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小论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小论文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小论文
中国古代史(上)
0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
02、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
03、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04、思想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0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06、民族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特征。
07、对外交流促进了文明的共同发展。
08、科技文化成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09、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
10、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01、观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
论述:中华文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约70万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约1万年前,原始农业出现,先民们开始了定居生活。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之后历经商、周、秦、汉等朝代更迭,国家形态不断发展演变。尤为重要的是,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一脉相承,演变至今,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同时,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传承,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结论:综上所述,从远古人类的足迹,到早期国家的建立,再到文字与思想的传承,中华文明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连续性,成为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
02、观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
论述:中华文明并非起源于单一中心,而是在辽阔的疆域上多点开花。在黄河流域,有以彩陶闻名的仰韶文化和半坡遗址;在长江流域,有掌握了水稻种植和干栏式建筑的河姆渡文化,以及展现出早期国家形态的良渚古城;在西辽河流域,则有红山文化。这些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如同满天星斗,是为“多元”。然而,这些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又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逐渐向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趋势发展,最终融合凝聚,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文明核心,是为“一体”。传说中的炎黄联盟、炎黄子孙的观念,正是这一“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反映。
结论: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在相互交融中又走向“一体”,形成了既丰富多彩又具有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独特文明形态。
03、观点: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论述: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夏朝的建立,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为“家天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制度变革。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通过分封诸侯来巩固统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确立了严格的等级秩序。到了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秦统一后,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并建立起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王朝沿用两千多年,影响深远。
结论:综上所述,从世袭制到分封制,再到郡县制,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每一次重大创新,都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04、观点:思想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革,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形成了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百家争鸣”局面。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仁”和“仁政”的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法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墨家代表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各学派之间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其思想成果为后来的中华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结论:综上所述,百家争鸣的出现,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进步,其深远影响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05、观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论述: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统一成为人心所向。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为巩固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开发岭南。汉朝建立后,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大破匈奴,使大一统局面得到前所未有的巩固,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格局的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从分裂走向统一,建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是秦汉时期的历史主流,符合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06、观点:民族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特征。
论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在频繁的战争和交往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秦汉时期,通过北击匈奴、经营西域等措施,加强了中原与边疆各民族的联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了三百多年的政权分立和动荡,但也迎来了空前的民族大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汉化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为后来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融合,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07、观点:对外交流促进了文明的共同发展。
论述: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促进了中外文明的共同进步。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这条商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西域,通往中亚、西亚,甚至远达欧洲。中国的丝绸、漆器、炼铁技术等传到西方,而西域的葡萄、核桃、石榴以及音乐、舞蹈等也传入中原。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更是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友谊之路、文化之路,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结论:综上所述,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对外交流,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08、观点:科技文化成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论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商朝的甲骨文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对汉字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工艺高超,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象征着权力与威严。战国时期,名医扁鹊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至今仍为中医沿用。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为知识的保存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对世界文明发展贡献巨大。此外,司马迁的《史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祖冲之的圆周率等,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闪光体现。
结论:综上所述,从文字到器物,从医学到数学,古代中国灿烂的科技文化成就,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体现,是我们的骄傲与自豪。
09、观点: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
论述: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够有效解决社会矛盾,推动历史进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图强纷纷变法,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变法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使秦国迅速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为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而推行改革。他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也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证明了改革是破除旧有束缚、激发社会活力、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途径。
10、观点: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论述: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杰出人物的作为往往能深刻影响历史的走向。秦始皇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创立的一系列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武帝刘彻,通过实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在政治、思想上巩固了大一统,并通过北击匈奴、开通丝绸之路,极大地拓展了汉朝的疆域和影响力。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论:综上所述,秦始皇、汉武帝、孔子等杰出人物,以其非凡的远见和魄力,在各自的时代扮演了关键角色,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