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散文二篇 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散文二篇 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散文二篇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xǐ dí (    ),把它再补好。
(2)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shēn yuān (    )。
(3)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è zhì (    )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4)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 bīn lín (    )绝望的边缘。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性格孤傲,常常妄自菲薄,同学们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B.建设工地上,各种机械夜以继日的轰鸣着,劳动者们决心以最优秀的工程向党的九十华诞献礼。
C.参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乐都瞿昙寺,我不得不赞叹设计师别具一格的构思和匠师们精妙的技艺。
D.读经典著作应该扎扎实实,不能浮光掠影,否则,所得自然不多,对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没有多少帮助。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小说的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大多思想感情丰富细腻,而且叙述方法自由活泼。(语意重复,“之所以”和“的原因”去掉其中之一。)
B.我认为,应该尽可能使用简化字,不要滥用繁体字,这样会给汉字规范化和青少年的学习增加困难。(表意意不清,“这样”一词指代不明,应该改为“滥用繁体字”。)
C.望着白云缭绕的五皇山,无不使游览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雄奇和神功伟力。(缺主语,去掉“无不使”。)
D.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依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用词不当,将“依赖”改为“依靠”。)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B.“泥人张”彩塑用色明快,用料讲究,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传神,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C.《红色歌曲,唱响津城》活动,表达了天津人民对红色历史的缅怀,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D.沿着汽车行进的方向,我们发现这片戈壁深处的原始胡杨林次第呈现出深褐、暗红、灰黄、浅绿的颜色。
5请仿照画波浪线的例句,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句子。
生活中,许多人和事的意义不是单一的。父母,不只是生养我们的亲人,更是精神的导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功,不只是滴落的汗水,更是失败的结晶。厚重的生活需要我们用心领悟。
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
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设成文明之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推动各国相互理解、想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7.名著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能给人力量,催人奋进。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红军剧社”一篇的摘录,说说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品质。
摘录一:
不售门票,没有包厢,也无雅座。我看到中央委员会书记洛甫、红军大学校长林彪、财政人民委员林伯渠、政府主席毛泽东以及其他干部和他们的妻子都分散在观众中间,像旁人一样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演出一开始就再也没有人去怎么注意他们了。
摘录二:
红军占领一个地方以后,往往是红军剧社消除了人民的疑虑,使他们对红军纲领有个基本的了解,大量传播革命思想,进行反宣传,争取人民的信任。
摘录三:
他们到哪儿就睡在哪儿,给他们吃什么就愉快地吃什么,从一个村子长途跋涉走到另一个村子。从物质享受来说,他们无疑是世界上报酬最可怜的演员,然而我没有见过比他们更愉快的演员了。
8.《永久的生命》以睿智的语言,讲述人生哲理,意蕴深 刻,文采斐然,化抽象为形象,给人深刻的印象。请结 合下面的语句进行赏析。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 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阅读理解
(一) 阅读《永久的生命》,回答问题。
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我们都非常可怜!
