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读书:目的和前提》课件(共4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课件(共4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目的和前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的
Reading purpose and premise

在书中,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
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就是一种享受。书卷中的意念像一股无形的动力,影响你的思想和心态。书乡浸淫日久,则心胸玲珑,见识广阔,自然语言有味,气质高雅,此书卷气也。
阅读
人生
READING
LIFE
素养目标
/Qualitative Goals
了解作者及其经历,解读作者的观点
01
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思路
02
鉴赏文章中重点的语句,赏析文章中娓娓道来的语言特色
03
探讨了解读书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得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04




  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一段话表明一个问题,即孔子认为对夏商周之礼的说明,要靠阅读足够的文献典籍和贤人来证明,也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求实态度。研读经典是我们发现世界、认识世界、提高自己修养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分享德国作家赫尔曼 黑塞对于阅读、对于读书的看法。
新课导入
文学常识
Reading life




第一章
PART 01
赫尔曼·黑塞
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寿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写作背景
黑塞迁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他认为通过读书能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一篇鼓励人们读书的杰作。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整体感知
Reading life




第二章
PART 02




狭隘(ài) 跋涉(bá) 麻痹(bì )
戕(qiāng)害 消遣(qiǎn) 时髦(máo)
一摞(luò) 一劳永逸(yì) 慰藉(jiè)
卷帙(zhì) 毫不逊(xùn)色
望洋兴叹:
卷帙浩繁:
一劳永逸:
牵强附会:
索然寡味:
本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指要做一件事情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形容书籍很多或篇章多而纷杂。
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没有兴趣、兴致,缺乏意味。
《读书:目的和前提》节选自《黑塞说书》,原文是一篇黑塞介绍自己读书经验和推荐世界文学作品的长文,译者主要节选了开场白与结尾部分,对阅读与提升教养的关系作了独特思考。




读书的目的(1-2)
读书前提(3—7)
阅读杰作(8)
阐述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以及获得真正的修养主要途径在于研读世界文学。
01 读书的第一要务是认识自我,走喜爱之路
02 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和人格为前提
03 应该如何阅读杰作
04 少年时代的初读书
05 若干年后读译书
发出号召,总结全文。(读杰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第三章
PART 03
探究文本
Reading life
研读第一段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不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课文
研读
探究文本
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是什么?
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同时又认为真正的修养呈现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为了获得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修养是人生存的境界。
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的目的是什么?
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研读第二段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课文
研读
探究文本
作者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有哪些?
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比如参加社会实践等。
作者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什么?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应该怎样研读经典?
研读经典不在于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精读,深入地探究。即“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




研读第三段
……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阅读却引不起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所以也不要过分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课文
研读
探究文本
结合第二、三段,概括作者介绍的读书方法。
①读书要有侧重,对于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要细细读,慢慢品,咀嚼其中的滋味,让书香浸润心灵,帮助我们了解人生的意义。
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拘于任何模式或教学大纲,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认识自己的个性或人格,选择自己喜爱的书进行阅读。
③走循序渐进之路,阅读时要带着愉悦的心情,把书籍当作快乐的源泉,放松身心,感受读书的乐趣,逐步达到增长学识、涵养精神的目的。




研读第四段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课文
研读
探究文本
黑塞倡导什么样的读书观?为什么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读书观:爱和生命的阅读,敬重知识,心的教养,读书者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原因:①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
②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获得教养是解决现实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的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那么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③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研读第六七段
少年时代,我唯一熟悉并可以利用的是我祖父的巨大藏书室。在它数以千计的卷帙里面,绝大多数我一点不感兴趣,也永远不会再感兴趣。可是就在这故书堆中,渐渐地,我也发现了另一类东西。一开始吸引我的只是不多的那么几本书;但正是它们,促使我慢慢地将这显得如此无聊的藏书整个翻了一遍,并且终于发掘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又过了若干年,一次与书籍有关的新体验带给了我满足。在此之前,通过父亲的指点,我已认识了老子,最先读的是格里尔(Grill)的译本……
课文
研读
探究文本
梳理作者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




