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上图书馆》课件(共4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2《上图书馆》课件(共4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上图书馆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王佐良
品读文中细腻流畅的叙述语言,积累并体会描写环境与抒发情感相融合的表达技巧
01
梳理作者以时间为序的读书经历,把握其情感变化的内在逻辑
02
感受图书馆空间之美与读书心境之变的艺术张力,体会“光”与“暗”意象的情感象征
03
理解图书馆作为知识殿堂的文化意义,体会中外读书传统的精神共鸣,拓宽文化视野
04
素养目标
Qualitative Goals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图书馆里翻到一本有趣的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有没有在安静的书架间,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温暖和力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上图书馆》,作者王佐良用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他与图书馆的深厚情感。从武昌的“公书林”到清华图书馆,再到牛津的包德林图书馆,他不仅读到了书,更读到了人生的光亮与希望。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书香旅程,感受知识如何照亮人心,陪伴人走过风雨。
文学常识
WEN XUE CHANG SHI
01
浙江上虞人,中国著名英语教育家、翻译家、文学研究家和散文家。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归国后长期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中国外语教育和西方文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他学贯中西,文笔优美,尤以散文见长,代表作有《英国诗选》《翻译的技巧》《论契合》及散文集《照澜集》等。王佐良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融合知识性与抒情性,语言典雅流畅,思想深邃,展现了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与人文情怀。
王佐良(1916—1995)
本文写于20世纪80年代,是王佐良晚年回忆性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此时国家已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氛围趋于宽松,知识分子得以重新审视个人经历与精神成长之路。作者在回顾自己从中学到留学期间在不同图书馆读书的经历时,既表达了对知识的敬重、对阅读之乐的深切怀念,也隐含着对时代变迁的感慨。文中提到“七七事变”导致清华图书馆“灯光全灭”,以及后来得知北平解放时心境“豁然开朗”,这些细节都与特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图书馆这一文化空间的变化,折射出国家命运与个体命运的紧密联系,具有深刻的时代印记和人文关怀。这一背景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以及图书馆作为精神家园的象征意义。
写作背景
1.西蒙娜·德·波伏娃: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女权运动先驱,代表作有《第二性》。她终身热爱阅读与写作,常出入法国国立图书馆,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图书馆的精神依恋。
2.包德林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牛津大学最主要的图书馆,建于17世纪初,是欧洲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藏书丰富,建筑宏伟,被视为学术圣殿。文中提到的“亨福莱公爵室”是其著名古籍阅览室。
3.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即大英博物馆阅览室,圆形设计,曾为世界最大图书馆之一,马克思曾在此长期研读并撰写《资本论》。该馆后并入大英图书馆。
4.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台词引用:文中所引“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出自《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二场,原为哈姆莱特对人类理性与宇宙秩序的赞叹,体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作者借此赞美图书馆所象征的知识殿堂,情感庄重而热烈。
知识链接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叙事性随笔,属于散文中的记叙类随笔。随笔是一种形式自由、语言自然、抒发个人感受的散文体裁,常以小见大,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其特点包括:
结构灵活:不拘泥于严密逻辑,常按时间或情感线索展开。本文以“上图书馆之乐”为主线,按中学、大学、留学三个阶段依次叙述,脉络清晰而不刻板。
语言平实而富有情味:用词简洁流畅,但饱含深情,如描写清华图书馆“铜制高台灯投下温情和宁静的光”,充满诗意与怀旧色彩。
夹叙夹议:在叙述经历的同时穿插感悟,如结尾由图书馆联想到“独拥书城”的乐趣对比,升华主题。
以小见大:通过“图书馆”这一具体场所,反映求知历程、时代变迁与精神成长,体现知识分子的文化情怀。
这类随笔常见于现当代散文中,如朱自清《荷塘月色》、汪曾祺《昆明的雨》等,皆以日常事物寄托深远情思。
整体感知
ZHENG TI GAN ZHI
02
题目“上图书馆”看似平实朴素,实则蕴含丰富意蕴。“上”字用得精妙,不仅表示“前往”之意,更带有一种庄重、向往的情感色彩,暗示图书馆不是普通场所,而是值得“登临”的精神高地。全文围绕“乐”字展开——“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点明主旨:图书馆不仅是藏书之地,更是滋养心灵、启迪智慧、安放灵魂的所在。
题目以日常行为命题,却承载了作者一生的阅读记忆与情感寄托:从少年时在“公书林”初识英文世界的惊奇,到青年时在清华图书馆沐浴知识光辉的振奋,再到异国苦读时在包德林图书馆由压抑转为明朗的心境变化,最后升华为对人类文明殿堂的礼赞。因此,“上图书馆”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进入,更是精神世界的攀登与回归。题目质朴无华,却引人深思,体现了随笔“平淡中见深情”的艺术魅力。
题目解读
上图书馆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有益的收获?
