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子目二 城市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存在的问题(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子目二 城市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存在的问题(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子目二 城市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存在的问题
1. 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发展
原因 城市经济发展、规模扩大、功能增加
居住 条件 改善 居住 条件 ①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发明电梯,比利时首次使用_______________技术。
②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生活 服务 ①社区:二战后蓬勃发展,其功能从慈善救济发展为各个方面。
②生活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多样发展
钢筋混凝土
基础 设施 发展 发达 国家 ①供水: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
②照明: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创造新的城市_________方式。
③通信:电报、电话普及。
④交通:地铁线、铁路高架桥修建,电车、汽车、自行车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_________趋势
中国 ①近代: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____________。但是水平有限,且很不平衡。
②现代: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改进。自来水、天然气普及,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标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达,____________工具多样化
夜生活
立体化
通商口岸
公共交通
2.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环境污染 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导致____________;生活与工业废水造成水源污染
贫富矛盾 社会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______阶级生活贫困
交通拥堵 ____________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普遍问题
其他方面 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空气污染
工人
私人汽车
【拓展】社区服务设施
包括基本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各种活动站、服务站、社区管理等,是居民日常生活必需的基本生活设施。随着社区老龄人口的增多和全民健身、保健意识的增强,居民对上述设施的数量和服务质量的需求日益提升。
【概念】城市公共设施
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为社会公众享用或使用的公共物品。按照具体的项目特点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以及商业金融服务等。
【补充】城市化的积极影响
人口转移 城市能够创造出就业机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产业调整 城市化过程能够带动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工业发展 城市化为工业发展提供各种条件和基础
科技进步 现代化大城市成长为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交流 城市文化影响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对外开放程度,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1. 【问题探究】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超过165千米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其精致优雅前所未见,既具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很快就在林荫大道两旁鳞次栉比地拔地而起。一个世纪以前的改革者所梦寐以求的城市,现在如此完整地沐浴在一种进步的神采当中,甚至城市的下水道,也在特殊设计的观光车中,向游人开放。(巴里·伯格多尔著,周玉鹏译《 1750— 1890 年的欧洲建筑》)
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化从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答案:道路交通设施的发展方便人们的出行,改变了城市的面貌。通信设备的改善加强了人们的交流和信息传播。建筑技术和生活设施的改善改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社区功能的完善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为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提供了便利。
2. 【史料阅读】在该城的某些部分……地下室的潮湿程度根本不宜于给人居住……据我所知,有许多工人家庭在这种墙上滴水的地下室住上一段时期后就与世长辞了……使穷人最受苦的是通风不足。最常见的后果是寒热病,我还屡次见到由此而起的肺痨病例……
这些寄宿舍的恐怖景象是很难描述的:一个新从乡间来的房客往往睡在前一住客留下的、尚布满传染病菌的床上,或者几个钟点以前才从这个床上抬走一具患伤寒而死的尸体。
(《1793年医师关于曼彻斯特城工人住宅的调查报告》,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史料主要体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社会问题:英国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
原因: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的社会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3. 【思考点】你怎样看待城市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答案:近代以来的城市化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近代的城市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从乡村大量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设施不断完备,城市化得到不断发展。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和人类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历史解释】分析城市化进程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①树立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正确观念。