书籍名称或类型 读书的过程或想法 书籍对他的影响
黑塞
《鲁滨逊漂流记》
《一千零一夜》
巴尔扎克的小说
《论语》
《庄子》
《孟子》
《吕氏春秋》
《中国民间童话》
激发了对读书的浓厚兴趣,一坐就是几个钟头。
曾经期待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却失落于详细的财务状况;很久之后重新发现其独特的价值。
通过父亲的指点,开始阅读《老子》,并逐渐从转译本到德译本,从《老子》到各种中国文学的书籍。
灰色的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
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认识名家,发现世界,完善自我。
体会到了中国精神对于今日欧洲的意义。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辅相成,各得其所,令人振奋和感动。
作者在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时谈到了对巴尔扎克的不同评价,有什么作用




读者在阅读名家经典时,可能会因为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差别而存在不同的评价,但我们不能因为没有彻底理解经典就否定经典。而应该对经典“不厌百回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升,我们对经典的认识就会越来越深。作者意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认识名家,发现世界,完善自我。
研读第八段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课文
研读
探究文本
如何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




如果读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获得僵死的知识,没有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那么就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反而与读书的目的背道而驰,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读书是有害的,例如孔乙己、范进等。
如何理解“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自己的价值”指对阅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尊重,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阅读那些具有深远影响、享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否则就难以体会其伟大之处。同时,此句也是对前文“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的补充说明。




第四章
PART 04
归纳总结
Reading life




目的: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前提: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同时还必须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
结合全文来看,黑塞认为读书的目的和前提各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观点一:读书求知既要“精”又要“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
黑塞认为读书“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对于世界文学经典有人认为要“重复阅读”,要“精”读;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要“泛”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观点二: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
黑塞认为读书“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对于世界文学经典有人认为要“重复阅读”,要“精”读;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要“泛”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①举例论证。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自己读书的经历来证明读书要以读者的个性或人格追求为前提。化抽象的说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② 对比论证。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拿印度文学与中国经典著作对比,突出中国经典著作让“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的特点。再如读巴尔扎克作品的前后对比等,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作为一篇议论性随笔,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




③ 比喻论证。如“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形象地表现了获得修养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不是短暂的功利性行为。

作为一篇议论性随笔,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
艺术


1.严谨的结构。
本文结构严谨。首先指出真正的修养是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然后指出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接着以自身经历为例,指出阅读要走一条爱之路,最后提出必须下功夫、花力气地读杰作。层层深入,结构严密。
2.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例如,文中将研读世界文学作为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之一”说得极有分寸;“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一句,“沉浸”在前,“领略”在后,符合思维的发展逻辑。
读书,在绚烂的春天。没有人会否认春天的温暖和浪漫。读你,就像读一个五彩的春天,“迟日江山丽
世界在这一瞬间失去色彩,世界在这一秒钟淹没音符。当年华撒落了一地的花瓣,唯有你
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读书就要研读杰作,研读世界文学,前提是人的个性和人格。文章劝说人们用心研读世界文学,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读书:目的和前提
(1-2)读书的目的
(3—7)读书的前提
(8)针对现实,提出读书建议:阅读杰作
段1: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段2:获得途径之一
——研读世界文学
段3:认识自己,凭爱好读书
段4:读书前提:个体的个性或人
格追求
段5-7:以自己读书经历为例证明
获得真正的修养
个体的个性或
人格追求
经典阅读总会有困难,却又是充满乐趣的。读书不能就易避难,不要总是读自己喜欢的、浅易的、流行的读物,在低水平圈子里打转。年轻时有意识让自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应当激发自信,追求卓越,知难而上。——温儒敏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朱光潜
要厚今薄古。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因为从前人的书, 如果有好的, 现代人已经研究, 并加以总结加以发挥了。我们念今人的书, 古人的书也包括在里边了。如果这书质量不高, 没什么价值, 那就大可不念。 ——王力
名家读书观