中学时代,“公书林”打开“我”阅读英文原著和英语杂志的新天地,让“我”从外国作品中寻找新奇和有趣,满足自己对外间世界的好奇。
大学时期,清华图书馆带“我”进入一个知识和情感的新世界,开始阅读哲学和诗剧等。
文华公书林
包德林图书馆见证了“我”从苦闷沉郁到豁然开朗的心境变化,北平解放后,在那里纵情自由阅读。
英国圆形图书馆高耸的大圆顶让作者想起莎士比亚的台词,感受到人的伟大,并由此升华体会,感悟上图书馆的奇趣。
清华图书馆
包德林图书馆
英国圆形图书馆
文华公书林
清华图书馆
包德林图书馆
英国圆形图书馆
探究文本
TAN JIU WEN BEN
03
作者在文章开篇引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话,并描写法国国立图书馆的建筑之美,这样的开头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这一开头以他人对图书馆的“钟情”引出自己对图书馆的深切情感,既自然导入主题,又通过“建筑之美”这一感性形象唤起读者对图书馆的审美联想,为后文回忆不同阶段图书馆的阅读体验奠定情感基调。同时,“这地方我去过”一句将他人经验转化为个人经历,建立起“我”与图书馆之间的情感联结,使后文的叙述更具真实感与代入感。这种由他人话语触发自我回忆的写法,也暗示了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空间,更是精神共鸣的场所。
在“公书林”时期,作者坦言“多数原著是看不懂的”,却仍感到“愉快”,这种“愉快”源于什么?请结合具体描写分析其深层意义。
这种“愉快”并非来自对文本内容的完全理解,而是源于接触异域文化的感官体验与心理满足。作者通过“摸着那些书”“看看封面、目录和插图”等细节描写,表现出一种对知识载体本身的亲近与敬畏。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启蒙:即使语言能力有限,书籍的物理存在、装帧设计、外文标题都构成了对外部世界的初步感知。尤其当他因《中学生》杂志介绍而主动寻找斯蒂文生的小说时,体现出阅读兴趣的自主萌发。这种“未读懂却欢喜”的状态,正是求知欲初醒的象征,也揭示了图书馆作为“打开新天地”的启蒙功能——它不只提供知识,更激发好奇,培养习惯。
中国在20 世纪初以前,只有私人性质的藏书楼、藏书阁,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韦棣华女士建立的文华公书林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
1899 年,韦棣华来到中国探望弟弟,随后受聘于文华书院讲授英语。进入书院不久,韦棣华发现文华书院图书资料贫乏,于是她便在讲课之余在校园一间叫作“八角亭”的小屋内,陈列自己收集的外文书籍报刊供学生们阅览,这便是文华公书林的雏形。韦棣华很快又发现“在全中国没有一所可以正确地称为公共图书馆的设置”,这又使她产生了发展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念头。经过她的不懈努力,1910 年春,文华公书林新舍正式建成,并取名“ 公书林”,即深寓“ 公之于众而非为文华独有”之意。
文华公书林建成后,1920 年,文华大学图书科成立,它又成为该专业的实习图书馆,由学生协助管理。这对推动中国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学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文华公书林
作者在描述清华图书馆时,用了大量建筑与光线的细节,如“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铜制高台灯”,这些描写是否仅仅为了展现图书馆的豪华?
这些描写远不止于展示物质条件的优越,而是通过空间与光的意象,构建出一种理想化的知识殿堂图景。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风格象征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复兴;玻璃地板、软木与铜灯则营造出静谧、庄严又温暖的阅读氛围。特别是“高台灯投下的温情和宁静的光”,不仅是物理照明,更是心灵慰藉的隐喻——它照亮的不只是书页,更是青年对知识世界的向往。这种“光”与后文“灯光全灭了”形成强烈对照,预示着个人求知之路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联。因此,这些细节既是实写,也是象征,将图书馆升华为精神栖居之所。
从“公书林”到清华图书馆,作者的阅读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其思想成长的哪些轨迹?
在“公书林”时期,作者主要阅读英文小说和杂志,侧重于故事性与图像化内容,满足的是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属于感性层面的文化接触;而进入清华后,他开始系统阅读柏拉图《对话》、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17世纪诗剧等经典著作,阅读对象由“有趣”转向“深刻”,由文学消遣上升为思想探索。这种转变标志着作者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求知,从感官愉悦迈向理性建构。他所进入的“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不仅是知识领域的拓展,更是思维方式的成熟——从猎奇到沉思,从表层浏览到深层理解,体现了个体精神世界的跃迁。
作者写“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这句话中的“灯光全灭了”是否仅指物理意义上的停电?
