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件(共3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件(共3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一生颠沛永葆赤诚
【英】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信仰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狄更斯 《双城记》
《大卫 科波菲尔》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论断的是法国作家蒲鲁东,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
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
文体知识
自传体小说
自传体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
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
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比如,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狄更斯经历 课文中叙写 相似点
1 父亲是英国海军军需处的一名小职员
2 父亲常入不敷出,在狄更斯12岁时,因无力偿还债务,进了负债人监狱
3 12岁被迫辍学独自谋生,在一家鞋油作坊当学徒工,给鞋油瓶封口和贴标签
米考伯一度在海军里做事
米考伯欠债破产,被关进塞德克高等法院监狱
10岁的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小童工,给酒瓶封口和贴标签
职业
负债入
狱经历
童工经历
自传体小说
第一章 来到人间
第二章 初识世事
第三章 生活有了变化
第四章 蒙受屈辱
第五章 遣送离家
第六章 相识增多
第七章 第一学期
第八章 我的假期
第九章 难忘的生日
第十章 遭受遗弃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决计出逃
请根据课文内容,参照本书其他章节小标题的拟写样式,为本章拟写小标题。
独自谋生
问题1:梳理文章情节,并思考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情节的?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段):“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6-23段):米考伯邀请“我”做房客
(24-44段):米考伯一家被催债,靠典当度日
(45-51段):米考伯一家入狱
(52-54段): “我”有了新住所,米考伯先生渡过难关
双线交织
线索一:“我”的所见所闻和成长变化。
线索二:米考伯一家欠债、被追债、入狱又最终自由的经历。
问题1:根据我的行踪顺序划分文章结构
《大卫 · 科波菲尔》(节选)
“我”到货行做童工
“我”入住米考伯家
“我”搬离米考伯家
环境恶劣
生活贫苦
初识米考伯
入住米考伯家
米考伯被追债
和米考伯太太成为知己
米考伯入狱
“我”探视米考伯
“我”有了新住所
(1-5段)
(6-44段)
(45-54段)
米考伯渡过最危急的关头
“我”有哪些困境,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变化。
被遗弃成童工
充满抵触,感到屈辱,内心孤独, 默默忍受痛苦
成为米考伯家的房客
我懂得了对关爱、温情和“文雅”予以回馈。
倾听米考伯太太的诉说
学会了同情并产生深厚感情
成为米考伯太太的知己
以实际行动帮助别人,展示出纯真善良的本性。
探望入狱的米考伯
学会直面现实,变得坚强
⑥经常探望入狱的米考伯一家,搬到监狱附近
学会珍惜患难之情,放下重压,
平淡接受生活
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自强自立。他被人遗弃后,在恶劣的环境中做童工,获取的是微薄的报酬,却能够独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积极向上。他渴望读书,想成为有学问、有名望的人,为失学而痛苦,为所处的地位而感到羞耻,不愿沉沦底层。
善良宽厚。他为米考伯先生的债务忧心,为米考伯夫妇的困难处境感到痛苦、心碎,主动把剩下的两三先令送给米考伯太太,并帮助米考伯太太典当餐具;米考伯先生入狱后,他到监狱里去探望米考伯先生。
要求:
1、找出具体语段
2、点明描写手法(外貌、语言、动作等)
3、概括形象特征
问题2:分析典型人物形象
米考伯夫妇对“我”的成长变化有着较大的影响,全文花了大量篇幅塑造米考伯夫妇形象,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概括他们的形象特征。
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在描写人物肖像时,有时对人物的某一特点进行夸张描写,以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采用人物漫画法时,要注意夸张得适当、合理,这样读者看了才有真实感。人物漫画一般用于对人物的贬斥或讽刺。
人物塑造的漫画手法
米考伯先生是世界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形象,“米考伯”甚至作为一个单词被收人普通的英语词典中,被称为“米考伯主义”意为“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可见这个人物塑造之成功,其影响之大。
米考伯先生的形象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经济窘迫、热心善良、乐观积极的“慈父”形象,但又是一个爱慕虚荣、喜欢享受、债多不愁、盲目乐观、不切实际的底层负债者的滑稽形象。
米考伯先生是贫穷却不甘落魄,寒酸却不失体面,处境困难却不忘真诚待人,命运悲惨却又乐观开朗的“末代绅士”。
