定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社会管控是实现维护等级秩序的一种手段,但并非最终目的,排除D项。A7. (2024西安期末)集镇与城市不同,作为商业中心,集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A. 政府对集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B. 各地的集镇具有明显的排他性C. 新兴集镇导致原有集镇的衰退 D. 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解析】据材料可知,农业对集镇发展确实具有双重作用:既推动其发展,又在一定条件下限制其发展,故选D项;题目中并未明确提及政府对集镇分布进行了合理规划,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集镇的排他性,即一个集镇的存在会排斥其他集镇的发展,排除B项;衰退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分布过密,而非新兴集镇的出现,排除C项。D8. (2024广东5月联考)满族人家四合院的杆式大门原本十分简易。明清易代后,满族四合院的“门”与“堂”分立,门的地位被提高,成为整个住宅的重要部分。据此推知,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满人生活水平提高 B. 农耕经济继续发展C. 朝代更迭社会动荡 D. 传统思想文化影响【解析】满族人入关后受中华民族 “尊长崇礼”的传统文化及门堂之制的影响,门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故选D项;门的地位被提高与生活质量提高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满族入关前不以农耕经济为主,排除B项;明清易代是构成满族四合院门地位提高的一个因素,但并非主要原因,且明清易代后社会逐渐走向了稳定发展,排除C项。D9. (2025太原期末)明清时期的江苏盛泽镇“居民悉逐绫绸之利”。下面是明朝初年至清朝光绪年间盛泽镇人口变化的数据统计表。据此可知,该集镇( )时期 明朝初年 明嘉靖年间 清康熙年间 清光绪年间户数 五六十户 居民百户 一万余户 二万余户规模 小型村落 市 镇 巨镇出处 《盛湖志》 《吴江县志》 《吴江县志》 《吴船日记》A. 已经出现新的生产方式 B. 逐渐成为江南商业中心C. 商业领域分工日趋繁细 D. 经济发展带动人口增加D【解析】材料反映了盛泽镇自明朝初年至清光绪年间人口不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可见盛泽镇经济发展带动人口增加,故选D项;材料提及盛泽镇工商业发展迅猛,但未明确是否采用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不能推断盛泽镇成为江南商业中心,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论证商业领域的具体分工,排除C项。10. (2024湖北期中)两河流域的乌姆·达巴吉亚文化发掘的六七处遗址多建立在生土(未经人类扰乱过的原生土壤)上,最早的遗迹是一个大坑,坑内有灶。下图所示是两河流域的乌姆·达巴吉亚遗址布局,遗址中心有一个广场,西边是住房,其余三面是成排的库房。这表明乌姆·达巴吉亚文化时期( )A. 生产力水平低下B. 处于村落的形成期C. 村落功能较完善D. 产生了最早的村落C【解析】图中建有住宅、仓库和公共活动场所等,体现出村落功能较完善,为人类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故选C项;材料主要展现了乌姆·达巴吉亚遗址的布局情况,体现不出生产力水平高低,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时间问题,排除B项;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但无法表明乌姆·达巴吉亚遗址是不是“最早的村落”,排除D项。11. (2025西安期末)古罗马城市中出现了很多公共建筑,如中心广场、竞技场、浴场、剧院、大教堂等。中心广场最初是作为商业活动和公众集会的场所,后来成为发布公告、进行审判、欢度节庆的场所。这反映了古罗马( )A. 城市布局注重人文性 B. 城市发展深受宗教影响C. 建筑功能的日益扩展 D. 城市规划进入了新阶段【解析】中心广场逐渐承载了更多种类的社会活动,体现了古罗马城市中建筑功能的日益扩展,故选C项;虽然古罗马的城市规划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关怀,但题目主要描述的是中心广场功能的扩展,排除A项;B项“宗教”概括不全面,排除;题目未明确提及城市规划的整体阶段或变化,而是聚焦于单个建筑——中心广场的功能扩展,排除D项。C12. (2025东莞期末)1125年,法国城市洛里斯的特许状规定,洛里斯居民无须交纳入籍税、食物税、通行税,国王或任何其他人都不得从洛里斯人手中收取任何捐税、贡物或向其强征勒索。这一规定体现了( )A. 专制王权的强化 B. 城市自治的发展C. 资产阶级的壮大 D. 庄园经济的瓦解【解析】法国洛里斯的特许状不允许向市民收取任何捐税、贡物或向其强征勒索,保障了城市市民的利益,体现了城市自治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王权力概况,排除A项;此时资产阶级尚未出现和形成,排除C项;城市自治权发展不代表庄园经济瓦解,排除D项。B13. (2025郑州期末)在12—13世纪欧洲的一些城市中,权力大小由财富而非由继承获得的等级决定,领导阶层主要是商人;市民的利益主要集中在商业贸易领域。这一现象( )A. 得益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B. 体现了欧洲城市化发展迅速C. 有利于推动欧洲的社会转型 D. 进一步巩固了欧洲民族国家【解析】中世纪后期市民阶层成为改造欧洲社会的重要力量,自然有利于推动欧洲的社会转型,故选C项;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排除A项;工业革命以来欧洲城市化发展迅速,排除B项;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排除D项。