②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发展高科技产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③重视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④重视城市建设规划。
⑤加强立法保护。
⑥推行严格的交通管理措施。
⑦区域协同发展等。
2. (2024浙江高考)19世纪50年代,伦敦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大都会,人口超过250万。与此同时,伦敦的城市道路每天都被超过25万的通勤族和马车堵塞。针对这一状况,1854年8月英国通过了一项新法案。据此判断,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是(  )
A. 建立高效文官制度 B. 严格限制工厂规模
C. 开启地下铁路建设 D. 大力发展汽车工业
C
【解析】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发展进程过快,人口数量激增,此时交通出行情况不甚理想,故政府亟需解决此种现象,颁布法案的主要内容应针对改善路面交通情况,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交通发展情况,没有明确具体的官员选拔与任用,排除A项;19世纪中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高潮期,工厂规模的扩大是工业化进程的一部分,限制工厂规模可能会阻碍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排除B项;汽车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才发明和开始商业化的,排除D项。
1. (2025太原期末)19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伦敦地区法院审理的案件数量从每年4 500件上升到每年4万件,其中未成年人案件占较大比例。伦敦最大的两个区中,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高达34%。这说明英国当时(  )
A. 早期殖民扩张拉大贫富差距 B. 工人阶级生活水平明显下降
C. 工业化提高了城市治理难度 D. 未成年人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解析】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高峰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特别是像伦敦这样的大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激增,社会治理难度加大,故选C项;A、B两项都不是聚焦在未成年人群,排除;教育资源匮乏虽然可能影响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但不足以直接解释其犯罪率的显著上升,排除D项。
C
2. 1832年,法国暴发霍乱。巴黎市政府于次年着手规划地下管线系统,将下水道、自来水管道、压缩空气管、不同功能的电缆等线路整合起来,形成了解决地下管线铺设问题的系统方案。这一做法(  )
A. 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 B. 提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范本
C. 阻断了疫情的社区传播 D. 提高了居民的公共卫生观念
【解析】据材料“形成了解决地下管线铺设问题的系统方案”可知法国政府为了应对霍乱,积极统筹城市管线分类建设,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范本,故选B项。
B
3. (2024福州期末)19世纪中叶英国诸多城市兴起大规模市政建设运动。如格拉斯哥市通过立法推行城区规划和改造工程,增建公园绿地改善普通民众生活条件;伯明翰市发起“在最广大的贫困市民中分配利益、好处和福祉”的社会改革。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注重加强对城市治理 B. 城市无序扩张有所放缓
C. 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 D. 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
【解析】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英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文明下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日益提升,政府注重加强对城市的治理,故选A项;材料强调英国开展城市治理运动,未体现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排除B项;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A
4. (2025太原期末)1883年,上海租界内建立了自来水饮用系统,“饮城河之水,易生疾病”的观念逐渐被市民所了解。《申报》代表民众向官方呼吁:“城河之水无不恶浊……是宜官为严禁密查,勤勘广浚,必使城内……水清,食之不至致病,而取汲亦觉便宜。”这表明近代上海(  )
A. 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 B. 公共卫生意识逐步提高
C. 公共卫生事业成就显著 D. 医疗卫生事业领先全国
【解析】材料表明近代上海的市民和媒体开始更加关注公共卫生问题,公共卫生意识在逐步提高,故选B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排除A项;联系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再结合材料只涉及自来水系统,排除C项;医疗卫生事业和公共卫生事业虽然相关,但并不完全相同,排除D项。
B
5. 1885年,俄国仅有圣彼得堡、莫斯科、敖德萨、里加、华沙和罗兹6座城市安装了电话;1904年有182座、1908年有217座、1909年有252座城市安装了电话。当时电话主要连接着消防局、警察局、政府、城市自治机关、邮政办公大楼与电报局。据此可知,俄国近代通信设施的建立(  )
A. 改善了城市百姓的生活处境 B. 确保了政府行政效率的高效
C. 主要服务于城市的社会治理 D. 实现了城市近代通讯的普及
【解析】据材料可知,俄国的电话主要连接着消防局、警察局、政府、城市自治机关、邮政办公大楼与电报局,这显然是为了加强这些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故选C项;电话主要连接的是政府机构和服务设施,而并非直接面向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排除A项;“确保”“实现”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D两项。
C
6. (2024洛阳期末)20世纪初,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连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这表明(  )
A. 美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 人口增加导致“城市病”恶化
C. 交通发展引发社会变革 D. 城市化推动了交通技术进步
【解析】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在此背景之下,美国逐步进行城市交通的完善,故选D项;题干只提到了美国,排除A项;题干未提到“城市病”,排除B项;题干中交通发展是结果,排除C项。
D