第五章
PART 05
当堂检测
Reading life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读书学习主要是为了增长才识。心情愉悦的学习相当于是在享受生命——学习主要的用处在于幽居养静。学习关于修养的知识,会使你在谈吐上温文雅致。①学习关于发展事业的知识,②会对你在处理事务作出判断时产生大有益处。③那些经验丰富的人善于实务,④也许能够对于个别事情逐件加以判断,⑤并且,⑥要能够在总体上把握大局、运筹帷幄,⑦则需要货真价实的博学了。
当然,在学问上耗费过多,总有一些偷懒的嫌疑;把学问搞得过于书面化只会造成一种虚假表象;而完全依靠学问A___________,则是书生的一种天真。人有了学问可以使人的天性闪光,而学问经过了检验与锻炼,就如同大自然的花草经过不断修剪之后那样,呈现出了美观。学问如果得不到实践的检验,书本知识未免显得过于呆板和笼统。
要知道,学问并不是B___________的文字堆积。心术不正的人常轻视学问,老实巴交的人常羡慕学问,而(甲)。因为读书和学问本身并不能教人如何运用它们,可是这种运用之道却是从读书和做学问的过程中获得的,甚至是从读书和学问以外的实践经验当中获得的。而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书适合不同的人。世上有些书,只要倾心去读其中的一部分就够了,也有一些书我们应当尽力通读,但是也不必过于精细去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呢,(乙),而且需要我们用心去咀嚼。
1.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快乐的——外面那是什么声音?
B. 灯光传递着一个信念——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
C. “儿子——,我回来了!”男人高兴地向小男孩喊道。
D. 这简直就是——说得不客气点——无耻的勾当!
B
解析:文中的破折号标示补充说明。A项,标示话题的转换。B项,标示补充说明。C项,标示声音的延长。D项,标示插入语。故选B。
2. 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示例】
语句②,修改为:会对你在处理事务作出判断时大有益处。
语句⑤,修改为:但是。
解析:语句②结构混乱,“产生大有益处”句式杂糅,可删掉“产生”。语句⑤不合逻辑,结合后文“则需要货真价实的博学了”可知,此处前后语境应为转折关系,故可把“并且”改成“但是”。
3.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示例】A断章取义 B空洞无物
解析:A处,语境是说书生完全依靠学问,不结合实践,看问题片面,故可填“断章取义”之类的成语。B处,语境是说学问并不是没有实际内容的文字堆积,故可填“空洞无物”之类的成语。
4. 文中画框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①构成:本体是“学问经过了检验与锻炼”,比喻词是“如同”,喻体是“大自然的花草经过不断修剪”。
②表达效果:突出了学问在经过实践的打磨后,能够更正确、更完善,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实践对学问的重要作用。
解析:首先看构成,即找出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由“学问经过了检验与锻炼,就如同大自然的花草经过不断修剪之后那样”可知,本体是“学问经过了检验与锻炼”,比喻词是“如同”,喻体是“大自然的花草经过不断修剪”。再看表达效果:大自然中的花草经过不断修剪后变得美观,剪掉的是那些没有用处的枝条;学问“经过了检验与锻炼”,这里的“检验与锻炼”联系下文可知是“实践”,经过实践检验之后,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那么留下的就是正确的、真正有用的学问。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实践对学问的重要作用。
5.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示例】甲:聪明能干的人常运用学问 乙:它们需要反复翻看
解析:甲处,结合语境可知,此处句式应与“心术不正的人常轻视学问”“老实巴交的人常羡慕学问”一致,即“……的人常……学问”;结合连词“而”可知,此处主语应与“心术不正的人”“老实巴交的人”不同,是正面形象,如“聪明能干的人”;后文主要谈“运用学问”,可知此处可填“聪明能干的人常运用学问”之类的语句。乙处,语境说的是读书的不同情况,括号前说的是一些书“只要倾心去读其中的一部分”,一些书“不必过于精细去读”,括号后是说“不多的几部书”“需要我们用心去咀嚼”,此处强调有的书需要仔细看,故可填“它们需要反复翻看”之类的语句。
谢谢观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THANKS
在书中,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
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就是一种享受。书卷中的意念像一股无形的动力,影响你的思想和心态。书乡浸淫日久,则心胸玲珑,见识广阔,自然语言有味,气质高雅,此书卷气也。
阅读
人生
READING
LIF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