“灯光全灭了”具有双重含义:表层是指战争爆发导致校园关闭、图书馆停止运作,实际照明中断;深层则是象征意义——国家危亡之际,和平读书的环境不复存在,知识之光被战火吞噬。此前“温情和宁静的光”所代表的理想化求知状态戛然而止,个人的精神世界随之陷入黑暗。这一句以极简笔法完成从个体经验到民族命运的跃升,使私人阅读史与宏大历史叙事交织在一起。灯光的熄灭不仅是物理现象,更是精神断裂的标志,凸显出知识活动对社会稳定的依赖,也反衬出和平年代读书之乐的珍贵。
在牛津包德林图书馆的阅读经历中,作者前后心境有何显著变化?请结合环境描写与心理描写,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初到包德林图书馆时,虽身处华美建筑之中,却感受到“照明相当差”“一灯如豆”的昏暗氛围,这与他当时“心里很不平静”的心境相呼应——家国动荡、音信全无,学业压力沉重,内心充满焦虑与忧思。此时的图书馆虽为知识殿堂,却如中古僧侣修习之所,带有压抑与苦修的色彩。而在论文完成、北平解放之后,他重返图书馆,“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环境变得明亮开阔,心境也随之“豁然开朗”。这种由“暗”转“明”的描写,既是客观季节变化,更是主观情绪投射,体现了“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审美心理。环境与心境互为映照,共同构成一段完整的情感弧线。
作者提到马克思曾常去的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并引用哈姆莱特赞美人类理性的台词,这一联想是否合理?请从文本出发,分析其用意。
这一联想虽被作者自谦为“牵强附会”,实则极具深意。圆形图书馆作为知识圣殿,其“高耸的大圆顶”“建筑华美”“气象万千”与哈姆莱特眼中“庄严的屋宇”高度契合。更重要的是,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赞美人“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这与图书馆所承载的人类智慧积累、理性探索的精神内核相通。尽管哈姆莱特原意复杂,夹杂怀疑与忧郁,但作者在此截取其赞美人类理性的正面意涵,用以礼赞图书馆作为文明灯塔的价值。这种引用不仅是文学呼应,更是精神致敬——将个人阅读体验升华为对人类文明的崇高礼赞。
文章结尾说:“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请结合全文,阐释“上图书馆之奇趣”究竟“奇”在何处?
“奇趣”之“奇”,在于图书馆不仅是藏书之所,更是融合多重体验的精神空间。它“奇”在环境与心境的互动:灯光、建筑、季节变化皆能与读者内心产生共鸣;“奇”在个体成长与时代命运的交织:从少年好奇到青年求知,再到战乱中的苦读与胜利后的畅读,图书馆成为人生轨迹的见证者;“奇”在知识获取之外的情感浸润:那种“温情和宁静的光”“纵情自由阅读”的愉悦,超越功利性学习,接近审美与哲思的境界。因此,“上图书馆”之乐,不只是读书之乐,更是人在特定时空下与知识、历史、自我对话的独特生命体验。
归纳总结
GUI NA ZONG JIE
04
上图书馆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有益的收获?
获得了比来自中外老师还要多的知识
01
产生了读小说的兴趣和好奇心
02
成了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
03
丰富了有关历史,哲学,戏剧方面的知识和情感
04
认识到了人类的高贵伟大
05
在不同时间段,作者“上图书馆”的奇趣的侧重点是否相同?