C14. (2025清远期末)(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希腊城邦的公民大多数躬耕垅亩,住在乡村。由于实行公民轮番执政,城邦中不存在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城市连同属于它的土地是一个经济整体”。城市既是民选的官员施政的中心,也是全体公民集会、参政和举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城邦国家一般只有一个本土中心城市,它是城邦国家之根本。城市在战争中具有很强的军事功能,一旦失守,就意味着城邦的灭亡。——摘编自张南、周伊《春秋战国城市与古典希腊城市比较论》材料二 中华文明是建立在黄河流域农业经济基础上的。黄河流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促进城市产生。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源远流长,从原始部落发展为夏代的单体军事城堡,然后发展为商周时期的宗法等级城市。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推广使用,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分工,引起更深刻的“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引起城乡的进一步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为成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华文明具有东方特色,对日本、朝鲜及其他邻近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摘编自廖仲乐《从古典城市比较看中西文明差异》(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希腊城市的特点。(4分)答案:特点:①公民大多数从事农业,城市与乡村经济联系紧密;②城市是政治、社会活动中心;③城邦国家一般只有一个本土中心城市,具有很强的军事功能。(任答两点,4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希腊古代城市相比,中国古代城市的不同之处。(6分)答案:不同之处:①中国古代城市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发展源远流长;②经历了从军事城堡到宗法等级城市,再到成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演变;③城乡分离且利益对立。(6分)(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城市演变的基本趋势。(4分)答案:趋势: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②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从单纯的军事、政治功能向经济、文化功能扩展;③城市在国家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任答两点,4分)谢谢观赏子目二 城市的产生和世界各地的民居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三、四,完成表格)1. 城市内涵 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古代 中国 布局 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发展 ①商朝:城市初具规模,宫殿和宗庙位于中心。 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采邑古代 西方 希腊 城市布局反映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多功能罗马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中古 欧洲出现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2. 世界民居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经济水平、文化习俗等文明 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两河流域 黏土、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 墙壁贴着墙壁,结构相同,前庭、前室、主室古埃及 泥和木材 防晒保温,突出庭院,有柱廊古代中国 木、砖 ①遵循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古希腊罗马 木、石、砖、 混凝土 ①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②混凝土、拱券、希腊柱式相结合。 ③集体住宅、复合式公寓(人口剧增)古印第安人 野牛皮、木头 游猎迁徙,圆锥形的帐篷【拓展】促进城市发展的因素①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水平。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③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便利的交通条件。④政府开明开放的经济政策。核心探究1 城市的产生1. 【探究】城市是如何出现的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记·五帝本纪》)城市是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形成的大型居民点。