7. (2024江西联考)1900年,美国纽约市近400万人口中,有150万人居住在贫民窟。1911年,英国一些城市中两人以上同住一间屋的比例仍相当高。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 B.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C. 英美社会治理的滞后 D. 英美经济水平的倒退
【解析】美英两国的城市中有很多人存在居住难的问题,这主要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等因素导致的,故选B项;A项主要表现两个阶级或者几个阶级在政治、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矛盾,排除;随着工业革命开展,英美社会治理不断进步,排除C项;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英美经济水平不断发展,排除D项。
B
8. (2025潍坊期末)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后,提出了“辟城建市,拓展新市区”的规划建设理念,以工程建设为先导,先后修筑道路,整顿旧市场,修建公园,安装路灯、电话、自来水等。这些措施(  )
A. 得益于工业体系的健全 B. 旨在缓解经济危机的影响
C. 提升了城市发展的潜力 D. 改变了西南地区落后面貌
【解析】依据材料可以得出重庆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这有利于提升城市发展的潜力,故选C项;此时中国尚未建成健全的工业体系,排除A项;此时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有限,排除B项;重庆并不能代表整个西南地区,排除D项。
C
9. (2025南通期中)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纽约市郊区城镇建立起了许多大型购物中心,人们不必再为购买生活用品而往返于纽约市中心商业区。纽约郊区城镇与市中心之间的土地差价使许多企业纷纷向郊区城镇迁移,新兴产业在纽约郊区城镇兴起。上述现象反映出美国(  )
A. 普通民众的消费水平提高
B.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得到缓解
C. 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商业化
D. 传统工商业城市逐渐走向衰落
B
【解析】企业和居民向郊区迁移,有助于减轻市中心的压力,优化城市布局,故选B项;消费水平的提升通常与经济增长、收入水平提高、物价稳定等多种因素有关,排除A项;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演化为互联网,并于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排除C项;题目中提到了企业向郊区的迁移和新兴产业的兴起,但这并不足以说明传统工商业城市正在衰落,新兴产业的兴起往往是在传统工商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并非完全替代关系,排除D项。
10.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曼彻斯特因加工制造的棉纺织品销往世界而被称为“棉都”。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该城因制造业萎缩,就业岗位减少约60%而沦为学者眼中的“收缩城市”。这种变化(  )
A. 说明英国城市发展的后劲不足
B. 有利于引导经济多元化发展
C. 反映城市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D. 根源在曼彻斯特的棉源枯竭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曼彻斯特的传统制造业的收缩,有利于将资金、人才和资源向新兴产业转移,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故选B项。
B
11. (2025洛阳期末)下表所示为21世纪初德国城市发展统计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城市规模 城市数量 占总人口的比例
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 3个 约7.7%
50万—100万人的大城市 9个 约6.7%
10万—50万人的中等城市 71个 约18.5%
2 000人—10万人的小城市 1 982个 约58.3%
A. 大城市污染十分严重 B. 城市化以中小城市为主
C. 城市的布局日趋合理 D. 人口问题制约城市发展
B
【解析】根据材料“小城市数量有1 982个,人口约占58.3%”可知,21世纪德国城市化以中小城市为主,故选B项;德国大城市的数量少,人口占比低,不能体现大城市污染十分严重,排除A项;材料只是介绍21世纪德国城市发展的规模、数量、人口占比,没有介绍城市内部的布局情况,排除C项;人口问题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仅凭材料数据无法体现,排除D项。
12. (2025深圳期末)2019年,一位摄影记者用无人机空拍印度最大城市孟买。与一处高楼大厦仅一条马路之隔,就是一片用木板和铁皮搭建起来的低矮棚户区,那里人平均居住面积不到3.3平方米,没有正常供水,平均1 400多人使用一间厕所。在不远处,就是一处规模巨大的露天手工洗衣场。这表明,孟买城市化进程中(  )
A. 贫富分化严重 B. 伴随环境污染
C. 潜伏能源危机 D. 就业问题突出
【解析】从材料描述可知,孟买存在富人群体居住高楼大厦,而贫困人群居住在条件恶劣的棚户区的情况,故选A项;题干未提及与环境污染相关的内容,如垃圾、污水、空气等方面的污染情况,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到能源的生产、供应、消耗等与能源相关的信息,如电力供应情况、能源储备量、能源使用方式等,排除C项;仅从一处规模巨大的露天手工洗衣场无法推断孟买的整体就业情况,排除D项。
A
13. (2025蚌埠期末)(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英国有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英国城市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改造传统城镇,使之符合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城市政府就开始为民众提供如公园、图书馆等“合理的娱乐”设施。有些城市从19世纪40年代起就着手处理居民住宅的狭窄问题,并出台条例对居民的住宅建筑提出一些基本要求。1835年,英国中央政府通过了《城市自治机关法》,试图在民主的基础上改造自治城市政府;在地方上,新建立的市政府的权力和职能日渐扩大,社会服务保障功能日益加强。市议会的会议允许市民旁听,市政厅建筑选址、预算、招标等都在公开的原则下进行。
——摘编自陆伟芳《19世纪英国城市现代化初探》
材料二 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确实是那些被迫或自愿开放的通商口岸城市。19世纪70年代肇始的国人自强运动通过在沿海城市上海、福州、天津和沿江城市武汉、安庆等展开的早期工业化运动,不仅进一步强化了沿海、沿江城市布局,而且建立起以经济性中心都会为纽结点的全新城市系统。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人主动作为,颁布了《特别市组织法》和《市组织法》等,设立了一批特别市和省辖市,城市取得了和省、县一样的行政地位。
——摘编自涂文学《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区域
非平衡性论略》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英国城市改造的主要措施。(6分)
答案:主要措施: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规划;规范居民住宅等私人空间;改造城市政府,加强政府的社会服务保障功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允许市民参与决策过程,决策公开透明。(任答三点,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9分)