米考伯是“扁平人物”还是“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是“基于某一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性格简单、静止;
圆形人物——更类似于现实中的人,性格复杂且变化发展。
扁平人物称为性格人物,而现在有时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指人物“只具备一种气质,甚至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性格固定,不受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变动只会更显示出其性格的一成不变,扁平人物有两大长处:一是容易辨认,二是容易记忆。
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米考伯太太生活艰难、不切实际(不务实)、不懂持家、爱慕虚荣、喜欢享受,但是她善良,不贪小便宜,对米考伯不离不弃。
米考伯太太的形象
米考伯夫妇
一方面爱慕虚荣、喜欢享受、缺乏责任心。
另一方面真挚善良、乐观向上。
他们代表着当时底层人民的道德品质和纯真人性。
思考:作者对米考伯夫妇的态度是什么
作者一方面同情他们悲惨的遭遇,但又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温和的讽刺,用喜剧的方式巧妙地避免了他们的悲剧色彩。
思考:大卫在独自谋生时,与米考伯一家的交往有怎样的意义 狄更斯为什么做这样的安排
在大卫沦为童工而满怀屈辱,倍感孤独之时,米考伯夫妇的出现、接纳以及信任交托,既慰藉了他受伤的心灵,也让他逐渐敞开心怀,投入真情,勇敢担当,自主独立。在生存的挣扎中守护自尊,学会隐忍,和米考伯一家相互支撑,走出了独自谋生虽艰辛但坚实的一步。
大卫和米考伯夫妇都是生活在底层的善良人,狄更斯书写他们的生活窘境,折射了当时英国社会的诸多弊端,也通过让他们彼此相惜相守化解苦难,给予了自己的同情和关爱。
成长、人道主义情怀
环境描写作用:
(1)社会背景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节令,交待时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
(2)自然环境本身:渲染气氛,突出环境特点,奠定情感基调。
(3)人物角度:①暗示人物内心活动②烘托或反衬人物形象
(4)情节角度: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5)主题角度:揭示、暗示或升华文章的主题。
环境描写——必备知识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指的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描写。
第2段: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
(1)货行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分析作用
①自然环境上:交代了“我”工作环境的恶劣——外部狭窄泥泞;内部破败不堪,腐臭难闻。
②社会环境上:展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资本家大量使用童工,严重侵犯了人权,不合人道。
③人物上:衬托了“我”当时灰暗的心境,反映了人物悲惨的遭遇。
④主旨上:揭示了社会差异的悬殊,体现了作者对英国童工制度的指责,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第24段: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部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
(2)米考伯住宅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分析作用
①突出米考伯一家破烂的环境:“破破烂烂”“全都空空的”突出了米考伯先生一家生活的窘迫;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破烂且空空的房间,为下文米考伯先生被追债与入狱作了铺垫;
③侧面烘托夫妇俩的爱慕虚荣形象:尽可能装出体面,成天拉上窗帘……+文本分析。
第46段:在它附近会看到一个院子,穿过那个院子,再一直往前走,就能看到一个监狱看守。……我想到了罗德里克·蓝登关在监狱里时,跟他同狱的只有一个人,那人除了身上裹的一块破地毯外,一无所有。
(3)监狱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分析作用
①人物上:米考伯先生入狱,“我”前去探监,突出了“我”的善良和对友情的珍惜;
②主旨上:讴歌和赞扬了建立在善良正直的人性光辉之上的人道主义,强调“仁爱”的复归,大卫便是作者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本文节选部分描述了货行、米考伯家、监狱等环境。
①通过大卫这个孩子的眼睛来看周围的环境,揭示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批驳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味追逐私利而不顾道德底线和法度情理的丑恶行径。
②体现了社会差异的悬殊而导致的尖锐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日益显现昭示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总结:环境描写
p64学习提示:
注意领略小说中所展现的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理解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态度。
批判
①对底层民众患难与共、善良真诚的优良品质的赞扬;
②对悲惨境遇却依然不失对生活的希望、自强不息的赞美;
③对身处困境依然不失善良的生命底色的讴歌;
思考:除了批判当时社会状况,狄更斯还想借《大卫 科波菲尔》传达什么?