……(北京城)是从数千年前的一个小聚落起步,逐渐兴盛发展(为城市)。依据史料,概括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其与聚落、城镇是什么关系。答案:城市最早起源于聚落,由聚落发展为城镇,又从城镇发展为城市。城市是人类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 【学思之窗】【教材图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郑州商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是中国商朝早中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郑州。城内发现宫殿建筑基址多处,还有小型房址和水井遗址。城外有居民区、墓地、铸铜遗址及制陶制骨作坊址等。上述史料体现了商周城市的布局有何特点?答案:城市布局整齐划一、对称,有中轴线,政治功能突出,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兼顾多种功能区。3. 【图示】古代中西方城市布局的差异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市平面示意图依据上面图片并结合所学,比较两个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异同?造成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答案:相同: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经济功能。不同:明朝北京城整齐对称,有中轴线,统治者的宫殿和太庙在城市中居于核心地位,这体现了皇权至上倾向,即明朝北京城的政治功能突出。雅典城规划因地制宜,错落有致,拥有大量的公共建筑,工商业和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原因:古代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工商业发达。4. 【思考点】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答案:人口大量聚居,从事多种多样的职业。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的集中,促进工商业发展。古代城市一般都有城墙,增强了安全防御。城市庇护了各种各样的非农业专业人士(包括文化精英),促进了技术、文化的发展。城市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宗教、体育和艺术等方面的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历史解释】比较古代中西方城市古代西欧城市 古代中国城市功能 经济、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 政治功能更突出,兼具其他功能布局 较为随意 整齐对称,体现王权、礼制、等级规模 城市规模小,人口少 城市规模大,人口多主体 以“市”为主 以“城”为主经济 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 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权利 金钱赎买或武装斗争争取自治权 处于中央集权管理之下核心探究2 世界各地的民居1. 【学思之窗】准营缮令: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栱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 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近者或有不守敕文,因循制造,自今以后,伏请禁断。又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王溥《唐会要·舆服上》)你如何理解唐朝房屋建造的规定?答案:唐朝对房屋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用法令的形式对居住的房屋建筑规格作出明确规定。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在建筑中的体现。2. 【史料阅读】阿里阿纳·波利阿纳住宅,属于格纳埃乌斯·阿雷乌斯·尼基迪乌斯·梅乌斯所有。从7 月 1 日起,店铺及其附带的前廊、楼上的公寓和宽敞的居室将被出租。打算承租的人可与格纳埃乌斯·阿雷乌斯·尼基迪乌斯·梅乌斯的奴隶普里姆斯商约。(《拉丁铭文集》收录的罗马时代写在公寓墙上的广告)概括史料中的经济现象,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社会原因。答案:现象:复合式集体公寓的建筑形态盛行,进行出租,由百姓和外来人员租住。原因:人口剧增,需要缓解住房紧缺的压力。3. 【学习拓展】1986年4月—1991年4月,我国先后发行了21枚“民居”系列普通邮票,展示了我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居。选择其中一枚邮票,说说该邮票中所绘的民居具有哪些特点。答案:民居系列邮票上的建筑集中显示了地方民居的特色。例如,陕北窑洞,建筑在黄土高原上,在山崖上挖洞居住;云南傣族竹楼,呈方形,分上下两层,以木或竹支撑楼宅,屋顶为双斜面,以适应雨林气候;山西大院,是北方四合院制式的民居,在建筑史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产生和发展与晋商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些传统建筑的结构、建筑材料等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关,各地一直在用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创造着理想的栖息居住环境。