答案:特点:由被动发展到主动作为;区域分布不均衡;城市的地位不断提升。(任答两点,4分)
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通商口岸的设立);洋务运动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政府的推动。(5分)
谢谢观赏子目二 城市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存在的问题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二、三、四,完成表格)
1. 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发展
原因 城市经济发展、规模扩大、功能增加
居住 条件 改善 居住 条件 ①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发明电梯,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②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生活 服务 ①社区:二战后蓬勃发展,其功能从慈善救济发展为各个方面。 ②生活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多样发展
基础 设施 发展 发达 国家 ①供水: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 ②照明: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创造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③通信:电报、电话普及。 ④交通:地铁线、铁路高架桥修建,电车、汽车、自行车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
中国 ①近代: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但是水平有限,且很不平衡。 ②现代: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改进。自来水、天然气普及,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标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达,公共交通工具多样化
2.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环境污染 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导致空气污染;生活与工业废水造成水源污染
贫富矛盾 社会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交通拥堵 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普遍问题
其他方面 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拓展】社区服务设施
包括基本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各种活动站、服务站、社区管理等,是居民日常生活必需的基本生活设施。随着社区老龄人口的增多和全民健身、保健意识的增强,居民对上述设施的数量和服务质量的需求日益提升。
【概念】城市公共设施
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为社会公众享用或使用的公共物品。按照具体的项目特点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以及商业金融服务等。
【补充】城市化的积极影响
人口转移 城市能够创造出就业机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产业调整 城市化过程能够带动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工业发展 城市化为工业发展提供各种条件和基础
科技进步 现代化大城市成长为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交流 城市文化影响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对外开放程度,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核心探究
1. 【问题探究】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超过165千米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其精致优雅前所未见,既具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很快就在林荫大道两旁鳞次栉比地拔地而起。一个世纪以前的改革者所梦寐以求的城市,现在如此完整地沐浴在一种进步的神采当中,甚至城市的下水道,也在特殊设计的观光车中,向游人开放。(巴里·伯格多尔著,周玉鹏译《 1750— 1890 年的欧洲建筑》)
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化从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答案:道路交通设施的发展方便人们的出行,改变了城市的面貌。通信设备的改善加强了人们的交流和信息传播。建筑技术和生活设施的改善改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社区功能的完善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为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提供了便利。
2. 【史料阅读】在该城的某些部分……地下室的潮湿程度根本不宜于给人居住……据我所知,有许多工人家庭在这种墙上滴水的地下室住上一段时期后就与世长辞了……使穷人最受苦的是通风不足。最常见的后果是寒热病,我还屡次见到由此而起的肺痨病例……
这些寄宿舍的恐怖景象是很难描述的:一个新从乡间来的房客往往睡在前一住客留下的、尚布满传染病菌的床上,或者几个钟点以前才从这个床上抬走一具患伤寒而死的尸体。
(《1793年医师关于曼彻斯特城工人住宅的调查报告》,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史料主要体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社会问题:英国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
原因: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的社会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3. 【思考点】你怎样看待城市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答案:近代以来的城市化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近代的城市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从乡村大量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设施不断完备,城市化得到不断发展。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和人类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历史解释】分析城市化进程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①树立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正确观念。