①在“公书林”图书馆翻阅英文小说,养成看英文杂志的习惯,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
满足“我”的好奇心,启发“我”的兴趣
引领“我”在知识和情感上成长
②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同学好友们一起阅读西方经典名著,在知识和情感上进入了一个新世界。
陪伴“我”度过为家国忧思的时期,见证了“我”成长为“天下己任”的爱国知识分子
③在包德林图书馆,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里的氛围与抗日战争时作者的心情相符合;北平解放后,在那里纵情自由阅读。
人的伟大是因为“高贵的理性”,表达了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对知识的崇敬
④在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高耸的大圆顶让“我”想起莎士比亚的台词,感受到人的伟大。
请梳理全文结构脉络,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并完成情感与思想的递进表达。
文章以时间为轴,层层推进,形成清晰的情感与认知发展线索。从中学时期的“公书林”开启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到清华图书馆进入知识深层世界,再到战时牛津图书馆经历心境起伏,最后在马克思曾驻足的圆形图书馆完成精神升华。每一阶段的图书馆既是物理空间,也是精神阶段的象征。结构上呈现“引出—展开—转折—深化—升华”的逻辑链条,情感由轻快到深沉再到明朗,思想由个体经验上升为文明礼赞,实现了从“阅读之乐”到“求知之道”再到“人类理性之光”的三重跃迁。
结构层次 段落范围 内容概括 组织方式 关键结构作用
引入话题 第1—3段 借波伏娃之语引出对图书馆的热爱,点明“上图书馆之乐”的主题 总起 开门见山,以名人话语引发共鸣,确立情感基调,自然过渡到个人回忆
第一阶段:启蒙之乐 第4—5段 中学时期在“公书林”接触英文原著与杂志,满足好奇,养成阅读习惯 分述(时间顺序) 展现阅读起点,突出“感官启蒙”与“兴趣萌发”,为后续深化做铺垫
第二阶段:求知之光 第6—7段 大学时期在清华图书馆系统阅读哲学、历史、文学经典,进入知识与情感的新世界 分述(递进) 推动认知升级,体现阅读深度拓展,用“灯光”意象强化理想化求知状态
结构层次 段落范围 内容概括 组织方式 关键结构作用
第三阶段:苦读与觉醒 第8段 留学牛津期间在包德林图书馆经历从压抑苦闷到豁然开朗的心境转变 分述(对比) 引入外部历史变量,展现个体命运与国家兴衰的关联,完成情感转折
第四阶段:精神升华 第9—10段 在马克思曾去的圆形图书馆联想哈姆莱特台词,礼赞人类理性,升华主题 总结升华 超越个人经验,上升至文明高度,回应开篇情感,实现主题闭环
整体结构特点 全文 以时间顺序为主线,串联四段图书馆经历,情感由喜到忧再到喜,思想由个体到人类 总分总 + 时间递进 + 情感曲线 结构清晰,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意象统一(光、建筑、书),实现叙事与抒情、个体与时代的融合
作者多次强调图书馆的“光”——无论是台灯的“温情之光”还是“一片灿烂”或“初夏阳光”,这些“光”的描写在今天数字化阅读盛行的背景下,是否仍有现实意义?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这些“光”的描写不仅具有文学美感,更蕴含深层现实意义。在纸质阅读逐渐被电子屏幕取代的今天,“光”象征的不仅是物理照明,更是专注、宁静、沉浸式的阅读心境。作者笔下“铜制高台灯投下的光”所营造的“温情与宁静”,正是当下碎片化、功利化阅读所缺失的精神氛围。我们虽不再依赖台灯读书,但依然需要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专注力。此外,“光”也象征知识带来的希望与方向感——当作者因北平解放而“豁然开朗”,说明真正的阅读始终与时代命运相连。今天的读者更应思考:我们在信息洪流中,是否还能守住内心的“光”?是否还能让阅读成为照亮现实的光源?
对比“公书林”与清华图书馆的阅读方式,分析两种阅读模式的特点及其对个人成长的不同价值,并思考它们对当下中学生阅读的启示。
对比维度 “公书林”阅读 清华图书馆阅读
阅读动机
阅读内容
阅读方式
理解程度
成长价值
对比“公书林”与清华图书馆的阅读方式,分析两种阅读模式的特点及其对个人成长的不同价值,并思考它们对当下中学生阅读的启示。
两种阅读模式各有价值:“公书林”式的阅读是“入口”,重在兴趣启蒙,帮助青少年建立与书籍的亲密关系;清华图书馆式的阅读是“深入”,重在思维训练,推动认知升级。对当下中学生而言,不应割裂二者:既要鼓励广泛涉猎、自由浏览,保留阅读的乐趣与好奇心,也要逐步引导深度阅读,学会从“看热闹”转向“看门道”。真正的阅读成长,正是从“摸书之乐”走向“读思之深”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电子阅读、人工智能推荐和短视频知识传播的兴起,传统图书馆的功能和意义受到挑战。有人认为:“现在手机里什么书都有,图书馆已经过时了。”也有人坚持:“图书馆不仅是藏书的地方,更是一种精神象征。”请你结合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中表达的情感与体验,联系当下社会现象,思考并回答:
在数字时代,我们还需要图书馆吗?如果需要,它应当承担怎样的新角色?