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居在建筑材料、样式和风格上也千差万别。2. (2024福建高考)考古发现,二里头的宫城遗址中,二号宫庙与一号宫殿呈东西分布,二者各有一条南北向的轴线;偃师商城的宫城遗址也有“左庙右宫”及“双轴线”。这可以说明我国早期国家( )A. 血缘关系与权力中心相互维系B. 祭祀制度日趋完备C. 内服王畿与外服方国相互对立D. 都城布局已成定式【答案】 A【解析】二里头和偃师商城的宫城遗址都有宫庙与宫殿,且二者的分布体现了其地位并重。宫殿体现的是世俗政治权力,宫庙主要用于祭祀和纪念祖先,这说明夏商统治者利用血缘关系来强化自身的统治,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祭祀制度本身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内外服制度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宫庙和宫殿,排除D项。本 课 小 结【课时作业】1. (2024肇庆期末)原始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东亚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原始村落这一分布特征得益于( )A. 精耕细作原始农业的出现B. 大河流域便利生产和生活C.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D. 先民抵御外敌入侵的需要【答案】 B【解析】大河流域通常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为农业灌溉和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些条件对于原始人类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生存和繁衍。因此,大河流域成为原始村落的首选之地,故选B项 ;虽然精耕细作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它并不是原始村落最初形成于大河流域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更多是影响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而非村落的选址,排除C项;大河流域的选址更多是出于对自然条件的考量,而非安全防御的需要,排除D项。2. (2025苏州期中)下表所示为中国史前时期城市遗址统计情况,该表可用于说明( )地域 数量华北平原 15河套平原 4四川盆地 5两湖平原 5钱塘江流域 1A. 城市是迈入文明时代的标志B.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C. 文明发展程度存在区域差异D. 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答案】 C【解析】城市遗址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地区文明发展的状况,数量较多意味着该地区在当时的文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故选C项;城市的出现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本身没有错误,但材料重点在于不同区域城市遗址数量的差异,排除A项;本题重点在于通过对城市遗址数量的统计来分析其背后可能反映的历史信息,B项缺乏材料依据和逻辑推导支撑,排除;城市遗址数量的统计与区域文化交流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和逻辑联系,排除D项。3. (2025厦门期末)考古发现秦国民宅大多为“一宇二内”格局,“宇”坐北朝南,居中而稍后,左右各有一“内”与之相连,“内”南北长约两丈,东西丈余,空间不甚宽大。这表明秦国当时( )A. 建筑技术落后 B. 个体家庭普遍存在C. 宅邸规制严格 D. 变法运动力度有限【答案】 B【解析】秦国民宅大多为“一宇二内”格局,这种相对固定的住宅格局符合以夫妻为核心的个体小家庭的居住需求,故选B项;秦国民宅的“一宇二内” 格局是基于当时的社会需求、家庭结构等因素而设计的,排除A项;宅邸规制严格是指政府对于民宅建造的严格规定,如等级差异、建造标准等内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商鞅变法推行的土地私有制、小家庭政策等促进了这种个体家庭住宅格局的形成,排除D项。4. (2025南通期中)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村落继承了村民们相对集中地聚居一处的传统,此外,一些农民开始开垦荒地,另辟居处,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散村。这一时期村落空间结构的变化( )A. 得益于商品交换的扩大B. 拓展了村落的功能C. 反映个体农耕经济发展D. 有利于集镇的形成【答案】 C【解析】一些农民开垦新的土地和建立新的村落,实际上是个体农耕经济发展的一种体现,故选C项;材料说明村落空间结构的变化原因是农民开垦荒地,排除A项;村落功能一般包括居住、生产、防御等,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集镇的形成通常需要一定的商业集聚、交通枢纽等条件,材料中没有体现这些因素与村落空间结构变化的关联,排除D项。5. (2024徐州期末)唐代长安城皇城外南北排列的十三坊象征十三州,东西十坊则比拟全国十道。最宽的朱雀大街是全城的中轴线,直通宫城太极宫。这样的布局体现了( )A. “大一统”的政治理念B. 政令通达的政治愿望C. 宏大壮阔的时代气象D. 君主专制的决策机制【答案】 A【解析】长安的布局与全国的州、道相对应,体现了将整个国家在都城布局中进行规划和统一安排的思想,故选A项;材料仅体现长安城的布局情况,不能反映整个国家交通发展,排除B项;材料对宏大壮阔有所体现,但并非体现布局思想,偏离主旨,排除C项;布局体现的是国家整体的规划和象征意义,与君主专制的决策机制无关,排除D项。