②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发展高科技产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③重视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④重视城市建设规划。
⑤加强立法保护。
⑥推行严格的交通管理措施。
⑦区域协同发展等。
2. (2024浙江高考)19世纪50年代,伦敦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大都会,人口超过250万。与此同时,伦敦的城市道路每天都被超过25万的通勤族和马车堵塞。针对这一状况,1854年8月英国通过了一项新法案。据此判断,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是(  )
A. 建立高效文官制度
B. 严格限制工厂规模
C. 开启地下铁路建设
D. 大力发展汽车工业
【答案】 C
【解析】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发展进程过快,人口数量激增,此时交通出行情况不甚理想,故政府亟需解决此种现象,颁布法案的主要内容应针对改善路面交通情况,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交通发展情况,没有明确具体的官员选拔与任用,排除A项;19世纪中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高潮期,工厂规模的扩大是工业化进程的一部分,限制工厂规模可能会阻碍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排除B项;汽车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才发明和开始商业化的,排除D项。
本 课 小 结
【课时作业】
1. (2025太原期末)19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伦敦地区法院审理的案件数量从每年4 500件上升到每年4万件,其中未成年人案件占较大比例。伦敦最大的两个区中,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高达34%。这说明英国当时(  )
A. 早期殖民扩张拉大贫富差距
B. 工人阶级生活水平明显下降
C. 工业化提高了城市治理难度
D. 未成年人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答案】 C
【解析】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高峰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特别是像伦敦这样的大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激增,社会治理难度加大,故选C项;A、B两项都不是聚焦在未成年人群,排除;教育资源匮乏虽然可能影响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但不足以直接解释其犯罪率的显著上升,排除D项。
2. 1832年,法国暴发霍乱。巴黎市政府于次年着手规划地下管线系统,将下水道、自来水管道、压缩空气管、不同功能的电缆等线路整合起来,形成了解决地下管线铺设问题的系统方案。这一做法(  )
A. 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
B. 提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范本
C. 阻断了疫情的社区传播
D. 提高了居民的公共卫生观念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形成了解决地下管线铺设问题的系统方案”可知法国政府为了应对霍乱,积极统筹城市管线分类建设,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范本,故选B项。
3. (2024福州期末)19世纪中叶英国诸多城市兴起大规模市政建设运动。如格拉斯哥市通过立法推行城区规划和改造工程,增建公园绿地改善普通民众生活条件;伯明翰市发起“在最广大的贫困市民中分配利益、好处和福祉”的社会改革。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注重加强对城市治理
B. 城市无序扩张有所放缓
C. 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
D. 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 A
【解析】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英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文明下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日益提升,政府注重加强对城市的治理,故选A项;材料强调英国开展城市治理运动,未体现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排除B项;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4. (2025太原期末)1883年,上海租界内建立了自来水饮用系统,“饮城河之水,易生疾病”的观念逐渐被市民所了解。《申报》代表民众向官方呼吁:“城河之水无不恶浊……是宜官为严禁密查,勤勘广浚,必使城内……水清,食之不至致病,而取汲亦觉便宜。”这表明近代上海(  )
A. 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
B. 公共卫生意识逐步提高
C. 公共卫生事业成就显著
D. 医疗卫生事业领先全国
【答案】 B
【解析】材料表明近代上海的市民和媒体开始更加关注公共卫生问题,公共卫生意识在逐步提高,故选B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排除A项;联系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再结合材料只涉及自来水系统,排除C项;医疗卫生事业和公共卫生事业虽然相关,但并不完全相同,排除D项。
5. 1885年,俄国仅有圣彼得堡、莫斯科、敖德萨、里加、华沙和罗兹6座城市安装了电话;1904年有182座、1908年有217座、1909年有252座城市安装了电话。当时电话主要连接着消防局、警察局、政府、城市自治机关、邮政办公大楼与电报局。据此可知,俄国近代通信设施的建立(  )
A. 改善了城市百姓的生活处境
B. 确保了政府行政效率的高效
C. 主要服务于城市的社会治理
D. 实现了城市近代通讯的普及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可知,俄国的电话主要连接着消防局、警察局、政府、城市自治机关、邮政办公大楼与电报局,这显然是为了加强这些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故选C项;电话主要连接的是政府机构和服务设施,而并非直接面向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排除A项;“确保”“实现”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D两项。
6. (2024洛阳期末)20世纪初,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连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这表明(  )
A. 美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 人口增加导致“城市病”恶化
C. 交通发展引发社会变革
D. 城市化推动了交通技术进步
【答案】 D
【解析】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在此背景之下,美国逐步进行城市交通的完善,故选D项;题干只提到了美国,排除A项;题干未提到“城市病”,排除B项;题干中交通发展是结果,排除C项。