人们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地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蹦蹦跳跳,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不声不响的爱情来赞美它。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9.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10.第二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11.阅读本文后,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
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我国深度求索(DeepSeek)公司推出的人工智能产品在全世界引发巨大关注,很可能改变人工智能的业界生态。人工智能在航天领域应用日益广泛,未来,载人航天事业将在近地轨道、地月空间乃至深空环境中全面发力,人工智能将驱动无人装备,在一些场合将人类完全“解放”出来,同时在另一些场合配合人类更加安全、高效地完成复杂工作。但在航天任务中,目前最强大的人工智能也不可能支持无人装备完全取代人类工作,某些“人工智能飞速进步使航天员不必飞天”的观点显然过于乐观。
②人工智能在太空探索中的核心职责是在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控制机器设备正常运行,属于人工智能在工业控制领域的一种极限应用。对于航天人工智能的第一要求不是智能化、创造性水平极高,而是工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太空探索中不可预知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人工智能只能在人类给定的知识范围内执行各种深度不一的“加工”任务,而应对紧急意外事件时未必管用。
③另外,高水平人工智能产品的背后是强大的云存储、云计算和高速通信网络支持,必要时还需要硬件指标相当高的超级计算机运行服务器。相比之下,航天器应用的宇航级芯片为了确保抗辐射加固性能,需要设置一定的隔离层,加上宇航级芯片的线距往往比地球上设备使用的芯片更大,以防空间粒子干扰,在航天器上部署高水平人工智能很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体积、质量和散热功耗代价,进而造成火箭运力性能、航天器结构设计和材料等陷入恶性循环。所以,航天人工智能水平提升需要基础技术实实在在的进步,还要克服太空环境的各种特殊挑战。不能轻易地“科幻畅想”。
④ 。
⑤一方面,空间机械臂、舱外实验平台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升级后,操作精度明显改善,设备维护、组装流程简化,帮助航天员更轻松地完成一些安装、修理或维护作业。另一方面,多国航天飘浮机器人相继入驻空间站,兼任“业务顾问”“保健医生”“通信助手”等。飘浮机器人可以随时接收航天员的提问和需求,从本地数据库中寻找答案,或借助天地通信,从地球数据库和地面团队得到支持,及时提供反馈,有效提高空间站的操作效率和安全性。此外,飘浮机器人和空间站控制系统中的人工智能程序可以配合监测生态环境保护,及时调整参数,保障航天员身心健康。
⑥当然,人工智能的建议不等于命令,关键决策权仍掌握在人类手中。这也是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则。
——《DeepSeek大火,人工智能能否为载人航天带来更多惊喜?》
材料二:
①空间机器人是在经历火箭发射的强冲击后,能够在高真空、大温差、强辐射、微/低重力、复杂光照等空间极端环境条件下,自主或协同航天员长时间执行地外空间作业服务的机器人系统。根据工作环境的差异,可将空间机器人技术研究领域主要分为两个:在轨服务和行星机器人。典型的在轨服务空间机器人包括国际空间站加拿大臂和针对卫星在轨服务的机器人。行星机器人系统一般通过在星表移动和操作,完成行星探测任务,未来的作业对象将会扩展到山丘、溶洞、海洋等环境。
②空间机器人可极大提高空间操控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支持并扩展航天员的操作能力,突破人类太空探索的极限,正在改变我们对未来太空探索的思考模式。作为一种典型的空间操控装备,空间机器人在空间碎片清除、空间飞行器维护、地外设施建造等空间科学探索活动中至关重要,是加快航天强国建设的关键。同时,空间机器人是机械电气、材料和控制等现代多领域科技成果的体现,更能展现综合国力和提升国际影响力。此外,空间机器人技术与国家安全和利益密切相关,是各航天强国在重要科技领域的必争制高点,其技术水平将对世界航天事业领先地位的归属产生决定性影响。