6. (2024江西联考)唐代《唐会要》中对各级官员和平民的住宅都作了明确规定,其中平民的房子不可以有装饰,祖宅可以传给子孙。如果违反规定,则要罚“杖一百”。这些规定旨在( )A. 维护封建等级秩序B. 推动居住方式变革C. 培养民众节俭观念D. 加大社会管控力度【答案】 A【解析】唐代对官员和平民的住宅进行明确区分,并设定严格的处罚措施,显然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防止平民通过住宅装饰等方式僭越等级,故选A项;题干是对住宅装饰和传承的规定,排除B项;虽然禁止平民住宅装饰可能间接促进节俭,但这并非题干规定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社会管控是实现维护等级秩序的一种手段,但并非最终目的,排除D项。7. (2024西安期末)集镇与城市不同,作为商业中心,集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 )A. 政府对集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B. 各地的集镇具有明显的排他性C. 新兴集镇导致原有集镇的衰退D. 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答案】 D【解析】据材料可知,农业对集镇发展确实具有双重作用:既推动其发展,又在一定条件下限制其发展,故选D项;题目中并未明确提及政府对集镇分布进行了合理规划,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集镇的排他性,即一个集镇的存在会排斥其他集镇的发展,排除B项;衰退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分布过密,而非新兴集镇的出现,排除C项。8. (2024广东5月联考)满族人家四合院的杆式大门原本十分简易。明清易代后,满族四合院的“门”与“堂”分立,门的地位被提高,成为整个住宅的重要部分。据此推知,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满人生活水平提高B. 农耕经济继续发展C. 朝代更迭社会动荡D. 传统思想文化影响【答案】 D【解析】满族人入关后受中华民族 “尊长崇礼”的传统文化及门堂之制的影响,门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故选D项;门的地位被提高与生活质量提高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满族入关前不以农耕经济为主,排除B项;明清易代是构成满族四合院门地位提高的一个因素,但并非主要原因,且明清易代后社会逐渐走向了稳定发展,排除C项。9. (2025太原期末)明清时期的江苏盛泽镇“居民悉逐绫绸之利”。下面是明朝初年至清朝光绪年间盛泽镇人口变化的数据统计表。据此可知,该集镇( )时期 明朝初年 明嘉靖年间 清康熙年间 清光绪年间户数 五六十户 居民百户 一万余户 二万余户规模 小型村落 市 镇 巨镇出处 《盛湖志》 《吴江县志》 《吴江县志》 《吴船日记》A. 已经出现新的生产方式B. 逐渐成为江南商业中心C. 商业领域分工日趋繁细D. 经济发展带动人口增加【答案】 D【解析】材料反映了盛泽镇自明朝初年至清光绪年间人口不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可见盛泽镇经济发展带动人口增加,故选D项;材料提及盛泽镇工商业发展迅猛,但未明确是否采用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不能推断盛泽镇成为江南商业中心,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论证商业领域的具体分工,排除C项。10. (2024湖北期中)两河流域的乌姆·达巴吉亚文化发掘的六七处遗址多建立在生土(未经人类扰乱过的原生土壤)上,最早的遗迹是一个大坑,坑内有灶。下图所示是两河流域的乌姆·达巴吉亚遗址布局,遗址中心有一个广场,西边是住房,其余三面是成排的库房。这表明乌姆·达巴吉亚文化时期( )A. 生产力水平低下 B. 处于村落的形成期C. 村落功能较完善 D. 产生了最早的村落【答案】 C【解析】图中建有住宅、仓库和公共活动场所等,体现出村落功能较完善,为人类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故选C项;材料主要展现了乌姆·达巴吉亚遗址的布局情况,体现不出生产力水平高低,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时间问题,排除B项;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但无法表明乌姆·达巴吉亚遗址是不是“最早的村落”,排除D项。11. (2025西安期末)古罗马城市中出现了很多公共建筑,如中心广场、竞技场、浴场、剧院、大教堂等。中心广场最初是作为商业活动和公众集会的场所,后来成为发布公告、进行审判、欢度节庆的场所。这反映了古罗马( )A. 城市布局注重人文性B. 城市发展深受宗教影响C. 建筑功能的日益扩展D. 城市规划进入了新阶段【答案】 C【解析】中心广场逐渐承载了更多种类的社会活动,体现了古罗马城市中建筑功能的日益扩展,故选C项;虽然古罗马的城市规划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关怀,但题目主要描述的是中心广场功能的扩展,排除A项;B项“宗教”概括不全面,排除;题目未明确提及城市规划的整体阶段或变化,而是聚焦于单个建筑——中心广场的功能扩展,排除D项。12. (2025东莞期末)1125年,法国城市洛里斯的特许状规定,洛里斯居民无须交纳入籍税、食物税、通行税,国王或任何其他人都不得从洛里斯人手中收取任何捐税、贡物或向其强征勒索。这一规定体现了 ( )A. 专制王权的强化 B. 城市自治的发展C. 资产阶级的壮大 D. 庄园经济的瓦解【答案】 B【解析】法国洛里斯的特许状不允许向市民收取任何捐税、贡物或向其强征勒索,保障了城市市民的利益,体现了城市自治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王权力概况,排除A项;此时资产阶级尚未出现和形成,排除C项;城市自治权发展不代表庄园经济瓦解,排除D项。