p64学习提示:(写出了周围的人和事对大卫成长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宽厚、善良、仁爱等美德的赞美。)
思考:“我”与叙述视角
《百合花》中“我”的作用
1、“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和故事情节的推动者,起到了线索作用。通过我和通讯员小媳妇之间的交往,把故事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2、“我”是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和人物烘托者,小说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腻观察,使通讯员和小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3、我是读者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作者巧妙地把我对小通讯员的感情变化融入故事情节当中,通讯员的腼腆羞涩英勇无畏等性格才更有感染力,彰显了文章主题。
1、“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索作用。通过我的见闻,把故事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2、“我”是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和,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3、我是读者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我与祥林嫂关于灵魂的对话,更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彰显了文章主题。
4、“我”是人物烘托者“我”作为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祥林嫂的同情,与鲁四老爷等人的冷酷形成鲜明对比。
《祝福》中“我”的作用
任务四: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将主人公大卫的成长故事娓娓道来,研读1、2段和结尾段,思考:怎样认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下,“我”的角色内涵
1.读一读课文第1段,这里加框的7个“我”字,可以划分为哪两类?
(第1段)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我”:成年时候的大卫
“我”:童年时候的大卫
2.“我”在叙述上有什么作用?
(第1段)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成年的“我”是童年的“我”的不幸遭遇的叙述者,也是义愤填膺的评论者
“我”不仅是叙述者,而且还成了被叙述者,在双重叙述中,“我”把不平之气宣泄出来,也把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充分表达出来。
(第2段)凡此种种在我的心里,已不是多年前的事,而是此时此刻眼前的情景了。它们全都出现在我的眼前,就跟当年那倒霉的日子里,我颤抖的手被昆宁先生握着,第一次置身其间时见到的完全一样。
记忆之深,说明创痛之深,痛之深,隐含批判之深。无依无靠的孩子,只能以童工的身份谋生,这里通过大卫的眼睛让我们看到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繁华背后的混乱,看到底层人的生活挣扎。
两个"大卫”在叙述中交替出现,既是经历者,也是见证者,还是不动声色的批判者
(第54段)我不知道,当年在霍普金斯船长的朗读声中,一个个从我面前走过的人里,有多少人已经不在了!现在,每当回忆起少年时代那一点点挨过来的痛苦岁月,我也不知道,我替这些人编造出来的故事中,有多少是被我想象的迷雾笼罩着的记得十分真切的事实!可是我毫不怀疑当我重返旧地时,我好像看到一个在我面前走着,让我同情的天真而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他凭着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创造出了自己的想象世界。
一个不甘沦落设法自救的大卫,在世俗的沦落中重铸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我”用成熟的视角来回看当年天真的自己,想象当年的“我”就走在现在的“我”的面前,这时候的“我”除了心疼和同情之外还有欣赏和欣喜,欣赏和欣喜于那个在现实世界被剥夺了幸福,而用想象世界重新构建幸福的自己。
审视者
3.作为审视者,观察视角也是有变化的,有时是成人视角,有时是儿童视角,从文中找出作者用儿童视角来叙述的内容。
【儿童视角】
(第6段)我进去了,发现那儿还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
(第25段)我的房间就在屋顶的后部,是个闷气的小阁楼,墙上全用模板刷了一种花形,就我那年轻人的想象力来看,那就像是一个蓝色的松饼。房间里家具很少。
充满童趣
4.狄更斯以儿童视角讲述大卫的成长经历,又以成人视角去审视和评价这段经历,这样交织而写的作用是什么
儿童视角:现实、经历、见证
成人视角:回忆、审视、批判
孩子的眼光折射出成人世界的真实面貌,但孩子的单纯天真又让他暂时无法参透这个世界的真相,于是让成年后的自己来做解答和判断,这样不但拓展了叙述的空间,而且充实了人物形象,使小说主题更加鲜明
小结: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下,“我”的角色内涵