③早期的空间机器人完全依赖人类远程操控,只能完成简单的抓取、搬运和探测等任务,智能化水平较低。进入21世纪,随着机械、计算机、控制等基础学科的蓬勃发展,以及智能优化算法、视觉识别等先进技术的阶越式进步,空间机器人技术也进入自动化与智能化时代,可通过局部自主操控方式,以“机器人助手”的形式帮助人类航天员快速执行在轨任务,其工作效率、安全性和成本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近年来,空间机器人融合了人工智能的关键决策作用,使空间机器人能够进行智能感知、学习、推理和决策等活动,提高了复杂空间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操控能力,此时的空间机器人已经成为人类在太空的“机器人伙伴”。未来,随着空间探索的持续深入,伴随着先进材料、高性能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操控能力将会在空间机器人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人类智能、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行深度融合将会是空间机器人实现智能操控的重要方法和发展方向,届时空间机器人可以实现完全自主操控,成为探索太空危险、未知领域的“机器人探险家”。
——《面向航天器自主维护的空间机器人发展战略研究》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当前人工智能在航天领域的首要需求在于工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而不是智能化、创造性水平极高。
B.材料一强调太空环境的特殊性是限制航天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材料二则侧重空间机器人适应这些极端环境的能力。
C.材料二指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空间机器人技术的进步,这一技术革新将会在未来空间机器人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D.两则材料都提及了在轨空间站中应用的机器人,并强调了它们在提升操作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阶段,空间机器人技术能大幅提升航天任务的效率和安全性,但无法完全替代人类航天员在复杂、意外情况下的核心决策和具体操作。
B.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对未来太空探索的思考模式,在航天领域的应用,既可保障航天员的身心健康,又可帮助人类突破太空探索的极限。
C.发展空间机器人技术具有提升航天技术的科学价值,更深远的是具有展现国家科技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乃至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
D.对未来空间机器人实现“完全自主操控”成为“机器人探险家”的展望,与“人工智能不可能支持无人装备完全取代人类工作”的论断存在矛盾。
15.根据材料二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空间机器人相对于航天员能够适应 ,突破人类太空探索的极限,极大地提高 ,是提升空间科学技术水平的核心装备,可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进入21世纪,随着机械、计算机、控制等基础学科的蓬勃发展,以及智能优化算法、视觉识别等先进技术的跨越式进步,空间机器人技术也进入自动化与智能化时代。在空间机器人演变过程中, 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16.请根据语境将材料一第④段内容补充完整,并说明理由。
17.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为航天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与发展。这些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土地
余华
①我觉得土地是一个充实的令人感激的形象,比如是一个祖父,是我们的老爷子。这个历尽沧桑的老人懂得真正的沉默,任何惊喜和忧伤都不会打动他。他知道一切,可是他什么都不说,只是看着,看着日出和日落,看着四季的转换,看着我们的出生和死去。我们之间的相爱和勾心斗角,对他来说都是一回事。
②大约是在四五岁的时候,我离开了杭州,跟随父母来到一个名叫海盐的小县城。我们在一条弄堂的底端一住就是十多年,县城弄堂的末尾实际上就是农村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在那块有着很多池塘、春天开放着油菜花、夏天里满是蛙声的土地上,干了很多神秘的已经让我想不起来的坏事,偶尔也做过一些好事。
③回忆使我看到了过去的炊烟,从农舍的屋顶出发,缓慢地汇入到傍晚宁静的霞光里。田野在细雨中的影像最为感人,那时候它不再空旷,弥漫开来的雾气不知为何让人十分温暖。我特别喜欢听黄昏收工时农民的吆喝,几头被迫离开池塘的水牛,走上了狭窄的田埂。还有来自蔬菜地的淡淡的粪味,这南方农村潮湿的气息,对我来说就是土地的清香。