13. (2025郑州期末)在12—13世纪欧洲的一些城市中,权力大小由财富而非由继承获得的等级决定,领导阶层主要是商人;市民的利益主要集中在商业贸易领域。这一现象( )A. 得益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B. 体现了欧洲城市化发展迅速C. 有利于推动欧洲的社会转型D. 进一步巩固了欧洲民族国家【答案】 C【解析】中世纪后期市民阶层成为改造欧洲社会的重要力量,自然有利于推动欧洲的社会转型,故选C项;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排除A项;工业革命以来欧洲城市化发展迅速,排除B项;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排除D项。14. (2025清远期末)(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希腊城邦的公民大多数躬耕垅亩,住在乡村。由于实行公民轮番执政,城邦中不存在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城市连同属于它的土地是一个经济整体”。城市既是民选的官员施政的中心,也是全体公民集会、参政和举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城邦国家一般只有一个本土中心城市,它是城邦国家之根本。城市在战争中具有很强的军事功能,一旦失守,就意味着城邦的灭亡。——摘编自张南、周伊《春秋战国城市与古典希腊城市比较论》材料二 中华文明是建立在黄河流域农业经济基础上的。黄河流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促进城市产生。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源远流长,从原始部落发展为夏代的单体军事城堡,然后发展为商周时期的宗法等级城市。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推广使用,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分工,引起更深刻的“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引起城乡的进一步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为成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华文明具有东方特色,对日本、朝鲜及其他邻近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摘编自廖仲乐《从古典城市比较看中西文明差异》(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希腊城市的特点。(4分)答案:特点:①公民大多数从事农业,城市与乡村经济联系紧密;②城市是政治、社会活动中心;③城邦国家一般只有一个本土中心城市,具有很强的军事功能。(任答两点,4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希腊古代城市相比,中国古代城市的不同之处。(6分)答案:不同之处:①中国古代城市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发展源远流长;②经历了从军事城堡到宗法等级城市,再到成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演变;③城乡分离且利益对立。(6分)(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城市演变的基本趋势。(4分)答案:趋势: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②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从单纯的军事、政治功能向经济、文化功能扩展;③城市在国家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任答两点,4分)子目二 城市的产生和世界各地的民居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三、四,完成表格)1. 城市内涵 一定区域内 、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古代 中国 布局 主要分为 、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发展 ①商朝:城市初具规模,宫殿和 位于中心。 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采邑古代 西方 希腊 城市布局反映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多功能罗马 城市的 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中古 欧洲出现以手工业者和 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2. 世界民居影响因素:自然环境、 、文化习俗等文明 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两河流域 黏土、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 墙壁贴着墙壁,结构相同,前庭、前室、主室古埃及 泥和木材 防晒保温,突出庭院,有柱廊古代中国 木、砖 ①遵循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布局讲究 、主次分明、院落有序古希腊罗马 木、石、砖、 混凝土 ①带有 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②混凝土、拱券、希腊柱式相结合。 ③集体住宅、复合式公寓(人口剧增)古印第安人 野牛皮、木头 游猎迁徙,圆锥形的帐篷【拓展】促进城市发展的因素①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水平。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③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便利的交通条件。④政府开明开放的经济政策。核心探究1 城市的产生1. 【探究】城市是如何出现的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记·五帝本纪》)城市是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形成的大型居民点。……(北京城)是从数千年前的一个小聚落起步,逐渐兴盛发展(为城市)。依据史料,概括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其与聚落、城镇是什么关系。2. 【学思之窗】【教材图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郑州商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是中国商朝早中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郑州。城内发现宫殿建筑基址多处,还有小型房址和水井遗址。城外有居民区、墓地、铸铜遗址及制陶制骨作坊址等。上述史料体现了商周城市的布局有何特点?3. 【图示】古代中西方城市布局的差异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市平面示意图依据上面图片并结合所学,比较两个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异同?造成不同的原因是什么?4. 【思考点】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历史解释】比较古代中西方城市古代西欧城市 古代中国城市功能 经济、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 政治功能更突出,兼具其他功能布局 较为随意 整齐对称,体现王权、礼制、等级规模 城市规模小,人口少 城市规模大,人口多主体 以“市”为主 以“城”为主经济 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 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权利 金钱赎买或武装斗争争取自治权 处于中央集权管理之下核心探究2 世界各地的民居1. 【学思之窗】准营缮令: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栱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 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近者或有不守敕文,因循制造,自今以后,伏请禁断。又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王溥《唐会要·舆服上》)你如何理解唐朝房屋建造的规定?2. 【史料阅读】阿里阿纳·波利阿纳住宅,属于格纳埃乌斯·阿雷乌斯·尼基迪乌斯·梅乌斯所有。从7 月 1 日起,店铺及其附带的前廊、楼上的公寓和宽敞的居室将被出租。打算承租的人可与格纳埃乌斯·阿雷乌斯·尼基迪乌斯·梅乌斯的奴隶普里姆斯商约。(《拉丁铭文集》收录的罗马时代写在公寓墙上的广告)概括史料中的经济现象,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社会原因。3. 【学习拓展】1986年4月—1991年4月,我国先后发行了21枚“民居”系列普通邮票,展示了我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居。选择其中一枚邮票,说说该邮票中所绘的民居具有哪些特点。2. (2024福建高考)考古发现,二里头的宫城遗址中,二号宫庙与一号宫殿呈东西分布,二者各有一条南北向的轴线;偃师商城的宫城遗址也有“左庙右宫”及“双轴线”。这可以说明我国早期国家( )A. 血缘关系与权力中心相互维系B. 祭祀制度日趋完备C. 内服王畿与外服方国相互对立D. 都城布局已成定式本 课 小 结【课时作业】1. (2024肇庆期末)原始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东亚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原始村落这一分布特征得益于( )A. 精耕细作原始农业的出现B. 大河流域便利生产和生活C.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D. 先民抵御外敌入侵的需要2. (2025苏州期中)下表所示为中国史前时期城市遗址统计情况,该表可用于说明( )地域 数量华北平原 15河套平原 4四川盆地 5两湖平原 5钱塘江流域 1A. 城市是迈入文明时代的标志B.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C. 文明发展程度存在区域差异D. 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3. (2025厦门期末)考古发现秦国民宅大多为“一宇二内”格局,“宇”坐北朝南,居中而稍后,左右各有一“内”与之相连,“内”南北长约两丈,东西丈余,空间不甚宽大。这表明秦国当时( )A. 建筑技术落后 B. 个体家庭普遍存在C. 宅邸规制严格 D. 变法运动力度有限4. (2025南通期中)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村落继承了村民们相对集中地聚居一处的传统,此外,一些农民开始开垦荒地,另辟居处,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散村。这一时期村落空间结构的变化( )A. 得益于商品交换的扩大B. 