7. (2024江西联考)1900年,美国纽约市近400万人口中,有150万人居住在贫民窟。1911年,英国一些城市中两人以上同住一间屋的比例仍相当高。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
B.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C. 英美社会治理的滞后
D. 英美经济水平的倒退
【答案】 B
【解析】美英两国的城市中有很多人存在居住难的问题,这主要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等因素导致的,故选B项;A项主要表现两个阶级或者几个阶级在政治、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矛盾,排除;随着工业革命开展,英美社会治理不断进步,排除C项;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英美经济水平不断发展,排除D项。
8. (2025潍坊期末)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后,提出了“辟城建市,拓展新市区”的规划建设理念,以工程建设为先导,先后修筑道路,整顿旧市场,修建公园,安装路灯、电话、自来水等。这些措施(  )
A. 得益于工业体系的健全
B. 旨在缓解经济危机的影响
C. 提升了城市发展的潜力
D. 改变了西南地区落后面貌
【答案】 C
【解析】依据材料可以得出重庆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这有利于提升城市发展的潜力,故选C项;此时中国尚未建成健全的工业体系,排除A项;此时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有限,排除B项;重庆并不能代表整个西南地区,排除D项。
9. (2025南通期中)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纽约市郊区城镇建立起了许多大型购物中心,人们不必再为购买生活用品而往返于纽约市中心商业区。纽约郊区城镇与市中心之间的土地差价使许多企业纷纷向郊区城镇迁移,新兴产业在纽约郊区城镇兴起。上述现象反映出美国(  )
A. 普通民众的消费水平提高
B.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得到缓解
C. 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商业化
D. 传统工商业城市逐渐走向衰落
【答案】 B
【解析】企业和居民向郊区迁移,有助于减轻市中心的压力,优化城市布局,故选B项;消费水平的提升通常与经济增长、收入水平提高、物价稳定等多种因素有关,排除A项;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演化为互联网,并于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排除C项;题目中提到了企业向郊区的迁移和新兴产业的兴起,但这并不足以说明传统工商业城市正在衰落,新兴产业的兴起往往是在传统工商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并非完全替代关系,排除D项。
10.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曼彻斯特因加工制造的棉纺织品销往世界而被称为“棉都”。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该城因制造业萎缩,就业岗位减少约60%而沦为学者眼中的“收缩城市”。这种变化(  )
A. 说明英国城市发展的后劲不足
B. 有利于引导经济多元化发展
C. 反映城市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D. 根源在曼彻斯特的棉源枯竭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曼彻斯特的传统制造业的收缩,有利于将资金、人才和资源向新兴产业转移,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故选B项。
11. (2025洛阳期末)下表所示为21世纪初德国城市发展统计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城市规模 城市数量 占总人口的比例
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 3个 约7.7%
50万—100万人的大城市 9个 约6.7%
10万—50万人的中等城市 71个 约18.5%
2 000人—10万人的小城市 1 982个 约58.3%
A. 大城市污染十分严重
B. 城市化以中小城市为主
C. 城市的布局日趋合理
D. 人口问题制约城市发展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小城市数量有1 982个,人口约占58.3%”可知,21世纪德国城市化以中小城市为主,故选B项;德国大城市的数量少,人口占比低,不能体现大城市污染十分严重,排除A项;材料只是介绍21世纪德国城市发展的规模、数量、人口占比,没有介绍城市内部的布局情况,排除C项;人口问题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仅凭材料数据无法体现,排除D项。
12. (2025深圳期末)2019年,一位摄影记者用无人机空拍印度最大城市孟买。与一处高楼大厦仅一条马路之隔,就是一片用木板和铁皮搭建起来的低矮棚户区,那里人平均居住面积不到3.3平方米,没有正常供水,平均1 400多人使用一间厕所。在不远处,就是一处规模巨大的露天手工洗衣场。这表明,孟买城市化进程中(  )
A. 贫富分化严重 B. 伴随环境污染
C. 潜伏能源危机 D. 就业问题突出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描述可知,孟买存在富人群体居住高楼大厦,而贫困人群居住在条件恶劣的棚户区的情况,故选A项;题干未提及与环境污染相关的内容,如垃圾、污水、空气等方面的污染情况,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到能源的生产、供应、消耗等与能源相关的信息,如电力供应情况、能源储备量、能源使用方式等,排除C项;仅从一处规模巨大的露天手工洗衣场无法推断孟买的整体就业情况,排除D项。
13. (2025蚌埠期末)(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英国有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英国城市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改造传统城镇,使之符合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城市政府就开始为民众提供如公园、图书馆等“合理的娱乐”设施。有些城市从19世纪40年代起就着手处理居民住宅的狭窄问题,并出台条例对居民的住宅建筑提出一些基本要求。1835年,英国中央政府通过了《城市自治机关法》,试图在民主的基础上改造自治城市政府;在地方上,新建立的市政府的权力和职能日渐扩大,社会服务保障功能日益加强。市议会的会议允许市民旁听,市政厅建筑选址、预算、招标等都在公开的原则下进行。
——摘编自陆伟芳《19世纪英国城市现代化初探》
材料二 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确实是那些被迫或自愿开放的通商口岸城市。19世纪70年代肇始的国人自强运动通过在沿海城市上海、福州、天津和沿江城市武汉、安庆等展开的早期工业化运动,不仅进一步强化了沿海、沿江城市布局,而且建立起以经济性中心都会为纽结点的全新城市系统。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人主动作为,颁布了《特别市组织法》和《市组织法》等,设立了一批特别市和省辖市,城市取得了和省、县一样的行政地位。
——摘编自涂文学《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区域
非平衡性论略》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英国城市改造的主要措施。(6分)