④这就是土地给予我一个孩子的最初的礼物。它向我敞开胸膛,让我在上面游荡时感到踏实,感到它时刻都在支撑着我。
⑤我童年伙伴里有许多农村孩子,他们最突出的形象是挎着割草篮子在田野里奔跑,而我那时候是房屋的囚徒。父母去上班以后,就把我和哥哥反锁在屋里,我们只能羡慕地趴在楼上的窗口,眺望那些在土地上施展自由的孩子。他们时常跑到楼下来和我们对话,他们最关心的是在楼上究竟能望多远,我哥哥那时已经懂得如何炫耀自己了,他告诉他们能望到大海。那些楼下的孩子个个目瞪口呆,谎言使我哥哥体会到了自己的优越。然而当他们离去时,他们黝黑的身体在夏天的阳光里摇摇晃晃,嫉妒就笼罩了哥哥和我。那些农村孩子赤裸的脚和土地是那么和谐。
⑥后来我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开始有机会和他们一起玩耍了。那时候的农民都没有锁门的习惯,他们的孩子成为我的朋友以后,我就可以大模大样地在他们的屋子里走进走出,屋中有没有人对我来说无所谓。我可以随便揭开他们的锅盖,看看里面有没有年糕之类的食物,或者在某个角落拿一个西红柿什么的。当然更多的时候我是挎着一个割草篮子,追随着他们。他们中间有一个年龄稍大的,好像比我哥哥大一岁,他叫什么名字我已经忘了,只记得他很会吹牛。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说他父母结婚时,他吃了满满一篮子糖果。当时我们几个年龄小的,都被他骗得瞠目结舌。后来是几个年龄大的孩子揭穿了他,向他指出那时候他还没有出生呢,他只是“嘿嘿”一笑,一点都不惭愧。
⑦那个爱吹牛的孩子很早就死去了,是被他父亲一拳打死的。当时他正靠墙站着,他父亲一拳打在他的脖子上,打断了颈动脉,当场就死了。他家弟兄姐妹有六个,他排行第四。所以他死后,他的家人也不是十分悲伤,他们更多的是感叹他父亲的倒霉,他父亲为此蹲了两年的监狱。他被潦草地埋在一个池塘旁,坟堆不高,从我家楼上的窗口可以清楚地看到。很长时间里,他都作为吓唬人的工具被我们这些孩子利用。我哥哥常常在睡觉时悄声告诉我,说他的眼睛正挂在我家黑暗的窗户上,吓得我用被子蒙住头不敢出气。有时候在晚上,我会鼓起勇气偷偷看一眼他的坟堆,我觉得他的坟还不是最可怕的,吓人的是坟旁一棵榆树,树梢在月光里锋利地抖动,这才是真正的可怕。几年以后,他的坟消失了,他被土地完全吸收以后,我们也就完全忘记了他。
⑧当时住在弄堂里的城镇孩子,常和这些农村的孩子发生争吵。我们当时小小的年龄就已经明白了自己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知道自己为什么优越,为什么自卑。弄堂里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集体斗殴是经常发生的。有一次我站到了农村孩子一边,我哥哥就叫我叛徒。我和那些农村孩子经常躲在稻浪里密谋,袭击自己哥哥的方案是最让我苦恼的。我之所以投奔他们,背叛自己弄堂里的同类,是因为他们重视我,我小小的自尊心会得到很大的满足。如果我站到弄堂里的孩子一边,年龄的劣势只能让我做一个小走卒。
⑨我的行为给我带来了一个凄凉的夜晚。当时弄堂里为首的一个大孩子叫刘继生,他能吹出迷人的笛声,他经常坐在窗口吹出卖梨膏糖的声音,我们这些馋嘴的孩子上当后拼命奔跑过去,看到的是他坐在窗前哈哈大笑。他十八岁那年得黄疸肝炎死去了。他家院子里种着葡萄,那一年夏天的晚上,弄堂里的很多孩子都坐在葡萄架下,他母亲给他们每人一串葡萄,我哥哥也坐在那里。我因为背叛了他们,便被拒绝在门外。我一个人坐在外面的泥地上,听着他们在里面说话和吃葡萄,我的那些农村盟友不知都跑到哪儿去了,我孤单一人,在月光下独自凄凉。
⑩我八岁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次冒险的远足。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农村孩子,动身去看他刚刚死去的外祖父。他可能是觉得路上一个人太孤单,所以就叫上在夏天中午里闲逛的我。他骗我只有很近的路,马上就能回来,我就跟着他去了。我们在烈日下走了足足有三个小时,这个家伙一路上反复说:就在前面拐弯那地方。可是每次拐了弯以后他仍然这么说,把我累得筋疲力尽,最后到那地方时恰恰不用拐弯了。他一到那地方就不管我了,我问他什么时候回去,他说是明天。这使我非常紧张,我迅速联想到父母对我的惩罚。我缠着他,硬要他立刻带我回去,他干脆就不理我。于是在一个我完全陌生的老人下葬时,我嚎啕大哭,哭得比谁都要伤心。
那一天是我第一次看到什么是葬礼。那个死去的老人的脸上被一种劣质的颜料涂抹后,显得十分古怪。他没有躺在棺材里,而是被一根绳子固定在两根竹竿上,面向耀眼的天空,去的地方则是土地。人们把他放在一个事先挖好的坑中,然后盖上了泥土。就像我有一次偷了父亲的放大镜,挖个坑放进去盖上泥土一样。
土地可以接受各种不同的东西,在那个夏日里,这个老人生前无论是作恶多端,还是广行善事,土地都是同样沉默地迎接了他。
1992年3月12日
(有删节)
18.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19.第十一段以“我”孩童的视角呈现第一次看到葬礼时的场景,有何好处?