答案提示:
是的,我们仍然需要图书馆。虽然电子资源便捷高效,但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仓库,更是培育独立思考、提供平等阅读机会、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的重要空间。正如文中所写,图书馆给予作者“温情和宁静的光”,这种精神滋养无法被算法推送替代。今天的图书馆可以转型为集阅读、交流、文化活动于一体的公共学习空间,成为对抗信息碎片化、促进深度阅读的社会枢纽。
阅读以下新闻片段(来源:《人民日报》2023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专题报道):
“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建成城市书房、智慧书屋等新型阅读空间超过3.5万处。浙江温州的‘城市书房’24小时开放,无人值守,刷证即可进入;北京首都图书馆推出‘数字阅读墙’,读者可通过触摸屏即时下载电子书。这些尝试让阅读更贴近百姓生活。”
请结合《上图书馆》一文中作者对不同图书馆环境的描写(如“公书林”的优雅、“清华图书馆”的庄严),思考并回答:
现代新型阅读空间在设计上应保留哪些传统图书馆的精神内核?又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创新?
答案提示:
应保留安静、整洁、专注阅读的环境氛围,以及人人平等、自由获取知识的开放精神——这正是“公书林”能吸引中学生随意翻阅的根本原因。同时,可在服务形式上创新,如延长开放时间、融合线上线下资源、利用智能技术提升便利性,但不能牺牲深度阅读的空间品质。真正的阅读空间,不只是“能看书的地方”,更是让人“愿意静下来读书”的心灵栖所。
当堂检测
DANG TANG JIAN CE
05
1. 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的载体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的内容。电子阅读使我们进入了一个获得文字太方便、太快捷的时代,然而人们又总是那么忙忙碌碌,所以,①________________,就像吃零食一样。现在,我们从微信上就可以看到很多东西,可有时候我们会问自己,②______________?即便一个人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也就是个“知识分子”,缺乏自己的思考。就像零食只是食物的一种,即便一个人每天吃各种零食,他的营养肯定还是不全面的。今天,我们浪费大量时间去了解不必要的信息,可能就会让我们变成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经常是碎片化的
一个人有必要知道那么多信息吗
知道最多而思考最少的人
解析:第一空依据前面“电子阅读”“然而人们又总是那么忙忙碌碌”,和后面吃零食的比方,可知要补写的内容是阅读的特征,即“阅读经常是碎片化的”。第二空由后文“即便一个人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也就只是个‘知识分子’,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前面的“我们会问自己”,可知应填“一个人有必要知道那么多信息吗”。第三空由前文“我们浪费大量时间去了解不必要的信息,可能就会让我们变成”和句意,可知填的是这样阅读的后果,即“知道最多而思考最少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近来,北京正推行“书店与社区结对子”行动,鼓励实体书店对接周边5至10个社区,打造、完善“15分钟阅读圈”。在相关政策助力下,不少联合图书馆打造阅读空间的书店,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充电的“雅舍”。从“注资”到“减租”,再到制度层面的保驾护航,多重政策利好之下,北京实体书店的生存状况普遍好转,更有一大批“最美书店”人头攒动、一座难求。但也要看到,实体书店人气回升背后,也有冷热不均的问题:火出圈的大多是风格突出、周边热闹的网红店,而大多数特色平平、定位寻常的书店,还没有真正“翻身”。
2. 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在政策助力下,北京实体书店生存状况普遍好转,但仍存在冷热不均的问题。
解析:本段文字由四句话组成,第一句话主要介绍北京推行的“书店与社区结对子”行动;第二、三句话是文段的重点,讲的是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北京实体书店的生存状况普遍好转;第四句话讲的是实体书店人气回升背后,也有冷热不均的问题。最后将以上信息进行整合压缩即可。
3. 请你以评论员的身份,对材料进行点评。要求:条理清晰,语言连贯,言之有理,不超过60字。
扶持实体书店,政策助力、资金补贴是必要的,但同时更需要结合实际、提炼特色,吸引更多人走进来、留下来、读下去。
解析:由“从‘注资’到‘减租’,再到制度层面的保驾护航……更有一大批‘最美书店’人头攒动、一座难求”可知,“注资”和“减租”较为必要;由“火出圈的大多是风格突出、周边热闹的网红店,而大多数特色平平、定位寻常的书店,还没有真正‘翻身’”可知,在推行政策时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到扬长避短。最后据此整理总结答案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4. 下面是世界读书日的宣传画,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构图要素:
两本卷着的书构成一个望远镜,上方有“4.23世界读书日”的字样。
图形寓意:
世界读书日是每年的4月23日。读书可以开阔视野,让我们看得更远。倡导更多人关注读书日,热爱读书!
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任务,先写出构图要素,再说明图片的寓意。在写构图要素时,要注意主次顺序,信息不能有遗漏;在说明寓意时,要把图中的要素和“读书”联系起来,望远镜的作用是使人看得更远,书籍对观察人生、开阔视野具有同样的作用。
感谢观看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王佐良
《上图书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