答案:主要措施: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规划;规范居民住宅等私人空间;改造城市政府,加强政府的社会服务保障功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允许市民参与决策过程,决策公开透明。(任答三点,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9分)
答案:特点:由被动发展到主动作为;区域分布不均衡;城市的地位不断提升。(任答两点,4分)
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通商口岸的设立);洋务运动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政府的推动。(5分)子目二 城市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存在的问题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二、三、四,完成表格)
1. 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发展
原因 城市经济发展、规模扩大、功能增加
居住 条件 改善 居住 条件 ①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发明电梯,比利时首次使用   技术。 ②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生活 服务 ①社区:二战后蓬勃发展,其功能从慈善救济发展为各个方面。 ②生活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多样发展
基础 设施 发展 发达 国家 ①供水: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 ②照明: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创造新的城市   方式。 ③通信:电报、电话普及。 ④交通:地铁线、铁路高架桥修建,电车、汽车、自行车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   趋势
中国 ①近代: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   。但是水平有限,且很不平衡。 ②现代: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改进。自来水、天然气普及,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标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达,   工具多样化
2.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环境污染 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导致   ;生活与工业废水造成水源污染
贫富矛盾 社会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阶级生活贫困
交通拥堵    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普遍问题
其他方面 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拓展】社区服务设施
包括基本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各种活动站、服务站、社区管理等,是居民日常生活必需的基本生活设施。随着社区老龄人口的增多和全民健身、保健意识的增强,居民对上述设施的数量和服务质量的需求日益提升。
【概念】城市公共设施
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为社会公众享用或使用的公共物品。按照具体的项目特点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以及商业金融服务等。
【补充】城市化的积极影响
人口转移 城市能够创造出就业机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产业调整 城市化过程能够带动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工业发展 城市化为工业发展提供各种条件和基础
科技进步 现代化大城市成长为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交流 城市文化影响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对外开放程度,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核心探究
1. 【问题探究】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超过165千米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其精致优雅前所未见,既具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很快就在林荫大道两旁鳞次栉比地拔地而起。一个世纪以前的改革者所梦寐以求的城市,现在如此完整地沐浴在一种进步的神采当中,甚至城市的下水道,也在特殊设计的观光车中,向游人开放。(巴里·伯格多尔著,周玉鹏译《 1750— 1890 年的欧洲建筑》)
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化从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2. 【史料阅读】在该城的某些部分……地下室的潮湿程度根本不宜于给人居住……据我所知,有许多工人家庭在这种墙上滴水的地下室住上一段时期后就与世长辞了……使穷人最受苦的是通风不足。最常见的后果是寒热病,我还屡次见到由此而起的肺痨病例……
这些寄宿舍的恐怖景象是很难描述的:一个新从乡间来的房客往往睡在前一住客留下的、尚布满传染病菌的床上,或者几个钟点以前才从这个床上抬走一具患伤寒而死的尸体。
(《1793年医师关于曼彻斯特城工人住宅的调查报告》,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史料主要体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 【思考点】你怎样看待城市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历史解释】分析城市化进程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①树立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正确观念。
②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发展高科技产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③重视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④重视城市建设规划。
⑤加强立法保护。
⑥推行严格的交通管理措施。
⑦区域协同发展等。
2. (2024浙江高考)19世纪50年代,伦敦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大都会,人口超过250万。与此同时,伦敦的城市道路每天都被超过25万的通勤族和马车堵塞。针对这一状况,1854年8月英国通过了一项新法案。据此判断,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是(  )
A. 建立高效文官制度
B. 严格限制工厂规模
C. 开启地下铁路建设
D. 大力发展汽车工业
本 课 小 结
【课时作业】
1. (2025太原期末)19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伦敦地区法院审理的案件数量从每年4 500件上升到每年4万件,其中未成年人案件占较大比例。伦敦最大的两个区中,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高达34%。这说明英国当时(  )