拓展了村落的功能C. 反映个体农耕经济发展D. 有利于集镇的形成5. (2024徐州期末)唐代长安城皇城外南北排列的十三坊象征十三州,东西十坊则比拟全国十道。最宽的朱雀大街是全城的中轴线,直通宫城太极宫。这样的布局体现了( )A. “大一统”的政治理念B. 政令通达的政治愿望C. 宏大壮阔的时代气象D. 君主专制的决策机制6. (2024江西联考)唐代《唐会要》中对各级官员和平民的住宅都作了明确规定,其中平民的房子不可以有装饰,祖宅可以传给子孙。如果违反规定,则要罚“杖一百”。这些规定旨在( )A. 维护封建等级秩序B. 推动居住方式变革C. 培养民众节俭观念D. 加大社会管控力度7. (2024西安期末)集镇与城市不同,作为商业中心,集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 )A. 政府对集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B. 各地的集镇具有明显的排他性C. 新兴集镇导致原有集镇的衰退D. 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8. (2024广东5月联考)满族人家四合院的杆式大门原本十分简易。明清易代后,满族四合院的“门”与“堂”分立,门的地位被提高,成为整个住宅的重要部分。据此推知,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满人生活水平提高B. 农耕经济继续发展C. 朝代更迭社会动荡D. 传统思想文化影响9. (2025太原期末)明清时期的江苏盛泽镇“居民悉逐绫绸之利”。下面是明朝初年至清朝光绪年间盛泽镇人口变化的数据统计表。据此可知,该集镇( )时期 明朝初年 明嘉靖年间 清康熙年间 清光绪年间户数 五六十户 居民百户 一万余户 二万余户规模 小型村落 市 镇 巨镇出处 《盛湖志》 《吴江县志》 《吴江县志》 《吴船日记》A. 已经出现新的生产方式B. 逐渐成为江南商业中心C. 商业领域分工日趋繁细D. 经济发展带动人口增加10. (2024湖北期中)两河流域的乌姆·达巴吉亚文化发掘的六七处遗址多建立在生土(未经人类扰乱过的原生土壤)上,最早的遗迹是一个大坑,坑内有灶。下图所示是两河流域的乌姆·达巴吉亚遗址布局,遗址中心有一个广场,西边是住房,其余三面是成排的库房。这表明乌姆·达巴吉亚文化时期( )A. 生产力水平低下 B. 处于村落的形成期C. 村落功能较完善 D. 产生了最早的村落11. (2025西安期末)古罗马城市中出现了很多公共建筑,如中心广场、竞技场、浴场、剧院、大教堂等。中心广场最初是作为商业活动和公众集会的场所,后来成为发布公告、进行审判、欢度节庆的场所。这反映了古罗马( )A. 城市布局注重人文性B. 城市发展深受宗教影响C. 建筑功能的日益扩展D. 城市规划进入了新阶段12. (2025东莞期末)1125年,法国城市洛里斯的特许状规定,洛里斯居民无须交纳入籍税、食物税、通行税,国王或任何其他人都不得从洛里斯人手中收取任何捐税、贡物或向其强征勒索。这一规定体现了 ( )A. 专制王权的强化 B. 城市自治的发展C. 资产阶级的壮大 D. 庄园经济的瓦解13. (2025郑州期末)在12—13世纪欧洲的一些城市中,权力大小由财富而非由继承获得的等级决定,领导阶层主要是商人;市民的利益主要集中在商业贸易领域。这一现象( )A. 得益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B. 体现了欧洲城市化发展迅速C. 有利于推动欧洲的社会转型D. 进一步巩固了欧洲民族国家14. (2025清远期末)(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希腊城邦的公民大多数躬耕垅亩,住在乡村。由于实行公民轮番执政,城邦中不存在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城市连同属于它的土地是一个经济整体”。城市既是民选的官员施政的中心,也是全体公民集会、参政和举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城邦国家一般只有一个本土中心城市,它是城邦国家之根本。城市在战争中具有很强的军事功能,一旦失守,就意味着城邦的灭亡。——摘编自张南、周伊《春秋战国城市与古典希腊城市比较论》材料二 中华文明是建立在黄河流域农业经济基础上的。黄河流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促进城市产生。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源远流长,从原始部落发展为夏代的单体军事城堡,然后发展为商周时期的宗法等级城市。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推广使用,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分工,引起更深刻的“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引起城乡的进一步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为成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华文明具有东方特色,对日本、朝鲜及其他邻近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摘编自廖仲乐《从古典城市比较看中西文明差异》(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希腊城市的特点。(4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希腊古代城市相比,中国古代城市的不同之处。(6分)(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城市演变的基本趋势。(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学用word.docx 教用word.docx 第10课 子目二 城市的产生和世界各地的民居.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