“我”既是叙述者也是经历者,既是观察者也是审视者。身份及视角的切换下,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体验与反思融合为一体。叙述中既有童年视角,又有成年观照,童趣横生之余,也说明童年经历的刻骨铭心,又隐含一定的社会批判。而有时,叙述视角的转换是为了将成长后的反思呈现出来,将叙事变得厚重,有时也作为过来人,以幽默的话语宽慰苦难中的当事人,在小说中,“我”的视角的变化,不仅与心理成长相辅相成,而且成为整部作品得以自然进展的重要基础。
补充:儿童视角的作用
(1)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2)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质朴平实;
(3)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
(4)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精神的升华】
大卫·科波菲尔无疑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论是他孤儿时代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辛酸,还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挠的奋斗,都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求出路的痛苦历程。在顺境中加倍努力,在逆境中满怀信心,经历了大苦大难后尝到人间幸福和温暖的大卫,靠的是他真诚、直率的品性,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人的纯洁友爱之心。
我当时只要能听到一句温和的话语,我也许会塑造成另外一种人,我这一辈子也许会活得好一些。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属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范畴,为我们细致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叶涵盖英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画卷。
批判现实主义
本文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眼睛写出了十九世纪英国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现状,写出了周围的人和事对他成长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宽厚、善良、仁爱等美德的赞美,小说还触及了社会上很多重大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摩德斯通骗娶大卫的母亲是觊觎她的财产;爱弥丽的私奔是经受不起金钱的诱惑;威克菲尔一家的痛苦,海姆的绝望,无一不是金钱造成的恶果)。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1.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用儿童的视角叙述故事
选文以儿童的视角来观察与叙述,“我”对伙伴的观察、对米考伯一家的认识、对霍普金斯船长一家的留意,都是十岁的儿童所独有的。这种叙述角度使小说具有更为浓郁的主观色彩,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也更为细腻,情感也更为真挚动人,这拉近了文章与读者的距离,使小说更具真实性、亲和力和感染力。
2.善于运用艺术夸张,漫画式的勾勒人物,人物漫画法,突出人物的某些特征
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在描写人物肖像时,有时对人物的某一特点进行夸张描写,以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采用人物漫画法时,要注意夸张得适当、合理,这样读者看了才有真实感。人物漫画一般用于对人物的贬斥或讽刺。
写作特色
3.幽默诙谐的语言
尽管文中米考伯夫妇的悲惨遭遇令人忧心、同情,但故事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都给人一种滑稽的感觉,读起来令人忍俊不禁,作者一方面同情他们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又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温和的讽刺,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了喜剧的艺术效果,巧妙地避免了他们身上的悲剧色彩。
4.对比手法鲜明
①科波菲尔的理想和他现在所处的环境。科波菲尔是一个极有才华、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他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但是他成为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的童工,到处都是污垢和腐臭的地方,他每天干着枯燥的刷瓶子的工作。
②米考伯外在的考究和他陷入困境的生活。米考伯穿着考究,举止文雅,处处装作很体面的样子;但是他的住宅破破烂烂,生活一地鸡毛。
③米考伯夫妇的前后举止。米考伯夫妇总是破产,但却非常乐观。常因经济拮据而哭得肝肠寸断,却马上又哼起快乐的歌曲。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刻画出了这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乐观性格,反映了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现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