A. 早期殖民扩张拉大贫富差距
B. 工人阶级生活水平明显下降
C. 工业化提高了城市治理难度
D. 未成年人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2. 1832年,法国暴发霍乱。巴黎市政府于次年着手规划地下管线系统,将下水道、自来水管道、压缩空气管、不同功能的电缆等线路整合起来,形成了解决地下管线铺设问题的系统方案。这一做法(  )
A. 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
B. 提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范本
C. 阻断了疫情的社区传播
D. 提高了居民的公共卫生观念
3. (2024福州期末)19世纪中叶英国诸多城市兴起大规模市政建设运动。如格拉斯哥市通过立法推行城区规划和改造工程,增建公园绿地改善普通民众生活条件;伯明翰市发起“在最广大的贫困市民中分配利益、好处和福祉”的社会改革。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注重加强对城市治理
B. 城市无序扩张有所放缓
C. 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
D. 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
4. (2025太原期末)1883年,上海租界内建立了自来水饮用系统,“饮城河之水,易生疾病”的观念逐渐被市民所了解。《申报》代表民众向官方呼吁:“城河之水无不恶浊……是宜官为严禁密查,勤勘广浚,必使城内……水清,食之不至致病,而取汲亦觉便宜。”这表明近代上海(  )
A. 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
B. 公共卫生意识逐步提高
C. 公共卫生事业成就显著
D. 医疗卫生事业领先全国
5. 1885年,俄国仅有圣彼得堡、莫斯科、敖德萨、里加、华沙和罗兹6座城市安装了电话;1904年有182座、1908年有217座、1909年有252座城市安装了电话。当时电话主要连接着消防局、警察局、政府、城市自治机关、邮政办公大楼与电报局。据此可知,俄国近代通信设施的建立(  )
A. 改善了城市百姓的生活处境
B. 确保了政府行政效率的高效
C. 主要服务于城市的社会治理
D. 实现了城市近代通讯的普及
6. (2024洛阳期末)20世纪初,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连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这表明(  )
A. 美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 人口增加导致“城市病”恶化
C. 交通发展引发社会变革
D. 城市化推动了交通技术进步
7. (2024江西联考)1900年,美国纽约市近400万人口中,有150万人居住在贫民窟。1911年,英国一些城市中两人以上同住一间屋的比例仍相当高。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
B.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C. 英美社会治理的滞后
D. 英美经济水平的倒退
8. (2025潍坊期末)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后,提出了“辟城建市,拓展新市区”的规划建设理念,以工程建设为先导,先后修筑道路,整顿旧市场,修建公园,安装路灯、电话、自来水等。这些措施(  )
A. 得益于工业体系的健全
B. 旨在缓解经济危机的影响
C. 提升了城市发展的潜力
D. 改变了西南地区落后面貌
9. (2025南通期中)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纽约市郊区城镇建立起了许多大型购物中心,人们不必再为购买生活用品而往返于纽约市中心商业区。纽约郊区城镇与市中心之间的土地差价使许多企业纷纷向郊区城镇迁移,新兴产业在纽约郊区城镇兴起。上述现象反映出美国(  )
A. 普通民众的消费水平提高
B.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得到缓解
C. 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商业化
D. 传统工商业城市逐渐走向衰落
10.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曼彻斯特因加工制造的棉纺织品销往世界而被称为“棉都”。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该城因制造业萎缩,就业岗位减少约60%而沦为学者眼中的“收缩城市”。这种变化(  )
A. 说明英国城市发展的后劲不足
B. 有利于引导经济多元化发展
C. 反映城市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D. 根源在曼彻斯特的棉源枯竭
11. (2025洛阳期末)下表所示为21世纪初德国城市发展统计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城市规模 城市数量 占总人口的比例
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 3个 约7.7%
50万—100万人的大城市 9个 约6.7%
10万—50万人的中等城市 71个 约18.5%
2 000人—10万人的小城市 1 982个 约58.3%
A. 大城市污染十分严重
B. 城市化以中小城市为主
C. 城市的布局日趋合理
D. 人口问题制约城市发展
12. (2025深圳期末)2019年,一位摄影记者用无人机空拍印度最大城市孟买。与一处高楼大厦仅一条马路之隔,就是一片用木板和铁皮搭建起来的低矮棚户区,那里人平均居住面积不到3.3平方米,没有正常供水,平均1 400多人使用一间厕所。在不远处,就是一处规模巨大的露天手工洗衣场。这表明,孟买城市化进程中(  )
A. 贫富分化严重 B. 伴随环境污染
C. 潜伏能源危机 D. 就业问题突出
13. (2025蚌埠期末)(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英国有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英国城市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改造传统城镇,使之符合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城市政府就开始为民众提供如公园、图书馆等“合理的娱乐”设施。有些城市从19世纪40年代起就着手处理居民住宅的狭窄问题,并出台条例对居民的住宅建筑提出一些基本要求。1835年,英国中央政府通过了《城市自治机关法》,试图在民主的基础上改造自治城市政府;在地方上,新建立的市政府的权力和职能日渐扩大,社会服务保障功能日益加强。市议会的会议允许市民旁听,市政厅建筑选址、预算、招标等都在公开的原则下进行。
——摘编自陆伟芳《19世纪英国城市现代化初探》
材料二 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确实是那些被迫或自愿开放的通商口岸城市。19世纪70年代肇始的国人自强运动通过在沿海城市上海、福州、天津和沿江城市武汉、安庆等展开的早期工业化运动,不仅进一步强化了沿海、沿江城市布局,而且建立起以经济性中心都会为纽结点的全新城市系统。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人主动作为,颁布了《特别市组织法》和《市组织法》等,设立了一批特别市和省辖市,城市取得了和省、县一样的行政地位。
——摘编自涂文学《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区域
非平衡性论略》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英国城市改造的主要措施。(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9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