20.文章三次写到死亡,请探究其作用。
21.文中将土地比作祖父,两者有哪些相似之处?作者借土地表达了怎样的感悟?
答案
1、(1)洗涤 (2)深渊 (3)遏制 (4)濒临 2.A 3.D 4.C 5.朋友,不只是顺境中的锦上添花,更是困难中的雪中送炭 6.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7.红军们谦卑、没有架子,像普通人一样,没有架子。他们赢得了人民的信任。无论生活再艰苦,他们都能克服,不追求物质享受。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为人民谋幸福的品质。8.生命在“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看似矛盾, 实则充满哲理。“生命自身”是神奇和不朽的,它 能给世界以色彩和芬芳。作者将生命具体化,用浅 显的语言诠释了生命的伟大,乐观、豁达的观点给 人以无限的启迪。
9.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10.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11、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12.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
13.B 14.D 15. 极端环境 操作效率和安全性 人工智能技术革新 16.补写示例一:虽然存在很多局限,但是人工智能应用于航天领域仍有显著成效。
补写示例二:即便如此,人工智能对于载人航天任务降本增效仍有显著作用。
理由:第④段内容承上启下,上文写人工智能在航天事业中应用的局限,下文写人工智能在航天事业中的显著成效,因此需要写出转折词,之后写出能引起下文内容的一句话。(人工智能应用于航天领域,仍有显著作用,转折关系,内容上上文写局限下文是其显著成效,能言之成理即可)
17.人工智能技术给航天事业带来的启示:
①尊重客观规律:技术发展需要脚踏实地,不能脱离现实基础盲目追求“科幻畅想”,要充分考虑太空环境的特殊挑战。
②坚持人本原则:人工智能应定位于辅助人类,关键决策权必须掌握在人类手中,实现人机协同、优势互补。
③注重系统优化:需要统筹考虑体积、质量、功耗等系统性能,避免因单一指标提升导致整体性能下降。
18.①运用视觉、听觉和嗅觉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时的景象,渲染回忆中南方农村的安宁氛围;②运用拟人化手法,写炊烟“出发”,赋予乡村事物生命和情感;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写出我独特而细腻的主观感受,表现我对农村和土地的眷恋;④选取典型的景和物,描绘出南方农村的独特韵味。
19.①八岁的“我”似懂非懂,充满好奇,能更具体地呈现葬礼的细节,增强文字的表现力;②儿童的眼光纯真、客观,如写到“劣质颜料”“没有棺材”等,使文本的叙述真实而冷峻;③通过书写儿童独特的感受和联想,写出了死亡的自然和土地的包容。
20.①死亡的凄凉与开篇着力刻画的南方农村的安宁之感构成巨大反差,形成了张力。②以三次不同生命阶段、不同原因的死亡串联起“我”童年生活中的三个断面,使文章叙述脉络清晰。③通过对三次死亡的描述,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本质、土地的意义作深度思考。
21.相似之处:①土地和祖父都给人以依靠和支撑,滋养着生长于其上的人或后辈,让人感到踏实。②土地和祖父都历经沧桑,见证了我们生活的全部。③土地和祖父都包容宽厚,默默地接纳悲欢离合、生老病死。
感悟:①土地见证了人世的真相:生命既有天真、温情的一面,又有残酷、暴力、冷漠的一面。②万物生死盛衰自有其规律,应正确认识,并像土地一样坦然接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